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77 (1700-1725).djvu/109

此页尚未校对

東北至琅槐鄉,有古黃河通濟枯渠,謂之漯河。《理志》云:「漯水出高唐。」 今東昌、高唐、武陽,俱不見漯水,但其經道止崔城東,朝陽係本縣故名,餘皆去縣尚數百里。《齊乘》云:「出逢陵故城西南經章丘城北,入濟水。」 與長白山之漯河又不合。豈古有兩漯水,一出西高唐,一出東高唐,而《禹貢》所云「浮」 ,《孟子》所云「瀹,穆天子所」 垂釣而食馬者,皆在武陽之漯,而今已廢塞,不復存乎?抑地名沿革不一,河水轉徙無常,長白山之漯,即武陽之漯耶?蔡沈《注》乃云:「漯,黃河之支流。」 沈宋南渡以後,人未嘗親歷其地,無足深異。道元北魏人,于欽又齊人,皆精博古圖經。余欲起之九京,面相印可。然其人骨朽久矣,姑書之以俟博雅君子。

瓜漏河 縣西南七里許。每夏秋暴雨,則溢至城南五里許,與淯河合。盈涸不常,時或為患。徐壁《論》云:「按河源出縣西南群峪中,水清而駛,東北流至明杜莊之石厓,泊然而止,土人名其處為滲水灣。夏秋積雨,群峪之水來匯,溢至城南,會於淯河,雨既霽,灣以下復爾枯竭,故以漏河」 目之。然曰滲曰漏,土人知為河之滲漏,而不知為濟之伏也。先儒謂濟水性下勁,疾能入河穴地流注顯伏。以今考之,是河自滲水灣以北二十里至於月宮,於枯河涯側泓顯一泉。又東北四十里至於明水,則湧百脈、麻灣諸泉,驗之色味皆同,水勢相敵。蓋泉自滲水灣伏流地中,經月宮見而仍伏,至百脈麻灣而復湧出也。所謂若斷若續,而實有源流,或見或伏,而脈絡可考者是已。南豐《曾氏記》:「濼水自渴馬崖潛流地中,至歷城西,有泉湧出,高或至數尺,其傍之人名之曰趵突泉。」 正與此同。《禹貢》:「導東流為濟。」 齊州正濟所經。若濼水,若是河,蓋皆濟之旁出者。若其暴溢,則潢潦耳,非河之本水也。

小清河 縣北三十里。源出濟南,即濼水,劉豫所鑿。今從華不注,東入大清,而小清故道淤塞,止柳塘口為漯河匯小清之道。順治四年,雷雨大作,難循故道,萬家口決一新河,水勢橫流,屢遭其害。康熙二十四年,議濬新河,有進開柳塘口達齊東者,知縣陳極言難開,議遂寢。二十五年,巡撫張鵬翮決意開濬故道,建「閘新河,防其瀰漫。」 工成,各邑田土皆藝,收刈倍常。

白雲湖 一名劉郎中陂,縣西北七里許,明設河泊所,今涸,改作籽粒地。李開先太常有《白雲湖考》。

百脈水 縣南三十里明水鎮,方圓半畝許,其源直上湧出,百脈沸騰,狀若聯珠,清瑩寒冽,故名。即繡江源也。按《水經》,濟水自臺縣東北合芹溝水,又東北過菅縣南。而道元《注》云:「右納百脈水。」 百脈水出土鼓縣故城西,水源方百步,百泉俱出,故曰百脈。西北流,逕陽丘縣故城中,又西北出城北,逕黃巾固,又東北流,注「于濟。濟水東又有楊渚溝水,逕於陵故城西南,西北逕土鼓城東,又西北逕章丘城東,又北逕甯城西,而北流注于濟水。」 《元和志》云:「出亭山縣東北。」 《郡國志》云:「十二芹溝,俗名麻灣。」 楊渚水或即楊緒漯河也。曾南《豐齊二堂記》云:「泰山之北,與齊東南諸谷之水,西北匯于黑水之灣,又西北匯于柏崖之」 灣,而至渴馬之崖,泊然而止。至歷城西,湧出趵突之泉。嘗有棄糠于黑水灣者,見之於此。其注而北,謂之濼水。齊多甘泉,顯名者十數,而色味皆同。而濼水之旁出者《齊乘》云。按龍洞山中朗公谷諸水,東西伏流,土人云:「西發趵突,東發百脈」 ,驗之信然。蓋濟南眾泉,皆岱陰伏流所發,西則趵突為魁,東則百脈為魁耳。

巨合水 《水經》云:「巨河水南出雞山,北逕巨里故城,耿弇討費敢處。又北合武原水,俱北流數十里乃相合,北入小清河。」 巨合之得名以此。道元云:「巨里三面有城,西有深坑,坑西即耿弇營。」 蓋二水環遶,因崖與城,以為險固也。

聖水 縣東十里餘,去聖泉寺南半里,發自小荊山,入漯河。

東麻灣 在百脈泉左百餘步,泉源湧沸上出,狀類百脈而微,西流匯于百脈泉。

西麻灣 在百脈泉右三里許。泉自石壑中湧出,東北流匯于百脈泉。按《郡國志》即芹溝水。明淨泉 ,去百脈泉三里許。其泉至潔,纖塵不留,土人取以洗目,側出西麻灣。徐壁論:濟水分支,伏流地中,至縣西南出為瓜漏河,至滲水灣乃伏入地中,至是始出而為四泉,合而北流至淯河,又北流至城東為繡江,西北至水寨,會為白雲湖,又東北入小清河,始與濼水會,又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