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83 (1700-1725).djvu/102

此页尚未校对

復修之。崇禎五年,署印通判李維憲增築二小門之甕。城。東小門外舊無關廂,隆慶初,知縣溫純始以舉人李芊地創造街市,名曰《觀化》。崇禎十三年,知縣劉昇祚始甃以甎石。邑人馮治運捐千金以首其事,剋日而功成。城門皆重設,以歲久漸圮。

皇清康熙三十五年四月六日,知縣劉有成具文詳

明捐修重造,即于是日經始,至十月十一日落成,遂復堅壯如初。

臨胊縣城 舊土城。元至正十七年,盜據益都,其黨李華自稱「右丞」 ,據此,因加修築。周圍三里,高二丈,池闊一丈六尺,深五尺。二門南曰胊陽,北曰「古駢。」 明景泰二年知縣陳安,成化二年知縣卜釗,二十年知縣張璉,正德八年知縣姚文明,嘉靖十年知縣褚寶,相繼修葺。崇禎十三年知縣任遠,因救荒興役,易以磚石。

安丘縣城 土城,元至正末,元師王野驢守禦重修。周圍三里有奇,城高一丈六尺,池闊一丈七尺,深半之。門三:東曰「威武」 ,南曰「太平」 ,北曰「乘勝。」 明洪武初,新闢內外馬路。弘治十八年知縣王敬之,正德七年縣丞劉恭,十年知縣周璋,嘉靖中知縣楊時太、邵大章,萬曆中知縣熊元,相繼修築。

諸城。「縣城 即唐密州,舊為南北二城。明洪武四年,守禦千戶伏彪修葺,合為一城。」 周圍九里,高二丈七尺,池闊一丈九尺,深半之。門五:正南曰永安,正東曰「東武」 ,正西曰西寧,東南曰「鎮海」 ,西南曰政清門。各有甕城,有樓,有重門。正德八年,知縣申良葺。嘉靖中,青州同知王鍾靈、知縣祝天保、梁淮,萬曆中,知縣趙楫、李觀光皆繼修。蒙陰縣城 ,原設石城一座,週圍一里零二百步,內外俱石塊包壘,牆連垛口,共高一丈六尺。城門樓三座,角鋪四所,窩鋪四箇,磚垛五百七十四箇。內馬道一丈,外馬道八尺,濠深三尺,闊八尺。東門樓名曰「望海」 ,西門樓名曰「瞻岱」 ,南門樓名曰「文昌。」 故城創建無考。明洪武三十年,百戶龍勝重修,止有東西二門。成化三年,知縣白良輔拓南門一座,名曰「正觀。」 正德九年,知縣梁緒始將故城甃以石,改「正觀」 門曰「文昌。」 嘉靖四年,知縣王銳重修東門。至崇禎五年,知縣趙珍增修外牆。八年,知縣許連榜又加修葺。

皇清順治九年,大雨,城圮其半,知縣陳崇誥修。康熙

七年地震,城大圮,知縣詹龍翔修。

昌樂縣城 。土城,周圍四里。明成化二年,范威修。正德六年,知縣謝譽增築。嘉靖三年,知縣何洪增修門樓、角樓、腰鋪、重門。萬曆二十四年,知縣張美以石築東、南二面。三十一年,知縣宋名世築西、北二面,門易名。東曰「永清」 ,西曰「臨丹」 ,南曰「熙寧」 ,北曰「望海。」 崇禎十一年,知縣劉芳奕築外土城,又築丹河二壩,引水入濠,為護城之計。後以河水氾溢,尋廢。

莒州城 ,古城陽城地,周九里。元至元間,參政馬《睦火》者鎮莒,以城大難守,截去西南北三面,止修東北隅為今城。周圍五里,門三:東曰「望海」 ,南曰「狀倉」 ,後更曰「文明」 ,北曰「沙浦。」 正德辛未,復修城,高二丈二尺,池闊二丈七尺,深半之。萬曆二十五年,知州某始築以磚,今以地震大圮。沂水縣城 ,舊土城,天順間知縣陳孜築以磚石,周圍二里有奇,高二丈二尺五寸,池闊二丈,深一丈一尺。為門者三:東曰「東莞」 ,南曰「沂陽」 ,西曰「西成。」 正德六年,流賊燬城門敵樓,知縣汪淵重建,增置敵臺鋪舍。嘉靖二十一年,知縣趙應元重建西門,知縣汪淵有《記》。

日照縣城 土城,金置縣時所築。元至正十七年,毛貴寇益都,邑人相士安率眾修築固守。周圍二里,高二丈有奇,池闊一丈五尺,深半之。明正德壬申,攝縣事州判王伯安重修。門三:東曰永安,西曰太平,南曰「望海。」 萬曆二十一年,知縣楊一岸重修,甃以磚,有給事中鍾《羽正》作《記》。先是,知縣張執中於城西又築土城三面。

皇清康熙七年,地震,城大壞。

青州府關梁考   府志州縣志合載

本府。益都縣附郭。

顏神鎮 在縣西南一百八十里。縣治迂遠,山林崇密,盜賊藏匿為患。以府佐官一員彈壓董治。明嘉靖中,兵憲王公世貞創城之,蓋稱「重鎮」 云。

金嶺鎮 在縣西北七十里。淄川、長山、新城、高苑、樂安、博興六縣之民錯處。故獷悍難治,盜賊易發。舊設官兵防守,仍選委千總,督同義民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