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83 (1700-1725).djvu/103

此页尚未校对

本鎮及西河等處鎗手巡緝,後苦稅監中撤。明萬曆四十六年,知縣田仰申文請復舊額,召募義勇,緝防各鄉社。

朱良店 在縣北四十里。

南仇店 在縣西北五十里。

口鋪店 在縣東北四十里。

洰洱店 在縣東三十里。

堯溝店 在縣東五十里。

鄭母店 在縣東四十里。俱道路迂迴,民居雜沓,或為鹽徒經由之途,或為登、萊出入之界,盜賊易發明。舊以區長防守,今廢。

徐關 在縣西,齊之隘也。項公與晉人戰,敗,入自徐關,即此。

青石關 在顏神西南,俗名「楊家關。」 關形兩山壁立嶮峻,連亙數里。

長峪道 ,自臨淄起至萊蕪,長二百里界南山中官司罕至,其民頑悍獷鷙,盜賊出沒尢。宜選練兵將往來巡防,與顏神鎮、金嶺鎮官兵犄角策應。

青龍橋 在縣正東關

弘濟橋 在東門內,布政分司東。

海岱橋 在城東門外,跨城壕。明洪武三年,指揮使葉大旺、天順四年都指揮僉事高源、正德四年知府榮節相繼修治。

通天橋 在北門樓東,極高廣壯觀。昔齊庶人詣北禪寺行香處,遺址尚存。

南洋橋 在北門外,跨南洋水。宋曾肇譔《修橋記》,米芾書。明永樂十二年,郎中鄭綱重修。弘治七年秋,水泛溢,碑橋盡毀。萬曆二十二年,知府衛一鳳、知縣劉養浩增修,改名「萬年橋。」

普通橋 在普通鋪大道中,歲久石隳,知府定興王公捐俸修理。郡人吏科給事中鍾羽正修建《石橋碑記》。

拱辰橋 在府治北三十里石羊店南。明嘉靖四十三年,知府杜思建。

月漾橋 在城東南二十五里白馬廟東。采石凝結如天成。下竅有室,可容數人,常流不竭。楊姑橋 在縣東十八里。元至元二年建,嘉靖二十六年重修。

洰洱橋 在縣東三十里。

崔高橋 在洰洱橋側。俱跨洱水,通登、萊。郡人司務宋延年譔《洰水渡舟記》。

王公橋 在縣東五十里,舊名「堯溝橋。」 金大定年間建。明萬曆四十三年,知府王嘉賓捐俸重修。

柳行街橋 在縣東關南。明成化初,知府李昂修。

石馬橋 在縣東南十里。有碑文。

三元橋 在縣東關南,路通臨胊,舊名徐家橋,郡人參議徐公弼築。明萬曆四十三年,知府王嘉賓捐俸倡修,改名「三元。」 郡人棗強令、進士石岩碑記。

獅子橋 在縣西門外,跨陽水。明天順年間,為水衝決,今圮。

會流橋 在縣北門東,跨陽水。明嘉靖五年,參政黃信修,年久圮毀。順治年,右通政高有聞重修,禪僧三濟增修,亦名「三濟橋。」

雲山橋 在縣南門外,跨城濠。明洪武十五年,都指揮使王德修。

官橋 :在縣城南門外。

民橋 在官橋東南

轉雲橋 在縣西南七里雲門山麓。

斜津橋 在縣北十里

新店橋 在縣北十里新店鋪南。明知府王嘉賓捐俸修,郡人貢士卜汝隨《碑記》。

青龍橋 在縣北二十里。明知府王嘉賓修,郡人尚書鍾羽正《碑記》。

善人橋 在教場南。順治十五年,鄉民李應雷建。

七里河橋 在三元橋南。庠生楊振奇同鄉民劉大有等創建。

升仙橋 在雲門山西麓三十里。

臨淄縣

石槽城 ,在縣東二十里。東接壽光,鹽徒必由之路。

白兔坵集 在縣北三十里。東北通樂安,鹽徒往來由此。

淄河店 在縣南十五里。係重要路,義民協同巡檢官守之。

陸天務 ,在縣西四十里,通高苑、博興、長山、新城界,係鹽徒要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