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第1511卷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一千五百十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一千五百十一卷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一千五百十二卷


考證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一千五百十一卷目錄

 永昌府部彙考三

  永昌府驛遞考

  永昌府兵制考

  永昌府物產考

  永昌府古蹟考陵墓附

  永昌府猺獞峒蠻考

職方典第一千五百十一卷

永昌府部彙考三 编辑

永昌府驛遞考        府志 编辑

本府。保山縣附郭。

自府西南六十里至蒲縹堡。永昌府以下無額設堡夫。

蒲縹堡 八十里至磨盤石堡。

磨盤石堡 八十里,至龍江驛堡。驛久裁。龍江驛堡 一百一十五里,至騰越州南。中極邊外皆野彝,行四十餘日始達緬甸。途中曠野無人,又多野獸,難行。

自府東北一百二十里至沙木和堡。沙木和堡係民夫應差,後因苦累,撥永昌衛軍一十二戶,與民夫各半。變亂之後,除逃亡故絕,今止存堡夫二十三名。路過瀾滄江橋,查迤西一帶各堡,自恢滇以來,原未開支錢糧。

沙木和堡 七十五里至永平堡。永平原設堡夫六十四名、內逃亡故絕六十二名、止存二名。餘將冷飯田租穀雇應

永平縣 七十五里至黃連堡。黃連堡原設堡夫六十四名、內逃亡故絕五十八名、止存六名。餘將冷飯田租穀雇應

黃連堡 二十五里,至打牛坪堡。打牛坪原設堡夫六十四名,內逃亡故絕五十八名,止存六名,議令漾濞伍九半伍所軍協濟。有冷飯田。打牛坪堡 八十里,至漾濞堡,原設堡夫六十七名,內逃亡故絕三十名,止存三十七名。有冷飯田。又各里站馬十匹,每馬編夫三名,共三十名,今已久裁無設。以上屬永平縣。

自府東由哀牢山至竹魯凹,一百二十里至瀾滄江,通順寧府。

自本府至河灣櫟柴壩一百二十里,《通》「雲龍州。自府西北一百二十里至北衝,又一百二十里至孫足,一百二十里至漕澗,西至上江十五喧,四百里接野人界。」

自府西南由潞江「從邦別小路至鎮安所一百六十里,由鎮安所八十里至猛弄,由猛弄一百里至芒市,由芒市二百四十里至遮放,由遮放二百里至猛卯,由猛卯至碗頂河邊」 ,遂交木邦界。

自府南至施甸,由施甸四十里至姚關,由姚關一百六十里至灣甸州,由灣甸一百八十里至鎮康州,由鎮康四百里至耿馬,由耿馬二百七十里至猛猛,由猛猛三百七十里至孟尤,由孟尤二百四十里至卡唎瓦野人界。

永平縣

自縣正東,由黃連堡東南出半坐山,至洒拉亨丫口五十里,交蒙化府界。

自縣正東大路至漾濞雲龍橋,由雲龍橋東北從桑不老至登頭,五十里,交鄧川州界。由桑不老正東至阿浪,二十里,交浪穹縣界。

自縣東南由薩佑村一百里至小邑里。「由小邑里正東出鬼口五十里,至雞街,交蒙化府界。由小邑里東南出阿貝村,過鬼星村,至馬街裡四十里,交蒙化府界。」

自縣正南從門坎至「坌路四十里,交順寧府界。」 「《坌路》東南至稻梯十五里,交順寧府界。」 由《坌路》西南從漂浪出南山二十里,交保山縣界。自縣正西由小田壩出大箐至江邊七十里,交保山縣界。

自縣西北由石沖出棹盤至沙魯,六十里交保山縣界。

自縣正北由小《羅武》、大羅武,出那白河,西夕至箭桿場風洞,一百五十里,交雲龍州界。由《大羅武》東北出雞鳴山鹿鳴河,過羅裡密阿土郎,至橫場,一百三十里,交浪穹縣界。

自縣東北由東山出西里,過阿里浪,至破裡場,一百六十里,交浪穹縣界。

騰越州

自州北四程至「茶山長官司。」

自州西八程至里麻長官司,十程至「孟養宣慰司。」

自州南二十里交南甸半個山,又六十里至南甸宣撫司,又二程至千崖,四程至蠻哈山,十程至猛密,二十七程至緬甸,三千里有奇至南海。自南甸四程至隴川,隴川西南十程至猛密。由隴川東南十程至木邦,轉達八百宣慰司。自州東南二程至蒲窩,又二程至芒市,轉達鎮康州。

永昌府兵制考    通志府志合載 编辑

皇清《開滇兵制》:

永順鎮總兵官 ,順治十七年設,駐劄永昌府。中、左、右。遊擊三員  ,守備三員。

千總六員     ,把總十二員。

馬戰兵二百四十名 ,步戰兵九百六十名,守兵一千二百名。

以上經制鎮標三營官兵俸餉料乾歲需銀共四萬三千八百二十一兩二錢一分零,米共八千六百四十石。

汛防

中營 白水鋪經制官一員,帶兵防守猛賴姚關。

左營 杉木和北沖,猛筒蘭滄江枯河。

右營 永平縣經制官一員,帶兵防守觀音山、戥子鋪、燕子河、漭水渡、右甸、竹魯凹。

騰越協

順治十七年設,駐騰越州。

副將一員     ,守備一員。

千總二員     ,把總四員。

馬戰兵一百名   ,步戰兵四百名。

守兵五百名 。以上經制官兵俸餉料乾歲需銀共一萬八千零四兩六錢五分零,米共三千六百石。

汛防

盞達 、猛卯 :以上二大汛,各有經制官一員,帶兵更換防守。

皇清復《滇兵制》。

永順鎮總兵官 ,仍舊制,駐永昌府。

中、左、右遊擊三員  ,守備三員

千總六員     ,把總十二員。

馬戰兵二百四十名 ,步戰兵九百六十名,守兵一千二百名。

《騰越》協副將 ,仍舊制駐騰越州。

守備一員     ,千總二員。

把總四員     ,馬戰兵一百名。

步戰兵四百名   ,守兵五百名;

順雲營

守備一員     ,千總一員。

把總二員     ,馬戰兵五十名。

步戰兵二百名   ,守兵二百五十名。以上經制官兵俸餉料乾歲需銀八千七百九十九兩三錢九分零,米共一千八百石。

永昌府物產考    通志府志合載 编辑

府總

麻竹 ,其質綿軟,可為繩為屨,出騰越。

《董棕 飛》《松子 》,俱出騰越外野人界。

蔞葉 可和檳榔食之。按《明一統志》:「葉似葛,蔓附於樹,可為醬,即《漢書》所謂蒟醬也。實似桑椹,皮黑肉白,味辛。合檳榔食之,禦瘴癘。」

波羅蜜 ,實大如瓜,味甘酸,出潞江。永平時,魚 出蘭滄江,味美,雷鳴始出,即東南之鯖魚也,郡人重之。

花斑藤 ,出高黎貢山。可為杖。

「紫英石 」 、「雲母石 」 ,俱出《騰越州》。

《海金沙   》。排風藤 、《白蠟》。

碁 ,質堅色瑩,出《保山》。

縹㲲 ,出騰越,即白㲲布。堅厚縝密,頗類絲紬。桐花布 ,《華陽國志》言「寧州有梧桐花,可績為布。」 《通雅》謂「即木棉花」 ,常璩誤記。

象     :象牙    、象尾。

琥珀 按《明一統志》:「生地中,其上及旁不生草,深者八九尺,大者如斛,削去外皮,中成琥珀菜玉    墨玉    水晶」

催生石 作杯飲酒,可治產難。

黑藥    :乳香    、沒藥。

兒茶    哈芙蓉   冰片:

《神》黃豆 。食之則痘稀。

青花豆 可治瘡

「寶沙 」 ,出猛緬外國,非永昌所產,且如水晶墨。

玉諸物,又皆極難得者。《舊志》相仍,姑存之以載其名耳。按《府志》,出騰越,治寶石、瑪瑙用之。黃金 出上江及永平,銀龍江皆有之。

銅 出孟桀山中

銕 ,出永平花橋山,有銕廠,上江亦有之,今奉禁不採。

瑪瑙 ,出保山瑪瑙。山巔。有紅白色相間者,曰「纏絲瑪瑙。」 有紅如胭脂者,曰「紅瑪瑙」 ;有色白如玉面光潤者,曰「白瑪瑙」 ;有紫色者,曰「紫瑛瑪瑙。」 土人取之,其體極堅,然脆而易碎,製之甚難。又出保山金雞村,其色淡紅,而堅不足。

墨石玉 ,出保山法寶山後。其色光潤,黑白相間。

青石 可為碑碣

紫石 二石各山中皆有之。

永昌府古蹟考     通志府志合載 编辑

本府。保山縣附郭。

諸葛營 ,在城南十里,武侯屯兵之所。及還,漢人遺此者,聚族而居,至今呼為「舊漢人。」

旗臺 在諸葛營前小海子內,武侯豎旗之所。阜高周三十餘丈,隨水高下,雖巨潦不能浸。按《明一統志》:「諸葛營俗謂武侯旗臺。」

「諸葛井 」 在哀牢山上,可飲千人,夜有火光。井有二穴,相去一寸五分,各圍三尺許,形圓如碗。孟春月,居民視井水盈涸,以占歲之豐歉。相傳武侯鑿以濟軍者。又名天池,又名「金井。」

糧堆所 在府東南山中,墩阜甚多。武侯覆糧於上,以示彝人。

《保山斷脈 》即太保山接脈處。昔武侯過此,掘地以鐵物間之。

將臺 在金雞村北,世傳為呂凱所築。凱即本村人,臺高丈餘,廣倍之,今廢。

立釕石 在金雞村溫泉之北,石高五尺,周一丈許,蜀漢呂凱建。按舊志、《通志》俱作「釕」,查《字彙》無「釕」字,當是。字之訛耳。又註曰:「呂凱建此石乃生成,非建也。」今正之。音結。戟也。右軍書臺 在諸葛營東。舊傳有王羲之所書碑刻,今碑廢址存。一說即武侯南征時右軍屯兵之地,乃右軍臺也。或訛為書臺耳。

萬箭樹 在府天井山北。段氏時,濮蠻為盜,出沒於此。行者射其樹,厭之。樹高五丈餘,箭集如蝟。

哀牢縣址 在太和坊東。元為永昌府。明洪武中為中千戶所軍營。按《明一統志》,在府境哀牢王國。東漢永平中,置哀牢縣,屬永昌郡。晉因之,後廢。

不韋縣址 在府鳳栖山下。漢武帝置縣,徙呂嘉子孫居之,以嘉為不韋,後因名。按:《明一統志》,東漢永昌郡治此。

諸葛城 ,在高崙山分水嶺。舊傳諸葛運鬼工一夜而成者。

馬援洞 ,在寶蓋山後青岡壩,舊址尚存。洞下流水不竭。

敕書樓 在府治後,樓後有《敕書碑》。

卻金亭 在城北,即賀兵備卻金處,今廢。鳳儀石 在金雞寺前。舊傳有鳳棲於此,土人不識,呼為「金雞,寺」 與村皆以此名也。

鐘樓 在鎮南門之西,上懸鐘,重千斤,漢時遺器也。明成化時,千戶張邦因其少損而重鑄之,音響甚洪,可聞百里。樓燬於兵。

一鑑樓 在易羅池西,久廢。

看山樓 戶部侍郎張志淳建。樓中藏書萬卷,雄偉奇麗,甲於一郡。楊升菴題曰「鐵樓。」

接龍樓 在太保山岡武侯祠後。康熙三十二年,總兵偏圖重修。

《明詩》臺 在郡人張含第宅之西,楊升菴題「慈雲塔 」 ,在龍泉寺之北,高七丈有奇。

濯纓亭 在噴珠泉上。前臨易羅池,左倚高城,右環九隆諸峰。湖山在望,龍泉諸勝,此為第一。昔鄧子龍鎮永時,常憩於此,題一聯於上云:「百戰歸來,贏得鬢邊白髮;千金散盡,祇餘湖上青山。」 至今人猶誦之。舊亭久圮,康熙二十七年,總兵偏圖重修。

湖心亭 在池中。明萬曆十四年,參將鄧子龍建,總兵偏圖重修。

「偕樂亭 」 在池西龍王祠之左。

望海亭 在池西偕樂亭之左。

「環翠」 亭 在圓光寺左。

太保山亭 :在太保山上。舊有吟風亭,久廢。康熙四十年,總兵周化鳳、知府羅綸等捐俸重建。及兩學庠生各捐俸資不等,並建「三台亭」 、「五雲亭」 於左右。三亭並峙,如在雲表。遊人登眺,相繼於道。人咸以為覽一郡之風光,增太保之景像云。

「翠微樓 」 在玉皇閣左,即今會真樓址。

深翠樓 :在城東北隅。舊有角樓,久廢。康熙三十九年,總兵周化鳳因修城,復為重建。

「雅會堂 」 在玉皇閣右,即今「九霄樓」 址。

梨花塢 在城西南七里九嶺岡下。戶部王弘祚創建。層臺聳秀,曲澗流泉,有「慈雲閣」 、「畫月樓」 、「瑞雪岑」 諸勝。仲春時,遊人咸攜酒脯為梨花洗妝。

《龍池夜月 易》羅池有九竇噴出,又名「九龍池。」 池廣二百餘丈,水清如鏡。康熙二十七年,總兵偏圖砌石為堤,沿堤樹木掩映,夏秋之間,紅蓮翠蓋,蕩漾清波,頗極幽麗。獨中秋夜月初出時,光映池中,臨西岸望之,如金塔橫於波底,池上遊人,四時不絕。至此夕則夜遊者亭臺皆滿,尤稱盛賞云。

金雞溫泉 在金雞村,去城三十里。泉溫而清,四時可浴。康熙四十年春,知府羅綸更為修砌,復鑿一池於旁,引水於內。上為瓦屋,中為垣隔之,在外者聽民之便。其南舊有亭,並為新之,以為憩息之所。四十年冬,又同同知李文淵、知縣程奕,建正己亭於其西。亭之前為射圃,經歷鍾呂堅修。按《舊志》,有虎嶂溫泉,在虎嶂山之麓,荒蕪已久。

《蕉洞春光 》在城南十五里臥獅山下,有洞曰「芭蕉」 ,深數百步,其中石乳懸垂,千奇萬狀。春時郡人常遊於此。

《蘭江霽色 》即蘭滄江。兩山壁立,一水雲奔,長橋若彩虹橫於天際,霧氣氤氳,嵐光縹緲,佳景也。

《西寺鐘聲 》,即法明寺梵宮,雄峻,跨於太保山麓,每夜靜風清,鐘聲洪壯,達於城野。

《東林鶴瑞 》,在哀牢山之西,嘗有鶴棲於樹間,永昌無鶴而偶有之,故以為瑞。

《魚村釣月 》在城東十里,即打魚村。漁竿高插,月色映波,恍如畫圖。

《龍祠望雲 》即易羅池上之龍王廟。雲氣時浮,晴光可挹。

《神坪賞花 》在城北五里。舊時海棠盛開,遊人絡繹,因為「海棠村。」

漢營走馬 在諸葛營。舊有觀騎樓。暮春二十七日為「走馬會」 ,樓燬而俗存。

皇清康熙二十五年,總兵偏圖建大生閣於此,較昔

頗盛

玉井天池 在哀牢山之下,即玉泉也。有石如鼻,掛泉二道,一溫一冷。舊傳偶有比目魚出。西山「晚翠 」 ,即太保左右諸峰。舊時青松遍嶺,將晚時翠色欲滴,蔚然可愛,今廢於兵久矣。《北津楊柳 》,在城北二十里,即今之板橋也。舊時道旁綠楊參差,猶如柳巷,因兵燹,久廢。

皇清康熙三十九年,知府羅綸重為栽植。「三年之後。」

一路成陰矣

《月明太保 》太保山極高曠平敞,俯臨一郡。每當朢夜登之,明月當人,清輝皎徹,沁入心骨。下視城郭,隱然群山曠野,茫茫雲霧之內,萬籟俱寂,惟有天風瑟瑟,飄飄吹衣,恍如玉虛中,非他處可比。

《春滿》,隆陽 城中樹木最多,春時群花盡放。憑高望之,滿城皆花,如錦如雲,極為佳麗。

永平縣

打牛坪 在縣北七十里。武侯南征,值立春日,鞭土牛於此。

關索寨 ,在縣東五里。下有洞,首尾相通,樵牧者嘗聞洞中有戈戟聲。

大銅釜 在鎮姚所南八十里,有二,每釜可注水三十餘石。

偃草坡 在全勝關南參將鄧子龍敗緬兵處。至今草皆下生,不能上指。

黑水 在灣甸州南。每歲五六月,水自地出,人馬近之則病,飲之則死。土人用氈浸水中,久之取出,絲毫可以殺人。

鎮姚所城 在老姚鳳山之阿。明萬曆中建。所裁,城存。

鎮安所城 在猛淋寨,舊潞江安撫司。明萬曆間建所裁,城存。按《府志》云:自大銅釜至鎮安所城,皆係永昌府南姚關地界。《通志》誤入永平。

正之

博南縣址 在縣江惠村。按《明一統志》在縣境,「東漢永平中置,晉因之,後改曰永平。」

諸葛寨 在縣北三里,亦孔明駐兵之所。「自新軒 」 在城南溫泉之上,知縣姚孔鍹建。《銀江晚釣 》即銀龍江。每月終時,江底忽現月影如日然,見之不易。

《金浪曉行 》,即博南山。

《漢營夜月 》,在打牛坪。

「懸巖瀑布 」 在寶峰山頂。

「曲洞溫泉 」 ,水煖而清,四時可浴。

《和丘聳翠 》,即和丘山,盤迴綿亙,眾峰入雲,遠近矚目。

《天馬朝陽 》,即天馬山。

雙溪流水 在縣東薩佑村。其潭有二,水極澄清。

《一碗甘泉 》在羊街山麓,甘美可掬。

《萬松僊境 》:「萬松挺立,俯視群峰。頂有萬松閣。」 《騰越州》。

鎮彝石堆 在州矣羅山後。高丈餘。孔明屯兵處。

子午石 在迦羅廟東

濟旱石 在州北二里土山上。石形如丸,周丈許,舊傳高僧摩迦陀所遺。天旱禱雨,以石浸龍池,雷雨輒至。

龍馬槽 在州北百五十里。江中有石如槽。舊傳南詔時龍馬飲此。

滾鐘溪 在州南十里寶峰山。傳有鐘重千斤。一夕風雨,鐘陷溪中。今鈕尚見,草皆偃生。尚書營 在州北三十里。靖遠伯王驥駐兵處。按《府志》:「在城南五里,王驥駐兵堆石」 識其地,亦曰軍營堆。

西源城 ,在州西平原中,廣二里許,城坡衢道,井然可見。

羅密城 在城北

順江州址 在州西北

越甸縣址 在州南

古勇縣址 在州西

龍馬窩 在城西十里。相傳,昔有人見霧中有物逐馬如飛,後村中馬產駒多駿。

黃牛石 在馬面關山旁壁立,土人阻險,必祭而後行。

「鎮兵」 石 在武侯祠中,昔傳武侯所遺。

金塔坡 ,在干峨山之北,昔有異人修練於此,至今無蚊蚋霜雪。

寧遠亭 在城內。弘治間,兵備蕭蒼建,今廢址猶存。

秀峰亭 在學前秀峰山上。兵備趙炯建,知州沈祖學修,撫彝同知蕭奇熊恢拓其制,建閣於上,像魁神祀之,改名「文星閣。」

觀風亭 在州治前,跨池中,今圮。

幽蘭亭 在古靈祠內。郡人王紞、汪城《易經》,張潤讀書其中,人謂之「德星聚處」 ,今廢。

龍光亭 在疊河水濱。懸瀑飛泉,日光相映,如虹霓然。知府嚴時泰建,參將鄧子龍復拓其制。今廢。

覽勝亭 :在來鳳山之東。兵備趙炯立,今廢。《春園 》有二,一在東山寺下,一在球珠山下。茶樹成林,爛熳如錦,遊人以為佳賞。今廢。

《來鳳晴嵐 》在州南四里。竹林繁茂,每曙時有嵐氣鎖之。

《大盈秋水 》,波濤浩瀚,澄清可掬。

《筆峰霽雪 》在州學前,奇峰獨聳,冬日雪後望之如銀筆插天。

龍洞垂簾 在州西山外。泉流至峽口,石崖斷絕,水勢奔騰,其下如簾之垂。

陵墓附 编辑

本府。保山縣附郭。

漢呂凱墓 在金雞村

孟優墓 在鎮姚所南八十里,地名猛波羅。哀牢夫人墓 在哀牢山。正德間,鄉人掘地得碑,誌剝落,段中庸撰文。按《明通志略》曰:「夫人諱福則伽宗胄裔之嫡女也。事君子也,樂其道而不淫;逮下妾也,用其能而不妒。」 又曰:「月出碧雞照,哀牢之名縣;鴻飛滇渚下,潯陽之長江。」 志哀牢夫人者,志其世也,非以其人。

唐杜光庭子墓 光庭,蜀青城人,仕唐為御史,將子入南詔。子卒,葬龍鳳山,其名無考。

王狀元墓 在大寺山。名氏無考。

元騰衝府知府高泰墓 ,在龍鳳山,墓廢碑存。騰衝府知府孟光墓 ,在城北干峨寺左,《光四》

川成都人

明給事中陳以仁墓 在龍泉門外圓通閣後。字景元,廣西宜山人。明洪武中以戶科給事罪戍金齒,卒葬此。

都督僉事胡誌墓 在城西九隆山。成化間賜葬。

戶部侍郎張志淳墓 在城南黃竹山。嘉靖間賜葬。

三忠墓 ,在府東關坡。孫可望入滇,通判劉廷標、推官王運開并弟運閎死之,葬此。

「戰士塚 」 有二:一在姚城東南隅,一在松坡營東。

明楊象山墓 在縣南三十里新街。

光祿寺少卿薛繼茂墓 在城東南三十里桃花屯東河邊。

劉真人墓 ,在仁壽門外象頭山下,即雄山《騰越州》。

都指揮陳昇墓 在西山。

指揮同知陳鑑墓 在西山。

處士易恆墓 在來鳳山右。

《谷婦》楊氏墓 在來鳳山麓。

張婦頓氏墓 在西山

林婦閻氏墓 在金塔坡。

黃婦李氏墓 在來鳳山後。

張婦鄭氏墓 在來鳳山右。

段氏墓 在來鳳山

吳婦張氏墓 ,在干峨山。

吳婦原氏、劉氏墓 在干峨山。

永昌府猺獞峒蠻考 编辑

後漢

世祖建武二十七年,哀牢彝《賢栗》等率種人求內屬,封《賢栗》等為君長。自是,歲來朝貢。

按《後漢書世祖本紀》,夏五月,益州郡徼外蠻彝率種人內屬。按《西南彝傳》,哀牢彝者,其先有婦人名沙壼,居於牢山。嘗捕魚水中,觸沈木,若有感,因懷妊,十月產子,男九人。後沉木化為龍,出水上。沙壼忽聞龍語曰:「若為我生子,今悉何在?」 眾子見龍驚走,獨小子不能去,背龍而坐,龍因䑛之。其母鳥語,謂背為九,謂坐為隆,因名子曰九隆。及後長大,諸兄以九隆能為父所䑛而黠,遂共推以為王。後牢山下有一夫一婦,復生九女子,九隆兄弟皆娶以為妻,後漸相滋長。種人皆刻畫其身,像龍文,衣著尾。九隆死,世世相繼,乃分置小王,往往邑居,散在谿谷。絕域荒外,山川阻深,生人以來,未嘗交通中國。建武二十三年,其王賢栗遣兵乘箄船南下江漢,擊附塞夷《鹿茤》《鹿茤》人弱,為所擒獲。於是震雷疾雨南風飄起水為逆流翻涌二百餘里,箄船沉沒哀牢之眾溺死數千人。賢栗復遣其六王將萬人以攻鹿茤。《鹿茤》王與戰,殺其六王哀牢耆老共埋六王夜虎復出其尸而食之,餘眾驚怖引去。賢栗惶恐謂其耆老曰:「我曹入邊塞,自古有之。今攻鹿茤,輒被天誅,中國其有聖帝乎?天祐助之,何其明也?」 二十七年,賢栗等遂率種人戶二千七百七十,口萬七千六百五十九,詣越嶲太守鄭鴻降,求內屬。光武封賢栗等為君長,自是歲來朝貢。按:注引《哀牢傳》曰:「九隆代代相傳,名號不可得而數。至於禁高,乃可記。」 知。「禁高死,子吸代;吸死,子建非代;建非死,子哀牢代;哀牢死,子桑藕代;桑藕死,子柳承代;柳承死,子柳貌代;柳貌死,子《扈栗》代。」

顯宗永平十二年春正月,益州徼外彝哀牢王相率內屬,於是置永昌郡,罷益州西部都尉按《後漢書顯宗本紀》云云。按注:罷益州部,所領六縣,合為永昌郡,置哀牢、博南二縣,去洛陽七千里,在今匡州匡川縣西。按《西南彝傳》:「永平十二年,哀牢王柳貌遣子率種人內屬,其稱邑王者七十七人,戶五萬一千八百九」 十,口五十五萬三千七百一十一。西南去洛陽七千里。顯宗以其地置哀牢、博南二縣,割益州郡西部都尉所領六縣,合為永昌郡。始通博南山,度蘭滄水,行者苦之,歌曰:「漢德廣,開不賓。度博南,越蘭津,度蘭滄,為他人。」 哀牢人皆穿鼻儋耳其渠。

考證

帥,自謂王者耳。皆下肩三寸,庶人則至肩而已。土地沃美,宜五穀、蠶桑。知染,采文繡、罽毲帛,疊蘭干細布織成文章,如綾錦。有梧桐木華,績以為布,幅廣五尺,潔白不受垢污。先以覆亡人,然後服之。其竹節相去一丈,名曰「濮竹。」 出銅、鐵、鉛、錫、金、銀、光珠、琥珀、水晶、琉璃、軻蟲、蚌珠、孔雀、翡翠、犀、象、猩猩、貊獸。雲南縣有神鹿,兩頭,能食毒草。先是西部都尉廣漢鄭純,為政清潔,化行彝貊,君長感慕,皆獻《土珍》,頌德美。天子嘉之,即以為永昌太守。純與哀牢彝人約,「邑豪歲輸布貫頭、衣二領、鹽一斛,以為常賦」 ,彝俗安之。純自為都尉、太守十年卒官。

永平十七年春三月,「西南彝、哀牢、儋耳、僬僥、槃木、白狼、《動黏》」 諸種前後慕義貢獻。

按《後漢書顯宗本紀》云云。按《西南彝傳》,「莋都夷者,武帝所開,以為莋都縣。其人皆被髮左衽,言語多好譬類,居處略與汶山彝同。土出長年神藥,仙人,山圖所居焉。元鼎六年,以為沈黎郡。至天漢四年,并蜀為西部,置兩都尉,一居旄牛,主徼外彝;一居青衣,主漢人。永平中,益州刺史梁國朱輔好立功名,慷慨有大略。」在州數歲,宣示漢德,威懷遠彝。自汶山以西,前世所不至,正朔所未加。白狼、槃木、唐菆等百餘國,戶百三十餘萬,口六百萬以上,舉種奉貢,稱為臣僕。輔上疏曰:「『臣聞《詩》云:『彼徂者岐,有夷之行』。《傳》曰:『岐道雖僻,而人不遠』。詩人誦詠,以為符驗』。今白狼王唐菆等慕化歸義,作詩三章。路經卭來大山零高坂,峭危峻險,百倍岐道,繈負老幼,若歸慈母。《遠彝》之語,辭意難正。草木異種,鳥獸殊類。有犍為郡掾田恭,與之習狎,頗曉其言。臣輒令訊其風俗,譯其辭語,今遣從事史李陵與恭護送詣闕,并上其樂詩。昔在聖帝舞《西彝》之樂,今之所上,庶備其一。」帝嘉之,事下史官,錄其歌焉。《東觀》載其歌,併夷人本語「遠彝樂德」歌詩曰《大漢是治》。提官隗搆。與《天意合》。魏冒踰糟「吏」譯《平端》。岡譯劉脾不從我來。旁莫支留聞風向化。徵衣隨旅所見奇異。知唐桑艾多賜繒布。邪毘甘美酒食。推潭僕遠昌樂肉飛。拓拒蘇便屈伸悉備。局後仍離蠻夷貧薄。僂讓龍洞無所報嗣。莫支度由願主長壽。陽雒僧鱗子孫昌熾。莫稚角存《遠夷慕德歌詩》曰:「蠻夷所處。」僂讓皮尼日入之部:且交陵悟慕義向化。繩動隨旅歸「日出主。」路且倲《雒》,「聖德深恩。」聖德渡諾與人富厚。魏菌度洗冬,多霜雪。綜邪流藩夏,多和雨。莋邪尋螺寒溫時適。藐潯瀘灕部人多有。菌補邪推涉危歷險。辟危歸險不遠萬里,莫受萬柳去俗歸德。術疊附德心歸慈母。仍路慈摸《遠夷懷德》歌曰:「荒服之外。」荒服之儀土地磽埆。犁籍憐憐食肉,衣皮。阻蘇邪犁不見鹽穀。莫碭粗沐吏譯《傳風》。罔譯傳微《大漢安樂》。是漢夜拒《攜負歸仁》。蹤優路仁觸冒險陝。雷折險龍高山岐峻,倫狼藏幢《緣崖磻石》。扶路側祿木薄發家。息落服淫百宿到洛。理歷髭雒父子同賜。捕茝菌毗懷抱匹帛。懷槁匹漏《傳告種人》。傳言呼敕長願臣僕。陵陽臣僕是時,郡尉府舍皆有雕飾,畫「山神、海靈」、奇禽異獸以炫燿之,夷人益畏憚焉。

肅宗建初元年秋九月,永昌哀牢彝叛。

按:《後漢書肅宗本紀》云云。

二年春三月,永昌、越巂、益州三郡民彝討《哀牢》,破平之。

按《後漢書肅宗本紀》云云。按《西南彝傳》:「先是西部都尉廣漢鄭純,為政清絜,化行彝貊,君長感慕,皆獻土珍,頌德美,天子嘉之,即以為永昌太守。純與哀牢彝人約,邑豪歲輸布貫頭衣二領、鹽一斛,以為常賦,彝俗安之。純自為都尉太守,十年卒官。建初元年,哀牢王類牢與守令忿爭,遂殺守令而反叛,攻越巂唐城」 ,太守王尋奔揲揄,哀牢三千餘人攻博南,燔燒民舍。肅宗募發越嶲、益州永昌《彝漢》九千人討之。明年春,邪龍縣昆明彝鹵承等應募,率種人與諸郡兵擊《類牢》于博南,大破斬之,傳首洛陽。賜《鹵承》帛萬匹,封為「破虜傍邑侯。」

和帝永元六年春正月永昌徼外夷「遣使譯獻犀牛大象。」

按《後漢書。和帝本紀》云云。按《西南夷傳》:「郡徼外敦忍乙王慕延慕義遣使譯獻犀牛、大象。永元九年春正月,永昌徼外蠻彝及撣國重譯奉貢。」

按《後漢書和帝本紀》云云。按《西南彝傳》,「徼外蠻及撣國王雍由調遣重譯,奉國珍寶,和帝賜金印紫綬,小君長皆加印綬錢帛。」

永元十二年春二月,旄牛徼外白狼。《薄彝》率種人內屬。

按《後漢書。和帝本紀》云云。按《西南彝傳》。「和帝永元十二年。旄牛徼外白狼。」薄蠻彝王唐繒等遂率種人十七萬口歸義內屬。詔賜金印紫

綬小豪錢帛各有差

安帝永初元年春三月,《永昌》徼外《僬僥》種彝貢獻內屬。

按《後漢書。安帝本紀》云云。按《西南彝傳》,「徼外僬僥種彝陸類等三千餘口,舉種內附,獻象牙、水牛、封牛。」

安帝永寧元年十二月永昌徼外撣國遣使貢獻。

按《後漢書安帝本紀》云云。按《西南彝傳》:「永寧元年,撣國王雍由調復遣使者詣闕朝賀,獻樂及幻人,能變化吐火,自支解,易牛馬頭,又善跳丸,數乃至千。自言我海西人,海西即大秦也,撣國西南通大秦。明年元會,安帝作樂於庭,封雍由調為漢大都尉,賜印綬,金銀綵繒各有差。」

《通志》
编辑

潞江安撫司

蠻名怒江甸。元隸柔遠路。明洪武十五年,內附,置長官司。永樂九年,陞安撫司,以線氏領司事。沿至線世祿。後線有功嗣。

皇清平滇有功,投誠,仍授世職。有功死,姪崇毅襲。崇

毅死子國勳襲

永平縣土縣丞

世屬馬氏。元時為土副使。明初,馬鎖飛歸順,授縣丞。沿至,馬一騆、一、駿一騄。騄生渥。

皇清平滇,渥投誠,仍授世職。子世喬,候襲。

打牛坪土驛丞

明正統中,楊霖隨王驥討麓川,授驛丞,沿至楊騰鳳、楊瞳、楊浥武、楊天立。

皇清平滇,天立投誠,仍授世職。今楊蔚現襲。子楊濟。

漢候襲

鎮康州

舊名「石賧。」元中統間內附。至元十三年,立鎮康路軍民總管府,領三甸。明洪武十五年,改鎮康府。十七年,改為州。永樂中,土官刁悶光以隨王驥西討有功,陞土知州。隆慶間,罕虔以女妻悶敬,因附虔歸緬。萬曆十一年,官兵敗緬,悶敬死,其叔悶恩歸義,授以州事。恩死,子悶枳襲,木邦思禮誘之歸緬,枳不從,遂令海慶取《控尾》據之,又欲取猛。天啟二年三月,木邦兵象據喳哩江,枳奔姚關,守備遣官撫之,木邦乃退。枳老子悶達襲。

皇清平滇,達遣使投誠。授世職。伊子《刁悶珍》承襲。其

地,東四十里至山街順寧界,南六十里至無量山耿馬,西七十里至潞江邊,北五十里至黑龍塘灣甸界,又東至雲州及孟璉,南至孟定,西至木邦,北至雲州。自姚關行三日至。其地有無量、烏、木龍二山,當木邦之要路,為內地之藩籬。彝號「黑僰」 ,形惡色黑,以青白布為衣,跣足,行荊棘中,走如飛。男子出,婦人閉戶靜坐以待。遇有事,籤雞骨以卜吉凶。病不服藥,專祭鬼。死則刳木為棺,殯之墳上,植樹為識。舊額徵《差發》銀一百兩。

灣甸州

蠻,名「細賧」 ,自古不通中國。元中統時內附,屬鎮康路。元末,景法為萬戶,歸明,授灣甸正長官。死,子景送入貢。明洪武十七年置灣甸州,授送知州。萬曆十一年,景宗真率弟宗材導罕、虔入寇姚關,宗真死於陣,擒宗材斬之,以宗真子景從幼姑存之,降為州判。後從討猛廷瑞有功,復陞知州。從傳承恩,承恩傳國泰。國泰死,子先哲、幼叔文智護印。

皇清平滇,文智遣使投誠授世職。「文智年老景先哲」,

襲。其地東二十里至猛恫,南二十里至鎮康,西三十里至猛波羅,北七十里至姚關,又東北至順寧,西至木邦。地瘠薄,山高水迅,每六月,瘴毒熾盛,水不可涉,地不可居。有黑泉,色如黝漆,漲時鳥飛過之輒墜。彝以竿掛布,浸而曝之,以拭盤盂。人食其物立死。又有芭蕉,實以當果。其人皆僰種,婦人貴者貫象牙筒於髻,長二寸許,插金鳳蛾,絡以金索,以紅氈帶束臂纏頭,白布穿袖短衫,黑布桶裙,不施鉛粉。舊額徵《差發》銀一百五十兩。

盞達副宣撫司

千崖之貳也。明時,怕便以功授副宣撫司,賜名「刁思忠」 ,後刁思丙嗣之,地稱殷富。萬曆九年,為緬所掠,民物一空。後思魯建關,築堡於布嶺,尋俱以兵燬。

皇清平滇,刁思韜投誠,授副宣撫世職。按《府志》,思韜

死,子思鉉襲。思鉉死,子思琳尚幼,叔思銘、伯思鎰相繼護理。鎰死,姪思琳襲。

騰越州隴川宣撫司

考證

舊名麓川。其地曰大布芒,曰賧頭附賽,曰賧中彈吉,曰賧尾福祿培,皆僰彝所居。元中統初,內附。至元十三年,置麓川路,隸金齒等處宣撫司。明洪武十七年歸附,置麓川平緬宣撫司。正統三年,思任叛,大軍平之,革其司。十一年置隴川宣撫司於隴把,與南甸、千崖合,為三宣屏蔽。永騰以彝目恭項領之,後內奔,安插曲靖,以多氏代。萬曆十一年,岳鳳勾緬據其地。十二年,岳鳳既俘,立思順為宣撫。二十年,緬人窺等練,至其地,思順歸猛卯,會官兵大戰於栗柴壩,追逐之。萬曆二十一年,巡撫陳用賓檄知府漆文昌築四關堡。三十五年,思順子《安明》叛,巡撫周嘉謨平之,以金牌畀多安靖為宣撫。明末,偽都督王復臣殺之。

皇清平滇,多紹寧投誠,授宣撫世職。今多勝祖襲其

地東至芒市,南至木邦,西至千崖、孟定,北至南甸。自司治東北二十六日至雲南省。有馬鞍山、摩梨山、羅木山,俱極高峻,彝人恃以為險。又有湯泉,從右罅流出為河,熱如沸湯,俗與南甸同。有城郭宮室,其人皆樓居。舊額徵「差發」 銀一百七十兩。

南甸宣撫司

舊名「南宋」 ,在騰越南半個山下。其山巔北恆有霜雪,南則炎瘴如蒸。元至元二十六年,置南甸軍民總管府,領三甸。明洪武十五年,改南甸府。永樂十二年改州。正統八年,刁民以麓川功陞宣撫司。轄部有羅布司莊、小隴川,皆百夫長分地。知事謝氏居曩宋,悶氏居盞西,屬部直抵金沙江,與迤西地犬牙相錯。萬曆二十一年,巡撫陳用賓檄知府漆文昌建關置堡於司之西北,今不復存。自刁落寧襲後,氏絕,以刁落啟同「寥氏」 兼攝。明末,刁呈祥襲。

皇清平滇,呈祥投誠,授宣撫世職。今刁啟元襲其地。

東至芒市、潞江,南至隴川,西至干崖、孟養,北至騰越。幅𢄙之廣,為三宣冠山。曰丙弄,在司東十里,昔有僧自大理至此,坐化變形為石,後經兵燬,止存其首,土人常祀之。又東五里曰蠻干,《土目》憑險阻,世居其上。又十里曰溫泉,有層峰,多陰木,下有溫泉。曰沙木籠,在司南百里,上有關,立木為柵,周圍一里曰南牙,甚高,延袤百餘里,官道經之。上有石梯,彝人據此為險。又有青泉,下流入南牙江。川。曰「小梁河」 ,源在騰衝,一出赤土山,一出緬箐山,至此合流,經南牙山西南,又曰南牙江,至干崖為安樂河,而合於大盈江。曰孟乃河,在司東南北七十里,即騰越州。龍川江之源曰「大盈江」 ,自騰衝流至司境,過鎮西,入緬甸。俗與木邦同。婚娶用「榖茶二長筒,雞卵五七籠」 為聘。客至,以穀茶供奉,手拈而食之。產孔雀、叫雞、紅藤。舊額徵差發銀一百兩,後停五十兩。干崖宣撫司

舊名千賴賧。元中統初,內附。至元中,置鎮西路軍民總管府,領二甸。明洪武十五年,改鎮西府,後為干崖長官司。正統間,以麓川功,陞宣撫司。萬曆三十九年,刁定邊又以平叛功,加三品服色,世守其土地焉。明末,偽督都王復臣執土官刁氏磔之。

皇清平滇,刁建勳投誠,授「宣撫」世職。今刁秉忠襲其

地,東北至南甸,南至隴川。自司二十三日至雲南省,由騰越西南行二百里,踰黃連關至其境。其山曰「雲晃」 ,在司南十五里,上有瀑布,流為雲晃河。曰雲籠,在司東二十五里。曰白蓮,在司北六十里,中挺一峰,土官居其麓,下有白蓮池。曰「剌朋」 ,在司西百餘里。其水曰「雲晃河」 ,在司治南,與雲籠河合,灌田千餘畝。曰安樂河,源出騰衝,經南甸迤邐治北,折而西百五十里為檳榔江,至北蘇蠻界注金沙江,入於緬中。曰止西河,在司東北三十里,源出雲籠山,分流十五里,亦與雲籠河匯。境內甚熱,四時皆蠶。又有白㲲布、白蓮花竹䶉大如兔而肥。舊額徵差發銀五十兩。按《府志》,「秉忠死,子刁捷泰襲。」

芒市安撫司

舊名怒謀,又曰大枯賧。小枯賧,即《唐書》所為芒施蠻也。元中統初,內附。至元十三年,立芒施路軍民總管府,領二甸。明洪武十五年,置芒施府。正統九年,改置芒市長官司。萬曆初,放福與岳鳳聯姻。十一年,導緬寇松坡,管事覺,擒福正法,立舍目放緯領司事,轄於隴把。

皇清平滇,放緯之後,放愛眾投誠,授安撫世職。《愛眾》

死,子放《彌高》襲。其地。東至鎮康,南至木邦,西至隴川,北至潞江,在永昌西南三百二十里。自司治東北二十二日至雲南省,川原曠邈,而人稍

脆弱。男子以石榴皮染齒使黑。婦人分髮直額為一髻,垂於後,跣足衣皮。西南有青石山,又有永貢、幹孟二山,皆高廣陡絕,彝長所居。其水曰芒市河。麓川江出峨昌蠻,金沙江出青石山,皆流至緬地。合大盈江曰大車江,自騰越流至司境,匯於緬中蒲甘城地產香橙、橄欖、芋、蔗。舊額徵差發銀七十兩。按《府志》,「彌高死,子天球襲,遮放副宣撫司。」

隴川之貳也。明萬曆十二年,平岳鳳後,以多思譚為安撫司,領隴川;多掩為同知,居猛卯;多茶為副使,管遮放。後沿至多爾忠。

皇清平滇,爾忠投誠,授副宣撫司世職。按《府志》,「爾忠」

死,子《多賢輔》襲。賢輔死,子多世祿襲。

猛卯安撫司

明時有猛密頭目思化,敗緬於送速,緬逐之,入居蠻莫。朝廷嘉之,授「蠻莫宣撫。思化死,子正嗣。緬潛師深入,挾取正首而去。後又立正之弟衎忠,數被緬侵,勢不能支,因安插於猛卯,而蠻莫遂為緬有。」 此萬曆三十二年事也。

皇清平滇,衎忠之後衎瑄投誠,授安撫世職。按《府志》

衎瑄死,子「《衎珌》襲。」

《府志》
编辑

種人

蒲人 ,即古百濮。《周書》與微盧彭俱稱西人,《春秋傳》與楚、鄧並為南土,本在永昌西南徼外,訛「濮」 為「蒲」 ,有因以名其地者,若蒲縹、蒲甘之類是也。男裹青紅布於頭,腰繫青綠小絛,繩多為貴,賤者則無。衣花套長衣,膝下繫黑藤。婦人挽髻,腦後戴青綠珠,以花布圍腰為裙,上繫海貝十數圍,繫沙羅布於肩上。永昌、鳳溪、施甸及十五喧二十八寨,皆其種。勤耕種,徒跣登山,疾逾飛鳥,今漸弱而貧。有流入新興、祿豐、阿迷、鎮南與景東、蒙自、開化十八寨者,其形質妝束各殊。羯些子 種出迤西孟養,流入騰越。環眼烏喙,耳帶大環,身無衣,腹下遮布一幅,米肉不烹而食,勇健執鎗刀敢戰,喊聲如吠犬。

峨昌 一名「阿昌」 ,性畏暑濕,好居高山,刀耕火種。婦人以紅藤為腰飾,祭以犬占。用竹三十三根,略如筮。嗜酒,負擔覓禽獸蟲豸,皆生噉之。採野葛為衣。無部長,雜處山谷,聽土司役屬。今永昌、羅古、羅板、羅明三寨皆其種。舊俗,父兄死則妻其母嫂。後羅板寨百夫長早正死,其妻方艾守節而死,其俗漸革。

妙玀玀 ,皆土蠻官舍之裔,或稱「火頭」 ,或稱「營長」 ,或稱「官娜」 ,與黑白諸種迥異。耳圈環,常服用梭羅布。婦人衣,胸背妝花,前不掩脛,後長曳地,衣邊彎曲如旗尾,無襟帶,上作井口,自頭貫下,桶裙細摺。在阿迷州者,為諸種所敬憚,有喪則闔寨醵金為助。其在騰越者,專資射獵,蒙化、麓江等處皆有之。

白猓玀 ,男衣兩截衣,裹頭跣足,婦人耳帶銅環,被衣如袈裟,繫腰以革帶。喪葬無棺,婚姻惟其種類,聘用牛馬豬雞不等,永昌山谷間有之,漸習王化,同於編氓。

野人 居無屋廬,多有茅棚,好遷移,赤髮黃睛,以樹皮毛布為衣,掩其膝下,首戴骨圈,插野雞毛,纏紅藤,執勾刀大刃,獵捕禽獸,食蛇鼠。性悍惡,涉險峻。在茶山、里麻之外,有離騰千餘里者,有離騰三百里者。其防禦界限之處,名曰「滇灘關。」 有土巡檢,有把事,有防汛兵。

僰彝 ,種在黑水之外,稱「百彝」,蓋聲相近而訛也。他處多有之。其在騰越者,火炙肉食,不求其熟,或取蜂。而食之。習「緬」字,器用麄磁。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