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60 (1700-1725).djvu/5

此页尚未校对

屬,特一縣尹耳,下王一等,至僭稱公,則其大又可知 也。秦兼天下,初置三十六郡以監縣,於是郡始大而 縣反小。漢復十二州,孝武皇帝南平百越,北一夷狄, 置交趾、朔方,獨不稱州,明帝王不相沿襲,蓋或以羈 縻視之,不可知云。交趾統七郡,治蒼梧、廣信。孝獻皇 帝建安二年,南陽張津為刺史,交趾太守士燮表言: 「伏見十二州皆稱曰州,而交獨為交趾刺史,何天恩 不平乎?蓋普天之下,可謂十二州者,獨不可為十三 州乎?」詔報聽許。拜津為交州牧,加以九錫、彤弓彤矢, 使持節并七郡,皆給鼓吹,禮樂征伐,威震南夏,與中 州方伯齊同,自津始也。其後交州徙治番禺,建安十 五年,復分為廣州。晉始有使持節都督荊、揚、交、廣諸 軍事之制,是謂軍府。梁又開督府於交、廣。隋制州,皆 置都督府。唐因之,又置總管府。蓋府以領軍得名,如 帥府、幕府、嶺南五府之例。其以名郡,則自宋始。宋制, 州有節度重鎮,始陞為府。元制,凡府州皆為路,路有 總管府。明興,分天下為十三,布政司統府,府統州,州 統縣。有州不屬府而屬布政司者,亦有縣不屬府者, 因道路遠近,相時制宜故也。由是言之,州始於陶唐。 州統縣,縣統郡始於周。郡統縣始於秦。州統郡,郡統 縣始於漢。三國鼎分,迄於南北,割據,置州始多,至隋 而州郡相等。唐乃混州郡為一。宋始有府,猶與州並 肩不相統,然「郡」之名至是遂廢,蓋「府」即郡也。其在於 今,府始大而州益小,州蓋與縣等,或有反不及縣者 矣。

《古今地名沿革總論》

百王制度,代有沿革,考正實艱。而地名同異,古今溷 淆,尤為難辨。蓋其山川所屆,時各異名,而郡邑之名, 又復非古。歲代滋久,史傳互見,或沿其地而異其名, 或襲其名而遷其地,或遷其地而革其名,此《輿地》之 所以難考也。抑嘗討之,河東一名也,有兗州之河東, 有并州之河東。

黃河舊道,三代以前,自宋衛州之黎陽縣近折而北流,故北京及河北東路諸州在河之東,即古兗州之域,故《周禮職方》「河東曰兗州。」爰自周定王時,黃河舊道漸堙。秦、漢以還,河隄履壞,乘上游之勢,決而東下,故兗州之域,隔在河北,而河東之名乃移并州。戰國以來,子史中所謂河東之地,皆指宋朝河東路而言之,即古并州之域也。

「河西」,一名也。有雍州之河西,有涼州之河西。

黃河源自崑崙,傍積石北流,餘二千里,至於宋銀、夏之交,稍漸而東流,不盈十里,又折而南流,故宋永興軍路鄜、坊、丹、延諸州,在河之西,而河、湟之間,鄯、涼、甘、肅諸州,亦在河西。戰國之際,所稱「河西地」 ,即指鄜、坊、丹、延之間而言,在雍州之域也。西漢以來所稱「河西地」 ,即指河、湟而言,古涼州之域也。

《河南》一名也,有中土之河南,有邊境之河南。《河北》,一 名也,有中國之河北,有夷狄之河北。

黃河大勢如覆斗之狀,而關中正在斗間,而中原適當如衡。故宋之京畿,西路在河之南,斯中土之河南也,而綏、銀、勝、夏諸州亦在河南,即邊境之河南也。河北東西路在河之北,斯中國之河北也,而陰山、瀚海之間有秦長城,外地亦在河北,即夷狄之河北也。三代以前,河南之稱止在中土,秦漢而下,奪匈奴南牧之地,列為郡縣,亦名之曰「河南。」 自是「河南」 之稱,一彼一此不常也。陳、隋以前,「河北」 之稱,止在中國,李唐之初,夷突奔之地,悉為郡縣,亦名之曰「河北。」 自是「河北」 之稱,一彼一此不常也。如《春秋傳》中所稱「河南」 、河北之地,皆指邊境外裔而言,與前史至不相侔。若此之類,不可不察也。

加之「《百王疆》理」,代有不同。有指一郡而言者,有指一 州而言者,有指一道而言者,

如中土河南之地,今古一名。而兩漢「河南」 之稱,惟指一郡而言,即宋西京屬縣兼鄭、孟二州之境而已。姬周「河內」 之稱,則指一州而言,即宋東西二京及京西南北路之地。李唐「河南」 之稱,則指一道而言,包古青、徐、兗、豫四州之境,奄黃河以南皆是也。宋為東西南三京及京畿四州之地。

故周之「河內,異乎漢之河內。」

《周禮職方》「河內曰冀州。」 即宋河北東西路地。漢之河內乃古郡,宋懷、衛二州是已。

「漢之河東」異乎唐之《河東》。

漢河東郡,即宋河中府及慈、隰、晉、絳、解五州。唐河東道,乃宋河東路也。

《古之淮北》,乃今之淮南。

宋宿、亳二州,自開國以來,至於李唐,皆在淮北,宋乃移屬淮南。

而「今之河北」,乃古之河東。

宋朝河北東路之地,三代以前屬河東。

以至「淮西」一名也,有在京東,有在京西。

淮道自西而東,時折而北流,故淮北之地間名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