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77 (1700-1725).djvu/79

此页尚未校对

順治十八年五月奉

旨臨清總兵范承宗移鎮登州。臨清係漕運要地,改

設城守副將。設左右兩營。

臨清副將

協標左營都司一員,守備一員,千總二員,把總四員。

協標右營都司一員,守備一員,千總二員,把總四員。

康熙元年,奉文,臨清營分轄臨清州、冠縣、清平縣、博平縣、茌平縣、堂邑縣、東阿縣七州縣左右兩營,撥官兵輪流駐防。三年,以高唐營所轄之齊河縣、禹城縣歸之臨營,就近兼轄。七年,兵部咨行提督楊捷,「臨清營原轄九州縣,今右營河汛已歸,河漂一百里,則該營應加一汛,共防十州縣。若以該營原防東阿縣改給范縣,以梁丘所防之丘縣、范縣營所防之武城縣、夏津縣,俱改給該營。則左營分防臨清、夏津、武城、禹城、丘縣,右營分防冠縣、博平、清平、茌平、齊河,以臨清新城為左營專汛,右營撤回當駐舊城,以臨清舊城為右營專汛,使汛地分明,責成專而巡防周。」 再查左營河汛,自胡家窯起至鄭家口南頭十二里止,共計河程一百八十里。右營河汛自臨清板閘北胡家窯起,南至七級郎家灣,共一百里。就州縣而分,河汛便於兼領。因左營河汛多於右營,故右營多加一汛也。

文登營登鎮分轄

文登營於順治五年六月內,題覆設立副將一員、都司僉書一員,中軍守備一員、千總二員、把總四員,分轄文登縣成山衛、靖海衛長會口等汛,沿海海口一十五處,墩臺五十四座。

文登縣城汛派設把總一員,《成山》衛汛海口墩臺地方,派設把總一員,靖海衛汛海口墩臺地方,派設千總一員,長會口汛海口墩臺地方,派設把總一員。

文登左管駐劄寧海州都司僉書一員,中軍守備一員,千總二員,把總四員,防寧海州城汛海口。

福山縣:係中、左兩營輪防。

威海衛墩臺地方、派設把總一員

海陽所、「浪煖口、海口墩臺地方,派設把總一員。草島嘴、琵琶口,派設把總一員。」

輪防福山縣城汛把總一員。

萊州營屬「膠鎮」 ,改屬「沂鎮」 ,後改「登鎮。」

順治元年十二月,設立營伍,駐劄萊州府城,分汛萊屬。

順治十八年五月內,增添登萊鎮兵,本營改設副將衙門添設右營、一營分為左右二營,俱駐劄萊州府城。

副將一員,左營兼中軍事。都司僉書一員,守備一員,左哨千總頭司把總、二司把總,右哨千總、頭司把總、二司把總。康熙元年,鬮分汛地,分防萊屬掖、濰二縣,青屬樂安一縣,并北海、王徐、石灰嘴、三山、小石島、白浪河五汛海口。

右營都司僉書一員,守備一員。左哨千總、頭司把總、二司把總、右哨千總、頭司把總、二司把總康熙元年十一月,鬮分汛地,分防萊屬昌邑縣、青屬昌樂、壽光縣三處,及北海黑港等五汛口。德州營,駐劄德州登鎮。

順治元年題

康熙三年,改定《經制》。

參將一員,中軍守備一員,千總一員,把總三員,分左、右中三哨,分防德平縣、陵縣、臨邑縣、濟陽縣、商河縣、齊河縣、德左二衛。

武定營駐劄武定州登鎮。

順治元年設立

康熙七年正月,將登左營遊擊調撥赴「《武合》營。」 遊擊一員、中軍守備一員、千總二員、把總四員海豐縣駐防陽信縣兼防大沽河海口,兼防與陽信、海豐三汛共一把總。

濱州駐防霑化縣,兼防與濱州共一千總。《蒲臺縣》駐防利津縣,兼防臺子關,兼防與蒲利共一把總。

青城縣駐防,長山縣兼防,與青城共一把總。《樂陵縣》駐防千總

高唐營駐劄高唐州登鎮,臨清副將兼轄。順治五年三月,設立本營守備、千、把總官三員,分防恩縣、平原縣。駐防高唐城頭門禁官衙、庫獄四外遊巡,撥派護送。

壽張營,駐劄壽張縣登鎮,臨清副將兼轄。順治四年,經制官三員。分防陽穀縣一員;莘縣一員,張秋一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