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77 (1700-1725).djvu/99

此页尚未校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一百九十卷目錄

 濟南府部彙考二

  濟南府山川考一

職方典第一百九十卷

濟南府部彙考二

濟南府山川考一    府志州縣志合載

本府。歷城縣附郭。

歷山 城南五里。一名舜耕山。古有舜祠,亦名千佛山。有隋開皇間所鑴佛像,隨石作形,因建寺曰千佛寺。《齊乘》曰:《圖記》皆謂齊之南山為歷山,舜所耕處,故其城名歷城,為信然也。歷山南屬泰山,東連瑯琊,崇岡疊嶂,脊脈不斷。

華不注:山 城東北十五里。《左傳》:「晉卻克及齊頃公戰於鞍,逐齊侯三周華」 ,不注即此。又云:「從齊師至於摩笄之下,逢丑父與公易位,使公下如華泉取飲。」 則此山亦名摩笄,《地記》亦名金輿。酈道元《水經注》云:「單椒秀澤,不連丘陵以自高;虎牙桀立,孤峰特拔以刺天。青厓翠發,望同點黛。」 信然。山前道院中有石刻太白《諸賢詩》。院前即華泉,水與小清合流。

㟙山 城北十五里濼口鎮。其山無峰,望之如翠屏。俗傳每歲七八月間,烏鵲翔集滿山。王繪《太白詩注》云:「扁鵲煉丹於此。」

龍洞山 城東南三十里。山如重甗,上有東西二洞,洞透一里許,秉火可入。東洞出萬仞絕壁之上,洞口釜鬵尚存,煙火之跡如墨,蓋昔人避兵,引緪以上。中又有泉,不知其深幾許。又有翠屏巖、獨秀峰,其下有黑龍潭、懸珠泉,崖上有二石甕。峰側龍祠,郡邑禱雨輒應。宋封靈虛公。《九域志》以此山禹所嘗登,一名禹登山,削壁崚嶒,丹碧掩映,有錦屏環列之狀。

大佛山 城東南十里,一名佛慧山。上有文壁峰,下有甘露泉,中有寶剎,曰開元寺,舊名佛慧寺,有宋題名刻記,懸崖鑿為石室,昔人多讀書其中,今廢。此山峰巒突兀,澗谷縈迴,丹樹黃花,更宜秋色,有修落帽故事者,無不吟眺於此焉。玉函山 ,城南二十里,泰山之北麓也。《酉陽雜俎》云:「齊郡函山有鳥,名王母使者,武」 帝登此,得玉函一枚。帝下山,玉函化為白鳥飛去。世傳山上有王母藥函,白鳥守之,因號「函山。」 九十九谷,又名臥佛山。上有碧霞殿,路有十八盤,三十年前香火雲集,埒於泰廟,歲餘乃止。

廟山 ,城東十里。《三齊記》云:「因舜廟得名。」 元遺山,《濟南行》作「妙山」 ,非是。

奎山 城西一十五里,上有神祠。《三齊記》云:「奎山公神似豬,頭戴珠冠。殷周之間,道士隱焉。野火四發,道士祈天即雨。」 今人遇旱燒山,禱雨多應。

鮑山 城東三十里,山下有城,鮑叔牙食邑也。標山 城西北八里,山石並立如標,故名。黃山 城西南六十里。棨戟排連,週如城郭,延亙四十餘里,為西南藩籬。

藥山 城西北十二里。上有九峰並列,蒼翠欲滴,其下有洞,出陽起石。《通志》云:「上有蜘蛛石,下有蝦蟆石。」 《本草》謂:「山無積雪,草木長青」 ,蓋繇陽氣薰蒸使然。

紅山 城南五十里,中宮鎮東,上有洞,神鶯護之。一在城東四十里蓮花峪。

匡山 城西北十二里。山形如筐,李太白讀書於此。

「粟山 」 ,在藥山南。

黃臺山 城北八里

馬鞍山 城西南四里。形如馬鞍,上有王母廟。三月三日為蟠桃會,士女雲集,又名「會仙山。」 四里山 東連馬鞍,上有玉皇廟,亦名「赤霞山。」 臥牛山 城東北十五里,王雲芝學士讀書於此,得仙術。

紫荊山 城西北十五里,相傳田真哭紫荊處。仙臺山 城南四十里,相傳漢武帝曾於此望祀蓬萊。上產羊肝石、花板石。

方山 城南六十里,一名「方山寨」 ,舊有炤魔石鏡,今迷其處。

九里山 城東北五里。韓信破歷下,嘗駐軍於此。

茅山 城東北十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