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68 (1700-1725).djvu/104

此页尚未校对

三里八十步,高三丈,雉堞一千有奇,池闊二丈二尺,深六尺,相傳遼蕭后所築。門二:南「景陽,北拱宸。」 明景泰三年,知縣劉純修敵樓、角樓。萬曆三年,知縣曹一豸修南北甕城,增城頭鋪舍。十一年,知縣王好義增修堅厚。崇禎中,巡撫丁魁楚題請甃城以甎,又建南北重門、大小砲臺,增濬濠二道。

皇清康熙十四年,知縣高基重修。

按《縣志》:「池深八尺,引紫泉河水環注。」 隆慶二年,知縣李志學修理濠隄。崇禎中,丁魁楚題請甃城,以甎圍四里,高連垛口三丈二尺五寸,底闊二丈。頂面東闊一丈五尺,南闊一丈三尺,西闊一丈四尺,北闊一丈四尺,垛五百箇。南北城樓四座,濠池二道,深一丈五尺,闊三丈。

唐縣城 在平地。高一丈八尺,闊一丈,周四里。舊云堯時所築。元莊敬戍茲地,命士卒建樓於門上。明時,增修甕城。門三:東曰環東,南曰衛南,西曰「鎮西」 ,各有敵樓。明弘治中,知縣茹鑾重建。隆慶間,知縣洪濟遠築甕城。崇禎七年,知縣宋祖乙增厚數尺。十六年,知縣胡夢議改甎料集,而功未就。

按《縣志》:「濠淺狹而無水,夏為潦所集。」

博野縣城 在平地。周四里一十九步。高二丈,闊一丈五尺,池闊二丈,深一丈。明洪武二年,知縣杜太亨創基。天順二年,知縣唐謙新之。正德六年,知縣李延齡加厚五尺。外築護城隄,闊一丈,高倍之。崇禎十三年,知縣宋珍始砌以甎。門三:東曰慶陽,西曰鎮武,南曰「宣慶。」

按《縣志》,「城高二丈五尺。」

慶都縣城 在丹朱墓西。周四里,高三丈,闊二丈,有水環之,相合東流。明天順三年,主簿陳斌重修北城門。成化中,知縣談論、王讓。嘉靖中,知縣胡諧、楊廷美、陳鯤相繼增修。門三:南曰「解慍」 ,北曰「拱極」 ,東曰「青陽。」 隆慶初,知縣馬卿增建南北關二門。

按《縣志》:「城環堯母臺外。唐武德四年築,舊城在伊祁山南五里,堯山下都山北十里,今唐縣之故城是。北齊省入北平,唐復置縣以築此。歷宋、遼、金、元,修築相仍,創制未備。明洪武二年重修。景泰七年,邑令唐復以城連堯母陵,恢而擴之。萬曆十八年,張前光增置東門。崇禎九年,黃承宗增築南北甕城。」

皇清順治五年,陳自德周圍徹底重修。康熙四年,錢

「振龍修築城牆一千三百五十餘步,甎垛二百口,城樓一座,砲房十間。」 十五年,李天璣徹底重修。南門一座,周圍城牆五百餘步,砲臺十五座,更鋪十三座,甎垛五十六口,迄今堅固如初。容城縣城 ,在白溝河北,周四里一十六步,高二丈五尺,闊二丈五尺,池深六尺,闊一丈二尺,唐竇建德所築也,年久坍塌。明景泰中修築,又以其地窄展數十步。成化三年,知縣林景甎甃三門,南曰「景陽」 ,西曰「迎恩」 ,北曰「鎮朔。」 正德六年燬於流寇,知縣劉相重修。隆慶二年,知縣童思善增高二尺,加厚三尺。萬曆三年,知縣徐廷松盡撤舊基,重加高厚,創建門樓。邑人梁炳捐金六百,立砲臺三座。明季兵革,城賴以全。

皇清康熙十年,知縣趙士麟「倡率士民捐金助工。上」:

鋪甎而雉堞更新,高厚倍於前制。又增「甕城」 三座,角樓砲臺,無不一新矣。

按《縣志》:「城在白溝河西南二十八里。周圍三里一十五步,高二丈,下闊一丈六尺,上闊八尺。隆慶二年,挑掘濠池,闊三丈五尺,深一丈五尺。三年,大尹李蓁春三門外各置木橋一座,上用闌干,兩頭置八字牆。城上增裡牆一周。更城門名,北曰拱極,南曰朝陽,西曰餞日。臨池築短牆一圍,以防不虞。」

完縣城 ,在曲逆河之南一里。或云隋仁壽初,或云魏正始間築,大約始於晉魏之間。其後中原雲擾,典籍淪亡,所以無考也。城周圍九里十三步,高一丈五尺,闊如之。舊址二門:東曰迎暉,南曰「迎曛。」 明成化間,始開北門,名「拱極。」 正德間,流寇之禍,知縣杜珝增修城樓。嘉靖二十四年,知縣閆文貴築敵臺。萬曆十三年,知縣趙桐「建角樓。崇禎十二年,知縣高允茲增加高厚,三門五角,易之以甎,增置砲臺十三座,窩鋪二十四間。又築護城牆一道,濬護城河一道,引堯城河水注之。周圍環繞,地利稱雄。」 至

皇清康熙七年,土城頹塌。九年,城樓傾壞。十一年,窩

鋪圮漏、皆知縣劉安國修築

按《縣志》,「天啟三年,南城倒塌,知縣杜嘉慶置房三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