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巖集/卷二十一

卷二十 農巖集
卷二十一
作者:金昌協
1928年
卷二十二

编辑

送季舅羅公碩佐之安東卜地太白山序 编辑

世言太白之山多異人。近者。權侙作安汝式傳。行於世。余得而讀之。其事頗奇。侙。文士也。其爲此傳。自言得之於汝式之子天命。而世或疑侙杜撰。如古人傳奇者。而實無其人。是固不可知者。然傳言汝式本中朝人。官至尙書。甲申亂。浮海至我東。遂隱於太白。其事具有本末。無甚怪誕。獨言其年已八十矣。而顏貌渥丹。步履如飛。是蓋類得道有仙術者。而且以太白爲東方第一福地。意猶至今不死在此山。而自侙爲此傳。世尙無一人得見其人。而雖其子天命者。亦不可復見焉。則侙之此傳。其果不足信歟。然自古奇人異流。多隱於窮厓絶谷虎豹鳥獸之藪。人跡所不及處。苟非絶俗有遠志。能歷險阻窮幽深者。固未易得見。而世之人。旣不好奇。彼又往往自混於樵人釋子。以韜匿其跡。故間或有幸而遇之者。亦漫焉不省。是宜世之得見者少矣。而遂以爲無其人也。我舅氏素卓犖恢瓌。有絶俗之志。又好奇特甚。今行。將踰嶺而南。卜地於玆山之麓。斯人也苟尙在焉。則倘可得而遇諸。舅氏試爲我博訪而陰求之。抑余尙復有疑焉。蓋侙述汝式之言曰。後三十餘年。當有眞人起陝西。遂定天下。近聞皇朝舊將吳三桂起兵擧義。虜中大震。天下其遂定矣乎。然自侙爲此傳。距今甲寅。僅二十四年矣。則其年數旣稍不及。而又聞三桂首立高皇帝苗裔。以建大號。是又非草昧特起者比。而考汝式所言。旣不及此。只泛稱眞人。此二者。旣皆不合。而又三桂所起者滇黔。滇黔與陝西。相去數千里。是亦與汝式所云者不合。豈汝式初非能前知者。而其言不必盡驗歟。不然。豈三桂終不能成事。而後數年。別有眞人起於陝西。如汝式之言也。是又不可知者。然余聞三桂近已據有川蜀。川蜀實與陝西相接。豈三桂之兵。或出自漢中。以窺秦隴。如諸葛亮故事。而旣得秦隴。當遂鼓行東出。以席卷中原。如是則亦可謂起陝西否乎。而天下事。又非一二年可定。要其剗削蕩平。計須六七年或十年而後可也。汝式所云三十年者。豈謂是歟。不然。侙之此傳。果杜撰。不足信也已。

贈季達序 编辑

吾從弟季達。發解今年司馬。旣而覆試不利。余蓋俯而弔。仰而賀也。昔曹沫爲魯將。嘗三敗於齊矣。及葵丘之會。手一劍劫萬乘。而反三戰之所喪。猶掇之也。是豈其勇怯殊哉。亦激於奮也。蓋奮者。勇之倡。失者。得之機。不奮則不鼓勇。不失則不能爲必得。今吾弟旣奮於一失矣。因是而鼓厲勇氣。期於必得。可左券契也。余視世之人。應擧一不得。則必怨有司者。是惑也。夫以吾弟治聲詩爲擧子業。何遽不若今之徼倖佹得者。而其視百發穿楊者。則不翅未至。是亦可責之有司者已乎。吾弟其自今益發憤自勵。日肆力於經籍。浸涵菀積。發之文辭。俟業益富藝益精。如太阿之發於硎而無不可剸也。而後出而試焉。將何往不利。科擧。固小事。而司馬。又其小者。其得失。本不足爲吾弟言。然以射之爲末藝而君子猶重焉。至以爲爲仁者則。則亦以不怨勝己者而反求諸己也。爲擧業者。誠能無責有司者之心。而唯己之反焉。則其可重豈猶不若射。而由是而進於爲仁。其術亦不外是矣。

贈玄生若昊序 编辑

玄君欽甫之從余言文字事也。每自歎其居之僻也。而俗偸不興學。其意蓋憂獨學之難云。余謂二者不足憂。憂在子之志已矣。夫居僻則有寡聞之陋。俗偸則有燕朋之誘。然志立而二者不能爲吾患矣。故記曰士先志。夫志。貴遠亦貴篤。不篤則易以沮也。不遠則易以足也。易沮與易足而怠怠焉廢矣。此學者之通患。而遠方之士則甚焉。以其遠且僻陋也而常貶焉自小。謂不足以就夫學也。不曾用其力而已。逆憂其難。少有得焉。而輒安焉不復求進。此其所爲易沮與易足而不待終其學。去之必速者也。然是亦責夫志而已。非居僻與俗偸者之過也。夫古之以瑰瑋文學之士稱焉者。其人豈皆出於三河豐鎬之間。而俗豈盡鄒魯哉。往往奮於遐陬夷蠻之鄕。而能傑然自立。聲施後世者。亦其志遠而能篤爾。今夫水志於海。故日夜以流。不百折而沮也。不千里而足也。終亦必達而後已。士之有志。亦何以異此哉。今子且先篤其志焉。而要之以久遠。毋遽沮也。毋遽足也。以觀其成焉。則俗之偸也。將自我風之。而其必有合志同方之士興焉。以相輔也。夫何有於居之僻而獨學之憂焉。詩不云乎。中原有菽。庶民采之。易曰。鳴鶴在陰。其子和之。夫善者。固人所共取。而有倡則必有和。理之然也。吾子其持是說而不怠用力焉。則異日者聞南方有文學之士出焉。吾必曰子也。

贈李生弘命序 编辑

我國湖南。卽中州之荊揚也。地廣而饒物產。其竹箭可以爲材。其橘柚可以充包匭。而其人才尤盛。與嶺南並號爲國府庫。當本朝盛時。儒學節義之士。瑰瑋倜儻立名當世者多出焉。及後稍衰。尙有能治其文辭。以擅名場屋。與北方之士爭先者。而至近亦益衰少。豈其山川之氣漸薄。而土之所生。不足以爲材歟。然而橘柚竹箭之產。曾不聞其有乏。何也。余壹怪之。及來湖南。始得縱觀其山川形勝。喜其風氣之美。而居朗州久。益習其土俗而樂之。州西南十數里。有鳩林者。大村也。邑中賢豪長者多居之。余故尤樂從其游。而仍得徧交其子弟。其人往往美秀而雅。便習禮讓。有都人士之風。然其處地饒樂。左右湖山。環以竹樹。幾數百餘家。人皆飯稻羹魚。無衣食之患。歲時。酒食宴樂。招呼往來。其子弟朝夕相聚游戲。浸以成俗。以故其於學也。少而不力。而長則忘之。間雖有知恥自奮欲力學者。亦無與相觀而善矣。今其長老。頗亦病之。爲之置塾師以敎。而不能卒變以化。蓋余觀於是而知湖南人材之不興。大抵類然矣。旣而。得李君弘命天予。其亦南士之難得者也。君旣生長鳩林。日習其俗。而然其自喜爲文學特甚。平居簡出。誦習不怠。間與余入月出山中。讀書論文。窮日夜不厭。語及其俗。輒慨然太息。思有以矯之。而及出其所爲詞賦。則又皆贍蔚可觀。余讀而益喜之。然君所治者。擧業耳。自是而有成以擅名場屋則可也。何足以比古之瑰瑋倜儻立名當世者。而余喜焉者。特賢其能不受變於俗。而且以君之志益加恢焉。以遠大自期。則其能傑然有立。而遂與古之瑰瑋立名者比。亦何所不可也。李君尙以是自勉。而且以厲其俗。使南士擧有勸焉。則人材之興。其庶復往時之盛矣乎。

贈李樂甫序 编辑

李生賀朝之冠也。余蓋贊焉。旣卒事而歎曰。優優大哉。聖人之制是禮也。曲而有節。廣而備物矣。夫日而可行也。而必筮日。夫人而能爲賓也。而必筮賓。其擧而加之也。苟可以易其總丱者則已矣。而必三加。其祝而命之也。苟可以喩其志意則善矣。而自三加至於醮而字也。必皆有祝焉。大哉。其聖人之重冠也。雖然。其重冠也。非重冠也。重成人也。其重成人也。非重成人也。重其將責成德也。夫惟成人之德。大矣。父子君臣長幼之道。無不備焉。乃今一擧而備責於人。不亦亟而難乎。夫古之爲是者。則亦有道矣。自其幼而成童。比至冠也。其敎之有序。其養之有法。訓習以詩書六藝。漸摩以孝悌仁義。非一日之積也。其自是進乎成德。非亟也。若後世則敎養旣無素。年又未至而冠。而乃從而責其德之成焉。則亦難矣。卽禮儀雖備。祝辭雖多。庸何益乎。雖然。君子服以飾容。容以象德。是故有其服必有其容。有其容必有其德。詩曰。彼其之子。不稱其服。服之不稱。惟無德也。若是者。君子恥之。人能知此義。則亦可以知重冠矣。知重冠。則可以知自重矣。知自重。則可以進於成德矣。此顧不在其人矣乎。昔趙文子旣冠。徧見諸大夫。以受其敎。而獨智武子稱成季之文與宣孟之忠以勉焉。君子以爲善規。今余雖無可以敎戒人者。亦嘗逮事我靜觀先生。其觀德亦深矣。今先生雖沒。而其志在詩書。其言行在家庭。生能蚤夜誦法。服行不怠。以光大先業。勿替而益篤焉。則繼述之孝。孰大焉。生其勉之哉。詩曰。夙興夜寐。無忝爾所生。又曰。休矣皇考。以保明其身。請以是爲生誦之。以繼祝辭之後。

送趙使君景望宰同福序 编辑

瑞石在湖南。諸山特高大。登其上。可以望見漢挐云。余自家大人謫朗州。歲每往省。輒道山下過。旣望其巍然壯之。而又聞環山下五六邑。往往頗有勝觀。以是欲一往游者數矣。而至今三歲不果。雖其行役卒卒。亦無所因而之也。今年六月。嘉林趙公自爽鳩氏出宰同福。福卽環山下之一邑也。其地有號爲赤壁者甚勝。而邑去朗州又近。不宿舂可至。蓋朗之山月出者。與瑞石相望矣。趙公於余。爲中表昆弟。且同里閈。故得朝夕從游。甚見親愛。而今且遠矣。然余不以爲戚者。特喜其行之密邇於朗。而余且從公後。歸省吾親晨昏之暇。當馳一騎。見公於挾仙樓上。相與縱觀赤壁之勝。旣又登瑞石之巓。以臨南海。望見海中隱隱有若雲氣者。指而語曰。此漢挐之山也。不亦瑰特殊絶壯觀也哉。公行矣。且須我。

送最良兄宰歙谷序 编辑

吾族兄最良氏。自太僕郞。出爲歙谷令。將行過詑余曰。吾幸而得邑。在大嶺之表。東海之上。以其甚小而無事也。雖僻遠。吾甚樂之。且吾好琴。今往將日臥閤鼓琴以爲治。余曰。樂哉。斯爲邑之適也。古者謂是吏而隱。兄今得之矣。雖然。邑不可小也。有民人焉。有社稷焉。蓋雖小邑。而天下之事皆備。是不可以不盡心也。曰。然則吾將何以爲邑。曰。爲邑不難。兄誠好琴。則取諸此足矣。夫琴。一器也而備衆物焉。絃以比音而細大不奪職。任使有宜也。徽以紀律而長短不失度。法制有定也。柱促則絃絶。柱弭則絃緩。寬猛之則也。越疏則響宏。越淺則響小。弘隘之效也。察斯四者。亦可以爲政矣。雖然。此器之用也。非琴之至者也。若其以喜心鼓之。則散以越。以殺心鼓之。則武以厲。以悲心鼓之。則哀以思。以淫心鼓之。則蕩以濫。及其感於人也。舒慘愉戚。又各以其聲焉。夫唯君子之心。齊莊而中正。寬博而易直。故其聲雝然以和。穆然以淸。幽而不怨。肅而不怒。優游而閒遠。純古而澹泊。其聽之也。可以蕩人之私邪。發人之滯吝。而志意得正焉。夫心之感也無形。而其成聲至著也。聲之動也無方。而其感人至深也。此天機之至妙而不可以僞爲也。故善鼓琴者。先持其志。善爲政者。先治其心。君子之政。不期惠而惠。所存者仁也。不期理而理。所存者義也。不期肅而肅。所存者敬也。不期信而信。所存者忠也。是以。其仁心感者民不背。其義心感者民不偸。其敬心感者民不慢。其忠心感者民不欺。觀其民。知其政矣。察其政。得其心矣。故善爲政者。身不下堂陛。而心喩乎百姓。言不出戶庭。而敎行乎一境。若乃明法習文。彊力而任勤。剸割綜核。取辦職事。簿書期會是趨者。此特吏之能爾。非爲政之善。君子蓋羞稱焉。今以吾兄之才。施之一邑。固若牛刀之割雞矣。然余不敢以世之能吏期兄。而願進於君子之道。兄且歸而求諸琴。其必有以得之矣。

送士興士敬歸茅島序 编辑

往士興兄弟。數爲余言其茅島之勝。茅島者。在保寧之海上。三面皆水。獨其東一面距陸。然潮至。亦漫爲水。故稱島云。島中有土田竹林。岸多奇石。人民數十戶居之。果陏蠃蛤。可朝夕取給。其出入陸。皆以潮去爲候。以故無舟楫之勞。風波之恐。蓋樂土也。自士興先考進士公。始築室島中。置田種樹。然亦不能常居焉。而至士興兄弟。益廢棄不省。間嘗一至。見其室屋多毀。田疇蕪穢。衋然感焉。遂作賦以識之。且圖其山川形勝以歸。余得以覽觀焉。今年冬。余隨家大人。自南徼東遷于峽。未幾。聞士興亦盡室南歸。將定居于茅島之上。曩余讀士興之賦。固已知其志。然亦不意其若是決也。且念士興少長京師。與余俱家北山下。父兄親戚朋友。皆在比隣相望。朝暮越阡陌往來。間輒飮酒賦詩以爲樂。而今遽一朝。棄之遠去。其能無躑躅顧戀於心乎。且茅島雖勝。固亦黿鼉魚鼈之處也。計其村閭荒落。人俗貿貿。無足與語者。不知士興何樂於彼而以爲歸也。旣而。得士興所寄去閭詩數篇讀之。辭旨感慨。俯仰低佪。愴然有離騷去故之思。蓋觀其意。誠有不得已於行者。而未始樂乎彼也。余嘗讀北風之詩。見賢人君子當衰亂之世。不能自安於都邑。相率而歸。以蘄免於世禍。每悲其不幸。而及讀四月之詩。則尤可悲焉。蓋其喪亂旣甚。無所適歸。戾天潛淵。皆所不能。則雖欲爲北風之惠好同歸。亦不可得矣。然則士生亂世。能蚤得所歸。亦幸矣。而苟可以全身遠害。則雖險阻幽深。窮絶山海。固將樂往。況如茅島者。豈易得哉。今士興之歸。將修葺其先人舊廬以處。耕漁以自給。而誦詩讀書。吟諷先王之道。發爲歌詩。以宣其壹鬱。亦足樂而忘老。而其於世禍。遠矣。又何眷眷乎故居之懷也。士興其以是自安可也。

送鄭平仲金晦而重曄金顯甫序 编辑

三君子之來從我也。余蓋喜而又愧焉。昔莊周有言。逃空虛者。聞人足音。跫然而喜。余所居。乃萬山之中也。蓬藜四塞。虎豹交橫。平居。或終日不聞有謦欬而過門者。而今三君子。乃肯惠然而來。至閱月累日而不棄去也。則其喜固可知矣。抑吾夫子嘗言朋來之樂。則樂其以道義及人也。而今三君子之來也。特謂余粗有鉛槧之功。可與從事於科擧之學也。則是余不能以道義致人。而乃以區區之文字也。此余所以愧。而又其室屋湫隘。伏暑大雨。上漏旁爍。蟲蛇蚤蚊。交相爲病。而糲飯藜羹。又不足以供給。則余於是乎重有愧焉。雖然。此則三君子固皆安之矣。而況於朝夕攻文之暇。臨深谷而濯淸泉。坐于盤石之上。風乎茂林之下。而良夜有酒。輒彈琴賦詩。歌詠相和。間或縱談古今文字之得失。而浸淫及於道義。蓋無有不可樂者。而今且以次罷歸矣。嗟乎。聚散離合。非人所能爲。是亦何足道哉。而然念三君子。各在千百里外。旣落落難合。而余亦將朝夕去此而就京輦也。則雖欲復會於此山之中。相與爲林泉琴酒之樂。其可得乎。此余不能無介然於今日之別也。遂爲置酒送行。屬晦而彈琴。而人各賦詩一章以爲別。

贈仲惠兄序 编辑

與吾兄相別。已半歲矣。今日之見。所欲言者。宜無窮也。而乃自弔問寒暄外。無一語及他事。輒出其橐中所藏朱子書讀之曰。子嘗勸我讀是書。今旣手抄成一編矣。顧其中疑晦甚多。願與子一講而不能得。今不易遇子。於是且讀且語。亹亹不倦。旣又謂余曰。吾素有幽鬱之病。往往而甚。唯得會心人與語。可以少瘳。而旣僻在海曲。徒有思耳。今得遇子開卷。劇論。所疑。吾殆忘吾疾矣。余視其色。信若敷腴者焉。嗟乎。余之愚陋。其安能發人之志意若此哉。此殆兄過而與我耳。雖然。講說之爲樂則深矣。非必得勝己者而後然也。況此聖賢遺文。天下之理具焉。相與讀而味之。誠宜有足樂者。又豈區區講說之助哉。抑以吾兄之愛我也。而處遠不得相守以久。卽此一編書。於朱夫子之全。蓋九牛之一毛也。而又不能卒,講焉。此可爲慨然者也。然念此書。雖若河漢之不可涯。而其義理明白。則固如日星之昭然。誠能遺棄百事而盡力乎此。虛心而讀之。潛思而究之。磨歲月而涵泳之。則雖有所疑。自將以次脫落而無俟乎問人矣。異日相見。吾當拱手傾耳。以聽兄之劇論而發吾之昏蔽也。兄其勉之。

贈西僧玄素序 编辑

余少好游。嘗欲徧觀方內山川。而顧不能如其志。間嘗東游楓嶽。放乎大瀛海。觀日月所出。撫永郞述郞之遺跡。西入天磨,聖居。窺朴淵之壯。南登月出。以臨漲海。亦嘗家白雲山下。得窮春州谷雲之勝。其他如摩尼,首陽,龍門諸山。亦皆一寓目。然此在方內山川。特十之一二耳。世所稱大山如智異,太白,漢挐者。皆未及見。然余獨聞妙香在諸山最雄特奇秀。其佛宇最精麗。又最多高僧名釋。以此最願見。而地遠未能往。往歲嘗西渡浿江。登百祥樓。以臨薩水。從樓上東北望香山。在百里外。可一宿至。會行事迫遽。不暇往。至今恨之。今者遇西僧玄素於三角山中。爲余道香山之勝甚悉。余於是益聞所不聞。幾欲棄百事往而不可得矣。玄素容貌雅靜。言談有趣。嘗入是山。坐禪十年間者。出而周游。徧歷七寶,楓嶽,龍門,寶蓋諸山。以至于此。今將復歸于山中而不復出矣。余旣夙慕是山。早晩必當一往。舊聞金仙佛影之間。常多入定僧。余將於是乎問素。其尙可以得見否。於其行。書以約之。

送洪施叔澤普宰洪川序 编辑

君子之世其家。位不必於齊也。而行取象焉。業不必於侔也。而道取準焉。傳曰。良弓之子。必善爲箕。良冶之子。必善爲裘。夫箕之於弓也。裘之於冶也。豈不遠哉。而因其機襲其巧。繼述之道存焉。君子之世其家也。亦若是已矣。洪君施叔。早歲從蔭仕。未幾。得洪川爲宰。人謂施叔年少未更事。意其於吏治齟齬。然余觀近代名相。有以忠誠廉公。匡輔彌綸。德業蔚然被世者。莫先沂川公。而施叔其親子也。夫謂弓子之善箕也。冶子之善裘也。其言不足信則已。不然。謂施叔以誰爲父也。而顧拙於治邑乎。夫以百里之宰。視千乘之相。其小大亦懸矣。然其忠以事上。誠以御物。廉以約己。公以制事。則未始異焉。夫是四物也。沂川公旣以施於國而爲良相矣。施叔獨不能用之邑乎。余觀施叔。資美年富。前塗所至。固難爲槩量。然其克紹前烈。以世其家。則蓋將以一邑之治卜之也。施叔其往勉焉。使夫人者稱焉曰。良相之子必善爲邑。

贈季達序 编辑

人欲久不死而觀居此世者。何也。每讀此語而悲之。然此退之自悲其未耄而哭人之三世也。今吾與季達。年方三四十左右。而十年之間。哭娣妹兄弟者已五人焉。就中仲雨之良。旣爲秋柏之實。而吾弟則方在肂矣。夫以彊壯之際。而所遘已如此。幸久不死至於老。則其將如何哉。況代謝之變。近在天倫。他人又何暇悲也。嗚呼。仲雨之死而季達之悲。可以知今日之吾悲也。然此何待於易地而後喩哉。卽季達之悲吾弟。無異乎其悲仲雨矣。季達今將有東行。燈下相視。涕出而不能語。遂書此以贈之。其歸致諸伯父。亦將泫然而悲也。

命岳夢相二生東游詩序 编辑

詩歌之妙。與山水相通。夫淸迥峻茂。奇麗幽壯。其爲態多變。其爲境難窮。望之而神聳。卽之而心融。此山水之勝也。而詩歌亦然。故二者相値。而精氣互注焉。景趣交發焉。是固有莫之然而然者矣。然造化無全功。人才有偏蔽。故宇內之爲山水者。不能皆勝。而人之於詩歌。亦鮮造妙。是以踐常境而求奇雋之語則無助。操哇音而寫瑰麗之觀則未肖。是二者又交相負也。而人之負山水也顧多。蓋詩道之衰久矣。語山水於東方。金剛爲大。而自前世詩人歌詠甚多。然求一言之克肖其勝。卒不可得。夫造物者。專以神秀淑麗之氣。鍾之於是山。以而爲奇峰峭壁。以而爲淸泉邃谷。以而爲嘉木異卉。金砂銀礫。其爲勝亦妙矣。而世之爲詩者。方且樂習卑近。因陋而襲陳。未嘗一致其深思。以發獨創之語。其動乎天機也淺。而興象不遠。命乎事物者粗。而描寫不眞。以此而之乎山水。夫安能有所發。余謂詩歌之道不振。則東人之負金剛也。無己時矣。及余覩兪李二生東游詩。可異焉。二生之治詩歌。其師法甚古。此自余所知。而若其卽物而語皆眞。逐境而意輒新。幽觀勝態。的皪燦發。使嘗見是山者。怳然如復見焉。則余亦不圖其至於是也。二生之所從學詩者。實吾弟子益也。子益每與余論詩。必以深造獨詣。眞際遠韻爲尙。而慨東人之不然。今二生則旣涉其津矣。詩歌之道。其將振於今日乎。余故喜而稱之。不但爲金剛賀而已也。

送徐魯望宰金城序 编辑

魯望之辭侍從而求邑宰。爲大夫人養也。始余讀其陳情疏。有曰身有數年之榮。而母無一日之養。蓋其辭甚悲而其情甚切矣。今而後得之。則其喜可知也。而猶有憂焉。何也。吏事之未嘗習。民隱之未易究。而稱聖上德意之難也。嗚呼。不徒以得所願爲喜。而顧有憂於職事。魯望之心。其仁者之心也。持是心以往。何難之不易。苟必曰學養子而後嫁。則非吾之所聞也。乃余竊有規焉。君子患不自治。不患無以治人。若魯望之溫謙愼密。志潔而行修。吾誠愛而敬焉。然於洪範之高明。魯論之弘毅。孟子之浩然。無亦有可勉者乎。發揚以崇其志。挺特以厲其氣。恢而拓之。以廓其器。疏而通之。以達其行。自治之道。盡於是矣。雖然。爲是有術。亦曰學以明理而已。學非固讀書之謂也。然不讀書。亦無以爲學矣。今魯望所得者。峽邑也。地幽而民稀。俗朴而訟簡。理事之暇宜益讀古聖賢書。沈潛玩繹。以究其旨趣。使理日益明而知日益進。則其於自治也。將無所不盡道矣。誠如是也。雖進而立乎巖廊。行天下之至難。亦將沛然無疑。何有於蕞爾邑。魯望其勉之矣。古之君子。於別也。必有贈處。顏淵季路。蓋行之矣。今亦竊附此義。而以之言也。贈魯望。不識魯望何以處我。

贈柳集仲成運 编辑

天地萬物。有屈卽有信。有信卽有屈。二者相感。迭爲往復。如弓之張弛。如桔橰之俯仰。其機自然。其勢必然。而其理固當然也。吾夫子傳易。發明此義特詳。自日月之運。寒暑之變。推以極乎龍蛇尺蠖之微。而卒反於吾人焉。則其旨深矣。然斯義也。智者晣焉。愚者昧焉。賢者順焉。不肖者悖焉。此吉凶善惡之所由分也。集仲之學。其於此。講而明之。固宜有素。然在今日。宜益勉焉者也。夫士行於世。其仕宦出入。尊卑遠近。蓋莫非屈信也。而君子知有命焉。故榮辱不能撓其守。欣戚不能膠其心。時屈時信。惟其所遇。而已無與焉。今集仲之仕。誠屈矣。然理無終屈。不患不信。顧所以處之者何如爾。夫惟能處屈。然後可以能處信。集仲其可以不勉乎。雖然。以是而告集仲。非言之至者也。聖人之論屈信。固有深於是者。曰。精義入神。以致用也。利用安身。以崇德也。內外之相養。知行之相資。感應之妙。存乎其間。學問之理。其何以加此。余竊覵集仲。學博而思未深。志廣而行或窒。思之未深。則義未易精矣。行而或窒。則用無由利矣。以是而求進於道。得無有礙乎。集仲或不以吾言爲妄。願及此暇時。讀書窮理。存省踐履。交致其功而加密切焉。使其知無不明而行無不誠。則致用崇德之實。屈信感應之妙。皆可卽吾身而驗之矣。不亦善乎。不亦善乎。以余之方佐銓部而不能信。集仲之屈於其行。不能無介然。聊以是說贈焉。集仲其以爲如何。

贈南左相九萬赴燕序 编辑

不佞少讀春秋傳。見弱國小邦困於强隣。不能自立。而其臣有以才智謀猷。爲國家紓難刷恥。功業爛焉爲後世所稱道者。無若鄭之國僑。越之范蠡。蓋當僑之時。鄭政旣敝矣。而國在晉楚二大國之間。犧牲玉帛。無日不待於境。行李之往來。結轍於道路。然且不免焉。朝受盟於晉。而楚兵夕以入矣。夕受盟於楚。而晉兵朝以入矣。僑也能秉義守禮。善其辭命。頡頑調柔。不懾不激。卒使晉楚之君臣。懣然心降。無敢以一矢加遺。而慢辭嘖言。亦無自以至焉。豈不難哉。句踐之敗也。甲楯五千。地方百里。而君臣羈係。執鞭箠以事吳。悉府庫之積。以充貢獻。國之存者蓋無幾矣。蠡能以其間深謀密議。內摩厲其民。外豢擾强敵。堅忍而待時。蹶起而乘釁。一戰沼吳。遂霸江淮。其亦偉矣。不佞嘗妄論二子。以爲僑也機而敏。蠡也智而深。夫二子之才。未知其孰賢。要皆有濟艱之貞。振弱之烈。尊主庇民之功焉。春秋以來。蓋少見矣。國家受制。北虜。于玆五十年。其臣妾之辱。誅求之困。固不翅於鄭越矣。間者。邊氓生事。虜書絶悖。至尊受其嘖辱。擧朝被其汚衊。東土之人。自三尺以上。莫不扼腕裂眦。痛憤憂懣。無生之心焉。於斯時也。我相公以忠猷敏識。位在輔弼。是蓋有僑蠡之責矣。乃今屈三事之尊而備一介之使。釋廟堂之權而從皮幣之役。則不審相公於此。何以處之。不佞誠無所知識。抑嘗竊聽於輿人之議。以爲主辱至痛也。國誣至恥也。爲臣子者不容無辨。沫血虜庭。抗辭極言。誠感而義動之。是在公一行。又有謂今日之事。造釁者在我。而制命者在彼。且旣屈首而臣之矣。而一朝之辱。顧欲攘臂而抗爭。非計也。無寧且隱默而歸。以姑靖國家。是二說者。皆似矣。而要之皆偏執淺見。非探本極摯之論也。夫弱國之於强隣。受辱而求伸。蒙誣而求雪。固皆有辭令專對之助。然亦吾之所以自治者。有足恃而無恐。而彼之視我也。亦不見其可侮。故言之易入而辨之易明矣。苟或不然。而徒欲以區區頰舌。費辭見解。明目張膽而求必伸焉。則是亦益掇其怒而重自辱焉耳。何利於國哉。若夫量力度勢。隱忍以圖存。亦古人所不免。要必痛自刻厲。陰有所事。不隕穫以沮。不玩愒以怠。時至而作。屈極而伸然後可也。不此之爲。徒俛首伈伈。日候人之鼻息睨眴。以爲吾欣戚。而苟幸朝夕之無事以偸安焉。則是將愈往愈微。卒於畏約罷㞃而無見伸之日矣。尙何以爲國哉。是以國僑之以辭令而馴晉楚也。范蠡之以隱忍而豢吳也。不但恃此而已。而其所以自强於內。振刷於後者。治法謨畫。具在左氏傳。可按覩也。然則爲相公今日之計者。亦惟密勿辰告。克恢聖志。慨然於恥辱之不可忘。姑息之不可狃。委靡削弱之不可久。早夜振發淬厲。以修明政事。整頓綱維。任賢使能。愛養民生。使吾自治之實。隱然足以折衝隣國。則强暴之辱。無自而及。而積恥之洗也。其有日矣。此乃向者僑,蠡二子之所從事也。而議者不以是望於吾相。顧但以使事之得失虞焉。何其細也。雖然。不曰伊,傅,周,召云乎。而區區二子之是稱焉。則不佞之志。亦可戚也已矣。

仲父退憂先生六十一歲壽序 编辑

昔鄒孟氏論天下有達尊三。曰爵一齒一德一。三者。皆生人之至願也。而不能夫人而必得。故一有之。人。斯貴之矣。貴之。斯尊之矣。尊之斯達乎天下矣。此達尊之義也。雖然。德者性之有也。道之積也。自我修之。自我行之。故在三者雖最尊。而其於得也猶可必。若夫爵者人加之。齒者天與之。天與之者。非人所能爲也。人加之者。非我所能與也。其爲難。必不尤甚於德哉。雖然。有道之世。常以君子臨小人。而賢者治不肖。故德苟修矣。爵固從之。此亦有時而可必也。至於齒。其稟賦之堅脆。運命之脩促。一定於有生之初。而雖聖賢君子。亦無奈何矣。斯其爲難必也。豈不又甚於爵哉。是以有德而兼有爵者。世或不乏矣。而至於有德有爵而又兼有齒者。則蓋亦絶無而廑有焉。惟我曾王考文正先生曁伯祖文忠先生。俱以經術德行。冠冕一世。後先致位三事。壽皆登八十左右。當仁孝之際。巋然爲國之黃耇。是於天下之三尊。蓋皆兼有之矣。唐之裴郭。宋之文富。一世不過數人。而人猶以爲難。況於一家昆弟之間。而並有天下之三尊。如二祖者。豈不益難哉。二祖之後。乃又有我仲父退憂先生曁我大人相繼。有韋平之拜。克紹前烈。則世益艶稱焉。先生之德。自有邦人之公誦。非子弟所敢妄論。然觀其接於人也。慈祥而愷悌。施於事也。簡易而平直。雖察識情僞。而不喜爲苛細。雖綜練機務。而不流於剋核。在家在邦。俱無怨惡。此其德之可見者然也。而卽其爵。又不待言矣。蓋今日邦人子弟之所祈望於先生者。獨壽耳。而壽顧人所不能必也。乃先生河目海口。聲若金石。平居終日。無煩惱無嗔恚。機械不設而忌忮不形。是自有壽之道焉。是以今年六十一。而顏貌益澤。視明而聽聰。康健精悍。壹如少壯時。其自是而馴致耄耋。以登於期頤。可必保無疑也。然則嚮所稱天下之三尊者。先生固將居然兼有而匹美於二祖矣。豈不盛哉。豈不盛哉。今年十月二十六日。實先生覽揆之辰。于後四日。諸子姓共爲酒食以饗之。而小子協亦得奉萬年之觴焉。昔陳恭公之判亳州也。値其壽辰。親族皆獻老星圖。而其姪子世脩。獨以范蠡圖爲獻。陳公喜甚。卽日納節歸。其明年遂致仕。君子兩美之。然陳公在宋正當國家治平之日。又其人不甚爲世重輕而年亦至矣。是以欲退則退無所難也。顧今國家多囏。憂虞孔殷。聖上方咨詢黃髮。以資引翼。先生雖養閒樞府。無所事事。而箴規獻替。裨益弘多。是以聖心眷倚。不欲使一日去朝。間嘗暫出郊坰。輒遣近侍。諭召不置。然則先生今日所處。固自異於陳公。而小子雖欲以世脩之圖爲獻。亦有所不敢也。然盛滿之戒。止足之訓。先生亦何待小子之言而知之。乃小子之願則有之。自今以往。十年之間。天運回泰。國家平康。而先生之年。亦及休致之期。則於是始上章告老。懸車而歸。而聖主亦以禮聽之。賜以上尊養牛。歲時存問。如漢家故事。則上下同休。身名俱榮。而養怡之福。寬樂之壽。將益川至松茂。無有窮已矣。小子請以是爲先生擧觴之祝。

送仲惠兄奉使西關序 编辑

疇昔之夜。兄以酒餞我。我車之未東而兄又西。則蓋甚不虞也。雲之在天。萍之在水。蓬之在風中。其飛沈散合。庸可以自爲耶。置之不足道也已。辭陛而下馬。首分於闕外。如水之東西。逾往而逾遠。極兄之所至。略鴨水踰狄嶺。却倚白頭。以臨朔漠之墟。而我則已坐於凝淸寒碧之間矣。在邑而飮酒。在道而遇雨。以佚驕勞。吾何敢然。惟勉之以急病。戒之以靡盬。而卒祝之以遄歸。斯其爲耿耿之心。而非山河所能間也。前別之夕。會于楓溪。觴酌旣洽。歌詠迭作。余輒援筆書此以贈焉。丁卯日南至後二日之夜。弟仲和醉書。

送宋道實光涑宰金化序 编辑

得百里之地而爲之宰。涖之以莊。行之以恕。政令必信。訟獄必平。節用以寬征斂。時使以勸農桑。養老興學。以善其風俗。使姦猾不得作。而鰥寡孤獨者皆有業。士君子之用於世。此亦足以行其志焉爾。然以余之試於淸。行且及期。而於是道也。無一之能行焉。則今於道實乎。欲以是說告之。得無爲人笑耶。然東家之婦。語西家之婦曰。必敬事而夫子。毋得罪於尊章。必謹視而筦籥。灑掃而室堂。善而蠶績。絜而飮食酒漿。是其言也。皆己之所未能行也。然其心則固愛隣婦之心也。其事則固善爲婦之道也。是以在東家婦而言之。則不免於愚。在西家婦而行之。則足以爲賢。今吾且自爲東家之愚婦。而以己之所未能者告道實。道實能行吾言而爲西家之賢婦。不亦可乎。是以遂言之而不慚。

送李伯祥歸歸去淵序當在贈玄生若昊序上 编辑

歸去淵者。在砥平縣東二十里。其始名釜淵。而故玄谷鄭公百昌改今名。蓋釜與歸去。俗音相近。而其義則取諸淵明之辭也。友人李伯祥將歸而居於淵之上以老焉。謂余曰。淵故吾家菟裘也。往在光海昏亂。吾祖同樞公昆季。奉吾曾祖新溪公。歸養於此。一時若澤堂李公植。疎菴任公叔英及鄭公諸賢俱在近。杖屨日相往來。長老至今以爲記。淵之改今名。蓋在其時云。淵廣幾畝深幾丈。其淸可濯也。有厓嶐然。斗入淵心。上有楓松檜柏諸嘉木植焉。可登而盤桓也。厓下。石皆白色。累積平布。可坐也。淵之旁。地廣而土沃。有田數十畝。勤力其中。可以卒歲也。凡此皆淵之所爲勝。而吾先祖之所樂也。余雖不足以追繼前烈。亦旣無當世之志矣。今將修葺先人之弊廬。買牛一隻。携書數百卷。歸隱於斯。且讀且耕。以養吾親。而又以其餘日。徜徉游泳於淵之水石。登高而臨深。蔭松柏而濯淸泠。是亦足以樂而忘老矣。子以爲何如。余應之曰。有是哉。子之志也。審若是。其眞不負淵。而亦無愧前人所爲名者矣。抑余嘗讀淵明之辭矣。其所憂者。初不過田園之將蕪。而至其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則又若觸犯世患。深悔前非。唯恐其歸之或虛徐。而不暇俟乎日之終也。夫以淵明之沖夷恬靖。其出而應世。亦暫耳。豈有悔吝之可言。而其辭猶若此。若伯祥雖未嘗涉仕宦之塗。而然其喜交游。出入論議。固已爲世所指目。而往往頗有仇疾者矣。幸而一朝自覺焉。則其怵然內悔。羞前之爲而思免於後患。豈特淵明所云已也。是其歸。固不待於擇地而安矣。況淵之勝。又足樂以忘老者耶。然余嘗怪前史稱淵明爲彭澤五十日。不肯束帶迎督郵。卽日解印綬去。是似太過。夫君子之仕。固有時乎爲貧。爲貧者。雖抱關擊柝。可也。是以柳下惠。不卑小官。而仲尼之聖。亦嘗爲委吏爲乘田。夫淵明之仕。固亦爲貧者也。旣爲貧矣。豈不能屈於一督郵。而棄而去之。若是其遽也。觀淵明平生。非索隱行怪者。宜若不爲此也。而後之人不察。乃反以是稱其高。余竊惑焉。昔孔子去魯。以膰肉不至而行。聖人之去就。寧決於一肉。而乃其微旨。特欲託此而泯其跡耳。余意淵明之事。其意亦類此。蓋當是時。晉室已危。而寄奴移鼎之勢已成矣。淵明蓋已獨見而憂之。遂託此而去之耳。及司馬氏遂亡。而淵明竟不起焉。則其志始可見。而所憂者果不在於田園之蕪而已也。嗚呼。其出處之際。可謂微。而其志亦可謂悲矣。余未知伯祥於平日。尙論此事。以爲何如。而若今日之歸。則固有與淵明。曠世而冥感者矣。嗟乎。此豈可易以語人也哉。余願伯祥依昔朱夫子臥龍菴故事。於淵之旁。縛屋數椽。肖淵明遺象。寘之堂中。又於其前。種菊數百本。環以孤松五柳。以寓今日曠世之感。而俾來者。亦以知淵名之所本也。余旣不得從伯祥而歸卜隣於此而老矣。當待秋時。一至淵上。掇寒英酌白酒。酹淵明之靈。而相與擊節而歌其辭以侑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