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博物彙編/神異典/第002卷

博物彙編 神異典 第一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博物彙編 第二卷
博物彙編 神異典 第三卷


考證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博物彙編神異典

 第二卷目錄

 神異總部彙考二

  晉世祖泰始二則 東晉一則

  宋高祖永初一則 世祖孝建一則 太宗一則

  梁高祖中大通一則

  北魏太祖一則 世祖太延二則 高宗和平一則 高祖延興一則 太和三則 肅

  宗神龜一則 出帝永興一則

  隋高祖開皇二則

  唐高祖武德一則 元宗天寶二則 肅宗上元一則 代宗廣德一則 德宗貞元一則

   穆宗長慶一則

  後唐莊宗同光二則 明宗天成一則 長興一則

  後周世宗顯德一則

  遼穆宗應曆一則

  宋太祖建隆一則 太宗雍熙二則 淳化一則 真宗大中祥符四則 天禧一則 神

  宗熙寧一則 元豐一則 徽宗大觀一則 政和二則 欽宗靖康一則 高宗紹興四則

  金世宗大定一則

  元成宗大德一則 英宗一則 泰定帝致和一則 文宗至順一則

  明總一則 太祖洪武三則 成祖永樂四則 憲宗成化一則 世宗嘉靖三則 穆宗

  隆慶一則 神宗萬曆一則

皇清共六則

 神異總部彙考三

  禮記月令 祭法

  周禮地官

神異典第二卷

神異總部彙考二 编辑

编辑

世祖泰始元年詔禁淫祠 编辑

按《晉書世祖本紀》,不載。 按《禮志》,泰始元年十二月 詔:「昔聖帝明王,修五嶽四瀆,名山川澤,各有定制,所 以報陰陽之功,而當幽明之道故也。然以道蒞天下 者,其鬼不神,其神不傷人,故史薦而無媿詞。是以其 人敬慎幽冥,而淫祠不作。末代信道不篤,僭亂瀆神, 縱欲祈請,曾不敬而遠之,徒偷以求幸,妖妄相煽,舍 正」為邪,故魏朝疾之。其按「舊禮,具為之制,使功著於 人者,必有其報,而妖淫之鬼,不亂其間。」

泰始二年春正月丙戌,遣兼侍中侯史光等持節四 方,循省風俗,除禳祝之不在祀典者。

按《晉書世祖本紀》云云。 按《禮志》。二年正月。有司奏。 「春分祠厲殃及禳祠。詔曰:『不在祀典除之』。」

東晉後廢諸神祀 编辑

按《晉書禮志》:「禮,王為群姓立七祀,曰司命、中霤、國門、 國行、太厲、戶、灶,仲春元鳥至之日,以太牢祀高禖。」《毛 詩·絲衣》篇:「高子曰,靈星之戶。」漢興,高帝亦立靈星祠。 及武帝以李少君故,始祀灶。及生戾太子,始立高禖。 《漢儀》云:「國家亦有五祀,有司行事,其禮頗輕於社稷。」 則亦存其典矣。又云:「常以仲春之月,立高禖祠於城」 南,祀以特牲。又是月也,祠老人星于國都南,遂郊老 人星廟。立夏祭灶,季秋祠心星于城南壇心星廟,元 康時,洛陽猶有高禖壇,百姓祠其旁,或謂之「落星。」是 後諸祀無聞。江左以來,不立七祀,靈星則配饗南郊, 不復特置焉。

编辑

高祖永初二年禁淫祀 编辑

按《宋書高祖本紀》,永初二年夏四月己卯朔,詔曰:「淫 祠惑民費財,前典所絕。可並下在所,除諸房廟。其先 賢及以勳德立祠者,不在此例。」 按《禮志》,永初二年, 普禁淫祀。由是蔣子文祠以下,普皆毀絕。

世祖孝建 年周朗奏請除鬼道妖巫諸神怪事不聽 编辑

按《宋書世祖本紀》,不載。 按《周朗傳》,世祖即位,普責 百官讜言。朗上書言:「凡鬼道惑眾,妖巫破俗,觸木而 言怪者不可數,寓采而稱神者非可筭。其原本是亂 男女,合飲食,因之而以祈祝,從之而以報請,是亂不 誅,為害未息。凡一苑始立,一神初興,淫風輒以之而 甚。今修隄以北,置園百里,峻山以右,居靈十房,糜財 敗俗,其可稱限。又針藥之術,世寡復修;診脈之伎,人 鮮能達。民因是益徵于鬼,遂棄于醫,重令耗惑不反, 死夭復半。今大醫宜男女習教,在所應遣。吏受業如 此,故當愈于媚神之愚微,正腠理之敝矣。」書奏忤旨, 自解去職。

太宗   年立九州廟于雞籠山大聚群神 编辑

按《宋書太宗本紀》不載。 按《禮志》,「明帝立九州廟于 雞籠山,大聚群神。蔣侯宋代稍加爵位至相國、大都 督中外諸軍事,加殊禮,鍾山王蘇矦驃騎大將軍,四 方諸神咸如舊矣。」

编辑

====高祖中大通五年祀南郊致諸靈異====按《梁書高祖本紀》:「中大通五年春正月辛卯,輿駕親 祀南郊。先是一日,東南郊令解滌之等到郊所履行, 忽聞空中有異香三,隨風至。及將行事,奏樂迎神畢, 有神光滿壇上,朱紫黃白雜色,食頃方滅。」

北魏 编辑

太祖 年立諸神祠 编辑

按:《魏書太祖本紀》,不載。 按《通典》,後魏道武帝初,有 兩彗星見,劉后使占之。占曰:「祈之則掃定天下。」后從 之,故立其祠。又立歲神十二,歲一祭,以十月,用牛一、 雞三。又立土神四,歲二祭,常八月、十月,用羊。又立獻 明以上天神四十所,歲祭,其神尊小馬,次牛小,以羊。 皆女巫行事。

世祖太延元年詔禮報百神 编辑

按《魏書世祖本紀》:太延元年六月甲午,詔曰:「比者已 來,禎瑞仍臻,天降嘉貺,將何德以酬之?其令禮報百 神,守宰祭界內名山大川,上答天意,以求福祿。」 太延二年,以司徒崔浩議,罷不經神祀。

按:《魏書世祖本紀》,不載。 按《禮志》,「太延二年六月,司 徒崔浩奏議神祀多不經,案祀典所宜祀凡五十七 所,餘重復及小神,請皆罷之。」奏可。

按《文獻通考》:「後魏自入中國以來,雖頗用古禮祀天 地宗廟百神,而猶循其舊俗,所祀明神甚眾。太武時, 崔浩請存合于祀典者五十七所,其餘重復及小神 悉罷之。」

高宗和平二年以旱詔祭百神 编辑

按《魏書高宗本紀》,不載 按《禮志》,「和平二年四月旱, 下詔州郡於其界內神無大小,悉灑掃,薦以酒脯。年 登之後,各隨本秩,祭以牲牢。至是,群祀先廢者皆復 之。」

高祖延興二年詔祀諸神悉用酒脯 编辑

按《魏書高祖本紀》,不載。 按《禮志》,延興二年,有司奏 天地五郊社稷以下及諸神,合一千七十五所,歲用 牲七萬五千五百。顯祖深愍生命,乃詔曰:「朕承天事 神,以育群品,而咸秩處廣,用牲甚眾。夫神聰明正直, 享德與信,何必在牲?《易》曰:『東鄰殺牛,不如西鄰之禴 祭,實受其福』。苟誠感有著,雖行潦菜羹,可以致大嘏, 何必多殺然後獲祉福哉!其命有司,非郊天地、宗廟、 社稷之祀,皆無用牲。」於是群祀悉用酒脯。

太和四年敕祀群神 编辑

按《魏書高祖本紀》,太和四年二月癸巳,詔曰:「朕承乾 緒,君臨海內,夙興昧旦,如履薄冰。今東作方興,庶類 萌動,品物資生,膏雨不降,歲一不登,百姓饑乏,朕甚 懼焉。其敕天下,祀山川群神及能興雲雨者,修飾祠 堂,薦以牲璧。」

太和十五年,有司以「不雨」,奏祈百神,不許。又詔減省 群祀,罷水火之神四十餘名。

按《魏書高祖本紀》,「太和十五年不雨,有司奏祈百神。 詔曰,昔成湯遇旱,齊景逢災,並不由祈山川而致雨, 皆至誠發中,澍潤千里,萬方有罪,在予一人。今普天 喪恃,幽顯同哀,神若有靈,猶應未忍安饗,何宜四氣 未周,便欲祀事?唯當考躬責己,以待天譴。」 按《禮志》, 「十五年秋八月戊午詔曰:國家自先朝以來,饗祀諸 神凡有一千二百餘處。今欲減省群祀,務從簡約。昔 漢高之初,所祀眾神及寢廟,不少今日;至于元成之 際,匡衡執論,乃得減省。後至光武之世,禮儀始備,饗 祀有序。凡祭不欲數,數則黷,黷則不敬。神聰明正直, 不待煩祀也。」又詔曰:「明堂、太廟,並祀祖宗,配祭配享, 於斯備矣。白登、崞山、雞鳴山廟,唯遣有」司行事。馮宣 王誕生先后,復因在官長安立廟,宜異常等。可敕雍 州以時供祭。又詔曰:「先恆有水火之神四十餘名,及 城北星辰,今圓丘之下,既祭風伯、雨師、司中、司命,明 堂祭門、戶、井、竈、中霤,每神皆有此四十神,計不須立。 悉可罷之。」

太和二十年七月帝以久旱咸秩群神。

按:《魏書高祖本紀》云云。

肅宗神龜二年十有二月庚申詔除淫祀焚諸雜神按魏書肅宗本紀云云 编辑

出帝永興四年置天地日月諸神于宮內復置天神等二十三於道武廟左右 编辑

按:《魏書出帝本紀》,不載。 按《冊府元龜》,「永興四年,加 置天地日月之神及諸小神二十八宿於宮內,歲二 祭,各用羊一。又別置天神等二十三於道武廟左右, 其神大者以馬,小者以羊。」

编辑

高祖開皇十三年以鬼火彌漫令灑酒宣敕以咒遣之 编辑

按《隋書高祖本紀》,不載 按《食貨志》:「開皇十三年,帝 命楊素出於岐州北造仁壽宮。素遂夷山堙谷,營搆 觀宇。崇臺累榭,宛轉相屬。役使嚴急,丁夫多死。疲敝 顛仆者。推填坑坎,覆以土石。因而築為平地。死者以 萬數。宮成,帝行幸焉。時方暑月,而死人相次于道。素乃一切焚除之。帝頗知其事。甚不悅。及入新宮遊觀, 乃」喜,又謂素為忠後。帝以歲暮晚日,登仁壽殿,周望 原隰,見宮外燐火彌漫,又聞哭聲,令左右觀之,報曰: 「鬼火。」帝曰:「此等工役而死,既屬年暮,魂魄思歸耶?」乃 令灑酒宣敕,以咒遣之,自是乃息。

開皇二十年詔盜毀岳鎮海瀆神形者以不道論 按《隋書高祖本紀》。開皇二十年十二月詔曰:「五嶽四 鎮。節宣雲雨。江河淮海。浸潤區域。並生養萬物。利益 兆人。故建廟立祀。以時恭敬。敢有毀壞。偷盜岳鎮海 瀆神形者以不道論。」

编辑

高祖武德九年詔禁淫祠 编辑

按《唐書高祖本紀》,不載 按《舊唐書高祖本紀》,「武德 九年九月壬子,詔私家不得輒立妖神,妄設淫祠,非 禮祀禱,一切禁絕。」

元宗天寶元年作集靈臺以祀天神 编辑

按《唐書元宗本紀》。不載 按《舊唐書元宗本紀》,天寶 元年,新成長生殿,名曰「集靈臺,以祀天神。」

《天寶》 載,王璵請築壇祀青帝,始以紙寓錢為鬼事。 按《唐書元宗本紀》,不載。 按《王璵傳》:「元宗在位,廣修 祠祭,靡神不祈。璵上言請築壇東郊,祀青帝。天子入 其言,擢太常博士、侍御史,為祠祭使。」璵專以祠解中 帝意,有所禳祓,大抵類巫覡。漢以來,葬喪皆有瘞錢, 後世里俗稍以紙寓錢為鬼事,至是璵乃用之。

肅宗上元元年王璵奏置太一壇又遣女巫分禱天下山川諸神 编辑

按《唐書肅宗本紀》,不載。 按《王璵傳》:「肅宗立,璵以祠 禱見寵。乾元三年,拜蒲、同、絳等州節度使,俄以中書 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時大兵後,天下願治,璵望 輕,無它才,不為士議諧可。既驟得政,中外悵駭,乃奏 置太一壇,勸帝身見九宮祠。帝由是專意,它議不能 奪。帝嘗不豫,太卜建言祟在山川,璵遣女巫乘傳分 禱」天下名山大川,巫皆盛服,中人護領,所至干托州 縣,賂遺狼籍。時有一巫美而蠱,以惡少年數十自隨, 尢憸狡不法,馳入黃州。刺史左震晨至館請事,門鐍 不啟。震怒,破鐍入,取巫斬廷下,悉誅所從少年,籍其 贓得十餘萬,因遣還中人既以聞,璵不能詰,帝亦不 加罪。按乾元三年改元為上元

代宗廣德 年詔作天華上宮露臺及婆父諸祠尋停之 编辑

按《唐書代宗本紀》,不載。 按《王璵傳》,璵托鬼神,致位 將相,當時以左道進者,紛紛出焉。李國禎者,以術士 顯。廣德初,建言「唐家仙系,宜崇表福區,招致神靈。請 度昭應南山,作天華上宮露臺、大地婆父祠,并三皇 道君、太古天皇、中古伏羲、女媧等各為堂皇,給百戶 掃除。」又即義扶谷故湫祠龍置房宇。有詔從之。乃除 地課工。方歲飢,人不堪命,昭應令梁鎮上疏切諫,以 為「有七不可:天地之神,推之尊極者,掃地可祭,精意 可享。今廢先王之典,為人祈福,福未至而人已困,又 違神虐人,何從而致福邪?宗廟月無三祭,此不宜。然 婆父之鄙,語不經見,若為地建祖廟,上天必貽向背 之責。夫湫者,龍所托耳。今湫竭已久,龍安所存,不宜 崇去龍之穴,破生人之產。若三皇、五帝、道君等,兩京 及所都各有宮廟,春秋彝饗,此復營造,是謂瀆神。夫 休咎豐凶,本於五事,不在山川百神明矣。」即劾國禎 等,「動眾則得人,興工則獲利,祭祀則受胙,主執則市 權,營罔天聽,負抱粢糈,道路相望,無時而息,人神胥 怨,災孽並至。」臣昨受命,「有所安輯,陛下許以權宜。今 所興造,臣謹以便宜悉停。」帝從之。

德宗貞元二十年使巫祝禳厭鬼兵 编辑

按《唐書德宗本紀》不載 按《紀聞》,「貞元二十年夏六 月,帝在東京,百姓相驚,以鬼兵皆奔走不知所在,或 自衝擊破傷。其鬼兵初過於洛水之南,坊市喧喧,漸 至水北,聞其過時,空中如數千萬騎甲兵人馬,嘈嘈 有聲,俄而過盡。每夜過至於再,至於三。帝惡之,使巫 祝禳厭,每夜於洛水濱設飲食。」嘗讀《北齊書》,亦有此 事。天統中,晉陽云「有鬼兵,百姓競擊銅鐵以畏之,皆 不久喪也。」

穆宗長慶三年十二月浙西觀察使李德裕奏去管內淫祠一千一十五所 编辑

按《唐書穆宗本紀》不載 按《舊唐書穆宗本紀》云云。

後唐 编辑

莊宗同光元年詔祀百神 编辑

按《五代史唐莊宗本紀》,不載 按《冊府元龜》,同光元 年四月,莊宗即位,制曰:「山林川澤,祀典神祇,各隨處 差官,崇修祭饗。」十月德音,「應有百神祠宇,不得有虧 時祭。」十一月辛丑,敕「天下州縣,所有神祠,本處差官 告祭。」

同光二年「秋七月己酉,如雷山,賽天神。」

按,《五代史唐莊宗本紀》云云。

====明宗天成四年呂朋龜請修諸神祀典====按《五代史唐明宗本紀》,不載。 按《冊府元龜》,天成四 年九月戊辰,祠部員外郎呂朋龜奏,「五龍祠、九宮壇, 天地三官置醮之禮久廢,請依典故修之。」

長興二年敕諸神名見史傳者封之其餘任自于境內祭享又敕修諸神祠 编辑

按《五代史唐明宗本紀》,不載 按《冊府元龜》,長興二 年七月,福建王延均上言,「當道神廟七所,乞封王號。」 敕「無諸史傳有名,宜封為閩越富義王,其餘任自於 境內祭享。」是月,敕天下州府,應有神祠破損者,仰取 公使錢添修。

後周 编辑

世宗顯德元年祭群祠又有拜胡天之制 编辑

按《五代史周世宗本紀》,不載。 按《冊府元龜》,「世宗以 顯德元年正月丙申即位,八月丁未,以風雨時若,遣 官分祭群祠。後周欲招來西域,又有拜胡天制,皇帝 親焉。」

编辑

穆宗應曆十四年十二月丙午以黑兔祭神 编辑

按《遼史穆宗本紀》云云。

编辑

太祖建隆四年以修太廟祭告土神詔郊祀前一日奏告東嶽等廟 编辑

按《宋史太祖本紀》不載。 按《禮志》,建隆四年,修葺太 廟,遣官奏告四室及祭本廟土神。凡修葺同如遷神 主,修畢奉安。是歲十一月,詔以郊祀前一日遣官奏 告東嶽城隍、浚溝廟、五龍廟及子張、子夏廟,他如儀。

太宗雍熙二年閏九月乙未禁邕管殺人祭鬼 编辑

按:《宋史太宗本紀》云云。

雍熙四年,詔祭諸神廟。

按《宋史太宗本紀》。不載。 按《禮志》,「雍熙四年,詔以親 耕藉田遣官奏告外,又祭九龍、黃溝、扁鵲、吳起、信陵、 張耳、單、雄、信七廟。後又增祭德安公、嶽臺諸神廟,為 定式。」

淳化元年禁殺人祀鬼 编辑

按《宋史太宗本紀》:「淳化元年八月己巳,禁川峽、嶺南、 湖南殺人祀鬼,州縣察捕,募告者賞之。」

真宗大中祥符元年得天書遂封禪泰山祀群神 编辑

按《宋史真宗本紀》,「大中祥符元年春正月乙丑,有黃 帛曳左承天門南䲭尾上,守門卒塗榮告有司以聞。 上召群臣拜迎於朝元殿,啟封號稱天書。丁卯,紫雲 見,如龍鳳覆宮殿。戊辰,大赦改元。己卯,詔以天書之 應,申儆在位。三月壬午,文武官將校、蠻夷耆壽、僧道 二萬四千三百七十餘人,詣闕請封禪。不允。自是表」 凡五上。夏四月甲午,詔以十月有事於泰山,遣官告 天地、宗廟、嶽瀆諸祠。五月癸未,置天書儀衛使副、扶 侍使、都監、夾侍,凡有大禮即命之。詔離京至封禪以 前不舉樂,所經州縣,勿以聲伎來迓。六月乙未,天書 再降於泰山醴泉北。壬寅,迎泰山天書於含芳園,雲 五色見。俄黃氣如鳳,駐殿上。九月甲子,奉天書告太 廟,悉陳諸州所上芝草、嘉禾、瑞木於仗內。冬十月辛 卯,車駕發京師,扶侍使奉天書先道。辛丑,駐蹕鄆州, 神光起昊天,玉冊上。己酉,五色雲起岳頂。庚戌,法駕 臨山門,黃雲覆輦,道經險峻,降輦步進。先夕大風,至 是頓息。辛亥,享昊天上帝於圜臺,陳天書於左,以太 祖、太宗配。帝袞冕奠獻,慶雲繞壇,月有黃光。命群臣 享五方帝諸神於山下封祀,壇上下傳呼「萬歲」,振動 山谷,降谷口,日有冠戴,黃氣紛郁。壬子,禪社首,如封 祀儀。紫氣下覆,黃光如星,繞天書匣。縱四方所獻珍 禽奇獸,還奉高宮。日重輪,五色雲見。作《會真宮》。十一 月壬戌,次東都縣,幸廣相寺。癸亥,次鄆州,幸開元寺。 辛未,幸河瀆廟,加封。丁丑,至自泰山,奉天書還宮。 按《禮志》,先是大中祥符元年正月乙丑,帝謂輔臣曰: 「朕去年十一月二十七日夜半方就寢,忽室中光耀, 見神人星冠絳衣,告曰:『來月三日,宜於正殿建黃籙 道場。一月,將降天,書《大中祥符》三篇,朕竦然起對,已 復無見,命筆識之』。」自十二月朔即齋戒於朝元殿,建 道場以佇神貺。適皇城司奏:「左承天門屋南角有黃 帛曳鴟尾上,帛長二丈許,緘物如書卷,纏以青縷三 道,封處有字隱隱,蓋神人所謂天降之書也。」王旦等 皆再拜稱賀,帝即步至承天門,瞻望再拜,遣二內臣 升屋奉之下旦跪奉而進,帝再拜受之,親奉安輿,導 至道場,付陳堯叟啟封。帛上有文曰:「趙受命,興于宋, 付於眘,居其器,守於正世七百九九定。」緘書甚密,抉 以利刀,方啟。帝跪受,復授堯叟讀之。其書黃字三幅, 詞類書《洪範老子道德經》,始言帝能以至孝至道紹 世,次諭以清淨簡儉,終述世祚延永之意。讀訖,帝復 跪奉蘊,以所緘帛盛以金匱。旦等稱賀於殿之北廡。 丙寅,群臣入賀崇政殿,賜宴,帝與輔臣皆蔬食,遣官 奏告天地、宗廟、社稷及京城祠廟。丁卯,有司設大次 朝元殿之西廊黃麾仗,宮縣、登歌,文武官陪列。帝服 靴袍升殿,酌獻《三清、天書》,禮畢,步導入內。戊辰,大赦改元,百官並加恩。改左承天門為左承天祥符四月 辛卯朔,天書再降內十功德閣。六月八日封祀,制置 使王欽若言:泰山西南垂刀山上有紅紫雲氣,漸成 華蓋,至地而散。其日,木工董柞於靈液亭北見黃素 書曳林木之上有字,不能識,言於皇城使王居正。居 正睹有御名,馳告欽若遂迎至官舍,授中使,捧詣闕。 帝御崇政殿,趣召輔臣曰:「朕五月丙子夜,復夢鄉者 神人言,來月上旬當賜天書於泰山,宜齋戒祗受。朕 雖荷降告,未敢宣露,惟密諭王欽若等,凡有祥異即 上聞。朕今得其奏,果與夢協。上天眷佑,惟懼不稱。」王 旦等曰:「陛下至德動天,感應昭著,臣等不勝大慶。」再 拜稱賀。己亥,迎導天書安於含芳園之正殿。辛丑,帝 致齋。翌日,備法駕詣殿,再拜受授。陳堯叟啟封,其文 曰:「汝崇孝奉,育民廣福。錫爾嘉瑞,黎庶咸知。祕守斯 言,善解吾意。國祚延永,壽歷遐歲。」讀訖,復奉以升殿。 九月甲子,告太廟,奉安天書,朝元殿,建道場,扶侍使 上香,庭中奏法曲。將行禮,詣幄殿酌獻訖,奉以玉輅, 中設几褥,夾侍立旁周以黃麾仗,前後部鼓吹,道門 威儀,扶侍使以下前導。封禪日皆奉以升壇,置正位 之東。自是,凡舉大禮,皆如此制。於是制行殿供物,定 儀仗千六百人。每歲元日,召宰臣宗室至禁中朝拜, 前一日卻去葷茹。帝自製誓文,刻石寘玉清昭應宮 寶符閣下,摹刻天書,奉安昭應宮刻玉殿,行酌獻禮。 令刻玉使日赴殿行香,副使已下日莅事焉。 按《王 旦傳》:契丹既受盟,寇準以為功,有自得之色,真宗亦 自得也。王欽若忌準,欲傾之,從容言曰:「此《春秋》城下 之盟也,諸侯猶恥之,而陛下以為功,臣竊不取。」帝愀 然曰:「為之柰何?」欽若度帝厭兵,即謬曰:「陛下以兵取 幽、燕,乃可滌恥。」帝曰:「河朔生靈,始免兵革,朕安能為 此?可思其次。」欽若曰:「唯有封禪泰山,可以鎮服四海, 誇示外國。然自古封禪,當得天瑞希世絕倫之事,然 後可爾。」既而又曰:「天瑞安可必得?前代蓋有以人力 為之者,惟人主深信而崇之,以明示天下,則與天瑞 無異也。」帝思久之乃可,而心憚旦,曰:「王旦得無不可 乎?」欽若曰:「臣得以聖意喻之,宜無不可。」乘間為旦言。 旦黽勉而從,帝猶猶豫,莫與籌之者。會幸祕閣,驟問 杜鎬曰:「『古所謂河出圖,洛出書』,果何事耶?」鎬老儒,不 測其旨,漫應之曰:「此聖人以神道設教爾。」帝繇此意 決,遂召旦飲,歡甚,賜以尊酒,曰:「此酒極佳,歸與妻孥 共之。」既歸,發之,皆珠也。由是凡天書封禪等事,旦不 復異議。大中祥符初,為天書儀仗使。從封泰山,為大 禮使,進中書侍郎兼刑部尚書。受詔撰《封祀壇頌》,加 兵部尚書,尋遷司空。旦為天書使,每有大禮,輒奉天 書以行,恆邑邑不樂。

大中祥符四年,奉天書詣汾陰祀后土,加上五岳帝 號,作《奉神述》。

按《宋史真宗本紀》,「大中祥符四年春正月丙申。詔以 六月六日天書再降日為天貺節。丁酉奉天書發京 師。日上有黃氣如匹素。五色雲如蓋。紫氣翼仗。二月 癸丑次河中府。丁巳黃雲隨天書輦。己未潘泉湧。有 光如燭。辛酉,祀后土地祇。是夜月重輪。還奉祇宮。紫 氣四塞。幸開元寺。作大寧宮。乙巳次華州。幸雲臺觀。」 庚午,宴宣澤亭,紫雲如龍起岳上。夏,四月甲辰,上至 自汾陰。五月乙未,加上五岳帝號,作《奉神述》。

大中祥符五年,上「九天司命天尊」尊號,祀玉皇於朝 元殿。

按《宋史真宗本紀》,大中祥符五年冬十月戊午,延恩 殿道場,帝瞻九天司命天尊降。閏月戊寅,建景靈宮 太極觀於壽丘。辛巳,建安軍鑄聖像,龍見雲中。戊子, 御製配享樂章并二舞名,文曰《發祥流慶》,武曰《降真 觀德》。十一月丙申,親祀玉皇於朝元殿。 按《禮志》,帝 於大中祥符五年十月語輔臣曰:「朕夢先降神人傳 玉」皇之命云:「先令汝祖趙某授汝天書,令再見汝如 唐朝,恭奉元元皇帝。」翌日復夢神人傳天尊言:「吾坐 西斜,設六位以候。是日即於延恩殿設道場,五鼓一 籌,先聞異香,頃之黃光滿殿,蔽燈燭,睹靈仙儀衛。天 尊至,朕再拜殿下。俄黃霧起,須臾霧散,由西陛升,見 侍從在東陛。天尊就坐,有六人揖天尊而後坐。朕欲 拜六人,天尊止令揖,命朕前曰:『吾人皇九人中一人 也,是趙之始祖。再降乃軒轅皇帝。凡世所知少典之 子,非也。母感電夢天人,生於壽丘。後唐時奉玉帝命, 七月一日下降,總治下方,主趙氏之族,今已百年。皇 帝善為撫育蒼生,無怠前志』。」即離坐乘雲而去。王旦 等皆再拜稱賀,即召旦等至延恩殿,歷觀臨降之所, 并布告天下。命參知政事丁謂、翰林學士李宗諤、龍 圖閣待制陳彭年與禮官修《崇奉儀注》。閏十月,制九 天司命保生天尊號曰「聖祖上靈高道九天司命保 生天尊大帝」,聖祖母號曰元天大聖后。遣官就南郊 設昊天及四位告之。

大中祥符六年,鑄「玉皇、聖祖」諸像。

按《宋史真宗本紀》:「大中祥符六年三月乙卯,建安軍鑄玉皇聖祖、太祖、太宗尊像成,以丁謂為迎奉使。五 月甲辰,聖像至。丙午,詔聖像所經郡邑減繫囚死罪, 流以下釋之。升建安軍為真州。乙卯,謁聖像,奉安於 玉清宮。」

天禧元年上玉皇聖祖聖母寶冊袞服仙衣行宣讀天書之禮 编辑

按《宋史真宗本紀》,天禧元年春正月「辛丑朔,改元,詣 玉清昭應宮薦獻,上玉皇大天帝寶冊,袞服。壬寅,上 聖祖寶冊。己酉,上太廟諡冊。庚戌,享六室。辛亥,謝天 地於南郊,御天安殿受冊號。乙卯,宰相讀天書於天 安殿,遂幸玉清昭應宮,作《欽承寶訓》述示群臣。」 按 《禮志》,祥符九年,詔以來年正月朔詣玉清昭應宮上 玉《皇聖號》寶冊。二日,詣景靈宮,上《聖祖天尊大帝徽 號》。十二月己亥,奉寶冊、仙衣安於文德殿,乃齋於天 安殿後室。四鼓,帝詣天安殿酌獻天書畢,大駕赴玉 清昭應宮,袞冕升太初殿。奉冊訖,奠玉幣,薦饌三獻, 飲福,登歌、二舞,望燎,如祀昊天上帝儀。畢,詣二聖殿, 奉上絳紗袍,奉幣進酒。分遣攝殿中監上紫微大帝 絳紗袍,七元輔弼真君紅綃衣,翊聖保德真君皂袍。 帝改服靴袍,詣紫微殿、寶符閣焚香,群臣詣集禧殿 門表賀。是日,天書赴景靈宮,大駕次至,齋於明福殿。 二日,帝服袞冕詣天興殿,奉上《聖祖天尊大帝》冊寶、 仙衣薦獻如上儀。乃改服詣保寧閣焚香,還宮,群臣 入賀於崇德殿。命諸州設羅天大醮,先建道場二十 七日。命王旦為兗州太極觀奉上寶冊使,趙安仁副 之,遣官攝中書侍郎、殿中監,押當冊、寶、仙衣。二月丁 亥,帝齋於長春殿。翌日,有司設聖母板位文德殿,行 酌獻禮,拜授冊寶於王旦,仙衣於安仁,以升金輅。具 鹵簿儀衛,所過禁屠宰。三月乙巳,旦等詣觀奉冊,上 懿號曰聖祖母元天大聖后。其日,帝不視朝,禮畢,群 臣入賀,賜飲崇德殿。 天禧元年正月,詔以十五日 行宣讀天書之禮。前二日,齋於長春殿,以王欽若為 宣讀天書禮儀使。有司設次天安殿中,位玉皇像,置 錄本天書於東,聖祖板位於西,建金籙道場三晝夜。 其日三鼓,帝服通天冠、絳紗袍,詣道場,焚香再拜,西 向立。百官朝服升殿。攝中書令任中正跪奏:「嗣天子 臣某,謹與宰臣等宣讀《天書》,講求聖意,虔思睿訓,撫 育生民。」儀衛使王旦跪取左承天門天書置案上,攝 殿中監張景宗、張繼能捧案,攝司徒王曾、攝司空張 知白跪展天書。攝太尉向敏中宣讀。每句已,即詳繹 其旨,言上天訓諭之意。攝中書令王欽若錄之。宣讀 畢,攝侍中張旻跪奏:「嗣天子臣某,敢不虔遵天命。」儀 衛使受天書,跪納匣中。又取功德閣天書、泰山天書, 宣讀如上儀。王欽若跪進所錄天書,帝跪受之,登歌 酌獻禮畢,奉天書還內。帝自作《欽承寶訓述》,以示中 外。是月之朔,又奉天書升太初殿,恭上玉皇大天帝 聖號、寶冊、袞服焉

神宗熙寧 年詔加諸神封爵 编辑

按《宋史神宗本紀》不載。 按《禮志》,神宗熙寧中,詔應 祠廟祈禱靈驗而未有爵號,並以名聞。於是太常博 士王右請自今諸神祠無爵號者賜廟額,已賜額者 加封爵,初封侯,再封公,次封王,生有爵位者從其本 封,婦人之神封夫人,再封妃。其封號者,初二字,再加 四字。如此則錫命馭神,恩禮有序。

元豐三年秋七月丁亥罷群神從祀明堂 编辑

按:《宋史神宗本紀》云云。

徽宗大觀四年敕禮官修祀典定諸神廟號 编辑

按《宋史徽宗本紀》。不載 按《文獻通考》。大觀四年。詳 定九域圖志所言。「郡邑祠廟多出流俗。一時建置。初 非有功烈於民者。請申敕禮官。纂修祀典。頒之天下。 以倣先王之命祀。與圖志實相表裏。」從之。尋令禮部 太常寺修祀典。已賜爵及曾封爵為一等。功德顯著 無封額者為一等。若民俗所建祠無功德為一等。各 縣「上尚書省參詳一否。若兩處廟號不同者,取一高 爵為定。」從之。

政和元年詔毀神祠一千三十八區祕書監何志同請改正諸州祠廟封號 编辑

按《宋史徽宗本紀》。政和元年春正月壬寅。毀京師淫 祠 按《禮志》。大觀中。尚書省言神祠加封爵等未有 定制。迺並給告賜額降敕。已而詔開封府毀神祠一 千三十八區。遷其像入寺觀及本廟。仍禁軍民擅立 大小祠。祕書監何志同言。「『諸州祠廟多有封爵未正 處。如屈原廟在歸州者封清烈公。在潭州者封忠潔 侯』。永康軍李冰廟已封廣濟王,近乃封靈應公。如此 之類,皆未有祀典,致前後差誤。宜加稽考,取一高爵 為定,悉改正之。」他皆倣此。故凡祠廟賜額封號,多在 熙寧、元祐、崇寧、宣和之時。其新立廟,若何承矩、李允 則守雄州,曹瑋帥秦州,李繼和節度鎮戎軍,則以有 功一方者也。韓琦在中山,范仲淹在慶州,孫冕在海 州,則以政有威惠者也。王承偉築祁州河隄,張夏築

錢塘江岸,則以為人除患者也。封州曹覲、德慶府趙
考證
師旦、邕州蘇緘、恩州通判董元亨、指揮使馬遂,則死

於亂賊者也。若王韶於熙河、李憲於蘭州、劉滬於水 洛,城廓成於懷慶軍、折御卿於嵐州、王吉於麟州,神 堂砦,各以功業建廟。寇準死,雷州人憐其忠,而趙普 祠中山,韓琦祠相州,則以鄉里,皆載祀典焉。其他州 縣嶽瀆、城隍、仙佛、山神、龍神、水泉、江河之神及諸小 祠,皆由禱祈感應,而封賜之,多不能盡錄云。

政和三年,詔「以天神降,播告天下。」

按《宋史徽宗本紀》,政和三年十一月乙酉,以天神降 詔告在位。作《天真降臨示現記》。 按《禮志》,政和三年 十一月五日,恭上神宗、哲宗徽號於太廟。翌日,祀昊 天上帝於圜丘。太師蔡京奏,「天神降格,實為大慶,乞 付史館。」帝出手詔播告天下。群臣詣東上閣門拜表 稱賀。御製《天真示現記》。尋以天神降日為天應節,即 其地建迎真宮。明年夏至,躬祀方丘。又制《神應記》,略 云:「羽衛多士,奉輦武夫與陪祝官顧瞻中天,有形有 像,若人若鬼,持矛執戟,列於空際,見者駭愕。」仍遣使 奏告陵廟,詔天下。

按《清波雜志》、龍圖閣直學士、提舉醴泉觀、兼侍讀、編 修國朝會要、詳定九域圖志、編類玉筆、禮制局詳議 官蔡攸奏:「『臣伏奉聖恩,差冬祀大禮,陞輅執綏。十一 月五日,陛下御玉輅,自太廟出南熏門至玉津園,伏 蒙宣諭臣曰:『玉津園東樓殿重復是何處』?臣奏以城 外無樓殿,恐是齋宮』。陛下曰:『此去齋宮尚遠,可回顧』」 見雲間樓臺殿閣,隱隱數重。既而審視其樓殿,去地 數十丈,即知非齋宮。俄頃,陛下又謂臣曰:「見人物否?」 臣即見有道流童子,持幢幡節蓋,相繼而出。雲間人 漸眾,約千餘人,皆長丈餘,有輅車輿輦,多青色,駕者 不類馬,狀若龍虎。及輦後有執大枝花數十相繼。雲 間日色穿透,所見分明,衣服眉目,歷「歷可識。人皆戴 冠,或有類今道士冠而稍大者,或若童子狀,皆衣青 紫黃綠紅,或淡黃杏黃、淺碧。望之,衣上或有繪繡,或 秉簡,或持羽扇,前後儀衛益眾,約數千許人。迴望於 東方稍南,人物異常,旌旗飛飜飄轉,所持幢節高數 丈,非人世所睹,移刻或見或隱,又頃乃隱不見。此蓋 陛下恪祗祀事,追述三代,作新禮器,上體天道,秉執 元圭,齋服盛明,嚴恭寅畏。天意感昭,神明降格,示現 如此。伏望宣付史館,播告天下。」太師蔡京等奏,乞率 百寮稱慶明廷,奉御筆依奏,繼降詔曰:「朕自承丕基, 夙夜祗若,惟道是憲,惟上帝是承。涓選休辰,恭修祀 事,備物盡志,咸秩無文。荷帝博臨,如在其上。旌旗輦 輅,冠」服儀仗,見於雲際,萬眾咸睹。惟天人「之感通,有 形聲之相接,靈承對越,敢不祗欽。可以其日為天應 節,用端命於上帝,以昭答於神休。咨爾萬邦,其體至 意。」時政和三年也。煇自省事,即見丈人行談,此事頗 略。茲得其詳,因書以示欲知者。先人云:「所書亦有潤 色」,在當時已多有議之者,豈亦出神道設教乎?

欽宗靖康元年詔加諸神封號 编辑

按《宋史欽宗本紀》不載 按《文獻通考》,靖康元年,詔 「佑聖真武靈應真君」加號「佑聖助順真武靈應真君。」 三聖廟靈威公進封威成王,靈佑公追封威烈王,靈 顯公追封威惠王。

高宗紹興十一年太常卿陳桷等請封神祠依舊給告降敕從之 编辑

按《宋史高宗本紀》。不載 按《文獻通考》。紹興十一年。 太常卿陳桷等言。自來神祠加賜廟額。及封王公侯 爵等。給降敕告。自有定式。昨自渡江後來。神祠加封 合給告者。止命詞給敕。切恐未稱褒崇之意。大觀三 年三月二十三日詔神祠封王侯真人真君。婦人封 妃夫人者。並給告賜額降敕。欲乞自今後每遇神祠 封「王、公侯、真人、真君、婦人之神、封妃夫人者,並乞命 詞給告。其道釋封大師塔額,神祠賜廟額,及封將軍, 並乞依舊降敕。」從之。

紹興十六年二月壬寅,毀諸路淫祠。

按:《宋史高宗本紀》云云。

紹興十九年,禁殺人祭鬼。

按《宋史高宗本紀》:紹興十九年二月「丁丑,禁湖北溪 洞用人祭鬼者,保甲同坐。」

紹興二十三年,主簿孫祖壽請「嚴殺人祀鬼」之禁,毀 撤巫鬼淫祠。從之。

按《宋史高宗本紀》。不載 按《文獻通考》。紹興二十三 年七月二十一日。將作監主簿孫祖壽言。「聖王之制 祭祀非忠勞於國。功德及民者不與祀典。間者禁止 淫祠。不為不至。而愚民無知。至於殺人以祭巫鬼。篤 信不疑。湖廣川峽自昔為甚。近歲此風又寖行於他 路。往往陰遣其徒越境千里。營致生人。以販奴婢為 名。每至歲閏,屠害益繁,雖異姓至親,亦不遑恤。今浙 東又有殺人而祭海神者,四川又有殺人而祭鹽井 者,守令不嚴禁之,生人實被其害。今歲閏在季冬,良 民罹其非橫者必多,若不早為之所,則弗及矣。欲望 申嚴法令,戒飭監司、州官之吏,治之勿縱,明示賞罰增入《考課令格》,加之鄉保連坐,誥戒禁止,期於革心; 毀撤巫鬼淫祠。」從之。

编辑

世宗大定二年正月甲戌除迎賽神佛禁令 编辑

按《金史世宗本紀》云云。

编辑

成宗大德三年加諸神封號 编辑

按《元史成宗本紀》:大德三年二月壬申,加解州鹽池 神惠康王曰「廣濟資寶王」曰「永澤,泉州海神曰『護國 庇民明著天妃』」,浙西鹽官州海神曰「靈感弘祐公」,吳 大夫伍貟曰「忠孝惠顯聖王。」

英宗至治三年八月泰定帝即位十一月祭遁甲五福神 编辑

按《元史泰定帝本紀》云云。

泰定帝致和元年改封諸神號 编辑

按《元史泰定帝本紀》:「致和元年夏四月甲寅」,改封蒙 山神曰「嘉惠昭應王」,鹽池神曰「靈富公」,洞庭廟神曰 「忠惠順利靈濟昭佑王」,唐柳州刺史柳宗元曰「文惠 昭靈公。」

文宗至順三年博士王瓚奏請非祀典之神不許加封從之 编辑

按《元史文宗本紀》:至順三年五月壬辰,太常博士王 瓚言,「各處請加封神廟,濫及淫祠。按《禮經》,以勞定國, 以死勤事,能禦大災,能捍大患,則祀之。其非祀典之 神,今後不許加封。」制可。

编辑

明定「私家告天拜斗,褻瀆神明,僧道師巫假降邪神, 及一切迎神賽會禁制。」

按《明會典》:凡私家告天拜斗,焚燒夜香,燃點天燈、七 燈,褻瀆神明者,杖八十。婦女有犯,罪坐家長。若僧道 修齋設醮,而拜奏青詞表文及祈禳火災者,同罪還 俗。若有官及軍民之家,縱令妻女於寺觀神廟燒香 者,笞四十,罪坐夫男;無夫男者,罪坐本婦。其寺觀神 廟住持及守門之人不為禁止者,與同罪。 凡師巫 假降邪神,書符咒水,扶鸞禱聖,自號端公、太師、師婆, 及妄稱彌勒佛、「白蓮社」、「明尊教」、「白雲宗」等會,一應左 道亂正之術。或隱藏圖像,燒香集眾,夜聚曉散,佯修 善事,扇惑人民,為首者絞;為從者各杖一百,流三千 里。若軍民妝扮神像,鳴鑼擊鼓,迎神賽會者,杖一百, 罪坐為首之人。里長知而不首者,各笞「四十。其民間 《春秋》義社,不在禁限。」

太祖洪武二年命議諸神祭禮又命建諸神殿屋 编辑

按《明大政紀》:「洪武二年正月戊申,命中書省議太歲 風雲雷雨、岳鎮海瀆、山川、城隍諸神壇壝祭禮。癸丑, 命祀馬祖諸神,築壇於後湖。八月甲申,命圜丘方丘 壇南皆建殿九間,社稷壇北建殿七間,為望祭之所, 遇風雨則於此望祭。從禮部尚書崔亮所議,於是靈 星、壽星、司中、司命、司人、司祿諸神,皆為殿屋。」

洪武三年,正嶽、鎮、海、瀆、城隍諸神號,又遣官祭諸神。 按《明會典》:「洪武三年正嶽、鎮、海、瀆、城隍諸神號,合祀 太歲、月將、風雲、雷雨、嶽、鎮、海、瀆、山川、城隍、旗纛諸神。」 又令每歲用驚蟄、秋分,各後三日,遣官祭山川壇諸 神。是日,上皮弁服御奉天殿,降香中嚴,坐殿上。獻官 復命解嚴還宮。

按《明大政紀》:三年二月甲子,上以各壇專祀時日與 品物各不同,遂合祀。凡設壇十有九,太歲、四季月將 第一,次風雲雷雨,次五岳,次五鎮,次四海,次四瀆,次 京都鍾山,其各省及左江、右江、安南、占城、高麗諸國 山川,并京都城隍旗纛諸神,各以次列。六月癸亥,詔 岳鎮海瀆並去前代所封名號,皆以山水本名稱某 「神。五岳:東岳泰山之神,南岳衡山之神,中岳嵩山之 神,西岳華山之神,北岳恆山之神。五鎮:東鎮沂山之 神,南鎮會稽山之神,中鎮霍山之神,西鎮吳山之神, 北鎮醫無閭山之神。」「四海,稱東海之神,南海之神,西 海之神,北海之神。四瀆,稱東瀆大淮之神,南瀆大江 之神,西瀆大河之神,北瀆大濟之神。定各處府州縣 城隍,稱某府某州某縣城隍之神。」

洪武十七年七月,盱眙人獻《天書》,伏誅。

按:《明大政紀》云云。

成祖永樂八年祭太歲諸神 编辑

按《明大政紀》:「永樂八年二月,以親征祓於承天門,遣 官祭太歲旗纛等神。八月丁未,皇太子代祭風雲雷 雨嶽鎮海瀆山川等神,遣官祭旗纛。」

永樂十四年九月丁未,於奉天殿丹陛設壇,告天地, 遣官祭北京山川、城隍、旗纛諸神。

按:《明大政紀》云云。

永樂十九年、奉安諸神主

按《明大政紀》。永樂十九年正月甲子朔。「命皇太子詣 天地壇。奉安昊天上帝、后土、皇地祇神主。皇太孫詣 社稷壇。奉安大社、大稷神主。黔國公沐晟詣山川壇。 奉安山川諸神主永樂二十二年四月戊申。遣官祭旗纛山川等神 按《明大政紀》云云。

憲宗成化十三年禮部乞遣官致祭山川鬼神從之按明大政紀成化十三年四月禮部言自去春以來各處災異迭見或因山川鬼神有所不寧以致乞遣 编辑

官致祭。從之。

世宗嘉靖九年分天地神祇每歲行報祭禮 编辑

按《明會典》:「嘉靖九年,更風雲雷雨之序曰雲雨風雷。 又分雲師、雨師、風伯、雷師以為天神;嶽鎮海瀆、鍾山、 天壽山、京畿并天下名山大川之神以為地祇。每歲 仲秋中旬,擇吉行報,祭禮同日異時,而祭城隍神於 其廟。」

嘉靖十年,建「天神地祇壇。」

按《明會典》:「嘉靖十年,建天神地祇壇於先農壇之南。 天神在左,南向;地祇在右,北向。附祖陵基運山、皇陵 翔聖山、顯陵純德山於地祇壇。」

嘉靖十一年。令神祇壇以丑辰未戌。三年一親祭 按《明會典》云云。

穆宗隆慶元年罷祀神祇壇 编辑

按《明會典》云云。

神宗萬曆七年周王在廷奏立祠祀熒惑火德真君及觀音神請額禮科給事中張養蒙論其非禮上命停給 编辑

按:《續文獻通考》云云。

皇清 编辑

崇德 年

《大清會典》。凡邪教禁例,崇德間定滿洲、蒙古、漢軍、巫

師「道士跳神驅鬼逐邪以惑民心者,處死。其延請跳神逐邪者,亦治罪。」

順治 年

《大清會典》。順治初定。

天神

地祇壇在正陽門南以

雲雨風雷之神,為天神。

嶽鎮海瀆、陵山,京畿天下名山大川之神為地祇。

歲有常祭

康熙元年

《大清會典》:「康熙元年,令奉天府州縣設立。」

山川

社稷等壇

文廟

城隍、土地神廟及厲壇照例致祭。

康熙四年

《大清會典》:「康熙四年,令錦州府州縣設立」

山川

社稷等壇

文廟

城隍、土地神廟、及厲壇、如奉天府例

康熙十二年

《大清會典》。「康熙十二年,議准無為白蓮焚香」、聞香混

元、龍元、洪陽、圓通、大乘等邪教惑眾,聚會念經,執旗鳴鑼,聚眾拈香者,通行八旗直省嚴行禁飭,違者照例鞭責枷號。

康熙二十二年

《大清會典》。凡

雞公山神,康熙二十二年,覆准以兵駐永興雞公。

山神顯應焚香素饈,供奉讀文致祭,寺門縣掛。

敕建牌匾。內有

「真武之神。」 「現在祀典」 、封為

北極佑聖真君,亦供獻香帛,讀文致祭。其香帛田

太常寺備辦。遣禮部司官一員、前往致祭。仍令該地方官每年春秋二次致祭

神異總部彙考三 编辑

《禮記》:

《月令》
编辑

孟春之月,乃修祭典,命祀山林川澤,犧牲毋用牝。 仲夏之月,命有司為民祈祀山川百源,大雩,帝用盛 樂。

乃命百縣,「雩祀百辟卿士有益於民者,以祈穀實。」

陽氣盛而常旱,山川百源,能興雲雨者也。百辟卿士,古者上公,若「勾龍、后稷之類也。諸侯以下雩

《上公》。疏:云「百辟卿士,古者上公,若勾龍、后稷之類也」者,百辟則古之上公,《國語》鯀為崇伯,而《禮記祭法》有祀之文。社稷五祀,雖為王朝卿士,兼帶上公之官,故《左氏》云:「封為上公,祀為貴神。」是身為百辟,又為卿士。案《左傳》有社稷五官,今直云若勾龍、后稷,不云勾芒、蓐收之等,舉有益於民,功之顯者言之。大全嚴陵方氏曰:「百辟即諸侯也,卿士即六卿也。百辟、卿士生有益於民者,死亦有益於民,故命雩祀之,以祈穀實也。」

季夏之月,命四監大合百縣之秩芻以養犧牲,令民 無不咸出其力,「以共皇天上帝、名山大川、四方之神, 以祠宗廟、社稷之靈」,以為民祈福。

季秋之月,大饗帝,嘗犧牲,告備於天子。

「嘗」者,謂嘗群神也。使有司祭于群神,禮畢而告焉。

命主祠祭禽於四方。

以所獲禽,祀四方之神也。《四方》:四方有功於方之神也。

孟冬之月,天子乃祈來年於天宗,大割祠于公社及 門閭,臘先祖五祀,勞農以休息之。

陳注天宗,日月星辰也。割祠,割牲以祭也。社以上公配祭,故云「公社」,又祭及門閭之神也。臘之言獵,以田獵所獲之物,而祭先祖及五祀之神,故曰臘也。

仲冬之月,天子命有司祈祀四海大川、名源、淵、澤、井 泉。

季冬之月,乃畢山川之祀,及帝之大臣、天之神祇。

四時之功,成於冬。孟月祭其宗,至此可以祭其佐也。「帝之大臣,勾芒之屬,天之神祇,司中司命,風師、雨師。」天神、人鬼、山川等,皆有宗有佐也。

乃命太史次諸侯之列,賦之犧牲,以共皇天上帝社 稷之饗。

乃命同姓之邦,共寢廟之芻豢。

《命宰》,「歷卿大夫至於庶民土田之數,而賦犧牲,以共 山林名川之祀。」

凡在天下九州之民者,無不咸獻其力,以共皇天上 帝、社稷寢廟、山林名川之祀。

《祭法》
编辑

山林川谷丘陵能出雲為風雨,見怪物皆曰「神。」有天 下者祭百神,諸侯在其地則祭之,亡其地則不祭。 大凡生於天地之間者皆曰「命」,其萬物死皆曰折,人 死曰鬼,此五代之所不變也。

生時形體異,可同名。至死腐為野土,異其名,嫌同也。折,棄敗之言也,鬼之言歸也。萬物無知,死者皆曰「折。」人為有識,故死曰「鬼。」

天下有王,分地建國,置都立邑,設廟祧壇墠而祭之, 乃為親疏多少之數。是故王立七廟,一壇一墠,曰考 廟,曰王考廟,曰皇考廟,曰顯考廟,曰祖考廟,皆月祭 之。遠廟為祧,有二祧,享嘗乃止。去祧為壇,去壇為墠。 壇墠,有禱焉祭之,無禱乃止。去墠曰鬼。諸侯立五廟, 一壇一墠,曰考廟,曰王考廟,曰皇考廟,皆月祭之。顯 考廟,祖考廟,享嘗乃止。去祖為壇,去壇為墠。壇墠,有 禱焉祭之,無禱乃止。去墠為鬼。《大夫》立三廟二壇,曰 考廟,曰王考廟,曰皇考廟,享嘗乃止。顯考祖考無廟, 有禱焉,為壇祭之,去壇為鬼。適士二廟一壇,曰考廟, 曰王考廟,享嘗乃止。顯考無廟,有禱焉,為壇祭之,去 壇為鬼。《官師》一廟,曰考廟,王考無廟而祭之。去王考 為「鬼。」庶士庶人無廟,死曰「鬼。」

天子諸侯為壇墠祈禱,謂後遷在祧者也。既事,則反其主於祧,鬼亦在祧,顧遠之於無事,祫乃祭之爾。《春秋》文二年秋,「大事於太廟。」《傳》曰「毀廟之主,陳於太祖。未毀廟之主皆升,合食於太祖」是也。魯煬公者,伯禽之子也。至昭公、定公,久已為鬼,而季氏禱之而立其宮,則鬼之主在祧明矣。惟天子諸侯有主禘祫,大夫有祖考者亦鬼,其百世不禘,祫無主爾。其無祖考者,庶士以下鬼其考,王考官師鬼其皇考,大夫適士鬼其顯考而已。大夫祖考,謂別子也。凡鬼者,薦而不祭。《王制》曰:「大夫士有田則祭,無田則薦。」適士,上士也。官師,中士、下士、庶士府史之屬。此適士云「顯考無廟」,非也,當為「皇考」字之誤。適士皇考無廟注疏作顯考今從大全改正

夫聖王之制祭祀也,法施於民則祀之,以死勤事則 祀之,以勞定國則祀之,能禦大菑則祀之,能捍大患 則祀之。是故厲山氏之有天下也,其子曰「農,能殖百 穀。」夏之衰也,周棄繼之,故祀以為稷。共工氏之霸九 州也,其子曰「后土」,能平九州,故祀以為社。帝嚳能序 星辰以著眾,堯能賞均刑法以義終。舜勤眾事而野 「死,鯀鄣洪水而殛死」,禹能修鯀之功,黃帝「正名百物 以明民共財」,顓頊能修之,契為司徒而民成,冥勤其 官而水死,湯以寬治民而除其虐,文王以文治,武王 以武功去民之菑,此皆有功烈於民者也。及夫日月 星辰,民所瞻仰也;山林川谷丘陵,民所取財用也。非此族也,不在祀典。

此所謂大神也。《春秋傳》曰:「封為上公,祀為大神。」冥,契六世之孫也,其官元冥,水官也。

《周禮》
编辑

《地官》
编辑

黨正各掌其黨之政令教治。及四時之孟月吉日,則 屬民而讀邦法以糾戒之。春秋祭禜,亦如之。

禜謂雩禜水旱之神。訂義鄭鍔曰:「一黨之中必有禜祭,《左氏》所謂日月星辰之神,則霜雪風雨之不時,於是乎禜之;山川之神,則水旱癘疫之不時,于是乎禜之。」賈氏曰:「黨正不得與州同祭社,故亦春秋祭禜神。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