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博物彙編/藝術典/第019卷

博物彙編 藝術典 第十八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博物彙編 第十九卷
博物彙編 藝術典 第二十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博物彙編藝術典

 第十九卷目錄

 御部彙考

  禮記曲禮 少儀

  周禮地官 夏官

 御部紀事

 御部雜錄

藝術典第十九卷

御部彙考 编辑

《禮記》
编辑

《曲禮》
编辑

君車將駕,則僕執策立於馬前。

大全此下言乘車之禮。策,馬杖也。僕者執之,立於馬前,所以防奔逸也。

《已駕》僕展軨效駕。

大全「已駕」,駕馬畢也。軨,車之轄頭。車行由轄。僕者展視軨遍,即入而效白於君,言車駕竟。

奮衣由右上,取《貳綏》跪乘。

大全僕先出就車於車後,自振其衣以去塵,從右邊升,上。「必從右」者,君位在左,避君空位也。貳,副也。綏,登車索也。正綏擬君之升,副綏擬僕右之升。僕先試車時,君猶未出,未敢依常而立,所以跪而乘之以為敬。

執策分轡,驅之五步而立。

大全轡,馭馬索也。車一轅,而四馬駕之,中央兩馬夾轅者,名服馬,兩邊名騑馬,亦曰驂馬。《詩》云:「兩服上襄,兩驂鴈行。」每一馬有兩轡、四馬、八轡,以驂馬內轡繫于軾前,其驂馬外轡并兩服馬各二轡,六轡在手,右手執杖,以三轡置空手中,以三轡置杖手中,故云「執策分轡」也。驅之者,試驅行之也。「五步而立」者,跪而驅馬以行,五步,即止而倚立,以待君出。

君出就車,則僕,并轡授綏,左右攘辟。

大全君出就車,則僕并六轡及策,置一手中,以一手取正綏授于君,令登車。于是左右侍駕陪位。諸臣見車欲進行,皆遷卻以避車,使不妨車之行也。

車驅而騶,至于大門,君撫僕之手而顧,命車右就車, 門閭溝渠必步。

大全《車上》,君在左,僕人中央,勇士在右。既至大門,恐有非常,故回命車右上車。至門閭溝渠而必下車者,一則君子不誣十室,過門閭必式,君式則臣當下也,二則溝渠險阻,恐有傾覆,亦須下扶持之也。「僕不下」者,車行由僕,僕下則車無御,故不下也。

凡僕人之禮,必授人綏,若僕者降等則受,不然則否。

大全凡為車之僕者,必以正綏授人,不但臣於君為然也。若僕之等級卑下,如士於大夫之類,則授綏之時,直受之而已,無辭讓也。非降等者,則不受。

若僕者降等,則撫僕之手,不然,則自下拘之。

大全「降等」者,雖當受其綏,然猶撫止其手,如不欲其親授然,然後受之,亦讓謙之道也。「不降等」者,己雖不欲受而彼必授,則卻手從僕之手下而自拘取之也。

客車不入大門,婦人不立乘,犬馬不上於堂。

大全客車不入大門,所以敬主。主人出大門迎之,所以敬客。故《覲禮》「偏駕不入王門。」《公食大夫》禮賓,乘車在大門外西方。若諸侯不以客禮見王,則墨車龍旂,可以入大門,故《覲禮》「墨車龍旂以朝。」婦人乘安車,故不立乘;犬馬充庭實,故不上堂。

故君子式《黃髮》,下卿位,入國不馳,入里必式。

大全「式黃髮」,敬老也。下卿位,敬大臣也。《禮》:君出則過卿位而登車,入則未到卿位而下車。入國不馳,恐車馬躪轢人也。十室猶有忠信,二十五家之中豈無可敬之人?故入里門必式,所謂不誣十室也。

祥車曠左,乘君之乘車,不敢曠左,左必式。

大全祥猶吉也。吉車,謂生時所乘,葬時用為魂車。車上貴左,僕在右,空左,以擬神也。王者五路,玉、金、象、木、革,王自乘一,餘四從行。臣乘此車,不敢空左。空左,則似祥車,凶也。左必式者,不敢自安,故恆憑式乘車,君皆在左,若兵戎革路,則君在中。

僕御婦人,則進左手後右手。

大全「僕在中,婦人在左,進左手持轡,使身微相背」,遠嫌也。

御國君,則進右手,後左手而俯。

大全《御君》者,《禮》以相向為敬,故「進右手。」既御,不得常式,故但俯俛而為敬。

國君不乘奇車,車上不廣欬,不妄指。

大全《奇車》,奇邪不正之車也。不廣欬,慮聲容之駭人聽。不妄指,慮手容之駭人視。

立視五巂,式視馬尾,顧不過轂。

大全立謂立於車上也。巂,規也。車輪一周為一規乘

考證

車之輪高六尺六寸,徑一圍三得一丈九尺八寸。五規為九十九尺,六尺為步,總為十六步半。在車上所視,則前十六步半也。馬引車,其尾近車闌,車上憑式下頭時不得遠矚,但瞻視馬尾。轂,車轂也,若轉頭不得過轂,《論語》「車中不內顧」 是也。

國中以策彗,卹勿驅塵不出軌。

大全入國不馳,故不用鞭策,但取竹帶葉者為杖,形如埽箒,故云「策彗。」微近馬體,搔摩之卹,勿搔摩也。軌,車轍也,行緩故塵埃不飛揚出軌外也。《朱子》曰:「策彗,疑謂策之彗,若今鞭末韋帶耳。」

國君下齊牛,式宗廟;大夫士下公門,式路馬。

大全「下」,謂下車也。此文誤,當云「國君下宗廟,式齊牛。」嚴陵方氏曰:「齊牛,祭牲也。歲時必齊戒以朝之,故謂之齊牛。」

乘路馬,必朝服,載鞭策,不敢授綏,左必式。

大全此言人臣習儀之節。路馬,君駕路車之馬也。既衣朝服,又鞭策,則但載之而不用,皆敬也。君升車,則僕者授綏,今臣以習儀而居左,則自馭以行,不敢使車右以綏授己也。「左必式」者,既在尊位,當式以示敬。

步路馬,必中道以足蹙路馬芻,有誅;齒路馬,有誅。

大全步,謂行步而調習之也。必,當路之中者,以邊側卑褻不敬或傾跌也。芻,草也。齒,評量年數也。誅,罰也。馬氏曰:「察馬之力必以年,數馬之年必以齒。凡此戒其慢君物也。先王制禮,圖難於其易,為大於其細,凡以止邪於未形而已耳。」

《少儀》
编辑

執君之乘車,則坐。僕者右,帶劍,負良綏,申之面,拖諸 幦以散綏,升,執轡,然後步。

大全方氏曰:「執謂執轡也。凡御必立,今坐者,君未升車而車未行也。劍在左以便右抽。僕則右帶者,以君在左,嫌妨君也。良綏,正綏也,猶良車良材之良。散綏,貳綏也,猶散材之散。正綏,君所執,貳綏則僕執之,僕在車前而君自後升,故曰負良綏。」「申之面」者,言垂綏之末於前也。「拖諸幦」者,引之於車闌覆笭之上也。「以散綏升」者,復言僕初升時也;「執轡然後步」者,防馬之逸也。朱子曰:「『其言以散綏升』,則是此時僕方在車下,帶劍負綏,而擲綏末于幦上,君固未就車也。及僕以散綏升」之後,君方出而就車。此《疏》乃言君由後升,僕者在車背,君取綏而拖諸幦,誤矣。又疑「綏制當是以索為環,兩頭相屬,故負之者得以如環處」,自左腋下過前後,各上至背,則合而出於右腋之中,以申於前,而自車下擲於幦上。君升則還身向後,復以覆幦如環處授君,使君得以兩手執之而升也。按:此與《曲禮》「君車將駕」以下,皆非專為君御者之事。蓋劍妨左,人自當右帶綏,欲授人,自當負之以升。又當升時無人授己,故但取散綏以升,乃僕之通法。

《僕於君子》,「君子升下則授綏,始乘則式,君子下行,然 後還立。乘貳車則式,佐車則否。」

大全君子或升或下,僕者皆授之綏。始乘之時,君子猶未至,則式以待君子之升。凡僕之禮,升在君子之先,下在君子之後。故君子下車而步,僕者乃得下而還車,以立以待君子之去也。貳車,朝祀之副車也。佐車,戎獵之副車也。朝祀尚敬,故式;戎獵尚武,故不式。

《周禮》
编辑

《地官》
编辑

《保氏》:「掌諫王惡,而養國子以道,乃教之六藝:一曰五 禮,二曰六樂,三曰五射,四曰五馭。」

訂義鄭司農曰:「五馭鳴和鸞,逐水曲;過君表,舞交衢,逐禽左。」賈氏曰:「五御者,御車有五種。鳴和鸞者,和在式,鸞在衡。《韓詩》云:『升車則馬動,馬動則鸞鳴,鸞鳴則和應』。」先鄭依此而言。水曲者,謂御車隨水勢之屈曲而不墮水也。「過君表」者,若《毛詩傳》云:「褐纏旃以為門,裘纏質以為」《閒容》握驅而入。則不得入。《穀梁》亦云:「艾蘭以為防,置旃以為轅門,以葛覆質以為槷,流旁握御。」者不得入,是其過君表,即褐纏旃也。「舞《交衢》」者,衢,道也,謂御車在交道,車旋應於舞節。《逐禽左》者,謂御逆之車,逆驅禽獸,使左當人君射之。人君自左射,故《毛傳》云「自左膘而射之,達於右腢為上殺。」《禮記》云「佐車止則百姓田獵」是也。

《夏官》
编辑

大馭,中大夫二人。

訂義鄭康成曰:「馭之至尊。」《王氏詳說》曰:「『不以僕名而以馭名,所以重玉路也』。《孔安國傳》書以大僕正為大馭,得之矣。然下而祝則曰馭,登而左執轡則曰僕,僕與御亦通稱矣。」薛平仲曰:「右者,在車之右,以用五兵,僕者在車之左,以節馬力。蓋乘車之禮,君居車左,右居車右,僕居車中而實以侍王焉

所謂馭者即僕也。然一車之中,非右則君無所賴其力,非僕則右無所用其力。此大馭雖掌馭玉路以祀,然因馬以制其進退,祀軷以禳其險阻,其法儀,固戎僕之不可違也。故《大馭》以中大夫二人居之,戎僕亦以中大夫二人居之,繼之以齊車,又繼之以道車,又繼之以田車。而僕之所任,在齊車則下大夫二人;在道車、田車皆以上士十有二人,而馬力之進退,一皆有法有儀矣。若夫戎路則有倅車,道路則有貳車,田路則有佐車,所謂「從車」 、「使車」 也。其用既繁,其馬亦眾,則分公馬以駕治之,要非一人所能任。此馭夫之官,既畀以中士二十人,又輔之下士四十人也。雖然,車右車僕任中大夫下大夫者必二人,任上士者非二人,必十有二人。彼一車之中,各一人居之耳,顧若是之備何哉?車右車僕,皆所以奉至尊,惟人才有餘而後備用之無虧。彼府史胥徒,不列於屬者,僕之與右,固以身任其責也。

掌馭玉路以祀,及犯軷。王自左馭馭下,祝登受轡,犯 軷,遂驅之。

訂義鄭鍔曰:「乘玉路以祀天,則行犯軷之禮,以其出郊故也。當犯軷之時,王於車右自執其馭,大馭下車,祀禱乎神。既祀矣,乃登車而受王所自執之轡而執之,乃犯所祭之軷,遂驅車而行也。」鄭康成曰:「行山曰軷。犯之者,封土為山象,以菩芻棘柏為神主。既祭之,以車轢之而去,喻無險難也。《春秋傳》曰:『跋涉山川』。」《易氏》曰:「軷為祭道,以南郊之祀,在國門八里之外。」賈氏曰:「鄭注《月令》祀行之禮,為軷壇,厚三寸,廣五尺。此道祭亦宜然也。」李嘉會曰:「犯軷惟玉路、戎路則有之,其他則無。蓋玉路則出郊而祭,戎路則踰國境,二者不可不先厭勝以安君心。不曰僕而曰馭者,祀重事也,非餘可比。」易氏曰:「王非所以為馭,而自馭」者,以敬己之道敬神也。《大馭》非所以為祝,而使之祝者,以事人之道事神也。王者行郊祀之禮,其動靜出處與天為一。然出戶而巫覡有事,出門而宗祝有事,出郊而僕馭有事,非必於神也,致謹於禮而已。

及祭,酌僕。僕左執轡,右祭兩軹。祭軓,乃飲。

訂義鄭鍔曰:「軹者,車之兩轊,是謂轂末又謂之軓。軓,車轍也。軹者,車軾之前字,音范,字或亦為範,又為範字也。其祭軷之時,使人酌酒以飲僕,僕併轡執於左手,以右手持酒而祭兩軹與軓,以為車行必賴兩轊之力,王式必賴軓以為固,車有神以為之助也。左執轡者,言執轡非己之力也。左者無為之儀,右祭軹與軓者」,言車之行皆係於軹與軓也。右者,用力之地,既祭乃飲,受神之福也。王安石乃謂:「僕,大僕,祭祀則贊牲事,既祭,王使馭酌焉,明與之並受福也。」不知四路皆有僕,此無玉路之僕而有大馭,則所謂僕者,玉路之僕,故先儒云僕即大馭也。

凡馭路,行以《肆夏》,趨以《采薺》。

訂義鄭康成曰:「凡馭路,謂玉路也。《肆夏》《采薺》,樂章也。」

又曰:行,謂大寢至路門。趨,謂路門至應門賈。

氏曰:「『樂師亦有此二句,彼下有『車亦如之,則上云行趨』者,據步迎賓客法。此既馭路,亦云行趨』者,雖馭路,行趨遲疾,惟步迎賓客為法,故雖車亦行、趨也。《爾雅》:堂上謂之行,門外謂之趨。行雖在堂,亦令行由堂始,故發堂至門皆謂之行。」 王昭禹曰:「行欲其舒,則歌《肆夏》,所以節其行;趨欲其齊,則歌《采薺》,所以節其趨。樂」 師教樂工而歌其詩,大馭,馭車而應其節。此二官所以皆言之也。薛氏曰:「《肆夏》之詩,雖不可見,《肆》之為義,取其舒緩而不迫;《采薺》之詩,雖不可見,《薺》之為義,取其齊肅而不亂。」

凡馭路儀以「鸞和」為節。

訂義鄭康成曰:「路儀,舒疾之法也。鸞在衡,和在軾,皆以金為鈴。」薛氏曰:「大馭先言馭路,後言馭路之儀者,豈和鸞為儀,《肆夏》《采齊》獨不謂之儀乎?蓋儀必上下相應,前後相成,周旋進退,無不中節。今《肆夏》以節其行,何由而知其為車之行?《采齊》以節其趨,何由而知其為車之趨乎?是《肆夏》《采齊》之所節,亦未足以為儀也。故」儀必見於和鸞之節。升車則馬動,馬動則鸞鳴,鸞鳴則和應。鸞在衡而唱於先,和在軾而應於後,一唱一應,一徐一疾,皆秩然而不紊,馭路之儀始見於此。故和鸞之聲舒緩而不迫,吾知其為車之行歌《肆夏》,則有以節其舒緩之儀;和鸞之聲齊肅而不亂,吾知其為車之趨歌《采齊》,則有以節其齊肅之儀。車之行趨,視《肆夏》《采齊》為之正;《肆夏》《采齊》視《鸞和》為之節;而《鸞和》之聲,又因車之行趨以為之應。《鸞和》不聞,雖有《肆夏》《采齊》無益也,尚何足以為儀乎?故《鸞和》言儀,而《肆夏》《采齊》不言儀;《和鸞》言節,而《肆夏》《采齊》不言節,此其意也。王昭禹曰:「王之行趨,有環佩之聲鏘鳴於左

右車之行趨,又有和鸞之聲相應乎衡軾。是以倫清而聽聰,心虛而氣和。

戎僕,中大夫二人。

訂義鄭康成曰:「馭言僕者,此亦侍御於車。」王昭禹曰:「自戎僕以下不曰馭者,尊玉路也。」黃氏曰:「『《射人》令有爵者乘王之倅車。戎僕掌王倅車之政,必曰王倅車』者,皆親兵也。倅車,車僕所掌,闕車、廣車、苹車、輕車之萃也,皆從其元。在中軍臨時隨事用之。戎僕掌其政,故戎右與戎僕秩皆高。」

掌馭戎車。

訂議鄭康成曰:「戎車,革路也。」鄭鍔曰:「武王戎車三百兩,與紂戰於牧野,王自將則乘戎路,戎僕為之馭。」

掌王「《倅車》之政,正其服。」

訂義鄭鍔曰:「戎路之貳謂之倅,象路之貳謂之貳,田路之貳謂之佐,倅貳皆副佐之名,以其所用者異,故異其名耳。曰佐者,為之助耳,田獵非對敵之時,後車助之可也。《王制》云:『大夫殺,則止佐車,佐車止則百姓田獵』是也。王氏曰:『貳者所以兩之也,如小祭一貳之貳,朝夕燕出入文物之飾,欲其大備,故亦謂之從車《道右》』」云「自車上諭命於從車」是也。倅者,言其為副也,即戎之事為大,而左右前後所以相援者,不可以無副也。如國子之倅,所以副其適,故《車僕》於廣車、《闕車》《苹車》、輕車皆謂之萃,萃即倅也。戎車所賴於倅為尢多。劉執中曰:「倅,副之也。戰陳之事,不以王當其鋒,王有所行,則倅車副之以致其勇,所以摧鋒」而衛護於戎路也。貳,陪貳之也。禮樂之事,以王居先王之所行,從而隨之,所以陪貳以成其道焉,佐佑之也。從禽之事,致王於必獲,則佐佑羽翼,使逆無遺命,故設驅逆之車,以圍背己之禽,佑王獲也。黃氏曰:「玉路金路,無副,表尊也。」鄭鍔曰:「正其所衣之服,以戎事之服,異乎乘車之服。乘車之服主於」文,而戎事以武為主,則皆服皮弁。國容不可以入軍容,當一以戎衣從事,不可以不正也。《易氏》曰:「王於軍事服韋弁,而有爵者之乘。王倅車亦韋弁服,所以衛護至尊,而重軍旅之威,然有等殺存焉,故戎僕從而正之」,此即倅車之政也。

犯軷,如《玉路》之儀。

訂義王昭禹曰:「王以兵出,故有犯軷之儀。《田路》不言犯軷,則以戎路見之。」

凡巡守及兵車之會,亦如之。

鄭鍔曰:「出國門則跋履山川,故行犯軷之祭,乘玉路以祀天則出郊,即戎則適遠,臨危巡守則適四方。兵車之會雖非戰伐,然提兵於外則危道也,故犯軷以求助於神,其犯軷之儀則一而已。」 王昭禹曰:「凡巡守則戎車從焉,兵車之會亦乘戎車,異於乘車之會乘金路矣。」

掌凡戎車之儀。

訂義易氏曰:上文言馭戎車,則王之革路,此言凡戎車,則眾之兵車也。武王戎車三百兩,其進退之節,不愆於六步、七步,不愆於四伐、五伐、六伐、七伐乃止齊焉,則戎車之儀可知。至大司馬於蒐田之時,亦有所謂坐作進退疾徐疏數之節,戎僕所以掌其儀者此也。鄭鍔曰:「非特掌犯軷之儀,又掌戎車之儀。君子恥服其」服而無其容。以甲胄而乘戎車,貴有不可犯之色,況於威儀可不嚴毅乎!李嘉會曰:「儀非獨甲胄,有不可犯之色。」如保氏曰:「『車馬之容』,以前數官攷之,《馭路》尢以儀為重。」

齊僕,下大夫二人。

訂義王昭禹曰:「僕以馭車,不可兼職,故齊右兼祭祀賓客之事,而馭則異官。」鄭鍔曰:「玉路以祀,祀必齊,以致其誠,則宜名齊。金路以賓,乃名齊車。《齊右》言祭祀會同前齊車。玉路止於祀天而已,其他祭祀皆乘金路,以其致齊之多言之,曰齊車宜矣。

掌馭金路以賓。」

訂義鄭康成曰:「以待賓客。」

朝覲、宗遇饗食,皆乘金路。其法儀各以其等為車送 迎之節。

訂義鄭鍔曰:「諸侯之朝也,有享王之禮,春夏受之於朝,秋冬受之於廟,雖名不同,至於朝畢而饗食則同也。朝覲、宗遇、饗食皆乘金路。金,西方之義,制諸侯者以義為主,其禮制與其禮儀各視諸侯爵等之尊卑而為車送逆之節,上公九十步,侯、伯七十步,子男五十步,或以車逆,或以車送,初不以意而為輕重,茲所以為」制諸侯之義。攷周家之法,春夏受贄於朝,無迎賓之禮,受享則迎之;秋冬朝享皆受於廟,則俱不迎。此則朝、覲、宗、遇之下,言各以其等為車送逆之節,豈秋冬之時亦有送逆乎?果有送逆,則《郊特牲》謂覲禮下堂而見諸侯,為天子之失禮,自彝王始,何以譏之?切謂此文《傳》為饗食設

當朝覲宗遇之時,王有饗食之禮,饗在廟則有送逆,故先儒謂因此朝、覲、宗遇而行享食,則有迎賓之法也。方氏曰:「天子之待諸侯,朝而下堂,禮也。覲而下堂,則失禮矣。蓋春夏出而與物交,秋冬出而與物辨,朝覲之別如此。」 《周官齊僕》各以其等為車送逆之節,此朝禮下堂之儀也。由彝王而降,乃有覲而下堂之儀,豈非失禮乎?易氏曰:「《大行人》言賓、主、車介、步數,皆曰朝位。」 是知非特在廟之禮。況經言饗食,列於朝覲、宗遇之後,則是數者皆有送逆之法明矣。餘見《大行人》及《樂師》。

道僕,上士十有二人。

訂義賈氏曰:「朝夕在朝,往來駕稅,難而且煩,故人最多。」

掌馭象路,以朝夕、燕出入,其法儀如齊車。

訂義鄭鍔曰:「『朝夕者,早晚朝見之名也。早朝曰朝,暮朝曰夕。《左傳》云:『百官承事,朝而不夕』。又曰:『右尹子革夕』。《國語》曰:『朝日夕月』,凡此皆謂早晚之朝。王之早晚朝見群臣,皆乘此路,閒暇燕遊而出入,亦乘是路,以道名之,使人君知所警也。道僕馭之,其法儀皆如齊車』。謂其禮同。」王昭禹曰:「其法儀如齊車者,則朝夕也。燕,出」入也。其度數動容,亦各以其等為之節也。

掌《貳車》之政令。

訂義鄭康成曰:「貳亦副也。」鄭鍔曰:「貳車之出入,亦欲其由道也,非大路與齊車無貳車也。」以為燕出入,尢當謹其後車,故特以掌其政令言之。《易氏》曰:「貳車猶掌其政令。」則道車之用嚴矣。

田僕,上士十有二人。

訂義賈氏曰:「人亦多者,王有四時之田,兼有園囿遊獵及取鮮獸之等,亦事煩故也。」

掌馭田路,以田以鄙。

訂義鄭康成曰:「田路,木路也。」鄭鍔曰:「王田必乘木路者,蓋木德盛於東方,仁也;王者之田不合圍,仁也。」然謂以田以鄙者,或以為都鄙,王者亦無循行縣鄙,親自省耕之理,然則或田於三田之地,或田於縣鄙之地,王者循行縣、鄙,不專用田車與田僕而已。

掌佐車之政。

訂義鄭康成曰:「佐亦副。」李嘉會曰:「道僕曰貳車,田僕曰佐,車曰貳、曰佐,各有異義,佐則所以佐之。」王昭禹曰:「《記》曰:『大夫殺則止佐車,佐車止則百姓田獵,則佐車於田獵可知矣』。」鄭鍔曰:「田必有佐車,掌其政令,使當田者則田,當止者則止,所以全人君之仁。」

設驅逆之車。

訂義鄭鍔曰:「田必設驅逆車,自後驅禽,使之就獲,自前逆禽,使不出圍。」

馭夫,中士二十人、下士四十人。

訂義王昭禹曰:「自大馭以至田僕,皆王五路之馭者也。馭夫則馭貳車、從車、使車而已。其車既眾,非多其員,則有所不給,故馭夫以中士二十人、下士四十人為之。」李嘉會曰:「戎副曰倅,田副曰佐。其馭與右皆不常任,惟貳車、從車、使車則常設,故通使六十人乘之與?」賈氏曰:「馭夫總六十人。」案《校人》:「三乘為皁,皁一趨馬;三」皁為繫,繫一馭夫,則馬三十六匹一馭夫。計馬二千一百六十匹,則六十馭夫。又駑六麗一師,六師一趨馬,六趨馬一馭夫。主駑四百三十二匹,駑共千二百九十六匹,則馭夫三人,并前為六十三人。與此不合者,此《序官》脫三人也。

掌馭貳車、從車、使車。

訂義王氏曰:「貳車、副車、從車,謂屬車也。使車,謂使者所乘之車。」王氏詳說曰:「『『『嘗攷《巾車》五路之外,而道右有從車,戎僕有倅車,田僕有佐車,又有驅逆之車。此曰貳車、從車、使車』。以經攷之,初不相重復也。曰從車』者,謂駕玉路,則餘路為從;若駕金路等路,則玉路不復出。此《典路》所謂『以路從』是已。曰倅車』者,倅戎車之倅有」五,與從車之四,則屬車九乘矣。此《車僕》所謂戎車之倅,闕車之倅,苹車之倅是已。曰「佐車」者,田車之佐也,《少儀》所謂「乘貳車則貳,佐車則否」是已。曰「驅逆之車」,乃逐獸之車,《大司馬》所謂「既陳,乃設驅逆之車」是已。曰「使車」,則宮中給繇役之車,《巾車》所謂良車、散車者是已。大率公車、從車之外,天子朝祀之副車曰貳,戎車之副曰倅,田車之副曰「佐」,諸侯田車、戎車之副則併曰佐矣。若大夫又以驅逆之車為佐車,《王制》所謂「大夫殺則止佐車」是已。鄭氏以貳車為象路之副,以從車為戎路、田路之副,以使車為驅逆之副,失之。

分公馬而駕治之。

訂義《鄭鍔》曰:「五路之馬曰種、曰戎、曰齊、曰道,所駕有定法,此三等之車凡在官之馬皆可駕也,馭夫分

而駕之,且治其事焉。王昭禹曰:「三者皆公車,故分公馬而駕治之。」 劉氏曰:「駕而調治之,俾閑習齊一,安於五御而去其驚奔。」 賈氏曰:「趨馬自主駕說。故知此是調習六種三馬也。」

御部紀事 编辑

《莊子徐無鬼篇》:「黃帝將見大隗乎具茨之山,方明為 御,昌㝢驂乘,張若謵朋前馬,昆閽滑稽後車,至於襄 城之野。」

《史記·秦本紀》:「大費生子二人,一曰大廉,實鳥俗氏;二 曰若木,實費氏。其元孫曰費昌,子孫或在中國,或在 夷狄。費昌當夏桀之時,去夏歸商,為湯御,以敗桀於 鳴條。大廉元孫曰孟戲,中衍鳥身人言帝太戊聞而 十之,使御吉,遂致使御而妻之。自太戊以下,中衍之 後,遂世有功,以佐殷國,故嬴姓多顯,遂為諸侯。」 《趙世家》:「趙氏之先,與秦共祖,至中衍為帝太戊御。其 後世蜚廉有子二人,而命其一子曰惡來,事紂,為周 所殺,其後為秦。惡來弟曰季勝,其後為趙。季勝生孟 增,孟增幸於周成王,是為宅皋狼。皋狼生衡父,衡父 生造父,造父幸於周繆王,造父取驥之乘匹,與桃林 盜驪、驊騮、騄駬,獻之繆王,繆王使造父御。」西巡狩,見 西王母,樂之忘歸。而徐偃王反,繆王日馳千里馬攻 徐偃王,大破之,乃賜造父以趙城,由此為趙氏。自造 父以下六世至奄父,曰公仲。周宣王時,伐戎為御及 千畝戰,奄父脫宣王。

《列子周穆王》篇:「王不恤國事,不樂臣妾,肆意遠游,命 駕八駿之乘,右服。」讀作華「騮而左騄。」「駬右驂赤,驥而 左白。」音義主車,則造父為御。音齊音合為右,次車之 乘,右服渠黃而左踰輪,左驂盜驪而右山子。柏夭主 車,參百為御,奔戎為右,馳驅千里,至於巨蒐氏之國。 《湯問篇》:造父之師曰泰豆氏。造父之始從習御也,執 禮甚卑。泰豆三年不告,造父執禮愈謹,乃告之曰:「古 詩言:『良弓之子,必先為箕;良冶之子,必先為裘』。汝先 觀吾趣趣如吾,然後六轡可持,六馬可御。」造父曰:「唯 命所從。」泰豆乃立木為塗,僅可容足,計步而置,履之 而行,趣走往還,無跌失也。造父學之三日盡其巧。泰 豆嘆曰:「子何其敏也,得之捷乎?凡所御者,亦如此也。 曩汝之行,得之於足,應之於心。推於御也,齊輯乎轡 銜之際,而急緩乎脣吻之和;正度乎胸臆之中,而執 節乎掌握之間,內得於中心,而外合於馬志,是故能 進退履繩而旋曲中乎規矩,取道致遠而氣力有餘」, 誠得其術也。得之於銜,應之於轡;得之於轡,應之於 手;得之於手,應之於心,則不以目視,不以策驅,心閑 體正,六轡不亂,而二十四蹄所投無差,迴旋進退,莫 不中節,然後輿輪之外可使無餘轍;馬蹄之外可使 無餘地。「未嘗覺山谷之嶮,原隰之夷,視之一也。吾術 窮矣,汝其識之。」

《韓非子外儲說篇》:「造父方耨時,有子父乘車過者,馬 驚不行,其子下車牽馬,父子推車,請造父助我推車。 造父因收器,輟而寄載之,援其子之乘,乃始檢轡持 筴,未之用也,而馬轡騖矣。使造父而不能御,雖盡力 勞身,助之推車,馬猶不肯行也。今身使佚且寄載有 德於人者,有術而御之也。」

造父為齊王,駙駕渴馬,服成。令馬忍渴百日服習之故成也效駕圃 中,渴馬見圃池去,車走池,駕敗。王子於期為趙簡主 取道爭千里之表。其始發也,彘伏溝中。王子於期《齊 轡》筴而進之,彘突出於溝中,馬驚駕敗。

《左傳》:桓公十三年春,楚屈瑕伐羅鬥,伯比送之還,謂 其御曰:「莫敖必敗,舉趾高,心不固矣。」

《檀弓》:魯莊公與宋人戰,縣賁父御,卜國為右,馬驚,敗 績。縣賁父曰:「他日不敗績,而今日敗績,是無勇也。」遂 死之。

《莊子達生篇》:東野稷以御見莊公,進退中繩,左右旋 中規。莊公以為文弗過也,使之鉤百而反。顏闔遇之, 入見曰:「稷之馬將敗。」公密而不應。少焉,果敗而反。公 曰:「子何以知之?」曰:「其馬力竭矣,而猶求焉,故曰敗。」 《呂氏春秋貴卒篇》:齊襄公即位,憎公孫無知,收其祿。 無知不說,殺襄公。公子糾走魯,公子小白奔莒。既而 國殺無知,未有君。公子糾與公子小白皆歸,俱至,爭 先入公家。管仲扞弓射公子小白,中鉤。鮑叔御,公子 小白僵。管子以為小白死,告公子糾曰:「安之?公子小 白已死矣。」鮑叔因疾驅先入,故公子小白得以為君。 《管子戒篇》:桓公明日弋在廩。管仲、隰朋朝,公輟射,援 綏而乘,自御。管仲為左,隰朋驂乘。

《左傳·僖公八年》:「晉里克帥師,梁由靡御,虢射為右,以 敗狄於采桑。」

《史記·晉世家》:晉卜御右慶鄭,皆吉。公曰:「鄭不孫。」乃更令步陽御戎家僕徒為右,進兵九月壬戌,秦穆公、晉 惠公合戰韓原,惠公馬鷙不行。秦兵至,公窘,召慶鄭 為御。鄭曰:「不用卜,敗不亦當乎?」遂去。更令梁繇靡御 虢射為右,輅秦穆公。穆公壯士冒敗晉軍,獲晉公以 歸秦。

《左傳》宣公二年「春,鄭公子歸生受命於楚,伐宋。宋華 元、樂呂御之。二月壬子,戰於大棘,宋師敗績,囚華元, 獲樂呂及甲車四百六十乘,俘二百五十人,馘百人, 狂狡輅鄭人。鄭人入於井,倒戟而出之,獲狂狡。君子 曰:『失禮違命,宜其為禽也。戎昭果毅以聽之之謂禮。 殺敵為果,致果為毅,易之戮也。將戰,華元殺羊食士』」, 其御羊斟不與。及戰,曰:「疇昔之羊,子為政;今日之事, 我為政。」與入鄭師,故敗。君子謂:「羊斟非人也,以其私 憾敗國殄民。於是刑孰大焉!《詩》所謂『人之無良』」者,其 《羊斟》之謂乎!

十二年,楚許伯御樂伯,攝叔為右,以致晉師。許伯曰: 「吾聞致師者御,靡旌摩壘而還。」樂伯曰:「吾聞致師者 左射以菆代御,執轡,御下兩馬掉鞅而還。」攝叔曰:「吾 聞致師者右入壘,折馘,執俘而還。」皆行其所聞而復。 趙旃夜至於楚軍,席於軍門之外,使其徒入之。楚子 為乘廣三十乘,分為左右。右廣雞鳴而駕,日中而說, 「左則受之」,日入而說。許偃御右廣,養由基為右。彭名 御左廣,屈蕩為右。乙卯,王乘左廣以逐趙旃,趙旃棄 車而走林,屈蕩搏之,得其甲裳。

成公二年癸酉,師陳干鞌。邴夏御齊侯,逢丑父為右。 晉解張御郤克,鄭丘緩為右。齊侯曰:「余姑剪滅此而 後朝食」,不介馬而馳之。郤克傷於矢,流血及屨,未絕 鼓音,曰:「余病矣。」張侯曰:「自始合,而矢貫余手及肘,余 折以御,左輪朱殷,豈敢言病?吾子忍之。」

《國語》:靡笄之役,郤獻子傷曰:「余病喙。」張侯御曰:「三軍 之心在此車矣,其耳目在於旗鼓。車無退表,鼓無退 聲,軍事集矣。吾子忍之,不可以言病。受命於廟,受脤 於社,甲胄而效死,戎之政也。病未若死,祗以解志。」乃 左並轡,右援枹而鼓之,馬逸不能止。三軍從之,齊師 大敗,逐之三周華不注之山。

《左傳成公十六年》:晉侯伐鄭,楚子救鄭。晉韓厥從鄭 伯,其御杜溷羅曰:「速從之,其御屢顧不在,焉可及也?」 韓厥曰:「不可以再辱國君。」乃止。郤至從鄭伯,其右茀 翰胡曰:「諜輅之余,從之」乘而俘以下。郤至曰:「傷國君, 有刑。」亦止。

十八年,程鄭為乘馬御,六騶屬焉,使訓群騶知禮。 《襄公》二十二年,楚觀起有寵於令尹子南,未益祿而 有馬數十乘,楚人患之,王將討焉。子南之子棄疾為 王御士,王每見之必泣。棄疾曰:「君三泣臣矣,敢問誰 之罪也?」王曰:「令尹之不能,爾所知也。國將討焉,爾其 居乎!」王遂殺子南於朝,轘觀起於四境。復使薳子馮 為令尹,有寵於薳子者八人,皆無祿而多馬。他日朝, 與申叔豫言,弗應而退。從之,入於人中,又從之。遂歸。 退朝見之,曰:「子三困我於朝,吾懼不敢不見吾過,子 姑告我,何疾我也?」對曰:「吾不免是懼,何敢告子?」曰:「何 故?」對曰:「昔觀起有寵於子南,子南得罪,觀起車裂,何 故不懼?自御而歸,不能當道。」

二十三年,孟孫惡臧孫,季孫愛之。孟氏之御騶豐點 好羯也,曰:「從余言,必為孟孫。」再三云,羯從之。孟莊子 疾,豐點謂公鉏:「苟立羯,請讎臧氏。」公鉏謂季孫曰:「孺 子秩,固其所也。若羯立,則季氏信有力於臧氏矣。」弗 應。己卯,孟孫卒。公鉏奉羯立於戶側。季孫至,入哭而 出,曰:「秩焉在?」公鉏曰:「羯在此矣。」季孫曰:「孺子長。」公鉏 曰:「何長之有?唯其才也。」遂立羯。秩奔邾藏孫入,哭甚 哀,多涕。出。其御曰:「孟孫之惡子也,而哀如是。季孫若 死,其若之何?」

二十四年冬,楚子伐鄭以救齊,門於東門,次於棘澤。 諸侯還救鄭。晉侯使張骼輔躒致楚師,求御於鄭。鄭 人卜,宛射犬,吉。子大叔戒之曰:「大國之人,不可與也。」 對曰:「無有眾寡,其上一也。」大叔曰:不然。部婁無松柏, 二子在幄,坐射犬於外,既食而後食之。使御廣車而 行。已皆乘乘車,將及楚師,而後從之乘,皆踞轉而鼓 琴,近不告而馳之,皆取胄於櫜,而胄入壘,皆下,搏人 以投,收擒挾囚,勿待而出。皆超乘,抽弓而射。既免,復 踞轉而鼓琴,曰:「公孫同乘兄弟也,胡再不謀?」對曰:「曩 者志入而已,今則怯也。」皆笑曰:「公孫之亟也。」

二十七年「九月庚辰,崔成、崔彊殺東郭偃、裳無咎於 崔氏之朝。」崔子怒而出,其眾皆逃。求人使駕,不得,使 圉人駕,寺人御而出。

《國語》:晉悼公知欒糾之能御以和於政也,使為戎御。 《汲冢周書》:晉平公使師曠於周,請歸,王子賜之乘車 四馬,曰:「『太師亦善御乎』?對曰:『御,吾未之學也』。」王子曰: 「《詩》云:『馬之剛矣,轡之柔矣』。馬亦不剛,轡亦不柔。志氣 麃麃,取予不疑。以是御之。」

《史記晏子傳》:「晏子為齊相,出其御之妻,從門間而闚 其夫。其夫為相御,擁大蓋,策駟馬,意氣揚揚,甚自得也。既而歸,其妻請去,夫問其故,妻曰:『晏子長不滿六 尺,身相齊國,名顯諸侯。今者妾觀其出,志念深矣,常 有以自下者。今子長八尺,乃為人僕御,然子之意自 以為足,妾是以求去也』。」其後夫自抑損,晏子怪而問 之,御以實對。晏子薦以為大夫。

《韓非子外儲說》:齊景公游少海,傳騎從中來謁曰:「嬰 疾甚,且死,恐公後之。」景公遽起,傳騎又至。景公曰:「趨 駕煩且之乘。」使騶子韓樞御之。行數百步,以騶為不 疾,奪轡代之御。可數百步,以馬為不進,盡釋車而走。 以煩且之良,而騶子韓樞之巧,而以為不如下走也。 《孔子家語》:魯定公問於顏回曰:「子亦聞東野畢之善 御乎?」對曰:「善則善矣,雖然,其馬將必佚。」定公色不悅, 謂左右曰:「君子固有誣人也。」顏回退。後三日,牧來訴 之曰:「東野畢之馬佚,兩驂曳兩服入於廄。」公聞之,越 席而起,促駕召顏回。回至,公曰:「前日寡人問吾子以 東野畢之御,而子曰『善則善矣,其馬將佚,不識吾子 奚以知之』?」顏回對曰:「以政知之。昔者帝舜巧於使民, 造父巧於使馬,舜不窮其民力,造父不窮其馬力,是 以舜無佚民,造父無佚馬。今東野畢之御也,升馬執 轡,銜體正矣;步驟馳騁,朝禮畢矣;歷險致遠,馬力盡 矣。然而猶乃求馬不已。臣以此知之。」公曰:「善哉,若吾 子之言也。吾子之言,其義大矣。願少進乎!」顏回曰:「『臣 聞之,鳥窮則啄,獸窮則攫,人窮則詐,馬窮則佚。自古 及今,未有窮其下而能無危者也』。公悅,遂以告孔子。 孔子對曰:『夫其所以為顏回者,此之類也,豈足多哉』!」 《淮南子人間訓》:「魯人有為父報讎於齊者,刳其腹,見 其心,坐而正冠,起而更衣,徐行而出門,上車而步馬, 顏色不變。其御欲驅,撫而止之。」

《穀梁傳》:「季孫行父禿,晉郤克眇,衛孫良夫跛,曹公子 手僂,同時聘於齊。齊使禿者御禿者,眇者御眇者,跛 者御跛者,僂者御僂者。蕭同叔子處臺上而笑之,客 不悅而去。」

《左傳哀公二年》:秋甲戌,將戰,郵無恤御簡子,衛太子 為右,登鐵上,望見鄭師眾,太子懼,自投於車下。子良 授太子綏而乘之,曰:「婦人也。」繁羽御趙羅,宋勇為右, 羅無勇,麇之。吏詰之,御對曰:「痁作而伏。」既戰,簡子曰: 「吾伏弢嘔血,鼓音不衰,今日我上也。」太子曰:「吾救主 於車,退敵於下,我右之上也。」郵良曰:「我兩靷將絕,吾 能止之。我御之上也。」駕而乘材,兩靷皆絕。

十一年春,齊為鄎故。《國書》高無丕帥師伐我,及清。季 孫謂其宰冉求曰:「齊師在清,必魯故也,若之何?」求曰: 「一子守,二子從。」公禦諸竟,退而蒐乘。孟孺子洩帥右 師,顏羽御邴,洩為右。冉求帥左師,管周父御,樊遲為 右。

《呂氏春秋·博志篇》:尹孺學御,三年而不得焉,苦痛之 夜,夢受秋駕於師。明日往朝,師望而謂之曰:「吾非愛 道也,恐子之未可與也,今日將教子以秋駕。」尹儒反 走,北面再拜曰:「今昔臣夢受之,先為其師言所夢,固 秋駕。」

《韓子喻老篇》:趙襄王學御於王子期,俄而與於期逐 三易馬而三後。襄王曰:「子之教我御,術未盡也。」對曰: 「術已盡,用之則過也。凡御之所貴,馬體安於車,人心 調於馬,而後可以進速致遠。今君後則欲逮臣,先則 恐逮於臣。夫誇道爭遠,非先則後也,而先後心皆在 於臣上,何以調於馬?此君之所以後也。」

《史記·春申君傳》:「楚使歇與太子完入質於秦。秦留之 數年。楚頃襄王病,太子不得歸,而楚太子與秦相應 侯善。於是黃歇乃說應侯,應侯以聞秦王,秦王曰:『令 楚太子之傅先往問楚王之疾,返而後圖之』。」黃歇為 楚太子計,楚太子因變衣服為楚使者御以出關。 《范睢傳》:「范睢既相秦,秦號曰張祿,而魏不知,以為范 睢」已死久矣。魏聞秦且東伐韓、魏,魏使須賈於秦。范 睢聞之,為微行,敝衣,間步之邸,見須賈。須賈見之而 驚曰:「范叔固無恙乎?」范睢曰:「然。」須賈笑曰:「范叔有說 於秦邪?」曰:「不也。睢前日得過於魏相,故亡逃至此,安 敢說乎?」須賈曰:「今叔何事?」范睢曰:「臣為人庸賃。」須賈 意哀之,留與坐飲食,曰:「范叔一寒如此哉?」乃取其一 綈袍以賜之。須賈因問曰:「秦相張君,公知之乎?吾聞 幸於王,天下之事皆決於相君,今者事之去留在張 君,孺子豈有客習於相君者哉?」范睢曰:「主人翁習知 之。」唯睢亦得謁。睢請為君見於張君。須賈曰:「吾馬病 車軸折,非大車駟馬,吾固不出。」范睢曰:「願為君借大 車駟馬於主人翁。」范睢歸取大車駟馬,為須賈御之, 入秦相府。府中望見有識者,皆避匿。須賈怪之,至相 舍門,謂須賈曰:「待我,我為君先入通於相君。」須賈待 門下,持車良久,問門下曰:「范叔不出何也?」門下曰:「無 范叔。」須賈曰:「鄉者與我載而入者。」門下曰:「乃吾相張 君也。」須賈大驚,自知見賣,乃肉袒膝行,因門下人謝 罪。

《韓子說林》篇:有欲以御見荊王者,眾騶妬之。因曰:「臣 能繳鹿見王」,王為御,不及鹿,自御及之。王善其御也乃言眾騶妬之。 賈誼《新書》:楚懷王鑄金象諸侯,令大國之王編而先 馬。梁王御宋王驂乘,周、召、畢、陳、滕、薛、衛、中山之君皆 象,使隨而趨,諸侯聞而伐之。

《事文類聚》:魯班為母作木人為御,機關一發,遂去不 還。

《漢書陳勝傳》:「臘月,勝之汝陰,還至下城父,其御莊賈 殺勝以降秦。」

《西京雜記》:文帝自代還,有良馬九匹,號為「九逸。」有來 宣能御代王,稱為「王良」,俱還代邸。

《後漢書李膺傳》:李膺性簡亢,無所交接。荀爽謁膺,因 為其御,喜曰:「今日始得御李君矣。」

《晉書石苞傳》,苞字仲容,渤海南皮人也。雅曠有智局, 容儀偉麗,不修小節,故時人為之語曰:「石仲容,姣無 雙。」縣召為吏,給農司馬。會謁者陽翟郭元信奉使求 人為御司馬,以苞及鄧艾給之。行十餘里,元信謂二 人曰:「『子後並當至卿相』。苞曰:『御隸也,何卿相乎』?」 《宋書劉懷慎傳》,懷慎子德願,為秦郡太守。德願善御 車,嘗立兩柱,使其中劣通車軸,乃於百餘步上,振轡 長驅,未至數尺,打牛奔從柱間直過,其精如此。孝武 聞其能,為之乘畫輪車,幸太宰江夏王義恭第。德願 岸著籠冠,短朱衣,執轡,進止甚有容狀。

《魏書眭夸傳》:「夸一名昶,趙郡高邑人也。少與崔浩為 莫逆之交。浩為司徒,奏徵為其中郎,辭疾不赴。州郡 逼遣,不得已入京都,與浩相見。延留數日,惟飲酒談 敘平生,不及世利。浩每欲論屈之,竟不能發言。浩後 遂投詔書於夸懷,亦不開口。浩慮夸即還,時乘一騾, 更無兼騎,浩乃以夸騾內之廄中,冀相維縶。夸遂托」 鄉人輸租者謬為御車,乃得出關。浩知而嘆曰:「眭夸 獨行士,本不應以小職辱之。」

《唐書齊映傳》:映授御史中丞,從幸梁,道險澀,嘗為帝 御。會馬駭突,帝恐傷映,詔捨轡,固不去,曰:「馬奔踶,不 過傷臣,捨之或犯清蹕,雖死不償。」帝嘉歎。

《李輔國傳》:輔國詐言皇帝,請太上皇按行宮中,至睿 武門,高力士呼曰:「輔國可御太上皇馬。」輔國靴而走, 與力士對,執轡還西內。

御部雜錄 编辑

《詩經邶風簡兮》篇:「有力如虎,執轡如組按朱。」轡,今 之韁也。組,織絲為之御。能使馬則轡柔如組矣。 《鄭風大叔于田》篇:「叔于田,乘乘馬,執轡如組,兩驂如 舞,按朱」車衡外兩馬曰驂。「如舞」,謂諧和中節,皆言 御之善也。按:《大全》,董氏曰:「五御之法,有舞交衢者,即 所謂如舞也。服馬制於衡,不得如舞。其如舞者,驂也。」 饒氏曰:「如舞者,節奏,謂御中節也。」安成劉氏曰:「善御 其馬,是以轡則柔順如組,驂則諧和如舞也。」

叔于田,乘乘黃,兩服,上襄,兩驂,鴈行按朱。《乘黃》,四 馬皆黃也。衡下夾轅兩馬曰服。襄,駕也。馬之上者為 上駕,猶言上駟也。《鴈行》者,驂少次服後,如鴈行也。 叔善射忌,又良御忌,抑磬控忌,抑縱送忌。按朱。「騁 馬」曰「磬。」「止馬」曰「控。」「舍拔」曰《縱覆》。曰:送:按《大全》。羅氏 曰:「磬謂使之曲折如磬;控,謂控制不逸,拔矢,括矢銜 弦處。」弓弭弭,弓末 叔于田,乘乘鴇,兩服齊首,兩驂如手按朱。「齊首如 手」,兩服並首在前,而兩驂在旁,稍次其後,如人之兩 手也。

《小雅車攻》篇:「四黃既駕,兩驂不倚。不失其馳,舍矢如 破。」按《大全》,王氏曰:「不失其馳,車行節而法也。兩驂不 倚,御能正其馬也。」

《禮記·曲禮》:問:「大夫之子,長曰能御矣,幼曰未能御也。」 《內則》:「十有三年學射御。」

《汲冢周書》:「三輪四輿歸御。」

《管子形勢》篇:「造父,善御者也,善視其馬,節其飲食,度 量馬力,故能取道遠而馬不罷。」

《孔子家語》:「御狂馬,不釋策。」

「子貢問治民於孔子,子曰:『懍懍焉若持腐索之扞馬』。」 《左傳》定公十二年:「夏,衛公孟彄伐曹,克郊,還滑羅殿, 未出,不退於列。其御曰:『殿而在列,其為無勇乎』?」 文子以御言之,「左手執轡,右手運策,不亦速乎?若徒 轡無策,馬何懼哉?」

《荀子王霸》篇:「王良造父者,善服馭者也;聰明君子者, 善服人者也。故人主欲得善馭及速致遠,則莫若王 良造父矣;欲調一天下而制秦、楚,則莫若聰明君子 矣。」

《君道》篇:「欲得善馭及速致遠者,一日而千里縣,貴爵 重賞以招致之,能致是者取之,是豈不必得之之道 也哉?雖聖人不能易也。」

《正論》篇:「如王良、造父者,天下之善馭者也,不能以辟 馬毀輿致遠。堯舜者,天下之善教化者也,不能使嵬 瑣化。何世而無嵬?何時而無瑣?自太皞、燧人莫不有 也。」

《解蔽》篇:「奚仲作《車乘》,杜作乘馬」,而造父精於御
考證
《性惡》篇:「驊騮騏驥,纖離騄駬,此皆古之良馬也。然而

前必有銜轡之制,後有鞭策之威,加之以造父之御, 然後一日而致千里也。」

《韓子外儲說》:「造父御四馬,馳驟周旋,而恣欲於馬。恣 欲於馬者,擅轡筴之制也。然馬驚於出彘,而造父不 能禁制者,非轡筴之嚴不足也,威分於出彘也。王子 於期為駙駕,轡筴不用,而擇欲於馬,擅芻水之利也。 然馬過於圃池,而駙馬敗者,非芻水之利不足也,德 分於圃池也。故王良、造父,天下之善御者也。然而使」 王良操左革而咤叱之,使造父操右革而鞭笞之,馬 不能行十里,共故也。

良馬固車,臧獲御之則為人笑,王良御之則日取乎 千里。吾不以為然。夫待越人之善海游者,以救中國 之溺人。越人善游矣,而溺者不濟矣。夫待古之王良 以馭今之馬,亦猶越人救溺者不濟矣。夫待古之王 良以馭今之馬,亦猶越人救溺之說也。不可亦明矣。 夫良馬固車,五十里而一置,使中手御之,追速致遠, 可以及也,而千里可日致也,何必待古之王良乎? 《呂氏春秋本味》篇:「雖有賢者,而無禮以接之,賢奚由 盡忠,猶御之不善,驥不自千里也。」

《審分篇》:「王良之所以使馬者,約審之以控其轡,而四 馬莫敢不盡力。有道之主,其所以使群臣者亦有轡。 其轡何如?正名審分,是治之轡已。」

《勿躬》篇「乘雅」作「駕」,「寒衰」作「御」,王冰作「服牛。」

《執一篇》:「今御驪馬者,使四人操一策,則不可以出於 門閭者不一也。」

《韓詩外傳》孔子云:「美哉顏無父之御也!馬知後有輿 而輕之,知上有人而愛之,馬親其正而愛其事。如使 馬能言,彼將必曰:『樂哉,今日之騶也』,至於顏淪少衰 矣,馬知後有輿而輕之,知上有人而敬之,馬親其正 而敬其事。如使馬能言,彼將必曰『騶來,其人之使我 也,至於顏夷而衰矣,馬知後有輿而重之,知上有人』」 而畏之,馬,親其正而畏其事。如馬能言,彼將必曰:「騶 來,騶來。」女不騶,彼將殺女。故御馬有法矣,御民有道 矣,法得則馬和而歡,道得則民安而集。《詩》曰:「執轡如 組,兩驂如舞。」此之謂也。

《焦氏易林》:「朽輿疲駟,不任御轡。」

「放銜垂轡」,奔馬不制。

《淮南子原道訓》:「昔者馮夷大丙之御也,乘雲車,入雲 蜺,游微霧,驚,怳忽歷遠,彌高以極往。經霜雪而無跡, 照日光而無景,扶搖抮,抱羊角而上,經紀山川,蹈騰 崑崙,排閶闔,鑰天門。末世之御,雖有輕車良馬,勁策 利鍛,不能與之爭先。是故大丈夫恬然無思,澹然無 慮,以天為蓋,以地為輿,四時為馬,陰陽為御,乘雲凌」 霄,與造化者俱縱志舒節,以馳大區,可以步而步,可 以驟而驟,令雨師洒道,使風伯掃塵,電以為鞭策,雷 以為車輪,上游於霄雿之野,下出於無垠之門,流覽 偏照,復守以全,經營四隅,還反於樞。故以天為蓋,則 無不覆也;以地為輿,則無不載也;四時為馬,則無不 使也;陰陽為御,則無不備也。

覽冥訓。昔者王良造父之御也,上車攝轡,馬為整齊, 而斂諧投足調均,勞逸若一,心怡氣和,體便輕畢,安 勞樂進,馳騖若滅,左右若鞭,周旋若環,世皆以為巧, 然未見其貴也。若夫《鉗且》《大丙》之御,除轡銜,去鞭策, 車莫動而自舉,馬莫使而自走也。日行月動,星燿而 元運,電奔而鬼騰,進退屈伸,不見朕垠,故不招指,不 咄叱,過歸鴈於碣石,軼鶤雞於姑餘,騁若飛,騖若絕 矢,躡風追,猋歸忽,朝發搏桑,日入落棠,此假弗用而 能以成其用者也,非慮思之察,手爪之巧也。嗜欲形 於胸中,而精神踰於六馬,此以弗御御之者也。 精神訓御者非轡不行,學御者不為轡也。

《主術訓》:「夫載重而馬羸,雖造父不能以致遠;車輕而 馬良,雖中工可使追速。」

聖主之治也,其猶造父之御齊,輯之於轡銜之際,而 急緩之於脣吻之和;正度於胸臆之中,而執節於掌 握之間;內得於心中,外合於馬志,是故能進退履繩 而旋曲中規,取道致遠而氣力有餘,誠得其術也。是 故權勢者,人主之車輿也;大臣者,人主之駟馬也。體 離車輿之安,而手失駟馬之心,而能不危者,古今未 有也。是故輿馬不調,王良不足以取道;君臣不和,唐 虞不能以為治也。執術而御之,則管、晏之智盡矣。 今夫御者,馬體調於車,御心和於馬,則歷險致遠,進 退周游,莫不如志。雖有騏驥騄駬之良,臧獲御之,則 馬反自恣,而人弗能制矣。

《汜論訓》:「今世德益衰,民俗益薄。欲以樸重之法,治既 弊之民,是猶無鏑銜橛策錣而御馯馬也。」

《說林訓》:「人莫欲學御龍,而皆欲學御馬;莫欲學治鬼, 而皆欲學治人,急所用也。」

《修務訓》:「夫馬之為草駒之時,跳躍揚蹄,翹尾而走,人 不能制。及至圉人擾之,良御教之掩以衡軛,連以轡 御,則雖歷險趨塹弗敢辭。故其形之為馬,馬不可化其可駕御,教之所為也。」

良馬不待策錣而行,駑馬雖策錣之不能進,為此不 用策錣而御之,則愚矣。

《說苑》:晉獻公之時,東郭氏有祖朝者,上書獻公曰:「大 王獨不聞古之將曰桓司馬者,朝朝其君,舉而晏,御 呼車,驂亦呼車。御肘其驂曰:『子何越云為乎?何為籍 呼車』?驂謂其御曰:『當呼者呼,乃吾事也。子當御,正子 之轡銜耳。子今不正轡御,使馬卒然驚,妄轢道中行 人,必逢大敵,下車免劍,涉血履肝者,固吾事也。子寧』」 能避子之轡,下佐我乎?其禍亦及吾身,與有深憂,吾 安得無「呼車哉!」

能射御者佩鞢。

《後漢書崔駰傳》:「馭委其轡,馬駘其銜,四牡橫奔,皇路 險傾,方將拑勒鞬。」以救之,豈暇鳴和鑾,清節奏哉? 《論衡》「王良造父稱為善御」,以能使不良為良也。如徒 能御良,其不良者不能馴服。此則駔工庸師,服馭技 能,何奇而世稱之。故曰:「王良登車,馬不罷駑。」

宋人有御馬者不進,拔劍剄而棄之於溝中。又駕一 馬不進,又剄而棄之於溝。若是者三,以此威馬至矣, 然非《王良》之法也。

御百里之手,而以調千里之足,必有摧衡折軛之患。 蔡邕《獨斷》:「天子大駕,則公卿奉引,大將軍驂乘,太僕 御屬車,備千乘萬騎。」

《晉書·張華傳》:馮紞曰:「臣以為善御者,必識六轡盈縮 之勢;善政者,必審官方控帶之宜。」

劉子《法術》篇:「立法者譬如善御,察馬之力,揣途之數, 齊其銜轡,以從其勢。」

《通塞》篇:「衛之驂乘,見御者之非,從後呼車,有救厄之 意。」

《抱朴子·外篇》:「蒲梢汗血,迅趨之驥足也;御非造父,則 傾僨於嶮塗焉。」

「禹乘二龍」,郭支為御。

《齊東野語》:「禮,乘君之乘車,不敢曠左。」註:謂車上貴左, 乘車則貴左,兵車則貴右。乘車君在左,御者在中;兵 車君在中,御者在左。《少儀》論乘兵車云:「軍尚左。」《疏》云: 「軍將尊尚左。」按《老子》上將軍處右,偏將軍處左,非指 同車言也。《左傳》「韓厥代御車中」,枉註:「自非元帥,御皆 在中,將在左。」乃知兵車惟君及元帥然後尚右,其餘 軍將亦尚左而已。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