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博物彙編/草木典/第127卷

博物彙編 草木典 第一百二十六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博物彙編 第一百二十七卷
博物彙編 草木典 第一百二十八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博物彙編草木典

 第一百二十七卷目錄

 附子部彙考

  附子圖

  張揖博雅釋草

  本草綱目附子 白附子

 附子部藝文一

  附子贊          宋宋祁

  彰明附子記        楊天惠

 附子部藝文二

  越州陶山附子岡     宋林景熙

 附子部紀事

 附子部雜錄

 側子部彙考

  本草綱目側子

草木典第一百二十七卷

附子部彙考 编辑

釋名

博雅     奚毒。博雅 附子:博雅    白附子。別錄

《鬲子》。彰明附子記 天錐。彰明附子記

《漏藍子》。彰明附子記虎掌。大明

木鱉子。雷斆

附子圖

附子圖

《張揖博雅》
编辑

釋草 编辑

音捉奚毒,附子也。一歲為萴子,二歲為烏喙,三歲為 附子,四歲為烏頭,五歲為天雄。

《本草綱目》
编辑

附子釋名 编辑

李時珍曰:「初種為烏頭,象烏之頭也。附烏頭而生者 為附子,如子附母也。烏頭如芋魁,附子如芋子,蓋一 物也。」別有草烏頭、白附子,故俗呼此為黑附子、川烏 頭以別之。諸家不分烏頭,有川草兩種,皆混雜註解, 今悉正之。

集解

《別錄》曰:「附子,生犍為山谷及廣漢。冬月采為附子,春 月采為烏頭。」

陶弘景曰:「烏頭與附子同根。附子八月采,八角者良。 烏頭四月采。春時莖初生有腦,頭如烏鳥之頭,故謂 之烏頭。有兩岐,其蔕狀如牛角者,名烏喙,取汁煎為 射菵。天雄似附子,細而長,乃至三、四寸。側子即附子 邊角之大者,並是同根。而《本經》附子出犍為,天雄出 少室,烏頭出朗陵,分生三處,當各有所宜也。」今則無 別矣。

蘇恭曰:「天雄、附子、烏頭,並以蜀道綿州、龍州者佳,俱 以八月采造。餘處雖有造得者,力弱都不相似。江南 來者,全不堪用。」

《大明》曰:「天雄大而長,少角刺而實。附子大而短,有角, 平穩而實。烏喙似天雄,烏頭次於附子,側子小於烏 頭。連聚生者,名為虎掌,並是天雄一裔子母之類,氣 力乃有殊等,即宿根與嫩者爾。」

《雷斆》曰:「烏頭,少有莖苗身長而烏黑,少有旁尖。烏喙, 皮上蒼色有尖,頭大者孕八九個,周圍底陷,黑如烏 鐵。天雄,身全矮無尖,周匝四面有附子,孕十一個,皮 蒼色。側子只是附子,旁有小顆如棗核者,木鱉子是 喙附烏雄,側中毗患者不入藥用。」

韓保昇曰:「正者為烏頭,兩岐者為烏喙,細長三、四寸 者為天雄,根旁如芋散生者為附子,旁連生者為側 子。五物同出而異名。苗高二尺許,葉似石龍芮及艾。」 寇宗奭曰:「五者皆一物,但依大小長短,以象而名之 耳。」

蘇頌曰:「五者今並出蜀土,都是一種所產。其種出於 龍州,冬至前,先將陸田耕五七遍,以豬糞糞之,然後 布種,逐月耘耔,至次年八月後方成。其苗高三四尺, 莖作四稜,葉如艾。其花紫碧色,作穗。其實細小如桑 葚狀,黑色。本只種附子一物,至成熟後,乃有四物,以 長二三寸者為天雄,割削附子旁尖角為側子。附子」 之絕小者,亦名側子,元種者為烏頭。其餘大小者皆為附子,以八角者為上。綿州彰明縣多種之,惟赤水 一鄉者最佳,然收采時月,與《本草》不同。謹按《本草》冬 采為附子,春采為烏頭。《博物志》言:附子、烏頭、天雄,一 物也,春夏秋冬采之各異。而《廣志》云:「奚毒,附子也。一 年為側子,二年為烏喙,三年為附子,四年為烏頭,五 年為天雄。」今一年種之,便有此五物,豈今人種蒔之 法,用力倍至,故爾繁盛乎?

李時珍曰:「烏頭有兩種,出彰明者,即附子之母,今人 謂之川烏頭是也。春未生子,故曰『春采為烏頭;冬則 生子已成,故曰『冬采為附子』』。」其天雄、烏喙、側子皆是。 生子多者,因象命名。若生子少及獨頭者,即無此數 物也。其產江左、山南等處者,乃《本經》所列烏頭,今人 謂之草烏頭者是也。故曰:「其汁煎為射菵。」陶弘景不 「知烏頭有二,以附子之烏頭註射菵之烏頭,遂致諸 家疑貳。而雷斆之說,尤不近理。宋人楊天惠著《附子 記》甚悉,今撮其要讀之,可不辨而明矣。」其說云:「綿州 乃故廣漢地,領縣八,惟彰明出附子。彰明領鄉二十, 惟赤水、廉水、昌明、會昌四鄉產附子,而赤水為多。每 歲以上田熟耕作,壟取種於龍安、龍」州、齊歸、木門、青 堆、小坪諸處。十一月播種,春月生苗。其莖類野艾而 澤,其葉類地麻而厚。其花紫瓣黃蕤,長苞而圓。七月 采者,謂之「早水」,拳縮而小,蓋未長成也。九月采者乃 佳。其品凡七,本同而末異。其初種之小者為烏頭,附 烏頭而旁生者為附子,又左右附而偶生者為鬲子, 附而長者為天雄,附而尖者為天錐,附而上出者為 側子,附而散生者為漏藍子。皆脈絡連貫,如子附母, 而附子以貴,故專附名也。凡種一而子六七以上則 皆小;種一而子二三則稍大;種一而子特生則特大。 附子之形,以蹲坐正節角少者為上,有節多鼠乳者 次之,形不正而傷缺風皺者為下。《本草》言附子八角 者為良,其角為側子之說甚謬矣。附子之色,以花白 者為上,鐵色者次之,青綠者為下。天雄、烏頭、天錐,皆 以豐實盈握者為勝。漏藍、側子,則園人以乞役夫,不 足數也。謹按:此《記》所載漏藍,即雷斆所謂木鱉子,《大 明》所謂虎掌者也。其鬲子,即烏喙也。天錐,即天雄之 類。醫方亦無此名,功用當相同爾。

修治

韓保昇曰:「附子、烏頭、天雄、側子、烏喙,采得,以生熟湯 浸半日,勿令滅氣出,以白灰裛之,數易使乾。又法:以 米粥及糟麴等淹之,並不及前法。」

蘇頌曰:「五物收時,一處造釀,其法先於六月內造大 小麪麯,未采前半月,用大麥煮成粥,以麴造醋,候熟 去糟,其醋不用太酸,酸則以水解之。將附子去根,鬚 於新甕內淹七日,日攪一遍,撈出,以疏篩攤之,令生 白衣,乃向慢風日中曬之百十日,以透乾為度。若猛 日則皺而皮不附肉。」

李時珍曰:按:《附子記》云:「此物最多,不能常熟。或種美 而苗不茂,或苗秀而根不充,或已釀而腐,或已曝而 攣,若有神物陰為之者。故園人常禱於神,目為藥妖。」 其釀法:用醋醅安密室中,淹覆彌月,乃發出。㫰乾方 出釀時,其大有如拳者,已定,輒不盈握,故及一兩者, 極難得。土人云:「但得半兩以上者皆良。」蜀人餌者少, 惟秦、陝、閩、浙人宜之。然秦人纔市其下者,閩、浙纔得 其中者,其上品則皆貴人得之矣。

陶弘景曰:「凡用附子、烏頭、天雄,皆熱灰微炮令拆,勿 過焦,惟薑附湯生用之。俗方每用附子,須甘草、人參、 生薑相配者,正制其毒故也。」

《雷斆》曰:「凡使烏頭,宜文武火中炮,令皴拆,擘破用。若 用附子,須底平有九角如鐵色,一箇重一兩者,即是。 氣全。勿用雜木火,只以柳木炭火中炮令皴拆,以刀 刮去上孕子,并去底,火擘破,於屋下午地上掘一土 坑,安之一宿,取出焙乾用。若陰制者,生去皮尖底,薄 切,以東流水并黑豆浸五日夜,漉出,日中曬用。」 朱震亨曰:「凡烏附、天雄,須用童子小便浸透煮過,以 殺其毒,并助下行之力。入鹽少許尤好。或以小便浸 二七日,揀去壞者,以竹刀每個切作四片,井水淘淨, 逐日換水,再浸七日,曬乾用。」

李時珍曰:「附子生用則發散,熟用則峻補。生用者,須 如陰制之法,去皮臍入藥。熟用者,以水浸過,炮令發, 拆去皮臍,乘熱切片再炒,令內外俱黃,去火毒入藥。 又法:每一箇用甘草二錢,鹽水、薑汁、童便各半盞,同 煮熟,出火毒一夜用之,則毒去也。」

氣味

辛溫,有大毒。

《別錄》曰:「甘,大熱。」

《吳普》曰:「神農:辛;岐伯、雷公:甘,有毒;李當之:苦,大溫,有 大毒。」

張元素曰:「大辛、大熱,氣厚味薄,可升可降,陽中之陰, 浮中沉,無所不至,為諸經引用之藥。」

王好古曰:「入手少陰、三焦、命門之劑。其性走而不守, 非若乾薑止而不行趙嗣真曰:熟附配麻黃,發中有補,仲景麻黃附子細 辛湯、麻黃附子甘草湯是也。生附配乾薑,補中有發, 仲景乾薑附子湯、通脈四逆湯是也。」

戴元禮曰:「附子無乾薑,不熱。得甘草,則性緩;得桂,則 補命門。」

李燾曰:「附子得生薑則能發散,以熱攻熱,又導虛熱 下行,以除冷病。」

徐之才曰:「地膽為之使。惡蜈蚣。畏防風、黑豆、甘草、人 參、黃耆。」

李時珍曰:「畏菉豆、烏韭、童溲、犀角。忌豉汁。得蜀椒、食 鹽,下達命門。」

主治

《本經》曰:「風寒欬逆,邪氣寒濕踒躄,拘攣膝痛,不能行 步,破癥堅積聚,血瘕,金瘡。」

《別錄》曰:「腰脊風寒,腳氣冷,冷弱,心腹冷痛,霍亂轉筋, 下痢赤白,溫中強陰,堅肌骨。又墮胎,為百藥長。」 張元素曰:「溫煖脾胃,除脾濕腎寒,補下焦之陽虛。」 李杲曰:「除臟腑沉寒,三陽厥逆,濕淫腹痛,胃寒蚘動, 治經閉,補虛散壅。」

王好古曰:「督脈為病,脊強而厥。」

李時珍曰:「治三陰傷寒,陰毒寒疝,中寒,中風,痰厥,氣 厥,柔痓,癲癇,小兒慢驚,風濕麻痹,腫滿,腳氣頭風,腎 厥頭痛,暴瀉,脫陽,久痢,脾泄,寒瘧,瘴氣,久病嘔噦,反 胃噎膈,癰疽不斂,久漏冷瘡。合蔥涕塞耳治聾。」

烏頭。即附子母。主治。

張元素曰:「諸風,風痹血痹,半身不遂,除寒冷濕,養臟 腑,去心下堅痞,感寒腹痛。」

《李杲》曰:「除寒濕行經,散風邪,破諸積冷毒。」

王好古曰:「補命門不足,肝風虛。」

李時珍曰:「助陽退陰,功同附子而稍緩。」

發明

寇宗奭曰:「補虛寒須用附子,風家即多用天雄,大略 如此。其烏頭、烏喙、附子,則量其材而用之。」

李時珍曰:「按王氏《究原方》云:附子性重滯,溫脾逐寒; 川烏頭性輕疏,溫脾去風。若是寒疾,即用附子,風疾 即用川烏頭。一云:凡人中風,不可先用風藥及烏附, 若先用氣藥,後用烏附,乃宜也。又凡用烏附藥,並宜 冷服者,熱因寒用也。蓋陰寒在下,虛陽上浮。治之以 寒,則陰氣益甚而病增;治之以熱,則拒格而不納熱」 藥,冷飲下嗌之後,冷體既消,熱性便發,而病氣隨愈, 不違其性而致大益,此反治之妙也。昔張仲景治寒 疝內結,用蜜煎烏頭。《近效方》治喉痹,用蜜炙附子,含 之嚥汁。朱丹溪治疝氣,用烏頭、巵子,並熱因寒用也。 李東垣治馮翰林姪,陰盛格陽,傷寒面赤目赤,煩渴 引飲,脈來七八至,但按之則散,用薑附湯加人參。投 半斤。服之得汗而愈。此則神聖之妙也。

吳綬曰:「附子乃陰證要藥,凡傷寒傳變三陰,及中寒 夾陰,雖身大熱而脈沈者必用之。或厥冷腹痛,脈沈 細,甚則脣青囊縮者,急須用之,有退陰回陽之力,起 死回生之功。近世陰證傷寒,往往疑似不敢用附子, 直待陰極陽竭而用之已遲矣。且夾陰傷寒,內外皆 陰,陽氣頓衰,必須急用人參健脈以益其原,佐以附」 子。溫經散寒。捨此不用。將何以救之。

劉完素曰:「俗方治麻痹,多用烏附,其氣暴能衝開道 路,故氣愈麻,及藥氣盡而正氣行,則麻病愈矣。」 張元素曰:「附子以白朮為佐,乃除寒濕之聖藥,濕藥 宜少加之,引經又益火之原,以消陰翳,則便溺有節, 烏、附是也。」

虞摶曰:「附子稟雄壯之質,有斬關奪將之氣;能引補 氣藥行十二經,以追復散失之元陽;引補血藥入血 分,以滋養不足之真陰;引發散藥開腠理,以驅逐在 表之風寒;引溫煖藥達下焦,以祛除在裏之冷濕。」 朱震亨曰:「氣虛熱甚者,宜少用附子以行參、耆;肥人 多濕,亦宜少加烏附行經;仲景八味丸,用為少陰嚮 導」,後世因以附子為補藥誤矣。附子走而不守,取其 健悍走下之性,以行地黃之滯,可致遠爾。烏頭、天雄 皆氣壯形偉,可為下部藥之佐,無人表其害人之禍, 相習用為治風之藥及補藥,殺人多矣。

王履曰:「仲景八味丸,為陰火不足者設。錢仲陽六味 地黃丸,為陰虛者設。附子乃補陽之藥,非為行滯也。」 王好古曰:「烏附非身涼而四肢厥者,不可僭用。服附 子以補火,必妨涸水。」

李時珍曰:「烏附毒藥,非危病不用,而補藥中少加引 導,其功甚捷。有人纔服錢匕,即發燥不堪,而昔人補 劑,用為常藥,豈古今運氣不同耶?」荊府都昌王體瘦 而冷,無他病,日以附子煎湯飲,兼嚼硫黃,如此數歲。 蘄州衛張百戶平生服鹿茸附子藥,至八十餘,康健 倍常。宋張杲《醫說》載:趙知府耽酒色,每日煎乾薑熟 附湯,吞硫黃金液丹百粒,乃能健啖,否則倦弱不能 支,壽至九十。他人服一粒即為害。若此數人,皆其臟 腑稟賦之偏,服之有益無害,不可以常理概論也。又《瑣碎錄》言:「滑臺風土極寒,民啖附子如啖芋栗,此則 地氣使然爾。」

烏頭附子尖主治

李時珍曰:「為末,茶服五分。吐風痰癲癇。」

發明

李時珍曰:「烏附用尖,亦取其銳氣直達病所爾,無他 義也。」《保幼大全》云:「小兒慢脾驚風,四肢厥逆,用附子 尖一箇,硫黃棗大一箇,蝎稍七箇,為末,薑汁麪糊丸 黃米大。每服十丸,米飲下。亦治久瀉尫羸。凡用烏附, 不可執為性熱,審其手足冷者,輕則用湯,甚則用丸, 重者用膏,候手足暖,陽氣回,即為佳也。」按:此方乃《和 劑局方》碧霞丹變法也。非真慢脾風不可輒用。故初 虞世有「金虎碧霞」之戒。

附方

少陰傷寒,初得二三日,脈微細,但欲寐,小便色白者, 麻黃附子甘草湯,微發其汗。麻黃去節二兩,甘草炙 二兩,附子炮去皮一枚。水七升,先煮麻黃,去沫,納二 味,煮取三升,分作二服,取微汗。張仲景傷寒論 少陰發熱,少陰病,始得反發熱,脈沈者,麻黃附子細 辛湯發其汗。麻黃去節二兩,附子炮去皮一枚,細辛 三兩。水一斗,先煮麻黃,去沫,乃納二味,同煮三升,分 二服。同上

少陰下利少陰病,下利清穀,裏寒外熱,手足厥逆,脈 微欲絕,身反不惡寒,其人面赤色,或腹痛,或乾嘔,或 咽痛,或利止脈不出者,「通脈四逆湯。」用大附子一箇 去皮,生破八片,甘草炙二兩,乾薑三兩,水三升,煮一 升,分溫再服,其脈即出者愈。面赤加蔥九莖,腹痛加 芍藥二兩,嘔加生薑二兩,咽痛加桔梗一兩,利止脈 不出。加人參二兩。同上

陰病惡寒,傷寒已發汗不解,反惡寒者,虛也,芍藥甘 草附子湯補之。芍藥三兩甘草炙三兩,附子炮去皮 一枚,水五升,煮取一升五合,分服。同上

傷寒發躁「傷寒下後,又發其汗,晝日煩躁不得眠,夜 而安靜,不嘔不渴,無表証,脈沈微,身無大熱者,乾薑 附子湯」溫之。乾薑一兩,生附子一枚,去皮,破作八片, 水三升,煮取一升,頓服。傷寒論

陰盛格陽傷寒陰盛格陽,其人必躁熱而不飲水,脈 沈,手足厥逆者,是此証也。「霹靂散」,用大附子一枚,燒 存性為末,蜜水調服,逼散寒氣,然後熱氣上行而汗 出乃愈。孫兆口訣

熱病吐下,及下利身冷,脈微發躁不止者:附子炮一 枚,去皮臍,分作八片,入鹽一錢,水一升,煎半升,溫服 立效。經驗良方

陰毒傷寒:《孫兆口訣》云:「房後受寒,少腹疼痛,頭疼腰 重,手足厥逆,脈息沈細,或作呃逆,並宜退陰散。」用川 烏頭、乾薑等分,切炒放冷為散。每服一錢,水一盞,鹽 一撮,煎取半盞,溫服,得汗解。 《本事方》:玉女散:治陰 毒心腹痛,厥逆惡候。川烏頭去皮臍,冷水浸七日,切 曬,紙裹收之。遇有患者,取為末一錢,入鹽八分,水一 盞,煎八分服,壓下陰毒,如豬血相似,再進一服。 《濟 生》回陽散:治陰毒傷寒,面青,四肢厥逆,腹痛身冷,一 切冷氣。大附子二枚炮裂去皮臍,為末。每服三錢,薑 汁半盞,冷酒半盞調服,良久臍下如火暖為度。 《續 傳信方》:治陰毒傷寒,煩躁迷悶急者。用半兩重附子 一箇,生破作四片,生薑一大塊,作三片,糯米一撮,以 水一升,煎六合,溫服暖臥。或汗出,或不出,候心定則 以水解散之類解之,不得與冷水。如渴,更煎滓服,屢 用多效。

中風痰厥,昏不知人,口眼喎斜,并體虛之人,患瘧疾 寒多者,「二生飲」用生川烏頭生附子並去皮臍各半 兩生南星一兩生木香二錢五分每服五錢,生薑十 片,水二盞,煎一盞,溫服。和劑局方

中風氣厥痰壅,昏不知人,六脈沈伏生附子去皮生 南星去皮生木香半兩每服四錢,薑九片,水二盞,煎 七分,溫服之。濟生方

中風偏廢,羌活湯:用生附子一箇,去皮臍,羌活、烏藥 各一兩。每服四錢,生薑三片,水一盞,煎七分服。王氏簡易 方

半身不遂,遂令癖疰用附子一兩,以無灰酒一升,浸 一七日,隔日飲一合。延年祕錄

風病癱緩,手足躲曳,口眼喎斜,語言蹇澀,步履不正, 宜《神驗》烏龍丹主之。川烏頭去皮臍,五靈脂各五兩 為末,入龍腦、麝香五分,滴水為丸,如彈子大。每服一 丸,先以生薑汁研化,暖酒調服,一日二服,至五七丸, 便覺手抬移得步,十丸可以抬頭也。梅師方

風寒濕痹,麻木不仁,或手足不遂,生川烏頭末,每以 香白米煮粥一盌,入末四錢,慢熬得所,下薑汁一匙, 蜜三大匙,空腹啜之。或入薏苡末二錢。《左傳》云:「風淫 末病」,謂四末也。脾主四肢,風淫客肝,則侵脾而四肢 病也。此湯極有力,予每授人良驗。許學士本事方 體虛有風,外受寒濕,身如在空中生附子生天南星各二錢生薑十片,水一盞半,慢火煎服。予曾病此,醫 傳張子發授此方,二服愈。本事方

口眼喎斜:生烏頭、青礬各等分為末。每用一字,㗜入 鼻內,取涕吐涎,立效無比,名「通關散。」篋中祕寶方 口卒噤瘖,卒忤停尸,並用附子末吹入喉中瘥。千金方 產後中風,身如角弓反張,口噤不語:「川烏頭五兩剉 塊,黑大豆半升,同炒半黑,以酒三升,傾鍋內急攪,以 絹濾取酒,微溫服一小盞,取汗。若口不開,拗開灌之。 未效,加烏雞糞一合,炒納酒中服,以瘥為度。」小品方 《諸風血風》:烏荊丸:治諸風縱緩,言語蹇澀,通身麻痛, 皮膚瘙痒,及婦人血風,頭痛目眩,腸風臟毒,下血不 止者,服之尤效。有痛風攣搐,頤頷不收者,服六七服 即瘥也。川烏頭炮去皮臍,一兩,荊芥穗二兩,為末,醋 麪糊丸梧子大。溫酒或熟水每服二十丸。和劑方 婦人血風虛冷,月候不勻,或手腳心煩熱,或頭面浮 腫頑麻:用「川烏頭一斤,清油四兩,鹽四兩,鐺內同熬, 令裂如桑葚色為度,去皮臍;五靈脂四兩,為末,搗勻 蒸餅,丸如梧子大。」空心溫酒鹽湯下二十丸。亦治丈 夫風疾。梅師方

諸風癇疾。生川烏頭去皮二錢五分,五靈脂半兩為 末。豬心血丸梧子大。每薑湯化服一丸。

小兒慢驚搐搦,涎壅厥逆:「川烏頭生去皮臍一兩,全 蠍十箇,去尾,分作三服,水一盞,薑七片,煎服。」湯氏嬰兒寶鑑 小兒項軟,乃肝腎虛,風邪襲入,用附子去皮臍、天南 星各二錢為末,薑汁調,攤貼天柱骨內,服「瀉青丸。」全幼 心鑑

小兒囟陷:「綿烏頭、附子並生去皮臍二錢,雄黃八分, 為末,蔥根搗和作餅,貼陷處。」全幼心鑑

麻痹疼痛仙桃丸治手足麻痹,或癱瘓疼痛,腰膝痹 痛,或打撲傷損,悶肭痛不可忍。生川烏不去皮五靈 脂各四兩威靈仙五兩,洗焙為末,酒糊丸梧子大,每 服七丸至十丸,鹽湯下,忌茶。此藥常服,其效如神。普濟 方

風痹肢痛,營衛不行:「川烏頭炮去皮,以大豆同炒,至 汗出為度,去豆焙乾,全蠍五分,焙為末,釅醋熬稠,丸 綠豆大」,每溫酒下七丸,日一服。聖惠方

腰腳冷痹,疼痛有風:「川烏頭三箇,生去皮臍為散」,醋 調塗帛上貼之,須臾痛止。聖惠方

大風諸痹,痰澼脹滿:「大附子半兩者,二枚,炮拆,酒漬 之,春冬五日,夏秋三日。每服一合,以瘥為度。」聖惠方 腳氣腿腫久不瘥者:黑附子一箇,生去皮臍為散,生 薑汁調如膏塗之,藥乾再塗,腫消為度。簡要濟眾方 十指疼痛,麻木不仁:生附子去皮臍木香各等分,生 薑五片,水煎溫服。王氏簡易方

搜風順氣烏附丸「用川烏頭二十箇,香附子半斤,薑 汁淹一宿,炒焙為末,酒糊丸梧子大。」每溫酒下十丸。 肌體肥壯,有風疾者,宜常服之。澹寮方

頭風頭痛:《外臺祕要》:「用臘月烏頭一升,炒令黃,末之, 以絹袋盛,浸三斗酒中,逐日溫服。」 《孫兆口訣》:「用附 子炮、石膏鍛,等分為末,入腦、麝少許。每服五分,茶酒 任下。」 《修真祕要》:「用附子一枚,生去皮臍,綠豆一合, 同入銚子內煮,豆熟為度。去附子,食綠豆,立瘥。每箇 可煮五次,後為未服之。」

風毒頭痛:《聖惠方》:「治風毒攻注,頭目,痛不可忍。大附 子一枚炮去皮,為末,以生薑一兩,大黑豆一合炒熟, 同酒一盞,煎七分,調附末一錢,溫服。」 又方:「治二、三 十年頭風不愈者。用大川烏頭生去皮四兩,天南星 炮一兩,為末。每服二錢,細茶三錢,薄荷七葉,鹽梅一 個,水一盞,煎七分,臨臥溫服。」 《朱氏集驗方》:「治頭痛 連睛」者。生烏頭一錢,白芷四錢,為末,茶服一字,仍以 末㗜鼻。有人用之得效。 風寒頭痛:《十便良方》:「治風寒客于頭中,清涕,項筋急 硬,胸中寒痰,嘔吐清水。用大附子或大川烏頭二枚, 去皮蒸過,川芎、藭、生薑各一兩,焙研,以茶湯調服一 錢。」或剉片,每用五錢,水煎服。隔三、四日一服。或加防 風一兩。 《三因方》:必「效散,治風寒流注,偏正頭痛,年 久不愈,最有神效。用大附子一箇,生切四片,以生薑 汁一盞浸炙,再浸再炙,汁盡乃止,高良薑等分為末。 每服一錢,蠟茶清調下,忌熱物少時。」

《頭風摩散》沐頭中風,多汗惡風,當先風一日則痛甚 用大附子一箇,炮、食鹽等分為末,以方寸七摩囟上, 令藥力行,或以油調稀亦可,一日三上。張仲景方 年久頭痛:川烏頭、天南星等分為末,蔥汁調塗太陽 穴。經驗方

頭風斧劈難忍:川烏頭末燒煙熏盌內,溫茶泡服之。 集簡方

痰厥頭痛如破,厥氣上衝,痰塞胸膈。炮附子三分,釜 墨四錢,冷水調服方寸匕,當吐即愈。忌豬肉冷水。 腎厥頭痛:《指南方》:「用大附子一箇,炮熟去皮,生薑半 兩,水一升半,煎,分三服。」 《經驗良方》韭根丸:「治元陽 虛,頭痛如破,眼睛如錐刺大川烏頭去皮微炮,全蠍以糯米炒過,去米等分為末,韭根汁丸綠豆大。每薄 荷茶」下十五丸。一日一服。

氣虛頭痛,氣虛上壅,偏正頭痛不可忍者。大附子一 枚,去皮臍,研末,蔥汁麪糊丸綠豆大。每服十丸,茶清 下。 《僧繼洪澹寮方》蠍附丸云:「氣虛頭痛,惟此方最 合造化之妙。附子助陽扶虛,鍾乳補陽鎮墜,全蠍取 其鑽透,蔥涎取其通氣,湯使用椒以達下,鹽以引用, 使虛氣下歸,對證用之,無不立效。大附子一枚剜心, 入」全蠍去毒五枚在內,以餘附末同鍾乳粉二錢半, 白麪少許,水和作劑,包附煨熟,去皮研末,蔥涎和丸 梧子大,每椒鹽湯下五十丸。

腎氣上攻,頭項不能轉移,椒附丸用大熟附子一枚, 為末。每用二錢,以椒二十粒,用白麪填滿椒口,水一 盞半,薑七片,煎七分,去椒入鹽,空心點服。椒氣下達, 以引逆氣歸經也。本事方

鼻淵腦泄,生附子末,蔥涎和如泥,塗涌泉穴。普濟方 耳鳴不止,無晝夜者:「烏頭燒作灰,菖蒲等分為末,綿 裹塞之,日再用,取效。」楊氏產乳

耳卒聾閉:「附子醋浸,削尖插之,或更於上,灸二七壯。」 本草拾遺

聤耳膿血:生附子為末,蔥涕和灌耳中。肘後方 喉痹腫塞:「附子去皮,炮令拆,以蜜塗上,炙之,令蜜入, 含之勿嚥」汁。已成者即膿出,未成者即消散。本草拾遺 久患口瘡生附子為末,醋麪調貼足心,男左女右,日 再換之。經驗方

風蟲牙痛:《普濟方》:「用附子一兩燒灰,枯礬一分為末, 揩之。」 又方:「川烏頭、川附子生研,麪糊丸小豆大。每 綿包一丸,咬之。」 《刪繁方》:「用炮附子末,納孔中乃止。」 眼暴赤腫,磣痛不得開,淚出不止,削附子赤皮末如 蠶沙大,著眥中,以定為度。張文仲備急方

一切冷氣,去風痰,定遍身疼痛,益元氣強力,固精益 髓,令人少病。「川烏頭一斤,用五升,大甕缽子盛,以童 子小便浸七日,逐日添令溢出,揀去壞者不用,餘以 竹刀切作四片,新汲水淘七次,乃浸之,日日換水,日 足取焙為末,酒煮麪糊丸,綠豆大。」每服十丸,空心鹽 湯下,少粥飯壓之。經驗方

升降諸氣。暖則宣流。熟附子一大箇。分作二服。水二 盞。煎一蓋。入沈香汁溫服。和劑局方

「中寒昏困薑附湯」治體虛中寒,昏不知人,及臍腹冷 痛,霍亂轉筋,一切虛寒之病。生附子一兩,去皮臍乾 薑炮,一兩每服三錢,水二鍾,煎一鍾,溫服。和劑局方 心腹冷痛,冷熱氣不和:山卮子、川烏頭等分,生研為 末,酒糊丸梧子大。每服十五丸,生薑湯下。小腸氣痛, 加炒茴香,蔥酒下二十丸。王氏博濟方

心痛疝氣,濕熱因寒鬱而發,用卮子降濕熱,烏頭破 寒鬱。烏頭為卮子所引,其性急速,不留胃中也。川烏 頭、山卮子各一錢為末,順流水入薑汁一匙調下。丹溪 纂要

寒厥心痛及小腸膀胱痛不可止者,神砂一粒丹用 熟附子去皮,鬱金、橘紅各一兩為末,醋麪糊丸如酸 棗大,朱砂為衣。每服一丸,男子酒下,女人醋湯下。宣明 方

寒疝,腹痛遶臍,手足厥冷,自汗出,脈弦而緊,用「大烏 頭煎」主之:大烏頭五枚去臍,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 納蜜二升,煎令水氣盡,強人服七合,弱人服五合,不 瘥,明日更服。張仲景金匱玉函方

寒疝,身痛腹痛,手足逆冷不仁,或身痛不能眠,用烏 頭桂枝湯主之:烏頭一味,以蜜二斤,煎減半,入桂枝 湯五合解之,得一升。初服二合不知,再服又不知,加 至五合。其知者,如醉狀,得吐,為中病也。金匱玉函 寒疝引脅肋心腹皆痛,諸藥不效者:「大烏頭五枚,去 角,四破,以白蜜一斤,煎令透,取焙為末,別以熟蜜和 丸梧子大。」每服二十丸,冷鹽湯下,永除。崔氏方 寒疝滑瀉,腹痛腸鳴,自汗厥逆。熟附子去皮臍延胡 索炒,各一兩生木香半兩每服四錢,水二盞,薑七片, 煎七分,溫服。濟生方

小腸諸疝:倉卒散:治寒疝腹痛,小腸氣、膀胱氣、脾腎 諸痛,攣急難忍,汗出厥逆。大附子炒去皮臍一枚山 卮子炒焦四兩每用三錢,水一盞,酒半盞,煎七分,入 鹽一捻,溫服。 《宣明方》治陰疝,小腹腫痛,加蒺藜子 等分, 虛者加桂枝等分,薑糊為丸,酒服五十丸。 虛寒腰痛:鹿茸去毛酥炙微黃、附子炮去皮臍各二 兩,鹽花三分,為末,棗肉和丸梧子大。每服三十丸,空 心溫酒下。 《夷堅志》云:「時康祖大夫病心胸一漏,數 竅流汁已二十年,又苦腰痛,行則傴僂,形神憔悴,醫 不能治。通判韓子溫為檢《聖惠方》,得此方,令服旬餘, 腰痛減,久服遂瘥,心漏亦瘥,精力倍常,步履輕捷。」此 方本治腰,而效乃如此。

元臟傷冷。《經驗方》:用附子炮去皮臍為末,以水二盞, 入藥二錢,鹽蔥薑棗同煎,取一盞,空心服。去積冷,暖 下元,肥腸益氣,酒食無礙。 《梅師方》:「二虎丸:補元臟進飲食,壯筋骨。用烏頭、附子合四兩,釅醋浸三宿,切 作片子,掘一小坑,炭火燒赤,以醋三升,同藥傾入坑 內,用盆合之,一宿取出,去砂土,入青鹽四兩,同炒赤 黃」色,為末。醋打麪糊丸如梧子大。空心冷酒下十五 丸,婦人亦宜。

胃冷有痰,脾弱嘔吐。生附子半夏各二錢,薑十片,水 二盞,煎七分,空心溫服。一方並炮熟,加木香五分。奇效 良方

久冷反胃:《經驗方》:用大附子一箇,生薑一片,剉細同 煮,研如麪糊,每米飲化服一錢。 《衛生家寶方》:用薑 汁打糊,和附子末為丸,大黃為衣,每溫水服十丸。 《斗門方》:用長大附子一箇,坐於磚上,四面著火漸逼, 以生薑自然汁淬之,依前再逼再淬,約薑汁盡半盌 乃止。研末。每服一錢,粟米飲下,不過三服,瘥。或以豬 腰子切片,炙熟蘸食。 《方便集》:用大附子一箇,切下 頭子,剜一竅,安丁香四十九箇在內,仍合定,線扎入 砂銚內,以薑汁浸過,文火熬乾為末。每挑少許,置掌 心舐吃,日十數次。忌毒物生冷。

脾寒瘧疾:《濟生方》云:「五臟氣虛,陰陽相勝,發為痎瘧, 寒多熱少,或但寒不熱,宜七棗湯主之。附子一枚,炮 七次,鹽湯浸七次,去皮臍,分作二服,水一盌,生薑七 片,棗七枚,煎七分,露一宿,發日空心溫服,未久再進 一服。」王璆《百一選方》云:「寒痰宜附子,風痰宜烏頭,各 用烏頭,則寒多者火炮七次,熱多者湯炮七次,去皮」 焙乾,如上法用。烏頭性熱,炮多則熱散也。 又果附 湯:用熟附子去皮、草果仁各二錢半,水一盞,薑七片, 棗一枚,煎七分,發日早溫服。 《肘後方》:「臨發時,以醋 和附子,塗於背上。」

寒熱瘧疾:「附子一枚重五錢者,麪煨,人參、丹砂各一 錢,為末,煉蜜丸梧子大」,每服二十丸,未發前連進三 服。中病則吐,或身體麻木。未中病來日再服。龐安常傷寒論 瘴瘧寒熱冷瘴、寒熱往來,頭痛身疼,嘔痰,或汗多引 飲,或自利煩躁,宜薑附湯主之。大附子一枚,四破,每 以一片,水一盞,生薑十片,煎七分,溫服。李待制云:「此 方極妙。」章傑云:「嶺南以啞瘴為危急,不過一二日而 死。醫謂極熱感寒也」,用生附子一味治之,多愈。得非 以熱攻熱而發散寒邪乎?真起死回生之藥也。嶺南衛生 方

小便虛閉,兩尺脈沈微,用利小水藥不效者,乃虛寒 也。附子一箇,炮去皮臍,鹽水浸良久澤瀉一兩每服 四錢,水一盞半,燈心七莖,煎服即愈。普濟方

腫疾,喘滿,大人小兒男女腫,因積得,既取積而腫再 作,小便不利。若再用利藥,性寒而小便愈不通矣。醫 者到此多束手。蓋中焦下焦氣不升降,為寒痞隔,故 水凝而不通。惟服沈附湯,則小便自通,喘滿自愈。用 生附子一箇,去皮臍切片,生薑十片,入沈香一錢,磨 水同煎,食前冷飲。附子雖三五十枚亦無害。小兒每 服三錢。水煎服。朱氏集驗方

脾虛濕腫:「大附子五枚,去皮四破,以赤小豆半升,藏 附子於中,慢火煮熟,去豆焙研末,以薏苡仁粉打糊 丸梧子大。」每服十丸,蘿蔔湯下。朱氏集驗方

陰水腫滿:「烏頭一升,桑白皮五升,水五升,煮一升,去 滓,銅器盛之,重湯煎至可丸,丸小豆大,每服三五丸, 取小便利為佳。」忌油膩麪食魚肉。 又方:「大附子童 便浸三日夜,逐日換尿,以布擦去皮,搗如泥,酒糊和 丸小豆大。每服三十丸,煎流氣飲送下。」普濟方 大腸冷祕:「附子一枚,炮去皮,取中心如棗大,為末」,二 錢,蜜水空心服之。聖濟總錄

老人虛泄不禁:熟附子一兩,赤石脂一兩,為末,醋糊 丸梧子大,米飲下五十丸。楊氏家藏方

冷氣洞泄:「生川烏頭一箇,木香半兩,為末,醋糊丸梧 子大」,每陳皮湯下二十丸。本事方

臟寒脾泄,及老人中氣不足,久泄不止。肉豆蔻二兩 煨熟大附子去皮臍一兩五錢,為末,粥丸梧子大。每 服八十丸,蓮肉煎湯下。 《十便良方》:治脾胃虛冷,大 腸滑泄,米穀不化之方。用大附子十兩連皮,同大棗 二升,於石器內以水煮一日,常令水過兩指取出,每 箇切作三片,再同煮半日,削去皮切焙為末,別以棗 肉和丸梧子大。每空心米飲服三四十丸。

小兒吐泄注下,小便少,白龍丸:用熟附子五錢,白石 脂、鍛龍骨鍛各二錢半,為末,酣麪糊丸黍米大,每米 飲量兒大小服。全幼心鑑

霍亂吐泄不止:附子重七錢者,炮去皮臍,為末。每服 四錢,水二盞,鹽半錢,煎一盞,溫服立止。孫兆祕寶方 水泄久痢:「川烏頭二枚,一生用,一以黑豆半合,同煮 熟,研丸綠豆大」,每服五丸,黃連湯下。普濟方

久痢赤白:獨聖丸用川烏頭一箇,灰火燒煙盡取出, 地上盞蓋良久,研末,酒化蠟丸如大麻子大。每服三 丸。赤痢,黃連、甘草、黑豆煎湯,放冷吞下;白痢,甘草、黑 豆煎湯冷吞;如瀉及肚痛,以水吞下,並空心服之。忌 熱物。經驗良方久痢休息:「熟附子半兩研末,雞子白二枚,搗和丸梧 子大,傾入沸湯煮數沸,漉出,作兩服,米飲下。」聖濟總錄 下痢欬逆,脈沈陰寒者,退陰散主之。陳自明云:「一人 病此不止,服此兩服而愈。」方見前陰毒傷寒下。 下血虛寒日久腸冷者,熟附子去皮,枯白礬一兩,為 末。每服三錢,米飲下。 又方:熟附子一枚去皮,生薑 三錢五分,水煎服。或加黑豆一百粒。並聖惠方 陽虛吐血:「生地黃一斤搗汁,入酒少許,以熟附子一 兩半,去皮臍切片入汁內,石器煮成膏,取附片焙乾, 入山藥三兩研末,以膏和搗,丸梧子大。」每空心米飲 下三十丸。昔葛察判妻苦此疾,百藥皆試,得此而愈, 屢發屢效。余居士選奇方

溲數白濁,熟附子為末,每服二錢,薑三片,水一盞,煎 六分,溫服。普濟方

虛火背熱虛火上行,背內熱如火炙者,附子末津調, 塗涌泉穴。摘元方

經水不調,血臟冷痛,此方平易捷徑。熟附子去皮,當 歸等分,每服三錢,水煎服。普濟方

斷產下胎。生附子為末。淳酒和塗右足心。胎下去之。 小品方

折踠損傷:「卓氏膏」:用大附子四枚,生切,以豬脂一斤, 三年苦醋同漬三宿,取脂煎三上三下,日摩傅之。深師 方

癰疽腫毒:「川烏頭炒、黃蘗炒各一兩,為末,唾調塗之, 留頭,乾則以米泔潤之。」同上

癰疽久漏,瘡口冷,膿水不絕,內無惡肉:大附子以水 浸透,切作大片,厚三分,安瘡口上,以艾灸之,隔數日 一灸,灸至五七次,仍服內托藥,自然肌肉長滿。研末 作餅子亦可。薛己外科心法

癰疽弩肉如眼不斂,諸藥不治,此法妙極。附子削如 棋子大,以唾粘貼上,用艾火灸之,附子焦,復唾濕再 灸,令熱氣徹內,即瘥。千金方

癰疽肉突:「烏頭五枚,濃醋三升,漬三日,洗之,日夜三 四度。」古今錄驗

丁瘡腫痛:醋和附子末塗之,乾再上。千金方

久生疥癬川烏頭生切,以水煎洗,甚驗。聖惠方 手足凍裂:附子去皮為末,以水麪調塗之,良。談埜翁試驗方 足釘怪疾:兩足心凸腫,上生黑豆,瘡硬如釘,脛骨生 碎孔,髓流出,身發寒顫,惟思飲酒,此是肝腎冷熱相 吞,用炮川烏頭末傅之,內服韭子湯。夏氏奇疾方 風厥癲癇,凡中風痰厥,癲癇驚風,痰涎上壅,牙關緊 急,上視搐搦,並宜碧霞丹主之。烏頭尖、附子尖、蠍稍 各七十個,石綠研九度,飛過十兩為末,麪糊丸芡子 大,每用一丸,薄荷汁半盞化下,更服溫酒半合,須臾 吐出痰涎為妙。小兒驚癇,加白僵蠶等分。和劑局方 臍風撮口:生川烏尖三箇,全足蜈蚣半條酒浸炙,麝 香少許為末。以少許吹鼻,得嚏,乃以薄荷湯灌一字。 永類方

木舌腫脹,川烏尖、巴豆研細,醋調塗刷。集簡方 牙痛難忍:附子尖、天雄尖、全蠍各七箇,生研為末點 之。永類方

奔豚疝氣作痛,或陰囊腫痛,《去鈴丸》:用生川烏尖七 箇,巴豆七枚,去皮油為末,糕糊丸梧子大,朱砂、麝香 為衣。每服二丸,空心冷酒或冷鹽湯下,三兩日一服, 不可多。澹寮方

割甲成瘡,連年不愈:「川烏頭尖、黃蘗等分為末,洗了 貼之,以愈為度。」古今錄驗

老幼口瘡:「烏頭尖一箇,天南星一箇,研末,薑汁和塗 足心」,男左女右,不過二三次即愈。

白附子集解 编辑

《別錄》曰:「白附子,生蜀郡,三月采。」

陶弘景曰:「此物久絕,無復真者。」

蘇恭曰:「本出高麗,今出涼州以西,蜀郡不復有。生砂 磧下濕地,獨莖似鼠尾草,細葉周匝,生於穗間。根形 似天雄。」

李珣曰:徐表《南州異物記》云:「生東海、新羅國及遼東。」 苗與附子相似。

李時珍曰:「根正如草烏頭之小者。長寸許。乾者皺文 有節。」

氣味

辛甘大溫,有小毒。

韓保昇曰:「甘、辛,溫。」

《大明》曰:「無毒。」

李珣曰:「小毒。」入藥炮用。

李杲曰:「純陽引藥勢上行。」

主治

《別錄》曰:「心痛血痹,面上百病,行藥勢。」

《大明》曰:「中風失音,一切冷風氣,面皯瘢疵。」

《李珣》曰:「諸風冷氣,足弱無力,疥癬風瘡,陰下濕癢,頭 面痕入面脂用。」

王好古曰。補肝風虛朱震亨曰:「風痰。」

發明

李時珍曰:白附子乃陽明經藥,因與附子相似,故得 此名,實非附子類也。按:《楚國先賢傳》云:「孔休傷頰有 瘢,王莽賜玉屑白附子香,與之消瘢。」

附方

中風口喎,半身不遂:牽正散:用白附子、白僵蠶、全蠍 並等分,生研為末。每服二錢,熱酒調下。楊氏家藏方 小兒暑風暑毒入心,痰塞心孔,昏迷搐搦,此乃危急 之証,非此丸生料瞑眩之劑,不能伐之,三生丸用白 附子、天南星、半夏並去皮等分,生研豬膽汁和丸黍 米大,量兒大小以薄荷湯下,令兒側臥,嘔出痰水即 甦。全幼心鏡

風痰眩運,頭痛氣鬱,胸膈不利,白附子炮去皮臍,半 斤石膏鍛紅,半斤硃砂二兩二錢半龍腦一錢,為末, 粟米飯丸小豆大,每服三十丸,食後茶酒任下。御藥院方 偏正頭痛:白附子、白芷、豬牙皂角去皮,等分為末,食 後清茶服,仰臥少頃。普濟本事方

痰厥頭痛:「白附子、天南星、半夏等分,生研為末,生薑 自然汁浸蒸餅丸綠豆大。」每服四十丸,食後薑湯下。 濟生方

赤白汗斑:白附子、硫黃等分為末,薑汁調稀,茄蔕蘸 擦,日數次。簡便方

面上皯䵳,白附子為末,臥時將水洗面,以白蜜和塗 紙上貼之,久久自落。衛生易簡方

耳出膿水:白附子炮,羌活一兩為末,豬羊腎各一箇, 每箇入末半錢,濕紙炮煨熟,五更食溫酒下。聖濟錄 喉痹腫痛:「白附子末、枯礬等分研末,塗舌上,有涎吐 出。」聖惠方

偏墜疝氣:白附子一箇為末,津調填臍上,以艾灸三 壯或五壯,即愈。楊起簡便方

小兒吐逆不定,虛風喘急:白附子、藿香等分為末,每 米飲下半錢。保幼大全方

慢痺驚風:白附子半兩,天南星半兩,黑附子一錢,並 炮去皮為末。每服二錢,生薑五片,水煎服。亦治大人 風虛,止吐化痰。宣和間,真州李博士用治吳內翰女 孫,甚效。康州陳侍郎病風虛極昏,吳內翰令服三四 服即愈。楊氏家藏方

附子部藝文一 编辑

《附子贊》
宋·祁
编辑

生綿州彰明縣者最良。有一子重及一兩者,花色紫。《本草》言「附子無正種,附烏頭而生」 ,然則與烏頭、天雄、附子共一物耳。陶弘景以天雄、烏頭、附子皆出建平,謂之「三建。」 唐人非之,以綿、龍二州所生為良,則今彰明者佳。

附堇而生,翠莖紫蕤,生蜀者良。《三建》則非。

《彰明附子記》
楊天惠
编辑

「綿州,故廣漢地,領縣八,惟彰明出附子。彰明領鄉二 十,惟赤水、廉水、會昌、昌明宜附子。」總四鄉之地,為田 五百二十頃有奇。然稅稻之田五,菽粟之田三,而附 子之田止居其二焉。合四鄉之產,得附子一十六萬 斤已上,然赤水為多,廉水次之,而會昌、昌明所出微 甚。凡上農夫歲以善田代處,前期輒空田,一再耕之, 「蒔薺麥若巢縻其中。比苗稍壯,并根葉耨覆土下,後 耕如初。乃布種,每畝用牛十耦,用糞五十斛。七寸為 壟,五寸為符,終畝為符,二千為壟千二百,壟從無衡, 深亦如之。」又以其餘為溝為涂。春陽憤盈,丁壯畢出, 疏整符壟,以需風雨,雨過,輒振拂而駢持之,既又挽 草為援,以御短日。其用工力比它田十倍,然其歲獲 亦倍稱。成之凡四鄉,度用種千斛以上,出龍安及龍 州齊歸木閑青搥,小平者良。其播種以冬盡十一月 止,采擷以秋冬九月止。其莖類野艾而澤,其葉類地 麻而厚。其花紫葉黃蕤,長苞而圓。其蓋其實之美惡, 視功之勤窳。以故富室之入常美,貧者雖接畛或不 盡然。又有七月采者,謂之「早水」,拳縮而小,蓋附子之 未成者。然此物謂畏惡猥多,不能常熟,或種美而苗 不茂,或苗秀而不充,或以釀而腐,或以暴而攣,若有 物焉,陰為之。故園人將采,常禱於神,或目為藥妖。釀 法用醢醅,安密室,淹覆彌月乃發,以時暴涼,久乾定 方出。釀時,其大有如拳者已定,不輒盈握,故及兩者, 極難得。蓋附子之品有七,實本同而末異。其初種之 小者為烏頭,附烏頭而旁生者為附子,又左右附而 偶生者為鬲子,又附而長者為天雄,又附而尖者為 天錐,又附而上者為側子,又附而散者為漏籃子。皆脈胳連貫,如子附母。而附子以貴,故獨專「附」名,自餘 不得與焉。凡種一而子六七以上,則其實「皆小;種一 而子二三,則其實稍大;種一而子特生,則其實特大, 此其凡也。」附子之形,以蹲坐正節角少為上,有節多 鼠乳者次之,形不正而傷缺風皺者為下。附子之色, 以花白為上,鐵色次之,青綠為下。天雄、烏頭、天錐以 豐實盈握為勝。而漏籃、側子,園人以乞役夫,不足數 也。大率蜀人餌附子者少,惟陝輔、閩浙宜之。陝輔之 賈纔市其下者,閩浙之賈纔市其中者,其上品則皆 士大夫求之。蓋貴人金多喜奇,故非得大者不厭。然 土人有知藥者,云:「小者固難用,要之半兩以上皆良, 不必及兩乃可。」此言近之。按:《本經》及志載附子出犍 為山谷,及在山南、嵩高、齊魯間,以今攷之,皆無有,誤 矣。又曰:「春采為烏頭,冬采為附子。」大謬。又云:附子八 角者良,其角為側子,愈大謬。與予所聞絕異,豈所謂 盡信書不如無書者類耶?

以上皆楊說。古涪既刪取其略,著於篇。然又云「天雄與附子,類同而種殊。附子種近類漏籃,天雄種如香附子。凡種必取土為槽,作傾斜之處,勢下廣而上狹,寘種其間,其先也,與附子絕不類。雖物性使然,亦人力有以使之。此又楊說所不及也。」 審如《志》言,則附子與天雄,非一本矣,楊說失之。《本草圖經》與此小異。《廣雅》云:「奚毒,附子也。一歲為萴子,二歲為烏喙,三歲為附子,四歲為烏頭,五歲為天雄。」 蓋亦不然。萴子、天雄、漏籃三物,《本草》皆不著。張華《博物志》又云:「烏頭、天雄、附子一物,春秋冬夏,味各異也。」

附子部藝文二 编辑

《越州陶山附子岡》
宋·林景熙
编辑

洞霞疑接台峰近,石棧空歌《蜀道難》。一種靈苗人不 識,半山霜露夜痕乾。

附子部紀事 编辑

《漢書外戚傳》:霍光夫人顯欲貴其小女,道無從許。皇 后當娠病,女醫淳于衍者,霍氏所愛,嘗入宮侍皇后 疾。衍夫賞為掖庭戶衛,謂衍:「『可過辭霍夫人行為我 求安池監』。衍如言報顯,顯因生心,辟左右字,謂衍:『少 夫幸報我以事我,亦欲報少夫,可乎』?」衍曰:「『夫人所言, 何等不可者』?顯曰:『將軍素愛小女,成君欲奇貴之,願 以累少夫』。」衍曰:「何謂邪?」顯曰:「婦人免乳,大故十死一 生。今皇后當免身,可因投毒藥去也,成君即得為皇 后矣。如蒙力,事成,富貴與少夫共之。」衍曰:「藥雜治,當 先嘗,安可?」顯曰:「在少夫為之耳。將軍領天下,誰敢言 者?緩急相護,但恐少夫無意耳。」衍良久曰:「願盡力。」即 擣附子齎入長定宮。皇后免身後,衍取附子并合大 醫大丸以飲皇后,有頃曰:「我頭岑岑也,藥中得無有 毒?」對曰:「無有。」遂加煩懣,崩。衍出,過見顯,相勞問,亦未 敢重謝衍。後人有上書告諸醫侍疾無狀者,皆收繫 詔獄,劾不道。顯恐事急,即以狀具語光,因曰:「既失計 為之,無令吏急衍。」光驚鄂,默然不應。其後奏上,署衍 勿論。

《楚國先賢傳》:孔休傷頰有瘢,王莽曰:「玉屑、白附子香 消瘢。」乃以創彘并香與之。按創彘二字不解原本恐有訛 《周書波斯傳》:「波斯國,大月氏之別種,治蘇利城,古條 支國也。土出胡椒、蓽撥、石蜜、千牛棗、香附子、訶梨勒、 無食子、鹽綠、雌黃等物。」

《大業拾遺記》:「汾陽宮所出名藥數十種,附子、天雄,並 精好堪用。」

《賈氏談錄》:予問賈君:「中土人每日火麪而食,然不致 壅熱之患,何也?」賈君曰:「夾河風性寒,故民多傷風。河 洛東地鹹,水性冷,故民雖哺粟食麥,而無熱疾。」又曰: 「滑臺風水性寒冷尤甚,土民共啗附子,如啗芋栗。」 《元史·李杲傳》:杲好醫藥,於傷寒癰疽眼目病為尤長。 馮叔獻之姪櫟,年十五六,病傷寒,目赤而頓渴,脈七 八至。醫欲以承氣湯下之,已煮藥,而杲適從外來,馮 告之故。杲切脈,大駭曰:「『幾殺此兒!《內經》有言在脈,諸 數為熱,諸遲為寒』。今脈八九至,是熱極也。而《會要大 論》云『病有脈從而病反者,何也?脈之而從,按之不鼓, 諸陽皆然,此傳而為陰證矣』。」令持薑、附來,吾當以熱 因寒用法處之。藥未就而病者爪甲變,頓服者八兩。 汗尋出而愈。

《大明會典》:「四川成都府,歲貢天雄二十對,附子五十 對,烏頭五十對,漏籃二十斤

附子部雜錄 编辑

《范子計然》:「附子,出蜀武都中,白色者善。」

《荊州記》:「宜都郡門生藥草,有附子。」

《抱朴子》:「療聾。或以狼毒冶葛,或以附子蔥涕合內耳 中,或蒸鯉魚腦灌之,皆愈。」

《博物志》:「烏頭、天雄、附子一物,春秋冬夏採各異也。」 《藥譜》:「附子別名正坐丹砂,白附子別名新羅白肉。」 《酉陽雜俎藥草異號》:「章陽羽,白附子也。」

《癸辛雜識》三建湯所用附子、川烏、天雄,而莫曉其命 名之義。比見一老醫云:「川烏建上,頭目風虛者主之; 附子建中,脾胃寒者主之;天雄建下,腰腎虛憊者主 之。」此說亦似有理。後因觀謝靈運《山居賦》曰:「三建異 形而同出。」蓋三物皆一種類,一歲為萴子,二歲為烏 喙,三歲為附子,四歲為烏頭,五歲為天雄。是知古藥 命名,皆有所本祖也。

側子部彙考 编辑

圖見附子部

《本草綱目》。

側子釋名 编辑

李時珍曰。生於附子之側,故名。許慎《說文》作「萴子。」

集解

陶弘景曰:「此附子邊角之大者,削取之。昔時不用,比 來醫家以療腳氣,多驗。」

蘇恭曰:「側子、附子,皆是烏頭下旁出者,以小者為側 子,大者為附子。今以附子角為側子,理必不然。若當 陽以下,江左、山南、嵩高、齊魯間,附子時復有角如大 豆許;夔州以上,劍南所出者,附子之角,但如黍粟,豈 可充用?比來都下皆用細附子有效,未嘗取角也。」 韓保昇曰:「今附子邊果有角,如大棗核,及檳榔以來 者」,形狀自是一顆。且不小。乃烏頭旁出附子。附子旁 出側子甚明。

李時珍曰:側子,乃附子旁粘連小者耳。故吳普、陶弘 景皆指為附子角之大者。其又小於側子者,即漏籃 子矣。故楊氏《附子記》言:「側子漏籃,園人皆不重之,以 乞役夫。」

修治

同《附子》。

氣味

辛,大熱,有大毒。

《吳普》曰:「神農、岐伯:有大毒。八月采。畏惡與附子同。」

主治

《別錄》曰:「癰腫風痹,歷節,腰腳疼冷,寒熱,鼠瘻。又墮胎。」 甄權曰:「療腳氣,冷風濕痹,大風,筋骨攣急。」

《雷斆》曰:「冷酒調服,治遍身風𤺋,神妙。」

發明

汪機曰:「烏頭乃原生之腦,得母之氣守而不移居乎 中者也。側子散生旁側,體無定在,其氣輕揚,宜其發 散四肢,充達皮毛,為治風之藥。天雄長而尖,其氣親 上,宜其補上焦之陽虛。木鱉子則餘氣所結,其形摧 殘,宜其不入湯服,令人喪目也。」

李時珍曰。唐元希聖侍郎治癱瘓風。有側子湯。見《外 臺祕要。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