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83 (1700-1725).djvu/118

此页尚未校对

橋又前為櫺星門。廟後為明倫堂,東西列二齋:「進德」 、「修業」 堂之後為「敬一亭。」 亭之後為教諭宅,左右訓導宅。由東廡指南為學門。門內稍東為宰牲所、神廚。又進為啟聖祠。祠之後為名宦、鄉賢二祠。弘治間知縣孫誠、嘉靖間知縣鄭坤各增修。

蒙陰縣儒學 在縣治西。元延祐間,縣尹武秀建。中為

先師廟:東西列兩廡,前為廟門,夾以「名宦、鄉賢祠。」

又前為神廚、神庫。宰牲所為櫺星門。門之旁為學門,又進為儀門。中為明倫堂,東西列二齋,治心養性。堂之後為敬一亭,為教諭、訓導宅,凡二所。而啟聖祠、文會堂、饌堂、饌廚、觀心亭、學倉各列於堂之左右。「明洪武初知縣柳玉,正統間知縣王漢翔,天順間知縣魏本、主簿蘇真,正德間知縣梁緒,嘉靖八年知縣王銳」 ,二十九年知縣丁嘉賜,各增修。

昌樂縣儒學 在縣治東北。創建無考。元至元中,省縣入「北海」 ,學遂廢。元統間,北海尹楊仲徽復建。元末兵毀。明洪武三年,密州同知李益改建西門內,即今所。正統四年,知縣李永重修。中為

先師廟、夾以神器、制書二庫、東西列兩廡。前為廟、

門。門之旁為名宦、鄉賢二祠。外為泮池。又前為櫺星門,廟後為明倫堂。堂之東為啟聖祠,西為齋宿所。神廚前列東西二齋,進德、修業兩齋後為號舍,堂之後為敬一亭,為教諭、訓導宅,凡三所。前為儀門,為學門。景泰「三年知縣孫輝。成化二年知縣范威,弘治間知縣方天然、金茂。正德間知縣謝譽、馬瀾。嘉靖二年知」 縣周原,五年知縣李錞,各增修。

莒州儒學 在州治東。元至元間,知州孔源建。至正間,孔文古修。元末傾圮。明洪武元年,知州趙麟復創建。中為

先師廟,東西列兩廡。前為廟門,東西列神廚、神庫。

宰牲所。外為泮池,跨以石橋。又前為櫺星門,門西為學門,又進為儀門。由儀門入,中為明倫堂,東西列三齋:東曰「博文」 、「日新」 ,西曰「約禮」 ,西為會饌堂,東南為啟聖祠,祠後為名宦、鄉賢祠,堂之後為敬一亭,西為學正堂,又後為講堂,東南列號舍,又西北為訓導宅,凡三所。天順間知州衛述、成化間葉盛、弘治間林璿、嘉靖三十二年知州沈震、王明時各增修。

沂水縣儒學 在城東皋之麓。舊在縣治東,元大曆間,主簿孔克韶建。元末兵毀。明洪武十六年,知縣陳廷遠徙今地。中為

先師廟東西列兩廡,前為廟門,夾以「名宦」 、「鄉賢」 二

祠門之外,旁神庫、神廚、宰牲所。外為泮池,跨以石橋。又前為櫺星門。廟後為明倫堂,東西列二齋:《存誠》《擇善》。堂之後為敬一亭。又東為教諭宅,而二訓導宅居於堂之左右。弘治十三年,知縣凌相、嘉靖九年知縣李如楫相繼修。

日照縣儒學 按《縣志》:原在縣治西南。元至正辛卯,縣尹仇敬創建,計地基一十三畝一分。明洪武二年知縣蘇惟一、正統間知縣沈慶、成化間知縣趙一貫、嘉靖十八年知縣梁道盛各增修。至嘉靖三十六年知縣張執中延歷下志齋,周少司農相視,改置城東河外,止修明倫堂及進德、修業兩齋。嘉靖三十七年知縣尹思續修。

先師殿、櫺星門。嘉靖四十一年,知縣劉夢元「續修。」

啟聖祠兩廡。萬曆五年,知縣黃仕增修戟門。名宦、鄉賢祠。萬曆二十一年,知縣杜一岸「重修。甬路、殿基俱鋪甎石,門窗、供棹,增置俱全。仍建敬一亭於明倫堂後,蓋奎星樓於名宦祠左。」 萬曆四十二年,知縣陳如錦「建尊經閣於明倫堂後,濬偃月池於櫺星門前。天啟二年,知縣李玷建兩石坊於門東,西築文昌閣於」 儒學左。以上各工,年久傾圮。

皇清順治十三年,知縣呂補袞督工重修。康熙七年

地震,復有損壞,知縣楊士雄增修。

書院附

本府

雲門書院 原舊布政分司,萬曆四十年,副使高第、知府王嘉賓等改建。

范公書院 在顏神鎮秋口,址尚存。宋范文正公微時讀書處。

白龍洞書院 在公泉峪。郡人參政曹凱讀書處。

顏神鎮舊學 ,宋、元設山長以主守之,今殿廡俱存。嘉靖間,分署通判羅賢重修。每歲春秋,率在鎮諸生行釋菜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