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80 (1700-1725).djvu/54

此页尚未校对

玉重修社學在各里

學田 一頃八十七畝九分有奇,每畝徵銀三分。

仲子廟 在縣東郭。明萬曆間,知縣譚好善建,復請族宗子銓、世衍奉祀,給祭田,春秋丁祭。至二十一年,提學周應治給銓子《則顯》衣巾承祀。知縣尢應魯增田加修,廟左,建「故里坊。」 自十七代避赤眉亂遷任。今濟寧仲家淺,族子有未遷者,尚留泗水,其濟寧嫡裔授世襲博士。

滕縣儒學 在城西。宋大觀間創。元末兵燬,明洪武二年,知州薛元義重建。景泰間知縣夏必貴、郁亨,成化間縣丞顧俊、弘治間知縣馬文盛、嘉靖間縣丞鄭元、知縣林春,「相繼增修。」 殿、廡堂、齋廚、倉、敬一亭、饌堂、射圃,號房如制。崇禎三年,知縣荊爾植修泮池橋。四年修建尊經閣五楹。

皇清初,教諭袁述重修。兩廡。文昌閣在學內,社學在

各里

性善書院 在學宮之左。元朝延祐元年,御史任居敬請改築書院,置山長一員。有學田十頃,學士虞集有「記。」 元末兵燬。明成化間,知縣馬文盛奏請建祠。前殿三楹,祀《孟子》,以樂正子萬章配享。後殿三楹,祀文公,以然友畢戰配享。左廡為「名宦祠」 ,祀奚仲,知州薛原義、知縣羅斐、歸儒,縣丞顧俊、教諭項理。右廡為「鄉賢祠」 ,祀叔孫通、睦弘、寒朗、曹褒、李洞、李稷、杜玧、王嘉賓。其後殿廡俱廢,乃於後殿為三壇共宇,中祀文公,左右祀名宦、鄉賢,以春秋上丁行事。

社學 按「舊志」 ,在東門外,又每社各一所,俱正統間知縣羅斐建,俱廢失其所。嘉靖間,邑民孫禎於東門北捐立義學一所,正房三間,枕街房三間,門石坊一座。今廢。

嶧縣儒學 在城東門外。宋初創建,元末廢。明洪武二十三年,知縣王磐、縣丞田疇創建,年久摧隳。正統間,知縣王黻、天順間主簿張彬相繼重修,然尚卑陋弗稱。嘉靖十年,知縣李孔曦撤而更新。殿堂門廡,規制大備。隆慶二年,知縣王郯重加修葺,廟前闢為神道,改築「敬一」 亭於明倫堂後,訓導蘇璽有記。名宦、鄉賢二祠俱在

文廟之右。萬曆四十五年,知縣張我德重修。吳崇

《禮》有「記。」 天啟二年蓮妖之變,殿廡俱焚。本府知府孫朝肅捐貲五百金,按院陳九疇、學道賀萬祚各輸金重修。

學田 二十二畝二分,在城六畝,每畝徵銀一錢;在鄉一十六畝二分,每畝徵銀八分。

社學 舊每里各一,今俱廢,祗存城中者,在察院東。

金鄉縣儒學 舊在縣治西。宋紹興中徙東嶽祠側。金大定間,縣令聶天祐遷於縣治之東。元至元間,縣尹劉源、牛天麟、周仲誾相繼修建。明洪武四年,縣丞李瑾重修。正統間圮於水。成化間,知縣盛德重修,學士吳寬有《記》。規制與他邑同。前廟、後學,學門在右,門前有橋,曰「文橋」 ,其南有橋,曰青雲橋。學東為墳書臺,上有講文亭,今廢。名宦祠在儒學東,祠盛德高魁宋鼎、唐鵬、楊守道。鄉賢祠在墳書臺東南,祀漢功曹范式,晉尚書左丞郗隆、侍中郗鑒,宋太尉參軍檀道濟,元中書右丞馬紹、嘉議大夫劉持中,明陝西行太僕寺少卿李檠,敕贈禮部員外郎郭囊、誥封吏部郎中胡洞,俱知縣楊楫改建。學田三頃五十六畝,教諭楊守道置。天啟五年,邑舉人張文燦重修啟聖祠、文昌閣。崇禎元年,知縣李國大重修啟聖祠。

皇清康熙五年,貢生張士表重修「啟聖祠。」十一年教。

諭王克生復修

學田 三等地四頃八十四畝三分八釐。一等地每畝徵銀一錢六分。二等地每畝徵銀三分。三等地每畝徵銀一分。

魚臺縣儒學 在縣西北。「金大定間,縣尹孫榮祖創。元末兵燬。明洪武二年,知縣謝榮祖重建。正統間縣丞楊楷、成化間知縣崔演、正德間知縣李文敏、任惠。嘉靖間教諭宋希文、知縣潘元翰、署印推官郭恬相繼增修,規制與他邑同。」 啟聖祠 ,「明嘉靖九年,始詔兩京國子監及天下郡縣俱建啟聖祠。」 魚庠之建,可得而考者,有萬曆五年,知縣張澍建啟聖祠於艮方,日久漸圮。康熙元年八月,遂沒於水。至康熙二十年,有本縣庠士隨拔、房樹極、劉溥、房辰等倡議捐貲具告,邑令羅大美舉而新之,稱巍煥焉。

文昌閣 文昌閣非學校之制也。郡縣創建,由於士希榮寵,人樂顯庸之,故建無常處,未嘗畫一。按:朱之玉《碑記》:「魚祀文昌,初在北城樓上,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