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潁翁續藁
卷二
作者:南公轍
1822年
卷三

文藁小引

编辑

吾惡夫多言者。晩年。絶不復著述。嘗語人曰。吾平生所悟。惟此一事爾。除非公車奏疏及姻親知舊間碑版狀誄之不得已應求者。則皆不作。自元集印出。至今七八年之間。僅得二卷。名之曰續藁。恨其不早悟。而又知不得已而言。乃天下之實文字也。且念少時妄欲效太史韓歐之法者。率不免畫葫蹈襲。多犯作家之忌。近所作諸編。直從胷中寫出。期無某人某編之迹。然亦無眞知實得之自足於心者。盖文章之難。如此矣。吾旣悟多言之弊。欲復讀平日未熟之經傳。斂華就實。朝聞夕死。庶幾少恨。而衰病連緜。此亦無思索講究之道。自負初心。良足慨歎。

壬午初夏。宜陽南公轍自題。

應製文

编辑

惠慶宮患候平復頒敎文

编辑

王若曰。慈候有不安節。擧朝憂遑。皇穹降無疆休。翌日康復。玆誠罕覯之慶。詎無播告之脩。言念寡昧之姿。每荷慈覆之眷。晨昏體昔年之養。喜晩景之恒寧。春秋踰八旬之齡。仰大德之必得。豈料大聖人所愼之節。迺在九五福曰康之辰。始謂榮衛之受傷。偶値无妄。漸致症候之彌篤。久遲乃瘳。天地神明之所共扶。何待刀圭之奏效。飮饍寢興之失其適。乃致床笫之沈緜。藥則勤於先嘗。敢曰瞑眩之苦口。行未暇於正履。只切焦憂之在心。方小子不遑寧居。而慈憂遄復常度。惟誠孝之淺薄。詎能孚格于神。荷祖宗之降監。自致平康之福。喜騰寰宇。咸頌百祿之自今。歡溢宮闈。奚但一人之有慶。推廣德意。宜施一視之仁。蕩滌垢瑕。詎緩肆赦之典。於戲。錫保歸極。八域永戴於慈恩。敎愛因親。萬姓同囿於孝理。故玆敎示。想宜知悉。

永禧殿遣大臣攝行酌獻禮祭文

编辑

獻敬惠嬪上諡玉冊文

编辑

竊以六引有期。旣龜筮之協吉。壹惠爲諡。薦鴻號而揚休。怳陪聲容。秖增攀慕。恭惟禀性淑哲。秉德柔嘉。琴鍾媲貳極之尊。嗣徽之令聞夙著。珩珮行三殿之謁。書紳之內則无違。雞鳴進箴。陰贊十四年代政。虹流毓慶。永鞏億萬世洪基。平居禮法之率行。小學爲聖人之道。元良德性之成就。英考垂賢母之褒。猗我先朝出天之誠。冞切知年愛日之孝。合於情者爲禮。節文儀則之損益隨宜。致其隆而承歡。寢膳溫凊之左右就養。瑤冊闡美。粤自卽阼之初年。鑾蹕觀華。尙傳奉壽之盛事。惟寡昧自在冲藐。伊保護偏荷慈恩。同日誕辰。玉音尙記於非偶。太歲在巳。寶籙益緜於無疆。願萬年之如今。長奉至訓。養一國而不足。常體親心。履艱居貞。懿行猶傳於今日。含光正位。潛德不形於外人。得壽得祿得名。皇天之眷佑斯驗。如岡如陵如阜。薄海之祈祝方深。豈意玉候之彌留。奄驚仙馭之上陟。珠丘行合塋之制。述先志於愼終。銀幣下內帑之藏。體慈德於恤費。苟欲紀實而垂永。亶在揭號而闡幽。獻爲明睿之稱。萬善攸本。敬是儆戒之義。一德無瑕。粗伸揄揚之微忱。敢曰摹繪於盛德。謹遣臣上尊諡曰獻敬。仰冀靈鑑誕受寶章。彤管增輝。庶芳烈之長在。瑤圖衍慶。介景祉於無窮。

王世子入學後陳賀頒敎文

编辑

王若曰。离邸主鬯。八域切延頸之誠。泮宮橫經。吉日行讓齒之禮。肆颺渙汗之誥。庸答臣庶之心。念我列祖之攸行。尤重儲嗣之入學。是乃三善皆得者。君臣父子長幼之倫。始自八歲而敎之。禮樂射御書數之藝。顧惟貳極之德。早播重輪之謠。英睿挺天縱之姿。學語先知堯舜。溫文有日就之美。講讀不煩賓師。矧玆器度之夙成。益喜衣尺之漸長。孝友仁厚。自有不言而形。行動儀容。儼若成德之表。頃廟宮隨行展謁。伊簪紳聳觀折旋。修牲幣而拜先師。已有學孔之願。屈鶴駕而就博士。又見服儒之儀。雖燕居常勉於義方。而晉業必待於師受。修齊治平之本。在玆小學一書。緝煕光明之工。肇自今日盛擧。䂓矩合進退之際。討論盡性命之原。啓佑無疆。益頌周家之錫胤。觀聽皆喜。尙傳漢雍之說經。可見衆情之歎欣。奚但予心之嘉悅。天地之化均被。施惠布恩。雷雨之澤旁流。滌瑕蕩垢。云云。於戲。追三代之長久。早諭爲先。偕萬姓而太平。諸福並湊。故玆敎示。想宜知悉。

健陵親祭文

编辑

丕顯寧考。純亦不已。德則在人。功又載史。學傳孔朱。治法姚姒。仁聞厚澤。洋溢二紀。諄諄燕謨。僾若提耳。遺大投艱。深臨薄履。一人元良。皇穹錫祉。廟謁列祖。學齒多士。陟降攸佑。煕洽重累。久曠省展。居諸迅駛。瞻彼松栢。孫枝薿薿。恭薦心香。神理孔邇。

顯隆園親祭文

编辑

欝彼松梓。寢園孔侐。夙駕來省。雨露怵惕。恭惟盛德。書在史冊。重華攝堯。勇智神錫。謳歌訟獄。咸歸八域。則篤餘慶。貽我燕翼。元良齒學。漸長衣尺。歡騰橋門。慶溢宗祏。祇瞻同岡。歲月遷易。音容永閟。冞增痛衋。奉玆泂酌。憧憧體昔。如在左右。庶冀降格。

新園所親祭文

编辑

明睿純一。履艱含光。瑤冊闡幽。粗伸揄揚。恩承含飴。慕切見羹。隧草再宿。荏苒星霜。珠丘合塋。志述寧王。諏吉祇謁。如瞻黼裳。謠騰四重。國有元良。年及就傅。齒讓黌堂。寔藉餘庥。咸頌熾昌。周旋封域。松栢欝蒼。先陵密邇。追慕冞長。僾若有臨。式薦馨香。

璿源譜畧跋

编辑

禮曰。行一物而三善皆得者。惟世子而已。其齒於學之謂也。將使衆知父子君臣長幼之道。而又自釋奠養老乞言大射燕飮之事。皆樂正詔之。而學書於有虞氏之學。學舞於夏后氏之學。學禮樂於殷之學。所謂禮在瞽宗。書在上庠者也。古之聖王。重齒學也。而本朝因之。列聖相承。皆行入學之禮。其儀甚縟。其事寢備。我聖上卽阼之十七年。王世子邸下始齒于學。姿質溫文。儀度岐嶷。祇謁先聖。周旋中規。講讀之際。聲音合律。天人性命之討論問答。儼若成德之表。從官曁多士之圜橋而觀者。莫不延頸攢手。頌長發而歌四重。敎誥未頒。而歡欣皷舞之聲。一日而達四境。猗歟盛哉。宗正寺援例請修璿譜。臣公轍適忝太史。命爲之跋。臣竊觀文王世子之篇。其所以敎之之術。多在於學校。而先王必以身敎爲先。今臣之所祈望於聖上者。亦惟曰身以率之。不然而因襲古禮。爲一時觀瞻之美。則禮云禮云。揖讓進退之云乎哉。盖自敬天法祖任賢恤民。以至言語動作取捨賞罰。何莫非貽燕之謨遇物之誨。而臣謂當今急務。又在於勤御經筵。頻接臣僚。世子朝夕視法。知讀書所以明理。工夫不宜間斷。則緝煕光明之學。其在斯矣。見親賢士大夫之時多。則聲色貨利之自遠。而外物無得以入也。然則今日齒學之擧。固不讓於三代敎胄之法。而仰答皇天祖宗眷棐付托之重者。孰有大於此者耶。世子坐明倫堂。講小學題辭。至惟聖性者之語。問于博士曰。何以則爲聖人。博士作而對曰。邸下此問。誠宗社臣民之福也。世子冲年入學。已有聖人自期之志。苟能推是心而擴充之。則爲堯爲舜。太平萬歲。自今伊始。臣可不大書而特書也乎。

敬陵親祭文

编辑

明陵親祭文

编辑

弘陵親祭文

编辑

景慕宮親祭文

编辑

籩豆旣陳。黃流在中。駿奔徂宮。濟濟羣工。追惟寧考。慕切羹墻。祀無大小。親薦心香。小子踐位。今近廿載。憧憧體昔。一念靡怠。節屆冬烝。躬伸追慕。洋洋如在。尙冀歆顧。

王世子冊嬪竹冊文

编辑

王若曰。儲嗣爲宗祧之付托。貳極旣尊。君子以夫婦而造端。六禮斯擧。此誠人倫之始。亦係王化攸基。念我元良。夙有令譽。冲年齒學。已聳多士之觀聽。令月加冠。儼有成人之儀度。動法文王世子。三朝致誠。多接賢士大夫。寸陰是惜。少陽正位。早係域中之心。大婚定祥。宜須壼內之佐。歷選名閥。爰求碩媛。咨爾姿凝柔嘉。家傳孝謹。幽閒德性。不待姆敎而成。擧止容辭。允合親簡之日。男女正而乾易坤簡。卿士從而日吉辰良。玆遣使某官某云云。今予無憂。有佳兒有佳婦。惟天作合。宜爾室宜爾家。曾傳治平。皆本修齊之德。周家風化。亦資窈窕之求。奚但父母止慈之情。斯實國家無疆之福。於戲。惟儉約可以飭己。惟順敬可以事親。遵聖訓而內外相成。奉慈誨而夙夜靡懈。龍樓鶴禁。長撫於萬之休。麟趾螽斯。佇見則百之慶。冀永享於茀祿。尙克欽玆策詞。

健陵表石陰記

编辑

正宗文成武烈聖仁莊孝大王。崇禎紀元後一百二十五年壬申九月二十二日誕生。己卯冊封王世孫。乙未聽政。丙申卽位。庚申六月二十八日昇遐。十一月初六日。葬于華城顯隆園東第二岡亥坐之原。在位二十四年。壽四十九。辛巳九月十三日。遷奉于園之右麓子坐之原。妃睿敬慈粹孝懿王后金氏。崇禎紀元後一百二十六年癸酉十二月十三日誕生。壬午冊封世孫嬪。內申冊封王妃。庚申今上嗣位。尊爲王大妃。辛巳三月初九日昇遐。九月十三日。祔葬于健陵而同封。壽六十九。崇禎紀元後一百九十四年月日。

煕政堂次對。陳勉君德啓。

编辑

臣於除拜之後。初登筵席。不敢以大官自處。而愚衷耿耿。敢此仰達矣。惟我殿下以堯舜聰睿之姿。承祖宗艱大之業。臨御圖治。將垂二紀。而治效不立。紀綱頹墮。一毛一髮。無不受病。而了無振刷維持之望。此固臣下之罪。而究其本則由於殿下不能奮發聖志而然耳。自古人君之盛節。莫過於勤政。而殿下求治之志。漸不如初。深居九重。罕接臣僚。月六之對。日三之筵。幾乎廢却不擧。有識之憂歎。厥惟久矣。雖以今日登筵之諸臣言之。此其人。上可以畀重任屬大事。下亦皆有百執事之責。而奏對可否之際。別無反覆辨難之實。筵退之後。下情無不悵缺。絲綸提飭。或時有之。而不過文具末節。未或及於實地大處。此已萬萬憂悶。而竊覸聖志不但不能奮發而已。民憂國計。一委之廟堂。凡百事爲。初不以己分內事。留心擔着。一年二年。習熟已久。此其憂反有甚於罕接臣僚。此皆聖學未臻高明。誠實做去之工夫。不能勝宴安而然也。臣不敢知殿下以爲此時非極否之運。斯民無可憂之端。自可因循悠泛。不動聲色。而自致淸平之治歟。惟我先大王盛德大業。史不勝書。而一念孜孜。克勤于邦。大禹之惜寸陰。文王之日昃不遑。未必專美於古昔。此皆殿下之所仰覩者也。臣等之日夜所顒望於殿下者。亶在於奮發大志。誠實做去。使岌嶪之國勢。得以奠安而已。惟願殿下不以人廢言焉。

請輔導儲嗣上殿啓

编辑

臣猥以宮賓。出入胄筵。伏覩王世子睿質天成。學業日就。令聞遠播。此宗社億萬年無疆之慶也。雖有堯舜生知之姿。不以學問而將之。則無以成就德性。成就之方。又莫如殿下之身敎。殿下於燕閒之中。所以以身敎之者。必當靡不用極。而試以典學一事觀之。則殿下身敎之方。已失其大者要者矣。三晝晉講之停廢。今幾年矣。雖或進講。而只以應文草草了當而罷。全無身心收效之實。事之不誠。莫過於此。學問卽爲治之大本。殿下之示法於世子者如此。此今日之大憂也。賈誼之言曰。太子之善。在於選左右。左右正則太子正。以是論之。輔導之責。專在於宮僚之得人。而桂坊雖是陪衛之職。而今則挾冊登筵。時奏文義。此亦不可不擇。以今人物之眇然。劉向之醇雅。晏殊之謹厚。豈易得來。而文學端方爲一時之優者。必多有之。惟願殿下繼自今孜孜勤御。實心求益。以資出治之道。以爲身敎之第一先務。又以宮僚之必愼必擇。常常申飭於銓曹。以盡輔導之方。是臣區區之望。而抑又有一得之愚焉。大學畢講後。繼講冊子。以通鑑爲定云。主經翼史。博約兩宜。而臣聞欲法堯舜。當法祖宗。列聖朝故事。於冲年最宜預知。寶鑑誌狀所載中治法政謨。孰非可師。而卷帙浩汗。亦其中有先後難易之別。使春坊諸僚就其中。以至切至要者。抄爲一書。召對之餘。雖不如例進講。時以數三條。從容陳達。則經史之外。裨益必多矣。朱子之論治道。以輔導儲嗣爲急先務。而必皆本之人主之一心。今日悠悠萬事。豈有大於此者乎。伏願留心採用焉。

乞令選部擇守令。仍行懲貪之政上殿啓。

编辑

顧今民生倒懸。愁怨勞苦者。皆由於守令之不得其人。臣非謂今之守令皆不得其人。紀綱日壞。昔之畏法者。今不畏法。名節日頹。前之自好者。今不自好。循吏廉聲。近久無聞。專事利己者。比比有之。甚則染指於莫重之國穀。舞弄於惟正之公納。外此鄙瑣之事。百道誅求。蟊食龜刮。使彼無告之民。顚連四散。京外儲蓄之枵然一空。亦由於此。守令爲朝廷之命吏。職在牧民。而今則反是。解符歸家之後。田宅加增。則人皆艶羡。甔石屢空者。目之以無才無能。習俗如此。寧不寒心。自古懲貪之法。無異治逆。皇朝之法。四十貫以上。斷以一律。我朝則子孫勿許淸顯。贓法之嚴。於此可見矣。守令之擇不擇。在於銓曹。無良之黜去。在於監司。按法而照律。在於有司。而拘於資格。拔例奬用。寥寥無聞。殿最之法。有名無實。時或塞責於殘蔭冷武。而强圉者畏之。大吏則憚之。法者天下平。而議讞多歸從輕。贓案已露而不置當律者。近多有之。如此則貪風何以止息。民命何以支保。目下懋實之政。莫先於擇守令懲貪汚。將臣此奏。申飭於掌銓按道之臣。金吾議律。亦無得低昂。罪關贓汚者。直請刑訊窮覈。取服後亟用本律之意。宜並分付。

因講筵文義。勉聖學上殿啓。

编辑

講筵久停之餘。頃行晝講。今又三講有命。羣情不勝喜幸。而雖以今日朝講論之。挾冊登筵之時。意謂上下反復討論。究極理趣。承聆玉音。洋洋盈耳矣。及其臨講。上下番及經筵特進官。一番讀奏文義之後。旋命掩卷。講筵如是而止。則與初不開講。有何毫分之差等哉。殿下臨筵講讀。專尙簡默。絶不肯虛心遜志。以資開益。或因筵臣屢以爲言。勉强開講。而應文備數。草草了當。豈殿下聰明睿智。默契道妙。謂臣等學術魯莽。不足俯問而然歟。大舜之好問好察。顔子之問寡問不能。尤可見其聖不自聖。不耻下問之盛德也。若此章章句甚小。別無文義可以敷演者。則雖於前受篇章。每以其疑晦處。拈出發問。以盡其明辨窮格之工。而求至理之所在。則豈不美哉。况聖經賢傳。有無限合玩味處。有無限合鼓發處。於其所當疑者。初不曾留意。則雖欲問人。而未見其有可問也。學問卽帝王爲治之大本。精一執中。爲堯舜禹傳天下之要訣。格致誠正。爲大學治平之根本。而每以文具視之。初不深致其力。羣下之情。安得不憂悶悵缺乎。臣於前後侍講之席奏事之時。每以此陳勉。而又此仰達。深加體念。千萬顒祝。

論科試捄弊啓

编辑

國綱漸弛。士風亦頹。科塲之弊。歲加月增。至於昨年庭試及柑菊兩製。所聞極其驚駭。世祿之家。自好之人。豈肯爲此雜亂之事。其雜亂者。必皆無行檢不讀書之類。冒稱士子。濫入無節而然。今之爲此嚴法峻禁者。乃所以待士之道。而爲士者必當樂聞之矣。爲捄弊之論者。其說不一。或曰。倣鄕擧里選之制。使之應試。則矯今返古。必有其效。或曰。欲淸科擧之本源。莫如擇試官。或曰。面試可以禁借述。周官三物之興。尙矣無論。漢制郡國擧士。法非不美。而所謂賢良孝廉。後皆各爲科目。則已與選擧之本意殊塗。故茂才異行之反以詩賦取捨。前輩之論。多以謂名實不副。今難遽議矣。存心之公不公。專在主司。主司之得人。果爲第一要道。此則擬望之始。另加愼擇。當之者又各精白一心。以至塲內之整頓。士習之糾正。專以一誠字做去。以盡其力所及處。則公心誠力之所到。事豈有不濟者乎。萬一有不能對揚之人。則朝家不難以法從事矣。昔在英廟朝。暫行面試而旋廢。先朝時科塲之嚴。人到今稱之。而面試則未嘗行之。竊覸兩聖朝聖意。不欲以迫切之政待士子而然也。頃年臺臣之疏。大臣之議。皆以爲當行面試。而臣於其時。待罪禮堂。猥承下詢。而敢陳愚見於獻議之中矣。紀綱本也。面試末也。本之不立。而先行衰世迫切之政。則有非忠厚立法之意。此亦不可行也。臣意則不必別立新䂓。著在方冊之科條。足以禁之有餘。而患不能修明爾。最其中塲內臺上之雜沓紛挐。宜先禁斷。而此專由於士子之多率隨從故也。昔在先朝。申嚴照訖之䂓。以防淆濫之弊。嘗聞文莊公鄭經世。先正臣宋浚吉。亦以小學考講後。取其通曉者。許赴生進試。皆上箚論之。今若敬遵先朝舊䂓。前賢定論。因其舊而益加嚴明。則實效可期。另擇試官。前期開講。勿只責句讀。專主文義。以辨其能文與否。越講者給帖。擧子入門時。無帖入去者及持僞帖者。自試所,禁亂所別加禁斷。呈券出門時。亦自禁亂所一一閱驗。而大抵士子之紛沓。又專由於爭先呈券之計也。製寫率皆潦草。關節從而公行。此習不革。則百弊難除。自今爲始。另飭有司。勿看早晩。一從文之高下而取捨。又寬定其限。以爲盡其才之道。而限後所呈之券。一切不捧。雖有投積者。皆直書限後。並置落科。則一時塲屋之敏鈍無別。其欠也小。人得盡才。舒緩不迫。爲益也大。如此則許多爲弊之端。可息於不言之中矣。其餘禁條。各有所司。奉行之勤與不勤。自當入聞。臣方欲以此前期仰奏。而際有司成李瀅夏之疏。有講確禀處之命。故與禮判泮堂相議。今方成出節目待啓下。以臣擧條。預爲知委於漢城府及八道四都。亦令儒生咸須知悉爲宜。

煕政堂次對。論國子春官依前通擬啓。

编辑

泮長與禮議通淸之分爲兩歧。先朝聖意。專出於文學政事各取所長。愼惜官方。器使羣工之盛德。孰不欽誦。至今而行之已久。前後掌銓之臣。率不能對揚明旨。俗尙不古。又以要津爲進取之榮塗。故今則泮長反爲厭避區處之窠。太學敎胄之任。其淸且峻果何如。而彼此取捨之際。輕重逈異。臣嘗爲之憫然矣。伊時下敎若曰。文體之矯正。在主司者之陞黜。而其專且要而久可責效者。莫過於國子長。若得其人而久其任。則必有培養成就之效。自今大司成。勿拘三銓階梯。必取文學之士而久任之。雖除遷仍帶。依內閣之直閣,講書院之諭善例。此例本由於祭酒。今所倣用。亦合時措之宜。以此觀之。則聖意亶在於泮長之極擇久任。至比之祭酒峻望。豈欲使居於禮議之下。而美法之久而生弊如此。有識之歎惜。厥惟久矣。且以聖敎中時措之宜四字仰度。則亦寓一時矯弊之意。而禮議之作爲吏議階梯。卽其時相臣所奏。判書,參判則不爲通淸。只參議爲通淸之窠。論以官制。亦有所不便者。顧今捄弊之道。惟在文學政事各取所長。極其遴揀。如諭善,祭酒之例。則實合於體昔矯今之義。而俗習已痼。難望其猝然改觀。徒使堂堂師儒之職。漸有日輕之歎。奔競之家。昔則爲一。而今則爲二。周官制作。固是聖人良法。而後亦多沿革通變者。事勢之不得不然。臣意則亞銓之用經筵爲階。三銓之用泮長爲階。依舊例施行。如此則禮議今不爲通望作階之窠而已。通禮議者與已通泮長人。通瀜擇擬於三銓。允合事宜。吏判及曾經銓長。今皆登筵。使之各陳所見後處之。尤好矣。

興政堂次對。請掖庭官隷犯罪者依律處斷啓。

编辑

今番掖屬之作變。此誠古今以來危國亂邦之所未聞所未有者也。大夫國人皆曰可殺。而從輕酌處之命。忽下於意望之外。如此不已。則肘腋之間。將有何變不生之慮矣。且自有此事以後。朝士閭巷之論。俱以爲大臣陳箚之後。聖上初雖勉從。而此輩皆是近習私昵。畢競必當傅生於必死。而法不得伸。臣則以爲聖明在上。寧或有此。終不之信。觀於日前處分。則其言不幸有中。殿下萬一拘牽於近習私昵。拒國言而屈王法。末又苟且而爲之敎曰。此是觀過之仁。導和之意。其爲聖德之累。已無可言。而雖或不然。四方疑惑。將何以家喩而戶解之乎。此其憂反有甚於一時刑政之失。殿下何不念及於此而爲是擧耶。法者天下平也。雖以人主之尊。不得低昂。而殿下先自此輩而原貸之後。有坐法而死者。其將曰法則一也。而掖隷昵近故生。吾屬疎遠故死。書諸史牒。或以一毫議聖朝。則臣不能匡救之罪。將無以自贖矣。始欲別具箚本。仰請反汗。適登筵席。敢此畧陳。惟願殿下更加三思。毋靳威斷焉。

便殿次對。因詢問論諸道量田啓。

编辑

仁政必自經界始。而田政之紊亂。莫此時若。此非但宰臣及領相之言。卽當世憂民國者共公之論也。謹稽已例。或有差遣均田使。一時並量之事。或使監司守令。先就尤甚諸邑。漸次改量之時。宣廟朝議量田。其時右議政李恒福建言曰。今民生不能奠居。滿野荒蕪。量田之役。不宜輕擧。宜令該曹成出事目。責令監司親董守令。各官各自打量。逐年如是。則經界漸正而稅入有裕矣。肅廟朝。領相金昌集以爲均田使差出。終有騷擾之慮。令道臣檢飭守宰。隨便爲之。似無不可之理。俱蒙允從。大抵善爲量田。則民國之計。莫良於此。今當以善量爲期。而紀綱之頹墮。比諸古昔盛際。不啻落下幾層。且今京外經費。在在匱竭。若統一路。一時並量。而先爲取用於公貨。則許多財力。實無可繼之道。聖念如欲斷而行之。依兩故相言。先自尤甚始。限以幾年。遍及諸路。而亦自廟堂另飭方伯。又視守令之能否。而嚴其黜陟。俾無始勤終弛。做不似說之患。則此最簡省易行。倣古則有據。措今而無弊。自當有徐徐就緖之效。近以此事。與領相往復商議者熟。惟在博詢裁處之如何。而一得之見。不敢不達矣。

論量田第二啓

编辑

量田事。頃承下詢。臣亦畧貢愚見矣。量田不可不爲。亦不可不難愼。經界之紊亂。莫此時若。失今不圖。漸至難言之境。此不可不爲也。故相臣閔鼎重,金在魯任事時事。領相俄已擧奏。而人才不如古昔。若善爲而民國蒙利。則莫大之幸。而萬有一做不似說。則欲爲民惠者。恐貽民弊。此不可不難愼也。付之監司守令。先從尤甚始之者。此非臣之言。在前名碩。亦多言之。故臣果以此仰對於秋間筵席者。非謂量田不可也。盖出於難愼之意也。今亦豈有他見乎。至於財力之先用京外經費。如向所商議。則以今儲蓄之罄竭。實無可繼之道。亦有狼狽之慮。此則决難遽議矣。

乞致仕上殿啓

编辑

臣之孱疾無似。獨當廟務。實無自力職事之望。而此歲又將垂盡矣。前後筵席。屢煩仰瀆。而誠意淺薄。言辭短澀。不能感尊。荏苒因循。尙此蹲仍。氣息隨日而益緜。癃殘與年而俱加。竊恐僨誤於謹嚴之地。顚仆於班行之間。此而不敢自恃。他尙何說。顧今風俗渝薄。紀綱墮壞。兵民困瘁。財用耗竭。若內若外。其可憂者。有不勝僂指而數者。以臣之無才無能。加以積痼之貞疾。何以擬議於燮理協贊之責乎。愚不勝任者去。病難堪事者去。非爲一身之占便也。乃所以尊朝廷而勵廉耻也。臣受兩朝不世之遇。致身至此。糜粉常以自誓。湯火在所不辭。値此艱虞之溢目。苟有毫分之有補治化。則聖上雖欲斥遣。臣則有百進自效之義。今乃退托却步。忽然爲辭爵祿之態者。揆以常情。寧有是理哉。且自古願忠之臣。孰無憂國之心愛君之誠哉。然而榮祿之地。必以久居爲戒。進退之方。惟以自知爲明。如曰我雖無才。憂國故不敢辭官也。我雖有病。愛君故不忍去位也。此其人當何如哉。殿下徒以其憂愛之誠僅足有取。而仍置之百僚具瞻之位。旣不能發慮謀事。又不能坐鎭流俗。下之簿書期會。筋力奔走。亦難以自强。及至國事日非。公議峻發。則於是雖罪臣黜臣。而更得夔龍十輩而來。旣敗之局。臣知無着手之處矣。思之及此。寧不凜然而寒心。且臣粤自釋褐之日。以未老退休。與心約誓。亦嘗言於朝中知舊。其人或有存者。或在泉下矣。明時未忍便訣。又於近年以來。連値國有慶禮。蒲質望秋已衰。而乞骸之章。尙此遲徊。薪憂無日不苦。而瀝血之懇。懼涉支離。宜去不去。負心欺人。自省慚愧。人謂斯何。禮經之七十致事云者。特言其大防耳。凡人之禀賦不同。或有八九十而强健者。或有五六十而衰耗者。不可槩從七十之限也。如宋之文彥博。本朝之黃喜。身佩國家之安危。精力康旺。故篤老之後。居位不退。而人無有非之者。其餘疲癃病痼。進無所補。退無可惜。而托以年姑未至。貪饕富貴。不計性命者。直一鄙夫耳。臣何忍爲此。殿下於臣。天地也父母也。保全終始。必不使爲冥行不止之鬼。臣常銘骨感戴。報答無地。而此猶臣私計。以廟堂機務言之。留臣一日則有一日之憂。二日則有二日之憂。以殿下明聖。何不念及於此耶。伏乞諒臣切至之懇。亟許斥罷。改卜賢德。以幸公私。兼遂平生之願於一息未泯之前。則帷盖之恩。臣當結草圖報。臣無任涕泣祈望之至。

誠政閣入侍。請故學生申韶贈誥。勿書彼中年號啓。

编辑

故學生申韶。卽東伯在植之祖也。自其幼少之時。常慷慨自誦曰。吾誓不爲虜庭陪臣。及長。與諸士友以春秋大義常講磨。遂廢擧不仕。以終其身。其卒也。如故儒賢宋明欽,金元行。使其家題祠版曰處士。以寓古人私諡之義。故大提學黃景源撰其墓誌。謂以大明遺士。盖其時大統遂絶。人心狃安。士大夫無不從政。而獨此人能引大義。沒齒無悔。非有高識苦節。何能如此哉。今以其孫之秩視二品。將爲榮贈。而遵其遺志。不欲以彼中年號書誥焚黃云。自前朝家於似此之人。或因特敎。或因筵臣所陳。多有許之者。今亦於申韶贈職敎旨。勿書彼號之意。分付吏曹甚好。故玆以仰達矣。

辭免左議政上殿啓

编辑

臣旣已乞身於聖朝。豈有復爲行公之望。而前後批旨。尙靳允許。昨年又値兩山陵有事之時。未敢言私。黽勉不退。荏苒之頃。歲聿又改矣。自來衰癃之質。又經秋間重症。精神遁失。文簿之繁氄。無以領會。行步拘攣。殿陛之陞降。末由自力。似此奄奄蹣跚之狀。必蒙前席之俯燭。臣豈容多費言辭而仰陳耶。以言乎病。則日漸加劇。無分減之效。而六載廊廟。治化無尺寸之裨。徒費廩祿。不自知退。豈有如許事理。如許貌樣哉。目今八路告歉。民生顚連。國計哀痛。來頭之接濟拮据。茫無善策。今則臣雖與獨任機務之時有異。而顧其職則承弼之重任也。以中書爲養痾之所。不能發一謀出一言。至於尋常朝謁。亦不得進身隨參。一任癏曠。尸素之罪。伴食之譏。不但爲臣區區廉隅。其貽累於則哲。而見笑於具瞻。爲如何哉。今日登筵。非敢以賓對如例來會也。新歲之獲瞻耿光。卽臣情禮之所不容已。兼欲面暴至懇。仰冀體諒之恩。而神昏氣短。言亦不能盡意。伏願聖上特垂終始愛欲生之澤。亟賜遞解。俾一縷之殘。得以安意少延。於公於私。幸孰大焉。伏地顒祝。恭俟兪音之速下矣。

疏箚

编辑

辭兵曹判書惠局提調疏

编辑

伏以臣之日前行政。夫豈樂爲也哉。侵夜飭敎。身不敢自有。拚棄廉隅。蒼皇赴公。諒臣之心者。謂之以分義居先。咎臣者謂之以放倒猖披。司直之論。其或劾之耶。抑亦恕之耶。臣方一付之公議。而竊冀上天至慈。鞶帶之褫。必不終日。不意玆際。三度恩由。又出常格。臣於病伏欲死之中。重以此事添一症形。氷炭交戰。寢食都忘。比之前日所陳。一倍加劇。雖欲須臾自忍。得報涓埃。何可得也。權要之職。雖以辭避爲節。人臣之義。惟當所在致死。臣於六七年來。適當艱虞之會。時又承乏。世所稱淸要華膴。長不離身。此非一人之才智筋力所可堪當。而有除輒膺。顚沛死生。都不計較者。竊欲自遠於避事占便之習。竭力盡分。而今則狗馬賤疾。日漸沉痼。臣之自量。人之視臣。萬無自力供劇之望。奔走殫竭。亦不能如誠。臣情到此。吁亦慽矣。本兵重任也。使鍊達强壯者居之。政注之間。物情常患難平。軍旅之事。書生輒稱未學。而如臣愚昧。重纏奇疾。師律之已頹者。臣何以整頓之。財幣之旣竭者。臣何以牽補之。行步之蹣跚。而馳馬後先於陪扈之列。始旣不量。竟致顚仆。則其駭視瞻而辱朝廷。當復如何哉。雖以今政言之。京外之課績履歷。茫然不記。人之姓名。朝聞而夕遺。題目一出。瘡疣百見。其無瘡疣者。亦不敢自信。且靺韋之士。例見政官。政官則開門欵接。察其才貌。俾盡其所欲言。人人雖不與官。使自滿意而去。亦可稱也。而臣病症之中。厭煩最甚。酬酢稍繁。則精神如醉。裝束久坐。不得支耐。抱刺求見者。塡咽墻進。而一切謝却。不與之接。譏謗之交萃。不聞如覩。銓門之古法。壞自臣始。以此聰明。以此神氣。鑑別人才。尙矣無論。雖欲趍走供職以塞一日之責。誠末由也。至於惠局兼任。前後苦懇。未蒙體諒。居然至兩年之久。國計之破敗罄竭。日甚一日。危亡在卽。言之哀痛。臣於頃日辭疏。畧陳梗槩者。兼欲使外邑長吏知所警勵。意或有一分之效。而秋節已屆。兩南京畿之稅穀稅錢。一直不來貢。米自享需御供。無價進排者。今至三朔之久。錢則元不足。引等磨鍊之外封不動。如干所儲用亦殆盡。守一空空之庫舍。無捧無下。束手沒策而已。紀綱之頹墮。甚於歉荒。都民之困瘁。轉成怨謗。此誠四百年來兵革危亂之時。所未聞所未有者。除非有大更張變通大號令振作。則將不知稅駕於何地。而以臣之力量才具。不可以語此。下之文簿看詳。以此病憒。亦多委屬。噫。此何等時也。錢穀甲兵之任。雖使管葛當之。其將曰戛戛乎難哉。而得一國至庸愚最病孱如臣者而任之。時事之不可爲。夫人皆知之。而廟堂尙不論奏。臺閣亦無擧劾。徒使臣勞心焦慮。只益其病而促之死。而國事則狼狽無餘矣。思之及此。寧不寒心。君之於臣。雖曰義重。亦以恩結。臣之於君。雖以趍命爲恭。而亦以量入爲禮。保全終始之謂相須相悉。拘執不捨之謂拂其素性。臣雖無似。自朝廷視之。亦一簪履之舊物也。濱死之危疾。宜蒙聖上一番之惻念。而情志漠然不通。許多年任使。其人之智愚賢不肖畢露無餘。而有若全未俯燭者然。前望所在。則無論其堪與不堪而授之。屢瀆言病。則不諒其强與難强而例批應之。任人如此。國事不集。今日朝臣之所願於殿下者。豈若是哉。皇天邈矣。無一物之不遂。人君則之。有至誠者必成。伏願殿下察臣危苦之情。並將本兼諸任。亟賜遞改。仍命選部。勿復檢擬於官職。俾得以安分調治。國事得以無僨。殘軀隨而獲全。則臣當銜恩知感。結草爲期。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

再疏

编辑

因玉冊文製進。加輔國辭免疏。

编辑

辭兵曹判書疏

编辑

辭兵曹判書疏

编辑

辭吏曹判書。仍論文衡圈點不宜越次出牌疏。

编辑

伏以臣以病陳懇。纔解中權重任。感戴洪造。與天無極。曾未踰日。又承東銓之除。今又以文衡薦進事。召牌踵臨。有違常格。惝怳悚恧。誠不知措躬之所也。臣欲起而膺命乎。則微諒自在。疾恙且痼。如有牽之在後。不能自由。欲入而固辭乎。則又犯古人不俟駕之訓。殫竭之初心。無以自見。以此思量。氷炭交戰。而銓地一步。决難更冒之義。心所自誓。殆同鐵限。臣於東西兩銓。迭相兜攬。疎則歲課。數則月課。今至十年之久。臣之前疏所稱謂此之爲榮。則臣可謂無耻。謂此之爲苦。則臣不能無憾者。眞實際語也。癸酉之再次體諒。覆載生成之洪恩殊渥。臣方結草爲期。而昨年春。大臣筵奏。亦出於憐其事情而憫其支離。不欲置之四維之外也。匹夫有志。迷執難回。此臣之不可復出者一也。人臣辭官。以病爲言者。便成例套。雖以仁育閔覆之天。難望其一一孚格。而今臣之病。聖明之所俯察。而通朝之所共知。最是神識昏迷。如墮煙霧。氣息萎苶。長在床笫。淸濁激揚。固無論已。接人客而廣聞見。考政案而察履歷。亦無自力之望。如此而猶不知止。殊不念忘生貪榮。爲莫嚴之廉防。班行顚仆。更有甚於遭罹。則士大夫名節。其將由臣而壞破無餘。此臣之不可復出者二也。顧今卿列濟濟。前望至於十人之多。可合新通之人。彬蔚相望。如臣之殘疾蔑效者。乍遞旋授。久蹲不去。則其爲妨賢路而乖物情。當復如何哉。此臣之不可復出者三也。君臣之間。雖以分義爲重。而亦不以從令爲恭。趍走爲禮。諉之以主恩之必欲一報。托之以臣身之不敢自有。一向不當出而出。則恩終不可報。而身終不可全。誠不知其稅駕於何地也。臣情到此。吁亦慽矣。且臣曾叨文衡。雖迫嚴命。不量冒出。至今追惟。尤悔多端。不敢以曾經自處。而今此牌召。益增難安之心。文苑故事。前文衡未曾出肅。不赴朝堂。則至有以疏薦代之時。傳硯之重。與他官自別。從可知也。今忽越次出牌。其在事體乖損非細。故事或有可遵者。或有不必遵者。而至於文苑。前輩名碩。兢兢焉如守金石之典。其意甚美。臣於銓任則有不可長據之義。於薦事則有不宜替當之嫌。成命已下。末由進身。玆敢力疾搆草。仰首鳴號。伏願殿下亟允所請。俾重任毋曠。兼存館閣古䂓。公私不勝幸甚。

辭大提學疏

编辑

伏以臣頃上辭本。乞解銓部重務。又以薦圈之不可冒當。附陳故事。伏承聖答。以入學不遠。大提學差出。甚爲緊急。不允所請。牌召隨而嚴促。惶恐隕越。未敢固守迷執。祇肅本職。謹已詣賓廳。準圈訖。旋伏奉敎旨。以臣爲兩館大提學知成均館事者。臣曾暫叨塵。迄無報稱。今近十年之久。朽鈍益甚。况此時此任。其重何如。而猥及臣身。不敢知聖意之何所取也。惟天惟祖宗。啓佑無疆。王世子邸下。尺衣漸長。睿德將就。將以吉日。祇謁先聖。受書於博士。博士卽大提學也。禮曰行一物而三善皆得者。其齒於學之謂也。古之聖王。重齒學也。而至於我朝。其禮甚縟。其事寢備。臣謹按五禮儀。王世子酌獻訖。使將命者告博士曰。某願受業於先生。博士辭焉。如是者三。博士曰。某也辭不得命。敢不從命。於是王世子跪奠篚再拜。博士答拜。君之於臣。稱先生何也。道之所存也。以吾君之子之尊且貴。而奠篚行拜跪何也。將受業。有束脩之禮也。由是觀之。博士之選。可不愼哉。苟非宿德名儒負一世朝野之望者。不宜相其禮焉。如臣無似。最居人下。其敢擬議於萬一哉。大提學之職。其掌辭命則古之內翰也。主科試則知貢擧之任也。諸公卿會薦。則皇朝大學士廷推之法也。而値入學之時。行博士之禮者。周之樂正司業。漢之三老五更也。顧其爲任如此。决非人人所可冒據。其在于今。尤宜遴簡。臣起自常調。本無學術。以其家世之屢掌絲綸。前旣承乏。而猶且玷辱詞苑。貽羞士林。今又名之曰入學博士。而晏然承當。則甚非所以尊朝廷而示四方也。臣受恩兩朝。身不自有。每當匪分之來。率皆不量而出。至於此職。地望尤別。只自恃區區忱誠。與覩盛事之爲榮而已。則其進爲非禮。臣豈可爲此。陵園祭文撰進時急。而不得不坐犯違傲。齎誠陳懇。期於得準而止。伏願殿下念重任之不宜虛拘。諒至懇之未可終拂。亟遞臣新授三館之任。毋使聽聞久駭。公私不勝幸甚。

辭吏曹判書䟽

编辑

再疏

编辑

辭吏曹判書疏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