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大理府志.明.李元陽修.明嘉靖四十二年刊本.國立北平縮微.pdf/63

本页已校对

走大理,募死士求之,函首京師。《宋史·蕭洪傳》及《交趾志》、《四裔考》。

神宗熙寧八年,思廉避位,傳子廉義。舊志。

九年,廉義遣使入貢,後為臣楊義貞所殺,《宋史·大理傳》。

元豐三年,楊義真篡凡四月。段氏臣高智昇討之,立廉義之子壽輝。善闡侯高昇泰廢之,立思廉[1]孫正明。舊志。

五年,正明避位。國人奉昇泰為主,段氏中絕。舊志。

哲宗紹聖元[2]年,昇泰僭號大中國。子泰明以父命,求正明弟正淳立之,號後禮國。舊志。

三年,正淳嗣。舊志。

徽宗崇寧二年,正淳遣高泰連入朝,求經藉,得六十九家。舊志。

大觀二年,正淳避位,子正嚴立。舊志。

政和五年,廣州觀察使黃璘奏,大理求𣣇附。

七年,正嚴遣進奉使彥賁、李紫琮,副史李伯祥入貢,詔冊為大理國王。「正嚴」,《宋史》作「和譽」。《四裔考》及《宋史列傳》。

  1. 底本模糊不清,據萬曆《雲南通志》卷一補。
  2. 底本模糊不清,據萬曆《雲南通志》卷一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