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78 (1700-1725).djvu/18

此页尚未校对

香山,在縣西北六十里。山形如旗,產香草。雨後朝霽,香氣襲人。

方舟山在縣西北五十里,形如方舟。

大舟山在方舟南,形如大舟。山下東有白龍潭,西有黑龍潭,邑人禱雨於此。

照壁山在大舟山正南。山陰一石如斧削,高數百丈,影蔽潭祠者半。

楊丘山,在縣西北五十里。世傳古有楊郎隱居此山之麓。

冠山在縣西南五十里,脈起南山。《通志》云:「漢昭帝元鳳間,山忽洶洶如千人聲,視之有大石自立,高丈五尺,四十八圍,三石為足,一石居上,其形如冠。」

葫蘆山在縣東南五十里。形如葫蘆,一名「葫蘆關。」 路徑幽險,行人有戒心。

黃谷山在縣東北八十里,界連益都。左翼有峰十餘,其第七峰有洞,名「月窟」 ,六月忘暑。右翼東南行十餘里為文字嶺,又數里為八龍臺,又數里為老姑峪。東有馬陵山,山下水皆東流。甕口山,在縣東北九十里。自土門道至青石關二十里,兩山夾谿,崖壁峻竦,中通一道,形如甕口。行者單車徐引,數步一息焉。

倉山,在縣東北五十里。山形多土,古為田,今荒。

杓山,在縣東北六十里,狀如杓首。

茶芽山,在縣北八十里。

石馬山在縣東北八十五里。山之陰有洞,可以避亂。傳有仙人化此,留石崖馬跡,故名。黃雪山,在縣東半里。本昔之北冶譚笠石築山歸隱,以地多古槐,因名「黃雪山房。」 今土人止稱「譚家山。」

夾嶺山在縣東北四十里,為南北通衢,兩山相夾,因名。

雲高洞,在縣東南二十里。山峰聳翠,常有雲霧擁護,與淄川「雲高洞」 異地同名。

綠礦洞在縣北五十里漿水溝西。山石多綠色,由山腰一孔入,得平地可三四十步,東西相向者,大洞各一。又二十餘步,小洞二,俱闊丈餘,緣梯而上丈餘。又二小洞一,平臺名「玉皇頂」 ,此絕巔也。世傳有丫寰道人修真於此。

蒼龍峽在縣西南八里。兩崖相峙,遇五六月雨,飛瀑轟然而下,如龍噴水。又東崖洞中有石如龍形,鱗甲可辨。

勝水峪,在縣南二十里。汶水會流於此。

夾谷峪在縣南三十里,連新泰界。左為龍門崖,盤旋如龍。右為鳳凰山,兩翼首尾皆肖。《春秋》「魯定公會齊侯於夾谷」 ,即此。

狼虎谷在縣西南三十里,連泰安界,為黃巢伏誅處。亦名《降寇集》。

北埠在縣北三里

沙埠在縣南五里

田家埠在縣東南八里

麥埠在縣東十八里

麻埠在縣西南六里

毛埠在縣西南三十里

溫石埠在縣西北六十里。

長埠嶺在縣東二十五里。

大步嶺,在縣東十里。平延而長,行人以為急,行不得到,故名。昔皆熟田,今荒。

馬家廟嶺在縣西四十里,西南至泰安埠東莊,北至吐子口,長六十餘里。昔為熟田,今荒。白龍嶺在縣北十八里,白龍莊之西北。昔為熟田,今半荒。

長春嶺在縣北九十里。東北連益都、淄川界,西北連章丘、泰安界。林木鬱茂,四時如春。出胡繭、木炭、栗、棗、棟梁、椽杆、香料等物,俗名「長林」 ,率皆章、益二縣人種植,非萊人有也。一名長城嶺。嶺上有古長城遺跡,世傳齊宣王所築,以禦楚寇。西接平陰,東距海。又按:周顯王元年,趙侵齊,取長城。又《通志》:齊長城在諸城縣南四十里,跨安丘境,連亙蒙、泰、萊蕪,直至平陰,乃齊宣王所築以禦楚寇者。舊志辨非長春,良是。乃《一統志》又以長城嶺屬章丘,長春嶺屬萊蕪,未知何據。

皇清康熙十一年,知縣葉方恆招集民居為一《村聚》。

於嶺上有《新村碑記》。

嚮水灣在縣東北五十里。兩山夾平地,中一石可畝餘,高數丈,甚平。頂上有三官廟、孟遊亭、文昌閣、三教堂,四圍皆削壁,荊柏叢生。一水自北環流而南,由高崖下,潺湲之聲,清冷如琴可聽。

石龍灣在縣西南六里,麻埠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