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博物彙編/藝術典/第103卷

博物彙編 藝術典 第一百二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博物彙編 第一百三卷
博物彙編 藝術典 第一百四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博物彙編藝術典

 第一百三卷目錄

 醫部彙考八十三

  脈法十三

  李梴醫學入門婦人脈法 成童脈法 癰疽脈法 死脈總訣 形色脈相

  應總訣

  李中梓醫宗必讀新著四言脈訣

藝術典第一百三卷

醫部彙考八十三 编辑

脈法十三 编辑

《明李梴醫學入門》
编辑

《婦人脈法》
编辑

經病前後脈軟如常。寸關雖調,尺絕痛腸。沉緩下弱 來多。要防微虛不利,間月何妨?浮沉一止,或微遲澀。 居經三月,氣血不剛。三月以上,經閉難當,心脾病發。 關伏寸浮,心事不足。左寸沉結,少陽卑沉,少陰脈細, 經前病水,水分易瘳。寸脈沉數,趺陽微弦;少陰沉滑, 血分可愁。寸浮而弱,潮煩汗出。寸洪數,虛,火動勞疾。 趺陽浮澀,吞酸氣窒,腹痛腹滿,脈浮且緊。少陰見之, 疝瘕內隱,帶下崩中,脈多浮動,虛遲者生,實數者重。 少陰滑數,氣淋陰瘡;弦則陰痛,或挺出腸。

婦人脈比男子更濡弱者,常也。脈如常,雖月經或前或後,或多或少,或一月未來者,亦不成經病。惟寸關如常,尺絕不至,或至亦弱。小者,小腹腸胃有積,痛上搶心,月水不利。若沉而緩者下虛,月經來多,反虛微不利,不汗出者,其經二月必來,俗云「閒月。」若三部浮沉一止,寸關微濇,微則胃氣虛,濇則精血不足。尺微而遲,微則無精,遲則陰中寒,此為居經三月一來,雖來或血漸少而後不通,曾墮胎及產多者,謂之血枯。《經》曰:「二陽之病發心脾,有不得隱曲,女子不月。」原因心事不足,以致脾不磨食,故肺金失養而氣滯不行,腎水不旺而血益日枯。初時參前參後,淋瀝無時,脾胃衰甚,變為溏泄身腫,失治甚為癥瘕癆瘵。少陽脈卑,少陰脈細,經水不利,血化為水,瘀血閉塞胞門,名曰「水分。」先病水而後經斷,故病易治。寸脈沈而數,數為陽實,沈為陰結。趺陽脈微而弦,微則無胃氣,弦則不得息。少陰脈沉而滑,沉為在裡,滑則為實。沉滑相搏,血結胞門,經絡不通,名曰「血分。」先斷經而後病水,故病難治。寸浮而弱,浮為氣虛,弱為血分有熱,故潮熱自汗。男子尺脈虛數,而寸沉微者,為勞。女人寸脈虛數,而尺沉微者,為勞。勞者汗出潮咳,與男陰虛火動一般。趺陽脈浮而濇,浮則氣滯,濇則有寒,令人腹滿吞酸喜噫,其氣時下,則腹中冷痛。浮則腸鳴腹滿,緊則腹痛。少陰脈見浮緊,則為疝瘕腹痛。少陰脈浮而動,浮則為虛,動則為痛,或崩帶,或陰戶脫下。少陰滑數,或為氣淋,或陰中生瘡痛癢。少陰脈弦,則陰戶掣痛,白腸挺出。

「姙孕初時,寸微五至,三部平勻,久按不替。姙孕三月, 陰搏於陽;氣衰血旺,脈正相當。肝橫肺弱,心滑而洪; 尺滑帶散,久按益強;或關滑大,代止尤忙。渴且脈遲, 其胎必傷。四月辨質,右女左男;或浮或沉,疾大實兼; 左右俱盛,胎有二三;更審經脈,陰陽可參。但疾不散, 五月懷躭;太急太緩,腫漏為殃;六七月來,脈喜實長」; 沈遲而澀,墮胎當防;脈弦寒熱,當煖子房。八月弦實, 沈細非良。少陰微緊,兩胎一傷;勞力驚仆,胎血難藏。 衝心悶痛,色青必亡。足月脈亂,反是吉祥。

姙孕初時,脈平而虛,寸脈微小,呼吸五至,浮沈正等,按之不絕,無他病而不月者,孕也。必三月後尺數,但寸關調而尺脈絕者,經病也。《素問》曰:「陰搏陽別,謂之有子。」言尺寸少陰動甚,別有陽脈搏手,心主血脈,腎為胞門故也。然血為陰,氣為陽,血旺氣衰,亦陰搏陽別之義。故訣云:肝為血兮肺為氣,血為榮兮氣為衛,「陰陽配偶不參差,兩臟通和皆例類。血衰氣旺定無娠,血旺氣衰應有體。寸微關滑尺帶數,流利往來并雀啄。小兒之脈已見形,數月懷躭猶未覺。」又云:「兩手關滑大相應,有形亦在通前語。」叔和既以左肝右肺分氣血衰旺,又以寸尺分氣血。寸微為氣衰,尺數為血旺,關滑者,滑為血多氣少也。然尺脈滑疾,帶散帶代,如雀啄稍停者,乃胎氣盛,閉塞故也。此時若作渴,脈遲,欲為水腫,復腹痛者,必墮。或疑與《脈訣》尺滑有間斷為經病者,不相反耶?蓋經病尺滑,必帶緩弱遲濇,胎脈尺滑帶數而實,兩關左滑大為男,右滑大為女。又云:「關上一動一止者一月,二動一止者二月,三四動一止者三四月」也。蓋中衝應足陽明胃,主三四月。少衝應手太陽小腸,主五六月。太衝應手陽明大腸,主七八月。凡姙孕四月,形質已具。左手滑疾實大為男,右手滑疾實大為女。左右俱滑疾實大

者雙胎。又諸陽脈為男,諸陰脈為女。訣云:左手太陽浮大男,右手太陰沈細女。《脈經》云:「左手浮大為男,右手浮大為女。左手沈實為男,右手沈細為女。」 尺脈左偏大為男,右偏大為女。左右俱浮大有力者二男,左右俱沈細有力者二女。諸陽為浮,諸陰為沈。凡浮大滑數諸陽脈,皆為男也。凡沈細諸陰脈,皆為女也。又諸陽脈,在諸陽經為男;諸陰脈在諸陰經為女。若陰陽混濁,則女作男生,男作女生。《訣》云:「左手帶縱兩個兒,右手帶橫一雙女。左手脈逆生三男,右手脈順還三女。寸關尺部皆相應,一男一女分形證。」 蓋左手帶縱者,如心沈、肝浮腎緩,皆夫乘妻脈,上下直看,往來流利不絕,氣血之盛,故生兩男。右手帶橫者,如肺弦、脾沈、腎細,皆妻乘夫脈,推之橫看滿指無間,氣血之盛,故生兩女。左手脈逆者,如心弦、肝滑、腎微浮,皆子乘母脈,自下溢上,往來流利,氣血盛極,故生三男。右手脈順者,如肺緩、脾洪、腎弦、長滑,皆母乘子脈,自上流下,往來疾速,氣血盛極,故生三女。認真縱即左手太陽浮大,男橫即右手太陰沈細,女逆,即左手沈實,男順,即右手沈細。女五月,脈雖喜疾而不散,但大急為緊為數者,必漏胎;大緩為遲者,必腹脹而喘;為浮者,必患水腫。六七月,脈實大牢弦強緊者生,沈細而濇者,當防墮胎。若丹田氣暖,胎動者可救,胎冷若冰者難治。脈弦發熱惡寒,其胎踰腹,腹痛,小腹如扇,子臟閉也,宜熱藥溫之。少陰脈微緊,血養不週,雙胎一死一存。胎動或因倒仆,或因驚恐,或因勞力,或因食熱,或因房室,輕則漏血,重則血下。如同月水,血乾胎死,而氣無血制,上衝心而腹悶痛,面目脣舌色見青者,子母俱死。此不獨七八月然也,十個月內皆宜慎之。七八月脈實大弦強者生,沈細者死。足月身熱脈亂者吉。

臨產六至,脈號離經。或沈細滑,若無即生。浮大難產, 寒熱又頻。此是凶候,急於色徵。面頰脣舌,忌黑與青。 面赤母活,子命必傾。若胎在腹,子母歸冥。

一呼六至,或一呼一至,曰「離經。」經,常也。人呼吸一日一夜,一萬三千五百息,脈行八百十丈,週而復始,從初起之經再起。今因胎墮,胃脈已離常絡之處,不從所起之經再起,故曰「離經。」脈沉細而滑,乃腎臟本脈已形,或脈沉如無者即產,浮大者難產。若身重體熱,寒熱頻作,此凶證也。急看面舌氣色,逐胎救母。蓋面乃心之華,舌乃心之苖。青則肝虛不能藏血,破漿早而胎胞乾澀,不能轉動,黑則腎水尅火,是以子母俱死。惟面赤舌青者,乃心血流通,母活子死,若胎死不出,母命亦危。

《產後》緩滑,沉細亦宜。實大弦牢,濇疾皆危。

產後以胃氣為主,緩滑者,脾胃和也;「實大弦牢」,木尅土也;「沉細亦宜」者,產後大虛脈合證也;濇疾不調者,損血多而心絕也。

《成童脈法》
编辑

童丱《脈全》,「浮沉為先,浮表沉裡,便知其源。大小滑濇, 虛實遲駛,各依大人,以審證治。」

一歲至六歲曰《嬰孩》,察三關脈。七歲八歲曰「齔」,九歲十歲曰「髫」,始可一指探三部脈,而以一息七八至為無病。十一至十四歲為「童丱」,以一息五六至為常,浮數、乳癇、驚悸、虛濡、慢驚。瘲緊實者風癇。沈弦者食積。伏結者傷食。軟細者蟲疳。浮沈遲數。與大人一同。仍忌促結代散。

《癰疽脈法》
编辑

癰疽脈數,浮陽沈陰,浮數不熱,但惡寒侵。若知痛處, 急灸或鍼。洪數病進,將有膿淫,滑實緊促,內消可禁。 宜托裡者,脈虛濡遲,或芤澀微,潰後亦宜。長緩易治, 短散則危,結促代見,必死無疑。

「脈浮數帶弦,當發熱而反惡寒,或胸煩不知痛處,或知痛處,皆發癰瘡,急宜灸,或鍼。」浮數發熱而痛者,屬陽易治;不數沈微不痛者,屬陰難治。又浮為在表,沈為在裡,不浮不沈,則為在經。諸瘡洪數者,裡亦有膿結也。未潰脈滑實數促者,可以下之;將潰已潰,脈虛濡弱,遲澀芤微者,宜補益托裡;「長緩易治」者,胃氣勝也。短散結代者,元氣虛也。大抵未潰宜見諸陽脈,已潰宜見諸陰脈,庶病脈相宜。《抑論》緊則氣血滯澀,故緊則多痛。芤主亡血,潰後得之則吉。促脈未潰,為熱蓄裡,已潰則氣衰也。

《死脈總訣》
编辑

萬機四脈既包含,生死何嘗另有元,浮散沈無遲一 點,數來無數病難痊。

《解索》:「魚翔」「釜沸」,浮散也;「蝦遊」沈無也;「屋漏遲」,一點也;「雀啄彈石」,數來無數也。

雀啄連來三五啄,

「《雀啄》脈」,在筋肉間,如雀之啄食,連連湊指,忽然頓絕,良久復來。

《屋漏》半日一滴落

屋漏脈在筋肉間,如殘溜之下,良久一滴濺起無力。雀啄屋漏,皆脾胃衰絕之脈,心肺絕也。

彈石硬來尋即散。

彈石脈,在筋肉間,舉按劈劈然,肺絕也。

搭指散亂真解索,

《解索》脈,如解亂繩之狀,指下散散,無復次第,五臟絕也。

《魚翔》似有又似無。

《魚翔脈》在皮膚,其本不動而末強搖,如魚在水中,身首帖然,而尾獨悠颺之狀,腎絕也。

《鰕遊》靜中跳一躍,

鰕遊脈在皮膚,始則冉冉不動,少焉瞥然而去,久之倏爾復來,脾胃絕也。

更有釜沸湧如羹,旦占夕死不須藥。

釜沸。脈在皮肉,有出無入,湧湧如羹上之肥,皆死脈也。若用藥餌尅伐立亡。暴見者急宜參芪歸附救之,多有復生。此數種脈,亦可總看得之。

「一般鬼賊脈堪推,客勝主脫死尤促。春得秋脈肺尅 肝,死在庚辛申酉裡;夏得冬脈亦如然,還於壬癸為 期耳。嚴冬診得四季脈,戊己辰戌還是厄;秋得夏脈 亦同前,為緣丙丁相刑尅。季月夏季得春脈。尅在甲 乙病應極。」

臟氣喜所生而畏所尅,如肝得肺脈,死於秋,庚日篤,辛日死,時則申酉也;心得腎脈,死於冬,壬日篤,癸日死,時則亥子也;腎得脾脈,死於四季,戊日篤,己日死,時則辰戌丑未也;肺得心脈,死於夏,丙日篤,丁日死,時則巳午也;脾得肝脈,死於春,甲日篤,乙日死,時則寅卯也。

春得冬脈只是虛,急宜補腎忌泄疏。若得夏脈緣心 實,還應瀉子自無虞。夏秋冬脈皆如是,在前為實後 為虛,春中若得四季脈,不治多應病自除。

訣云:「得妻不同一治,生死仍須各推。」假令春得肺脈為鬼,得心脈乃是肝兒,腎為其母,脾則為妻。春得脾而莫療,冬見心而不治,夏得肺而難瘥,秋得肝亦何疑,此四時休旺之理,五行生尅之義。但既以春得四季脈為不治自愈,又云春得脾而莫療,何耶?蓋春脈肝弦帶緩者,為微邪無病。若肝弦全無,獨見緩脈者,則土盛生金。反來尅木。故曰「得妻。不同一治。」夏秋冬脈倣此。

六脈若失更無憑,可診三脈於其足。太衝太谿衝陽 穴,有無生死決之速。

「太衝穴,肝脈,在兩足大指行間上二寸動脈中。太谿穴命門脈:在足內踝後跟骨上動脈陷中。凡病必診太衝、太谿,應手動者生,止而不動者死。若傷寒必診衝陽穴,在足跗內庭上五寸骨間動脈,乃足陽明胃經,動則為有胃氣,止則為無胃氣。」是三脈雖不比手之六脈可通十二經,然手脈既失,亦可診以斷決死生。古人設此者。正欲冀其萬一耳。

《形色脈相應總訣》
编辑

形健脈病人不久,形病脈健亦將危。

假如健人診得浮緊而澀。似傷寒太陽經病脈。其人雖未頭痛發熱惡寒。此則不久即病。病即死也。謂之行尸。又如十五動一止。一年殂。其人雖未病期應一年病即死也。病人脈健者。假如形容羸瘦。精神枯。盜汗不食。滑泄不止者,勞損之證。而脈反見洪健者,亦死。

色脈相生病自已,色脈相勝不須醫。

經言:「見其色而不得其脈,反得相勝之脈者即死;得相生之脈者,病即自已。」蓋四時之色,以從前來者為實邪,從後來者為虛邪。例看假令色紅,心病熱,痰火、顛狂、斑疹等證,其脈當浮大而散;色青;肝病脇痛、乾嘔便血等證,其脈當弦而急;色黃;脾病濕熱、腫脹、傷食嘔泄、關格等證,其脈當中緩而大;色白;肺病氣喘、痰飲,痿悴咳嗽等證,其脈當浮澀而短。色黑,腎病腰腳疝瘕,淋濁漏精等證,其脈當沈濡而滑。其間多動則為虛為火,靜則為寒為實,皆當與脈證相應。又五積六聚,尤宜察色,與脈相應,故言赤脈白脈,合色脈而言之也。又五色應五臟,間有綠色,乃任督陰陽之會也。

肥人沈結瘦長浮,矮促長疏盡莫違。

肥人肉厚,脈宜沈結;瘦人肉薄,脈宜浮長。人形矮則脈宜短促;人形長則脈宜疏長。相違相反,而又不和者,皆死。非但形體相應,雖皮膚滑澀寬緊,亦宜與脈相應。《經》言:「脈數,尺之皮膚亦數;脈急,尺之皮膚亦急;脈緩,尺之皮膚亦緩;脈澀,尺之皮膚亦澀;脈滑,尺之皮膚亦滑」是也。

《李中梓醫宗必讀》
编辑

《新著四言脈訣》
编辑

四言「《脈訣》從來久矣,茲者補其缺略,正其差訛,仍舊者十之二三,新改者十之七八,復加註釋」 字字。

精確。文極簡便。義極詳明。使讀者既無繁多之苦。

亦無遺漏之憾也

脈為血脈,百骸貫通。大會之地,寸口朝宗。

脈者,血脈也。血脈之中,氣道行焉。五臟六腑,以及奇經,各有經脈,氣血流行,周而復始,循環無端,百骸之間,莫不貫通,而總會之處,則在寸口。夫寸口左右手六部,皆肺之經脈也,何以各經之脈,皆於此取乎?肺如華蓋,居於至高,而諸臟腑皆處其下,各經之氣,無不上熏於肺,故曰「肺朝百脈,而寸口為脈之大會也。」

診人之脈,令仰其掌,掌後高骨,是名《關上》。

凡診脈,令病人仰手,醫者覆手診之,掌後有高骨隆起,是即關部也。先將中指取定關部,方下前後二指於尺寸之上也。病人長,則下指宜疏;病人短,則下指宜密。

關前為陽,關後為陰。陽寸陰尺,先後推尋。

從魚際至高骨,卻有一寸,因名曰寸。從足澤至高骨有一尺,因名曰尺。界乎尺寸之間,因名曰關。關前寸為陽,關後尺為陰,寸候上焦,關候中焦,尺候下焦。《經》曰:「身半以上,同天之陽,身半以下,同地之陰也。」先後者,謂先候寸部,次候關部,又次候尺部也。推者,推其理。尋者,尋其象,各察其得何脈也。

胞絡與心,左寸之「應。惟膽與肝,左關所認。膀胱及腎, 左尺為定。胸中及肺,右寸昭彰。胃與脾脈,屬在右關。 大腸并腎,右尺班班。」

此遵《內經》脈法,分配臟腑於兩手也。《內經》診法及胞絡配心胸中配肺大腸,列於右尺;小腸附於膀胱,三焦不應,列於右尺,詳見脈法心參。夫胞絡與心脈,皆在左手寸上,膽脈與肝脈,皆在左手關上,膀胱及腎脈,皆在左手尺上,胸中與肺脈,皆在右手寸上,胃脈與脾脈,皆在右手關上,大腸與腎脈,皆在右手尺上。

男子之脈,左大為順。女人之脈,右大為順。男尺恆虛, 女尺恆盛。

左為陽,故男子宜左脈大也。右為陰,故女人宜右脈大也。寸為陽,尺為陰,故男子尺虛,象《離》中虛也,女人尺盛,象《坎》中滿也。

關前一分,人命之主,左為人迎,右為氣口。

關前一分者,寸關尺各有三分,共得九分。今曰關前一分,仍在關上,但在前之一分耳。故左為人迎,辨外因之風。以左關乃肝膽脈,肝為風臟,故曰「人迎緊盛傷於風。」右為氣口,辨內因之食。以右關乃脾胃脈,胃為水穀之海,脾為倉廩之官,故曰「氣口緊盛傷於食。」勿以外因兼求六氣,勿以內因兼求七情也。或以前一分為寸上。豈有左寸之心可以辨風。右寸之肺。可以辨食乎。

神門屬腎,兩在關後,人無二脈,必死不救。

《難經》曰:「上部無脈,下部有脈,雖困無能為害。」夫脈之有尺,猶樹之有根,枝葉雖枯槁,根本將自生。蓋兩尺屬腎水,水為天一之元,人之元神在焉,故為根本之脈,而稱神門也。若無此二脈,則根本敗絕,決無生理。

脈有七診,曰「浮、中、沈,上、下、左右,七法推尋。」

浮者,輕下指於皮毛之間,探其腑脈也。表也。「中」者,略重指於肌肉之間,候其胃氣也,半表半裡也。「沈」者,重下指於筋骨之間,察其臟脈也。裡也上者,即上竟上者,胸喉中事也,即於寸內前一分取之。下者,即下竟下者,少腹腰股膝脛足中事也,即於尺內後一分取之。「左右」者,即左右手也。凡此七法,名為七診。別有七「診,謂獨大、獨小。獨寒、獨熱。獨遲、獨疾、獨陷下也。」

又有九候,即浮、中沈三部各三,合而為名,每候五十, 方合於《經》。

每部有浮、中沈三候,合寸關尺三部算之,共得九候之數也。夫每候必五十動者,出自《難經》,合大衍之數也。乃偽訣以四十五動為準,乖於經旨。必每候五十,凡九候共得四百五十,兩手合計九百,方與經旨相合也。

五臟不同,各有本脈。左寸之心,浮大而散。右寸之肺, 浮澀而短。肝在左關,沈而弦長。腎在左尺,沈石而濡。 右關屬脾,脈象和緩。右尺相火,與心同斷。

凡五臟各有平脈也。必知平脈。而後知病脈也。

若夫時令亦有平脈。春弦。夏洪。秋毛。冬石。四季之末。 和緩不忒。

凡四時各有平脈也。然即上文五臟之脈,大同小異也。春者,東方肝木也,木始發榮,有幹無枝,則近於勁,故曰「弦」,即弓弦也。夏者,南方心火也,萬物暢茂,垂枝布葉,皆下曲如鉤,鉤即洪之別名,亦即上文之大也。秋者,西方肺金也,草木黃落,有枝無葉,則類於毛,即上文之浮澀也。冬者,北方腎水也,極寒之時,水凝如石。故名為石。土旺於四季之末

各十八日。脾土在中而兼五行也。和緩之義。詳見下文。

太過實強,病生於外;不及虛微,病生於內。

外因風寒暑、濕燥火六氣之邪,脈必洪大緊數、弦長滑實,而太過矣。內因喜怒、憂、思、悲恐、驚七情之傷,脈必虛微細弱、短澀濡芤而不及矣。

四時百病,胃氣為本。

胃為水穀之海,資生之本,故曰:「有胃氣則生,無胃氣則死。」胃氣脈者,緩而和勻,不浮不沈,不大不小,不疾不徐,意思欣欣,悠悠揚揚,難以名狀者也。不拘四季,一切百病,皆以胃脈為本。

凡診病脈,平旦為準,虛靜凝神,調息細審。

《經》曰:「常以平旦,陰氣未動,陽氣未散,飲食未進,經脈未盛,絡脈調勻,氣血未亂,乃可診有過之脈。」又曰:「診脈有道,虛靜為寶。」言無思無慮,以虛靜其心,惟凝神於指下也。調息者,醫家調勻自己之氣息。細審者,言精細審察,不可忽略也。

一呼一吸,合為一息,脈來四至平和之,則五至無疴, 閏以太息「三至為遲,遲則為冷。六至為數,數即熱證。 轉遲轉冷,轉數轉熱。」

醫者調勻氣息,一呼脈再至,一吸脈再至,呼吸定息,脈來四至,乃和平之準則也。何以五至亦曰無疴乎?人之氣息,時長時短,凡鼓三息必有一息之長,鼓五息又有一息之長,名為太息,如曆家三歲一閏,五歲再閏也。言脈必以四至為平,五至便為太過,惟正當太息之時,亦曰無疴,此息之長,非脈之急也。若非太息,正合四至也。至於性急之人,五至為平脈,不拘太息之例,蓋性急脈亦急也。若一息而脈僅三至,即為遲慢而不及矣。遲主冷病,若一息而脈遂六至,即為急數而太過矣。數主熱病,若一息僅得二至,甚而一至,則轉遲而轉冷矣。若一息七至,甚而八至九至,則轉數而轉熱矣。一至、二至,八至、九至,「皆死脈也。」

遲數即明,浮沈須別。浮沈遲數,辨內外因。外因於天, 內因於人。天有陰陽,風雨晦明人,喜怒憂思悲恐驚。

「浮」脈法天,候表之疾,即外因也;沈脈法地,候裡之病,即內因也。「外因」者,天之六氣,風寒暑濕燥火是也;「內因」者,人之七情,喜傷心,怒傷肝,憂思傷脾,恐傷腎,驚傷心也。

浮表沈裡,遲寒數熱。浮數表熱,沈數裡熱。浮遲表寒, 沈遲冷結。

此以浮、沈、遲、數四脈,提諸脈之綱也。「脈象雖多,總不外此四脈。浮主表證,沈主裡證,遲為寒,數為熱。浮而且數,表有熱也;沈而且數,裡有熱也;浮而且遲,寒在表也;沈而且遲,寒在裡也。」

浮脈法天,輕手可得,泛泛在上,如水漂木;有力洪大, 來盛去悠;無力虛大,遲而且柔,虛極則散,渙漫不收, 有邊無中,其名曰「芤。」浮小為濡,綿浮水面,濡甚則微, 不任尋按。更有革脈芤弦合看。

此以浮脈提綱,而取洪、虛、散、芤、濡、微、革七脈之兼浮者,統彙於下也。浮脈法天,輕清在上,故輕手即見,與肉分相應,如木之漂於水面也。洪脈者,如洪水之洪,有波濤洶湧之象,浮而有力,來盛去衰,即大脈也,即《鉤脈》也。虛脈者,浮而無力,且大且遲也。散脈者,亦浮而無力,但按之如無,比於虛脈則更甚矣,若楊花飄散之象。芤脈者,芤草中空,狀如蔥管,浮沈二候易見,故曰「有邊。」獨中候豁然難見,正如以指著蔥,浮取得上面之蔥皮,中取正在空處,沈按之,又著下面之蔥皮也。無中者,非中候絕無,但比之浮沈,則無力也。若泥為絕無,是無胃氣矣。舊說以前後為兩邊,與芤蔥之義不合。濡脈者,浮而小且軟也。微者,浮而極小極軟,比於濡脈,則更甚矣。「欲絕非絕,似有若無」八字,可為微脈傳神。革脈者,浮而且弦且芤,浮多沉少,外急內虛,狀如皮革。仲景云:「弦則為寒,芤則為虛,虛寒相搏,此名曰革。」夫革脈牢脈,皆大而弦,革則浮取而得,牢則沉候而見也。舊以牢革為一脈者,非。

沉脈法地,如水投石。沉極為伏,推筋著骨。有力為牢, 大而弦長,牢甚則實,愊愊而強,無力為弱,柔小如綿, 細直而軟,如蛛絲然。

此以沉脈提綱,而取伏、牢、實、弱、細五脈之兼沉者,統彙于下也。沉脈法地,重濁在下,故重按乃得與筋骨相應,如石之墜于水底也。伏脈者,沉之極也,伏于下也。沉脈在筋骨之間,伏脈則推筋著骨,然後可見也。牢脈者,沉而有力,且大且弦且長也。實脈者,浮、中、沉三候皆有力,更甚于牢脈也。弱脈者,沉而極細軟也。細脈者,沉細而直且軟也

遲脈屬陰,一息三至;緩脈和勻,春柳相似;遲細為濇, 往來極滯;「結則來緩,止而復來;代亦來緩,止數不乖。」

此以遲脈提綱。而取緩濇結代。四脈之兼遲者。統彙于下。遲脈者。往來遲慢。為不及之象。緩脈者

一息四至,往來和勻,春風微吹柳梢,此確喻也,即胃氣脈也。澀脈者,遲滯不利,狀如輕刀刮竹,舊稱一止復來者,非也。結脈者,遲而時有一止也。代脈者,遲而中止,不能自還,且止有定數,如四時之有禪代,不愆其期也,故名曰「代。」

數脈屬陽,一息六至,往來流利,滑脈可識,有力為緊, 切繩極似,數時一止,其名為促,數如豆粒,動脈無惑。

此以數脈提綱,而取滑、緊、促、動四脈之兼數者,統彙於下也。數脈者,往來急數,為太過之象。滑脈者,滑而不滯,如珠走盤也。緊脈者,緊急有力,左右彈手。切繩者,喻其緊,亦喻左右彈也。促脈者,數而時有一止,如疾行而蹶也。動脈者,形如豆粒,厥厥動搖,兩頭俱俯,中間高起,故短如豆粒。舊云「上下無頭尾」,則上不至寸為陽絕,下不至尺為陰絕,是死絕之脈,非動脈也。仲景云:「陽動則汗出,陰動則發熱。」由是則寸尺皆有動脈,謂獨見於關者誤矣。

別有三脈,短長與弦。不及本位,短脈可原,過於本位, 長脈綿綿。長而端直,狀類弓弦。

此短長與弦三脈,非浮沈遲數可括,故別列於此。短者,短縮之象;長者,相引之象;弦者,勁而端直之象。按:戴同父曰:「關不診短,若短脈見於關上,是上不通寸,為陽絕;下不通尺,為陰絕矣。」

一脈一形,各有主病。脈有相兼,還須細訂。

前所載,皆脈之形象,然有所主之病,有相兼之脈,更須細加考訂。此以下至「女胎三月」句,凡十有三節,各明某脈主某病,而相兼之脈盡在其中矣。

浮脈主表,腑病所居,有力為風,無力血虛。浮遲表冷, 浮數風熱,浮緊風寒,浮緩風濕。

六腑屬陽,其應在表,故浮主腑病也。浮而有力,則知風邪所干,邪氣盛則實有餘之象。浮而無力,則知陰血虧損,正氣奪則虛不足之象也。脈浮主表,脈遲主冷,浮遲兼見,則為表冷也。浮脈主風,數脈主熱,浮數兼見,則為風熱也。緊脈為寒,浮緊兼見,則為風寒也。緩脈主濕,浮緩兼見,則為風濕也。

浮虛傷暑,浮芤失血。浮洪虛火,浮微勞極。浮濡陰虛, 浮散虛劇。浮弦痰飲,浮滑痰熱。

暑傷氣,氣虛則脈虛,故浮虛為傷暑也。失血之脈必芤,如吐血、下血之類。芤脈自兼浮,非浮脈兼芤也。洪主火,洪而兼浮,知為虛火。微為氣血俱虛,故主勞極。此亦微脈,自有浮也。血屬陰,應在下。濡脈按之而軟,故為陰虛。散者散亡之義,虛極所致,劇即極也。弦者,風木之象,浮亦為風,故為痰飲,乃風痰也。滑主痰證,滑本陽脈。而又兼浮。則炎上之象。故為熱痰也。

沈脈主裡,為寒為積,有力痰食,無力氣鬱,沈遲虛寒, 沈數熱伏,沈緊冷痛,沈緩水蓄。

五臟屬陰,其應在裡,故沈主裡病也。沈者,陰象也。積者,臟病也,故為寒積。沈而有力,有餘之象,必有形之物,凝滯於內;沈而無力,不足之象,乃無形之氣,鬱結於中。沈遲皆偏於陰,所以虛寒。沈裡數熱,故熱伏於裡也。緊主諸痛,亦主於寒,得之沈分,非冷痛乎?濕家得緩,沈位居裡,當水蓄矣。

沈牢痼冷,沈實熱極,沈弱陰虧,沈細虛濕,沈弦飲痛, 沈滑食滯,沈伏吐利,陰毒積聚。

仲景曰:寒則堅牢,有牢固之義,故云痼冷。牢脈在沈分,非兼見也。實脈為陽,熱之極也。實則三候皆強,不獨在沈分也。按之無力為弱脈,故曰陰虧。細為不足,亦主濕侵,故曰虛濕。弦本主飲,亦主諸痛。滑雖主痰,若在脾部,而沈分見之,為食滯也。寸伏則吐,尺伏則利。在陰證傷寒,則為陰毒積聚耳。

遲脈主臟,陰冷相干,有力為痛,無力虛寒。

五臟為陰,遲亦為陰,是以主臟,乃陰冷相干也。遲而有力,則因寒而凝滯,是以為痛。遲而無力,中空顯然,故當虛寒。

數脈主腑,主吐主狂。有力實熱,無力虛瘡。

六腑為陽,數亦為陽,是以主腑。吐者,陽氣亢逆也。狂者,熱邪傳裡也。數而有力,實熱可知;數而無力,虛瘡可斷。

滑司痰飲,右關主食。尺為蓄血,寸必吐逆。

滑為痰脈,右關沈滑,知有食停。兩尺見之,蓄血可察。兩寸見之,吐逆難免矣。

澀脈少血。亦主寒濕。反胃結腸。自汗可測。

「尺中見濇,血少精傷也;關中見之」,脾虛不能勝濕也。血液枯竭,上為反胃,下為結腸也。兩寸見澀,則為自汗,蓋汗乃心之液,而肺主皮毛也。

弦脈主飲,木侮脾經。「陽弦頭痛,陰弦腹疼。」

木旺者脈必弦,木旺必來侮土,土虛不能制濕,而痰飲之證生焉。陽弦者,寸也,寸主上焦,故當頭痛。陰弦者,尺也,尺主下焦,故當腹疼。

長則氣治,短則氣病;細則氣衰,大則病進。

長乃肝之平脈。故曰氣治。《經》曰。如循長竿末梢

為平。如循長竿為病短。雖肺之平脈。若非右寸及秋令見之。即為病矣。脈以和平為貴。細者不及而氣衰。大者太過而病進也。

浮長風癇,沈短痞塞。洪為陰傷,緊主寒痛。緩大風虛, 緩細濕痹。緩澀血傷,緩滑濕痰。

浮風長火,風火相搏,則肝病而癇生。沈陰短虛,虛寒相合,則氣滯而痞生。洪即大脈,火之亢也,陽亢者陰必傷。緊為寒脈,浮分則表為寒束而痛,沈分則裡為寒滯而痛。緩為虛而大為風。緩大並至,故曰「風虛。」緩者濕氣停滯,細者虛氣不行,而痹生焉。澀見即為血傷,挾緩則轉傷也。滑見即為濕痰,挾緩則愈濕矣。

澀,小陰虛弱,小陽竭,陽微惡寒,陰微發熱。陽動汗出, 為痛為驚;陰動則熱,崩中失血,虛寒相搏,其名為「革」, 男子失精,女人漏血。

濇,自主血虛,兼小而愈虛矣。弱脈自然小,此非兼脈,但弱脈見,則陽氣虛竭矣。微者,大虛之脈,故在陽分見,則氣虛而惡寒,在陰分見,則血虛而發熱。寸動名陽汗出者,心肺之證。驚氣入心,氣滯則痛,亦心肺也。尺動名陰熱者,腎水不足,崩中失血,皆腎經失閉,蟄封藏之本也。仲景論《革脈》云:「弦則為寒,芤則為虛,虛」寒相搏。此名曰「革。」男子亡血失精。女人半產漏下。

陽盛則促,肺癰熱毒。陰盛即結,疝瘕積鬱。代則氣衰, 或泄膿血,傷寒霍亂,跌打悶絕,瘡疽痛甚,女胎三月。

數而有止為促,豈非陽盛乎?肺癰熱毒,皆火極所致者;遲而有止為結,豈非陰盛乎?疝瘕積鬱,皆陰氣凝滯也。至於代脈,真氣衰敗而後見也。泄膿血者,見之必死。惟傷寒心悸,或霍亂昏煩,或跌打損傷,或瘡疽痛極,或懷三月胎,此五者,見之弗作死脈也。

脈之主病,有宜不宜,陰陽順逆,吉凶可推。

病有陰陽,脈亦有陰陽,順應則吉,逆見即凶。此以下至「其死可測」句,凡二十七節,詳分某病見某脈吉,某病見某脈凶也。

中風之脈,卻喜浮遲,堅大急疾,其凶可知。

中風多虛,脈以浮遲為順。若反堅急,決無生理。

傷寒熱病,脈喜浮洪沈微澀小,證反必凶。汗後脈靜, 身涼則安;汗後脈躁,熱甚必難。陽證見陰,命必危殆; 陰證見陽,雖困無害。

此節言傷寒之順逆也。雖受寒邪,傳裡必熱,故曰「熱病。」病既屬熱,脈以浮洪為吉。若沈、微、澀、小,是證與脈反,故凶。汗後邪解,便當脈靜身涼,若躁而熱,所謂汗後,不為汗衰,不可治矣。陽證而見沈、澀、細、弱、微、遲之陰脈,則脈與證反,命必危殆。陰證而見浮、大、數、動、洪、滑之陽脈,雖若與證反在他證忌之。獨傷寒為邪氣將解之象。故雖危困無害也。

勞倦內傷。脾脈虛弱。汗出脈躁。死證可察。

勞倦傷脾,故脾脈虛弱為順也。若汗出而脈反躁疾,則逆矣,安得不死。

瘧脈自弦。弦數者熱,弦遲者寒,代散則絕。

瘧者,風暑之邪,客於風木之腑,木來乘土,脾失轉輸,不能運水穀之精微,遂多停痰留飲。弦應風木,又主痰飲,無痰不成瘧。故曰:「瘧脈自弦。」數熱遲寒,自然之理。獨見代散二脈,則命必絕矣。

洩瀉下痢,沈小滑弱,實大浮數,發熱則惡。

瀉痢則虛,宜見沈、小、滑、弱之虛脈。若反見實、大、浮、數之脈,則身必發熱而成惡候矣。

嘔吐反胃,浮滑者昌。弦數緊澀,結腸者亡。

嘔吐反胃,脾虛有痰也。浮為虛,滑為痰,是其正象,可以受補,故曰「昌」也。若弦數緊澀,則血液枯竭,遂致糞如羊屎,必死不治矣。

霍亂之候,「脈代勿訝;厥逆遲微,是則可嗟。」

霍亂之脈,洪大為佳。若見代脈,因一時清濁混亂,故脈不接續,非死脈也。微細而舌卷囊縮者,不可治耳。

嗽脈多浮,浮濡易治,沈伏而緊,死期將至。

嗽乃肺疾,脈浮為宜,兼見濡者,病將退也。若沈伏與緊,則相反而病深矣,不死何待。

喘息擡肩,浮滑是順;沈澀肢寒,均為逆證。

喘證無非風與痰耳,脈以浮滑為順,若反沈澀而四肢寒者,必死不治。

火熱之證,「洪數為宜。微弱無神,根本脫離。」

熱證而得洪數。乃正應也。若見微弱。脈證相反。根本脫絕。藥餌不可施矣。

骨蒸發熱,脈數為虛。熱而澀小。必殞其軀。

骨蒸者,腎水不足,壯火僭上,虛數二脈,其正象也。若見澀小之脈,所謂發熱脈靜,不可救藥耳。

勞極諸虛,浮軟微弱土敗,雙弦,火炎則數。

虛證宜見虛脈。若兩手脈弦。謂之雙弦。弦乃肝脈。右關見之。是肝脈乘脾。故曰「土敗火熱太過脈

必「極數」 甚而七至。勞證之脈。六至以上。便不可治。

失血諸證,脈必現芤緩,小可喜,數大堪憂。

芤有中空之象,失血者宜爾也。緩小亦為虛脈順而可喜。若數且大,謂之邪勝,故可憂也。

蓄血在中,牢大卻宜沈濇而微,速愈者希。

蓄血者,有形實證,牢大之脈,脈證相宜。倘沈濇而微,是挾虛矣。既不能自行其血,又難施峻猛之劑,安望其速愈耶。

三消之脈,數大者生,細微短濇,應手堪驚。

渴而多飲為「上消,消穀善饑為中消,渴而便數有膏為下消。」三消皆燥熱太過,惟見數大之脈為吉耳。細微短濇,死不可救。

小便淋閉。鼻色必黃。實大可療。濇小知亡。

鼻頭色黃,必患小便難。六脈實大者,但用「分理」之劑必愈。若逢濇小,為精血敗壞,死亡將及矣。

癲乃重陰,狂乃重陽,浮洪吉象,沈急凶殃。

癲狂二證,皆以浮洪為吉,取其病尚淺也。若沈而急,病已入骨,雖有《扁倉》,莫之能療矣。

癇宜虛緩,沈小、急實,或但弦急,必死不失。

癇本虛痰,脈見虛緩,自應然也。若沈小急實,或虛而弦急者,肝之真臟脈見矣,安望其更生耶!

心腹之痛,其類有九,細遲速愈,浮大延久。

九種心腹之痛,皆宜遲細,易於施療。如浮而大,是為中虛,不能取捷得之效也。

疝屬肝病,脈必弦急,牢急者生;弱急者死。

肝主筋,疝則筋急,故屬肝病也。肝脈弦急,是其常也。疝係陰寒之咎,牢主裡寒之脈,亦其常也。如且弱且急,必有性命之憂。

黃疸濕熱,洪數偏宜,不妨浮大,微濇難醫。

濕蒸熱壅,黃疸生焉。洪,數也,浮大也,皆所宜也。一見微澀,虛衰已甚,必食少瀉多,無藥可療矣。

脹滿之脈,浮大洪實,細而沈微,《岐黃》無術。

脹滿屬有餘之證,宜見有餘之脈,浮大洪實是也。沈細而微,謂之證。實而脈虛,雖岐黃神聖,莫可回生矣。

「五臟為積,六腑為聚。」實強可生,沈細難愈。

積也,聚也,皆實證也。實脈強盛,是所當然。沈細為虛之診,真氣敗絕,不可為已。

中惡腹脹,緊細乃生。浮大維何,邪氣已深。

中惡者。不正之氣也。緊細主吉。浮大則凶也。

鬼祟之脈。左右不齊。乍大乍小。乍數乍遲。

鬼祟犯人,左右二手脈象不一,忽大忽小,忽數忽遲,無一定之脈形也。

癰疽未潰,脈宜洪大,及其已潰,洪大始戒。

未潰屬實。洪大為正脈也。若潰後則虛矣。亦見洪大。毋乃不可乎。

肺癰已成,寸數而實。肺痿之形,數而無力。肺癰色白, 脈宜短濇,浮大相逢,氣損血失。腸癰實熱,滑數可必。 沈細無根,其死可測。

肺癰而寸口數實,知膿已成矣。肺葉焦痿,火乘金也,故數而無力。肺癰幾作,則肺氣虛損。白者西方本色,所謂一臟虛則一臟之本色見也。短濇者,秋金之素體,若逢浮大,是謂火來乘金,尅我者為賊邪,血氣敗壞之診也。腸癰,實也。沈細,虛也。證實脈虛,死期將至矣。

婦人有子,陰搏陽別。少陰動甚,其胎已結。滑疾不散, 胎必三月。但疾不散,五月可別。左疾為男,右疾為女。 女腹如箕,男腹如斧。

此一節,女科胎前之脈也。陰搏陽別者,寸為陽,尺為陰。言尺陰之脈,搏指而動,與寸陽之脈,迥然分別,此有子之診也。或手少陰心脈,獨動而甚,心臟主血,故胎結而動甚也。動者,往來流利之動,非厥厥如豆之動也。疾即數也。滑而且數,按之不散,三月之胎也。滑脈不見,而但疾不散,五月之胎也。左為陽,故左疾為男胎。右為陰。故「右疾為女胎。」女胎腹形狀如箕之圓也;男胎腹形狀如斧之上小而下大也。

欲產之脈,散而離經。新產之脈,小緩為應。實大弦牢, 其凶可明。

此一節,產中脈也,散而離經,離經者,離乎經常之脈也。胎動於中,脈亂於外,勢之必至也。產後氣血兩虛,見小緩之虛脈為吉;若見實大弦牢,凶可知矣。

《奇經》八脈,不可不察。直上直下,尺寸俱牢。中央堅實, 衝脈昭昭。胸中有寒,逆氣裡急。疝氣攻心,支滿溺失。

奇經者,無表裡配偶之經也。八脈者,陽維也,陰維也,陽蹻也,陰蹻也,衝也,督也,任也,帶也。直上直下,弦長相似,尺寸俱牢,亦兼弦長,是以有逆氣裡急之證。疝氣攻心,正逆急也;支滿者,脹也;溺失者,衝脈之邪干腎也。此以下凡五節,皆奇經脈也。

直上直下,尺寸俱浮。中央浮起,督脈可求。腰背強痛
考證
風癇為憂。

直上直下。則弦長矣。尺寸俱浮。中央亦浮。則六部皆浮。又兼弦長。故其見證。皆屬風家。大抵衝脈主裡。督脈主表也。

《寸口》丸丸,緊細實長,男疝女瘕,任脈可詳。

寸口者,統寸、關、尺三部也。丸丸動貌,緊細實長,寒邪盛而實也。男疝女瘕,即所謂「苦少腹遶臍,下引陰中切痛」也。

「寸左右彈,陽蹻可決;尺左右彈,陰蹻可別;關左右彈」, 帶脈之訣。

「左右彈緊」,脈之象也。陽蹻主陽絡,故應於寸。陰蹻主陰絡,故應於尺。帶脈如束帶之狀,在人腰間,故應於關。

尺外斜上至寸陰維,尺內斜上至寸陽維。

從右手手少陽三焦,斜至寸,上手厥陰心胞絡之位,是「陰維脈也。」從左手足少陰腎經,斜至寸,上手太陽小腸之位,是「陽維脈也。」「斜上」者,不由正位而上,斜向大指,名為尺外,斜向小指,名為尺內。邪在陽維,陽蹻則發癇,癇動而屬陽;邪在陰維,陰蹻則發癲,癲靜而屬陰故也。

「脈有反關,動在臂後,別由《列缺》」,不干證候。

反關脈者,脈不行於寸口,由列缺絡入臂後,手陽明大腸之經也。其以不順行於關上,故曰反關。有一手反關者,有兩手反關者,此得於有生之初,非病脈也。令病人覆手診之,方可見耳。

經脈病脈,業已昭詳,將絕之形,更當度量。

經常之脈,主病之脈,皆明於前,而死絕之脈,亦不可不察也。

心絕之脈,如操帶鉤,轉豆躁疾,一日可憂。

經曰:「脈來前曲後居,如操帶鉤,曰心死。」前曲者,謂輕取則堅強而不柔;後居者,謂重取則牢實而不動。如持革帶之鉤,全失沖和之氣,但鉤無胃,故曰心死。轉豆者,即《經》所謂「如循薏苡子累累然」,狀其短實堅強,真臟脈也。又曰:「心絕一日死。」

肝絕之脈,循刀責責,新張弓弦,死在八日。

《經》曰:「真肝脈至,中外急如循刀刃。」又曰:「脈來急溢,勁如新張弓弦,曰肝死。」又曰:「肝絕八日死。

脾絕,雀啄又同屋漏,一似水流,還如杯覆。」

《舊訣》曰:「雀啄連來四五啄,屋漏少刻一點落。」若水流,若杯覆,皆脾絕也。《經》曰:「脾絕四日死。」

肺絕維何?如風吹毛,毛羽中膚,三日而號。

《經》曰:「如風吹毛曰肺死。」又曰:「真肺脈至,如以毛羽中人膚,皆狀其但毛而無胃氣也。」又曰:「肺絕三日死。」

腎絕伊何?發如奪索,辟辟彈石,四日而作。

《經》曰:「脈來如奪索,辟辟如彈石,曰腎死。」又曰:「腎絕四日死。」舊《訣》云:「彈石硬來尋即散,搭指散亂如解索。」正謂此也。

命脈將絕,魚翔蝦遊,至如湧泉,莫可挽留。

舊訣云:「魚翔似有又似無,蝦遊靜中忽一躍。」經云:「渾渾革至如湧泉,綿綿其去如弦絕,皆死脈也。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