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理學彙編/文學典/第179卷

理學彙編 文學典 第一百七十八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理學彙編 第一百七十九卷
理學彙編 文學典 第一百八十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理學彙編文學典

 第一百七十九卷目錄

 四六部藝文

  樊南甲集序       唐李商隱

  樊南乙集序         前人

  跋黃慥文卷       宋劉克莊

 四六部紀事

 四六部雜錄

文學典第一百七十九卷

四六部藝文 编辑

《樊南甲集序》
唐·李商隱
编辑

樊南生十六能著《才論》《聖論》,以古文出諸公間,後聯 為鄆相國華太守所憐。居門下時,敕定奏記,始通今 體。後又兩為祕省房中官,恣展古集,往往咽噱於任、 范、徐、庾之間。有請作文,或時得好對,切事聲,勢物景 衷。一作哀上浮壯,能感動人十年,京師寒且餓,人或目 曰:「韓文杜詩,彭陽章檄,樊南窮凍。」人或知之。仲弟《聖 僕》。羲叟特善古文。居會昌中進士為第一二。嘗《表》集無表字 「以今體規我。而未為能休。」大中元年。被奏入嶺。當去聲 表記所為亦多。冬如南郡舟中忽復括其所藏,火燹 墨污,半有墜落。因削筆衡山,洗硯湘江,以類相等,色 得四百三十三件,作二十卷,喚曰「樊南四六。」四六之 名六博格,五四數六甲之取也未足矜。十月十二日 夜月明序。

《樊南乙集序》
前人
编辑

余為桂林從事日,嘗使南郡,舟中序所為四六,作《二 十編》。明年正月,自南郡歸,二月府貶,選為盩厔尉,與 班縣令武公劉官人同見尹,尹即留假參軍事,專章 奏。屬天子事邊康季榮,首得七關。數月集作日李玭得 秦州,月餘,朱叔明又得長樂州,而益丞相亦尋取維 州,聯為章賀。時同僚有京兆韋觀文、河南房魯、樂安 孫朴、京兆韋嶠、天水趙璜、長樂馮顓、彭城劉允章,是 數輩者,皆能文字,每著一篇,則取本去。是時葬牛太 尉,天下設祭者百數。他日,尹言:「吾太尉之薨,有杜司 勳之誌與子之奠文二事為不朽。」十月,尚書范陽公 以徐戎凶悍,節度闕判官,奏入幕。故事,軍中移易牒 刺,皆不關決,記室,判官專掌之。其關記室者,記室假 故,余亦參雜應用。明年府薨,選為博士。在國子監太 學,始主事講經,申誦古道,教太學生為文章。七月,尚 書河東公守蜀東川,奏為記室。十月,得見吳郡張黯, 見代,改判上軍。時公始陳兵,新教作場閱數兵實判 官務,檢舉條理,不暇筆硯。明年,記室請如京師,復攝 其事。自桂林至是,所為已五六百篇,其間可取者四 百而已。三年已來,喪失家道,平居忽忽不樂,始剋意 事佛,方願打鐘掃地,為清涼山。行者於文墨意緒闊 略,為置大牛。集作太平篋,塗逭破裂,不復條貫。十月,弘農 楊本勝始來軍中,本勝賢而文尢,樂收聚牋刺,因懇 索其素所有。會前四六置京師不可取者,乃強聯桂 林。至是所可取者,以時以類,亦為二十編,名之曰「《四 六一》。此事非生平所專,尚應求備,卒不足以為名,直 欲以塞本勝多愛我之意」,遂書其首。是夕,是大中七 年十一月十日夜,「火盡燈暗,前無鬼鳥,一如大中元 年十月十二日夜時。」是序前四六之夕書罷《永明》不成寐。

《跋黃慥文卷》
宋·劉克莊
编辑

嘉熙丁酉,始得《子實》四六一帙,讀之多乎哉?如大賈 居貨,無窘急之態;如名醫蓄藥,有倉卒之備;閎放鉅 麗,出奇不窮。使之草露布,裁詔書,于公異、封敖之流, 當退辟三舍矣。

四六部紀事 编辑

《北夢瑣言》:盧相光啟其族弟汝弼嘗為張濬出征判 官,傳檄四方,其略云:「致赤子之流離,自朱邪之版蕩。」 謂人曰:「天生朱邪,赤子供我之筆也。」俊邁亦有族昆 之風。

《青箱雜記》:王禹偁老精四六,有同時與之在翰林而 大拜者,王以啟賀之曰:「三神山上,曾陪鶴駕之遊;六 學士中,獨有漁翁之歎。」白樂天嘗有詩云:「元和六學 士,五相一漁翁」故也。

夏文莊公竦,幼負才藻,超邁不群,時年十二,有試公 以《放宮人賦》者,公援筆立成,文不加點,其略曰:「降鳳 詔於丹陛,出蛾眉於六宮。夜雨未回,儼鬢雲於簾戶; 秋風漸曉,失釵燕於房櫳。」又曰:「莫不喜極如夢,心搖 若驚。踟躕而玉趾無力,眄睞而橫波漸傾。鸞鑑重開, 已有歸鴻之勢;鳳笙將罷,皆為別鶴之聲。」于時銀箭 初殘,瓊宮乍曉。星眸爭別於天仗,蓮臉競辭於詔庭。 行分而掖路深沉,步緩而回廊繚繞。嫦娥偷藥,幾年 而不出蟾宮;遼鶴思家,一旦而卻歸華表《歸田錄》:夏英公竦父官於河北,景德中,契丹犯河北, 遂歿於陣。後公為舍人,丁母憂,起復,奉使契丹,公辭 不行,其表云:「父歿王事,身丁母憂。義不戴天,難下穹 廬之拜;禮當枕塊,忍聞音樂之聲。」當時以為四六偶 對,最為精切。

《青箱雜記》:楊文公為執政所忌,母病謁告,不俟朝旨, 徑歸韓城,與弟倚居,踰年不調。公有啟謝朝中親友 曰:「介推母子,願歸綿上之田;伯夷兄弟,甘受首陽之 餓。」後除知汝州,而希旨言事者攻擊不已,公又有啟 與親友曰:「已擠溝壑,猶下石而弗休;方困蒺藜,尚關 弓而相射。」

范文正公幼孤,隨母適朱氏,因冒朱姓名說後復本 姓,以啟謝時宰曰:「志在投秦,入境遂稱於張祿;名非 霸越,乘舟乃效於陶朱。」以范睢、范蠡亦嘗改姓名故 也。又偽蜀翰林學士范禹偁亦嘗冒張姓,謝啟云:「昔 年上第,誤摽張祿之名;今日故園,復作范睢之裔。」然 不若文正公之精切。

胡武平嘗奉敕撰《溫成皇后哀冊文》,受旨以溫成嘗 因禁卒竊發捍衛有功,而秉筆者不能文其實。公乃 用西漢「莽何羅觸瑟,馮媛當熊」二事,以狀其意,曰:「在 昔禁闈,誰何弛衛?觸瑟方警,當熊已厲。」覽者無不歎 服。

《東軒筆錄》:曾魯公識度精審,達練治體。當其在中書, 方天下奏報紛紜,雖日月曠久,未嘗有廢亡之者。其 為文章,尤長於四六,雖造次柬牘,亦屬對精切。曾布 為三司使,論市易事被黜,曾公有柬別之,略曰:「塞翁 失馬,今未足悲;楚相斷蛇,後必為福。」曾赴饒州,道過 金陵,為荊公誦之,亦歎愛不已。

歐陽文忠公年十七,隨州取解,以落官韻而不收。天 聖已後文章多尚四六。是時隨州試《左氏失之誣論》, 文忠論之,條列《左氏》之誣甚悉,句有「石言於宋,神降 於莘。外蛇鬥而內蛇傷,新鬼大而故鬼小。」雖被黜落, 而奇警之句大傳於時。今集中無此論,頃見連庠誦 之耳。

《蘇州府志》:「元少保絳,屢為藩郡帥,時有傳儂智高餘 黨寇二廣者,遂以絳知廣州,而所傳乃妄,因改之越 州。絳謝上表云:『忽聞羽檄之音,謂有龍編之警。橫水 光明之甲,得自虛聲。雲中赤白之囊,偶為危事』。」「橫水 光明之甲,乃唐時誤傳寇至,事見李德裕《獻替記》,人 服其工。絳最長於四六,多取古今傳記佳語為之,神」 宗友愛嘉、岐二王,不許出閣,二王固辭,後因改封。先 召絳,謂之曰:「可於麻詞中令勿更辭。」絳草制,其略云: 「列第環宮,彌聳開元之盛;側門通禁,共承長樂之顏。」 神宗甚愛之,自是二王不復辭。後以藩邸升為順昌 軍節度,作《謝表》云:「燾土立社,是開王者之風;乘龍御 天,厥應聖人之作。按圖雖舊,錫命維新。」又曰:「興言駿 命之慶基,宜申中軍之望。」府謂「文武之德順而聖,唐、 虞之道明而昌。合為嘉名,以侈舊服。」士大夫皆傳誦 之。初,絳知荊南,嘗夢至仙府,與三人連書名,旁有告 之曰:「君三人蓋兄弟也。」既入翰林,為學士韓持國維、 楊元素繪在院書奏,列名三人,偏傍皆從絲。既而持 國、元素皆補外,絳亦尹京兆。後三年,復與元素還職, 而鄧文約、綰相繼為直院,則三人之名又皆從絲,蓋 協夢中兄弟之云。許大夫選嘗作《四翰林》詩記其事, 絳和云:「連名適似三株樹,傳玩驚看五朵雲。」此亦一 時之異也。

《墨莊漫錄》:「孫覿仲益尚書,四六清新,用事切當。宣和 中,與家兄子章同為兵部郎。未幾,子章出知無為軍, 仲益繼遷言官,亦出知和州。時淮南漕以無為歲額 上供米,後時委知州取勘無為當職官吏,仲益得檄, 漫不省也,置而不問,亦不移文。已而米亦辦。子章德 仲益,以啟謝之。仲益答之有云:『苞茅不及,敢加問,楚 之師,輔車相依,自作全虞之計』」,人頗稱賞,以為精切 也。

江彥章四六之工,自少年即妙。崇寧三年霍端友榜, 瓊林苑宴謝頒冰,彥章作《謝表》有云:「使嗽潤而吮清, 得除煩而滌穢。順時致養,俯同豳雅之春開;受命知 榮,固異衛人之夕飲。」又云:「深防履薄之危,不昧至堅 之漸。子孫傳誦,記御林金盌之香;生死不忘,動宮井 玉壺之潔。」

《揮麈餘話》:「王仲薿字豐父,岐公暮子。有風采,善詞翰, 四六尤工,以名士典郡。」

《游宦紀聞》:世南家嘗藏高麗國使人狀數幅,乃宣和 六年九月,其國遣使金紫光祿大夫檢校司空知樞 密院事上柱國李資德、副使大中大夫尚書禮部侍 郎柱國賜紫金魚袋金富轍至本朝,謝恩進奉,各有 四六,倣中國體。李之詞云:「跂予望之,適江干之彌節。 亦既覯止,幸堂上之披風。況飛五朵之雲,特貺千金 之幣。禮當拜受,心則愧惶。」金之詞云:「穆如清風,幸被 餘光之照;酌彼行潦,可形將意之勤。幸被寬裕而有 容,敢以菲微而廢禮。」所塵名品,別具染濡四六餘語。政和中,新創禁中儺儀,有旨令翰苑撰文, 翟公選當直,其略云:「南正司天,無俾神人之雜;夏后 鑄鼎,以絕山林之姦。苟非聖神,孰知情狀。」頃刻進,入 人服其敏而工。

《貴耳集》:楊冠卿館於九江戎司,趙溫叔罷相帥荊南, 道由九江,守帥合宴。楊作致語云:「相公倦台鼎,喜看 袞繡之東歸;潯陽無管絃,且聽琵琶之舊曲。」溫叔再 三稱道。蜀中教官作上巳日致語云:「三月三日,多長 安之麗人;一詠一觴,修山陰之舊事。」要作駢儷,當如 此用事。

四六部雜錄 编辑

《聞見後錄》:本朝四六,以劉筠、楊大年為體,必謹四字、 六字律令,故曰四六。然其敝類俳語可鄙。歐陽公深 嫉之,曰:「今世人所謂四六者,非修所好。少為進士時, 不免作。」自及第,遂棄不作。在西京佐三相幕府,於職 當作,亦不為作也。如公之四六云:「造謗於下者,初若 含沙之射影,但期陰以中人;宣言於廷者,遂肆鳴梟」 之惡音,孰不聞而掩耳俳語,為之一變。至蘇東坡於 《四六》如曰:「禹治兗州之野,十有三載乃同。漢築宣防 之宮,三十餘年而定。方其決也,本吏失其防而非天 意;及其復也,蓋天助有德,而非人功。其力挽天河以 滌之,偶儷甚惡之氣一除,而四六之法則亡矣。」 試筆往時作《四六》者,多用古人語及廣引故事,以衒 博學,而不思述事不暢。近時文章變體,如蘇氏父子 以《四六》述敘,委曲精盡,不減古人。自學者變格為文, 迨今三十年始得斯人,不惟遲久而後獲,實恐此後 未有能繼者爾。自古異人間出,前後參差不相待,余 老矣,乃及見之,豈不為幸哉!

《避暑錄話》:前輩作四六,不肯多用全經語,惡其近賦 也。然意有適會,亦有不得避者,但不得強用之爾。子 瞻作呂申公制云:「既得天下之大老,彼將安歸?乃至 國人皆曰賢,夫然後用。」氣象雄傑,格律超然,固不可 及。劉丞相莘老舊以詩賦知名,晚為表章,尤溫潤閑 雅。《青州謝上表》云:「雖進退必由其道,每願學於古人。」 然功烈如此,其卑終難收於士論,何傷其用《經》語也? 自大觀後,時流爭以用經句為工,於是相與裒次排 比,預蓄以待用。不問其如何,粗可牽合,則必用之,雖 有甚工者,而文氣埽地矣。

《墨莊漫錄》優詞樂語,前輩以為文章餘事,然鮮能得 體。王安中履道,政和六年天寧節,集英殿宴,作教坊 致語,其誦聖德云:「蓋五帝其臣,莫及自致太平;凡三 代受命之符,畢彰殊應。」又云:「歌太平既醉之詩,賴一 人之有慶;得久視長生之道,參萬歲以成純。」可謂妙 語也。至《放小兒隊詞》云:「戢戢兩髦,已對襄城之問;翩 翩群舞,卻從沂水之歸。」《放女童詞》云:「奏閬圃之雲謠, 已瞻天而獻祝;曳廣寒之霓袖,將偶月以言歸。」益更 工麗而切當矣。履道之掌內制,可謂稱職。凡樂語不 必典雅,惟語時近俳乃妙。王履道《天軍節宴小兒致 語》云:「五百里采,五百里衛,外并有截之區;八千歲春, 八千歲秋,共上無疆之壽。」又《正旦宴小兒致語》云:「君 子有酒多且旨,得盡群心,化國之日舒以長,對揚萬 壽。」孫近叔《詣宣和春宴女童致語》云:「黛耜載耕於帝 籍,廣十千維耦之疆;青圭往祓於高禖,兆則百斯男 之慶。」皆為得體。然未若東坡《元祐秋宴教坊致語》云: 「南極呈祥,候秋分而老人見;西夷慕義,涉流沙而天 馬來。」又《春宴致語》云:「稍寬中昃之憂,一均湛露之澤, 方將麴糵群賢而惡旨酒,鼓吹六藝而放鄭聲。雖白 雪陽春,莫致天顏之一笑;而獻芹負日,各盡野人之 寸心。」則又不可跂及矣。樂語中有俳諧之言一兩聯, 則伶人於進趨誦詠之間,尤覺可觀而警絕。如石懋 敏若《外州天寧節錫宴》云:「飛碧篆之爐煙,薰為和氣; 動紅鱗之酒面;起作風波。」何安州得之外州《上元》云: 「五雲縹緲,出危嶠於靈鼉。九陌熒煌,下繁星於陸海。 暗塵隨馬,素月流天,如熙熙登春臺舉,欣欣有喜色。」 孫仲益《和州送交代》云:「渭城朝雨,寄別恨於垂楊;南 浦春波,眇愁心於碧草。」皆為人所膾炙也。

翟公巽知密州,侯蒙元功自中書侍郎罷政歸鄉,公 有啟云:「得請真祠,歸榮故里。雖老成去國之易,而明 哲保身之全。多士嘆嗟,餞韓侯之出祖;邦人慰喜,詠 季子之來歸。」又云:「乘安車而過諸子,未慕昔賢;揮賜 金以娛故人,用償夙志。」公平時四六多聱牙高古,而 此啟特平易,誠大手筆也。後元功於里第築臺曰高 藍光。既落成,公就臺張具為宴,自作致語有云:「公槐避寵,衣繡歸家。從方外之赤松,寄高懷於綠野。珍禽 翠羽,借雞樹之遺棲;曲沼回塘,分鳳池之餘潤。」《晉世 語》云:「劉放為中書監,孫資為中書令,共領樞要。侯獻、 曹肇,心內不平。殿中有雞棲樹,二人相謂曰:『此亦久 矣,其能復幾』!」指放、資也。又《晉書》:「荀勖」守中書監,毗贊 朝政,及遷尚書令。勖久在中書,專掌機事,失之甚慍。 人有賀者,怒曰:「奪我鳳凰池,何賀焉?」故公用雞樹、鳳 池,皆中書事,考之方見其切。

歐陽文忠公《雜書》云:「漢之文士,善以文言道時事,質 而不俚,茲所以為難。近時蘇氏父子以四六述敘,委 曲精盡,不減古人。」

《後山詩話》:「國初士大夫例能四六,然用散語與故事 爾。楊文公刀筆豪贍,體亦多變,而不脫唐末與五代 之氣。又喜用古語,以切對為工,乃進士賦體爾。歐陽 少師始以文體為對屬,又善敘事,不用故事陳言,而 文益高。」退之云:「王特進暮年奏表亦工,但傷巧爾。」 《清波雜志》:「四六應用,所貴剪裁,或屬筆於人有未然, 則」當通情商確。建王元樞初以中書舍人權直學士 院,除試工部侍郎,仍直除落「權」字,辭免奏劄,第及起 曹,議者疑焉,託一故人草《謝表》,內一聯云:「百工之事, 蘭省遽冒於真除;一札之書,花塼復遵於故步。」王改 作散句:「蘭省遽接於奐游,花塼不失於故步。」剪裁固 善,然「花塼」宜帖「故步」上句,或謂似稍偏枯。

《容齋三筆》,四六駢儷,於文章家為至淺。然上自朝廷 命令詔冊,下而縉紳之間,牋書祝疏,無所不用,則屬 辭比事,固宜警策精切,使人讀之激昂,諷味不厭,乃 為得體。姑摭前輩及近時綴緝工緻者十數聯,以詒 同志。王元之《擬李靖平突厥露布》,其《敘頡利求降且 復謀竄》曰:「穽中餓虎,暫為掉尾之求;鞲上飢鷹,終有」 背人之意。蘄州謝上表曰:「宣室鬼神之問,敢望生還; 茂陵封禪之書,已期身後。」范文正公微時嘗冒姓朱, 及後歸本宗,作啟曰:「志在逃秦,入境遂稱於張祿;名 非霸越,乘舟偶效於陶朱。」用范睢、范蠡,皆當家故事。 鄧潤甫行貴妃制曰:「《關雎》之得淑女,無險詖私謁之 心;《雞鳴》之思賢妃,有警誡相成之道。」紹聖中,《百僚請 御正殿表》曰:「皇矣上帝,必臨下而觀四方;大哉乾元, 當統天而始萬物。」東坡《坤成節疏》曰:「至哉坤元,德既 超於載籍;養以天下,福宜冠於古今。」《慰國哀表》曰:「大 哉孔子之仁,泫然流涕。至矣顯宗之孝,夢若平生。」《謝 賜帶馬表》曰:「枯羸之質,匪伊垂之而帶有餘;斂退之 心,非敢後也而馬不」進。王履道《大燕樂語》曰:「五百里 采,五百里衛,外包有截之區;八千歲春,八千歲秋,上 祝無疆之壽。」除少宰,余深制曰:「蓋四方其訓,以無競 維人,必三后協心,而同底於道。」時并蔡京為三相也。 執政以邊功轉官,詞曰:「惟皇天付予,庶其在此。率寧 人有指,敢弗於從。」翟公巽《行外國王加恩制》曰:「宗祀 明堂,所以教諸侯之孝;大賚四海,不敢遺小國之臣。」 知越州日,以擅發常平倉米救荒降官,謝表曰:「敢效 秦人,坐視越人之瘠;既安劉氏,理知晁氏之危。」孫仲 益試詞科日,《代高麗國王謝賜燕樂表》曰:「玉帛萬國, 干舞已格於七旬;簫韶九成,肉味遽忘於三月。」又曰: 「蕩蕩乎無能名,雖莫見宮牆之美,欣欣然」有喜色,咸 豫聞管籥之音。自中書舍人知和州,既壓境,見任者 拒不納,以啟答郡僚曰:「雖文書銜袖,大人不以為疑。 然君命在門,將軍為之不受。」鄰郡不發上供錢米,受 旨推究,為平停其事。鄰守馳啟來謝,答之曰:「苞茅不 入,敢加問楚之師;輔車相依,自作全虞之計。」汪彥章 作《靖康冊康王文》曰:「漢家之厄十世,宜光武之中興。 獻公之子九人,惟重耳之尚在。」為中書舍人,試潭州 進士何烈卷子內稱:「臣及聖問不舉」覺坐罷職,《謝表》 曰:「謂子路使門人為臣,雖誠誖理而徐邈云:『酒中有 聖初亦何心』。」又曰:「書馬者與尾而五,常負譴憂,網禽 而去面之三。」永銜生賜宋齊愈坐於金人立諸臣狀 中輒書張邦昌字,送御史臺,責詞曰:「義重於生,雖匹 夫不可奪;志士失其守,或一言幾於喪邦。」又曰:「眭孟 五行之說,豈所宜言;袁宏《九錫》之文,茲焉安忍。」責張 邦昌詞曰:「雖天奪其衷,坐愚至此。然君異於器,代匱 可乎?」知徽州,其鄉郡也,謝啟曰:「城郭重來,疑千載去 家之鶴;交游半在,或一時同隊之魚。」何掄除祕書少 監,未幾,以口語出守邛,謝啟曰:「雲外三山,風引舟而 莫近;海濱八月,槎犯斗以空還。」楊政除太尉,湯岐公 草制曰:「遠覽漢京,傳楊氏者四世,近稽唐室書系表 者七人。」謂楊震子秉,秉子賜,賜子彪,四世為太尉。李 德裕辭太尉云:「國朝重惜此官,二百年間纔七人。」其 用事精確如此。蔣子禮拜右相,王詗《賀啟》曰:「早登黃 閣,獨見明公之妙年;今得舊儒,何憂左轄之虛位。」皆 用杜詩語。「扈聖登黃閣,明公獨妙年」,「左轄頻虛位,今 年得舊儒」,亦可稱。

吾家四六乾道初年,張魏公以右相都督江淮,議者 謂兩淮保障不可恃,公親往視之。會詔歸朝,未至而 免相。文惠公當制,其詞曰:「棘門如兒戲耳,庸謹秋防;袞衣以公歸兮,庶聞辰告。」所謂兒戲者,指邊將也。而 讀者乃以為詆魏公,其尾句曰:「《春秋》責備賢者,慨功 業之維艱;天子加禮大臣,固始終之不替。」所以悵惜 之意至矣。王太保致仕詞曰:「閔勞以事,聖王隆待下 之仁;歸潔其身,君子盡遺榮之美,太保有遺泄之疾。」 或又謂有所譏而實不然。罷相後起帥浙東,謝表曰: 「上丞相之印,方事退藏;懷會稽之章,遽叨進用。」《謝生 日詩詞啟》曰:「五十當貴,適買臣治越之年;八千為秋, 辱莊子大椿之譽。」時正五十歲也。紹興壬戌詞科《代 樞密使謝賜玉帶表》文安公曰:「有璞於此必使琢,恍 驚制作之工,匪伊垂之則有餘,允謂便蕃之賜。」主司 喜焉,擢為第一。乙丑年,代謝賜御書《周易》《尚書表》予 曰:「八卦之說謂之索,奉以周旋;百篇之義莫得聞,坦 然明白。」尾句曰:「但驚奎壁之輝,從天而下;莫測龜龍 之祕,行地無疆。亦忝」此選《代福州謝曆日表》曰:「神祇 祖考,既安樂於太平,歲月日時,又明章於庶徵。」正用 《詩·鳧鷖序》:「太平之君子,能持盈守成,神祇祖考,安樂 之也。」《洪範》「庶徵,歲月日時無易,百穀用成,乂用明,俊 民用章」,皆上下聯文,未嘗輒增一字。淵聖《乾龍節疏》 曰:「應天而行,早得尊於大有;象日之動,偶蒙難於明 夷。」《易·大有卦》:「柔得尊位,應乎天而時行。」《左傳》:叔孫豹 筮遇明夷,象日之動,故曰「君子于行。」《彖辭》云:「內文明 而外柔順,以蒙大難。」亦純用本文。《乾道丁亥南郊赦 文》曰「皇天后土,監於成命之詩;藝祖太宗,昭我思文 之配。」讀者以為壯。後語曰:「天地設位,而聖人成能。」既 撲縕紛之況,雷雨作解,而君子赦過,式流「汪濊之恩。」 此文先三日鎖院所作,冬至日適有雷雪之異,殆成 讖云。葉子昂參知政事,為諫議大夫林安宅所擊,罷 去,林遂副樞密,已而置獄治其言,皆無實。林責居筠, 葉召拜左揆,予草制曰:「既從有北之投,亟下居東之 召。有欲為王留者,孰明去就之忠?無以我公歸兮,大 慰瞻儀之望。」本意用公歸之句,指邦人而言也,故云 「瞻儀。」而御史單時疑之,謂人君而稱臣為我公,彼蓋 不詳味詞理耳。子昂坐冬雷罷相,予又當制曰:「調陰 陽而遂萬物,所嗟論道之非,因災異而劾三公,實負 應天之愧。」蓋因有諷諫也。嗣濮王加恩制曰:「天神明 而照知四方,既下臨於精意;王孫子而本支百世,茲 載錫於蕃釐。」又曰:「春秋享祀,獨冠周家之宗盟;老成 典刑,蔚為劉氏之祭酒。」士衎制曰:「克羞饋祀,事其先 而萬國歡心;肅倡和聲,行於郊而百神受職。」《賜宰臣 辭免提舉聖政書成轉官》詔曰:「為天子父尊之至,永 惟傳序之恩;問聖人德何以加,莫越重華之孝。」《賜葉 資政辭召命》詔曰:「見晛曰消,顧何傷於日月;得時則 駕,宜亟會於風雲。」賜史大觀文,以新蜀帥改越,辭免, 詔曰:「王陽為孝子,敢煩益部之行;莊助留侍中,姑奉 會稽之計。」吳璘在興元,修塞兩縣,決壞渠為田。獎諭 詔曰:「刻石立作三犀牛,重見離堆之利;復陂誰云兩 黃鵠,詎煩鴻郤之謠。」用老杜《石犀行》云:秦時蜀太守, 刻石立作三犀牛。及翟方進壞鴻郤陂,童謠云:「反乎 覆,陂當復。誰云者,兩黃鵠」等語也。劉共甫自潭帥除 翰林學士,答詔曰:「不見賈生,茲趣長沙之召;既還陸 贄,宜膺內相之除。」《批執政辭經修哲宗寶訓》,轉官曰: 「念疊矩重規,當賢聖之君七作,而立經陳紀,在謨訓 之文百篇。哲廟正為第七主,而《寶訓》百卷也。」《答蔣丞 相辭免》曰:「永惟萬事之統,知非艱而行惟艱。有不二 心之臣,帥以正,則罔不正。」禮部為宰臣,以顯仁皇后 小祥,請吉服,奏曰:「練而慨然,禮應順變,期可已矣,懼 或過中。」又曰:「漢中天,二百而興,益隆大業;舜至孝,五 十而慕,獨耀前徽。」時高宗聖壽五十四也。辛巳,親征, 詔曰:「惟天惟祖宗,方共扶於基緒;有民有社稷,敢自 佚於宴安。」又曰:「歲星臨於吳分,定成肥水之勳;鬥士 倍於晉師,可決韓原之勝。」是時歲星在楚,故云檄。《書》 曰:「為劉氏左袒,飽聞思漢之忠;徯湯后東征,必慰戴 商之望。」又曰:「侯王寧有種乎?人皆可致富貴,是所欲 也。」時不再來,紫宸大宴,致語曰:「廟謨先定,百官修輔, 而厥后惟明。黼坐端臨,五帝神聖,而其臣莫及。」《修聖 政轉官》詞曰:「念五馬浮江之後,光啟中興;述六龍御 天以來,式時猷訓。」又曰:「薦於天而天是,受,永言覆燾 之恩;問諸朝而朝不知,詎測形容之妙。」《汪觀文復官 詞》曰:「作雷雨之解而宥罪,在法當原;如日月之食而 及更,於明何損。」步帥陳敏制曰:「亞夫持重,小棘門霸 上之將軍;不識將屯,冠長樂未央之衛尉。」吳挺《興州 制》曰:「能得士心,吳起固西河之守;差彊人意,廣平開 東漢之興。」起復《知金州制》曰:「惟天不弔,壞萬里之長 城;有子而賢,作三軍之元帥。」蕭鷓巴詞曰:「隨會在秦, 晉國起六卿之懼;日磾仕漢,秺侯傳七葉之芳。」姚仲 《復官制》曰:「李廣數奇,應恨封侯之相;孟明一眚,終酬 拜賜之師。」追封皇第四子邵王詞曰:「舉漢武三王之 策,方茂徽章;念周文十子之宗,獨留遺恨。」時已封建 三王也。《趙忠簡諡制》曰:「見夷吾於江左,共知晉室之 何憂;還德裕於崖州,豈待令狐之復夢。」王彥贈官詞曰:「申帶礪以丹書之誓,方休甲第之功臣;挂衣冠於 神虎之門,竟失戍營之校尉。」向起贈官詞曰:「馳至金 城郡,方思充國之忠;生入玉門關,竟負班超之望。」李 師顏贈官制曰:「青天上蜀道,久嚴分閫之權;黑水惟 梁州,愴失安邊之傑。」襄帥王宣贈官詞曰:「黃河如帶, 莫申劉氏之盟;漢水為池,空墮羊公之淚。」王瀹以太 常少卿朔祭太廟,忘設象尊,犧尊降官詞曰:「犧象不 設,己廢司彝之供;餼羊空存,殊乖告朔之禮。」潼川神 加封詞曰:「駕飛龍兮靈之斿,具嚴渙命;驅厲鬼兮山 之左,終相此邦。」青城山《蠶叢氏封侯詞》曰:「想青神侯 國之封,自今以始,雖白帝公孫之盛,於我何加。」陽山 龍母詞曰:「居然生子,乘雲氣以為龍;惟爾有神,時雨 暘而利物。」魏丞相《贈父詞》曰:「大名之後,必大非此其 身;和戎如樂之和,幸哉有子。」魏蓋以使虜定和議,旋 致大用,贈母詞曰:「藏盟府之國,功不殊魏絳;成外家 之宅,相重見陽元。」封妻姜氏詞曰:「筮仕於晉曰魏,方 開門戶之祥;取妻必齊之姜,孰盛閨闈之美。」虞丞相 贈父詞曰:「活千人有封,非其身者在其子;德百世必 祀,畸於人者侔於天。」周仁贈父詞曰:「有子能賢,高舉 而集吳地;受予顯服,會同而朝漢京。」用東方朔非有 先生傳「高舉遠引,來集吳地」,及《兩京賦》「春王三朝,會 同漢京」也。獎諭吳挺詔曰:「闑外制將軍,方有成於東 鄉;舟中皆敵國,應無慮於西河。」梁丞相醴泉使兼侍 讀制曰:「珍臺閒館,獨冠皋伊之倫魁;廣廈細旃,尚論 唐虞之盛際。」又答詔曰:「一言可以興邦,念為臣之不 易,三宿而後出晝,勉為王而留行。」《王丞相進玉牒加 恩制》曰:「載籍之傳五三壯,太祖太宗之立,極賢聖之 君六七耀,永昭永厚之詒。」謀批以旱得雨,請御殿,曰: 「念七月之間則旱,咎證已深,雖三日已往為霖,憂端 未貰,餘不勝書。」唯記從兄在泉幕,淮東使者,其友婿 也,發京狀薦之,為作謝啟曰:「襟袂相連,夙愧末親之 孤陋;雲泥懸望,分無通貴之哀憐。」皆用杜詩,其下句 人人知之。上句乃《贈李十五丈》云:「孤陋忝末親,等級 敢比肩。人生意氣合,相與襟袂連。」此事適著題,而與 前《送韋書記》詩句偶可整齊用之,故併紀於此,但以 傳示子孫甥姪而已,不足為外人道也。

《野客叢談》:余嘗用古人全句合為一聯,曰:「籠中剪羽, 仰看百鳥之翔;側畔沉舟,坐閱千帆之過。」自以為工。 近觀《漫錄》,謂任忠厚有投時相啟,正有此一聯,但改 「側」字為「岸」字耳。其暗合有如此者,但《漫錄》不言所以, 不知上句乃韓退之詩,下句乃劉夢得詩。韓曰「剪翎 送籠中,使看百鳥翔。」劉曰:「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 頭萬木春。

近時四六多以「爰立」對「具瞻」,作宰相事用。所謂爰立 者,訓於是乎立耳,不知所立者何事,而曰「即膺爰立 之除,式副具瞻之望。」除即立,瞻即望,頭上安頭,甚可 笑也。

《林下偶談》:「本朝四六,以歐公為第一,蘇、王次之。然歐 公本工時文,早年所為《四六》,見別集,皆排比而綺靡, 自為古文,後方一洗去,遂與初作迥然不同。他日見 二蘇四六,亦謂其不減古文,蓋四六與古文同一關 鍵也。然二蘇四六,尚議論有氣燄,而荊公則以辭趣 典雅為主,能兼之者歐公耳。木心於歐公《四六》,暗誦」 如流,而所作亦甚似之。顧其簡淡朴素,無一毫嫵媚 之態,行於自然,無用事用句之癖,尢世俗所難識也。 水心與篔窗論四六,篔窗云:「歐做得五六分,蘇四五 分,王三分。」水心笑曰:「歐更與饒一兩分可也。」水心見 篔窗四六數篇,如《代謝希孟上錢相》之類,深嘆賞之。 蓋理趣深而光燄長,以文人之華藻,立儒者之典刑, 合歐、蘇、王為一家者也。真西山嘗謂余「《四六》頗淡淨 而有味」,余謝不敢當。因言:「本得法於篔窗,然才短不 能到也。」

四六餘語,帝王之制,備載乎《書》,典謨訓誥誓命之文, 多以四字為句,惟鮮對偶。後之制誥,間以六字,而以 四字成聯者亦多。賦者古詩之流,今之則四六矣。詩 三百篇,其間長短之句,固無幾足以盡四字句之旨, 此四者殆四六之所從祖。徽廟以于闐玉增八寶為 九寶,其文云:「範圍天地,幽贊神明,保合太和,萬壽無」 彊《士初寮草詔》曰:「太極函三,通太和於一氣;乾元用 九,增寶籙於萬年。」包括璽文,無一遺者。

東坡《手澤》云:「元豐六年十一月二十七日,天欲明,數 吏持紙一幅,其上題云:『《請祭春牛文》。余取筆疾書云: 『三陽既至,庶草將興。爰出土牛,以戒農事。衣被丹青 之好,本出泥塗成毀須臾之間,誰為喜慍』。吏微笑曰: 『此兩句復當有怒者』。旁有一吏云:『不妨,此是』』」喚醒他。 盤洲《祭勾芒神文》曰:「天子命我,盡牧南海之民;農人 告予將有西疇之事,念銅虎謹班春之職,出土牛示 嗣歲之期。」此當是帥廣時所作,意雖與東坡不同,而 詞語瓌妙似之。 《玉牒》所記,非止本支,而凡一朝大政事,大號令,大更 革,拜罷皆在焉。仙原積慶,特其一條耳。前此進玉牒備書表章,能備言之,惟子湖一表,終始對說,其詞云: 「帝系勤鴻,榮科條於」屬籍;聖謨啟祐,嚴訓典於寶儲。 堯統漢緒,肇派別於天潢;周誥商盤,儼仙躔於東壁。 惟昭穆親疏之有序,與文章詞令之當傳。麟趾振振, 共仰宗盟之益茂;《虞書》渾渾,更瞻聖作之相輝。其形 容玉牒,方為兩盡。

晚唐、五代間,詩人作賦用事,亦有甚工者。如江文蔚 《天窗賦》云:「一窗初啟,如鑿開混沌之時;兩瓦乍飛,類 化作鴛鴦之後。」又《土牛賦》云:「飲水俄臨,訝盟津之拳 塞;度關倘許,疑函谷之丸封。」

《詩詞餘話》:約房之府君既卒,貧無以歸,好事者為作 一疏求賻贈,平淡簡易,截斷眾流。其起聯云:「有喪未 舉,行道之人忍聞;見義不為,秉彝之天安在?」

四六尤難作宋末,如方岳、李、劉諸公,駢花儷葉,《集芳》 麗,至有一句累十餘字者,則失其為四六之體矣。 與其事異而句奇,孰若字平而句雅。去陳腐,取渾成, 方可以言制作之妙。如近世徐耕莘《辭郡倅清觀理 書》末云:「招非其招,士固且為小,相役則往,役我,未免 於鄉人時以敷役,不及赴也。」用事切著,對之無出其 右。

寓簡,近世四六,多失文體,且類俳而時有可觀。劉期 立為其父丞相,歸葬,謝啟云:「晚歲牢騷,魂竟招於異 域;平生精爽,夢猶託於故人。」汪伯彥罷相,呂元直當 國,汪自辯殺陳少陽事,呂令汪彥章啟報云:「方一男 子之上書,眾知無罪,而諸大夫曰可殺,公獨何心?」方 金人踰淮而南,有銜命出境者,執政為報書云:「念寇 至,君孰與守?敢幸偷安而兵交,使在其間,幾能釋怨。」 如此類可喜者,不可概舉;但全篇體格,或不能稱是 耳。

《野老紀聞》:有人作文潞公麻詞云:「郭氏有永巷之嚴, 裴公有綠野之勝。」乃餞文公歸洛致語耳,非王言也。 子由代兄作中書舍人啟,稱伏念某草茅下士,蓬蓽 書生。子瞻以筆圈「伏念某用但卑末」三字。蔡元長作 某人麻詞曰:「遂升開府之司。」

李漢老云:「汪彥章、孫仲益四六,各得一體,汪善鋪敘, 孫善點綴。」

《丹鉛總錄》:「宋人四六,如『才非一鶚,難居累百之先;智 異眾狙,遂起朝三之怒』。」「水利」云「刻石立作三犀牛,重 見離堆之利;復陂誰云兩黃鵠,詎煩鴻隙之謠。」四六 中古文也。

宋英宗時,司馬光以「不能四六」辭,翰林學士。光綜史 傳為《通鑑》,其學殖淹博,文詞最為典雅。豈不能為四 六者?蓋因宋承五季之後,時猶崇尚排偶,競趨浮華。 故光以「不能四六」為辭,所以矯當世之失,而欲返之 於淳樸,其用意良深矣。固非如後世鄙陋無文之人, 高談性命,而蔑視詞章以自文,其不學者所得而藉 口也。

《觚不觚錄》。宋時諸公卿,往返俱作四六啟,余甚厭之, 以為無益於事,然其文辭尚有可觀。嘉靖之末,貴溪 作相,四六盛行。華亭當國,此風小省。而近年以來,則 三公九卿至臺諫,無不投啟者矣。漸次投部寮,亦啟 矣。撫按監司,日以此役人,司訓諸生,日以此見役,言 不能外諂諛,辭不能脫卑冗,不知何所底止。余平生 不作四六。然未嘗用此得罪。

《文體明辯》:永叔《上胥學士》希文《上張侍郎》二啟,皆舂 容流宕,恢廓奇偉,大儒手筆,正當俯視彼之戔戔,四 六小技耳,乃能宏博如此。

讀文山諸表啟,吐詞宏麗則「瓊樹朝鮮」,激調幽深則 「金壺夜永。」不知當年金戈鐵馬中,何來得此整暇。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