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明倫彙編/人事典/第013卷

明倫彙編 人事典 第十二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明倫彙編 第十三卷
明倫彙編 人事典 第十四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明倫彙編人事典

 第十三卷目錄

 耳部彙考

  靈樞陰陽二十五人篇

  方言耳雜釋

  釋名釋形體 釋疾病

  析骨分經耳 頰

  本草綱目耳塞釋名 耳垢氣味 耳垢主治 附方

 耳部藝文一

  荀子耳賦        晉祖台之

  耳銘          齊蕭子良

  耳箴          唐皮日休

 耳部藝文二

  耳聾           唐杜甫

 耳部紀事

 耳部雜錄

 耳部外編

 鼻部彙考

  方言雜釋

  釋名釋形體 釋疾病

  酉陽雜俎鼻竅通於目

  空同子北人鼻隆

  析骨分經額 鼻

 鼻部藝文

  擁鼻           唐韓偓

 鼻部紀事

 鼻部雜錄

 鼻部外編

人事典第十三卷

耳部彙考 编辑

《靈樞》
编辑

《陰陽二十五人篇》
编辑

手少陽之上,血氣盛則耳色美,血氣皆少,則耳焦惡 色。

《方言》
编辑

《耳雜釋》
编辑

《聳》。「聾也半聾」,梁益之間謂之䏁。秦晉之間聽而不 聰,聞而不達謂之䏁。生而聾,陳楚江淮之間謂之聳。 荊揚之間及山之東西雙聾者謂之聳。聾之甚者秦 晉之間謂之吳楚之外郊,凡無有耳者亦謂之。 其言。者,若秦晉中土。謂「墮耳」者明也。

《釋名》
编辑

《釋形體》
编辑

耳,耏也。耳有一體,屬著兩邊,耏耏然。

《釋疾病》
编辑

聾籠也。如在朦朧之內聽不察也。

《析骨分經》
编辑

《耳》
编辑

耳為腎竅,巔至耳上角,屬足太陽膀胱經。「耳後入耳 中,出上角」,屬手少陽三焦經。「耳後入耳中」,出目前,至 目銳眥,屬足少陽膽經。

《頰》
编辑

耳下曲處為頰。屬手陽明大腸經。

《本草綱目》
编辑

《耳塞釋名》
编辑

耳垢。綱目腦膏。日華《泥丸脂》:

李時珍曰:《修真指南》云:「腎氣從脾右畔上入于耳,化 為耳塞。耳者,腎之竅也。腎氣通則無塞,塞則氣不通, 故謂之塞。」

《耳垢氣味》
编辑

鹹苦溫有毒。

《耳垢主治》
编辑

《大明》曰:「顛狂鬼神及嗜酒。」李時珍曰:「蛇虫、蜈蚣,螫者, 塗之良。」

《附方》
编辑

蛇蟲螫傷人耳垢:蚯蚓屎和塗,出盡黃水,立愈。壽域方 《破傷》中風:用病人耳中膜,并刮爪甲上末,唾調塗瘡 口,立效。儒門事親方

抓瘡傷水,腫痛難忍者,以耳垢封之,一夕水盡出而 愈。鄭師甫云:「余常病此,一丐傳此方。」

疔疽惡瘡生人腦,即耳塞也。鹽泥等分研勻,以蒲公 英汁和作小餅封之,大有效。聖惠方

一切目疾耳塞,曬乾,每以粟許,夜夜點之。聖惠方小兒夜啼驚熱,用人耳塞石蓮心、人參各五分,乳香 二分,燈花一字,丹砂一分,為末,每薄荷湯下五分。普濟 方

耳部藝文一 编辑

《荀子耳賦》
晉·祖台之
编辑

夫惡勞而希逸,實萬物之至誠,何斯耳之不辰,寄《荀 子》而宅形,在瘠土而長勤。無須臾之閑寧,預清談而 閉塞,聞鄙穢而聰明,竭微聽於明閣,採群下之風聲。

《耳銘》
齊·蕭子良
编辑

惟耳司聽,仁愛是聞。詳察巧言,離辨異群。無迷邪諂, 炫惑莫分。

《耳箴》
唐·皮日休
编辑

聽於無聽,默默元性;聞於無聞,洋洋化源。勿恃己善, 不服人仁。勿矜己藝,不敬人文。勿聆鄭聲,其亂乃神; 勿信美談,其殛乃身。聽誤多害,聽妄多敗。近賢則聰, 近愚則瞶。堯居九重,聽在民耳,故得大舜,授彼神器。 勿聽他富,熒惑乃志;勿聞他貴,隳壞乃義。慎正今非, 慎明古是。捨是何適?古樂而已。

耳部藝文二 编辑

《耳聾》
唐·杜甫
编辑

生年鶡冠子,嘆世鹿皮翁。眼復幾時暗,耳從前月聾。 猿鳴秋淚缺,雀噪晚愁空。黃落驚山樹,呼兒問《朔風》。

耳部紀事 编辑

《路史》:顓頊祖曰昌意,生帝乾荒,擢首而謹耳。按注:謹, 小也。《相書》:耳門不容麥,壽過百。

《高士傳》:堯讓天下於許由,由於是遁耕於中岳潁水 之陽,箕山之下,終身無經天下色。堯又召為九州長, 由不欲聞之,洗耳於潁水濱。時其友巢父牽犢欲飲 之,見由洗耳,問其故,對曰:「堯欲召我為九州長,惡聞 其聲,是故洗耳。」巢父曰:「子若處高岸深谷,人道不通, 誰能見子?子故浮游欲聞,求其名譽,污吾犢口。」牽犢 「上流飲之。」

《路史》:「巢父友許繇、樊豎,繇居沛澤,其道日光。堯朝焉 而逭之父適聞之,洗耳于潁。豎方飲其牛,乃敺而還。」 《淮南子修務訓》:「禹耳三漏,是謂大通。興利除害,疏河 決江。」

《山海經》:聶耳之國在無腸國東,使兩文虎,為人兩手 聶其耳。按:注言耳長形,則以手攝持之也。

《列仙傳》:「務光,夏時人,耳長七寸,陽都女耳細而長,眾 皆言此天人也。」

《說苑雜言》篇:「昔費仲、惡來膠革,長鼻決耳。」

《左傳僖公二十七年》:「楚子將圍宋,子玉治兵于蒍,終 日而畢,鞭七人,貫三人耳。」

《瀨鄉記》:「老子耳有三門。」

《周語》:景王二十三年,王將鑄無射,而為之大林。單穆 公曰:「不可。鍾不過以動聲,若無射有林,耳不及也。夫 鍾聲以為耳也,耳所不及,非鍾聲也。耳之察龢也,在 清濁之間。其察清濁也,不過一人之所勝。是故先王 之制鍾也,大不出鈞,重不過石。今王作鍾也,聽之弗 及,將焉用之?夫樂不過以聽耳,聽樂而震,患莫甚焉。」 《列子》,老聃之弟子。有亢倉子者,得聃之道,能以耳視 而目聽。魯侯聞之大驚,使上卿厚禮而致之。亢倉子 應聘而至,魯侯卑辭請問之,亢倉子曰:「傳之者妄。我 能視聽,不用耳目,不能易耳目之用。」魯侯曰:「此增異 矣。」

《左傳昭公二十六年》:「師及齊師戰於炊鼻林。」雍羞為 顏鳴右下。羞為右故下車戰「苑何忌」,取其耳。不欲殺雍但截其耳以辱之 《顏鳴》去之。

三十一年,公在乾侯,晉侯將以師納公,召季孫。季孫 意如從。知伯如乾侯。荀躒以晉侯之命唁公,且曰:「寡 君使躒以君命討於意如,意如不敢逃死,君其入也!」 公曰:「君惠顧先君之好,施及亡人,將使歸糞除宗祧 以事君,則不能見夫人已。」所能見夫人者,有如河。荀 躒掩耳而走,曰:「寡君其罪之,恐敢與知魯國之難,臣 請復於寡君。」

《戰國策》:蘇子說李兌,兌曰:「先生就舍,明日復來見兌 也。」蘇子出,舍人謂兌曰:「臣竊觀君與蘇公談也,其辯過君,君能聽乎?」兌曰:「不能。」舍人曰:「君即不能,願君堅 塞兩耳,無聽其談。」明日復見,終日談而去。舍人出送 蘇君,蘇子謂舍人曰:「昨日我談粗而君動,今日精而 君不動,何也?」舍人曰:「先生之計大而規高,吾君不能」 用也。乃我請君堅塞兩耳,無聽談者。

《列士傳》:燕丹使田光往候荊軻,值其醉,唾其耳中。軻 覺曰:「此出口入耳之言,必大事也。」即往見光。

《漢書·韓信傳》:韓信使人言於漢王曰:「齊反覆之國,不 為假王以鎮之,其勢不定。」漢王大怒。張良、陳平躡漢 王足,因附耳語曰:「漢方不利,寧能禁信之自王乎?」 《史記。呂后紀》:「后斷戚夫人手足,去眼燻耳,使居廁中, 命曰人彘。」

《漢書龔遂傳》:「遂為昌邑郎中令,事王賀,賀動作多不 正。遂面刺王過,王至掩耳起走曰:『郎中令善媿人』。」 《黃霸傳》:「霸為潁川太守,許丞老病聾,督郵白欲逐之, 霸曰:許丞廉吏,雖老尚能拜起送迎正,頗重聽,何傷? 且善助之,毋失賢者。」

《列仙傳》:「甯先生毛身廣耳,阮丘耳長六七寸。」

《後漢書列女傳》:「劉長卿妻者,同郡桓鸞之女也。生一 男五歲而長卿卒,兒年十五,晚又夭歿。妻慮不免,乃 預刑其耳以自誓。」

《楊政傳》:「范升嘗為出婦所告,坐繫獄。政迺肉袒,以箭 貫耳,抱升子潛伏道傍,候車駕哀泣辭請,詔即出升。」 《袁紹傳》:「韓馥讓紹領冀州牧,往依張邈。紹遣使詣邈, 有所計議,因共耳語。馥時在坐,謂見圖謀,如廁自殺。」 《董卓傳》:「李傕、郭汜理兵相攻,汜謀迎天子幸其營。傕 知其計,即以車三乘迎天子皇后,帝於是遂幸傕營。」 汜引兵攻傕,矢及帝前,又貫傕耳。

《南蠻傳》:「交趾、珠厓、儋耳二郡,其渠帥貴長耳,皆穿而 縋之,垂肩三寸。」

西南彝、《哀牢》人皆穿鼻儋耳。其渠帥自謂王者,耳皆 下肩三寸,庶人則至肩而已。

《魏志荀攸傳》注:「《魏書》曰:攸年七八歲,父衢曾醉,誤傷 攸耳。而攸出入遊戲,常避護,不欲令衢見。衢後聞之, 乃驚,其夙智如此。」

《蜀志先主傳》:「先主不甚樂讀書,喜狗馬音樂,美衣服, 身長七尺五寸,垂手下膝,顧自見其耳。」

《英雄記》:曹公擒呂布,布顧謂劉備曰:「元德,卿為座上 客,我為降虜,繩縛何急,獨不可一言耶?」操曰:「縛虎不 得不急。」乃命緩布縛。備曰:「不可!公不見布事丁建陽、 董太師乎?」操頷之。布目備曰:「大耳兒,最叵信。」

《蜀志秦宓傳》:「吳張溫來聘,宓至,溫問曰:『天有耳乎』?宓 曰:天處高而聽卑,《詩》云:『鶴鳴九皋,聲聞于天』。若其無 耳,何以聽之?」

《魏志曹爽傳》注:皇甫謐《列女傳》曰:「爽從弟文叔妻譙 郡夏侯文寧之女,名令女。文叔早死,服闋,自以年少 無子,恐家必嫁己,乃斷髮以為信。其後家果欲嫁之, 令女聞,即復以刀截兩耳,居止常依爽。」

《晉書孫楚傳》:楚少時欲隱居,謂王濟曰:「當欲枕石漱 流。」誤云「漱石枕流。」濟曰:「『流非可枕,石非可漱』。楚曰:『所 以枕流,欲洗其耳;所以漱石,欲厲其齒』。」

《前趙錄》:「劉聰左耳有一白毫,長二尺餘,幼而聰悟,究 通經書百家之言,孫吳兵法靡不誦之。」

《晉書·石勒載記》:勒初力耕,每聞鞞鐸之音,歸以告其 母,母曰:「作勞耳鳴,非不祥也。」

《張軌傳》:「軌為涼州刺史,後患風,口不能言,使子茂攝 州事。軌別駕麴晁欲專威福,遣使詣長安,告南陽王 模,稱軌廢疾,請賈龕代之。治中楊澹馳詣長安,割耳 盤上訴軌之被誣,模乃表停之。」

《陳訓傳》:王導多病,每自憂慮,以問訓,訓曰:「公耳豎垂 肩,必壽,亦大貴。」

《殷仲堪傳》:仲堪父嘗患耳聰,聞床下蟻動,謂之牛鬥。 帝素聞之而不知其人,至是從容問仲堪曰:「患此者 為誰?」仲堪流涕而起曰:「臣進退唯谷。」帝有愧焉。 《世說》:司空顧和與時賢共清言,張元之、顧敷是中外 孫,年並七歲,在床邊戲,於時聞語,神情如不相屬。暝 於燈下,二兒共敘客主之言,都不遺失。顧公越席而 提其耳曰:「不意衰宗,復生此寶。」

《蜀錄》:李雄美容貌,相工相之曰:「此君將貴,其相有四, 目如重雲,鼻如飛龍,口如方器,耳如相望,法為大貴, 位過三公不疑。」

《長沙耆舊傳》:太尉劉壽少遇相師曰:「耳為天柱,今君 耳有城郭,必典家邦。」

《梁書陶弘景傳》:「弘景神儀明秀,朗目疏眉,細形長耳。」 《陳伯之傳》:「伯之數為劫盜,嘗授面覘人船,船人斫之, 獲其左耳。」

《舊唐書袁天綱傳》:天綱工相術。馬周問天綱,天綱曰: 「馬侍御富貴不可言,近古已來,君臣道合,罕有如公 者。公耳後,骨不起,耳無根,只恐非壽者。」周後位至中 書令,兼吏部尚書,年四十八卒。

《定命錄》:袁天綱見李嶠睡無喘息,初大驚怪,良久偵候其出入息乃在耳中,遂起賀其母曰:「郎君必大貴 壽。」是龜息也。

《舊唐書李忠臣傳》:忠臣加檢校司空、平章事。建中初, 嘗因奏對,德宗謂之曰:「『卿耳甚大,真貴人也』。忠臣對 曰:『臣聞驢耳甚大,龍耳甚小,臣耳雖大,乃驢耳也』。」上 悅之。

《唐書殷踐猷傳》:「踐猷族子成己,晉州長史。初,母顏叔 父吏部郎中敬仲為酷吏所陷,率二妹割耳訴冤,敬 仲得減死。及成己生而左耳缺云。」

《南唐書王輿傳》:「輿少從軍攻潤州,為巨弩所射,中右 耳,矢自左耳出,又中旁一人,猶立死。輿扶歸營,臥百 餘日復起,耳至老不瞶,亦無瘢疾。」

《五代史劉處讓傳》:處讓少為張萬進親吏,萬進入梁, 為泰寧軍節度使,以處讓為牙將。萬進叛梁附晉,梁 遣劉鄩討之,萬進遣處讓求救於晉。晉王方與梁相 距,未能出兵,處讓乃於軍門截耳而訴曰:「萬進所以 見圍者,以附晉故也,奈何不顧其急?苟不出兵,願請 死。」晉王壯之,曰:「義士也!」為之發兵。

《王峻傳》:劉旻攻晉州,峻為行營都部署,至陝州,留不 進。太祖遣翟守素馳諭峻,欲親征。峻謂守素曰:「兗州 慕容彥超反跡已露,若陛下出汜水,則彥超入京師, 陛下何以待之?」守素馳還,具道峻言。是時太祖已下 詔西幸,聞峻語,遽自提其耳曰:「幾敗吾事。」乃止不行。 《珍珠船》:寇萊公初生,兩耳垂有肉鬟,數歲方合。自疑 「嘗為異僧,好遊佛舍。」

《聞見後錄》:仁皇帝慶曆年,京師夏旱,諫官王公素乞 親行禱雨,帝曰:「明日禱雨醴泉觀。」公曰:「醴泉之近,猶 外朝也,豈憚暑不遠出耶?」帝每意動則耳赤,耳已盡 赤,厲聲曰:「當西太乙宮。」

《明道雜志》:歐陽文忠公應舉時,嘗遊京師浴室院,有 一僧熟視公,公因問之曰:「『吾師能相人乎』?僧曰:『然,足 下貴人也。然有二事耳:白於面當名滿於天下,鬚不 掩齒,一生常遭人謗罵』。」

《東坡志林》:蘄州龐君安常善毉,而聵與人語,須書始 能曉。東坡笑曰:「吾與君皆異人也,吾以手為口,君以 眼為耳,非異人乎?」

徐積,字仲車,古之獨行也。耳聵甚,畫地為字,乃始通 語。終日面壁坐,不與人接,而四方事無不周知,其詳, 雖新且密,無不先知。

《侯鯖錄》:東坡云:「王晉卿嘗暴得耳疾,意不能堪,求方 於僕,僕答之曰:『君是將種,斷頭穴胸,當無所惜。兩耳 堪作底用,割捨不得?限三日疾去,不去割取我耳』。晉 卿灑然而悟,三日,病良已,以詩示僕云:『老婆心急頻 相勸,性難只得三日限。我耳已較君不割,且喜兩家 皆平善』。今定國所藏《排耳圖》,得之晉卿,聊識此耳。」 《石林燕語》:「晁文元公初學道於劉海蟾,得煉氣服形 之法。後學釋氏,嘗以二教相參,終身力行之。晚年耳 中聞聲,自言如樂中簧,始隱隱如雷,漸浩浩如潮,或 如行軒百子鈴,或如風蟬曳緒。」

《澠水燕談錄》:「晁文元公迥,少聞方士之術,凡人耳有 靈響,目有神光,其後聽於靜中,若鈴聲遠聞。耆年之 後,愈覺清徹,公名之曰『三妙音:一曰『幽泉漱玉』』」,二曰 「清聲搖空」,三曰「秋蟬曳緒。」嘗聞其裔孫端禮云: 《墨客揮犀》:「楊某尚書以耳聾致政,居鄠縣別業。同里 有高氏者,貲頗厚,有二子,小字大馬。小馬者業明經, 屢上」謁。楊以里閈之故,雖庸下,常待以溫顏。一日里 中社,小馬攜酒一榼就楊公曰:「此社酒善治聾,願得 侍盃杓之餘瀝。」楊瞑目良久,呼小僕取箋書絕句與 之曰:「數十年來聾耳聵,可將社酒便能醫。一心更願 清盲了,免見高家小馬兒。」

《老學菴筆記》:趙相挺之使虜,方盛寒,在殿上,虜主忽 顧挺之耳,愕然,急呼小胡指示之,蓋閹也。俄持一小 玉合子至,合中有藥,色正黃,塗挺之兩耳,周匝而去, 其熱如火。既出殿門,主客者揖賀曰:「大使耳,若用藥 遲,且拆裂缺落,甚則全耳皆墮而無血。」扣其玉合中 藥為何物,乃不肯言。

《墨客揮犀》:彭淵材初見范文正公畫像,驚喜再拜,乃 引鏡自照,又捋其鬚曰:「大略似之矣,但只無耳毫數 莖耳。年大當十相俱足也。」又至廬山太平觀,見狄梁 公像眉目入鬢,又前再拜,熟視久之,呼刀鑷者使剃 其眉尾,令作戟枝入鬢之狀。家人輩望見驚笑,淵材 怒曰:「何笑?吾前見范文正公,恨無耳毫,今見狄梁公」, 不敢不剃眉何?笑之乎耳。毫未至,天也;剃眉,人也。君 子修人事以應天,奈何兒女子以為笑?

悅生隨《抄牛》思進有膂力,常以強弩,弓掛於耳,以手 極前張之令滿,軍中咸異之。

《泳化類編》:明主事薛機,河東人,言其鄉人有患耳鳴 者,時或作痒。以物探之,出蟲蛻,輕白如鵝翎,管中膜。 一日與侶並耕,忽雷雨交作,語其侶曰:「今日耳鳴特 甚,何也?」未幾,雷雨一震,二人皆踣於地,其一復甦,一 腦裂而死。即耳鳴者,乃知龍蟄其耳,至是化去也名公像記余司成公孟麟,耳高於眉,下微銳。

耳部雜錄 编辑

《易經噬嗑象》何校:滅耳,聰不明也。按:《本義》:滅耳,蓋罪 其聽之不聰也。若能審聽而早圖之,則無此凶矣。 《說卦》九,坎為耳。按《正義》:坎,北方之卦,主聽,故為耳。按: 《大全》,丘氏曰:耳輪內陷,陽在內而聰。朱氏曰:坎為耳, 陽陷乎陰也。輪偶者,陰也。竅奇者,坎中之陽也。精脫, 腎水竭則槁。

《說卦》十一:坎,其於人也,為耳痛。按:《正義》:坎為勞卦也。 又北方主聽,聽勞則耳病也。《大全》:鄭氏曰:「《素問》水在 志為恐,恐則傷腎,故為耳痛。」

《書經洪範》二五事:「四曰聽,聽曰聰,聰作謀。」

《詩經小雅小弁》章:「君子無易由言,耳屬于垣。」

《大雅·抑十章》:「匪面命之,言提其耳。」按《大全》:「華谷嚴氏 曰:『《曲禮》云:『負劍辟咡詔之』。注云:『傾頭與語』。又曰:『口耳 之間曰咡』。提耳,長者,教誨之常』。」

《左傳僖公二十四年》:「冨辰曰:耳不聽五聲之和為聾。」 《周禮秋官》:「小司寇之職,以五聲聽獄訟,求民情,四曰 耳聽。」按:注:「鄭鍔曰:『心有不直,則耳所聽者,必疑而不 直』。」

《道德經檢欲篇》:「五音令人耳聾。」按註:好聽五音則和 氣去,心,不能聽無聲之聲。

《列子·仲尼篇》:「耳將聾者,先聞蚋飛。」

《鶡冠子》:「夫耳主聽,兩豆塞之,則上不聞雷霆。」

《荀子勸學》篇:「耳不兩聽而聰。」

《韓子和氏》篇:「人主者非耳,若師曠,乃為聰也。不因其 勢而待耳以為聰,所聞者寡矣,非不欺之道也。」 《呂氏春秋貴生篇》:「耳聞所惡,不若無聞;目見所惡,不 若無見。故雷則掩耳,電則掩目。」

《尊師》篇:「天生人,而使其耳可以聞,不學其聞不若聾; 使其目可以見,不學其見不若盲。故凡學,非能益也, 達天性也。」

《淮南子說山訓》:「范氏之敗,有竊其鐘負而走者,鎗然 有聲。懼人聞之,遽掩其耳,憎人聞之可也。自掩其耳, 悖矣。」

《漢書·楊惲傳》:惲報孫會宗書曰:「家本秦也,能為秦聲。 婦,趙女也,雅善鼓瑟,奴婢歌者數人,酒後耳熱,仰天 拊缶而呼烏烏。」

《春秋元命苞》:「耳者心之候。」

《大戴禮記》:「黈纊塞耳,所以掩聰。」

《抱朴子》:「耳能聞雷霆,而不識蟻虱之音。」

晉王羲之《與人帖》有云:「天鼠膏治耳聾有驗。不有驗 者,乃是要藥。」

《樊氏相法》,「人耳囷長寸三分,壽百二十歲,一寸壽百 歲,如豆,生即死。耳門前有仙人杖,四理一百歲,三理 八十,二理六十。」

《相書》:耳門,小富而恡。 《續博物志》:「耳者體之牖,聽眾則牖閉。」

《釋常談》:聾謂之黈纊。天子以綿壅其耳,不聽。人過 珍珠船,耳中忽聞金聲玉響,是真氣來入道欲就也。 俗言社日酒治聾,故李昉《贈李濤》云:「社翁今日沒心 情,為乏治聾酒一瓶。」社翁,李濤小字也。

耳部外編 编辑

《魏略》:高辛氏有老婦,居王室,得耳疾,挑之,乃得物,大 如繭。婦人盛瓠中,覆之以槃,俄頃化為犬,其文五色, 因名「槃瓠。」

《拾遺記》:燕昭王時,沐胥國來朝,有道術人名尸羅,左 耳出青龍,右耳出白虎,始出纔一二寸,稍至八九尺, 俄而風至雲起,即以一手揮之,龍虎皆入耳中。 《元怪錄》:隋大業元年,兗州佐史董慎,性公直,明法理, 嘗因授衣歸家,出州門逢一黃衣使者曰:「『太山君呼 君為錄事』。因出懷中牒示慎,慎謂使者曰:『使君呼我, 豈有不行,然不識府君名謂何』?」使者曰:「錄事毋言,到 任即知矣。」經過遠近,忽聞大唱曰:「范慎追董慎到。」府 君邀登階,命左右取榻令坐,曰:「藉君公正,故有是請。 今有閩州司馬令狐實等六人,寘無間獄,承天曹符, 以實是太元夫人三等親,准令遞減三等。昨罪人程 翥一百二十人,引例喧訟,不可止遏。已具名申天曹, 天曹以為罰疑惟輕,亦令量減二等,余恐後人引例 多矣。君謂宜何如?」慎曰:「天地刑罰,豈宜恩貸奸慝?然慎一胥吏耳,素無文字,雖知不可終,語無條貫。當州 府秀才張審通,辭采雋拔,足得備君管記。」府君令帖 召之,俄頃至,審通曰:「此易耳。」判曰:「天本無私,法當畫 一。苟從恩貸,是資奸行。」即有黃衫人持狀而往。少頃, 復持天符曰:「所申文狀,多起異端,奉主之宜,但合遵 守,豈可使太元功德,不能庇三等之親?仍敢愆違,須 有懲罰。府君可罰不衣紫六十甲子,餘依前處分。」府 君大怒。審通曰:「君為判辭,使我受譴。」即命左右取方 寸肉塞其一耳。審通訴曰:「乞更為判申,不允即甘,當 再罰。」府君曰:「君為我去罪,即更與君一耳。」審通又判 曰:「天大地大,本乃無親,若使有親,何由得一?苟欲因 情變法,實將生偽喪真。令狐實等並請依正法。」黃衣 人又持往。須臾,又有天符來曰:「再審所申,甚為允當。 府君可加六天副正,使令狐實、程翥等並正法處置。」 府君即謂審通曰:「非君不可正此獄。」因命左右割下 耳中肉,令一小兒擘之為耳,安于審通額上,曰:「塞君 一耳,與君三耳,何如?」即送歸家。審通數日,額覺痒,遂 踴出一耳,通前三耳,而踴出者尤聰。時人笑曰:「天有 九頭鳥,地有三耳秀才。」亦呼為雞冠秀才。

《幽怪錄》:「薛君忽見二青衣駕赤犢,出耳中,乃別有天 地,花木繁茂,云兜元國。」

《靈應錄》:台州有民姓王,常祭廁神。一日至其所,見著 黃女子,民問何許人,答云:「非人廁神也,感君敬我,今 來相報。」乃曰:「君聞螻蟻言否?」民謝之:「非惟鄙人,自古 不聞此說。」遂懷中取小合子,以指點少膏如口脂,塗 民右耳下,戒之曰:「或見蟻子,側耳聆之,必有所得。」良 久而滅。民明日一見柱礎下群蟻紛紜,憶其言乃聽 之。果聞相語云:「移穴去暖處。」傍有問之何故,云「其下 有寶,甚寒,住不安民。」伺蟻出訖,尋之,獲白金十鋌。即 此後不更聞矣。

《見聞錄》:「無錫有談愉,號十洲,一日偶探耳,耳中忽得 銀一小塊,重一分四釐,是年肉價稱是,買斤肉食之。 余聞大奇之。後觀祝枝山《志怪錄》,則耳中得物,更有 奇于此者。往年葑門一媼,年逾五十,令人剔其耳,耳 中得少絹帛屑,以為偶遺落其中。已而每治耳,必得 少物,絲花穀粟稻穗之屬,為品甚多,始大駭怪而無 如之何,久亦任之,不甚驚已,且每收貯之,至年七十 有八而卒,筭其所得耳物幾一斛焉。」又云:「祖母王孺 人為允明言:永樂中,吳城有一老父偶治耳,於其中 得五穀金銀衣服器皿等諸物,凡得一箕,後更治之, 無所得,視其中已潔淨,唯其正中有一小木校椅,製 度精妙,椅上坐一人,長數分,亦甚有」精氣,其後亦無 別異。

鼻部彙考 编辑

《方言》:

《雜釋》
编辑

鼻,始也。獸之初生謂之鼻,人之初生謂之首。梁益間 謂鼻為初,或謂之祖。祖,居也。

鼻、祖,皆始之別名也。《傳》復訓以為居,所謂代語者也。

《釋名》
编辑

《釋形體》
编辑

鼻嘒也。出氣。嘒嘒也。

《釋疾病》
编辑

《鼻塞》曰「鼽。」鼽,久也。涕久不通,遂至窒塞也。

《酉陽雜俎》
编辑

《鼻竅通于目》
编辑

東方之人鼻大,竅通于目,筋力屬焉。

《空同子》
编辑

《北人鼻隆》
编辑

北之土厚,故其人「鼻隆」,鼻隆,故北人不相鼻。

《析骨分經》
编辑

《額》
编辑

額鼻。莖也。屬足陽明胃經。

《鼻》
编辑

鼻為肺竅,鼻孔屬手陽明大腸經。

鼻部藝文 编辑

《擁鼻》
唐·韓偓
编辑

擁鼻悲吟一向愁,寒更轉盡未回頭。綠屏無睡秋分 簟,紅葉傷心月半樓。卻要因循添逸興,若為趨競愴

離憂。殷勤憑仗官渠水,為到西溪動釣舟
考證

鼻部紀事 编辑

《列子黃帝篇》:「庖犧氏、女媧氏、神農氏,夏后氏,牛首虎 鼻,此有非人之狀,而有大聖之德。」

《路史》:「太昊伏戲氏,山準。」

帝禹、《夏后氏》,虎鼻。

《山海經》。「一臂國人一鼻孔。」

《史記周本紀》注:「《雒書靈聽》云:『蒼帝姬昌,日角鳥鼻』。」 《公羊傳》:「邾婁人執鄫,子用之社,蓋叩其鼻以血社也。」 《神仙傳》:「老子鼻純骨雙柱。」

《列士傳》:「干將子赤鼻。」

《戰國策》:魏王遺楚王美女,楚王悅之。夫人鄭袖謂新 人曰:「王愛子美矣,雖然,惡子之鼻。子為見王,則必掩 子鼻。」新人見王,因掩其鼻。王謂鄭袖曰:「新人見寡人, 則掩其鼻,何也?」鄭袖曰:「其似惡聞王之臭也。」王曰:「悍 哉!令劓之,無使逆命。」

《莊子徐無鬼篇》:「郢人堊漫其鼻端,若蠅翼,使匠石斲 之。匠石運斤成風,聽而斲之,盡堊而鼻不傷,郢人立 不失容。」

《戰國策》:蘇子南使於齊,謂齊王曰:「臣聞當世之主,必 誅暴正亂。今宋王射天笞地,鑄諸侯之象,使侍屏偃 展其臂,彈其鼻,此天下無道,而王不伐,王名終不成。」 《論衡骨相篇》:「蘇秦骨鼻,為六國相。」

《史記蔡澤傳》:「澤從唐舉相,唐舉熟視而笑曰:『先生曷 鼻巨肩,魋顏蹙齃,吾聞聖人不相,殆先生乎』?」按《注索 隱》曰:「曷鼻,謂鼻如蝎蟲也。蹙齃,謂鼻蹙眉。」

《秦始皇本紀》:「秦王為人蜂準長目。」

《高祖本紀》:「高祖為人,隆準而龍顏。」

《漢書陳湯傳》:「建昭三年,湯與甘延壽出西域,單于聞 漢兵至,欲去復還,曰:『不如堅守,漢兵遠來,不能久攻。 單于乃被甲在樓上,諸閼氏夫人數十,皆以弓射外 人,外人射中單于鼻』。」

《三輔故事》:衛太子嶽鼻,太子來省疾,至甘泉宮,江充 告太子勿入,陛下有詔,惡太子嶽鼻,尚以紙蔽其鼻。 充語武帝曰:「太子不欲聞陛下膿臭,故蔽鼻。」武帝怒 太子,太子走還。

《列女傳》:「梁高行者,梁之寡婦,榮於色,敏於行,早寡不 嫁,梁貴人爭欲娶之,不能得,梁王聞,使聘焉。乃援鏡 操刀以割鼻曰:『妾所以不死者,不忍幼嗣之重孤也。 刑餘之人,殆可釋矣』。」王高其節,敬其行,號曰「梁高行。」 沛國孫去病妻,同郡戴元世女,夫死,母欲嫁之,操刀 割鼻,刀鈍不入。趍於石上礪之鼻,然後斷。郡表其閭。 《魏志太祖紀》:「袁紹進臨官渡,遣車運穀,使淳于瓊等 將兵送之,公大破瓊等,皆斬之。」注:《曹瞞傳》:「袁氏輜重 有萬餘乘,在故市烏巢,屯軍無嚴備。公乃選精銳步 騎從間道出,放火盡燔其糧穀,斬督將眭元進等,割 得將軍淳于仲簡鼻未死,殺士卒千餘人,皆取鼻以 示紹軍,將士皆怛懼。時有夜得仲簡」將以詣麾下,公 謂曰:「何為如是?」仲簡曰:「勝負自天,何用為問乎?」公意 欲不殺,許攸曰:「明旦鑒於鏡,此益不忘人。」乃殺之。 《管輅傳》:輅舉秀才,吏部尚書何晏請之,謂輅曰:「連夢 見青蠅數十頭來在鼻上,驅之不肯去,有何意故?」輅 曰:「鼻者艮,此天中之山,高而不危,所以長守貴。今青 蠅臭惡而集之焉,位峻」者顛,輕豪者亡,不可不思害 盈之數,盛衰之期。注臣松之案:《相書》謂鼻之所在為 天中,鼻有山象,故曰「天中之山」也。

《曹爽傳》注:皇甫謐《列女傳》曰:「爽從弟文叔,妻譙郡夏 侯文寧之女,名令女。文叔早死,居止常依爽。及爽被 誅,文寧憐其少,使人諷之。女嘆且泣曰:『吾亦惟之,許 之是也』。」家以為信。女於是竊入寢室,以刀斷鼻,蒙被 而臥。其母呼與語,不應。發被視之,血流滿床席。舉家 驚惶,奔往視之,莫不酸鼻。

《晉書郭舒傳》:「舒字稚行。王澄聞其名,引為別駕,澄終 日酣飲。宗廞嘗因酒忤澄,澄怒,叱左右棒廞。舒厲色 謂左右曰:『使君過醉,汝輩何敢妄動』?澄恚曰:『別駕狂 邪,誑言我醉』。因遣搯其鼻,舒跪而受之,廞遂得免。」 《世說》:「王敦初尚主,如廁,漆箱盛乾棗以塞鼻。」

《後趙錄》:王謨字思賢,鼻齆,言不清暢。尪短,無威儀。將 拜曲陽令,石勒疑之,問長史張賓,賓曰:「請試可否。」勒 從之。謨政教嚴明,百城尤最。出為都部從事,守宰去 官者十五人。

《晉書石季龍載記》:「石閔率趙人誅諸胡羯,死者二十 餘萬,尸屯聚四方者,所在承閔書誅之。」於時高鼻多 須,至有濫死者。

《謝安傳》:「安被召,歷年不至,禁錮終身,遂棲遲東土。安 妻,劉惔妹也。既見家門富貴,而安獨靜退,乃謂曰:『丈 夫不如此也』。安掩鼻曰:『恐不免耳。安本能為洛下書 生詠,有鼻疾,故其音濁,名流愛其詠而弗能及,或手 掩鼻以斆之』。」 《世說》:「康僧淵目深而鼻高,王丞相每調之。僧淵曰:『鼻 者面之山,目者面之淵。山不高則不靈』」,淵不深則不 清《蜀錄》:「李雄長八尺三寸,美容貌。相工相之曰:『此君將 貴。其相有四:目如重雲,鼻如飛龍,口如方器,耳如相 望,法為大貴,位過三公不疑』。」

《王湛別傳》:「王處仲身長八尺,龍頰大鼻。」

《長沙耆舊傳》:太尉劉壽,少遇相師曰:「凡鼻為氣戶,君 鼻大貴之象。」

《談藪》,宋廢帝嘗入武帝廟,指其畫像曰:「渠大齇鼻,如 何不齇?」即令畫工齇其鼻。

《魏書王慧龍傳》:慧龍,尚書僕射愉之孫也。劉裕得志, 愉合家見誅,慧龍歸國。初,崔浩弟恬聞慧龍王氏子, 以女妻之。浩既婚姻,及見慧龍曰:「信王家兒也。王氏 世齇鼻,江東謂之齇王。慧龍鼻大,浩曰:『真貴種矣』。」數 向諸公稱其美。

《隋書元弘嗣傳》:「弘嗣轉幽州總管長史。於時燕榮為 總管,肆虐於弘嗣。及榮誅死,弘嗣為政,酷又甚之,每 推鞫囚徒,多以酢灌鼻。」

《舊唐書薛舉傳》:「舉每破陣,所獲士卒皆殺之,殺人多 斷舌割鼻。」

《袁天綱外傳》:天綱精於相術,子客師傳其父業,所言 亦驗。嘗與一書生同過江,登舟訖,遍視舟中人顏色, 謂同侶曰:「不可渡也。」遂相引登岸,私語曰:「吾視舟中 數十人,皆鼻下黑氣,大厄不久,豈可從之。」忽見一丈 夫,神色高朗,跛一足登舟,客師乃謂侶曰:「可以行矣, 貴人在內,吾輩無憂。」丈夫乃婁師德也。

《雲仙雜記》:「賀知章忽鼻出黃膠數盆,醫者謂飲酒之 過。」

元載性不飲,群寮百種強之,辭以鼻聞酒氣已醉。其 中一人謂可用術治之,即取針挑元載鼻尖,出一青 蟲如小蛇,曰:「此酒魔也,聞酒即畏之,去此何患?」元載 是日已飲一斗,五日倍是。

《唐書吳少陽傳》:「少陽死,元濟者,其長子也,山首,燕頷 垂頤,鼻長六寸。」

《王廷湊傳》:廷湊嘗使至河陽,醉寢於路,有過其所者, 視之曰:「非常人也。」從者以告,廷湊馳及之,問其故,曰: 「吾見君鼻之息,左若龍,右若虎,子孫當王百年。家有 大樹,覆及堂,公興矣。」及害弘正,而樹適庇寢。自廷湊 訖鎔,凡百年。

《酉陽雜俎》:「陸紹郎中言,嘗記一人浸蛇酒,前後殺蛇 數十頭。一日自臨甕窺酒,有物跳出齧其鼻將落,視 之乃蛇頭骨,因瘡毀其鼻如劓焉。」

《五代史王處直傳》:處直為義武軍節度使,其養子名 曰都,甚愛之。都執處直,囚之西宅,自為留後。明年正 月朔旦,都拜處直於西宅,處直奮起揕其胸而呼曰: 「逆賊,吾何負爾!」然左右無兵,遂欲囓其鼻,都掣袖而 走,處直遂見殺。

《聞見前錄》:太祖微時入洛,枕長壽寺大佛殿西南角 柱礎晝寢,有藏經苑主僧見赤蛇出入帝鼻中,異之。 帝寤,僧問所向,帝曰:「欲見柴太尉於澶州。」無以為資, 僧以錢幣為獻,帝遂行。

《馬自然傳》:「馬湘字自然。常與道士天下遍遊,時復以 拳入鼻及出拳,鼻如故。」

《桯史》:「裕陵年十三居於濮邸。一日正晝憇便寢,英祖 忽顧問何在,左右褰帳方見偃臥,有紫氣自鼻中出, 盤旋如香篆。大駭,亟以聞。英祖笑曰:『勿視也』。」

《中山詩話》:陳文惠公喜堆墨書,遊長安佛寺題名,從 者誤側硯汙鞋。公性急,遂窒筆於其鼻,客笑失聲。 《後山談叢》:世以癩疾鼻陷為死證,劉貢父晚有此疾, 又嘗坐和蘇子瞻詩罰金。元祐中同為從官,貢父曰: 「前於曹州有盜夜入人家室無物,但有書數卷耳。盜 忌空,還取一卷而去。乃舉子所著五七言也。就庫家 質」之。主人喜事,好其詩不舍手。明日盜敗,吏取其書, 主人賂吏而私錄之。吏督之急,且問其故,曰:「吾愛其 語,將和之也。」吏曰:「賊詩不當和他。」子瞻亦曰:「少壯讀 書,頗知故事。孔子嘗出,顏、仲二子行而過市,而卒遇 其師子路趫捷,躍而升木。顏淵懦緩,顧無所之,就市 中刑人所經幢避之,所謂石幢子者。既」去,市人以賢 者所至不可復以故名。遂共謂「避孔塔。」坐者絕倒。 溪蠻叢笑犵狫。飲不以口而以鼻。名曰「鼻飲。」

《從容錄》:南蠻有穿鼻種,以金環徑尺貫其鼻,君長以 絲繫環,人牽乃行。其次以二花頭金釘貫鼻下。出 《拾異志》:徐郎中筠少夢神人攜竹籃,其中皆人鼻,視 徐曰:「形相不薄,但鼻曲而小,吾與汝易之。」劓去徐鼻, 擇一鼻安之。神笑曰:「好一正郎鼻也。」徐鼻素不正,自 爾端直。後歷官正郎。

《元史王伯勝傳》:伯勝兄伯順,給事內廷,為世祖所親 幸,因以伯勝入見,命使宿衛。時伯勝年十一,廣顙巨 鼻,狀貌屹然,帝顧謂伯順曰:「此兒當勝卿,可名伯勝 賢。」奕莫尚書少虛因官西蜀,謁南堂靜師,咨決心要, 堂使其向好處提撕。適如廁,俄聞穢氣,以手掩鼻,遂 有省。即呈以偈曰:「從來姿韻愛風流,幾笑時人向外」

求。萬別千差無覓處,得來元在鼻尖頭
考證

鼻部雜錄 编辑

《詩經邶風終風篇》:「寤言不寐,願言則嚏。」按:注:嚏,鼽嚏 也。人氣感傷閉鬱,又為風霧所襲也。

《禮記·月令》:「秋行夏令,則人多鼽嚏。」

《內則》:「在父母舅姑之所,不敢噦噫嚏咳。」

《列子·仲尼篇》:「鼻將窒者,先覺焦朽。」

《論衡》「鼻不知臭為齆,人不知是非為閉。」

《說文》:「洟,鼻液也。」

《養生經》:「鼻者心之門。」

《崔寔政論》:「秦割國之君,劓殺其民,於是赭衣塞路,有 鼻者醜,故百姓鳥驚獸駭,不知所歸命。」

《抱朴子酒誡篇》:「鼻之所喜,不可任也。惑鼻者必茝蕙 芬馥也。」

《博物志》:「西方少陰,日月所入,其土窈冥,其人高鼻。」 《真誥》:「鼻中隔之際,名曰山源。山源者,一名鬼井,一名 神池,一名邪根,一名魂臺也。」

《酉陽雜俎》:「身神及諸神名異者,腦神曰覺元,髮神曰 元華,目神曰虛監,鼻神曰沖龍,舌神曰始梁。」

《筆錄》:范魯公質嘗謂同列曰:「人能鼻吸三斗醇醋,即 可為宰相矣。」

《醫閭漫記》:謝元吉言:「人看聖賢之書,當如看相書然, 乃有益。人觀相書,如言鼻高隆耶,低折耶?高隆則喜, 不然則憂矣。」

鼻部外編 编辑

《酉陽雜俎》:永貞年,東市百姓王布知書,藏鏹千萬,商 旅多賓之。有女年十四五,艷麗聰悟,鼻兩孔各垂息 肉如皁莢子,其根如麻線,長寸許,觸之痛入心髓。其 父破錢數百萬治之不瘥。忽一日有梵僧乞食,因問 布:「知君女有異疾,可一見,吾能止之。」布被問大喜,即 見其女。僧乃取藥,色正白,吹其鼻中,少頃摘去之,出 少黃水,都無所苦。布賞之白金。梵僧曰:「吾修道之人, 不受厚施,唯乞此息肉。」遂珍重而去,行疾如飛,布亦 意其賢聖也。計僧去五六坊,復有一少年,美如冠玉, 騎白馬,遂扣門曰:「適有胡僧到無?」布遽延入,具述胡 僧事。其人吁嗟不悅曰:「馬小踠促竟後此僧。」布驚異, 詰其故,曰:「上帝失樂神二人近知藏於君女鼻中。我 天人也,奉帝命來取,不意此僧先取之,吾當獲譴矣。」 布方作禮,舉首而失。

新羅國有第一貴族金哥,其遠祖名旁㐌,有弟一人, 甚愚,入山遇群鬼,執之,謂曰:「爾欲為我築糠三版乎? 爾欲鼻長一丈乎?請築糠三版。」三日饑困不成,求哀 於鬼,乃拔其鼻,鼻如象而歸。國人怪而聚觀之,慚恚 而卒。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