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麗史/卷八十四

 志第三十八 高麗史
志第三十九 高麗史第八十四
志第四十 

正憲大夫工曹判書集賢殿大提學知 經筵春秋館事兼成均大司成鄭麟趾奉 敎修


刑法一 编辑

刑以懲其已然,法以防其未然,懲其已然,而使人知畏,不若防其未然,而使人知避也。然非刑,則法無以行,此先王所以幷用而不能偏廢者也。高麗一代之制,大抵皆倣乎唐,至於刑法,亦採唐律,參酌時宜而用之,曰獄官令二條,名例十二條,衛禁四條,職制十四條,戶婚四條,廐庫三條,擅興三條,盜賊六條,鬪訟七條,詐僞二條,雜律二條,捕亡八條,斷獄四條,摠七十一條。刪煩取簡,行之一時,亦不可謂無據。然其弊也,禁網不張,緩刑數赦,姦兇之徒,脫漏自恣,莫之禁制,及其季世,其弊極矣。於是,有建議雜用元朝議刑易覽、大明律以行者,又有兼採至正條格、言行事宜,成書以進者。此雖切於救時之弊,其如大綱之已隳,國勢之已傾,何?今以見於史者,記其梗槩,使考得失,作刑法志。

名例 编辑

笞刑五 编辑

一十,折杖七,贖銅一斤。

二十,折杖七,贖銅二斤。

三十,折杖八,贖銅三斤。

四十,折杖九,贖銅四斤。

五十,折杖十,贖銅五斤。

杖刑五 编辑

六十,折杖十三,贖銅六斤。

七十,折杖十五,贖銅七斤。

八十,折杖十七,贖銅八斤。

九十,折杖十八,贖銅九斤。

一百,折杖二十,贖銅十斤。

徒刑五 编辑

一年,折杖十三,贖銅二十斤。

一年半,折杖十五,贖銅三十斤。

二年,折杖十七,贖銅四十斤。

二年半,折杖十八,贖銅五十斤。

三年,折杖二十,贖銅六十斤。

流刑三 编辑

二千里,折杖十七,配役一年,贖銅八十斤。

二千五百里,折杖十八,配役一年,贖銅九十斤。

三千里,折杖二十,配役一年,贖銅一百斤。

死刑二 编辑

絞,贖銅一百二十斤。

贖銅上同

刑杖式尺,用金尺 编辑

脊杖,長五尺,大頭圍九分,小頭圍七分。

臀杖,長五尺,大頭圍七分,小頭圍五分。

笞杖,長五尺,大頭圍五分,小頭圍三分。

辜限 编辑

手足,毆傷人者,限十日。

以他物毆傷人者,限二十日。

以刃及湯火,毆傷人者,限四十日。

折跌支體,及碎骨,限五十日。被傷日晩,則當至限日之晩,便滿。

禁刑 编辑

國忌。

十直。初一日、初八日、十四日、十五日、十八日、二十三日、二十四日、二十八日、二十九日、三十日。

俗節。元正、上元、寒食、上巳、端午、重九、冬至、八關、秋夕。

愼日。歲首子午日,二月初一日。

公式 编辑

相避 编辑

本族 编辑

父子孫,同生兄弟,堂兄弟,同生姉妹之夫,堂姉妹之夫臺省政曹外,許同官。,伯父叔父,伯母叔母之夫,姪女之夫臺省政曹外,許同官。,女壻,孫女壻。

外族 编辑

母之父母,母之同生兄弟,母之同生姉妹之夫,母之同生兄弟姉妹之子。

妻族 编辑

妻之祖父,妻之同生兄弟臺省政曹外,許同官。,妻之同生姉妹之夫上同,妻之伯父叔父上同,妻之伯母叔母之夫上同,妻之兄弟姉妹之子上同,姪女之夫上同

官吏給暇 编辑

每月,初一日、初八日、十五日、二十三日,每月,入節日一日,元正前後幷七日,立春一日,蠶暇正月,內子、午日,人日正月,七日,上元正月,十五日前後幷三日,燃燈二月,十五日,春社一日,春分一日,諸王社會三月,三日,寒食三日,立夏三日,七夕一日,立秋一日,中元七月,十五日前後幷三日,秋夕一日,三伏三日,秋社社稷祭日,秋分一日,授衣九月,初一日,重陽九月,九日,冬至一日,下元十月,十五日,八關十一月,十五日前後幷三日,臘享前後幷七日,日、月,食各一日,端午一日,夏至前後幷三日

○成宗元年判:「兩親忌,給暇一日兩宵,祖父母遠忌,無親子者,亦依此例。」四年,新定五服給暇式,斬衰、齊衰三年,給百日,齊衰期年,給三十日,大功九月,給二十日,小功五月,給十五日,緦麻三月,給七日。十五年判:「凡官吏,父母喪三年每月,朔望祭,暇一日,第十三月,初忌日小祥齋,暇三日,其月,晦小祥祭,暇三日,第二十五月,第二忌大祥齋,暇三日,其月,晦大祥祭,暇七日,至二十七月,晦禫祭,暇五日。」

○顯宗十一年,判:「外官父母病者,除往返程,給暇二十日。諸文武員僚,父母年七十以上,無他兄弟者,不許補外,其父母有疾,給告二百日護視。」二十一年十二月,判:「父母居外方,或外任有病,其子從仕於京者,給由,往返給馬。父母在京而子外任者,給馬。又公券[1]出使者,遭父母病,往返幷給馬。職事常參以上,散官五品以上,幷給從人。」

○靖宗三年正月,判:「兩親及祖父母歸葬者,除往返程,給暇二十一日。」十一年二月,制:「文武官父母,在三百里外者,三年一定省,給暇三十日,無父母者,五年一掃墳,給暇十五日,幷不計程途。五品以上,奏聞,六品以下,有司給暇。登第者定省掃墳日限,亦依此例。」

○文宗二年,判:「大小官吏,四仲時祭,給暇二日。」三年九月,制:「外方官吏,遭兄弟姉妹喪者,若在遠州,除申請京官,直於外官請暇。妻父母服,不計妻之先後,幷許給暇。」二十三年,判:「外官之妻,在京身病者,給暇三十日。又外官身病者,限百日給暇,父母病,三子俱爲外任者,從父母願,一子,給暇二百日,其餘子,各給暇五十日,其限滿者,幷解官。」三十五年三月,詔定,父母,年七十以上,八十以下,侍丁一人,九十,二人,百歲,五人。

○宣宗三年二月,判:「新除外官,身病請暇者,常參以上,令太[2]醫監,胗視給暇,久未痊愈,啓達遞差,妄告病者,科罪。」五年,判:「病親浴溫井者,計程途遠近,給暇。」

○睿宗四年,判:「參上員,告病者,旬旬給暇,參外員,據里典狀報,太[2]醫監看候,給暇幷限百日,父母病者,限二百日。」

○仁宗十八年,判:「無親子祖父母忌,依宋制,給暇一日兩宵。」判:「入流品以上者,妻父母服,給暇三十日,其忌日,依外祖父母例,給暇一日兩宵。」

○忠穆王,判:「參外員,身病告暇者,令部審其虛實,給暇,外官身病者,亦令界首官審之,方許上京調理。」判:「年六十以上,父母有病長子,給暇侍藥。」判:「外任父母,欲見其子,除程途,二十日給暇。」

避馬式 编辑

○顯宗卽位,禮儀司奏,定文武官路上相見禮。一品官,正三品以上,馬上祗揖,從三品以下,下馬廻避。三品官,五品以上,馬上祗揖,六品以下,下馬廻避。四品官,六品以上,馬上祗揖,七品以下,下馬廻避。五品官,七品以上,馬上祗揖,八品以下,下馬廻避。六品官,八品以上,馬上祗揖,九品以下,下馬廻避。七品官,九品以上,馬上祗揖,流外雜吏,下馬廻避。

○德宗二年十二月,判:「政要曰:『三品以上六尙書、九卿,遇親王,不合下馬。親王班,皆次三公下。』諸王立一品,文班從三品以上,與武班上將軍以上,馬上祗揖,文班四品以下,武班大將軍以下,下馬廻避。於宰臣、參知政事、政堂文學、左右僕射,文班四品以上及給舍中丞、武班大將軍、南班宣徽使,馬上祗揖,文班五品以下,及武班諸衛將軍、南班引進使、文班四品慢路,少卿、少監、國子司業,下馬廻避。三品以上,文班少卿、少監、司業等五品,武班諸衛將軍、南班引進使,馬上祗揖,五品慢路,六局奉御、諸陵令、太史令,及文班六品、武班中郞將、閤門副使,下馬。文班四品以上,文班常參六品,及武班中郞將、南班閤門通事舍人、文班緊路,補闕、殿中,馬上祗揖,文班參外六品,及七品以下,武班郞將、閣門祗候以下,下馬廻避。五品隔,文班七品以上,武班郞將、閣門祗候、文班緊路,拾遺、監察,馬上祗揖,參外八品以下,及武班別將,崇班以下,下馬廻避。六品,文班參外八品以上,及武班別將,崇班,供奉官,馬上祗揖,文班九品以下,及武班散員,南班侍禁以下,下馬廻避。七品,文班九品以上,武班散員,南班左右侍禁、左右班殿直,馬上祗揖,以下,下馬廻避。以爲恒式。」

○宣宗十年六月,判:「文武官,職事四品以下,散官三品以下,於中丞,職事五品以下、散官四品以下,於雜端、侍御,職事六品以下常參以上、散官五品以下,於殿中侍御、監察御史,皆避馬。若吏部侍郞、尙書左右丞、給舍,旣准諸曹三品,且以侍臣,在公侯之上,與中丞,馬上相揖,知製誥,亦非常例,一從官品,馬上相揖,郞舍、補遺,勿論官品,與雜端以上,幷馬上相揖,若大夫則除宰臣、樞密、左右僕射、近臣外,幷皆避馬。」

公牒相通式 编辑

京官 编辑

內史門下、尙書都省,於六官諸曹、七寺、三監出納,門下侍郞以上,不姓草押,拾遺以上,着姓草押,錄事、注書、都事、內位,着姓名。六官諸曹、七寺、三監,於三省,侍郞、少卿以下,具位姓名,御史、卿以上,着姓草押。六官諸曹,於七寺、三監,員外郞以上,着姓草押,七寺、三監,於六官諸曹,少卿以下,具銜姓名。七寺、三監,於諸署局,丞、注簿,着姓草押。諸署局,於七寺、三監,直長以上,着姓名。諸下局署,於三省、諸曹、式目、七寺、三監,直長以下,具位姓名。吏部、臺省,於六官諸曹、七寺、三監,門下侍郞平章以下拾遺以上,着姓草押,錄事,具銜姓名。於諸署局,錄事、注書,着草押。諸署局,於三省,直長以上,具銜姓名。

外官 编辑

別命使臣,於牧、都護,當云:『某使貼某牧、都護』。奉使事重,備記事下典,七品以上使,着姓草押,八品使,着姓名署,雖六七品使,奉使事輕,無人吏下典者,具[3]銜着姓名署。牧、都護,於七八品使,副使以上,着姓草押,以下,着姓名。於奉使事重使,及常參以上獨使,着姓草[4]押,副使以下,着姓名。別命使臣,於中都護、知州、防禦、縣令、鎭將官,雖無記事下典,六七品使,則着姓草押,八品使,則着姓名署,於鎭將、縣令,着姓草押。中都護、知州、防禦、縣令、鎭將官,於七八品使,着姓草押,副使以[5]下,着姓名署,於奉使事重使,及常參使,則皆着姓名。三軍兵馬使,於西京留守官,判官以上,着姓草押,以下員,着姓名署。東西巡檢使,於留守官,副使以上,着姓草押。留守官,於中軍兵馬使,留守,着草押,副留守,着姓名。於左右東西都巡檢使,副留守以上,着草押,判官以下,着姓名。西京監軍使,於中軍兵馬使,着姓,於東西巡檢使,着草押。西京留守、三軍兵馬使,於監軍判官以上,着姓草押,東西都巡檢使,於監軍副使以上,着姓草押。西京留守、三軍兵馬使、東西都巡檢使、都部署,於八牧、二大都護府、諸道府官,幷皆着姓草押,八牧、二大都護,於三軍兵馬使,及西京留守官、監軍使、東西都巡檢使、東西海巡察使,着姓名,於諸都部署使,着姓草押,副使以下,着姓名。中都護、知州以下,諸道外官,於兵馬使、西京留守官、東西都巡檢使、東西海巡察使、都部署,着姓名,中軍兵馬使,於左右軍、東界都巡檢使,判官以上,着姓草押,以下,着姓名,左右軍、東界都巡檢使,於中軍兵馬使,使,着姓草押,副使以下,着姓名。慶尙道巡檢使、西海巡察使、猛州都知兵馬使,於西京留守,及監軍使,副使以上,着姓草押,以下,着姓名。諸都部署,於西京留守官、監軍使,參以上員,爲都部署副使,則副使以上,着姓草押,參外員爲副使,則着姓草押,副使以下,着姓名。留守官、監軍使,於諸都部署,判官以上,着姓草押,以下,着姓名。三道巡察使、兵馬使,於中軍兵馬使,着姓名,唯三品以上巡察兵馬使,着姓草押。三軍兵馬使、諸都部署,於慶尙道、西海巡察使、猛州都知兵馬使,着姓草押,諸都部署,於三軍兵馬使,着姓名,於左右軍兵馬使,則三品以上使,以大將軍,兼文班卿監者,着姓草押,以下,着姓名。西京留守,於申省狀,着姓草押,副留守以下,監軍使、東西都巡檢使等,別命使臣,及諸道外官,雖三品以上,着姓名,鎭將、縣令、監倉、驛巡官,於防禦鎭使以上官,具銜着姓名。

○睿宗九年六月,禮儀詳定所奏曰:「近來,朝廷之閒,所行表狀書簡,稱號不正,非所以正名之義。臣等欲望,凡上表者,稱聖上陛下,上箋,稱太子殿下,諸王曰令公,中書令、尙書令曰太師令公,兩府執政官曰太尉,平章、司空、參政、樞密、僕射,各隨時職稱之,三品以下員寮,幷不得稱相公,宜直呼官名。」

○忠烈王五年五月,元中書省牒云:「據來文。行移體例,照得,品同,往復用平牒,正從同。三品於四品,幷今故牒,六品以下,皆指揮,四品於五品,用平牒,於六品七品,今故牒,八品以下,皆指揮。如回報,四品於三品,牒呈上,六品以下,幷申,六品於四品,牒呈上,七品以下,幷申。凡干公事,除相統屬,並須[6]指揮外,若非統屬,照依前項體式行移。」二十四年五月,忠宣王卽位,敎曰:「於朝廷,閒有僭越尊稱者,實非禮也。宜於諸王,則書籤,直稱某公侯,寒暄,稱令侯、令旨。宰執諸二品官,書籤,除令公,寒暄,稱鈞旨、鈞侯。諸三品,隨職稱之,寒暄,稱台旨、台侯。率以爲常,違者,冶之以法。」三十三年六月,忠宣王在元遣使,來傳旨:「僉議、密直,相呼爲令公,至於書狀,例稱令侯、令旨,不亦冒禮之甚乎?自今,易以台侯、台旨,違者,處以重法。」

職制 编辑

官吏臨監自盜,及臨監內,受財枉法者,徒杖勿論,收職田歸鄕。僧人盜寺院米穀,歸鄕充編戶,貿易官物者,除歸鄕,依律科罪。

監臨贓一尺,笞四十,一匹,五十,二匹,杖六十,三匹,七十,四匹,八十,五匹,九十,六匹,一百,八匹,徒一年,十六匹,一年半,二十四匹,二年,三十二匹,二年半,四十匹,三年,五十匹,流一千里。與者,減五等,罪止杖一百。如監臨官,於部內乞取者,加一等,若以威力强乞取者,准枉法贓論。

枉法贓,一尺,杖一百,一匹,徒一年,二匹,一年半,三匹,二年,四匹,二年半,五匹,三年,六匹,流二千里,七匹,二千五百里,八匹,三千里,十五匹,絞,有官品人犯者,官當收贖,一匹以上,除名,無祿,減一等,二十匹,絞。

不枉法贓,一尺,杖九十,二匹,一百,四匹,徒一年,六匹,一年半,八匹,二年,十匹,二年半,十二匹,三年,十四匹,流二千里,三十匹,加役流。有官品人犯者,令官當收贖,四匹以上,免官,無祿者,減一等,四十匹,加役流。

坐贓,一尺,笞二十,一匹,三十,二匹,四十,三匹,五十,四匹,杖六十,五匹,七十,六匹,八十,七匹,九十,八匹,一百,十匹,徒一年,二十匹,一年半,三十匹,二年,四十匹,二年半,五十匹,三年,與者,減五等。

在官侵奪私田,一畝,杖六十,三畝,七十,七畝,八十,十畝,九十,十五畝,一百,二十畝,徒一年,二十五畝,一年半,三十畝,二年,三十五畝,二年半,園圃,加一等。

因官挾勢,乞百姓財物,一匹,笞二十,二匹,三十,三匹,四十,四匹,五十,五匹,杖六十,六匹,七十,七匹,八十,八匹,九十,十匹,一百,二十匹,徒一年,三十匹,一年半,四十匹,二年,五十匹,二年半。與人物者,減一等,若親故與者勿論。貿易官物,除歸鄕,依律科罪。判:「夜毋得刑人。」判:「死不再生,人命至重。今外方重刑,界員,例不親問,使外吏,於多事中,雜治之,甚爲不可。自今,牧、都護所推獄,使以下員齊坐,知州、縣令所推獄,界首一員,親進覆驗,無有差謬,然後,連銜署名,臨問員,每七月,初一日內,親齎上來。」

犯殺人罪,初段[7],堅問九端,隔三七日,二段[7],堅問十二端,隔四七日,三段[7],堅問十五端。判:「外獄囚,西京則分臺,東西州鎭則各界兵馬使,關內西道則按察使,東南海則都部署,其餘各界首官、判官以上,無時監行推檢,輕罪量決,重囚則所囚年月,具錄申奏。如有滯獄官吏,科罪論奏。」

諸察獄之官,先備五聽,又驗諸證,事狀疑似,不首實,然後拷掠。每訊,相去二十日,若訊未畢,更移他司,仍須[6]鞫者,連寫本案移送,卽通前訊,以充三度。若無疑似,不須[6]滿三度。若因訊致死者,皆具狀申牒,當處長官,與糾[8]彈官,對驗。

諸妖誕雜占,一禁,犯者,當該官,幷科罪。

犯斬罪免死者,脊杖五十,絞罪,脊杖四十,刑決付處。判:「鎭人,犯歸鄕罪者,仍留配本處,若受田丁者,收其田與他,犯流罪者,東界鎭人則移配北界,北界則移東界,勿令配南界。」

三年一度,考閱僧籍。

○成宗五年八月,始令十二牧,挈妻子赴任。七年,判,諸道轉運使及外官,凡百姓告訴,不肯聽理,皆令就決於京官,自今越告人及州縣長吏不處決者,科罪。

○顯宗七年五月,刑部奏:「官吏監臨自盜者,勿計贓物多少,幷除名,流本貫。」從之。

○靖宗十二年,判:「每年春秋,平校公私秤[9]、斛、斗、升、平木、長木,外官則令東西京、四都護、八牧,掌之。」

○文宗七年,判:「內外官斛長、廣、高,方酌定,米斛則長、廣、高,各一尺二寸,稗租斛,長、廣、高,各一尺四寸五分,末醬斛,長、廣、高,各一尺三寸九分,太小豆斛,長、廣、高,各一尺九分。」十一年,下旨:「內外街路,曝露骸骨,京內,東西大悲院,外方,各領界官,考察收拾埋瘞。又新羅、高麗、百濟先王塚[10]廟,及古賢聖廟近處,禁耕稼侵毁。」十六年,制曰:「刑政,民命攸繫,古先哲王,惟刑是恤。朕,遹追古訓,愼選刑官,猶懼不得其人,以致寃枉。自今,必備三員以上,然後訊鞫囚徒,以爲定制。」

○宣宗十年,判:「請暇,滿百日者,解官。」

○肅宗元年,敎曰:「舊制,凡官吏決訟,小事五日,中事十日,大事二十日,徒罪以上獄按,三十日,已有定限,其令內外所司,申明擧行。」二年,判:「被差充丁夫、雜匠,稽留不赴,一日,笞四十,四日,五十,七日,杖六十,十日,八十,十三日,九十,十九日,一百,二十三日,徒一年,將領主司,各加一等。」十年十月,睿宗卽位,禁士與內宦,交通干謁。(睿宗)十三年,判,五家以上火燒,點檢將校,科罪。十六年,制曰:「官吏,因緣公法,苛刻作弊,或以腐朽之穀,强給取息,或徵荒田之租,或興不急之役者,令中外攸司,一切禁治。」

○高宗十四年十二月,御史臺,禁閭里養鵓鴿、鷹鸇。以有職者,廢公務,無職者,起爭訟也。

○元宗元年八月,中書省議奏:「今參外參上官,道遇三品以上官,趨拜馬前,拜揖朝行,諂[11]諛成風,禮失過恭,請皆禁之。」二年正月,御史臺請:「權勢之家,奪人田者,痛繩以法。」制可。

○忠烈王四年九月,命各司員吏,從他務者,必赴本司議事,然後別坐。十二年三月,下旨:「外方奴婢相訟者,例當就守令及按廉使處決。事曲者,依付權勢,請移京官,使對訟者,贏粮遠來。今後,悉令其處守令及按廉使聽理,所任外,別銜處決,一禁。」十四年三月,下旨,文武官,非乘傳,不得出郊外。二十二年五月,中贊洪子藩,條上便民事:「一,近有鍮銅匠,多居外方,凡州縣官吏及使命人員,爭歛鍮銅,以爲器皿。故民戶之器,日以耗損,宜令工匠,立限還京。一,諸州、縣官、出使員吏,皆於出身衙門、及第進士,送納貨物,稱爲封送,一縷一粒,民膏民脂,誠宜禁之。一,諸州縣及鄕、所、部曲,人吏,無一戶者多矣。外吏,依勢避役者,悉令歸鄕,丁吏,亦令減數歸還。一,豪勢之家,遣人州縣,以銀甁等物,强市民閒細布、綾羅、韋席等物,實爲民弊,誠宜禁之。一,近來,外方多故,納貢失時,諸司官吏,及謀利之人,先納己物,受其文憑下鄕,剩取其直,民實不堪,誠宜禁之。一,大府、迎送、國贐等庫,凡有所須[6]之物,卽於京市求之,雖云和買,實爲强奪,誠宜禁之。一,諸州之吏,留京聽候,謂之其人。近以其人,爲之役夫,外方多故,其人或闕,計其年月,以徵其傭。所以州縣日漸殘弊。雖則量減,尙有不均,令宜於十室之邑,減一名,五室全免。一,牛以耕田,馬以乘載,民生之所急也。近有商賈之人,多將牛馬出疆,及令州縣出馬,以資國贐,不可不禁。一,各官守令,新舊迎送之費,實爲民害,今後,只令公衙屬人,迎送。一,出使人員,將丁吏上守,所至州縣,皆有贈遺,謂之例物,亦令禁止。」王嘉納。二十四年,敎曰:「臺之設,專爲彈糾[8]百官,近來,風俗大毁,隱匿不論。今後,彈糾[8]百執,肅淸朝廷。」是年正月,忠宣王卽位。下敎曰:「一,太祖創立禪敎寺社,皆以地鉗相應置之,今兩班私立願堂,虧損地德,又共議寺社住持,率以貨賂濫得,幷令禁斷。一,凡州府郡縣,先王因丁田多少,以等差之,近來,兩班內外鄕貫,無時加號,甚乖古制,有司論罷。一,州府郡縣鄕吏百姓,依投權勢,多授軍不領散員,或入仕上典,侵漁百姓,陵冒官貟。冝令按廉使,及所在官,收職牒,充本役。又領府隊尉、隊正,無功,超授軍不領散員,謀避本領職役,付托勢家,橫行外方,濫乘驛馬,侵擾貧民,亦令有司,收牒職,充本役。一,古制,遣使,唯按廉、祭告、馬場耳,近因多故,每事,皆遣別監及將校、下典,州郡,困於支待,驛馬罷弊。又按廉及諸別銜,饋遺勢家,多以銀布米𥸴,甚者,以人物充其農㽵。又守令貪暴,按廉不之察,自今,每番褒貶,以聞。一,民無恒心,因無恒産,憚於賦役,彼此流移,凡有勢力,招集以爲農場。按廉使與所在官,推刷還本,具錄以聞。一,聽訟官,或挾私淹延,告者積怨。今後,不卽決者,罪其主司。一,凡論功,如崔凝、徐熙、楊規、姜邯贊、崔思全、趙冲、金方慶等,然後方可謂之功臣,而錄用其子孫也。今者,親朝行李,年年有之,自求扈從,便謂之功,超等受賞,錄其子孫,加號本貫。至有痕咎之人,許通,甚爲未便。今後,勿令許通,違者,所司固執論罷。一,各道按廉,與別銜,侵漁百姓,以爲私膳,傳驛輸[4]送,其弊甚大。今後,雖絲毫之物皆禁。一,守令,以自己便否,不待三年,互換移任,迎送之弊,莫甚,一切禁止。一,凡侍朝兩班,不得受人賄賂,至於茶藥紙墨,亦不可受,違者罪之。一,王京,一國之本,要令人物安堵,不可搔擾。自今以後,各司,凡所須[6],不得於市廛侵奪,如不得已,而徵求,當與其直。一,忽只、鷹坊、尙乘、巡馬、宮闕都監、阿車赤等,當新員赴任之時,遽徵封送,因而取歛於民,一切禁斷。乃至按廉及諸別銜、抄與丁吏,亦不得贈與。一,寺院及齋醮諸處所,據執兩班田地,冒受賜牌,以爲農場。今後,有司窮治,各還其主。」

○忠烈王三十四年,忠宣王復位,下敎曰:「一,提察之任,在於察吏問民。往往守令,貪汚不法,至於民吏所犯,可決杖者,反徵銀物,以充其欲,各道提察,不加糾[8]劾。其令各道,考其徵物,各還其人,續議守令賢否,以聞。一,權勢之家,奸猾之類,造作文契,奪人奴婢田丁,其主告官,官司畏勢,因循不決,使告者積怨。宜令官司,速決無滯,詐僞者,罪之。」(忠宣王)三年三月,傳旨。「一,每遣別監,探取鷂子,民受其害,今後,仰提察司,差人探取。一,宰相,出爲州牧者,每因祈恩,馳驛往復,其弊爲甚。自今,提察司,嚴行禁止。」六月,傳旨:「宰樞以下,因祈恩,出江外,打圍放鷹者,幷行禁止,違者罷職。」七月,傳旨:「濟州之民,理宜優恤,其牧官軍官,恣行侵奪,民不堪苦,宜遣式目錄事,禁之。」

○忠肅王五年五月,下敎:「一,事審官之設,本爲宗主人民,甄別流品,均平賦役,表正風俗。今則不然,廣占公田,多匿民戶,小有差役,例收祿轉,則吏之上京者,敢於私門,決杖徵銅,還取祿轉,擅作威福。有害於鄕,無益於國,已盡革罷。其所匿田戶,推刷復舊。一,各道諸島,放養牛馬,斃失,使附近各村充立,民弊不小,今後一禁。一,其人役使,甚於奴隷,不堪其苦,逋亡相繼,所隷之司,計日徵直,州郡,不勝其弊。可以事審官及除役所蔭戶,代之,除役所者,宮司及所屬民戶,不供賦役者。全亡州郡,其除之。一,諸道使臣守令,多率衛從,乘驛病民者,罪之。一,事大以來,國用煩劇,遣使諸道,徵收貢物,任其職者,憑公營私,人甚苦之。自今,貢物、程驛等任,皆委提察。一,諸道忽赤、司僕、巡軍,及權門所遣人等,影占人民,據執土田者,械繫以徇,流于遠島。一,諸道存撫、提察、鹽場等使,以賣內出銀幣爲名,私齎權貴所屬銀幣,高價抑賣,以濟其私,究治以聞。一,帝所別進海産,若蝦蛤等物,都津丞申烜,於年例外,擅加其數,幷其舊額,載之貢案,大爲民害。已將申烜,下吏治罪,其削烜所增額。」十二年十月,敎曰:「守令,分憂宣化,當小心供職,務安百姓。近賞罰不明,無有勸懲,率皆貪汚廢職,各道存撫、提察,考其殿最以聞。風憲之司,糾[8]察百官非違,凡官政廢擧,民生休戚所係。其司憲部、讞部,各思所職,彈糾[8]不諱,以振紀綱,如有挾私遠害者,亦加理罪。」後八年五月,監察司,榜云:「諸倉庫、寺、署官吏,每外方納貢,不卽收納,故延日月,勒要苞苴,今後一禁。」

○忠穆王元年,整理都監狀:「外方官吏,貪婪不公,擾害百姓者,令存撫、按察使,糾[8]理體察,不能者科罪。行省行移外方公事,報都評議使,使移文存撫、按廉使施行,例也。近年以來,行省令宣使、螺匠等,授牌字發送,搔擾民閒,今後,稱宣使、螺匠,作弊者,械送于京。」

○恭愍王元年二月,敎曰:「內外官吏,未取諸囚招辭,面縛亂打,傷肌膚,害性命,予甚憫焉。今後,毋得法外亂刑,違者罪之。其軍人逃役者,隨所犯杖之,吏民有罪者,亦加笞杖,幷勿罰布,貪汚犯贓者,不在此限。」三年八月,諸道按廉,陛辭,仍敎毋用贖罰。九月,令僉議、監察各一員,共會慮囚,輕罪免放。四年正月,敎曰:「凡爾百僚,日仕本官,各勤乃職,聽訟官,審理寃抑,違者,憲司劾之。」八年七月,宰樞所以爲,常時合坐,着靴坐高床,六色掌持事啓課,不宜俯仰接對。作高床,各置座前,以紫帛,作巾覆之,謂紫羅酒案。又於文字,不宜操筆各署,刻木作署,凡於文字,以刻署着之,效元朝法也。十一年六月,監察司,上言:「舊制,外官,例進朔膳外,無供別膳者,今大小官,名爲別膳,歛民土宜,及酒肉等物,饋遺權貴,其弊莫甚。自今,請罷別膳。」十二年五月,敎曰:「比來,各處防禦軍官,率兵田獵,不以其時,敗傷胎卵,有乖仁政,仰諸道存撫、按廉使,痛行禁理。」十四年七月,敎曰:「差使別監行李次,庶子以下,下馬祗送,已有成規,諸衙門官,與差使別監,違禮頡頏者有矣。自今,以違命論,又各衙門常坐員,上下爭禮,以至公事遲緩者有之,自今禁之。又參上員,朝路步行,幷論罪。」二十年七月,羅州牧使李進修上䟽曰:「官爵,人君任賢授能之器也,安有人臣,盜主之恩,掠美於僚友,妄自尊大者乎?慶弔外,諸司官員,投謁權門,又稱伴倘騎從者,及常選外,諸都監雜路薦狀,一皆命法司,痛理斷之。旣有各掌百官,何必別立都監,旣有電吏、丘史,何必品官騎從乎?品官,非宰相之臣僕,諸司公事啓課者,進達於合坐所。其一至權門者,削其職,再至者,加之以罪,三至者,終身不敍,其餘至者,田民屬公。」王嘉之。十二月,敎曰:「一,百僚庶務,斷自都堂,近年,諸司,凡有公事,擅移諸道存撫、按廉,遣人徵督,甚者,直牒州縣,病民實多,自今,幷令稟都評議司,區處。一,諸人未受度牒,不許出家,已嘗著令,主掌官司,奉行未至,致使丁口,規避身役,不修戒行,至敗敎門,今後,情願爲僧者,先赴所在官司,納訖丁錢五十匹布,方許祝髮。違者,罪師長父毋。自鄕吏及津驛,公私有役人等,幷行禁約。一,民之流離,盖爲官吏無良,苟當差役,寧有彼此?今後,各處流移人口,除鄕吏官寺津驛人外,餘幷仍舊當差。」

○辛禑元年二月,敎曰:「諸倉庫官司,及波吾赤等房,依憑內用,徵歛州縣,又有忽只、忠勇各愛馬,多般求請,作弊爲甚。仰都評議司,一行禁斷,違者,所在官司,呈報憲司,糾[8]罪。一,京畿,王化所先,今內乘,及造成都監小吏等,因公爲奸,橫行侵擾,深爲未便。仰都評議司,定著約束,以革前弊。」三年二月,令中外決獄,一遵至正條格。四年八月,憲司上言:「近來州郡,屢經倭寇,凋弊已甚,而守令,每爲賓客,多張宴樂,耗費錢穀,侵漁細民,爲按廉者,若莫聞知,其弊日甚。自今,請令按廉,條啓民瘼,及守令得失,以憑黜陟。」十二月,憲司上䟽曰:「奉翊通憲官,例未得出外,今憑內香,多率伴人,乘馹橫行,其弊不小。願自今,科罪禁止。且各鎭軍官,因軍人小錯,贖罰太重,以致失業流移,今後軍人,隨所犯輕重,依例斷罪,毋得贖罰。」六年五月,憲府上䟽曰:「凡大辟,必三覆奏,君臣同議斷決者。乃先王之成憲,而今中外官吏,斷大辟,皆不奏聞擅決,遂致無辜殞命。請自今,中外大辟,所在官吏,具報都堂,擬議以聞,施行。」從之。十四年六月,敎曰:「近年,各道元帥、都巡問、按廉,使州府大小軍民官,營進私膳,皆令禁斷,違者罪之。使命繁多,害及於民,今後,都評議使,軍事,下都巡問使,民事,下按廉使,雜泛使命,不許差遣。其公行廩給外,私幹往來者,勿論尊卑,悉停供給,違者,主客皆論其罪。」七月,司憲府上書曰:「爲守令者,察民休戚,斷獄訟,均賦役,父母斯民,其職也。巡問、按廉,如調兵州郡也,責辦其宰,則戶口之多寡,丁夫之壯弱,其所知也,兵必得其精。今也,巡問、按廉,每所徵發,慮守令私其邑也,調南郡之兵,則必命北郡之宰。北郡之宰,至於南郡也,以未經之耳目,恐其欺妄,先施鞭撻,俄而調兵。北郡之牒,至南郡,南郡之宰,投袂而起,直趨北郡,未下車,而先刑人,繫累其父母,鞭撻其妻子。非止調兵而然也,凡戶口之點檢,軍須[6]之轉輸,徵督百端,無有紀極。於是,兩郡相怨,遂成仇讎,互相報復,莫有仁愛。民不堪苦,戶口蕭然。其承流宣化之意,安在?州縣皆是,生民奚賴?今也,雖使臺省、六曹,各擧所知,不革此弊,則雖使龔、黃之輩,盡爲州郡之守令,未嘗一坐其邑,而視事,何益於民生哉?今願守令,不許出境,專理其邑,有不勝其任者,按廉卽罷其職,而黜之,申報朝廷,以承其闕。」八月,憲司上䟽:「竊見,近年奸凶,相次執政,士風一變,賢奸佞,而鄙廉恥,朝夕奔走於權門,盜竊天祿,虛曠天工。方今更化之初,餘風未殄,各司怠職。願令攸司,各以斷獄決訟之事,當兩衙日上之,各司日坐本司視事,其有奔走權門,不坐攸司者,憲司,停職徵祿。一,典校一官,皆文學之臣,無他所掌,願委刪定刑書,以惠萬世。凡朝廷儀禮,中外官司相接之節,文書相通之格,亦使刪定頒行,如有稽緩,令憲司糾[8]之。一,聽訟決事,及出納錢穀之司,交通私書,顚倒是非,耗竊官物,其弊彌甚,一切禁止,如有違者,請者、聽者,以不廉論。一,司僕,掌乘輿之馬政,周之伯冏之任也。昵近左右,其選最重,近代,別立內乘,內竪之徒,專擅其職。日者,縱暴尤甚,其收蒭蒿也,劫奪萬端,轉輸入城也,農牛瘡仆。殘破畿縣,流毒諸郡,一州之納,穀草之價,布幾至九百匹。州郡皆是,而又驅其貢戶,名爲驅從,至千百人,不付公籍,私置農莊,而役使之,若奴隷然,害民病國,甚可哀痛。願自今,以尙乘,屬之司僕寺,不許內竪除授,謹擇廉幹者,任之,更日入直。凡其蒭豆,身親量給,畿內蒭蒿,計馬定數,分月,而供。且使糾[8]正監檢,每一番,置獸醫五人、驅從三十人,餘皆罷之,屬之府兵。一,公私奴隷、鄕吏、驛子、工商、雜類,冒受官職,請令本府,不論官品,直收爵牒。」九月,典法司上䟽曰:「政以立法,刑以補理,法如不行,不可無刑以齊之。然書曰:『敬哉敬哉,惟刑之恤哉!』又曰『明德愼罰』,則刑者,所不能無者,而亦不可不恤者也。自古,理天下國家者,必先修其典,輕重有差,而臨刑者不迷,受罪者無嫌矣。前元有天下,制以條格、通制,布律中外,尙懼其煩而未究,復以中國俚語,爲律,而名之曰,議刑易覽,欲令天下之爲吏者,皆得而易曉也。然本朝俚語,與中國不通,則尤難曉之,又無講習者,故凡施刑者,皆出妄意,而或受賄賂,或諂[11]權勢,或諱親故,而罪雖可殺,尙不受一笞一杖。而無辜,或陷於極刑,至於愚婦赤子,咸被殺戮,恨成怨積,而乾文失道,地怪屢警,歲不登,而民不聊生,兵不暫停,而國以日縮,三韓之業,幾復墜矣。今殿下,年方幼冲,人心所歸,遞卽父位,鑑何遠取?伏惟殿下,遠小人,親君子,鷄鳴而興,暮夜而休,不廢學業,崇信德敎,平其政刑,以事大國。今大明律,考之議刑易覽,斟酌古今,尤頗詳盡,況時王之制,尤當倣行。然與本朝律不合者有之,伏惟殿下,命通中國與本朝文俚者,斟酌更定。訓導京外官吏,一笞一杖,依律而施行之,若不按律,而妄意輕重者,以其罪罪之。司掌刑之官,而一國刑戮,摠不得知,固非立官之意也。今後,京外官司,若有刑戮者,須令通報於司,按律行移,然後施行之,毋得擅行。但外官守令,則罪之合於笞者,依律直行,杖者報觀察使,受命而施行。大辟則除將軍臨戰外,具罪狀,報都觀察使,使轉告于司,司按律可殺而後,報都評議使,使具聞于上。上察而命司,依律行移,而後施行之,則人無枉死者矣。向者,罪及妻孥,而家財、田民,亦皆沒官,古無其法,須當停息。近年,官司賤口,冒受官職者,難以數計,今後,雖參以上,如有現告,除守直受判,直取謝貼,親問論罪。諸色匠人,受官職者,如有問罪事,亦如之。去洪武三年十二月,日,判付內,田民推決,至於仍執等田民事,付版圖、都官,司則專掌刑決禁亂。近年,不依判旨,因循前習,田民推徵等事,日繁月,積,而所掌刑決禁亂,尙爲餘事,寃獄久滯,囚繫致死者多。今後,田民事,一依前判,各還都官、版圖,至於推徵雜務,亦付主掌開城府,司則專修所職。」判,付都評議使,擬議施行。十月,憲司又上書曰:「古之爲國者,必先立紀綱,國之有紀綱,猶身之有血脉也。身無血脉,氣有所不通,國無紀綱,令有所不行,法令不行,國非其國矣。殿下卽位,大開言路,相臣、憲臣,各陳時務。然舊弊甫革,新法不行,怨讟方興,紀綱紊亂,病自血脉,達于膏肓,雖有扁鵲,卒難治也。願自今,判付法制,刊[12]板施行,堅如金石,信如四時,敢有犯法觸禁者,一委憲司治之。士大夫之仕宦于朝者,旣已委質從仕,克勤乃職,固其分也。今則不然,顯官任職者,託以覲親省墓,冒干口傳,便歸鄕曲,淹延歲月,曠官廢職,非事君致身之義也。願自今,父母奔喪外,不許出關外,其事有不獲已者,必辭職然後乃行,違者痛理。其人,分隷各處,役之如奴隷,至有逋亡者。主司督京主人,日徵闕布,人一匹,主人不能償之,直趨州縣,倍數督徵,州郡凋弊。願自今,一切罷去,使還鄕里,其各殿之役,以近日革罷倉庫奴婢,代之。各司之役使者,亦以辨正都監屬公奴婢,充之,司設幕士、注選之屬,亦皆革去,以安民生。」

○辛昌元年四月,都評議使司啓:「自立春至立秋,停死刑,在京五覆啓,在外三覆啓,方許斷罪,事干軍機及叛逆,不在此限。」

○恭讓王元年十二月,憲司上䟽曰:「庶獄庶愼,文王罔敢知于玆,此成周之致理。陳平不知錢穀之數,君子,謂知宰相體,以其不侵官也。本朝之制,都堂摠百揆,頒號令,憲司察百官,糾[8]風俗,典法、都官辨曲直,決獄訟,其職也。近者,僥倖貪利之徒,欺罔大內,冒弄都堂,訟牒雲委,行移之閒,因循苟且,不勝其煩,非設官分職之本意也。願自今,訟者各訟攸司,其直達大內、都堂者,一切禁之,以尊大內,以嚴都堂。三司及六部官,以時親到所屬各司,將其所報,拘校文書,會計點考,毋致陵夷。如有不奉法者,使憲司糾[8]理,大罪,降等別敍,除名不敍,隨罪論之,小罪,下牒巡軍,笞杖還職。凡京外大小官吏,除目旣下,累日,不卽上官赴任,以致公事稽遲,其文書錢穀,皆爲奸吏所容匿,此則弊之大者,而又非臣子誠心事君之道也。願自今,除臺省政曹外,其京官大小員吏,自下批之後,京官限三日,外官限十日,進闕謝恩,卽行上官赴任。稱權知行事,新舊相對,將文書錢穀,明立契券[1],手相交付,以憑考課,謝後卽眞。有不如法者,京中憲司,外方觀察使,痛繩以法。」三年四月,都堂請,考臺省勤慢,一不仕者,抵罪,三不仕者,削職。六月,都堂啓請,停服制後行之命。

奸非 编辑

監臨、主守,於監守內犯奸,和,徒二年,有夫,二年半,强,三年。和奸婦女,減一等。

部曲人及奴,奸主及主之周親尊長,和絞,强斬。和者,婦女減一等,奸主緦麻以上親,減一等。

奸父祖妾、伯叔母、姑、姉妹、子孫之婦、兄弟女,和絞,奸父祖幸婢,減二等。

凡人奸尼、女冠,和,徒一年半,强,徒二年。尼、女冠與和,徒二年半,强,不坐。

○肅宗元年六月,禁功親婚嫁。

○仁宗五年,判,凡諸寺院僧,奸女色,有無職勿論,依律處決,充常戶。

○毅宗卽位,始禁堂姑、從姉妹、堂姪女、兄孫女相婚。

○忠烈王三十四年閏十一月,憲司請禁外家四寸通婚。

○恭愍王十六年五月,監察司請禁人妻死,繼娶妻之姉妹,及娶異姓再從姉妹。

戶婚 编辑

編戶,以人丁多寡,分爲九等,定其賦役。

家長,漏口及增減年狀,免課役者,一口,徒一年,三口,一年半,五口,二年,七口,二年半,九口,三年。若增減,非免課役,四口,爲一口,罪,止徒一年半。

里正,不覺漏脫增減,出入課役,一口,笞四十,四口,五十,七口,杖六十,十口,七十,十三口,八十,十六口,九十,二十口,一百,三十口,徒一年,四十口,一年半,五十口,二年,六十口,二年半。若知情,同家長法科之。

被差充丁夫雜匠,稽留不赴,一日,笞四十,四日,五十,七日,杖六十,十日,七十,十三日,八十,十六日,九十,十九日,一百,二十三日,徒一年,將領主司,各加一等。

隣里被强盜,聞而不救,杖八十,告而不救,九十。官司不救,一百,竊盜,減二等。

同五保內,徒罪不糺,杖六十,流罪不糺,一百,死罪不糺,徒一年,徒以下罪不糺,不坐。

養異姓男,與者笞五十,養徒一年。無子而捨去者,二年。養女,不坐,其遺棄小兒,三歲以下,異姓聽養。

祖父母、父母在,子孫別籍異財,供養有闕,徒二年,服內別籍,徒一年。

和賣子孫,爲奴婢,徒一年,略賣,一年半,知而故買者,加一等。

和賣親弟、姪、外孫,爲奴婢,徒二年半,略賣,徒三年,未售,減一等。知而故買者,減一等。

和賣堂弟、堂兄弟之子孫,爲奴婢,流二千里,略賣,流三千里,不售,減一等。知而故買者,亦減一等。餘親,同凡人。

官私奴婢招誘,良人子賣買者,女人,則初犯,依律斷之,再犯,歸鄕。男人,則初犯,歸鄕,再犯,充常戶。

妻擅去,徒二年,改嫁,流二千里。妾擅去,徒一年半,改嫁,二年半,娶者同罪,不知有夫,不坐。

郡縣人,與津、驛、部曲人,交嫁,所生,皆屬津、驛、部曲,津、驛、部曲,與雜尺人,交嫁,所産,中分之,剩數從母。

○靖宗十二年,判:「諸田丁連立,無嫡子,則嫡孫,無嫡孫,則同母弟,無同母弟,則庶孫,無男孫,則女孫。」

○文宗二十二年,制:「凡人無後者,無兄弟之子,則收他人三歲前棄兒,養以爲子,卽從其姓,繼後付籍,已有成法。其有子孫,及兄弟之子,而收養異姓者,一禁。」制:「禁以伯叔及孫子行者,爲養子。」

○睿宗三年,判:「有夫女滛,錄恣女案,針工定屬。」

○元宗十三年正月,御史臺奏:「。庚午,之變,朝官以其家屬陷賊,率多改娶。今賊平,其舊室,雖有還者,或疑有所汚,或悅新昏,遂棄而不顧,以敗人倫,以致多怨,請禁之。」從之。無父母和論,無故棄妻者,停職付處。

○忠肅王十二年十月,敎曰:「官私奴子,妄稱南班,引誘良家婦女婚嫁,據法禁理。」

○恭愍王二十年十二月,敎曰:「單丁從役,自。丙申,年,已在禁限,官吏,役使如初,尤可憐憫。須[6]給助役,毋令失業,年滿六十,免役。」

○辛禑元年二月,敎曰:「使民之道,務從優典。今後,外方各處民戶,一依京中見行之法,分揀[13]大中小三等,其中戶,以二爲一,小戶,以三爲一,凡所差發,同力相助,毋致失所。」十四年八月,憲司上䟽曰:「禾尺、才人,不事耕種,相聚山谷,詐稱倭賊,不可不早圖。願自今,所在州郡,課其生口成籍,不得流移,擇曠地,勒令耕種,與平民同,違者,所在官司,繩之以法。」

○恭讓王元年九月,都堂啓:「散騎以上妻,爲命婦者,毋使再嫁,判事以下,至六品妻,夫亡三年,不許再嫁,違者,坐以失節。散騎以上妾,及六品以上妻妾,自願守節者,旌表門閭,仍加賞賜。」

大惡 编辑

謀殺周親尊長、外祖父母、夫婦之父母,雖未傷,斬。

道士、女冠、僧尼,謀殺師主,同叔伯父母。

謀殺周親卑幼,徒二年半,已傷,三年,已殺,流三千里。有所規求謀殺,加一等。

謀殺大功尊長,流二千里,已傷絞,已殺斬。謀殺小功、緦麻尊長者,亦同。

謀殺大功以下、緦麻以上卑幼,徒三年,已傷,流三千里,已殺,絞。有所規求,加一等。

毆祖父母、父母,斬,告詈,絞,誤傷、過失詈,徒三年,過失毆,流三千里。

詈伯叔父母、外祖父母,徒一年,毆,三年,傷,流二千里,折傷,絞,至死,斬,過失傷,各減本傷罪二等。

詈親兄姉者,杖一百,毆,徒二年半,傷,三年,折傷,流二千里,折支,絞,至死,斬,過失傷,各減本傷罪二等。

毆堂兄姉者,徒一年半,折齒以上,徒三年,折筋以上,流二千里,二事以上,絞,誤傷者,減本傷罪二等。

毆緦麻兄姉,杖一百,折一齒以上,徒一年半,二齒以上,二年,折筋以上,二年半,折支[14]以上,流二千里,二事以上,流三千里,至死,絞,尊屬,又加一等,至死,斬。

毆小功兄姉,徒一年,折齒以上,徒二年,折二齒以上,二年半,折筋以上,三年,二事以上,流三千里,至死,斬,尊屬,又加一等。

毆兄之妻及夫之弟妹,手足,杖七十,拔髮以上,九十,他物傷,徒一年,折一齒以上,一年半,二齒以上,二年,損筋以上,二年半,折支以上,流二千里,二事以上,流三千里,至死,絞,不傷,笞五十,妾犯者,加一等。

妻妾詈夫之祖父母、父母,徒二年,毆絞,傷斬,過失傷,徒二年半,過失殺,三年。

毆殺弟妹,及兄弟之子孫,與外孫,徒三年,故殺,流二千里,誤殺、過失殺,勿論。

夫毆傷妻,他物傷,杖八十,折一齒以上,九十,二齒以上,一百,折筋以上,徒一年,折[14]以上,二年,二事以上,三年,至死,絞,故殺,斬,拔髮以上,杖六十。過失殺,勿論。以妻毆妾同。

毆殺堂弟妹、堂姪孫,流二千里,故殺,絞,毆妻父母,准十惡不睦論。

告周親尊長、外祖父母、夫婦之祖父母,雖得實,徒二年。流罪,徒三年,死罪,流三千里,誣告,加所誣罪二等。告周親卑幼罪,杖六十。

告大功尊長罪,雖得實,徒一年半,流罪,二年半,死罪,三年。誣告,加所誣罪二等。

告小功、緦麻尊長,雖得實,徒一年,流罪,二年,死罪,二年半。

○文宗元年七月,長淵縣民文漢,假言托神顚狂,殺其父母及親妹小兒等四人,棄市,尙書刑部奏:「縣令崔德元、尉崔崇望等,不能善政化民,致有不祥之變,且申報稽遲,宜罷其職。」從之。

○肅宗六年正月,注簿李景澤妻金氏,欲殺夫之繼母,陰使婢,置毒於食以進,母知之以告御史臺,金不服。御史臺,請更鞫問,王曰:「犯狀已白,宜卽論決」以金先朝外戚,減死,流安山縣,景澤,死獄中。

殺傷 编辑

○靖宗四年五月,東界兵馬使報:「威雞州住女眞仇屯、高刀化二人,與其都領、將軍開老,爭財,乘開老醉,敺殺之。」侍中徐訥等議曰:「女眞,雖是異類,然旣歸化,名載版籍,與編氓同,固當遵率邦憲,今因爭財,敺殺其長,罪不可原,請論如法。」內史侍郞黃周亮等議曰:「此輩雖歸化,爲我藩蘺,然人面獸心,不識事理,不慣風敎,不可加刑。且律文云:『諸化外人,同類自相犯者,各依本俗法』。況其隣里老長,已依本俗法,出犯人二家財物,輸開老家,以贖其罪,何更論斷?」王從周亮等議。

○文宗十二年,開城牧監直員李啓,私遣人,捕府軍金祚,祚乃投河而死。刑部奏:「當脊杖配島」,制,除名收田。

○仁宗十二年,判,敺人折齒者,徵銅,與被傷人。

○毅宗十六年五月,官婢善花,與一孕婦爭豆粟,殺之,配紫燕島。

○明宗十五年八月,有南原郡人,與郡吏有隙,至其家,縛吏于柱,遂火其家,而燒殺之。群臣議以鬪殺論,制云:「原其罪狀,宜鈒面充常戶。」又有陵城人,以鞭,擊負兒女,女驚怖投水死。群臣亦以鬪殺論,制曰:「使母子,一時俱死,其以劫殺論。」

○恭讓王三年,有爲父殺人者,刑曹擬罪杖八十。都堂以爲:「雖爲親殺人,厥罪匪輕。」王曰:「爲親殺人,其罪可赦。」竟原之。

志卷第三十八

註釋 编辑

  1. ^ 1.0 1.1 原本「劵」
  2. ^ 2.0 2.1 原本「大」
  3. 原本「貝」
  4. ^ 4.0 4.1 此處原本有誤,不知為何
  5. 原本缺刻
  6. ^ 6.0 6.1 6.2 6.3 6.4 6.5 6.6 原本「湏」
  7. ^ 7.0 7.1 7.2 原本「叚」
  8. ^ 8.00 8.01 8.02 8.03 8.04 8.05 8.06 8.07 8.08 8.09 8.10 8.11 原本「紏」
  9. 原本「枰」
  10. 原本「塜」
  11. ^ 11.0 11.1 原本「謟」
  12. 原本「刋」
  13. 原本「㨂」
  14. ^ 14.0 14.1 原本「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