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83 (1700-1725).djvu/43

此页尚未校对

東昌府古蹟考墳墓附 通志府志合載

本府。聊城縣附郭。

微子城 ,在府東北十八里。相傳商封微子於此,至周始封於宋。

古聊城 ,在府西北十五里。本齊西界聊攝地。魯仲連射書聊城,喻燕將,即此。

故博州城 ,在府城東北二十五里。隋置博州治于此。石晉開運初,河漲城湮。

武水城 在府城西南六十里。本漢陽平縣地,隋改為清邑縣。開皇中,析置此縣。五代周廣順中,河決,并入聊城。

郭氏城 在聊城縣,即六國郭氏之墟。

𡏮陵城 在府城西南十五里。五代晉開運初,于此置州。宋淳化初,圮于水,移治季武陵。西博固城 ,在聊河之西,石勒時築。隋《圖經》云:「或謂之布鼓城。」

彝儀聚 在府西南十二里。《春秋》僖九年,「邢遷于彝儀」 ,即此。

重丘 在府城東南,連茌平縣界。《春秋》「諸侯同盟于重丘」 ,即此。

荊丘 在府城東南二十五里。

牡丘 在府城東北七十里。《春秋》:「楚人伐徐,公會齊侯、鄭伯、許男、曹伯,盟于牡丘」 ,即此。

葛丘 :在府城東南五十里。

湄河古道 在府城東七里,舊源出濮南黃河,北抵博平,西會馬頰河,東入于海。

魯仲連臺 在古聊城中,高七丈餘,今廢。《麒麟碣 》在府學內,載鄉淳于髡等三十人贊,取漢麒麟閣之儀。

三絕碑 在府學內。金大定間,重修。廟碑王去非撰,党懷英篆,王庭筠書,時稱「三絕。」

望嶽樓 在府城東北隅。可登以望岱嶽,故名。「玉版臺 。」 相傳在聊城縣城東北,以昔人得玉版于此,因名。今不知所在。

光嶽樓 在府城中,創始莫考。其臺高數丈,樓四疊而上,盤互玲瓏,縹緲雲表,雄勝甲於中原。成化間,知府楊能修。萬曆間,莫與齊重修。知府陳儒、侍郎許成名、主事梁璽各有記。

綠雲樓 在府城西北隅。元為「綠雲亭」 ,今改為樓。

奎光樓 在府學內。弘治間,知府李舉建,張天瑞《記》。

鐘樓 在府治南二十步許。

公惠堂 在府治內,宋熙寧初建。萬曆十五年,知府蕭應宮重修,刑部侍郎陳瓚《記》。

昊天閣 在府治東南萬壽觀內。弘治間,郡人侯寧建。

聊城縣退思堂 在縣治內,知縣毛驥建。靈芝亭 在縣西南四十里,本宋武水鎮都巡鎮司講武亭。大觀間有芝生于亭上,故名。按《聊城縣志》:「雙堤在城南五里,護城堤在城四圍。順治間知府盧宏重修,知府祭興周築成堂。」 邑縣。

堂邑故城 在縣西十里。隋開皇二年置,以西北古堂邑故城為名,俗呼為千戶城,以近馬頰河,多水患。宋熙寧間,圮于水,縣令耿幾父徙今治。舊《志》引漢陳嬰為堂邑侯,乃六合縣之堂邑,非也。

樂平城 在堂邑縣東南三十里。漢置縣,宣帝封許廣少弟翁孫為侯。後趙石勒與晉苟晞戰于平原、陽平間,為晞所敗,奔樂平,即此。

發干城 ,在堂邑縣西南五十里。漢置縣,後魏屬陽平郡。

千戶營 在堂邑縣西十里。相傳宇文化及軍此,南有化及臺,遺址尚存。

堠堌塚 在堂邑縣北五十里。相傳為毛州故城,今堠南尚有城址。

警宵樓 在縣會通渠北。元堂邑令張養浩建,有記。

四知堂 在縣治內,元張養浩建,《自題》云:「袖有《歸來賦》,囊無暮夜金。」

宣化堂 在縣治,元至正間,張雲莊建,廉訪僉事李哲題。

古戰場 在堂邑縣東南三十里。《一統志》云:「戰國孫臏、龐涓戰處。」 按《府志》,「孫臏殺龐涓在馬陵。」 此疑《唐書》「顏真卿與清河李萼破安祿山將袁知泰二萬餘人于堂邑」 ,即此。

按《堂邑縣志》:「古堤在城西十里,勢如岡阜,蜿蜒迤北而南無窮際,一邑城池賴以保障。」

博平縣

博平舊城 ,在縣西北三十里。城基猶存,漢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