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83 (1700-1725).djvu/117

此页尚未校对

知府汪喬年、知縣張文烶、教諭甄夢弼重修。

皇清康熙七年,地震傾斜。十年,分巡青州道鄭牧民。

重修地震後,明倫堂牆壁傾圮,儒學宅舍倒毀殆盡,教諭孫振甲「重修。」

外州縣

臨淄縣儒學 舊在縣治東南。元至元間,達魯花赤善努建。元末兵毀,明知縣歐陽銘重建。弘治「間,知縣王世臣、周致相繼修。」 嘉靖四十一年,知縣龍垓遷東北,中為

先師廟東西列兩廡,前為廟門,又前為櫺星門。門

之西為學門廟,西北為明倫堂,東西列二齋,進德、修業殿。東北為啟聖祠,為敬一亭,東為射圃,西為教諭、訓導宅,凡三所,名宦、鄉賢二祠。博興縣儒學 在縣治東南,創建無考。宋末兵毀。元貞元間,知州欒汝翼重建。時縣為州。至元間監州火赤爾置東西序。元末兵毀,明洪武初,知縣王暹復建。中為

先師廟東西列兩廡,前為廟門,為櫺星門。門之傍

為學門,中為明倫堂,旁列二齋:「《正心》、誠意。」 而會膳堂、學倉、射圃分列於左右。學之西為教諭宅,東為訓導宅二所。永樂間知縣郭務本、「天順間同知劉隆、成化間知縣陳文偉、姚聰、弘治間通判黃裳、知縣何鉞,正德間知縣周讓、張集,相繼增飭。」

高苑縣儒學 在縣治東。宋至和三年,李允中建。元末圮廢。明洪武初,知縣孫忠創建,中為

先師廟東西列兩廡,前為廟門,門之東為「啟聖祠。」

旁為名宦鄉賢祠。外為泮池,跨一石橋。又前為櫺星門,門之東為學門,又東為號舍,為敬一亭。由東廡旁達廟後為明倫堂,東西列二齋,「時習」 、「日新。」 齋之南為祭器庫,為養賢倉,堂之後為教諭宅,東西為訓導宅,凡二所。射圃在書院西。成化間,主簿何友能、知縣彭璉,弘治間知縣徐海,嘉靖間,知縣吳鯨、馮文盛相繼修葺。

樂安縣儒學 在縣治東南。宋崇寧元年,縣令黃鐸建。靖康間兵毀。金大定間,益都府判王受雄重建。金末再毀。元至元間,縣尹綦泰復建。明洪武中,知縣謝中重修。中為

先師廟東西列兩廡。前為廟門,又東為「啟聖祠」 前

為櫺星門,為泮池,門之右為學門。由西廡後達明倫堂,左右列二齋,進德、「修業。」 又前為名宦鄉賢祠,為號舍,為宰牲所。堂後為敬一亭,亭後為教諭宅,旁為二訓導宅,饌堂、神廚各一,今廢。天順六年知縣狄惠,成化六年知縣馬亮,十五年知縣沈清,正德十年知縣張崇德,嘉靖三年知縣王傳,二十四年知縣王本固、孟楠「相繼修。」 壽光縣儒學 在縣治東,創建無考,宋末兵毀,元至元十年縣尹陳惟良重建。中為

先師廟:東西列兩廡,前為廟門,門之外為「泮池」 ,跨

以石橋前為櫺星門,門之右為學門。由西廡後達明倫堂。東西列二齋,進德、「修業。」 其會饌堂、講堂、倉、宰牲房、神廚、神庫號舍,俱列於堂之左右。後為教諭宅,為訓導宅,凡二所。明景泰四年知縣李儀、成化十六年知縣鄭玨修。

臨胊縣儒學 「舊在縣治西南。宋紹聖五年,縣令李敬遷縣治西。宋末兵毀。元中統間,縣尹陳仲祥、至治間李善卿修。明洪武二十年,知縣李瑀復加增拓。」 中為

先師廟,東西列兩廡。又東為「啟聖祠」 ,前為廟門夾

以名宦、鄉賢二祠。外為泮池,又前為櫺星門,門之西為學門,由學門入儀門,由儀門入明倫堂東西列二齋,時習日新。前為敬一亭,堂之後為會饌堂,東西列號舍,而教諭、訓導宅居西序之後。射圃在學門之前。正統四年典史鍾輿,「景泰六年知縣陳安、天順間知縣卜釗,成化七年知縣劉環,相繼修。」 嘉靖九年大圮,知縣褚寶增修。二十八年知縣王家士繼修。

安丘縣儒學 在縣治東。元至元間建。大德間,縣尹楊《加閭》修,中為

先師廟左右列兩廡,前為廟門,為「名宦、鄉賢祠。」 又

東為啟聖祠,前為櫺星門,旁為學門,又進為儀門,中為明倫堂,左右列二齋。《博文約》:禮堂之後為敬一亭,又後為教諭宅,左右為二訓導宅,為神廚、神庫、宰牲房、學倉列於東北,今廢。明洪武「初縣丞鄭源澤,景泰間教諭許倫。成化間知縣謝縝、陳文偉、副使張珩。嘉靖十四年知縣宋儒,三十六年知縣邵大章,各增修。」

諸城縣儒學 在縣治東南。金貞元間,樞密副使張暉建。正隆初修。元至元、至正間繼修。明洪武元年,知縣金汝穆復為修。正中為。

先師廟:東西列兩廡,前為廟門;外為泮池,跨以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