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第1368卷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一千三百六十七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一千三百六十八卷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一千三百六十九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一千三百六十八卷目錄

 雷州府部彙考二

  雷州府城池考

  雷州府關梁考

  雷州府公署考

  雷州府學校考

職方典第一千三百六十八卷

雷州府部彙考二 编辑

雷州府城池考        府志 编辑

本府。海康縣附郭。

雷州府城池 ,築自南漢乾亨間,甓城甚隘。宋至道丙申,郡守楊維新始築子城,周圍一百四十步,高一丈七尺,下闊一丈三尺,上闊九尺。紹興乙丑,郡守王趯復築外城,作女牆,闢四門,工未就去。紹興八年,海寇陳旺犯城,人莫能禦。十五年,趯始創外城,由那廬至西湖暨赤嶺岡,築南北西三城,又包東嶺,塹英祿山「為東城,周圍五里二百八十步,高二丈五尺,上闊一丈,下闊三丈,壕廣五丈五尺,深一丈四尺,城外環築女牆,闢四門。」 紹興壬申,黃勳繼之,改用磚甓,亦未就去。二十二年,勳代守,視城土築不堅,乃甃以磚甓。明年,南北城畢,合四百二十二丈,東西未成,勳又代去。紹興甲戌,朝奉郎趙伯檉迺畢前功。越明年,伯檉繼至,視城東西壁工倍於南北。乃命匠益陶磚甓甃,自西壁凡三百四十丈,東壁半之,又於東北壁塹山削城,凡一百八十丈,逾年功成,胡銓有《記》。嘉定壬申,郡守王給葺二城。嘉定四年,颶風大作,水潦瀰月,內外二城圮壞者半,故興工重葺。淳祐庚戌,郡守儲擢復修二城,創四樓,工未就而去。統領方子玉暨劉叔傑等終之。元至元戊寅,罷嶺南城池修築。天曆至順中,海北道廉訪司僉事呂珫復修築。天曆二年,廣西猺賊侵掠,珫乃築城濬隍,高深如故。又於東西北三門外置木橋,夜則撤之,以備不虞。元統癸酉,廉訪司僉事張添睡、經歷郭思誠重修。元統元年,廣西猺賊復陷遂溪路。總管同知羅奉致、裨將李百戶遇害。添睡、思誠乃謀設立柵門,築羊馬牆,四門渠竇各置以鐵窗櫺,備禦嚴整,故寇至不為害。明洪武甲寅,指揮張秉彝、朱永、周淵、通判李希祖大築雷城。洪武七年,秉彝等謀展其舊基,加之高大。是年孟冬興工,由東南沿西、北壘石砌磚,至八年季夏就緒。周圍五里三百步,高二丈;腰牆雉堞高五尺,通高二丈五尺,下闊三丈,上闊二丈七尺。又於四門上各建重樓,東曰「鎮泮」 ,西曰「中和」 ,南曰「廣運」 ,北曰「朝天。」 四角對起角樓。城上列窩鋪四十四間。城內環濬壕塹儲水。周圍六里一十步,闊六丈五尺,深一丈二尺。東、西、北三門,各置石橋。南門舊無壕,故無橋。四「方水門,俱置鐵窗櫺,防守愈峻。」 正統庚申,指揮魏讓砌城上馳道。正統五年,讓掌衛事,乃陶磚繞砌城上為路。成化間,知府黃瑜、鄧璩相繼修葺。弘治甲子,海北道僉事方良永改建四門重樓。正德丁丑,知府王秉良葺,以城板朽壞,西、南二門俱用磚石拱甃。嘉靖己丑,指揮張傑復葺東、北二門,俱以磚甃。嘉靖壬辰,知府黃行可開浚壕塹,壕外環築土牆,以防湮塞。己亥,通判朱象賢掌府事,於城外環築女牆,上蓋以瓦。甲寅,西門樓壞,知府羅一鸑復建。癸亥,同知蕭文清重築城外樓櫓。時山海賊每突至城下,文清始於四城門百步外各建樓捍守,扁東曰「安東」 ,西曰「靖西」 ,北曰「鞏北」 ,南曰「鎮南。」 甲子夏淫雨,城南門以西及北城俱崩陷,知府陸瓚重修,副使莫天賦有記。乙丑,生員莫經緯等呈築南門外城署印,高州府推官楊逢元始其事,知府王子卿畢工,布政盧夢陽有「記。」 萬曆己巳,新城圮,分守道張士純委知縣蔣蘊善修築。丙午,新城復壞,生員陳瑾等呈修,同知張應中、知縣鮑際明申葺。

皇清順治丁亥,初開雷郡。冬,沒於「黃海。」「如順治八年。」

再定。辛卯、壬辰颶風,城池崩壞,城中軍民房屋,盡圮無餘。乙未,知府陸彪詳文大修雷城。十二年十一月,知府陸彪詳道修理城垣,分守道蕭炎具詳:「雷郡城垣頹壞已久,兼連年颶風淫雨,倒壞更甚。思城池為合郡保障,非高深不足備禦。除城上窩鋪每閘發銀五錢,共蓋四十間,其城工復於去冬乘農隙之時,府廳縣逐一查驗估計,其城垛造不如法,每遇風雨,多至損壞,議一倣《省城》」 式樣,從新改造,工費浩繁。同知府陸

彪、同知周熛各捐俸辦料,買米散給工匠,酌委文武各官分行督理。通將圮壞單薄之城,逐一修築,高厚城壕疏濬,而周圍垛口俱另式改造,煥然一新。刺史陸彪有《記》。康熙九年,郡城東垣崩數十餘丈,又颶風頻發,城垛窩鋪十壞八九。知府吳盛藻倡議修築,與同官廳縣紳士各量捐資俸,於十年工成。

外縣

遂溪縣城池 ,舊在二十二都舊縣村,宋紹興二十年遷今治,俱未有城。明洪武甲寅,知縣元太初始築土牆。正統乙未,知縣蘇觀改築石城。觀以土牆易崩,乃命工伐石,築石城,周圍四百七十丈,高一丈五尺,瞭墩四十,窩鋪十六。開三門,曰東門、南門、北門。城樓三座,浚以壕塹。嘉靖辛卯,知縣張惠修。成化初,猺賊煽亂,民病防守,乃塞東門,止存南北二門。張惠興工築浚城池,乃開東門,設墟於外,招商建鋪,為衛禦之計。嘉靖庚子,知縣班佩復修,颶風大作,石牆傾圮,佩命修飭,堅完如故。隆慶壬申,推官鄭國賓增修。國賓署縣,視城垣卑矮,乃伐石陶磚,周圍甃高三尺,闊五尺。萬曆壬辰,知縣陳庭詩創三門月城門樓縣舊無重門之固,庭詩用磚石創建東、南北三門月城,周圍共六十丈有奇。又於門上各建重樓,東曰「崇陽」 ,南曰「仁濟」 ,北曰「朝天。」 萬曆丁未,知縣羅繼宗修。繼宗精於堪輿,以北門風水不利,始塞北門,開西門,城內文教漸興。至崇禎間,同時進庠者有二三十人。崇禎己卯,知縣慎思永重修。

皇清康熙三年癸卯,署縣同知王弘志修築磚石灰

「料人夫,按社計口派辦。時兵荒錢糧無所出也。徐聞縣城池 ,漢元鼎置縣海濱討綱村。元至正丁未遷賓朴,未有城。明正統三年,知縣李就始築土城。天順六年,遷入海安所。時西寇剽掠,平其城而墟之,故遷。弘治十三年,知縣平鋼申復賓朴,創石城。民苦軍桀驁,思故土,故鋼復城之,周圍六百餘丈。正德庚午,知縣」 王澤增築濬壕,增城高一丈四尺,廣八尺有奇,用《堪輿》議,填塞北門扁。其城門東曰「安海」 ,西曰「迎恩」 ,南曰「太平。」 嘉靖四十五年,添設月城三門,俱添建月城,周圍各十三丈。萬曆三年,知縣張思益增築周城,增高三尺,復建敵臺十二,高四丈,闊如之,覆以瓦。舊南門在縣治西,至是改縣前,扁曰「民安物阜」 ,萬曆五年,知縣田舜耕加修。耕見土性易塌,實以粗石,重加築建。萬曆二十五年,知縣張大猷重修。於月城各鐫石頭:東曰「朝陽」 ,南曰「若時」 ,西曰「有成」 ,崇禎十二年,知縣吳國斗詳將

文廟前建子城,開「文明門。」 是科丙子獲雋二人《乙》

酉科獲雋者三人,嗣因《亂門塞》。

雷州府關梁考        府志 编辑

本府。海康縣附郭。

龍鳳橋 在府治中道前。先是海北名邦坊,前對一屏牆,壁立長溝,上了無餘地。明萬曆壬子夏,推官歐陽保改建龍亭庫於前,因移向前一丈五尺。前面氣勢寬廣,伐石建一拱橋,接地氣以往來,周圍衛以石欄,以其為龍亭出入之地。且左右有龍亭、鳳仗二坊互峙,故名曰「龍鳳橋。」 阜民橋 在城中正坊衛治前。宋乾道五年,郡守戴之邵刱橋北。舊為州治,故曰「阜民。」 元延祐七年,廉訪使上達世禮建圓通寶閣於上,歲久湮塞。明正德間,郡守王秉良重修。

石渠東西二橋 一在城內桂華坊,一在明善坊。戴之邵架石橋於渠之東西,路通大小西街。《官賢》東西二橋 在郡城內官賢坊。戴之邵建。冠英橋 在郡城內桂華坊。戴之邵建。

西門橋 :在郡城內桂華坊。戴之邵建。

城壕橋 「東、西、北三城門內。元至順間,廉訪司僉事呂琉因賊侵境,用板架橋,有急則撤之,以備不虞。明洪武七年,指揮張秉彝、朱永、周淵,通判李希祖,修築城池,易板以磚。」

寺門橋 在城外西湖坊,宋乾道間,郡守戴之邵建。

水月橋 在天寧寺內。明正德乙亥,郡守王秉良建,扁曰「水月。」

惠濟東橋 在西湖東閘。宋紹興間,郡守何庾開渠建閘,砌石橋,因其有惠濟之利,故名《元廉》。

訪司經歷郭思誠重修。橋上蓋亭兩間,明永樂九年,知府王敬重修,亭廢橋存。萬曆己酉,推官葉際英重修。

惠濟西橋 在西湖西閘上。宋郡守何庾開渠建閘,砌石橋。元元統間,經歷郭思誠重修,建亭於上,扁曰「眾樂」 ,曰「狎鷗」 ,曰「泳波。」 明洪武二十七年,知府呂智重修。萬曆己酉,推官葉際英重修,陳光大有記。

第一橋 在城外寧國坊南亭溪上。舊為潮汐往來,行者病涉。太監張永伐石跨溪為橋,因絕其流,舟惟泊於橋下,民苦於搬負。明嘉靖十二年,郡守黃可行從民便甃石拱之,高闊視昔有加。上樹欄牆,疏濬溪流,直抵惠濟東橋之下,以通舟楫。民德之。

通利橋 亦名「第二橋」 ,在郡城外西湖二里白沙陂邊。宋乾道間,郡守戴之邵開渠灌田,砌石橋以利灌溉,故名。

麻含橋 在城西十五里,路通海康所。舊橋傾圮,行者病涉。永嘉商人陳世高捐財砌石橋,往來稱便。

浮碧大橋 在城西南五里麻扶村。宋乾道間,郡守戴之邵伐石砌橋,路通白院,以溪旁有竹木之影,蕩漾碧綠,故名。

浮碧小橋 在大橋之東。明洪武九年,指揮周淵伐石砌橋,路通白院。

雲津橋 「在城西南三十里調排村。宋嘉泰二年,建石橋,以木為梁。明洪武十七年,安陸侯吳傑經此,設立各所,伐石重修。」

安濟橋 在西四十里小安欖村。元主簿唐傑伐石砌橋。

五里橋 在南五里天妃廟下。宋乾道間,郡守戴之邵築堤建閘,伐石架堤上,路通瓊、南。文昌橋 在城外天妃廟前。明萬曆十四年,兩學諸生因郡治水欠環遶,文運不振,白守道王民順捐俸鑿渠二百餘丈,塞麻沉直河,導萬金溪水,橫遶郡城西,會湖潮而出海。太守伍士望築土龍助之。同知萬煜俱捐俸修飭。嗣是文武登科者眾,士民指其橋為「雲梯云。」 王民順有詩。韓公橋 在府城南關外龍應宮前,通瓊之路。明天啟間郡守韓逢禧立。

黃公橋 在府城北十五里,小路係海康令,黃色中立。

芝林西橋 即西山橋南三十里芝林村西。明正德間,義民張鵬捐資伐石建橋,東通錦囊,北通郡城。

芝林東橋 即曹家橋東南三十五里芝林村東。亦張鵬所刱,路通錦囊所。

將軍橋 在南六十里。宋僧妙常砌石橋三間,南通徐瓊,北通郡城,因地有二石將軍於橋側,故名。

那汀橋 在南一百五十里英夔村。宋嘉熙間,邑人王法恭募化伐石建橋,南通徐聞,西通海康所。

南界橋 在南六十里將軍驛前。宋淳祐六年,郡人林賢等架石橋,路通英利、徐聞。

那螺橋 在西南三十里仙安村。宋咸熙間,邑人陽扶建石橋,路通海康所。

步陸橋 在西南九十里潭泥村。元延祐間,邑人陳昆募化建石橋。東通將軍驛,西通海康所。山門橋 在西二十里山門村。明洪武間鄉民伐石砌建。嘉靖二十年,知縣楊澄重修。

那里橋 在南七十里那里村。明弘治間,郡人張鉦建石橋,路通英利。

淳化橋 在南七十里官路中。明成化間,有司伐石疊砌,北通郡城,南達瓊南。

安民橋 在南八十里官路中。明成化間,有司伐石砌築。北通郡城,南達瓊海。

仙居橋 北至十里平岡中火鋪,官路合流之衝。舊架棧道,易壞。明萬曆三十年,指揮梁拱募緣鳩工,砌石橋左右石欄,行者便之。

南浦津埠 在南二十里。自閩廣高、瓊至此泊舟,乃通郡城。

大埠 在東南一十里。自海至此,泊舟入郡城。麻沉埠 ,東海至此,泊舟北入郡城。

黑石埠 :在東南九十里。錦囊海至此泊舟,北入郡城。

龍門埠 在西南一百七十里。自蠶村等海泊舟,北通遂溪。

英散埠 在南一百里。自蠶村海至此泊舟,南通徐聞。

海宅埠 在南一百里。自新場等海至此泊舟。

南通徐聞

灣蓬埠 在南一百七十里。自吳蓬村海船至此灣泊,北通遂溪。

英嶺埠 在南二百里。自沓磊等海至此泊舟,南通徐聞。

英隼埠 :在南一百九十里。自新場海至此泊舟,南通徐聞。

祿州那打埠 ,在西南一百八十里。自蠶村等海至此泊舟,北通遂溪。

英兜埠 在南一百五十里。自沓磊等海至此泊舟,南通徐聞。

翁家埠 在西南一百七十里。自新場等海至此泊舟,北通遂溪。

老沙埠 在南二百里。自蠶村等海至此泊舟,南通徐聞。

新場埠 在西南一百八十里。自蠶村等海至此泊舟,南通徐聞。

英羅埠 在南一百三十里。自新場等海至此泊舟,南通徐聞。

武郎埠 在西一百里。自石海康至此泊舟,北通樂民所。

西山埠 在南三十里。自南浦津等海至此泊舟。北通郡城,東通錦囊所。

按明季各埠俱有船隻,俱有埠頭。今海禁森嚴,各埠船隻俱毀,合府并鄉村載《糓稻》船共止三十餘隻矣。

南渡 即「擎雷水。」 在郡南十里,瓊崖必從之路。官歲造舟四編,渡夫八名。近年岸輒崩圮。明萬曆三十七年,守道林梓捐金,委官伐石補砌。《麻演》渡 在西南二十里。官歲造舟一編,渡夫二名。

嘉禾渡 :在東南二十里。官歲造舟一,編渡夫二名。哨官沈應蛟捐資砌築。

白院渡 在西十里。官歲造舟一,編夫二名。下坡渡 在東南三十里。官歲造舟一,編夫二名。

西洋渡 在西南十里。官歲造舟一,編夫二名。西廳渡 在西二十里。官歲造舟一,編夫二名。序班莫若敏捐資修砌。

安欖渡 在西二十里。官歲造舟一,編夫二名。唐官渡 在西南二十里。官歲造舟一,編夫二名。

雲津渡 在西南二十里。官歲造舟一,編夫二名。

安苗渡 在西三十里。官歲造舟一,編夫二名。根竹渡 在西二十里。官歲造舟一,編夫二名。麻蔡渡 在西二十里。官歲造舟一,編夫二名。仙雲渡 在西三十里。官歲造舟一,編夫二名。邁風渡 在西二十里。官歲造舟一,編夫二名。大傍渡 在西六十里。官歲造舟一,編夫二名。雙溪渡 在西四十里。官歲造舟一,編夫二名。潮陽渡 :在西南八十里。官歲造舟一、編夫二名。

灣蓬渡 在西南一百五十里。官歲造舟一、編夫二名。

建康渡 在南一百里。官歲造舟一,編夫二名。建寧渡 在南一百二十里。官歲造舟一,編夫二名。

樓亭渡 在西五十里。官歲造舟一,編夫二名。山家渡 在東南一百五十里。官歲造舟一,編夫二名。

老沙渡 在南二百里。官歲造舟一,編夫二名。按各渡,當時俱官造舟,撥夫撐渡,今俱附近居民撐渡,免其本身雜差役。

遂溪縣

午安橋 在遂溪南門。向因變亂,杜塞行路,由東門入城。康熙癸卯,郡丞王弘志署縣,欲開南門。人曰:「開南門慮有火災。」 《志》曰:「以癸年開之,可以安矣。」 因額其門曰「午安。」 又於田中築起大路,跨橋渡水,題曰午安橋。

山腳店橋 在東門外。前此地無水,後泉水溢出成河,遂造橋以濟往來。

傍塘橋 在縣南一里二十四都。宋嘉定二年,郡守徐應龍伐石砌於傍塘溪上,路通郡城,因在傍塘廟前,故名。明嘉靖二十年,知縣班佩興工伐石,砌大通衢,直抵南門。萬曆五年,本府推官陳王政以路直射築塞土龍,環遶過城,由東門入。

雲梯橋 在縣東南七十里二十二都上步村。宋時民孫紹赴省闈經行,誓曰:「必中榜回,方過此橋。」 因名雲梯。

狀元橋 在縣東南七十里二十二都下步村。宋時士人戴弼先伐石砌橋路,東通郡城。寶祐四年,邑人紀應炎及進士第還經此,邑人榮之,因名。

那鬱橋 在縣東南一百里二十二都那鬱村。明洪武八年,郡人孫釜募緣伐石,路通郡城,因其地林木叢鬱,故名。

莊家橋 在縣南八十里二十一都。宋咸熙元年,僧人劉宗成募緣伐石砌橋,路通郡城。昔有莊姓名嗣孫者,中咸淳間進士,居其地,故曰「莊家。」 咸淳六年,縣尉陸永仁重修。

仙車橋 在縣南一百三十里仙車鋪前。明洪武七年,典史林子華伐石創建。路南通郡城,北達本縣。

城月橋 在縣南九十里城月驛路上。元至元間,萬戶譚寧砌石路,南通郡城,北達本縣。那弄橋 在縣南七十里二十三都那弄鋪前。明洪武四年,知縣王淵創路,南通郡城。

烏泥橋 在縣北二十里二十五都大安鋪前。明洪武四年,知縣王淵剏路,南通郡城,北達石城。

百丈橋 在縣南一百八十里第三都特侶塘中。宋紹興初,道人馮氏募緣鳩工建立,尋廢。紹興二年,郡守俞令趙伯檉捐金命鄉人陳師正重修。嘉定十六年,太守陳斌復命僧妙應募緣重修。李仲光《記》。明正德丙子,郡守王秉良興工重砌,疊石墩十五,通水道十四,梁以石板架之,長闊如故。路南通郡城,北通遂溪縣,因其基長,故曰「百丈。」

西溪橋 在城外半里,修輒圮。明嘉靖二十年,知縣班佩命工重修。

菩提橋 在縣南一百五十里通明村後。明萬曆三十九年,白鴿寨把總續蒙勳捐俸伐石創建,復砌築通衢。北路通各村,南達通明。以橋在菩提港,故名。

平樂埠 在縣東五十里二十二都平樂村。自吳川等海至此,泊舟路西通本縣。

北裏埠 在縣西南二百里第八都。自海康翁家港至此,泊舟路東通潿洲,北通縣城。

調雞門埠 在縣東南一百一十里二十都。自吳川硐洲海至此泊舟路南通郡城。

文體埠 在縣西一百里二十五都,自廉洲海至此,泊舟路北通縣城。

舊縣埠 在縣東南七十里二十二都舊縣村。自調雞海至此泊舟路,北通縣城。

了村埠 在縣南一百里二十二都了村。自調雞海至此泊舟路,北通本縣。

通明埠 在縣南一百四十里二十一都調蠻村。自吳川等海至此泊舟路東通堪川巡檢司,南達郡城。

調神埠 在縣西南一百里。自海康翁家港至此泊舟,路通潿洲巡檢司,北通本縣。

麻廉博潭埠 在縣西南一百二十里二十六都。自石城陵祿海至此,泊舟路東通海康縣。窮湧埠 在縣西南一百四十里二十七都。自石城烏免海至此,泊舟路北通新安驛,南通郡城。

博郎埠 在縣西南一百五十里二十七都。自廉州海至此,泊舟路南通郡城。

調樓埠 在縣西南一百五十里二十都。自廉州海行舟至此登岸,路東北通本縣。

博竈埠 在縣東七十里二十二都。自吳川海行至此登岸,路南通郡城,西通本縣。

寶滿埠 在縣東七十里二十二都。自吳川海行舟,至此登岸,路南通郡城,西通本縣。

通明渡 在縣南一百五十里二十一都。造舟以渡,歲編夫二名。其渡頭淤濘,人多病涉。明萬曆三十九年,把總續蒙勳伐石砌大路,直抵調蠻村,共長四百一十五丈,往來便之。

莊家渡 在縣南八十里二十二都。官舟。歲編夫二名。今廢。

麻參渡 在縣南七十里二十都。官舟歲編夫二名。今廢。

曾家渡 在縣南一百二十里二十一都,官舟,歲編夫一名。

麻丹渡 在縣南一百里二十都。官舟歲編夫一名。今廢。

庫竹渡 在縣南九十里二十都,官舟,歲編夫一名。

樂民渡 在縣西南一百五十里第八都。官舟。歲編夫一名。

祿遐渡 在縣東二百里二十都。官舟歲編夫三名。今廢。

平樂渡 在縣東南十里二十一都。原有「官編夫」 ,今廢。

新安渡 在縣西南一百四十里二十七都。原有官舟編夫,今鄉民賺利。每年編銀五十兩,貯庫充餉。自造舟二隻,水手十四名裝運,計人貨收銀,今已禁絕。

徐聞縣

龍濤橋 在縣東南城腳,通水關。

通惠橋 在縣西南城腳通水關。明嘉靖間,知縣方逢堯因兩水汎濫,乃環城鑿渠,疏通水勢,自西而東,名「玉帶水架橋」 ,二形家善之。近填閼宜濬。

大水上橋 在縣東十里。元大德主簿吳均順造。長十五丈,闊二丈,路通錦囊。

大水下橋 去縣二十里。元大德造。明正德乙亥,生員董朝綱捐資重造。今壞。

調祿橋 去縣六十里。明永樂十一年,知縣石彥誠造,路通寧海司。

新安橋 去縣九十里,石彥誠造,路通錦囊。那調橋 去縣一百里,明洪武間知縣武亮造。孤洲橋 在錦囊所西門外,近壞未修。

《那榜》橋 石砌,路通郡城。

邁章橋 在縣東北十里,邑用瓦窯出此。「那橫橋 」 在縣南二十里,宋時建。

官田橋 在縣西南三十里。明成化間,主簿彭用乾造。

英利橋 在縣西北五十里。明洪武五年,縣丞楊天祐建。

遇賢橋 去縣六十里過賢鋪那溫水上。南包橋 去縣七十里南田水上。二橋俱明洪武二年知縣武亮建。

謝家橋 去縣一百二十里。明嘉靖間,鄉人謝德等砌于謝家溪。萬曆丙申,生員謝鴻恩捐資重造。

葫蘆橋 在縣北十里

廉濱橋 去縣四十里。明洪武中,楊天祐造。白沙埠 去縣三十里。

清灣埠 在縣東南三十里。

那黃埠 在縣南二十里,渡海至瓊之澄邁也。舊縣埠 在討綱村。

《麻鞋埠 渡海達澄邁》。

招搖埠 在城東五十里。

赤坎埠 :距城六十里。

七蓮舊埠 距城七十里。

東松埠 在縣東北一百一十里。

麻豐埠 在縣東南三十里。

東西場埠 去城五十里。

透海埠 在縣西七十里。

海安港渡 在縣東南二十里。渡夫一名,工食銀四兩八錢。修船銀一兩五錢。

冠頭渡 在縣東三十里。渡海至瓊之文昌、白沙。相傳伏波平粵,軍既濟,乃焚其舟,以示必勝。《袁潭記》云:「飲馬于儋耳,焚舟於瓊山。」 是也。老沙港渡 去縣八十里。渡夫一名,每歲工食銀四兩八錢。修船銀一兩五錢。

雷州府公署考        府志 编辑

本府。海康縣附郭。

雷州府治 舊在今衛治地「南。漢乾寧時,為古合州。宋因之。元至元十八年,改州為路,始遷今治地。二十八年,又以路為海北海南道肅政廉訪司」 ,今治即司址。明洪武戊申,罷廉訪司,立雷州府。府治東、南俱至街,西府學,北至路,接海康縣。己酉年,同知余麒孫創立諸廨宇。時府初立,麒孫創正堂五間,左為閣庫,右永「寧庫。堂東翼以照磨所,西翼以經歷司,後為燕堂,為郡守宅,左為同知宅,右為推官宅。正堂前東為捕盜通判宅,西為管糧通判宅,東西夾以六房吏舍。正中為路臺,為甬道,為戒石亭,為儀門。門外左經歷宅,右照磨宅,右上為土地祠,前大門。門外街東為申明亭,西為旌善亭。」 乙丑,同知鄧章等修葺。永樂戊申重建,成化丙申又建。壬寅知府魏瀚建歲寒亭于府治後。「歲寒亭」 原係元廉訪使烏古孫澤創,後圮是年重建。甲辰建府大門為

層樓。府門原室三間,卑狹敝壞,今築為重樓。又建三坊于府門外,「左善政,右善教」 ,前為宣化。弘治戊午,拓治基,改建正堂,其後堂、儀門以次改建。正德丙子,王秉良改建經歷司、照磨所、儀仗庫、軍器庫、吏宅諸廨。舊制,左照磨,右經歷,東西失序,且時已頹壞。王秉良乃改經歷司堂東,照磨所堂西次建儀仗庫、軍器庫於經歷司東,次建吏廨二十八間。嘉靖乙未,同知趙伸遷廨舍於府堂之西原同知廨舍在正堂東,伸以為匪利,乃西割學傍地建置,歲久圮壞。萬曆七年,同知嚴淮重建。丙申,通判楊伯謙改築通判廨宇,重建屋二座。萬曆癸巳,通判劉華祚改通判儀門。為門者三,中門扁曰「裕國安民。」 萬曆三十年壬寅,修整府治,衙宇復舊。是歲九月,颶風大作,府中官衙吏宅俱壞,故修之。萬曆三十九年辛亥,推官歐陽保改建理刑廳衙宇。舊刑廳衙宇,廳事淺隘,保拓而建之。正堂三間,川堂一間,門二座,屏坊一座,客廳一間,書房二間,保自有《記》。是年,推官歐陽保又移照磨所於儀門迎賓之東。

皇清康熙五年丙午,知府陳允忠重建「府治正堂」及

燕堂、儀門、大門樓、閣庫、左右兩廊時雷,「自丁亥歲兵燹之後,堂宇圮壞,磚瓦飄落,二十餘年,始得修葺。」 按府治舊制,正堂五間,左為閣庫,右為永寧庫,後為燕堂,為郡守宅。儀門右為經歷司,儀門外為大門樓,俱修葺如式。堂左為同知署、通判署,儀門左為推官署,今俱圮廢,止存舊址。順治丁亥年,權於海北名邦坊之西,以民房胡繼中宅改同知署,以西門內馮指揮宅改為推官署。

海防同知署 ,原胡繼中民房,順治丁亥改建,房止三進。康熙八年,建頭門、儀門、大堂五間、兩廊四間;川堂房五間、兩廊四間;堂東又三間。頭門扁,其額曰「海防公署。」

推官公署 ,原馮指揮宅,順治丁亥改。康熙五年,推官奉裁,因縣署傾圮,權改為海康縣署。府治大堂東有隙地,康熙十一年春,郡守吳盛藻建東廳三間、後堂一間,額曰「清晏堂。」

理刑外館 在府治南,推官鄭國賓建。明萬曆四十年,推官歐陽保改為「龍亭庫。」

察院 在城西南隅,即珠池公館。明嘉靖初,革守池內監,乃改館為察院。知府葉尚文增建廳舍廚庫等房。久圮。

皇清順治十三年,知府陸彪捐銀六十兩買「故馮御。」

史舊宅三座,於府學之西為之。

分守道 在萬古英靈坊之南,分巡道之東。康熙十年,修葺如故。

分巡道 舊址在「分守道」 之西,今圮。

海南道 :在北門內,係雷陽驛舊址,今圮。《司獄司 》:在府直街,今裁。

廣積倉 元初在郡治東安仁坊,明洪武五年遷於貴德坊,歲久壞,署府事戴嘉猷重修。久裁,倉廢。

武郎場鹽課司 ,在城西一百三十里武郎村。元至元三十一年創設,屬廣海鹽課提舉司。明洪武間,以本場為鹽課司,隸海北鹽課提舉司。今裁。

東海場鹽課司 在遂溪縣東南九十里馬旗村。元至元間設,屬廣海都提舉。明洪武二十五年,改隸海北鹽課提舉司。今廢。

陰陽學 :在府治西明善坊。明洪武十八年開,今廢。

醫學 在府治東北安仁坊。元大德二年創。明洪武十八年重建。今廢。

僧綱司 在府治西城外天寧寺中。明洪武十五年創,今廢。

道紀司 在府治東元妙觀中。明洪武十五年創,今廢。

海康縣治 在府治後。隋始置。梁乾寧間設今衛治,續遷今府治。元泰定元年,遷郡城西南隅。明洪武己酉,知縣陳本遷今治。官全設,建廳署二座,東西耳房、庫幕廳、吏宅、監房、門屋俱備。洪武丙寅縣丞王文通,「正統間縣丞王銓、天順間知縣王麒,相繼修葺。」 成化癸卯縣丞張政鼎建。弘治戊申,知縣林彥修重建。嘉靖丁酉,知縣唐侃建大門、儀門、土地祠。嘉靖壬寅,知縣楊澄因風雨大作,本縣官廳各衙俱壞,興工修葺。萬曆三年,知縣郭鉞重建。七年,知縣沈汝梁復建後堂并衙宇。後屢遭火燬無存。

皇清順治間,尚存縣丞分署數楹。因縣丞裁,缺知縣。

蹴居焉。康熙五年,因推官奉裁知縣移居西門

內署,今縣丞署亦竟成蔓草叢矣。

捕官公署 係新建,在雨花南大街。因舊署圮毀,康熙十年捐置民房改造。

預備倉 在縣治西,今廢。

廣積倉 今倉廢,官裁。

四門義倉 ,明萬曆二十四年設。因是年饑疫,「御史劉會按郡檄府縣立義倉,東西南北關內各置其一,預備倉糓儲賑。每倉儲穀六百石,著關內鄉老收支。德意良厚,奉行不善,出陳易新,吏胥為奸,失建倉之初意矣。」 今廢。

雷陽驛 在城隍廟西,裁廢。

清道巡檢司 ,在縣西南一百二十里。署已久廢,今僦。居郡城西民房。

黑石巡檢司 ,在縣東南九十里,久裁,署廢。養濟院 舊在西城外曠坡上,後因《痳瘋》污人,改「孤老院」 於白沙坡,徙《痳瘋》院于蔡黎村,俱廢外縣。

遂溪縣治 。唐貞觀間在二十二都舊縣村。宋紹興二十五年遷登雲坊。乾道四年,始遷惠民坊,即今治。元因之。明洪武已酉,知縣王淵開創,廳堂、幕廳、架閣庫、官吏宅舍、儀門、鼓樓、監房俱備。辛亥,知縣孫輔重修,增設際留倉於儀門東。正統四年,縣丞楊英重建。正德癸酉,知縣雷世鳴建縣門樓。嘉靖己丑,知縣張惠建堂廨,修際留倉。己亥,知縣班佩重建倉廨。辛丑,重修兩廊吏宅。壬寅,復建鼓樓。萬曆元年,知縣陳學益修葺。九年,知縣譚一召建涼廳於春臺後。二十一年,知縣陳庭詩修儀門,創迎賓館於門右。二十五年,知縣袁時選修庫宇、兩廊吏宅。己丑年九月,大兵下遂溪,城內衙宇拆燬殆盡。

皇清順治十六年,知縣馬光遠修堂廳數間,僅蔽風。

雨餘廢未舉

推官公署 在縣治東。今徙建於學前街民房。察院 在縣治西。明洪武二年,知縣王淵建。萬曆三十六年,羅繼宗重建。今圮。

皇清順治十三年,知縣黃家印捐銀四十兩買《遂民》。

彭繼漢宅兩座,于南門內直街之西。

布政司 在縣治西。明洪武二年,王淵建。成化十三年,楊徹重修。萬曆二十二年,知縣陳庭詩修,今圮。

察院司 在縣西登俊坊。明洪武初,王淵建。成化十二年,楊徹修。嘉靖二十年,班佩重修,今圮。行臺 在縣西北。明嘉靖癸丑,張天敘建,為「崇文書院。」 萬曆間,奉禁改行臺。知縣袁時選修。戊申知縣羅繼宗重建,今圮。

太監廠 在縣西一百五十里樂民所北。明萬曆二十七年,因「採珠」 故建,久圮。

府館 即「東嶽行祠」 舊址,今圮。

陰陽學 在縣南惠民坊,今圮廢。

醫學 在縣南「惠民坊」 ,今圮。

際留倉 在縣治南,今廢。

預備倉 在縣西北,今廢。

義倉 凡二處:一在二十一都城月村,一在二十二都土札村。明嘉靖間,知縣張惠積穀備賑,今廢。

湛川巡檢司 在縣東南七十里二十二都,舊縣村。康熙三年,立「邊界。」 五年裁。九年展界,仍復設。今僦居縣城民房。

樂民倉 在縣西一百五十里樂民所城內。久裁。

潿洲巡檢司 在縣西八都海島中。久裁,其治亦廢。

桐油驛 在縣西北二十五都桐油村,久廢。城月驛 ,在縣南九十里城月村。今廢。

水利廳 在縣南一百五十里三都大村頭。萬曆間,修堤岸,創建久廢。

河泊所 久裁革

稅課司 久裁革

公館 在城《月城》內。

徐聞縣治 。元至元二十八年遷今地,廨宇無紀。洪武初,知縣武亮鼎建。天順六年燬於寇。弘治辛丑,知縣平鋼復建,規模草創。正德四年,知縣汪澤重建,衙宇稍備。嘉靖丁未,知縣方逢堯擴而新之。中為正堂,堂東為庫,西而幕廳,後為川堂、燕堂,堂左為丞廳,右為簿廳,兩廊為六房。折而西,南為典史衙,簿廳南為架閣庫,今廢。萬曆八年裁革,無丞、簿,因居丞廳,典史居簿廳。典史衙為攢造局,今廢。為戒石亭,為儀門,左神祠。祠前為賓館,知縣蔡宗周改建,右為禁獄,前譙樓。

皇清康熙五年,知縣王玉鼎重修

分司 在縣治東

公館 在司東

陰陽學   、醫學 俱在縣西「登雲坊」 ,今廢。道會司 在縣南,今廢。

義倉 凡二處,俱在分司東,今廢。

預備倉 在貴生書院東,今廢。

海安倉 久裁

錦囊倉 久裁

寧海巡檢司 在縣東一百里十七都。

東場巡檢司 在縣西七十里十三都。

英利驛 在縣北,久裁。

踏磊驛 在縣東南二十里。久裁。

雷州府學校考        府志 编辑

本府

雷州府儒學 :宋慶曆四年,始建於城外西湖之東。自南漢據有嶺南,至是詔天下府州縣俱立學,雷學始此。靖康元年,郡守李域遷於天寧寺西。紹興十年,郡守胡宗道復徙於寺西北。乾道六年,郡守戴之邵遷於府治西。張栻有《記》。淳熙四年,郡守李茆建明倫堂東西四齋扁:曰「尊聞」 ,曰「誠身」 ,曰「博學」 ,曰「志道」 ,設長、諭分教。嘉泰四年,郡守李晈修大成殿塑像。郡守徐應龍、鄭溫繼之,建雲章閣,藏前代御書經史。嘉定四年,郡守鄭公明、教授鄭煬修學舍,兼建小學科,設生員,教俊秀。尋廢。寶慶二年,郡守陳大紀、郡丞曾宏父修殿堂書閣。淳祐庚戌,郡守儲擢、教授郭夢龍復建小學。元至元三十一年,學隸廉訪司。延祐六年,廉訪使卜達世禮、李元仲建殿,廡塑像,新明倫堂,移尊經閣於堂後,即「雲章閣。」 宋守鄭溫建于廟門外,是年移之。至正七年,廉訪使梁充中、經歷樊益峻復拓而廣之。明改路為府學,屬府。洪武三年,同知余麒孫仍舊修葺。三十三年,通判李彥誠、訓導黃希寅大加營繕,廟堂、兩廡、儀門、泮池。池南起櫺星門,重建明倫堂、四齋扁曰「博學」 ,曰「篤志」 ,曰「切問」 ,曰「近思」 ,建射圃亭於白沙坡。正統間,提學僉憲彭琉重修殿廡、齋廊,殿西建號舍凡四十間。成化二年建戟門及櫺星門,皆柱以石。二十年重建雲章閣,改扁曰「聚奎堂」 ,重修殿廡。九年修明倫堂及四齋,增造祭器。正德十年,知府王秉良增左右坊,創「騰蛟」 、「起鳳」 二坊。于學前左右建號舍二,列其四間,上建膳堂二間,戟門右建鄉賢祠及庖廚庫、射圃亭。嘉靖二年,知府黃行可重建明倫堂、啟聖祠、敬一箴亭,遷射圃亭於察院南地。十六年,建兩廡、戟門、四齋,闢學前路。學前舊為民居所蔽,至是將三官堂、惠民、藥局二地,益以膳銀十七兩零,易民地以闢前路,闊三丈,南至通街,規制改觀。崇禎九年,郡守朱敬衡重建明倫堂,修

文廟東西兩廡。前豎牌坊一座

皇清康熙四年,知府陳允忠重修學宮大殿、明倫堂。

兩廡廊舍

東關內社學 在忠義祠後。明嘉靖辛丑,知縣楊澄建,今廢。

東關外社學 在北府廟南。明嘉靖辛丑,知縣楊澄建,今廢。

南關內社學 在樂安坊。知縣郭鉞改建,即今「預備倉」 地,今廢。

南關外社學 在南關外登雲坊,今壞,址存。西關外社學 在西門秦公祠南。明嘉靖辛丑,知縣楊澄建,今廢。

北關內社學 :在海北道左,知縣郭鉞建,今改「義倉。」

北關外社學 在那盧坊。明嘉靖辛丑,知縣楊澄建,今廢。

衛社學 在衛治內東側。舊設以教武弁子弟,今廢。

鄉社學 凡二十四,不具錄。大社設二學或三學,無定館。教讀之師,各于所在《發蒙》。此外有文昌社學,在調會坊文昌祠舊地。明嘉靖壬辰,社人李孟等建。今廢址存。

平湖書院 ,取蘇公「西湖平狀元生」 之語,今傾圮。

懷坡書院 東接「秦公祠。」 明正德戊寅,知府王秉良建,今傾圮。

崇文書院 明嘉靖二十三年,郡守羅一鸑建。

于縣治西。至萬曆元年,唐汝迪修葺。六年,奉勘合廢為雷陽公館。七年,知縣沈汝梁因縣衙圮,改為縣後堂。堂後搆小亭,名「後樂亭。」 後又修為正衙。

文昌書院 明萬曆三十年分,守道袁茂英建於西門內直街習儀公署西房,屋十四間,門樓一座。

雷陽書院 在府城外天寧寺懷蘇堂之北。明崇禎九年,郡士民欲為太守朱敬衡立祠;公曰:「雷陽書院廢,士子無課業所,請以為之。」 于是捐俸以佐士民之樂助者。中為堂三棟。堂之後為重樓,左右廡各為書舍;翼以小樓,為觀眺之所。西望西湖,東揖郡城。前一座為門廊,外東向為大門,榜曰「雷陽書院。」 路折向南,題曰「第一山。」 奉寇蘇三賢於正室,以督學朱恆岳配之。設梓潼帝君像於樓上。後焚於兵火,基址存焉。

學田 東南關外洋晚田并竹籬坑早田,共稅六十畝,種子十二石。明萬曆十年,海康縣知縣沈汝梁捐銀七十兩置買,每年納租錢七千三百六十文。內除納糧錢一千三百一十文,尚存剩錢六千零五十文,以資濟貧生用。

大幹溝、石頭堠等處田,共稅六十二畝五分,種子一十二石。明萬曆三十五年,署府事廉州府推官邵兼捐鍰七十兩,置買歲租錢六千,除納《條鞭》錢一千八百一十九文,尚存剩錢四千一百八十一文,為諸生逐月會課用。

扶黎、北挾等處田,共稅一頃一十畝零七分,種子二十一石六斗。萬曆三十五年,本府同知張應中詳允故絕指揮王堪所遺田,歲租穀八十一石六斗,內除納條鞭并船腳車費,共穀三十九石七斗四升,尚存剩穀四十一石八斗六升,分為三分,內將一分該穀一十三石九斗五升三合,給作王堪祭儀,尚二分該穀二十七石九十零七合,折銀二兩七錢九分零七毫,為諸生逐月會課用。

東井田稅四十六畝,種子十石。安欖、西廳二處田,共稅六十二畝三分三釐六毫二絲五忽,種子一十四石六斗。萬曆三十八年,儒官莫天然捐銀一百兩,送府縣二學置田。府學銀五十兩,買東井田,歲租穀五十石,除穀納《條鞭》,餘三十五石折銀三兩五錢正。天然續復捨安欖、西廳二處田,值價一百兩,歲租穀六十五石九升。除穀納條鞭,餘四十六石三斗,折銀四兩六錢三分。二項共存銀八兩一錢三分,解府貯庫,給兩學科舉盤費之用。府學將天然前後所捐買學田申詳,因請立碑。分守道董暨署提學道事劉俱批:「天然好義可嘉,准如議,貯租計給。」 乃行。府旌之。府學遵道豎碑,製冊備載,四至租稅永照。「學鋪 南關外曲街鋪舍三間,訓導韓价買二間,歲租銀一兩六錢,備本府朝覲綵軸用。訓導秦家棟新買一間,歲租銀八錢,備諸課榜用。推官歐陽保又以塔路剩地闊二尺助之。今圮本學大門左邊。鋪舍四間,萬曆三十三年訓導韓价創建,歲收租銀一兩六錢,以備開學課榜諸用。」 又建土地祠於明倫堂右,今圮。

本學南、西二隅,鋪舍五間。萬曆四十二年,教授韋可觀、訓導秦家棟創建。歲收租銀一兩五錢,以備本學新官公宴,并添助諸生課榜之費。今圮。

海康縣儒學 。宋以前未建學宮,生徒就遂溪之文明書院為學,儒籍則附諸府。元至順三年,教諭凌光謙始遷建于迎恩坊。至正六年,廉訪使呂珫、僉事觀音奴重修。明洪武三年,知縣陳本大加營建,修大成殿、兩廡、櫺星門、戟門。設明倫堂于殿西,設兩齋,曰「進德」 ,曰「修業」 ,庖廚廩厙咸備。三十年,同知張伯玉、訓導黃自守、趙孔進,永樂元年教諭林仲餘相繼重修。建射圃于南城外文昌坊東,扁曰「觀德亭。」 正統九年,知縣胡文亮拓其地,重建之。成化十四年,憲副陶魯遷於郡學西。其年毀於猺學,併入府學。弘治九年復歸於舊地。十七年遷學於郡治東。今學即海北道舊址。正德八年,御史周謨修明倫堂、兩齋號舍暨學宮廨宇凡六十餘間。十年,郡守王秉良建二坊於門外,東扁「毓秀」 ,西扁「掄才。」 十六年,遷於珠池公館。嘉靖三年,復於舊地拓而建之,建大殿、兩廡、儀門、櫺星門、敬一亭。飭明倫堂、師宅號舍俱備。復鑿泮池,闢學前路,建三坊:中曰「大成」 ,東曰「育才」 ,西曰「華國」 ,於毓秀、掄才舊址。二十四年,改學西路於其東。三十三年重修。萬曆五年學圮壞,支官帑修

聖殿、兩廡、明倫堂二齋建「啟聖祠」 暨門樓,增設廨

舍,教諭林詔復自建穿堂二間,後屋五間。萬曆二十一年建文昌閣于儀門樓前。二十四年,齋舍圮,教諭徐肯播修。三十二年,颶風,廟廡,明倫堂俱壞。同知張儒象、教諭鄒瑗重修。建內堂,改文昌閣於大門。三十六年徙于衛中所。三十七年,齋堂壞,訓導丘民建。三十九年建魁星亭於啟聖祠前,又置《題名》二扁於明倫堂側,天啟二年毀。

皇清康熙四年,重建學宮大殿、明倫堂、兩廡廊舍推

官何芳騰有記

學田 東洋、祿厚、汶裡、大井等處,早晚田共種子二十三石九斗一升二合五勺一抄,出稅一頃零三畝零一釐五毫三絲六忽。明萬曆十年,知縣沈汝梁捐銀一百兩置買,每年租錢一萬零七百二十七文,內除納糧錢二千八百八十文,尚存剩錢八千四百四十七文,供給會課草蓄。早晚田共種子一十一石五斗,載稅五十七畝五分。明萬曆三十五年,署府事廉州府推官邵兼捐銀五十兩置買每年租錢四千八百文,內除納糧錢一千六百文,尚存剩錢三千二百文,供給會課之費。

邁特田一號,種子一十石,稅四十六畝正。萬曆三十八年,儒官莫天然捐銀五十兩置買。歲租糓五十石,折銀五兩,除納糧銀一兩五錢,存銀三兩五錢,解官貯庫,給兩學科舉盤費之用。續後捨安欖西廳田入府學,亦為兩學科舉通融取給。佘元岳有記。

又添潭等處田園,共稅一十六畝七分四釐。萬曆三十九年,知縣張和查出欺隱絕戶田產,詳允發學。每年租錢七百文,除納糧錢三百文,剩存錢四百文給貧生燈油。

學地每年租錢共二千零八十文,存學公用。學鋪三間,每年租錢一千零八十文,存學公用。外縣

遂溪縣儒學 自宋始建。在縣西郭,地卑而濕。乾道四年,遷於縣傍,制仍狹隘。寶慶元年,再遷縣西登俊坊。元因之。皇慶元年,教諭周孔孫重修。明洪武三年,仍其舊而創新之。前戟門、櫺星門,後明倫堂。設兩齋於堂之左右,扁其左曰「日新」 ,右曰「時習」 ,廚廩廨舍悉備。七年,以堂齋逼殿,卑陋弗稱,遂遷于縣西北。二十年重修,改東西二齋扁曰《尊德性》,曰《道問學》,設射圃亭于明倫堂後,規制始備。歲久圮壞。成化間重修。弘治間又從而拓之,仍建兩廡、兩齋,櫺星門、戟門,籩豆、簠簋、罍爵之屬咸備。正德八年重建儀門。十年重建大成殿暨兩戟門、櫺星門,尋又建明倫堂及兩齋房、儀門諸舍,繼而復壞。嘉靖四年移建明倫堂於殿後,暨兩齋耳門、儀門。十六年,知縣鄧恕重建會膳堂、號舍諸屋。未幾,復壞。二十年重修。隆慶五年建戟門,工未就而去。萬曆元年始畢前工。十一年改《鄉賢》、名宦二祠於殿西。十七年修大殿東隅,建儀門併啟聖祠。三十二年重建殿廡暨新聖賢神像。崇禎九年重修學宮。十二年毀於颶風。知縣慎思永重建大殿、明倫堂、東西廡及「啟聖、鄉賢祠。」

皇清順治十七年,知縣馬光遠重修大殿、兩廡及《儀》。

門。其明倫堂、啟聖、鄉賢、名宦祠,今俱傾圮。城西社學 ,舊未有設。明成化十四年,提學僉憲趙瑤按臨,命本縣新建社學於縣治之西,今廢。民間子弟各以其便而講學焉。

文明書院 在縣西南八都,樂民所城內。宋元符庚辰,蘇公軾南遷,由儋徙廉,道經興村,宿淨行院,四顧山川,謂鄉民陳夢英曰:「斯地景勝,當有文明之祥。」 既去月餘,瑞芝生其地。諸儒遂即其地建書院,扁曰「文明。」 宋末毀於兵。元泰定甲子,提舉盧讓復建,未就而去。至順辛未,彭從龍重修殿堂齋廡,立山長,置學田,春秋祭禮咸備。元凌光謙記。歲久傾圮,遺址為軍營所侵。起秀書院 在察院司街左邊。舊有崇文書院,明萬曆初改行臺,院遂廢。甲寅秋,知縣歐陽毫捐俸買民陳御箴房一所,南北兩廊,前闢三門,通甬道。右濬荷池,建亭于上。郡庠生肄業於內,定課講業。本府推官歐陽保見而嘉之,題曰「起秀書院。」

學田 、麻連田,八畝,租糓八石。《白沙水》田,一十三畝二分,租糓一十三石二斗;陶狗田,七畝,租七錢。

學鋪 二間,稅二分,租銀八錢正。

一、土名「白沙水」 、「白水塘」 二處,載稅四畝四分八釐正。

一、土名「麻連」 、東洋、陶狗二處,載稅一畝九分五。

釐六毫正

以上二條,遞年止納《官條》。除免雜項差徭外,歲解學道租銀三兩二錢二分正。

一、學前右邊鋪二間,載稅二分正,歲解學道租銀四錢正。

一項答應聖宮燈油。西門附郭社豆村鄉民鍾萬韜等每年送穀一十四石,供備油資,免其佃人雜差。

「徐聞縣儒學 自宋始建在舊縣討綱村。元至正間隨縣遷於李氏家塾。明天順六年,避寇附建於海安所。弘治間遷復舊址。」 正德五年,知府王秉良等共請建廟五楹,東西列兩廡各六楹。前為戟門,又前為櫺星門,前中為泮池,橋行其上。南為照牆,外建射圃亭。廟後建明倫堂五楹暨左右庫房。嘉靖二年,縣丞林應驄修櫺星門、戟門、齋廡,復建名宦、鄉賢二祠於戟門側。十三年,推官徐達改建射圃。萬曆十二年修建名宦、鄉賢二祠。三十九年重修,東西建二齋、兩門,西南建啟聖祠,後堂建「敬一亭。」 折而西為教諭、訓導諸衙。東齋之左建魁星亭,復建諸生號舍於啟聖祠西,而學之規制始備。

崇德社學 即舊《夢槎書院》。

廣業社學 在城內東北,址存。

復初社學 在縣治東北,址存。

明善社學 在東門內北。明萬曆二十六年,換地建總鋪。

貴生書院 明萬曆十九年,添註典史湯顯祖、知縣熊敏共捐俸資建於公館東,「湯顯祖有《記》」 ,後地震崩廢。

學田 吳家莊田,共稅五頃五十畝。明萬曆十年,知縣蔡宗周清丈溢額包隱田,詳允送學,為諸生會考燈油、濟貧等費。又以陂田豐歉不常,恐條鞭貽累,悉為蠲免,自為《記》,豎戟門。

《那密》莊田共稅三十五畝。邑人運同鄧士元送學,以為諸生會考燈油濟貧之資。

新莊田共稅一頃四十七畝。明萬曆二十年,運同鄧士元孫兆麟故,絕母王氏願施入學,知縣熊敏詳允送學,除納秋糧銀三兩九錢八分二釐,剩銀解縣給科舉生員盤費及學道刷印考卷支用。。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