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言別集/卷十五

卷十四 記言別集
卷之十五
作者:許穆
1772年
卷十六

記行

编辑

泛海錄

编辑

十六年九月。余遊海上。辛亥。宿於三千舊鎭。乘早潮入海。海上月高數丈矣。海中舟人。西指露梁。其南岸有忠愍祠。前有南海大戰碑。又北岸有萬曆中皇明征倭將士題名。蓋水兵都督陳璘。嘗駐兵於此云。

曉泊昌善島。於是曙氣始白東方。一星二星漸稀。而曉望皆漁火鹽煙。島有兩岸。東曰興善。西曰昌善。山木多松椒。太僕置監。牧畜馬於此。島中土沃多穰。於田畔皆樹柵。令毋害禾穀。遇馬群。多騂驪文騮。而入山者多駿云。或曰。有神馬。往往雲霧間時見云。夕復登舟。泊南海之梯嵒。其人以舟爲室。善沒海取蠔。鶉衣而極貧。此臝蟲誌所謂蜒蠻。其性變譎。

明朝過榧子堂西。距南海縣二十里。海岸山木皆榧。其上有神祠。有右老傳。新羅世有王子入海島。死而爲神。至今海中多祀之。作迎享神詞。詞見拾遺。

微雨。至錦山。環山周以石築。舊遠不知其年。而古時蓋畜馬於此。其傍有曲浦權管舊壘。於山下賞橘。

薄晩晴。山中入深松。水淸石白。間有石壁潭水。沿溪深入無路。過石梁從陰崖石逕。至顚海中。九月霜。不殺草木葉不凋。上有煙臺。其下刻石。由虹門上錦山六字。又刻嘉靖壬辰。前翰林學士周世鵬景遊,李鷹翰之,尙州浦權管金九成同登。其他石剝。落不可見。煙臺北層石上平。可梯而登最高。常有煙霞。命曰霞石臺。絶頂西有古祠。南海之人。事聖祖神師。而有巫祝主之。

黔魅島名以西海岸。沮洳水濁。以東爲碧海。煙霞島名以外。濁氣不及其外。爲溫海與天無垠。天極於蒼蒼。水極則黑。此天與海之辨也。海中多洲島。間有煙臺,戍壘。如巨濟,閑山,蛇梁,赤梁,黔魅,娜羅。其外外洋。煙霞蓐芝。在外洋。蠻夷所泊。東南望日本。西則耽羅而海遠常多暗。一歲再三見。見則大雨。其南則海外諸蠻夷。測其方。如羽民,沙菙,瓜蛙,琉球,麻羅奴。外夷誌。皆在海中。天下之東南。作南海中感懷詩二首。詩見拾遺。

絶頂南石壁下。憩菩提佛宇。其前又石壁。石壁上。觀石浮圖。其下。蛟龍窟在石壁間。又其傍少下。聲音窟。吾入其中。擊石鼓。響滿谷。有同遊子儀。好狂氣舞於石下。又其前石壁下。穿出石竇。乃下海曰虹門。菩提下石峯間。稱山氣積處。世傳太祖微時。從無學祭山靈云。欲往觀。子儀不從。神祠南石峯最奇。曰捨身巖。或曰九井峯。上有九井。無獸蹄鳥跡。山出海上。多怪石奇巖。吾南遊至此極矣。山在南海中。去京都千餘里。海中多蟲蛇怪氣。山出蔘,苓。夜宿聖祖祠。曉起觀星辰。乍有雲曀。在東南。俄而海陰大風。朝從九井下憩其陰。有浮屠煕克。贈我躑躅杖。作古詩一首酬之。詩見拾遺。

朝雨。下山乙卯出海。宿百泉寺。同遊叔挺,子儀,雲程,少年生金南老。叔挺。出海歸海莊。

戊戌舟行記

编辑

九年六月三日。余入京。前日趙克善德裕丈死而未殮矣。嗟乎。此丈頃年以老辭官。人皆以爲善也。今其亡矣。上舍生金壽蕃秀而其父大司成。貞夫人未沒喪而相繼亡。蕃持喪四年。哀毀而死。嗚呼命耶。時以海囚赦還。及打圍講定事。兩司爭論。而余入京。卽辭遞言責。且無他事。故無所論列。玉堂小吏來言召對事。辭疾冒雨出城。初十日也。

乘舟瓮店前浦。翝,𦐰從之。𦐰後過土亭來。土亭者。土亭丈人所築者也。丈人有高行異才。傲物自戲者也。

棹下西江。待潮退。子陵沽酒來見。相對甚懽。旣別去。至蠶嶺下。雨中觀仙遊峯。過楊花渡。至幸州山城下。上有癸巳勝捷碑。宿於舟中。聞早潮起。船則潮水正滿。俄而乘潮落。下孔巖。至巴陵浦口。近海江水始濁。有鹹氣。過鳧島。其南岸章陵。章陵下金浦郡也。舟人西指深嶽與鳳城相對。此海口也。其外祖江。祖江者。二江之會。入海亦曰三岐河。其北岸。交河之烏島城。西南望江華。直西爲德水之蟹巖。至此下碇。待午潮。潮落時。觀漁父乘舟橫江張網。又海子蓬首躶身。持舟機。其網乘潮上下。有海鴟數十。爭魚亂飛。與人相忘。人見魚而忘鳥。故鳥亦忘人。

祖江東北爲炭浦。其上爲洛河。當燕山甲子之禍。虛庵逃世匿跡於此云。至帆浦。水味始淡。濁氣漸淸。至臨津灘下。爲淸江遇。順風擧帆。

自臨津上。江岸始有石壁。往往有深樹茂林。如花石亭李文成別業。寒碧亭,滄浪亭。皆成氏舊業。江上人云。

北岸爲積雲,師心丈人舊居。其後有師心墓。斯人好謙厚。自守嚴。言必謹。行必果。古人所謂實見實蹈。吾見於斯人。嗟乎。斯人亡。今不得復見。入峽口。江壁嶄絶。水淥淨。日暮山氣益深。至石岐江村佳處。前有古渡。其上庫硠北壁下。八月收潦水落。海子以舟爲家。來集於此。鬻魚鹽互。市爲利。

上有四賢廟。𦐰先歸。暮泊舟巖。郭結城舊莊云。朝日將舟行。主人送酒食。居喪。故令其少壻來見。甚款。又金綾州追來江上。停舟相見。築小亭曰晩翠亭云。問其浦。口紫涯。其北岸曰銅浦。上有漁村。自古相傳。此高麗林椿江上莊云。

日晩擧帆。上瓠蘆灘。此瓠蘆河也。其上六溪。又有古壘。前灘極險。沙彌川入於此。上流有古城。隔江相對。因石壁爲固。江上父老相傳。古萬戶壘云。此未可知。麗時數被兵於契丹。此戰場也。至今有古迹如此耶。其上重城。今積城縣。亦曰此新羅,句麗兩國之境云。

江上紺岳。有薛仁貴廟。今爲淫祠。過鸕鶿巖。至席浦江山觀下流。尤佳。其上仰巖最奇絶。有石峯有高壁。有重淵有古鐘。沈於此。邦有亂則鳴。物舊而神者耶。自席浦至此南岸。皆白礫。斷阜皆蒼巖。北有麗王廟。謂之崇義殿。江水極深。江上人云。前有龍。見則旱。東有阿彌寺。

麻田前岸江壁上。有古壘。今其上爲叢祠。其前浦曰堂浦。大水則津路所通。水深灘淺。又阻風下帆。曳舟遡流。過烏江。水勢旣折。風自順。復擧帆上壺口峽。灘石極險。此摩嵯北麓。山深水急。永平之水。至此合流。謂之上浦。其東陶哥湄。多白礫平沙。過壺口則栗灘。栗灘上。馬灘。灘上巖壁間。有潭水積焉。深險不可遊。過馬灘則岐灘。過岐灘則楡淵。淵上楡灘。楡灘二三里。至鵂鶹灘。其上爲澄波渡。又其上鬼灘。去熊淵文石七八里。文石者。熊淵陰崖石上。有文如草書者。奇不可辨。前有一邑宰。以石碎之。石文深入不改。凡江上古事可記者多。而無所可問。自澄波渡下舡歸。眉叟。書。

三陟記行

编辑

庚子冬。吾出爲三陟。受命三日。辭朝行。止漣西留。治行數日。與鄕里老少話別於玉溪。十月十三日也。前夕。權右尹致書。請其先大夫墓表。仍書之曰。陽川許穆。謹書。以表尊慕古德之心云。

十四日。宿平康南麒麟窟傍有黃氏溪亭。稱溪上之勝。

十五日。朝大霧。過金化縣。雨雪登馬峴。仍風雪大雷。夕冒雨。宿狼川境橫川村。此不及山陽驛數里。山高谷深。覺峽中風氣。

十六日。苦風寒。朝日過狼川縣。晩渡大利津。暮入方川驛。

十七日。早出。至楊口縣北含春驛。自狼川至此沿流七十餘里。挾江往往嵁巖松林間。有白礫平蕪。遇沙岸則有郊原。有犬吠煙村。

自方川十里。曰西思羅江上村也。淮陽,楊口,狼川之境也。淮陽之水至此合流。過此水始淺。多石可涉。又其上數里。方川之水合流。

自含春驛行二十餘里。上開胸嶺。山深路險。踰嶺山中。多土少石。山爲童。山高地可以燒菑。下地可以芒種。有白屋依山谷者五六。嶺間開地少。出日常晏。是日常曛。山谷沍陰。登嶺。始望遠岫平川落日。嶺得開胸之名。以此耶。嶺下長峽。皆高巖巨石。川谷盤廻。行三十里。石梁十二。出富林驛彌首坡。寒溪之水。合流過之。寒溪之山。嶺傍大山。在楓岳,五臺間。山最深。人跡罕到。踰三峴三十里。至嵐校。此獜蹄東境之驛。川波遠。原野廣。富林嵐校。最峽中佳處。東行六十里。登彌首坡。此楓岳南麓。多秀石。登臨。東海無窮。踰嶺則䢘城。

嶺下東南行二十里。則元巖。自元巖從海上南行六十里。降仙。自降仙二十里。襄陽。又二十里。祥雲。祥雲南二十里。洞山。不及洛山寺十里。過襄陽時。與姜京叔酌話。京叔曰。人之才。有能有不能。不能者當去。其言甚善。京叔前秋。當言責。以言事。出襄陽。

自元巖過洞山,連谷,連倉,大昌,沙洞,史東,安仁,樂豐。踰火飛嶺。羽溪,平陵數百餘里。丙子丁丑間。避亂行歷之地。追思奔竄荊棘。一日得一食則生。不得則死。道路艱難。歷歷在目。今二十五六年。相從親戚皆亡。至此良爲長嘆。

自漣西至嵐校四百二十里。自嵐校至平陵,三陟境三百里。

甲辰記行

编辑

人日庚午。大雨雪。仍大霧。壬申。又大雪。丙子。又雪。月半。戊寅。又大雪。在橫山。朗善公子使還遺我衡山神禹碑。其書甚奇。與鳥跡古文。又不同。稗史云。夏后氏作形似篆是耶。比之石鼓文。尤蒼古難知。聖人之跡。至今三千七百有餘年。碑沒於世久矣。嘉靖中。出於衡山岳麓地中。南禮部,湛若水誌之。甲申。又大雪。丙戌。又雪。丁亥。又大雪。後四日辛卯。魚登哭閔寅甫葬。至檜巖掛猿寮宿。壬辰。曉雪。後終日晦迷。此夕訪龍洲公蓀嶺閑居。公示以北叟消氷花自得窩諸作。二月乙未。過永平白雲溪。陰壑積雪袤丈。苦風寒。水澤腹堅如嚴冬。乙巳曉大雷雨。山中丈雪流江。水溢氷裂。戊申。又大風雨。三日。仍陰曀。不見日。又大風。三日留皐梁。述河圖八卦之變。作占瓦老人易序。上下二篇。作衡山神禹碑序。寄蓀嶺。五年三月朔朝癸亥。

三月。自橫山歸省家廟。有祀事仍留。客曰。癘疫之隣。皆曰。燒香設食。鬼神之招。此何也。時村隣大疫。余曰。詩曰奏格無言。時靡有爭。祀享之報。臭味之感誠也。豈如巫祝擊鼓而聚神者也。況鬼神不歆非類乎。客曰。主公不畏癘。何也。曰。氣數有盈虛。今吾耗老而精氣不死。

甲寅記行

编辑

十五年仲夏壬辰。出都門。宿於大興佛宇。在銀闕東北石麓小洞。上叔父獜坪大君曹溪別業。大興下臨石溪。有溪堂。堂前有重石矼。其最高者曰飛虹之橋。過虹橋。有石亭。縹緲尤佳。橋上瀑布甚遠。望之若水落九天之上。刻曰九天銀瀑。瀑布傍。刻松溪別業。石矼上下。又有蒼壁寒潭二大刻。山外望曠野平川。爲絶景。客相從者數人。完山李云泰大來,漢陽趙瑊國寶,廣陵李聃命耳老。又從我者。從子䎁。字子如者也。八十老人眉叟。題。

自四月不雨旱乾。至今五十餘日。川源涸。禾苗枯。出曹溪三十里回龍寺。前宵始雨。溪石間聞水聲。雨中幽鳥相號。溪瀑下。水淸石白。可遊其上。回龍寺。山水佳寺。寺舊遠。佛殿正門傍。有石槽。刻弘治十四年。出曹溪。李學錄先返。趙君送至回龍。話別。甲午。宿寒山。朝雨。過磨嵯峽口。大來宿我於枏溪草廬。明日雨中。還至家。作大葬匶行累百言。

戊午記行

编辑

四年四月十七日。衿陽拜李文忠公墓。仍遊冠岳。自西紫霞須摩題過佛性。登靈珠臺。靈珠臺者。我光聖禮佛處也。爲冠岳絶頂。望海潮。極燕齊之海。其下東紫霞下金水窟洞赤。訪李監正。昔者。文忠公以老謝歸衿陽。時相國八十四。至今五十年。老人辭右相。出西湖至衿陽。拜相國墓。老人亦八十四。感而書之。

廿二日。洪君徵,鄭子皮約,尹希仲。持酒送我。

廿四日。上歸田園箚。箚曰。臣蒙荷殊遇寵擢異等。感激恩私。爲殿下死無所辭。臣年入九十。精力耗死。老悖至此。不可冒居朝班。初欲臨行。趨詣殿陛之下。曕望天顏。永訣入地。以爲無憾也。旣衰敗無餘。耄病又劇。無復人事。舁疾還鄕。一念狗馬之戀。情亦慼矣。臣無任悚懼。死罪死罪。自西湖出里餘。

上因政院啓。遣承旨鄭維岳勉留。謝以不得。承命之意。至城東門外。京畿觀察使權大載,前大司諫權瑎,濟用監正李碩寬送別關王廟。左議政權公,鄭參判之虎,權參知修有送別書至。長興府使裵尙珩,禁府都事韓斗相來。相見於西湖上。仍送我。至此道峯。題名。

許穆眉叟老人。今年八十四。以老辭判中樞。歸漣上。乘夕至道峯。與諸公敍話。昨日早辭城市。暮入山中。滿壑溪響松風。令人懷抱爽然。朝日觀萬丈巖。仍題名。

左承旨鄭維岳以勉留傳諭來。京畿觀察使權大載承命追來。楊州牧使李東老州官饋享來。老人歸路。下溪石上。大書觀水二字。永言二字誤書。不去。上之四年孟夏廿五日。

濬源殿參奉李浣,前吏曹佐郞權瑍,進士徐福一,儒生李涵,前大司諫權瑎,社稷參奉李麟徵,儒生趙瑊,權甲萬,權聖中,海運判官沈撥,生員韓塾,新榜及第李文興,進士李澤,儒生沈得震,洪塾。從老人來者。從子翀,䎁。䎁恭陵參奉。又外孫鄭重履,金承旨送行書至。前夕。翰林安如岳奉諭旨來。爲留行事也。

夕至楊州北三十里夏居。明日早出。有靑松觀瀑之約。而以承旨在後。不敢漫遊。不果至枏溪李大來家止宿。史官李蓍晩以傳諭追來。因承旨狀啓。遣史官傳諭。下本道給馬護送。繼給米饌。以示至意。政院書吏告目如此。又上箚謝歸田里。箚曰。遠遣近侍。旣有偕來之命。又復宣諭勤切。臣老悖昏耄。負殿下至此。罪戾益大。惶恐隕越。死罪死罪。欲還則筋力耗盡。決不可供職。欲去則上敎嚴重。且遲且回。在道上已四日。氣力委頓。疾病又劇。何幸聖人有寬許之寵命。得安意舁返鄕閭。無非天地愛育之仁。無物不被感激隕涕。不知所云。明日承旨,史官皆還。御醫鄭斗俊奉命來。此夕老人還至家。廿七日也。

明日。史官權德邵奉批答來。批答有曰。須體至意。從容善攝。毋負秋涼。相對之期。

廿五日召對。玉堂南孟熏白上曰。判中樞去矣。請示繾眷之意。上曰。亦予意也。有此諭。左相極言老人去國云云。上曰。在江上時。有相見之意。予誠薄。不得回其遐心云云。南益熏復進曰。殿下用其人。不用其言。用其言則雖在外猶可。不用其言。則召之無益也。

太學生上疏請留。上優答之。廿六日。四學生權聖中等。又上疏指斥金錫胄言外戚用事。上批嚴峻。明日錫胄連上疏。言三不幸。怒氣不可當。上優答之。儒生等目之以無狀。太學空館。

儒生尹周美等上疏極言。上以借名留賢。專攻錫胄。至比王氏。特命停擧四學儒生權聖中,趙瑊,李洎,李𥰸等。尹世紀,朴泰遜數人者停擧。成均館不受云。

左相力言儒生等。不可摧折。以張士氣。

上不答。頗有不快意。禮曹判書睦來善曰。儒生之疏。主意不正。言且過激。則無可恕之道也。尹周美等停擧。以此故也。

老人還鄕之後。承旨李沆白上以老人前年家失火。借屋而居。擧李文忠公古事云。

上令本道築室以賜之。連上箚辭。遺史官李文興傳諭。史官。道峯題名者也。仍敍話良久。權聖中,趙瑊停擧。而史官奉命而至。數日間。人事有如此者。良爲長嘆。五月廿二日。眉叟。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