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山川典/第093卷

方輿彙編 山川典 第九十二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九十三卷
方輿彙編 山川典 第九十四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山川典

 第九十三卷目錄

 荊山部彙考

  圖

  考

 荊山部藝文

  荊山           明徐賁

 荊山部紀事

 塗山部彙考

  圖

  考

 塗山部藝文一

  塗山銘并序     唐柳宗元

  遊荊塗二山記       明宋濂

 塗山部藝文二

  塗山          宋梅堯臣

  登塗山           楊瞻

  前題           張鶴鳴

 塗山部紀事

 塗山部外編

 八公山部彙考

  圖

  考

 八公山部藝文一

  八公山賦         梁吳均

  詆仙賦并序      宋宋祁

  八公山賦        明王永頤

 八公山部藝文二

  八公操          漢劉安

  和王著作融八公山     齊謝朓

  登壽陽八公山       梁吳均

  八公山         宋王安石

 八公山部紀事

 八公山部雜錄

 八公山部外編

 胊山部彙考

  圖

  考

 胊山部藝文

  和蔡景繁題海州石室    宋蘇軾

 胊山部紀事

 胊山部外編

山川典第九十三卷

荊山部彙考 编辑

卞和采玉之荊山

「荊山」,在江南鳳陽府懷遠縣城西南一里,高一百八 十五丈,周圍一十七里,即卞和采玉得璞處。

按《廣輿記》:「鳳陽府荊山,在懷遠縣,即卞和采玉處,旁 有抱璞巖。」

按《潛確類書區宇部名勝志》云:「荊山在蕪湖東南麓 有大石,高七尺,下有穴,拆為龜紋。相傳古昔有龜自 穴而出,相對石上又有仙鶴足跡。」《九域志》云:「即卞和 得璞之荊山。歐陽元有『一蓑晴絮收菰菜,滿徑天花 采玉肪』」之句。

按《鳳陽府志山川攷》:「荊山在懷遠縣城西南一里,高 一百八十五丈,周圍一十七里,上有啟王廟。山頂西 北有玉坑,卞和得玉處也。其中白石晶瑩異常,他石 色青黑。山上舊有三仙避雨石,前有三人影跡,上有 『玉佛』二字,後亦有二人跡,今裂作三塊。山下有仙人 臥跡,俗名仙人床。東有卞和洞,即抱璞巖,中可容數」 十人,石上鑿有「青螺石帳」四大字,內有《泣玉論》,明御 史李循義筆。上有瀑布下流,水激石如碎瓊。山下有 圓石,上鐫二十字云:「元帝仙桃石,往來人不識。略剖 與君知,萬載留蹤跡。」

龜山在懷遠縣西,即荊山北支。

「橫山」即「荊山西支。」

碧溪澗在縣南一里。從荊山下迂迴城中,入於淮。胡 曾詩:「碧溪寒水至今流」,即此。

「鳳凰池」,在荊山上。

白龜泉,在荊山下,色白而甘,有白龜流出

荊山部藝文 编辑

《荊山           明》·徐賁

荊山揭高崖,塗山聳橫堮。長淮出兩間,中斷見斧鑿。 洪流受束縛,浪起石鬥角。誰能為此功,在昔大禹作。 至今遺廟存,香火乃寂寞。我來問邑人,往事竟緬邈。 於時春正深,艸木尚荒落。登臨欲開豁,睹茲反不樂。 更傷卞和泣,三獻空抱璞。

荊山部紀事 编辑

《鳳陽府志》:「梁武帝天監十三年,魏降人王足求堰水 以灌壽陽,帝遂發徐揚丁夫及戰士合一十萬築之, 令太子左衛率康絢督工。十四年,荊山堰成。」

宋蕭洵,荊山隱士,與姚顯宗戴經、李飛、徐夢贔堯仁 壽等以儒行自晦,不慕仕進。

明何欽,字大敬,先世濮人,元季遷居荊山,世業醫。王 文莊公《鴻儒》奉使鳳陽,疾作,聞欽名於荊山,延之,一 劑而愈。

塗山部彙考 编辑

禹會諸侯之塗山

塗山在今江南鳳陽府懷遠縣東南八里,與荊山對 峙。相傳禹娶塗山,及會諸侯皆於此。山西南有禹虛 及禹會村。

按:《漢書地理志》:「九江郡當塗。」侯國,莽曰「山聚。」應劭 曰:「禹所娶塗山,侯國也。有禹虛。」

按:《後漢書郡國志》,「九江郡當塗有馬丘聚,徐鳳反於 此。」《帝王世紀》曰:「禹會諸侯于塗山。」《皇覽》曰:「楚大夫 子思冢在縣東山鄉,西去縣四十里,子思造芍陂。 平阿故屬沛,有塗山。」應劭云:「山在當塗。」《左傳》:「穆有 塗山之會。」

按:《水經淮水注》,《郡國志》曰:「平阿縣有當塗山,淮出於 荊山之左,當塗之右,奔流二山之間,西揚濤北注之。」 《春秋左傳哀公十年》,「大夫對孟孫曰:『禹會諸侯於塗 山,執玉帛者萬國』。杜預曰:『塗山在壽春東北』。非也。」余 按,《國語》曰:「『吳伐楚,隳會稽,獲骨焉,節專車。吳子使來 聘,且問之。客執骨而問之,敢問骨何為大』?仲尼曰:『丘 聞之,昔禹致群神於會稽之山,防風氏後至,禹殺之, 其骨專車。此為大也』。」蓋丘明親承聖旨,錄為實證矣。 又按劉向《說苑辨物》。王肅之敘孔子二十二世孫孔 猛所出先人書《家語》並出此事,故塗山有會稽之名 焉。考校群書及方土一作士之目。疑非此矣。蓋周穆之 所會矣。

按《太康地記》,「塗山,古當塗國,夏禹所娶也。山西南又 有禹村,蓋禹會諸侯於塗山,在《禹貢》揚州之域。」今九 江當塗縣有禹娶之地,邑界有當塗故域存焉。即漢 為縣,後廢。

按:《地理通釋》·《十道山川攷》:「淮南塗山在壽春縣東北, 濠州鍾離縣西九十五里,禹會諸侯于此,周穆王亦 會于此。柳宗元有銘。」下有鯀廟,山前有禹會村。 按《方輿勝覽》,淮西路濠州塗山,在鍾離縣城西九十 五里。《左傳》昭公四年,「禹有塗山之會。」杜預註:「在壽春 東北,今有禹會村。」紹興亦有塗山,未知孰是。蘇子瞻 《濠州塗山》詩:「川鎖支祁水尚渾,地埋汪罔骨猶存。樵 蘇已入黃熊廟,烏鵲猶朝禹會村。」《左傳》稱鯀化為黃 熊。蘇子由詩:「娶婦山中不肯留,會朝山下萬諸侯。古 人辛苦今誰信,只見清淮入海流。」

按《廣輿記》,鳳陽府塗山在懷遠縣,禹娶塗山即此。山 西南有禹會村,蓋禹會諸侯之地。

按《鳳陽府志山川攷》:「塗山在懷遠縣東南八里,高二 百一十三丈,週圍四十六里。《水經》云:『荊山左,塗山右, 二山對峙,相為一脈。自神禹以桐柏之水泛溢為害, 鑿山為二以通之』。」今兩崖間鑿痕猶存。《左傳》:「禹會諸 侯於塗山,即此。」今山巔有禹廟,廟東數武有朝陽石, 上鐫「傳心」十六字。廟西下陡峻處,有泉澄瑩,四時不 竭。遇旱禱雨,泉邊輒應,故鐫其石曰「靈泉。」山半有聚 僊臺、臥僊石。山之東有虎兒窩。淮西岸有防風塚。西 麓有崇伯觀,以祀伯鯀者。山前有禹會村。

小塗山在塗山西麓,為儒學朝岡上有文筆峰。 「聖泉」,在塗山西阻絕之處,有泉香甘清洌。泉上舊有 亭,今廢。

塗山部藝文一 编辑

《塗山銘》。《并序》。     唐·柳宗元

惟夏后氏建大功,定大位,立大政,勤勞萬邦,和寧四極,威懷之道,儀型後王。當乎洪荒方割,災被下土,自壺口而導百川,大功建焉。虞帝耄期,順承天曆,自南河而受四海,大位定焉。萬國既同,宣省風教,自塗山而會諸侯,大政立焉。功莫崇乎禦大災,乃賜元圭以承帝命。位莫尊乎執大象,乃輯五瑞,以建皇極。政莫先乎《齊大統》。乃朝玉帛,以混經制。

考證

「是所以承唐虞之後,垂子孫之丕業;立商周之前,樹帝王之《洪範》者也。」 嗚呼!天地之道,尚德而右功;帝王之政,崇德而賞功。故堯舜至德而位不及嗣,湯武大功而祚延於世。有夏德配於二聖,而唐虞讓功焉;功冠於三代,而商周讓德焉。宜乎立極垂統,貽於後裔,當位作聖,著為世準。則塗山者,功之所由定,德之所「由濟,政之所由立,有天下者,宜取於此。追惟大號既發,《華蓋》既狩,方嶽列位,奔走來同,山川守神,莫敢遑寧,羽旄四合,衣裳咸會,虔恭就列,俯僂聽命。」 然後示之以禮樂,和氣周洽;申之以德刑,天威震耀。制立謨訓,宜在長久。厥後啟征有扈,而夏德始衰,羿拒太康,而帝業不守。皇祖之訓,不由人亡政墜,卒就陵替。向使繼代守文之君,又能紹其功德,修其政統,卑宮室,惡衣服,拜昌言,平均賦入制定朝會,則諸侯常至,而天命不去矣。茲山之會,安得獨光於前歟?是以周穆遐追,遺法,復會於是山,聲垂天下,亦昭前軌,用此道也。故余為之銘,庶後代朝諸侯、制天下者,仰則於此。其辭曰:

惟禹體道,功厚德茂。會諸侯衛,統一憲度。省方宣教, 化制殊類。咸會壇位,承奉儀矩。禮具樂備,德容既孚。 乃舉明刑,以弼聖謨。則戮防風,遺骨專車。克威克明, 疇敢以渝。宣昭黎獻,耆定寰區。傳祚後昆,丕承帝圖。 「塗山巖巖,界彼東國。惟禹之德,配天無極。即山刊碑, 貽後作則。」

遊荊塗二山記       明宋濂 编辑

濂既遊瑯琊山,起行至池河驛,郵卒遞內使監公牒 至,及開緘,中藏《濠梁古蹟》一卷,宸翰親題其外,令濂 搜訪,與青宮言之。濂因啟曰:「臨濠古蹟,惟荊、塗二山 最著。按《圖經》,塗山在昔鍾離縣西九十五里,荊山亦 在縣西八十三里。二山本相聯屬,而淮水繞荊山之 背。神禹鑿開,使水流二山間。其疏鑿之蹤故在,人思 其功,迄今弗能忘。」青宮曰:「至中都,當共往遊焉。余將 渡淮狩於王莊,先生宜泝流而上,屆今懷遠縣治以 俟。」濂奉教行,以洪武乙卯冬十一月己巳發舟。庚午 日曛,始泊縣西門,而青宮已駐蹕於門東五里矣。辛 未,濂上謁青宮,青宮甚喜,下令以壬申遊二山。濂至, 期約懷遠文學掾王景彰宿舟中。黎明,櫂舟至塗山, 足曳杖入山。山旁廢址,舊皆民廬。前度石梁,復斗折 而北,累石為墉,多藝椒之園。行可三里餘,視大磐石, 青綠間錯,頹然欹足。坐諦視之,乾蘚交封之。耳聞有 草生石上,高一尺,其花可翫,不假土力。人取懸檐間, 呼為「石蓮花。」復行四里所,巖石犖确,插起道左,危傾 欲飛墜。復二里所,微徑入灌莽,抵巖罅,貯泉一泓,味 甚甘,覆以生茨,曰聖水亭,取水以禜雨,多驗。復一里 餘,至山巔,禹廟在焉。廟已毀,惟頹垣破礎存。游目四 顧,長淮西來,渦河北匯,而壽春、臨濠、宿州之境,皆在 冥茫昏杳中。緬想南北戰爭屯戍處,為感慨者久之。 山之下聚落甚盛,《廟史》云:「名禹會村,乃禹會諸侯之 地」,廬舍之比如櫛,移踵入廟,廟前杏樹一章,大可蔽 牛,二柏參差左右。樹東寘小甕,杏柯之水,時津津滴 其中。《廟史》云:當晨霧四集,水愈多,其來如泉,可代井 汲。石碣二,一大書有「夏皇祖之廟」六字,下方刻宋慶 元初州守劉仲光自造《禱雨記》一亦記禱雨事。皇甫 斌紹熙庚戌來為郡,命鍾離尉丁大榮作石未剝,泐 文尚可讀。復從廟西循石坡而下,巨石危立如人形, 遙望之,一嫗儼然也,相傳為啟母石廟。史云:「居人每 刲羊豕祭之,至有以粉黛飾其貌者,聞之不覺失笑。」 山坳舊有僧房,今廢久,俟鶴駕不來。忽使者至云:「扈 從士馬多,無橋可以渡河,青宮不復至矣。」言未既,但 見旌旗如錦繡,搖曳上荊山矣。濂亦下山麓,入鯀廟, 見所題碑,神號鄙俚,棄而不睨。出讀祖無擇所賦歌, 京口孫臨為書碑,蓋無擇謫守壽春,過此而作也。復 北經縣治,折而東行約三里所,至荊山,梁魏交鬥時, 就山築堰,以灌壽春,其遺蹟猶班班可見。復行三十 里,步崖广如屋,側身而入,石平如床,座可坐,人號為 「卞和洞。」自西上,復一里,所過避雨石,石斜倚可避雨, 故名。復六十步,至產玉坂,奇石駢列,元質而白,緣粲 如雪。西有玉池,榛荊迷路,不可尋。景彰欲導至青峰 庵,足倦遂止。時青宮已獵遠郊,濂因登舟,先還中都 云。惟二山見諸載記者,其說多乖舛。以塗山言之,《春 秋左氏傳》云:「禹會諸侯於塗山。」杜預註云:「在壽春縣 東北。」說者云:「今濠州是也。」《國語》《史記》則又云:禹會諸 侯於會稽,故會稽亦有塗山。《吳越春秋》亦以塗山在 會稽,又兼載《塗山之歌》。應劭云:「塗山在永興北。」說者 云:「今會稽蕭山縣是也。」是二說已不能歸於一致矣。 至於蘇鶚《演義》又云:塗山有四:一會稽,二渝州,三濠 州,四當塗。然其處皆有禹蹟。或者遂謂禹之治水,固 嘗遍歷宇內,而會諸侯實在會稽之塗山。柳子厚《塗 山銘》、蘇子瞻子由《塗山詩》,指在濠州者,皆非是。濂之 存疑未決者一也。以荊山言之,荊山,楚山也。楚之先王熊繹,僻在荊山,篳路藍縷,以處草莽,傳至成王始 盛,又七傳至昭王始遷都郢。昭王有言曰:「自我先王 受封,望不過江、漢河,非所獲罪,則楚之封疆可知。郢 即今之江陵,其地有荊山,一名景山,荊故楚號也,有 之誠宜。」世則謂在濠州,濠州,古鍾離子國,與壽春密 邇。楚自昭王之後又歷十一傳,至考烈王,始遷都壽 春。《韓非子》所載卞和獻玉事,乃在厲、武、文三王之際。 昭王上接武王,已越十世。當三王時,鍾離何嘗屬楚, 而強謂卞和至此山耶?《新序》又謂「抱玉而泣」,在共王 之時,《雜記》又謂在懷王及其子平王之時。平王乃昭 王之父,下距懷王九世,共王上至武王亦六世,何至 顛倒錯亂如是耶?濂之存疑未決者,二也。大抵山川 遺跡,非本諸經史者多不可信。葛洪丹井與郭景純 之墓,在在有之,縱以高世之智,將何自而辨其真偽 耶?必欲可信,塗山當稽之《左氏》,以壽春為正;荊山當 證諸史傳,以江陵為正。有謂塗山氏乃古國名,禹曾 娶其女者,別是一說,與此殊不相涉也。濂耄矣,諸書 遺忘欲盡,所記憶者未必無舛訛,輒緣紀遊,因掛漏 書之,以發同遊者一笑。同遊者,蓋太子正字桂彥良, 晉府長史朱伯賢,楚府長史朱伯清、吳府伴讀王致 遠及《景彰》云:「後一月某日記。」

塗山部藝文二 编辑

《塗山          》宋·梅堯臣

古傳神禹跡,今向舊山阿。莫問辛壬娶,從來甲子多。 夜淮低激射,朝嶺上嵯峨。荒廟立泥骨,嵒頭風雨過。

登塗山          明楊瞻 编辑

雲繞塗山曉色濃,千年老樹肖盤龍。澗流石母生苔 綠,玉產仙叢映日紅。巖畔寒鴉巢古木,山間落葉舞 迴風。萬方洪水歸滄海,永賴當年疏鑿功。

《前題》
張鶴鳴
编辑

舊國當塗欲問誰,山頭寂寞禹王祠。千尋石壁靈泉 出,百尺霜圍老樹奇。紫氣南瞻歌《猛士》,清淮東注鎖 支祈。玉書金簡知何在,河洛能興萬古思。

塗山部紀事 编辑

《吳越春秋》:禹三十未娶,行到塗山,恐時之暮,失其度 制,乃辭云:「吾娶也必有應矣。」乃有白狐九尾,造於禹, 禹曰:「白者吾之服也,其九尾者,王之證也。」塗山之歌 曰:「綏綏白狐,九尾痝庬我家嘉夷,來賓為王。成家成 室,我造彼昌。天人之際,于茲則行,明矣哉。」禹因娶塗 山謂之女嬌,取辛壬癸甲。禹行十月,女嬌生子啟。 《會稽志》:「塗山在山陰縣西北四十五里。」蘇鶚《演義》:「塗 山有四:一會稽,二渝州、巴南舊江州,三濠州,四當塗 縣。」按《左氏·昭公四年傳》,穆王有塗山之會。《哀公七年 傳》:「禹合諸侯于塗山。」杜預解並云:「在壽春東北。」蓋指 今濠州也。柳宗元《塗山銘序》曰:「周穆遐追遺法,復會 於是山。」然則禹與穆王皆當會諸侯於塗山矣,然非 必皆壽春也,若禹之所娶,則未詳何地。《水經注》江州 縣水北岸有塗山,南有夏禹廟,《塗君祠廟銘》存焉。常 據庚仲雍並言「禹娶於此。」《越絕》等書乃云:禹娶于會 稽塗山。應劭曰:「在永興北。永興,今蕭山縣也。」又與郡 志所載不同,蓋會稽實禹會諸侯計功之地,非所娶 之國。下文兼載《白狐九尾之歌》,尤為可疑。

塗山部外編 编辑

《鳳陽府志》:「邋遢張,不知何許人,常寓塗山禹廟,出入 頃刻間,輒言千百里外事

八公山部彙考 编辑

漢淮南王劉安與客同登之八公山。

八公山在今江南鳳陽府壽州城西北五里,山上有 八角井及淮南王祠。相傳「漢時淮南王劉安與其客 蘇飛、李尚、左吳、田由、雷被、毛被、伍被、晉昌,同登此山 學仙云。」

八公山圖

八公山圖

编辑

按《水經肥水注》:八公山無樹木,唯重阜耳。山上有淮 南王劉安廟,廟中圖安及八士像,皆坐床帳如平生, 被服纖麗,咸羽扇裙帔巾壺枕物一如常居。廟前有 碑,齊永明十年所建也。山有隱室石井,即崔琰所謂 「余下壽春,登北嶺淮南之道室,八公石井在焉。」亦云 左吳與王春、傅生等尋安,同詣元洲,還為著記,號曰 《八公記》。按《漢書》安反,伏誅。葛洪明其得道,事備《抱朴 子》及《神仙傳》。

按《地理通釋》·《十道山川攷》:「淮南八公山,一名淝陵山, 在壽州壽春縣北四里,淝水之北,淮水之南。苻堅望 見八公山上草木,皆以為晉兵。宋景文公覽郡圖,得 八公山,作《詆仙賦》。」

按:《方輿勝覽》,淮西路和州八公山,在郡城北來山之 左。《世說》有八仙人圍棋會飲於此,故名。張祁謂「仙風」 對「八公」,蓋一郡之勝概。

浙西路鎮江府「八公山,在巢縣城西,非苻堅時所望 草木為晉兵之山。」

按《三才圖會八公山圖考》:「八公山在鳳陽府壽州東 五里,淝水之北,淮水之南,晉謝元禦苻堅陳淝水,堅 望見八公山,草木皆為旌旗狀,秦師遂敗。廬州巢縣 亦有八公山,謂淮南王修煉之地」,然巢縣者非是。蓋 廬州至晉方名淮南,而鳳陽漢初即謂之淮南也。 按《鳳陽府志山川攷》:「八公山在壽州西北五里,漢淮 南」王安與其賓客八公,俱登此山學仙,故名。八公者, 蘇飛、李尚、左吳、田由、雷被、毛被、伍被、晉昌八人也。 八角井在八公山

八公山部藝文一 编辑

《八公山賦         》梁·吳均

峻極之山,蓄聖表仙。南參差而望越,北迤邐而懷燕。 爾其盤桓基固,含陽藏霧,絕壁嶮巇,層巖迴互。桂皎 月而常團,雲望空而自布。袖以華閬,帶以灊淮。文星 亂石,藻日流階。若夫神基巨鎮,而卓犖荊河,箕風畢 雨,育嶺生峨。高岑直兮蔽景,修坂出兮架天。以迎雲 而就日,若從漢而迴山。露泫葉而原淨,花照磯而岫 鮮。促嶂萬尋,平崖億絕。上被紫而生煙,傍帶花而來 雪。維英王兮好仙,會八公兮小山。駕飛龍兮翩翩,高 馳翔兮翀天。

詆仙賦并序      宋宋祁 编辑

予既守壽春,覽郡圖,得八公山。故老爭言上有車轍馬跡,是淮南王上賓之遺。耕者往往得金,云丹砂所化,可以療病。因取班固書《葛洪仙傳》,合二傳而質之。嗟乎,人之好奇而不責實也尚矣。而洪又非愚無知者,猶憑浮證偽,況鄙人委巷語耶?因作《詆仙賦》曰:

憫茲俗之鮮知兮,徇悠悠之妄陳。常牽奇以合怪兮, 欲矜己以自神。操百世之實亡兮,唱千齡之偽存。彼 淮南之有將兮,固殊剌而殞身。緣《內篇》之丕誕兮,眩 南公之多聞。謂八人者語王兮,歷倒景而上賓。餌玉 比之神藥兮,託此謳乎霄晨。王負驕以弗虔兮,又見 譎於列真。雖長年之彌億兮,屏帑偃而念愆。念斯事 之吾欺兮,聊反復乎遺言。號聖仙之靈稟兮,宜常監 德而輔仁。不足察王《倨貴》兮,遽內引於天門。已乃悟 其非是兮,胡為賞罰之紛紜。寧仙者之回惑兮,無以異乎常人。國為墟而嗣絕兮,載遺惡而不沉。故盛傳 其遺金兮,證堤石之餘痕。武安陰語而前死兮,更生 偽鑄以贖論。彼逞詐以罔時兮,宜自「警於斯文。」

八公山賦        明王永頤 编辑

「繄八公之勝」峙兮,儼「崒以舂容。」壓后土以踞虎兮, 軼青霄而騰龍。閟神明之嘉址兮,實造化之所鍾。巖 岫紛其羅列兮,若孫拱而子恭。控吳楚之形勝兮,矯 齊秦以長雄。挽淝河之縈帶兮,瞰泗水之流東。惟登 臨以銷憂兮,極瞻眺乎穹窿。明赩赩以旁射兮,神揚 揚而上沖。眇八極之非遐兮,緬九重之可通。簸萬籟 之清越兮,遠群囂之噞喁。酣笙鐘於澒洞兮,賀彩虹 於朗融。履嶄巖而捫蘿兮,忘攀陟之為慵。攬景光之 萬狀兮,撐青空之芙蓉。方鸞翔以鳳翥兮,忽奔馬而 驚鴻。猿猱竄而爭嘯兮,晴濤撼乎長松。鳥啾鳴而不 息兮,佳木鬱其蘢蔥。遂班荊以少憩兮,引壺觴而對 客。般《嘯詠》之悠揚兮,風雲怪其動色。撫廉頗之《塋兆》 兮,訪春「申之臺跡。弔仁贍之忠魂兮,望《召南》之故宅。 昔苻堅之南征兮,欲卷江以為席;擁熊羆之虓闞兮, 竟臨流以相逼。是人事之不周兮,抑天時之有逆。何 茲山之顯靈兮,化草木為戈㦸。匪風鶴之徒怪兮,乃 耳目之為慝。哂苻氏之披猖兮,成晉元之茂績。」余懷 古而感慨兮,發再三乎太息。羌哀樂之紛集兮,氣交 橫於胸臆。仍謂客使更酌兮,盃盤爛其狼籍。煙霏霏 以翠橫兮,景翳翳以將夕。既畢覽而下山兮,猶返觀 乎蒼壁。爰作賦以自諒兮,繼前修於無斁。

八公山部藝文二 编辑

《八公操          》漢·劉安

煌煌上天,照下土兮。知我好道,公來下兮。公將與予 生毛羽兮。超騰青雲,蹈梁父兮。觀見瑤光,過北斗兮。 馳乘風雲,使玉女兮。含精吐氣,嚼芝草兮。悠悠將將, 天相保兮。

和王著作融八公山     齊謝朓 编辑

二「別阻漢坻,雙崤望河澳。茲嶺復巑岏,分區奠淮服。 東限瑯琊臺,西距孟諸陸。阡眠起雜樹,檀欒蔭修竹。 日隱澗疑空,雲聚岫如複。出沒眺樓雉,遠近送春目。 戎州昔亂華,素景淪伊穀。阽危賴宗袞,微管寄明牧, 長蛇固能翦。奔鯨自此曝。道峻芳塵流,業遙年運倏。 平生仰令圖,吁嗟命不淑。浩蕩別親知,連翩戒征軸。」 再遠館娃宮,兩去河陽谷。風煙四時犯,霜雨朝夜沐。 春秀良已凋,秋場庶能築。

登壽陽八公山       梁吳均 编辑

遠澗自傾曲,石漵復戔戔。含珠岸恆翠,懷玉浪多圓。 疏峰時吐月,密樹下開天。瑤繩盡元祕,金檢上奇篇。 是有琴高者,陵波去水仙。

八公山         宋王安石 编辑

淮山但有八公名,《鴻寶》燒金竟不成。身與仙人守都 廁,可能雞犬得長生。

八公山部紀事 编辑

《晉書苻堅載記》:堅至壽春,晉都督謝石率兵水陸繼 進。堅與苻融登城而望王師,見部陣齊整,將士精銳。 又北望八公山上,草木皆類人形,顧謂融曰:「此亦勁 敵也,何謂少乎?」憮然有懼色。初,朝廷聞堅入寇,會稽 王道子以威儀鼓吹求助於鍾山之神,奉以相國之 號。及堅之見草木狀,人若有力焉。

八公山部雜錄 编辑

《夢溪筆談》:壽州八公山側土中及溪澗之間,往往得 小金餅,上有篆文「劉主」字,世傳淮南王藥金也。得之 者至多,天下謂之「印子金」是也。然止於一印,重者不 過半兩而已,鮮有大者。余嘗於壽春漁人處得一餅, 言得於淮水中,凡重七兩餘,面有二十餘印,背有五 指及掌痕,紋理分明。傳者以為埿之所化,手痕正如 握埿之跡。襄、隨之間,故舂陵白水地發土多得金麟 趾褭蹄,麟趾中空,四旁皆有文,刻極工巧。褭蹄作團 餅,四邊無模範跡,似于平物上滴成,如今乾柿,土人 謂之柿子金。《趙飛燕外傳》:「帝窺趙昭儀浴,多裒金餅, 以賜侍兒私婢。」殆此類也。一枚重四兩餘,乃古之一 斤也。色有紫豔,非他金可比。以刀切之,柔甚於鈆,雖 大塊亦可刀切,其中皆虛軟,以石磨之,則霏霏成屑。 小說:麟趾褭蹄,乃婁敬所為藥金,方家謂之婁金和 藥,最良。《漢書》註亦云:「異於他金。」予在漢東一歲,凡數 家得之,有一窖數十餅者,予亦買得一餅

八公山部外編 编辑

《水經注》:劉安是漢高祖之孫,厲王長子也。折節下士, 篤好儒學,養方術之徒數十人,皆為俊異焉。多神仙 祕法,鴻寶之道。忽有八公,皆鬚眉皓素,詣門希見。門 者曰:「吾王好長生,今先生無住衰之術,未敢相聞。」八 公咸變成童,王甚敬之。八士並能鍊金化丹,出入無 間。乃與安登山,埋金於地,白日昇天。餘藥在器,雞犬 舐之者,俱得上昇。

胊山部彙考 编辑

秦始皇立石之胊山

胊山在今江南淮安府海州城南二里,俗呼為馬耳 山,又名青龍山,明改為「錦屏山。」其山東北嶺有石室, 人又呼為「石棚山。」

胊山圖

胊山圖

编辑

按《輿地記》,「胊山在海州,上有二峰如削。始皇立石其 上,為秦東門。」

按:《三才圖會·胊山圖考》:「胊山在淮安府海州城南四 里,上有雙峰如削,俗呼馬耳峰,傍有龍潭,水極清洌。 秦始皇東巡至胊山界,即此。」

按《淮安府志·山川攷》:「胊山去海州城南二里,俗呼為 馬耳山。秦始皇立石其上,以為秦東門。明知州翁承 選因山之二案如削,似龍之兩角,且上有五龍潭,北 有青龍澗,改名青龍山。前州守孫明忠見此山橫列, 以為錦屏山。」

按《海州志?山川攷》:「錦屏山去城二里,二峰如削,似龍 之二角,舊名胊山,俗名馬耳山,非也。明知州翁承選 改名青龍山。上有五龍潭,下有青龍澗,支流于白璧 山之左。至龍口,其聲鼞鞳遠聞,萬姓汲之,賴以資生。 此山列于州治之前,花草秀發,似錦屏然。郡守孫明 忠因改為錦屏山。」

石棚山即青龍山東北嶺有巨石覆巖,天然成室,可 容十數人,八景中所謂「石室春風」者是也。棚嶺甚峻, 了無花木。宋石曼卿判海州,政事之暇,讀書于此,乃 以泥裹桃核為彈,擲其上,數年間花發滿山,爛如錦 繡,因名萬花巖。宋人蔡景繁有《石室詩》,蘇東坡和之, 詞俱佳麗。旁有棲鳳崖、疊翠崖,遊人不絕如縷,誠一 郡奇觀也。

張果洞,在馬耳山,即青龍山之陽。有石南北約長二 丈許,東西闊一丈許。

五龍潭在胊山之嶺。舊傳宋郡守蔣績祈雨有感,申 請于朝,錫以侯爵。後州守龐公祈雨屢應,民受其賜。 于己亥春,捐俸建廟立碑。

玉泉庵在青龍山,有石洞,洞上有石刻書,延祐七年 建。

圓林寺在青龍山下,舊廢,明正統三年建。

紫林庵在青龍山,南唐時建

胊山部藝文 编辑

《和蔡景繁題海州石室    》宋·蘇軾

「芙蓉仙人舊遊處,蒼藤翠壁初無路。戲將桃核裹黃 泥,石間散擲如風雨。坐令空山出錦繡,倚山照海花 無數。花間石室可容車,流蘇寶蓋窺靈宇。何年霹靂 起神物,玉棺飛出王喬墓。當時醉臥動千日,至今石 縫餘糟醑。」仙人一去五千年,花老石室誰作主。手植 數松今偃蓋,蒼髯白甲低瓊戶。我今取酒酬先生,後 車仍載胡琴女。一聲冰鐵散巖谷,海為瀾翻松為舞。 邇來心賞復何人,持節中郎醉無伍。獨臨斷崖撫出 日,紅波碧巘相吞吐。徑尋我語覓餘聲,拄杖彭鏗叩 銅鼓。長篇小字遠相寄,一唱三歎神悽楚。江風海雨 入牙頰,似聽石室胡琴語。我今老病不出門,海山巖 洞知何許。門外桃花自開落,床頭酒甕生塵土。前年 開閣放柳枝,今年洗心參佛祖。夢中舊事一時笑。坐 覺俯仰成今古。願君不用刻此詩,東海桑田真旦暮。

胊山部紀事 编辑

《海州志》:「漢永興五年春二月,胊山崩。」

梁武帝大同三年六月,胊山隕雪。

馬仙琕,梁天監中守胊山,與「士卒同甘苦,衣不過布 帛,居無幃幕,飲食與廝下同。常潛入敵境,伺知壁壘 村落,故戰攻多捷,士卒樂為之用。」

隋元瞹東海令,于縣境西南接蒼梧山,東北至巨平 山,築兩堰,外捍海潮,內貯山水,民獲灌溉之利。 宋石曼卿名延年,神宗時判海州,廉能有為,吏民悅 服。公餘讀書于石棚山下。工詩詞,有「樂意相關禽對 語,生香不斷樹交花」一聯,為伊洛所稱。

孫洙,神宗時知海州。《免役法》行,常平使者欲加斂緡 錢,洙力爭之。方春旱,發運使調民濬漕渠,洙奏止其 役。旱蝗為害,致禱胊山,即刻大雨,蝗赴海死。

明嘉靖三十二年,州城南馬耳山多妖狼,竊食乳畜, 甚或入市咥民幼子。知州鍾岳禱神,率兵驅逐,民乃 寧。

胊山部外編 编辑

《海州志》:僧進公,不知何代人,築庵居胊山麓,行市,敝 衣垢面,人多異之。抵暮則隨五犬陟山巔,傾囊餅果, 沿路食之。值歲旱,僧曰:「我致雨。」人請之,果獲甘霖,犬 不復見。山巔有潭,時謂犬即潭之五龍也。僧復住廬 山,歲旱,郡人往請之,請為說法,致神物,異魚出水中, 及夜,聞庵外馳逐飛走之聲,出視之,陰雨襲人。有一 男子一媍人,衣白衣禮僧求名。僧乃以「善澤」名其男 子以「善濡」名其媍人作禮而退。翌日大雨,人謂求名 者即潭之龍也。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