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大理府志.明.李元陽修.明嘉靖四十二年刊本.國立北平縮微.pdf/24

本页已校对

其叔貞上表。七年,高皇帝再詔諭之。十五年,征南將軍克大理,段明就擒,置大理府,領州四、縣三、長官司一。夫大理山河四塞,扼百濮之咽喉。我聖祖睿謨洋洋,蓋遴其地之重矣。有位者盍慎乎哉。

郡縣名沿革表

大理府 太和縣 趙州 雲南縣 鄧川州 浪穹縣 賓川州 雲龍州 十二長官司
梁州域 並同
合梁於雍,亦為雍州域 並同
戰國 楚地 並同
秦地 並同
屬益州郡 葉榆縣 屬永昌郡 雲南縣 葉榆地 葉榆地 葉榆地
王莽 就新
後漢 屬永昌郡 並同
蜀漢 置雲南郡 並同
屬雲南郡,兼置寧州統之
李特據蜀 分置漢州
屬東河陽郡,寧州郡統之 屬雲南郡 並同
屬東河陽郡、西河郡
同,大業中置總管府
遙管之
屬姚州郡 蒙氏皮羅閣取太和城,閣羅鳳據其地,至異牟尋又還史城,又徙居羊苴咩城 蒙氏為趙瞼,皮羅閣置趙郡,閣羅鳳改趙州 初置雲南郡,貞觀中改匡州,後張仁果時據之,號白子國。蒙氏為雲南州,又改品甸 鄧備州,治大釐城,隸姚州都督府。後為鄧賧詔所據,南詔併之,置鄧川賧,後改德源城 蠻名彌次,乃浪穹詔所居之地,為南詔所侵,鐸羅望後保劔州,更號浪劔。貞元中,南詔立浪穹州 姚州地,蒙氏太和楚場地
五代梁 鄭買嗣據
趙善政、楊干貞據
段思平據 天水郡 雲南州
段氏據
段氏據
段氏據
憲宗時,立上、下二萬戶府。至元間,改置大理路 憲宗時,於城內外立上、中、下三千戶所。至元二十六年,罷中千戶所,立錄事司。上、下二千戶立縣,復陞理州。二十一年,州罷,復立錄事司。尋改縣曰太和及河東縣,屬大理路 憲宗時,立趙賧千戶所,隸大理下萬戶府。至元十一年,改為州,又於白崖賧立建寧縣,即古勃弄地。三十五年,革縣入州 憲宗時,立品甸千戶所。至元十一年,改雲南州 憲宗時,立德源千戶所,隸大理上萬戶府。至元十一年,改德源城為鄧川州 憲宗時,立浪穹千戶所,隸大理上萬戶府。至元十一年,降為縣,隸鄧川州 太和、趙州,雲南之境 舊雲龍甸,至元末立雲龍甸軍民總管府,並防送千戶所,隸金齒宣慰司 本雲南楚場地,至無間因僻險。始置十二關防送千戶所
大明 洪武十五年,改路為府,領州四、縣三、長官司一 仍為太和縣,轄神摩洞、金沙江、白羊市三巡檢司 仍為趙州,領縣一,轄蔓神寨、定西嶺、迷渡市、乾海子四巡檢司 隸趙州,轄安南坡、你甸、楚場、赤石崖四巡檢司 仍為鄧川州,領縣一,轄青索鼻巡檢司 立浪穹縣,隸鄧川州,轄九巡檢司:鳳羽鄉、上江嘴、下江嘴、箭杆場、師井、順鹽井、菩陀崆、十二關、上五井 弘治七年,以鐵索夷冠,因轄大和、海東九里,趙州一里,雲南縣二里立州 征南將軍屯於佛光寨下,土酋段寶歸附,因改為州,隸大理府 改置長官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