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增東國輿地勝覽/卷024

巻二十三 新增東國輿地勝覽
卷二十四
作者:李荇 李氏朝鲜
1530年9月
巻二十五

安東大都護府 编辑

東至眞寶縣界六十五里,至靑松府界六十六里。南至義城縣界四十四里。西至醴泉郡界五十四里。北至榮川郡界四十二里,至禮安縣界三十二里。距京都五百十四里。

建置沿革 编辑

新羅古陀耶郡景德王古昌郡高麗太祖後百濟甄萱戰於郡地,敗之。郡人金宣平[1]張吉佐太祖有功,拜宣平爲大匡,各爲大相,因陞郡爲府而改今名,後改永嘉郡成宗吉州刺史。顯宗改安撫使,又改知吉州事,後復爲安東府明宗時,南賊[2]孝心等剽掠州郡,遣師討平之,以府有功,陞爲都護府。神宗時,東京夜別抄孛佐等聚衆叛,以府有捍禦功,陞爲大都護府。忠烈王福州牧恭愍王避紅賊,南巡留駐,以州人盡心供頓,復陞爲安東大都護府。本朝因之。世祖時置鎭,以府使兼兵馬節度副使,未幾罷副使。

屬縣 编辑

臨河縣 编辑

在府東三十三里。本高句麗屈火郡新羅景德王曲城郡高麗初改今名,顯宗時來屬。

豐山縣 编辑

在府西三十五里。本新羅下枝縣景德王永安,爲醴泉郡領縣。高麗太祖時,縣人元逢有歸順之功,陞爲順州,後陷於甄萱,復降爲下枝縣,後改今名。顯宗時來屬。明宗置監務,後復來屬。

一直縣 编辑

在府南三十一里。本新羅一直縣景德王,爲古昌郡領縣。高麗初復舊號,顯宗時來屬。

甘泉縣 编辑

在府西一百里。高麗顯宗時來屬。

吉安縣 编辑

在府東五十里。本吉安部曲高麗忠惠王時陞爲縣。

奈城縣 编辑

在府北九十里。本退串部曲高麗忠惠王以鄕人宦者姜金剛有侍衛之勞,改今名,陞爲縣。

春陽縣 编辑

在府北一百十二里。本加也鄕高麗忠烈王十年,以土人護軍金仁軌有功,改今名,陞爲縣。

才山縣 编辑

在府東七十五里。本德山部曲高麗忠宣王敬和翁主之鄕,改今名,陞爲縣。

皆丹部曲 编辑

奈城縣北二十五里。

小川部曲 编辑

才山縣北二十五里。

鎭管 编辑

都護府二 编辑

寧海靑松

郡三 编辑

醴泉榮川豐基

縣八 编辑

義城奉化眞寶軍威比安禮安盈德龍宮

官員 编辑

府使 编辑

一人,正三品,兼兵馬僉節制使。他道、他鎭同。

判官、敎授 编辑

各一人。

郡名 编辑

古陀耶古昌永嘉吉州福州綾羅地平石陵一界花山古藏昌寧《地理志》古昌寧國古寧

姓氏 编辑

本府金、權、姜、曺、張、高、李。

禹、郭竝來

臨河尹、李、申、全一作「金」、林。

開京

豐山金、林、柳、洪、康、沈。

剛州

一直任、孫本荀,高麗顯宗諱,改爲孫、全、盧、田、韓。

加良邵、尹。

甘泉李、金、趙、全、文。

張、崔竝續

吉安金、林、朴。

奈城

才山皆丹小川同。

召羅嚴。

春陽鄭、尹。

風俗 编辑

尙勤儉,務農桑 编辑

《地理志》。

務本節用 编辑

權偲《鄕射堂記》:「俗尙勤儉,務本而節用,有之遺風。」

勤儉忠義 编辑

權踶《德民樓記》:「勤儉之俗,忠義之烈,爲南方最。」

夫耕婦蠶,曲車背筐 编辑

前人記。

俗古民淳 编辑

白文寶《金榜記》。

風氣渾淪 编辑

權攀《慕恩樓記》。

新增石戰 编辑

每年正月十六日,府內居人以中溪分爲左右,投石相戰,以決勝負。庚午討時,募爲先鋒,賊不敢前。

形勝 编辑

道之雄藩 编辑

李石亨《射廳記》。

大江襟帶 编辑

白文寶《金榜記》:「巫峽列其左,城山控其右,大江襟帶,匯而爲湖。」

水淪黃池,山拔太白 编辑

無名氏《白蓮寺枕碧樓記》:「水淪黃池而呑萬壑,山拔太白而綜群巒。」

山川 编辑

淸涼山 编辑

才山縣西。

下枝山 编辑

一名豐嶽。在豐山縣

甁山 编辑

在府北十里。

高麗太祖甄萱戰,敗走,獲侍郞金渥,死者八千餘人。

文筆山 编辑

一名葛那山。在府南二十三里。世傳新羅金生學書于此山,仍名之。

安軸詩:金生筆法神,學書山室已千春。

太白山 编辑

小川部曲。詳江原道三陟府

耳而峴 编辑

臨河縣

豆毛峴 编辑

在府北三十五里。

茅峴 编辑

吉安縣

盧山 编辑

在府東二十五里。

鶴駕山 编辑

一云下柯山。在府西二十里。又見榮川郡

天燈山 编辑

在府北二十八里。

致遠峯 编辑

淸涼山崔致遠讀書於此,故名。

瓦釜灘 编辑

在府東三里。眞寶縣神漢川靑松府南川臨河縣琴召川之下流,合于犬項津之南。

龜嶺 编辑

一直縣

犬項津 编辑

在府東三里。勿也灘下流。

勿也灘 编辑

在府東十一里。蓼村灘下流。

蓼村灘 编辑

在府東四十里。禮安縣浮津下流。

禿川 编辑

在府南二十里。其源出義城縣黃山,入于犬項津之下流。

琴召川 编辑

臨河縣西五里。距府東二十七里。卽靑松府任內安德縣西川下流,入于瓦釜灘之上流。

女子池 编辑

豐山縣

新增花山 编辑

一在府東十四里,一在豐山縣南五里。

松官山 编辑

柰城縣南五里。

文殊山 编辑

柰城縣北。

松臺風穴 编辑

淸涼山

石峴 编辑

一直縣南一里。

古巖峴 编辑

在府南三十里。

廣灘 编辑

在府東十三里。

花川 编辑

豐山縣花山下。

斜川 编辑

一直縣前。

網羅潭 编辑

在府西三十里。

土産 编辑

鐵、人參、銀口魚、海松子、雪綿、蜂蜜、莞草、赤茯苓、白花蛇、紫石禿川,可爲硯、松蕈、石蕈、五味子、地黃。

城郭 编辑

邑城 编辑

石築。周二千九百四十七尺,高八尺。內有泉十八、渠一。

烽燧 编辑

南山烽燧 编辑

一名烽枝山。在府南十四里。東應申石山,南應一直縣甘谷山,西應豐山縣所山,北應開目山

申石山烽燧 编辑

在府南二十六里。東應臨河縣藥山,西應南山

藥山烽燧 编辑

臨河縣東十六里。東應眞寶縣南角山,西應申石山

所山烽燧 编辑

豐山縣南四里。西應醴泉郡西菴山,東應南山

堂北山 编辑

奈城縣南三里。東應奉化縣龍岾山,西應榮川郡城內山

開目山烽燧 编辑

在府北三十九里。南應南山,北應禮安縣祿轉山

甘谷山烽燧 编辑

一直縣東九里。南應義城縣馬山,北應南山

樓亭 编辑

觀風樓 编辑

在府城內。

金守溫記:嶺之南,雄藩鉅牧若[3]霧列而鼎峙。至於大都護之號,則唯永嘉府之是稱,而他郡不與者,何也?前朝恭愍王避寇南幸,駐蹕是邑,命將出師,克復京城,乘輿返正。以其訏謨定命於此,而能復安於大東,故賜號安東,陞大都護,以爲嶺南諸邑之冠。自是府之著姓大族蜚英中外,位[4]將相者,代不乏人,則其人物、土産之盛,又非他邑之可比矣。

客舍之東,舊有樓五楹,名曰德民。歲辛卯,燎人失火,一夕而黔。越明年癸巳,雞川君孫公昭以牧使,一善金君成慶以通判,共莅府事。孫公下車未久,弊袪利興,民和歲熟。召府之父老曰:「下邑小縣尙有樓以登王人,爾府之大而獨無哉?」於是鄕有壽俊,聞而交謁,雜然以請。孫公曰:「無以子煩!自守令之苛于法令而繁于賦斂,齊民逃寄於山林以緇其服者衆。爾府之內,必有髡而能陶埴、能攻木、能執繩墨以度長短者,其以名來!」翌日以陶者、木者、度長短者數十人進,孫公序其技能而分任其事。衆工齊奮,人各競心,伐木而民不知,輸材而民不知,摶土而埏埴,築竈而陶瓦,民皆不知。乃改卜客舍大門外,起樓五楹。曾不數月,傑閣翬飛,屹然以立。及其告訖,孫公飮衆工人,以落其成。而適監司[5]金公永濡入府,乃陟斯樓,顧瞻徘徊,一府之形勝,在於左右。謂孫公曰:「樓則成矣。名又襲回祿餘乎?」孫公曰:「府之無樓,府人悶之。今樓成而大賓戾止,請易以觀風,以彰今日相公之美政,何如?」公曰:「以余之故而名觀風,似若嫌於指美於己,然實通號也,何害?」遂以觀風署其額。

夫樓臺、亭榭固無關於治道,然其廢興也,則有可廢而不可興,有可興而不可廢,而吏政之得失,又可以觀於此。府因平地爲邑,又環以子城,其所謂官廨、舍宇皆卑隘堙鬱,當其暑月,雖牧、通判亦無取爽[6]。其或天地爲爐,火日燒空,王人之鞅掌者,四牡騑而原隰廣,驛舍荒而棠茇敝,間關乎道途之遠,出入於河山之險,白汗飜漿,黃塵滿袂,身又疲而氣又困。於是捨馬,登樓披襟,當檻淸風,颯然飄飄,若羽擧於霄漢之上,可以滌煩[7],可以暢精神,《詩》云:「誰能執熱,逝不以濯?」此之謂也。是豈可謂樓臺、亭榭不關於治道而可無於州郡乎?況以孫公游手是役而民不知,煨燼是興而不創新者乎?守令得人,則庶民安而享禮樂無爲之化;監司得人,則黜陟公而絶守令橫濫之弊。乃何無愁嘆之美,僅見於之世,獄訟息頌聲作,不復見西周之盛乎?此無他,非獨守令之不畏法,而監司亦未得人也。今公以府人爲時名卿,出按是道,律貪以嚴,故吏畏於法而無瀆貨之人;賦政以寬,故民得安業而無轉徙之苦。剖決明,而囹圄鮮滯囚;騶從簡,而傳舍有肥馬。凡便民之政、旌別之方,靡所不擧,嶺南七十餘州,皆席於安居樂業之中。異公還朝爲公爲卿,而斯樓突兀留乎大府,當與甘棠如召公遺愛之地歟!

僕四世祖判三司孫公洪亮以正一品退居是府,恭愍王賜几杖以寵之,則僕亦府人也。故樂道公之賢,而因以望觀風者之儷美於金公,而亦幸掛名於斯樓也。

映湖樓 编辑

在府南五里。

恭愍王南狩至,幸映湖樓,遂乘舟遊賞,仍射於湖邊。案廉使享王,觀者如堵,或有反袂興嗟者,或誦讖而嘆曰:「忽有一南寇,深入臥牛峯。」又云:「『牛大吼,龍離海,淺水弄淸波。』古聞其言,今見其驗!」

白文寶《金榜記》:歲在辛丑冬十一月,上避亂行至福州。初自而踰嶺,官吏洎民,臨亂蒼黃,如驚麇伏兔,罔措手足。雖令之,不能齊,上心憂之。及登嶺下視之,蒼蒼焉,茫茫焉,若天地之橫者,之一境也。由嶺以北,小白雄峙,而盤紆乎其南者有十餘州。爲巨鎭,山高而水淸,俗古而民醇。旗纛交蔽,冠佩相望,淸宮、引駕晏然[8]以肆。上心喜之,於是焉駐駕,命將討賊。旣克復京都,遂陞爲大都[9],蠲免租稅。

一日出御州之映湖樓,暢敍賞心,旣還京,遐想不已。暇日親締筆硯,作樓榜三大字,賜揭其樓。樓臨湖浸,楹桷甍棟,影倒凌亂,而巫峽列其左,城山控其右,大江襟帶,匯而爲湖。凡水之源派,首艮而尾坤者在天,謂之河漢,故之文士、傑人往往稟是氣而生其間。蓋日月之懸象,雲漢之爲章,天之文也。宜乎,玆樓之控壓河漢,得之天章,刻之金碧,焜耀乎來世也!然耿光之臨,千載慕瞻,事機有不幸,而反爲樓之幸者,夫豈偶然哉?昔我忠烈雖當泰世,尙有事乎東陬,巡省是方,行次州之迎恩亭,亦紆寶札,抑爲亭之幸歟?前作後作赫然模範,炳如日星,竝而爲一州之榮耀。於戲盛哉!

是樓之作旣久矣,金榜字畫,如擎天之柱,而樓未稱其大。至正戊申,州倅申君子展爲之改舊貫,而鳥革翬飛,直跨乎湖面。時方登樓,朝日升,夕月輝,冠金榜而爭光,直恐隮煇龍戰,倏忽變化於湖心,而使人心悸魄慄,若無以陟降之爲安也。信乎望之儼然,澟乎若不可犯。手澤尙爾,況親炙之者乎?

奉翊判典校權君思復,州人也。旣新其樓,揭其榜,請記其端。予雖無文,竊喜載名,[10]美不朽,粗敍歲月,以俟滕閣王生[11]之詞,未[12]不在後焉。雖老矣,他日出爲江山之遊,一再至獲觀絶特之蹟,復拜手而繫以詩,亦可以盡心情,償僕[13]素志焉。

讚序:至正辛丑冬,國家南徙福州,出師北討,明年遂殲賊于京城,陞安東大都護府。蓋復其舊,且以志喜也。歲丙午冬,上在書筵,大書「映湖樓」三字,命正順大夫、上護軍臣興慶傳旨,召奉翊大夫、判典校寺事臣思復入面授之。時判官、朝奉郞臣子展與吏議:「樓制桷樸,恐無以侈上之賜。」於是剋日增廣,益近水,其制益閎敞矣。

思復具語臣其故,且請記。臣謂記樓雖不能,臣獨有所感焉。上之在福也,嘗幸斯樓,臣以侍臣實從之。然當時之戒心,怠且忘之久矣。於戲!上之所以眷顧安東者至此,臣寧不愧於心乎?是用忘其固陋,拜手稽首而爲之讚曰:倬彼雲漢,聖人作則。維心與畫,一是正直。筆動于手,章成自天。神變妙化,莫知其然。屈折生柴,彼困學者。俯伏嘆驚,瀋汗流下。維此安東,我重興所。作三大字,示不忘莒。日光在中,龍來繞之。上天下天,水爲照之。雲物改容,山川增秀。父老稽首,上萬世壽。維安維殆,思患必昌。匪私福人,保世之常。匪維保世,亦以勸忠。臣拜作讚,用告臣工。

鄭道傳詩:飛龍在天弄明珠,遙落永嘉湖上樓。夜賞不須勤秉燭,神光萬丈射汀洲。

高麗蔡洪哲詩:海山當日往來多,物外精神到此加。初謂夢遊雲雨峽,漸疑身入畫圖家。南江秋夜千峯月,北里春風萬樹花。雖是無情閑道者,登臨不得似枯槎。

高麗禹倬詩:嶺南遊蕩閱年多,最愛湖山景氣加。芳草渡頭分客路,綠楊堤畔有農家。風恬鏡面橫煙黛,歲久墻頭長土花。雨歇四郊歌擊壤,坐看林杪漲寒槎。

高麗趙簡詩:此樓風景惱人多,八詠雙溪不敢加。旗蓋影交樵牧路,管絃聲落吏民家。跨空簷豁膚生粟,照水軒危眼眩花。玉斧修成廣寒殿,飄然不[14]上仙槎。

鄭誧詩:鞍馬悤悤閱數州,夕陽携手更登樓。謫來未厭湖山好,事去空驚歲月遒。半壁殘燈孤舘夜,傍簷疎樹古園秋。欲知別後相思意,天際長江衮衮流。

鄭子厚詩:起樓詩眼費功多,月斧雲斤亦未加。自訝登臨橫翠閣,誰敎飛上大淸家?春江綠漲蒲萄酒,夕照紅酣躑躅花。待過已知軒蓋近,樹頭時有鵲槎槎。

辛蕆詩:此樓佳致說毋多,摘勝探奇莫我加。百里桑陰藏野店,四山松翠護官家。江頭雨暗連天草,巷口煙濃出屋花。只解登臨如默默,詩人沒彩也如槎。

田祿生詩:北望京華疊嶂多,樓高客恨轉來加。仲宣作賦非吾土,江令思歸未到家。楊柳自搖愁裏線,辛夷初發亂餘花。若爲江水變春酒,一洗胸中滓與槎!

鄭夢周詩:閱遍東南郡縣多,永嘉形勝覺尤加。邑居最得山川勢,人物紛然將相家。場圃歲功饒菽粟,樓臺春夢繞鶯花。直須酩酊終今夕,萬里初迴海上槎。

權近詩:客裏登[15]感嘆多,倦遊嬴得鬢絲加。海天流落空懷國,鄕郡歸來未有家。百尺危欄浮碧落,九重宸翰耀金花[16]。長川迥與銀河接,直欲迢迢一泛[17]槎。

高麗權思復詩:到處樓臺摘勝多,此樓嬴得賞心加。蒹葭岸外西南路,桑柘村中數四家。三字御書金照水,一區仙境錦添花。早年攀折江邊柳,潦倒歸來尙未槎。

李原詩:今年又作嶺南遊,行遍南州到福州。地僻堪誇人尙儉,亭閑不覺客凝眸。山川豈爲興亡改,風月應[18]左右收。半日登臨胸次盪,欲歸未去重淹留。

曺孝門詩:嶺南佳麗已無多,形勝花山百倍加。芳草晴川分客路,綠楊脩竹掩人家。湖心日暖魚吹浪,墻角風微燕蹴花。南北奔馳何日了?瀛洲直欲問張槎。

崔脩詩:春滿江樓景氣多,詩人[19]興向來加。一城桃李潘安縣,兩岸園池習氏家。牧隱新文珠泣月,陽村麗句筆生花。南巡往事何須問?老樹潮侵臥作槎。

新增金宗直記:映湖永嘉之名樓也。其江山瑰偉之觀,雖或讓於矗石嶺南,然而同據洛水之岸,在商山觀水樓,在一善月波亭,殆不能與斯樓爭甲乙焉。

高麗恭愍王避紅巾南奔,駐蹕于州,遊是樓而樂之,旣還都,御書筵,手寫樓額三大字以錫。州人通判申子展增大樓制以揭之,至今輝映于甍棟間,此則矗石、嶺南之所無有也。子展之作,距今百有餘年,其間守宰,豈無治其楹桷板檻之腐撓者、蓋瓦級塼之穿缺者?然人心不同。曲修人事者,苞苴問遺之爲急;徒守規模者,簿書期會之不暇,誰肯用力於修擧廢墜,以渫吾所畜之財用乎?樓之日以頹圮,無足怪已。

吾同年齊安金侯耋,由御史中丞,綰左符于玆,未數年,政通人和,仍歲穰熟。且土田、臧獲之訟,一道之人投牒監司,願歸于侯。侯每當二分之際,夙夜裁決,伸者、負者俱滿其意,由是收質之錢布,充溢帑藏。侯於是謀諸吏民,改構斯樓。遂以戊申三月日,召募游手,輪役吏戶。基地則因舊,而尋引丈尺頗有增損,其崇廣頓加三之一,至其赤白之飾、金泥之榜,亦煥耀改觀。才閱數月,而厥功已就,州民耆幼瞻仰咨嗟,咸以爲神焉。

越明年春,侯抵書於僕曰:「願有述。」僕輒不自揆,竊喜與淡菴牧隱二老聯名其間,遂操觚而嘆曰:「侯之爲政,廉平不苛,動以法度。其視曲修人事者,不啻若狗彘;其徒守規模者,不啻若僕隷。吏民愛而敬之,如見於千百載之下,其爲一樓而興功,豈不有餘裕哉!」況古來稱淳厚之俗,無如是州,其民可以易使乎?況是樓之修,非爲逸遊也,非爲後世名也。只毋墜舊規而止乎?抑僕益有所感矣。

成化初,身屬櫜鞬,從事于蔚山戎幕,凡二朞,嘗以事往來是州非一二遭,至則必登是樓,徜徉瞻眺。其東三十里卽靑鳧之境也,沙麓祥雲藹藹屬天,直與周室有邰之慶,同其久長。其北十里則甁山也,逆萱千騎扼于險阻,遂至崩奔,僞將授首,王氏之義氣大振于東南,此戰爲之兆也。西望豐嶽,哀元逢之先順後悖,不得與六太師共享功名。南望葛那山,蒼翠撑空,其煙雲草木,宛帶金生學書揮洒之餘勢焉。徙倚旣倦,必泛舟信棹,灣碕曲渚,溯洄上下,或至夜分,興盡而旋。凡樓之勝賞,左右逢原,而所得者多矣。今已二十餘年,尙耿耿往來于胸中也。儻使侯之大滿,獲遂余南還之計,則當以單僮匹馬再遊湖上,與侯登樓,話舊且賦詩,以續夫州民之頌云。

慕恩樓 编辑

在府西五里。世祖時,府使韓致義建,權攀名而記之。

鄕射堂 编辑

在府城西。

射廳 编辑

在府城內。

李石亨記:今上卽位之十三年,余以[20]道體察使,巡歷京畿忠淸全羅,次至于道。道之形勝,視他道最焉,而[21]於道之雄藩,亦不居甲乙之下矣。下舘翼日,府使曁通判請曰:「府爲主鎭,閱武習射[22],不可無所。故於南門內,築塹爲基,營成一閣,中架二楹,翼以左右。地爽簷虛,以便射事,以爲射廳,始自前月,月初斷手。廳始成而子又適至。幸記梗槪,莫辭也。」

余惟玩賞風景,好爲樓臺者多矣,何吾子之不然,而獨留心於射乎?射者,男子之事也,故云可以觀德行。孔子射於矍相之圃,觀者如堵墻,亦曰:「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揖讓而升,下而飮。其爭也君子。」射於事,信如是其重也,無乃吾子之所取者在此歟?揖耦相讓,以節其儀,禮於是立矣;取觶立飮,以明其罰,義於是行矣。禮旣立焉,義旣行焉,雖天下國家亦不外此焉,況一邑乎?

想夫鈴齋日永,訟庭人稀,輟案而下軒,設尊而張侯,優哉游哉,亦足以見其一時之氣象矣。《記》曰:「張而不弛,文、武不[23]也;弛而不張,文、武不爲也。一張一弛,文、武之道也。」余於吾子,亦以此期焉。若夫怠棄政事,徒事弓矢,而曰「射者,男子之事」,則非吾與子之所取也。

府使韓君致義襄節公之仲子也。勤於撫民,敏於治事,有先君之風,故樂爲之記。

又從而詩之曰:始登新閣似天遊,認是南方第一州。遠近江山雄地[24],暮朝雲雨亂人眸。競穿楊葉誇無敵,醉倒金盃爛不收。行盡名區今幾許,爲耽風景此[25]留。

迎春亭 编辑

在府東五里。舊名千載亭永樂十八年,府使崔關天台義湖募施以營。每年立春,設祭,朝日于此。

迎恩亭 编辑

在府北五里。高麗忠烈王嘗登而題額焉。

新增望湖樓 编辑

在客舘東。府使朴好謙建。

三龜亭 编辑

在豐山縣西六里。

成俔記:上舍金世卿氏以其鄕豐山縣三龜亭之狀,求記於余。

謹按豐山安東府屬縣,西[26]五里許有村曰金山村,東二十步許有峯曰東吳。其高僅六十[27]丈,亭跨峯頭,東西南皆鉅野,厥勢敞豁,眺望無際。亭南有大川曰曲江,卽洛水也。有潭曰馬螺,潭上絶壁屭贔,高可萬丈,江上長林連亘十里餘。亭北又有山曰鶴駕,有雙溪出自山間來,入于。其會水處爲屛潭,或稱花川。其峯又有石壁千餘丈,曰屛壁雙溪北有奇巖,曰鵬巖溪。兩傍有栗樹千餘株,層翠紛敷。亭下有稻塍麥隴,春則綠髮丰茸,秋則黃雲䆉稏,眞奇勝之地也。

花山爲金氏本貫,金爲朝中巨閥,而其外祖權相國齊平公有盛名於朝。權氏卽其女也,年八十有八。其子永銓永錘[28]等,皆爲近邑守令,極其奉養,又構此亭,以爲晨夕遊憩之所。亭基有三石,形如伏黿,故以「三龜」名之。每當良辰吉日,扶輿升亭,萊衣彩服,輝映前後,滿[29]蘭玉,森森列侍,萱闈含飴而悅豫,其爲樂可勝旣哉?大抵世人有其居,不得其勝;有其勝,不得其樂。而今則地得其勝,人得其賢,親又得其壽,衆美俱備,豈非積善毓慶之所致?

夫生之壽者,莫如龜;物之固者,莫如石。人子之欲親之壽,如龜之永,如石之固,人人之所願。自玆以後至于曾玄,自曾玄至于仍雲之遠,使各奉其親,如今之所爲,世世而勿替,則鄕爲壽鄕,人爲壽民,而當留美於靑史矣。若余者,雖有桑梓微區,而縛於名繮,無由退老。而且靈根已邈,具爾多喪,雖有五鼎之榮,而欲爲子路之負米,終不可得。則尤羨夫金氏之諸賢能奉其親而娛樂之也。

環水亭 编辑

奈城縣西。

歸來亭 编辑

在府東三里。留守李硡致仕還鄕,作亭于瓦釜灘上。

李堣詩:解紱歸來早,亭開兩水分。溪山知有主,鷗鷺得爲群。秫熟先充釀,心閑欲化雲。菟裘終老地,非是作徵君。

○試破千年秘,淸新據上游。東來二水合,西抱一林脩。掩冉煙中寺,晶熒湖上樓。遨頭秋省稼,到此爲遲留。

學校 编辑

鄕校 编辑

在府城北。有樓。

驛院 编辑

安奇驛 编辑

在府北三里。

○察訪。本道屬驛十:鐵破靑路雲山琴召松蹄靑雲文居和睦角山寧陽

○察訪一人。

甕泉驛 编辑

在府北三十四里。

金九容詩:馬首風煙惱客情,溪山到處畫圖成。哦詩緩緩行芳草,忽有梅花一樹明。

琴召驛 编辑

琴召川北岸。

松蹄驛 编辑

臨河縣。距府七十六里。

安郊驛 编辑

豐山縣。距府三十七里。

雲山驛 编辑

。距府三十三里。

新增金宗直詩:雲山驛畔欲斜陽,澗底幽花擁馬香。野雉挾春媒自應,隔林遙見艾如張。

幽洞驛 编辑

甘泉縣。距府一百十三里。

觀音院 编辑

在府東五里。

所乙麽院 编辑

在府東十二里。

舘院 编辑

在府南十里。

禿川院 编辑

禿川岸。

慈濟院 编辑

在府西二里。

迎秋院 编辑

在府西十二里。

兜率院 编辑

在府西二十里。

燕飛院 编辑

在府北十二里。

落木院 编辑

在府北二十四里。

飛沙院 编辑

在府北三里。

豆毛院 编辑

豆毛峴下。

吾里院 编辑

在府北二十一里。

望至院 编辑

臨河縣東十里。

申邑谷院 编辑

臨河縣東二十里。

普濟院 编辑

臨河縣西一里。

加羅淵院 编辑

小川部曲南二里。

甘亇院 编辑

豐山縣西十七里。

楊才院 编辑

甘泉縣南一里。

歸毛院 编辑

甘泉縣西八里。

茅峴院 编辑

茅峴下。

佛宇 编辑

白蓮寺 编辑

盧山。有枕碧樓

權漢功詩:十載讀書處,布衣今再遊。長松蔭古道,亂石漱寒流。白日山村[30],靑春洞府幽。何時擁[31],一笑上江樓?

臨河寺 编辑

在府西。

法林寺 编辑

在城南。

法龍寺 编辑

在城西。

=淸涼寺院 编辑

淸涼山

開目寺 编辑

開目山

法興寺 编辑

在府東。

朴孝修詩:登臨怳似空中在,十二峯巒相背對。野雨濃他墨掃蹤,湖晴細弄明粧態。遠村紅樹夕陽留,高嶠寒松秋霧退。輦下他年憶此樓,一宵南夢何嫌再!

祠廟 编辑

社稷壇 编辑

在府西。

文廟 编辑

在鄕校。

城隍祠 编辑

在府東六里。

厲壇 编辑

在府北。

塚墓 编辑

金宣平墓 编辑

在府西古苔莊里

張吉墓 编辑

在府西城谷里

權幸墓 编辑

在府西本破谷里

古跡 编辑

日谿縣 编辑

金富軾云:「本熱兮縣,或云泥兮新羅景德王日谿,屬古昌。今未詳。」

蓼村部曲 编辑

在府東三十五里。

河壤部曲 编辑

新陽部曲 编辑

豐山縣

召羅部曲 编辑

春陽縣。越入奉化縣東村。

吐谷部曲 编辑

奈城縣北。

淸涼山城 编辑

石築。周一千三百五十尺。內有七井二溪。今廢。

名宦 编辑

高麗庾碩 编辑

高宗時爲副使。一邑之民愛之如父母,敬之如神明。時判官申著作素貪汚,恥與共事,日與儒士嘯詠而已。嗛之,訴于崔怡,流于羅州巖墮島。將行,老幼遮道號哭曰:「天乎!我公何罪?公去,我何生爲?」攀[32]使不得行,押送別抄呵叱,路得開。携妻子女以行,私馬只三疋,或有徒行者,邑人請留一日不得,出騶從護送,妻辭曰:「家公流配,妻子皆罪人也,何煩人馬?」固請,竟不許。

崔宰 编辑

忠穆王甲午爲牧,察民情,守條約。有去後思。

秋適 编辑

爲書記。

朴惟氐 编辑

爲守。自謂爲政不下於庾碩,問小吏曰:「民以我何如庾使君?」小吏曰:「民稱庾使君有閑,然後語亦及之。」惟氐慙服。

李瑱 编辑

爲府使。以袪民弊、興學校爲務。

尹侅 编辑

爲牧使。措置有法,民受其賜。恭愍南遷,遂從行,克復京師,錄功爲二等。

李仁復 编辑

爲司錄。

李穀 编辑

司錄參軍。

鄭云敬 编辑

爲判官。州吏權援嘗與云敬同遊鄕學,至是持酒肴求謁,云敬召與飮謂曰:「今與若飮,不忘舊也。明日犯法,恐判官不汝貸也。」

李寶林 编辑

爲府使。以治最拜大司憲。

金鳳還 编辑

以大司成出爲牧使。恭愍王巡駐累月,鳳還悉力供頓,以是陞州爲大都護府。王還都,賜敎褒奬。

朴全之 编辑

以年少官高,上章辭出守,王愛其才,召拜殿中尹。

趙云仡 编辑

恭愍朝爲書記。

本朝鄭津 编辑

爲判府事。

崔關、權湛、金淡、孫昭 编辑

俱爲府使。

安迢 编辑

以治最陞嘉善漢城府右尹。

朴始亨、金克儉 编辑

俱爲府使。

新增李堣 编辑

人物 编辑

高麗權幸 编辑

本姓金,新羅大姓也。當季守古昌郡時,甄萱新羅弑王,謀於衆曰:「,義不共戴天,盍歸王公以雪我恥?」遂降。高麗太祖喜曰:「幸能炳幾達權。」乃賜姓權,陞安東郡爲府。

金宣平 编辑

太祖功臣,位至亞父。

張吉 编辑

太祖功臣。

富民[33] 编辑

舊名犯我文宗諱,改以字。淸愼能幹事。仁宗朝,由閤門祗候出爲慶源郡事,政尙廉勤,累遷兵部尙書。女嫁李資謙之子,然不以姻婭阿附,遂與拓俊京謀執資謙,竟不自言其功。後檢校司徒知門下省事。

金敞 编辑

初名孝恭。翰林敏成子。新羅敬順王十四世孫[34]煕宗朝登第,官至太師門下侍郞判吏部事。諡文簡

金時彦 编辑

一直縣人也。高宗時擢第,累官至中書舍人。年七十,以國子祭酒致仕。

權守平 编辑

姿豐美。性淳厚質直,有古人風。高宗朝官至樞密副使。

金孝印 编辑

[35]。善隷字,文章事業傑出一時,揚歷中外。官至兵部尙書翰林學士知制誥。

金方慶 编辑

孝印子[36]。初,方慶母有娠,夢餐雲霞,嘗語人曰:「雲氣常在吾口鼻,兒必神仙中來。」及生,小有嗔恚,必臥啼街衢,牛馬爲之避,人異之。高宗朝始仕,征珍島耽羅日本,皆有功。官至僉議中贊。爲人忠直信厚,不拘小節。多識典故,檢身勤儉,至老頭髮不白,能寒暑無疾。雖致仕閑居,憂國如家,有大議,王必咨之。諡忠烈

金忻 编辑

方慶子。以蔭補調刪定都監判官,三轉爲將軍。從父討耽羅告捷,拜大將軍。又從征日本有功,尋授鎭國上將軍。官至都僉議司事,加三重大匡。襲封上洛公

金恂 编辑

方慶子。忠烈朝登第。方慶征日本,潛登船以從,及還拜殿中。官至重大匡。諡文英

權㫜 编辑

守平孫。登第,揚歷中外,皆以廉勤精明稱。嘗按三道,行文書,但用鈴板,未嘗發一吏,令行禁止。官至密直提學。自號夢菴居士。諡文淸

金永旽 编辑

子。忠烈朝登第。曺頔之亂,侍從有勞,策勳一等,賜推誠秉義翊贊功臣號。封上洛府院君。至忠穆,拜左政丞。子,官至重大匡上洛伯[37]

金永煦 编辑

子。性嚴毅沈重。親故有匱乏者,無不賙給。忠惠被執于,百官皆走匿,獨永煦衛王中槊。其孫士衡士安年皆踰冠,或謂永煦曰:「盍爲之求官?」對曰:「子弟果賢,國家自用之。不賢,雖得之,可保乎?」聞者皆服。諡貞簡

金怡 编辑

初,母夢天爛赤,日輪帶赤暈入懷中,因有身,怡生而貌魁梧,早有大志。累官至中贊。時吳潛柳淸臣等奏請立行省、罷國號。崔誠之李齊賢等上書都堂,爲陳利害,都堂從之。性豁達,有長者風。久從忠宣,有負紲之勞,終始一節。

權溥 编辑

之子。年十八登第,累官至僉議政丞。性忠孝,嗜讀書,嘗以朱子《四書集註》建白刊行,東方性理之學自溥倡。及子壻八人皆封君,世號一家九封君。諡文正

王煦 编辑

權準之弟[38]。初姓名權載忠宣王召之,一見遂以爲子,賜姓名。王還國,出入常同車。忠肅朝,封鷄林府院大君,時稱王弟,鷄林郡公忠宣流于吐蕃吐蕃,至臨洮見王,從還京師。及忠宣薨,服衰麻,奉柩東還。旣葬,每朔望,私祭陵下,至歿身。忠穆薨,攝行征東省事。忠定朝,奉使如,還至昌義縣,以疾卒。柩還,驛吏望柩呼泣,祭如父母。

權準 编辑

之子。登第,擢爲言,官至密直副使。諡昌和

權廉 编辑

之子。忠肅王時授三司副使。官至僉議贊成。

權適 编辑

之弟[39]忠惠王時封吉昌君。諡原靖

金九容 编辑

方慶孫,上洛君昴之子。登第,累官至判典校寺事。勉進後學,訓誨不倦,雖休沐在家,諸生質問者相踵。辛禑時,李仁任欲迎北使,九容鄭道傳等上書都堂請却之,不從,乃竄竹州,尋移驪興,以詩酒自娛。後行禮遼東遼東執,歸京師,流大理衛,病卒。有《惕若齋集》行於世。

金齊顔 编辑

九容之弟。恭愍朝登第。以軍簿佐郞,從田祿生,聘河南王擴廓帖木兒。至燕京,皇太子惡其通信沮之,祿生則東還,齊顔獨留,竟達國書于河南王。後謀誅辛旽,事泄而死。

金九德 编辑

齊顔之弟。以門蔭官至崇政判敦寧府事。諡安靖。屢典名郡,有去後思。

權和 编辑

辛禑時爲淸州牧使。官至密直副使。

孫洪亮 编辑

一直縣人。累官至判三司事。恭愍王親寫眞賜之,至今留府之臨河寺。子得壽,官至代言。

洪之慶 编辑

豐山縣鄕貢登第,官至國學直學。

洪侃 编辑

之慶子。登第,官至都僉議舍人。後貶東萊縣令,卒于官。以詩名於世。

本朝金士衡 编辑

永煦之孫。辛禑時,與趙浚等同在臺諫,時稱得人。官至三司使。相我太祖,爲開國功臣,官至左政丞。諡翼元

權近 编辑

之曾孫。少好學,恭愍朝登第,歷官至密直。嘗以事謫居忠州陽村太祖鷄龍山,召赴行在,命撰定陵碑文,拜藝文舘學士。大明太祖高皇帝以表箋語涉戲侮,徵撰表人,鄭道傳托病不行,我太祖難之。啓曰:「此表,臣與鄭摠潤色之,臣當往辨。」太祖曰:「卿無帝命,不須往。」對曰:「臣無徵自往,罪或可恕。」太祖喜而許之。至金陵召見,近奏曰:「小國事大,不可不用表箋。臣等生長海外,學不通方,使我王忠誠不能明白以達,是臣等之罪,非我王所知。」帝曰:「是。」終不問。帝命文淵閣,與諸公交遊。帝命題賦詩,賜衣與燕,仍許遊觀,又賜御製,每稱其老實秀才。翌年春,奉勅東還。參佐命功臣,官至贊成事,封吉昌君。諡文忠。德業文章,冠冕一時。所著《陽村集》、《入學圖說》、《五經淺見錄》,極其精微。考定禮經,尤有功焉。

權遇 编辑

之弟。登第,官至藝文提學。有《梅軒集》。

沈龜齡 编辑

太宗朝,以武藝顯,參佐命功臣。官至同知義興三軍府事,封豐山君。諡靖襄

權湛 编辑

之孫[40]之曾孫。登第,官至全州府尹。有《槐亭集》。

權踶 编辑

之子。太宗朝擢狀元,官至議政府右贊成,久典文柄。諡文景。有《止齋集》。

權採 编辑

之子。登第,有文名,官至承政院承旨。

沈寶 编辑

龜齡之子。官至中軍同知摠制。

沈寘 编辑

之弟。官至嘉善尙州牧使,贈正憲、戶曹判書,封豐山君

權擥 编辑

之子。幼有大志,好讀書。文宗朝,連魁三試。世祖在潛邸時,密贊鴻猷,遂靖大難,再唼勳盟。官至議政府左議政,封吉昌府院君。諡翼平,配享世祖廟庭。

權攀 编辑

之弟。中己卯科。以佐翼功臣,封花山君

金益精 编辑

太宗朝狀元。官至吏曹參判。

金墩 编辑

方慶之後。自少力學,世宗在潛邸,聞其名召之,辭焉。及登第放榜,上引見慰諭曰:「我欲見卿,卿輒避我,今則爲我臣矣。」選入集賢殿,常兼經筵。母在康津,屢求外補,特賜驛騎,奉母來京,以便孝養,士林榮之。精於儀象,上製簡儀臺報漏閣金銚俱與焉。爲承旨凡七年。及病,陞拜仁壽府尹,未幾卒。

權克和 编辑

登第,官至參判。

金壽寧 编辑

益精之孫。年十八中癸酉科狀元。參佐理功臣,官至戶曹參判,封福昌君。諡文悼。以文鳴世。

金礩 编辑

士衡之曾孫。登第,累轉成均司藝。世祖初,上變告成三問等陰謀,以功封佐翼功臣。官至議政府左議政,封上洛府院君

金碏 编辑

之弟。登第,官至刑曹判書。

權瑊 编辑

克和之子。參翊戴佐理功臣,封花川君

金紐 编辑

登甲申科,又擢重試、登俊二科,爲吏曹參判。能詩善書,曉音律。

權侹 编辑

登第,官至永安道觀察使。

新增 编辑

官至判尹。寔生顯德王后

權健 编辑

之子。少登第。端重文雅,有時名。官至知中樞府事。諡忠敏

沈膺 编辑

之子也。參敵愾功,封豐山君

權柱 编辑

登第,官至觀察使。燕山時被殺,今上卽位,贈右參贊。

權景祐 编辑

登第,官至參判。

金壽童 编辑

士衡之後。端重溫雅。早登第,參靖國功。官至領議政。諡文敬

權敏手 编辑

登第,官至大司憲。

權達手 编辑

敏手之弟。有氣節。登第,官至弘文舘校理。燕山朝,坐言事被殺。今上卽位,贈都承旨。

權弘 编辑

再擢魁科,官至大司憲。

權鈞 编辑

登第,官至右議政。諡忠成

金希壽 编辑

登第,歷揚淸顯。善楷書,甚有法度。官至觀察使。

孝子 编辑

高麗權伯宗 编辑

守母墳三年,至正五年旌閭。

金文信 编辑

仕爲別將。守父墳三年,洪武二十三年旌閭。

金子粹 编辑

母歿,廬墓三年,事聞旌閭。擢魁科,官至都觀察使。

權呂生 编辑

府吏也。母歿,廬墓三年,洪武癸丑旌閭。

本朝權晊 编辑

母歿,居廬三年,建文壬午旌閭。

烈女 编辑

高麗金氏 编辑

兪天桂妻。洪武辛巳,天桂當戍,擇吉出宿於外,入室贏糧,虎攫夫去。金把木弓,叫呼而前,左手執夫,右手撲虎,幾至六十步許,虎委之而去。負之歸家,黎明夫蘇。其夜虎又至,唐突大吼。又開門荷杖語虎曰:「爾亦含靈之物,何若是之甚乎?」虎齧舍傍梨樹而去,樹乃枯。

本朝金氏 编辑

豐山人,李橿妻。橿墜馬道斃,號咷擗踊,抱屍經三日夜。及殯,踰月不食,至五十三日死,同穴而葬。事聞旌閭。

題詠 编辑

永嘉山水好風煙 编辑

高麗洪侃詩:草長江南三月天,云云。

玉輦行街渾作畝 编辑

達全詩:云云,珠簾深巷半成池。

山水無非舊眼靑 编辑

高麗金方慶詩:云云,樓臺亦是少年情。可憐故國遺風在,收拾絃歌慰我行。

船開芳草渡 编辑

李集詩:云云,酒盡夕陽樓。

老木蒼煙[41]樓閣風 编辑

鄭樞詩:永嘉城畔夕陽中,云云。

人物千年成禮俗 编辑

李原詩:云云,湖山十里是仙家。

寧海都護府 编辑

東至海岸七里。南至盈德縣界二十二里。西至眞寶縣界八十里,至禮安縣界一百二十六里。北至江原道平海郡界三十里。距京都七百七里。

建置沿革 编辑

高句麗于尸郡新羅景德王有隣高麗初改禮州顯宗置防禦使。高宗以衛社功臣朴松庇之鄕,陞爲德原小都護府,後陞爲禮州牧忠宣王二年,汰諸牧,改今名爲府。本朝太祖六年,始置鎭,以兵馬使兼府使。太宗十三年,例改爲都護府。

屬縣 编辑

英陽縣 编辑

英,一作「延」。在府西八十四里。本古隱縣。後改今名爲郡。高麗顯宗禮州明宗置監務,後復來屬。別號益陽

靑杞縣 编辑

在府北九十九里。本大靑部曲舊屬靑鳧縣小靑部曲英陽縣高麗忠烈王小靑部曲靑杞縣。別號靑溪

官員 编辑

府使、敎授 编辑

各一人。

郡名 编辑

于尸有隣禮州丹陽德原

姓氏 编辑

本府朴、金、黃、李、林、申。

英陽南、李、金、房。

靑杞兪、崔竝續

石保

風俗 编辑

家畜絲桐,人工操縵 编辑

權近《西樓記》。

形勝 编辑

東臨大海,與日本爲隣 编辑

李穡記。

阻山濱海,山遠以簇,海闊以平 编辑

權近記。

山川 编辑

龍頭山 编辑

在府西二十里。其頂有井,水旱無增減。俗傳初山頂有一葦,長至天,乃鑿井。其地水甚淸澈,邪人照之,則變爲泥色。

東海山 编辑

在府東四里。

半浦山 编辑

在府南七里。

仍良大山 编辑

在府西九里。

加西音山 编辑

在府西十三里。

加乙面山 编辑

在府西二十三里。

山城山 编辑

在府西十三里。

騰雲山 编辑

在府北十里。

日月山 编辑

英陽縣北。江原道蔚珍縣界。

望日峯 编辑

在府東五里。

西泣嶺 编辑

在府東四十里。爲一邑送迎之地。

新增俗傳大小使星若初踰此嶺,必有凶事,人皆避之。孫舜孝爲監司,直到嶺上,削古樹白而書之曰:「汝揖華山呼萬歲,我將綸命慰群氓,箇中輕重誰能會?白日昭然照兩情。」因改爲破怪峴

權五福詩:未必貪泉誤隱之,休將名字駭無知!區區破怪還堪怪,泣嶺須刊墮淚碑。

烏峴 编辑

英陽縣界五十里。

南眠峴 编辑

在府南十五里。諺傳高麗太祖南征至此峴,馬上困睡,有一吏姓黃者進酒。太祖睡覺乃飮,名其吏曰愁歇,其山曰眠峴

松峴 编辑

在府南五里。

○我世宗朝,峴南地火,晝夜有煙氣,而不見火光。投以木石皆燃,雖大雨不滅,幾半月而滅。成宗甲辰年亦然。人皆云下有石硫黃,掘之未得。

含恨洞 编辑

在府南三里。其洞中有燕脂溪,官妓所居。

丑山島 编辑

在府東十里海中。其形似牛,謂之丑山。南有高峯,其形似馬,謂之馬山。戰艦泊處。

编辑

在府東。

赤川 编辑

在府西北五里。有魚梁。

英陽縣大川 编辑

在縣東五里。其源出日月山,至眞寶縣神漢川

龍塘 编辑

在府西五里。山石間有泉,涌出爲大瀦。其下灌漑甚廣,民賴其利。

白石汀 编辑

在府北二十里。

鯨汀、長汀 编辑

俱在府北十里。

柄谷浦 编辑

在府北十二里。柄谷驛古基存焉。

網谷浦 编辑

白石汀上。

景汀 编辑

在府東十五里。

高城浦、大津 编辑

俱在觀魚臺下。

靈穴池 编辑

英陽縣

土産 编辑

大所山、鉛蒼水院、竹箭丑山島、人參、魴魚、大口魚、洪魚、靑角、石榴、文魚、松魚、廣魚、鰱魚、紫蟹、古刀魚、紅蛤、鰒、松蕈、海衣、藿、細毛、蜂蜜。

城郭 编辑

邑城 编辑

石築。周一千二百七十八尺,高十三尺。內有三井、一池。

英陽山城 编辑

在府西六十六里。石築。周二千七十八尺,高七尺。高險,有軍倉。

關防 编辑

丑山浦營 编辑

在府東十四里。

○水軍萬戶一人。

烽燧 编辑

大所山烽燧 编辑

在府東八里。南應盈德縣別畔山,西應廣山,北應江原道平海郡厚里山

廣山烽燧 编辑

在府西四十三里。西應眞寶縣南角山,東應大所山

樓亭 编辑

海晏樓 编辑

在客舘東。

西樓 编辑

卽城西門樓。

權近記:寧海卽古德原也。阻山濱海,地僻而隩,夏多涼風,冬無涸陰,魚鼇、蝮蛤,海錯攸産。在昔盛時,民豐訟簡,家畜絲桐,人[42]操縵。歌喉舞態,旣淸以婉,至於亭臺之勝,殆若仙境。及蒙庵李侍中混謫宦而來,乃得海上浮槎,製爲舞皷,敎其節度。其聲宏壯,其舞變轉,翩翩然雙蝶繞花,矯矯然二龍爭珠,和於催春,[43]於赴敵,最[44]之一奇,而他郡之所未有。觀風杖節之[45]必來遊觀,實一方佳麗之地也。

爰自興,日以衰替,歲在辛酉,其禍益烈,城邑丘墟,閭閻煨燼。數年之間,棄爲賊藪,官吏寄寓於他州,虎豕來棲於古里。邊方旣缺[46],寇入彌深,馴至癸亥之夏,而犯鐵原之界,侵而害公州之倅。其寇皆由丑山島而入,一邑失守,三道被禍,唇亡齒寒,若是之慘。明年甲子,元帥[47]尹公可觀出鎭蛤浦,遵海而北,聿來于玆。駐節於荊棘之中,顧瞻三嘆,乃欲築城,以固疆圉,卽以驛聞。廟議爲然而難其守,金君乙寶自擧而起,授以符印,俾長萬夫,發卒鷄林安東二千。乃於群擾攘之中,且防且築,以七月而載,浹旬而畢,又於丑山島,留船置戍。然後寇不得棲泊于此,一邑再造、諸州獲安者,[48]尹公築城之德也,自是流寓稍歸,民居粗立。戊辰正月,失火延燒,公私赤立。

己巳之春,兵馬使朴侯文富寔來惻念遺黎,務行寬政。民之失業而[49]者,懷之;吏之私度而剃者,還之,均其勞逸,賑其飢乏,喣濡撫摩,視同[50]赤子。乘馹之人雖微者,必至所舘慰接之,或曰:「公尊彼卑,何至若此?」侯曰:「彼賓我主,賓主寧計資品耶?彼或憑公肆威,呵嘖吏民,吾何忍視之?我厚於彼,彼必不怒。」由是來者感悅,吏不見呵[51]

是年寇再至,夜泊于岸,侯聞卽開城門,策馬而出,左右皆曰:「賊乘昏夜,變將不測。我衆單弱,未易破敵。不如堅壁而待,可以萬全。」侯曰:「國家不以我不材,委以方面,爲民司命,沿岸煮海之人,獨非國家蒼生歟?聞賊不救,使陷鋒刃,雖我苟活,將何免焉?赴鬪而死,是吾職耳。且我突出,賊亦必懼。」乃先卒伍,向敵而馳,賊果遁走。害馬之豹,食人之虎,又皆一擧剸之,以除民害[52]。其仁於民而勇於敵如此,其得邑人願借之望,觀察褒嘉之薦,宜矣。[53]又於農隙,民力方閑,修城之圮,除道之,拾瓦舊墟以覆舘宇。且謀於衆曰:「西門旣災,塞而不用,盍亦寔構?衆樂聞命[54],不日而營,上樓下關,旣堅旣固。城有三門:東,地卑而陋;南,山近而隘;唯西門控臨廣野,洞達軒豁,山遠以簇,海闊以平,紆舒渺漫,一目千里,實擅一邑之形勝也。

至若三時務農,百室齊作,登斯樓也,則夫耕婦饁,朝鋤夕還,或耦或群,或種或[55][56]有事于西疇、盡力乎南畝者,霑塗泥、暴風日,勤勞困悴千態萬狀,皆在乎軒窓几席之下,而擧不逃乎目前,則職勸農者所宜日登而時觀者也。然則非唯知勤怠而勸徵之,使力本者益勉,亦且知稼穡之艱難、盤餐之辛苦,輕徭薄斂、節用愛人之心油然而長,必不至食其力而怠其事矣,況敢忍於剝膚槌髓浚其膏血、侈用傷財以病民乎?若是則斯樓之作,其益於吾農也,大矣。若夫山容海色景槪之勝,不足爲斯樓之重,何也?驗於古,可以知於今;鑑於前,可以戒於後。古而樂歌舞[57],固一山海也;中而爲丘墟,亦一山海也;今而復[58]城樓,固亦一山海也。山海無變遷,而人世有廢興,樂不在乎山海,而寓於人心之所感。由前而思,宜可樂也,由後而思,亦可傷矣。古旣以淫侈逸樂而至於亡,今當還定復振之初,而遽欲蹈其前轍,以不慮於後患乎?是亦後之登斯樓者,所當知而爲戒者也。

余謫是府,適當斯樓之成,請記于壁,予不得辭。嗚呼!蒙庵作皷以增一邑之華侈,朴侯作樓以基一邑之勤儉,則其流聲遺澤之長,當勝於一鼓也,遠矣哉!是爲之記。

南樓 编辑

卽城南門樓。

東樓 编辑

卽城東門樓。

奉松亭 编辑

在府北四里。海口最虛曠,昔有姓奉者爲府使,栽松萬株,以防颶風,因名焉。

小松亭 编辑

在府北四里。

觀魚臺 编辑

在府東七里。

李穡賦序:觀魚臺寧海府,臨東海石[59]下,游魚可數,故以名之。府吾外家也,爲作小賦,庶幾傳之中原耳。

賦曰:丹陽東岸,日本西涯。洪濤淼淼,莫知其他。其動也如山之頹,其靜也如鏡之磨。風伯之所橐鑰,海若之所室家。長鯨群戲而勢搖大空,鷙鳥孤飛而影接落霞。有臺俯焉,目中無地。上有一天,下有一水。茫茫其間,千里萬里。惟臺之下,波伏不起。俯見群魚,有同有異。圉圉洋洋,各得其志。任公之餌誇矣,非吾之所敢[60];太公之釣直矣,非吾之所敢[61]

嗟夫我人,萬物之靈。忘吾形以樂其樂,樂其樂以沒吾寧。物我一心,古今一理。孰口腹之營營,而甘君子之所棄?慨文王之旣沒,想於牣而難企。使夫子而乘桴,亦必有樂乎此。惟魚躍之斷章,乃《中庸》之大指。庶沈潛以終身,幸摳衣於子思子。

新增金宗直賦:肅承符于玉帳[62],東將窮乎海涯。紛羽檄之交午[63],余安能以恤他?懼壯事與老謀兮,洎日月以銷磨。呬禮州之闉闍[64],聊延佇於前修之故家。有臺躨跜乎厥傍[65],襯赤城之晨霞。從二客以指點[66],怳不知身之憑灝氣而躡玆地也。蒙莊奚詫於知魚,鄒孟敢稱於觀水?倚危磴而遐矚[67],渺雲濤其幾里?

少焉颶母不翔,鹽煙[68]起。海市如掃,光景欻異。劃長嘯以俯窺[69],群魚撥剌以適志。蹇族戲而隊游[70],匪膚寸瀺灂之可擬。凌通波以喁噞[71],縱網擉兮奚冀?或掉鬐而奮鱗,吾恐風雷變化以通靈。攀虯枝而太息,感物類之咸寧。竝鳶飛以取譬,孰聽瑩於至理?斯太極之參于前兮,矢佩服而勿棄。眷二客之修謇,忽有得於跂。崇羽觴以相屬,悟一本之在此。酹牧翁而詠姱辭,若飽飫於珍旨。肝膽非楚越之遙兮,願同歸於明誠之君

新增臨瀛樓 编辑

在府西五里。

學校 编辑

鄕校 编辑

在府東一里。

驛院 编辑

柄谷驛 编辑

在府北六里。

寧陽驛 编辑

在府西七十五里。

眠峴院 编辑

南眠峴下。

濟仁院 编辑

在府西十一里。

葦長院 编辑

在府西十八里。

赤穴院 编辑

在府西三十七里。

廣濟院 编辑

在府西五十五里。

川上院 编辑

在府西四十五里。

德奉院 编辑

在府西六十七里。

鼎足院 编辑

在府西八十一里。

蒼水院 编辑

西泣嶺下。

歡喜院 编辑

在府西四十五里。

佛宇 编辑

梵興寺 编辑

騰雲山

葦長寺 编辑

龍頭山井水之傍。

祠廟 编辑

社稷壇 编辑

在府西。

文廟 编辑

在鄕校。

城隍祠 编辑

在府東六里。諺稱八鈴之神。

厲壇 编辑

在府北。

古跡 编辑

石保部曲 编辑

在府西六十里。

首比部曲 编辑

在府北九十里。本屬英陽高麗文宗時移屬蔚珍,後以附近還屬英陽

北涼樓 编辑

舊基在客舘北。

李穀詩:敢將《晝錦》託歐陽,縱得歸來去又忙。蜀郡前驅看負弩,會稽除道哂腰章。北軒天闊滄溟黑,西嶺秋深草樹黃。休向離亭先灑淚,感時懷舊已無腸。

○足迹平生萍共浮,夢中時復倚樓頭。題橋一去三千里,佩印重來二十秋。松似郊迎皆偃蓋,水堪漁隱有輕舟。他年儻遂東山志,好在紅粧淚莫流。

流沙亭 编辑

在府東。

李穡記:流沙,《禹貢》所載,聲敎所被者也。然以名亭,則吾莫得而知之矣。古之人扁其游燕居息之地,固有託之名山水,或揭大美、大惡寓勸戒意,或就其先代鄕里以志不忘本。若遼絶之域,卑惡之鄕,中國人物之所不出,舟車之所不至,如流沙者,人且厭道而羞稱之,矧肯大書特書,載之戶牖間哉?

予知吾兄措意必有出人者矣。天下之大,聖人之化,與之無窮,此猶外也;人身之小,天下之大,與之相同,此其內也。自其外者觀之,東極扶桑,西極崑崙,北不毛,南不雪,聖人之化漸之被之曁之也。然混一常少而分裂常多,固不能不慨然於予心焉。自其內者觀之,筋骸之束,情性之微,而心處其中,包宇宙,酬酢事物,威武不能離,智力不能沮,巍然我一人也。則雖潛伏幽蟄於一偏之極,而其胸次度量,則聖化所被四方之遠無得而外之也。兄之志其亦若是乎?

予嘗有志四方之游,今已倦矣。辛丑冬,避兵而東,始得至寧海府,是吾外家,而吾兄居之。寧海東臨大海,與日本爲隣,實吾東國之極東也。今吾幸得至一隅,以極其極,他可反也,矧流沙相對之地哉?擧酒其上,就索爲記,欣然書之。

揖仙樓 编辑

在府西二里。

朴孝修詩:揖仙遐想若憑虛,弭節登臨任所如。柳幄垂煙藏細馬,蓮房倒水映潛魚。勝遊從此幾年憶?淸賞却嫌三日疎。爲報召南黃閣老,題封絶景一移書。

無價亭 编辑

在府城東三里。李穀所構遺基尙存。

貞信坊 编辑

松峴南。昔有貞婦自守不二其操,故名其坊,以旌異之。

白石部曲 编辑

在府北二十五里。

倉䅫部曲 编辑

在府西三十里。

畝谷部曲 编辑

在府北五里。

主谷部曲 编辑

靑杞縣

唱石部曲、賈下部曲 编辑

皆在英陽縣

名宦 编辑

高麗金守雌 编辑

以母老乞郡,出爲禮州防禦使。

尹莘傑 编辑

忠宣王時貶爲知府。

李混 编辑

爲府使。取海中浮槎,制爲舞皷,至今傳樂府。

禹倬 编辑

爲司錄。民惑八鈴神,奉祀甚瀆。倬至,卽碎而沈于海,淫祀遂絶。

金乙寶 编辑

爲萬戶。

朴文富 编辑

爲兵馬使。

流寓 编辑

高麗李穀 编辑

未第時,薄遊到此,娶金澤女爲妻。

本朝權近 编辑

高麗末,坐事配本府。

安魯生 编辑

謫居。

孝子 编辑

本朝朴辰 编辑

家貧,躬耕以養其父。隆冬病臥,欲食膾,辰剖氷入水,捕魚作膾以進。及父歿,家無斗米之儲,以粥奠朝夕,居廬三年。世宗朝,事聞,命除架閣庫副錄事。

烈女 编辑

本朝仇音方 编辑

禮賓寺婢也。年三十五,夫病死,其父哀其寡,欲奪志。仇音方誓無他適,逃匿于野,如此者再三,其父不能强。自夫死後,不食肉不茹葷,凡二十七年,且不祀神,欲速死也。成宗四年,事聞旌門。

題詠 编辑

雲物冠東方 编辑

李穡《送申碩甫》詩:丹陽我鄕曲,云云。功名苟云可,卜築及康强。共上觀魚臺,一吸扶桑光。

浪打漁磯疎雨暗 编辑

朴孝修詩:云云,沙明鷺渚凍雲黃。

那知白髮老荒陲 编辑

高麗朴致安《聞老妓月下彈琴》詩:七寶房中歌舞時,云云。無金可買長門賦,有夢空傳錦字詩。珠淚幾霑吳練袖,薰香猶濕越羅衣。夜深窓月絃聲苦,只恨平生無子期

平挹扶桑萬頃秋 编辑

洪汝方詩:俯呑方丈千峯曉,云云。

十二詠安魯生詞騰雲山 编辑

地軸從天北,山根揷海中。浮雲積翠幾千重?雲氣自沖融。古木蒼藤老,深崖白日曚。會當登覽最高峯,隨意倚淸風。

望日峯 编辑

早發尋暘谷,來登望日峯。金鴉飛出碧波中,淑氣滿長空。萬物分形影,三元造始終。細推盈昃妙無窮,默默謝天工。

西泣嶺 编辑

澗道過淸淺,峯巒向翠微。三行紅粉竝鞍歸,白日動光輝。水逐征驂急,山從祖帳圍。離歌未闋已西暉,揮淚更霑衣。

南眠峴 编辑

東國龍興日,三韓虎鬪時。只緣歷數在,君師大業豈前期?和睡登南峴,輸肝獻一巵。風飛電掃定安危,端拱示無爲。

燕脂溪 编辑

洞密藏仙境,溪回繞妾家。香風和月上窓紗,流影照琵琶。手拂靑銅鏡,頭簪白玉珈。曉來粧罷貌如花,水赤樣丹沙。

丑山島 编辑

地盡滄溟大,雲收島嶼開。洪濤洶涌動驚雷,勢若雪山頹。萬竹籠煙靜,千帆帶雨回。縱然海寇不虞來,知是望風摧。

揖仙樓 编辑

樓迥雲生棟,山高翠滴裳。荷風細細送淸香,便是入仙鄕。木落知秋氣,月明生夜涼。倚欄時復引壺觴,身世兩相忘。

奉松亭 编辑

海闊波聲壯,郊虛颶氣侵。松爲保障蔚成林,千載翠陰陰。芳草靑氈軟,晴沙白雪深。幾人把酒日相尋,乘興豁煩襟。

觀魚臺 编辑

石壁千層下,滄溟幾丈餘?湯湯萬里一堪輿,俯瞰數游魚。水落漁磯出,帆開宿雨疎。若令尙父此來居,西伯便同車。

梵興寺 编辑

寶地尋精舍,空門薄世情。赤髭白足出巖扃,松下說無生。夜靜石泉響,曉寒鍾梵聲。道心潭影共澄淸,趺坐旋忘形。

含恨洞 编辑

騕褭紫騮馬,夸毗白面郞。金鞭指點百花粧,中有倚新粧。纖手開珠箔,明眸出洞房。上樓相對賞春光,一嘆已摧腸。

貞信坊 编辑

有別彝倫正,無非德行淸。但因節婦秉心貞,閭井得佳名。烈女風猶在,關雎化復行。丹陽禮俗古今成,自是被文明。

靑松都護府 编辑

東至盈德縣界四十九里,南至永川郡界七十四里,西至安東府界十九里,北至眞寶縣界五里。距京都五百九十七里。

建置沿革 编辑

高句麗靑己縣新羅積善,爲野城郡領縣。高麗初爲鳧伊,又改雲鳳成宗靑鳧,屬禮州。本朝太祖三年,合于眞寶縣世宗卽位之年,以昭憲王后之鄕,陞爲靑寶郡。後析眞寶,置縣監,以松生縣來合,因改今名。世祖朝陞爲都護府。

屬縣 编辑

安德縣 编辑

在府南五十三里。本高句麗伊火兮縣新羅緣武,爲曲城郡領縣。高麗初改今名,顯宗安東府恭讓王始置監務。本朝太祖朝合于松生縣世宗朝來屬。

官員 编辑

府使、敎授 编辑

各一人。

郡名 编辑

靑己積善鳧伊雲鳳靑鳧靑寶

姓氏 编辑

靑鳧沈、金、全、蔣、申。

松生尹、盧、全。

金、朴、李竝來

安德金、李、孫、全、薛一作「蔣」

風俗 编辑

尙儉率 编辑

觀風案。

民淳俗厚 编辑

洪汝方《讚慶樓記》。

形勝 编辑

山勢起伏,川流盤迴 编辑

同上記。

山川 编辑

放光山 编辑

在府北二里。鎭山。

周房山 编辑

在府東三十一里。

普賢山 编辑

一云母子山。在安德縣南二十二里。

龍纏巖 编辑

南川上流。巖有龍纏之狀,故名。

刀峴 编辑

安德縣南二十一里。新寧縣界。

注兒山 编辑

在府東三十里。盈德縣界。

三者峴 编辑

在府南三十八里。

普光山 编辑

在府南五里。

柳峴 编辑

安德縣東二十一里。慶州竹長部曲界。

於火峴 编辑

在府南五十二里。

枝峴 编辑

在府西十里。

南川 编辑

在客舘門外。其源出於火峴,至臨河縣枝村,入于眞寶縣神漢川

安德西川 编辑

安德縣西三里。其源出普賢山,至安東府臨河縣琴召川

新增椒水 编辑

在府東八里。

方臺 编辑

安德縣北。

土産 编辑

蜂蜜、松蕈、漆、石蕈、海松子、熊膽、莞草、紫草、白花蛇、羚羊、人參。

樓亭 编辑

讚慶樓 编辑

在客舘南。

洪汝方記:宣德己酉仲春之日,遵海而東而北至眞寶,轉南行數十里,漸見山勢起伏如龍騰而虎踞,川流盤迴若欲去而復來。松柏鬱乎蒼蒼,煙霞晻其靄靄,淸幽一洞依然仙境者,乃靑松也。俄而軍吏冠服擁道次,郡守備儀仗迎命,白叟、黃童、鄕學、敎坊莫不歌詠盛德,各有詩章。

旣禮訖,登南樓,自是民淳俗厚,竟日無狀告者。郡守河君澹,斯文友也。謂余曰:「是邑乃王后之鄕,嘗以縣陞郡,第緣地僻使稀,館舍未備。往歲始募閑徒,構廳堂曁此樓,願名以記之。」

余曰:「夫河嶽之靈異者,必産其祥;祖宗之積累者,必流其慶。靑原侍中公之先世,分秀氣於二樂,種仁厚於三韓,培養其根本,孕毓其精英,迄今坤德母儀、玉葉金枝衍我朝鮮億萬世無疆之福。登斯樓,望其基,不得不爲之仰讚也。故名之曰讚慶。」

徐居正詩:盡日閑吟倚柱邊,諸賢傑句摠盧前。兩山夾走疑無地,一徑潛通小有天。欲訪靑鳧今不見,閑看白鳥政堪憐。此間亦必蓬壺在,不用丹丘仍羽仙。

新增金宗直詩:樹杪華楹落照邊,登臨高興把盃前。川迴蘸却千尋磴,山擁偸他一片天。沙麓禎符眞可記,桃源物色政堪憐。擡頭笑向棲霞客,從來未必仙。

○宗室深源詩:懸崖刻削枕堧邊,幽澗𤭁豗繞舘前。西壑雪消泥沒馬,東岡風捲樹參天。淸宵短燭燒離恨,薄暮孤砧擣暗憐。陡覺襄王非蕩子,夢中雲雨亦神仙。

學校 编辑

鄕校 编辑

在府東一里。

驛院 编辑

文居驛 编辑

安德縣東十里。距府六十里。

和睦驛 编辑

安德縣西二十里茅峴下。距府七十里。

靑雲驛 编辑

在府南十里。

三者院 编辑

在府南二十六里。

枝院 编辑

在府西十三里。

訥仁院 编辑

安德縣東十七里。

佛宇 编辑

周房寺 编辑

周房山

普賢寺 编辑

普賢山

祠廟 编辑

社稷壇 编辑

在府西。

文廟 编辑

在鄕校。

城隍祠 编辑

在府西一里。

厲壇 编辑

在府北。

塚墓 编辑

沈弘孚墓 编辑

在府南五里。昭憲王后之遠祖。

古跡 编辑

松生廢縣 编辑

在府東十五里。高麗顯宗九年屬禮州仁宗二十一年置監務。本朝世宗朝,合于靑鳧縣

周房山城 编辑

石築。周一千四百五十尺,三面天作之險。內有二溪。

雙巖寺 编辑

松生縣東。

名宦 编辑

本朝河澹 编辑

徐混 编辑

爲府使。有治績。

人物 编辑

高麗沈德符 编辑

靑鳧縣人。蔭補司醞直長同正,累遷禮儀判書、密直副使,出爲西海道元帥。賜推誠協贊功臣號,位侍中。佐我太祖,唱義旋師,後錄功爲第一,拜左丞相,封靑城伯

本朝沈溫 编辑

德符之子。寔生昭憲王后。官至議政府領議政。諡安孝

沈淙 编辑

之弟。尙太祖慶善公主。封靑原君

沈澮 编辑

之子。參翊戴佐理功臣。官至議政府領議政,封靑松府院君。諡恭肅

新增沈順門 编辑

之孫。登第,官至舍人。燕山甲子被殺,今上初贈都承旨。

寓居 编辑

本朝孫昭 编辑

慶州人物下。

李從允 编辑

濟州名宦下。

新增題詠 编辑

萬山深處宿靑鳧 编辑

金宗直詩:一春蓬轉此身孤,已覺良辰失所圖。帳裏柏香消欲盡,云云。

醴泉郡 编辑

東至安東府界二十二里,至豐基郡界三十四里。南至龍宮縣界二十一里。西至同縣界三十三里。北至忠淸道丹陽郡界七十里。距京都四百九十八里。

建置沿革 编辑

新羅水酒縣景德王改今名爲郡。高麗初改甫州顯宗安東府明宗二年,藏太子胎,改基陽,陞爲縣令。神宗時,南道招討使[72]東京賊戰于縣地,大捷,陞知甫州事。本朝太宗十三年,例改爲甫州郡。十六年復今名。

屬縣 编辑

多仁縣 编辑

新羅達已縣,或云多已景德王改今名,屬尙州高麗時來屬。在郡西南四十里。越入龍宮東村。別號仁陽

官員 编辑

郡守、訓導 编辑

各一人。

郡名 编辑

水酒甫州基陽淸河襄陽

姓氏 编辑

本郡林、尹、權權,本昕氏。高麗神宗元年,避明宗諱,改賜權

許、李竝來

黃、邦竝村

多仁黃、崔、張、睦一作「陸」

羅、白竝來

寶進孝川

崔、金竝續

僐川連川熊川

金川沈。

于爾谷太。

高林金、黃竝續

冬老金、林竝續

風俗 编辑

俗尙平易 编辑

觀風案。

閭閻無薄俗 编辑

李之剛詩。

形勝 编辑

東西介于二嶺 编辑

尹祥記。

山川 编辑

德逢山 编辑

在郡西三里。鎭山。山上有黑鷹城

西菴山 编辑

在郡西八里。

飛鳳山 编辑

多仁縣南。距郡南三十五里。

龍門山 编辑

在郡北三十二里。世傳新羅高僧杜雲入此山,結草菴而居。高麗太祖嘗南征,過此聞雲名,入洞尋訪,至洞口忽見龍在巖上,因號龍門山

普門山 编辑

在郡東三十四里。

鵲城山 编辑

在郡北七十五里。

下駕山 编辑

在郡東三十一里。

南川 编辑

在郡南一里。

沙川 编辑

在郡東十四里。榮川郡臨川下流。

襄川 编辑

在郡南一里。其源出豐基郡鳴鳳山,至郡南十二里,入于沙川

大谷灘 编辑

多仁縣東九里。

船倉津 编辑

在縣東三里。

○二水詳見龍宮縣

紅蓮池 编辑

多仁縣。距郡東六十里。

新增鼎蓋山 编辑

在郡東六里。

歸毛峴 编辑

在郡東十里。

土産 编辑

多仁縣大谷灘、紫草、莞草、銀口魚、鯽魚、蜂蜜、松蕈、人參、白花蛇、五味子、海松子、楮、雪綿。

城郭 编辑

德峯山城 编辑

石築。周四千八十尺,高十尺六寸。內有二井、一池。有軍倉。

烽燧 编辑

西菴山烽燧 编辑

東應安東府豐山縣所山,西應龍宮縣龍飛山

所伊山烽燧 编辑

多仁縣。東應比安縣大巖山,西應龍宮縣龍飛山

大旨池 编辑

在郡西八里。

宮室 编辑

客舘 编辑

尹祥記:凡州郡舘舍之設,所以待使臣宣王化,以備行禮之所,雖十室之邑,不可廢也。醴泉爲郡,東西介于二嶺。自而之商洛,由而達花山者,必經由是邑,使之巡遊,行旅之往來,殆無虛日矣。其舘[73]隘陋,不與邑相稱。

歲己未,完山李侯知命出宰是邑,視事三載,政通人和。乃謀諸邑人,報于監司[74],不煩農工,遊手是役。階序峻壯,可以袪炎暑之[75];軒楹敞豁,足以備揖讓之[76]。涼燠異所,文質得宜,李侯爲政,可謂知所急而亦不踰制[77]矣。興[78]而不勞民力,仁之施也;[79]使臣以[80]王命,敬之大也。具仁與敬[81],守令之職盡矣。

,吾桑梓鄕也。李侯之政,余所悉知。故聊書終始云耳。

樓亭 编辑

快賓樓 编辑

在客舘東。

徐居正詩:襄陽樓上晩風寒,簾捲靑山獨倚闌。竹嶺天低瞻北斗,花山路出接東關。豪吟轉覺江湖窄,大醉從敎宇宙寬。可笑功名思爛熟,不知身世是槐安

新增李宜茂記:歲辛酉,予與李鐵城深源李星山子固黃南原實之奉使徙民分道于嶺南,將抵安東。路由醴泉,經宿于客舘東軒。軒之東北隅,有樓舊基,方欲刱新,鳩材孱功而未就也。問其名,則快賓也,問其未就,則曰太守閔侯以事見遞未就也。徘徊周覽,悵然者久之,以爲斯樓之未就,亦吾輩斯行之一不快也。

自此歷抵列郡,見列郡之雄樓傑閣,則每以斯樓爲恨也。旣而聞尹侯來莅于玆首謀所以成就之,私自喜幸,又以爲果一登覽以快吾行與否耶。未數月,深源子固實之,各竣事俱會于斯,則所謂快賓者巋然煥然,若不日而成也。吾輩相賀曰:「尹侯之此擧,如此其神且速也,不賢而能之乎?古人於一事之修擧而遠且大者從可策也,可不謂賢乎?」遂相與登樓四望,則高山聳後,大川經前,閭閻四布,平岡斷壟,擁衛周遭,彷彿若別一洞天,亦斯樓之勝槪也。

俄而開宴置酒,共飮以落之。左右獻酬,盃盤交錯,絲竹間作,迭起爲舞,怡怡愉愉,情景陶然,不知誰主誰賓,怳然若登鈞天聞廣樂而不覺蹈舞之不足也。嘗聞樓臺之設,非直爲景物役也,將以道宣堙鬱。時出而遊觀之,以節勞逸,則亦爲政者之所不可廢也。況侯之此擧,卽其舊而張大之,無墜前功,無侈後觀,不規規於事爲之末,而人自快於登覽觴詠之餘。則吾輩之落成於樓者,非徒吾輩之幸,抑亦斯邑之大幸也。

侯嘗累佩銅章,咸著聲績,蓋易之也。今之來豈徒然哉?儻能由此而推之,凡所以修擧廢墜者,無一不出於遠且大者。使斯民自得於仰事俯育之間,鼓舞於仁風和氣之中,則人之快足於心者,獨賓乎?主乎?抑斯民乎?吾不知所輕重矣。忝預宴席,重侯之請,姑書始末以歸之。

侯諱壽泉,字永灝坡平望族也。

金宗直詩:開盡玟瑰滯甫州,綠池靑嶂況高樓。點行衛士迷新部,索笑佳兒伴醉遊。蘇醒麥人山雨過,護持魚子水衣浮。塵埃半日偸閑處,快意何須萬戶留。

○桑麻楡柳藹平川,臥看襄陽半壁天。身是碧油幢下客,登樓懷抱更悠然。

新增燕賓樓 编辑

在客舘東。

鄕射堂 编辑

在郡西二里。

權五福記:嶺之南六十餘州,自高麗氏統三置爲一道,國家仍之,大爲人材、物産之府庫,而吾醴泉,其一也。然醴泉新羅水酒縣,自代迄今上下數千載間,不知邑宰凡幾人,鄕大夫凡幾人,志古道而復古禮,能導民禮俗者,有幾人哉?邑宰以簿領爲[82]而未遑於施設,鄕大夫雖或有化俗之方,於一邑無所管。所謂雖善不尊,不尊人不信,識者病焉。

我殿下卽位之戊申,令所在復立留鄕所,有座首別監焉。推年德高者,謂之座首,其次稱別監,糾管一鄕風俗,所員,府四人、郡三、縣二。吾鄕,郡也,尹侯季殷權侯推爲別監,而吾家君爲座首。季殷氏尹提學祥之胤也。家世文獻,思導民禮俗,此鄕射堂之所由作也。堂合左右序、庖廚,凡二十間,鄕父老共出力,陶瓦鳩材,太守李公箴亦助以[83]。始攻於壬子,斷手於癸丑。董其役者,鄕人某與某也,執其事者,郡吏某與某也。

去年秋,五福謁告省親金堂谷,鄕父老拉余於鄕射堂。酒半,尹侯執盞言曰:「吾鄕之欲闢此堂,久矣。未卜其地,或欲撤北亭而堂之,悠悠[84]議,蓋亦有年。一日屨及于郡治西二里許,丘荒榛莽之間,登高而望,得異處焉。凡其與目接、與心謀者,無非勝境。群山擁翠,一溪瀉玉,林茂而竹脩,宅幽而勢阻,若天公地媼秘以待人。遂決意經營。堂旣成而子適來,可無一言以記?」余曰:「凡題記之作,必得大手。今文章鉅公磊落相望而求之無有不可,如我襪線,顧何能爲?」侯固命之,余辭不獲,則曰:「堂之設,豈徒然哉?古昔聖帝、明王躬行仁義以導民厚矣,猶以爲未也。又設鄕官以敎之,有若閭胥、族師、比長、黨正之屬,各掌其戒令、政事、[85]民、[86]法。春秋以禮會而飮射于州序,書其德行道藝,糾其過惡而勸戒之,風淳俗美,躋一世於仁義之域。今之留鄕所卽古黨正之遺意也。鄕有頑嚚自恣、不孝悌、不睦、不姻、不任恤者,此堂得以議之,吏有包藏姦慝憑假城社侵漁百姓者,此堂得以議之。推周官三物之敎,行汝南月朝之評,以勵一鄕之風俗者,亦莫不於堂焉。然則堂之所包者廣,而獨扁以射,何也?曰鄕射之禮,尙矣。孔子射於瞿相之圃,觀者如堵墻,使揚觶而語曰:『幼壯孝悌,耆耋好禮,不從流俗,修身以俟死者,不在此位也?』蓋去者半,處者半。又揚觶而語曰:『好學不倦,好禮不亂,耄期稱道不變者,不在此位也?』蓋僅有存者一。揚觶之間,擧其善者而留之,則非其人者自退。此詩人所謂序賓以賢、以不侮者也,夫子所謂觀於鄕而知王道之易易者也。今國家率舊章[87]禮敎,設鄕射之禮。夫射,一藝也,序賓、揚觶之禮擧,而一鄕之淑慝,可以旌別。此鄕父老之獨揭此爲扁,而勸戒之實,寓於其間也。然射當於壇,而今於堂,何也?曰射則於壇,而鄕賓之宿戒則在堂也。古者鄕先生,生而會於社,歿而於社。

嗚呼!斯堂,其社矣。夫五福他日謝事,結社於此堂,春秋吉日,以鷄豚燕隨父老,更講飮射之禮焉。」

學校 编辑

鄕校 编辑

在郡北一里。郡守金謙建。

驛院 编辑

通明驛 编辑

在郡東七里。

守山驛 编辑

多仁縣

芒峴院 编辑

在郡東二十里。

虎鳴院 编辑

在郡南十六里。

黃利院 编辑

在郡西五里。

牛頭院 编辑

在郡西二十里。

北院 编辑

在郡北七里。

毛峴院 编辑

在郡北十一里。

竹院 编辑

多仁縣西二十二里。

光德院 编辑

多仁縣東二十一里。

佛宇 编辑

龍門寺 编辑

龍門山高麗太祖杜雲而創。後明宗藏太子胎于寺之左峯,改號昌期寺。散騎常侍李知命爲記。

徐居正詩:再到龍門寺,山深絶俗喧。上方僧榻靜,古壁佛燈熏。一道泉聲細,千峯月色分。居然發深省,聊復喪吾存。

新增大谷寺 编辑

在飛鳳山。

李奎報詩:石路高低平不平,閑騎果下嚲鞭行。輕風靜掃煙光去,落月時兼曉色明。短麓前頭看寺榜,橫舟側畔問灘名。孤村何處吹寒笛,抱疾他鄕易惱情。

祠廟 编辑

社稷壇 编辑

在郡西。

文廟 编辑

在鄕校。

城隍祠 编辑

德峯山

厲壇 编辑

在郡北。

古跡 编辑

安仁廢縣 编辑

金富軾云:「本蘭山縣景德王改今名,爲甫州領縣。今未詳。」

高林部曲 编辑

在郡西二十里。越入龍宮縣北村

孝川部曲 编辑

在郡南十八里。

寶進部曲 编辑

多仁縣南二十七里。

冬老坪所 编辑

在郡北五十三里。

鵲城 编辑

周六百十尺。今廢。城西有石門,高十一尺,廣十二尺,三面皆巖石。

名宦 编辑

高麗趙云仡 编辑

本朝全伯英 编辑

金謙 编辑

安省 编辑

李惠 编辑

嘗知甫州。有詩名。

李伯謙 编辑

尹起畎 编辑

金仁民 编辑

鄭從韶 编辑

新增朴漢柱 编辑

政擧治平,吏畏民服。

人物 编辑

高麗林民庇 编辑

毅宗朝擢第,官至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爲相,挺然有古風,好善周急,確實無華。故武夫、悍卒亦知景仰。年七十三致仕。諡文靖

林宗庇 编辑

工於四六。

林椿 编辑

宗庇從子。毅宗時人。以文章鳴世,屢擧不第。鄭仲夫之亂,闔門遭禍,椿脫身僅免,卒窮夭而死。號西河先生,有集行於世。

○《高麗史》云西河人,未知何據。

林支漢 编辑

元宗時,以本郡吏,從征東都叛將崔宗崔積崔思等,有功。欲賞以職,支漢辭,請以尙州管內多仁縣移屬本郡,元宗許之。

林惟正 编辑

登第,官至祭酒。工於集句,有《百家衣集》。

本朝權孟孫 编辑

登第,官至藝文舘大提學。諡齊平

尹祥 编辑

以縣吏登第。學問精深,誨人不倦。長成均凡十有六年,官至藝文舘提學。年七十八,退老于鄕,學者雲集,八十三卒。近代師儒之最。

流寓 编辑

本朝趙庸 编辑

洪武壬申謫居。詳眞寶縣

孝子= 编辑

本朝林騭 编辑

仕至監察。爲父居廬三年,未嘗見齒。事聞旌閭。

金忸 编辑

其父早死,以幼未得行喪。及壯母歿,廬墓三年,爲父仍居三年。事聞,拜架閣庫錄事。

潘濡 编辑

爲父居廬三年。事聞旌閭。

權節山 编辑

爲母居廬三年。事聞旌閭。

尹奕 编辑

郡吏也。養父母,家雖貧,未嘗闕酒肉。及歿,哀毁踰禮。事聞旌閭。

盧珣 编辑

進士也。少失父,鞠於其祖年六十,居母廬,罹疾幾死。奉藥先嘗,禱於北辰,求以身代。嘗糞味苦,疾果愈。

烈女 编辑

權氏 编辑

安東權啓生女。年二十,其夫宋孝從死,親自負土,葬於家北,率五歲兒,朝夕不離墓側,終三年。一日有虎,攬子而去,權氏左手扶子,右手拒虎呼曰:「皇天有知,乞賜照臨。」虎乃棄去。

題詠 编辑

十里桑麻雨露深 编辑

尹祥詩:千尋山郭雲煙老,云云。

門前花柳隔平川 编辑

李居仁詩:云云。簾外松巒翠接天。

附录 编辑

  1. 《高麗史ㆍ太祖世家》「幸」原作「行」。
  2. 《高麗史ㆍ太祖世家》「三」原作「沙彌」。
  3. 「若」不见于《拭疣集ㆍ觀風樓記》。
  4. 《拭疣集ㆍ觀風樓記》「至」原作「之」。
  5. 《拭疣集ㆍ觀風樓記》「監司」原作「相國」。
  6. 《拭疣集ㆍ觀風樓記》「取爽」原作「爽處」。
  7. 《拭疣集ㆍ觀風樓記》「歊」原作「苦」。
  8. 《東文選ㆍ金榜記》「晏然」原作「且安」。
  9. 《東文選ㆍ金榜記》「護」原作「府」。
  10. 《東文選ㆍ金榜記》「歸」原作「獨」。
  11. 《東文選ㆍ金榜記》「王生」原作「三王」。
  12. 《東文選ㆍ金榜記》「爲」原作「必」。
  13. 《東文選ㆍ金榜記》「償僕」原作「倘償」。
  14. 《東文選ㆍ映湖樓》「訝」原作「還」。
  15. 《陽村集ㆍ次安東映湖樓詩韻》「臨」原作「樓」。
  16. 《陽村集ㆍ次安東映湖樓詩韻》「百尺危欄浮碧落,九重宸翰耀金花」原作「碧瓦凌風膚起粟,金書照日眼迷花。」
  17. 《陽村集ㆍ次安東映湖樓詩韻》「一泛」原作「泛一」。
  18. 《容軒集ㆍ題映湖樓》「隨」原作「須」。
  19. 《東文選ㆍ次安東映湖樓詩韻》「情」原作「清」。
  20. 《樗軒集ㆍ安東新射廳記》「八」原作「諸」。
  21. 《樗軒集ㆍ安東新射廳記》「府」原作「州」。
  22. 《樗軒集ㆍ安東新射廳記》「習射」原作「點兵」。
  23. 《樗軒集ㆍ安東新射廳記》「能」原作「爲」。
  24. 《樗軒集ㆍ安東新射廳記》「脈」原作「勢」。
  25. 《樗軒集ㆍ安東新射廳記》「遲」原作「中」。
  26. 《虛白堂集ㆍ三龜亭記》「西」原作「縣西」。
  27. 此处「十」应为「七」。
  28. 《虛白堂集ㆍ三龜亭記》「鐵」原作「銖」。
  29. 《虛白堂集ㆍ三龜亭記》「庭」原作「亭」。
  30. 《東文選ㆍ廬山寺枕碧樓》「晚」原作「暗」。
  31. 《東文選ㆍ廬山寺枕碧樓》「千」原作「萬」。
  32. 《高麗史ㆍ庾碩列傳》「衣」原作「挽」。
  33. 避朝鲜文宗讳。原名金珦,字富民。
  34. 《東國輿地勝覽》「初名孝恭。翰林敏成子。新羅敬順王十四世孫」原作「新羅敬順王之後」。
  35. 此处系新增,但未标注。
  36. 此处系新增,但未标注。
  37. 此处系新增,但未标注。
  38. 此处系新增,但未标注。
  39. 此处系新增,但未标注。
  40. 此处系新增,但未标注。
  41. 《圓齋槀ㆍ福州映湖樓感懷》「蒼煙」原作「滄洲」。
  42. 《陽村集ㆍ寧海府西門樓記》「工」原作「知」。
  43. 《陽村集ㆍ寧海府西門樓記》「健」原作「捷」。
  44. 《陽村集ㆍ寧海府西門樓記》「府」原作「樂部」。
  45. 《陽村集ㆍ寧海府西門樓記》「士」原作「使」。
  46. 《陽村集ㆍ寧海府西門樓記》「旣缺」原作「無備」。
  47. 「元帥」不见于《陽村集ㆍ寧海府西門樓記》。
  48. 《陽村集ㆍ寧海府西門樓記》「皆」原作「皆自」。
  49. 《陽村集ㆍ寧海府西門樓記》「流」原作「移」。
  50. 《陽村集ㆍ寧海府西門樓記》「視同」原作「不翅」。
  51. 「乘馹之人雖微者,必至所舘慰接之,或曰:『公尊彼卑,何至若此?』侯曰:『彼賓我主,賓主寧計資品耶?彼或憑公肆威,呵嘖吏民,吾何忍視之?我厚於彼,彼必不怒。』由是來者感悅,吏不見呵」不见于《陽村集ㆍ寧海府西門樓記》。
  52. 「害馬之豹,食人之虎,又皆一擧剸之,以除民害」不见于《陽村集ㆍ寧海府西門樓記》。
  53. 《陽村集ㆍ寧海府西門樓記》续有「及秋旣稔」之句。
  54. 《陽村集ㆍ寧海府西門樓記》续有「鳩材聚瓦」之句。
  55. 《陽村集ㆍ寧海府西門樓記》「穫」原作「播」。
  56. 《陽村集ㆍ寧海府西門樓記》续有「凡一邑之」之句。
  57. 《陽村集ㆍ寧海府西門樓記》「歌舞」原作「絃歌」。
  58. 《陽村集ㆍ寧海府西門樓記》「是」原作「起」。
  59. 《東文選ㆍ觀魚臺賦》「巖」原作「崖」。
  60. 《東文選ㆍ觀魚臺賦》「冀」原作「擬」。
  61. 《東文選ㆍ觀魚臺賦》「擬」原作「冀」。
  62. 《續東文選ㆍ觀魚臺賦》续有「兮」字。
  63. 《續東文選ㆍ觀魚臺賦》续有「兮」字。
  64. 《續東文選ㆍ觀魚臺賦》续有「兮」字。
  65. 《續東文選ㆍ觀魚臺賦》续有「兮」字。
  66. 《續東文選ㆍ觀魚臺賦》续有「兮」字。
  67. 《續東文選ㆍ觀魚臺賦》续有「兮」字。
  68. 《續東文選ㆍ觀魚臺賦》「亂」原作「遥」。
  69. 《續東文選ㆍ觀魚臺賦》续有「兮」字。
  70. 《續東文選ㆍ觀魚臺賦》续有「兮」字。
  71. 《續東文選ㆍ觀魚臺賦》续有「兮」字。
  72. 《高麗史ㆍ地理志》「光」原作「匡」。
  73. 《別洞集ㆍ醴泉客舍東軒重創記》续有「舍低微」之句。
  74. 《別洞集ㆍ醴泉客舍東軒重創記》续有「斥其舊制,高其簷榮,改棟與樑,換楹與榱,其飾則雜以舊材」之句。
  75. 《別洞集ㆍ醴泉客舍東軒重創記》「濕」原作「毒」。
  76. 《別洞集ㆍ醴泉客舍東軒重創記》「位」原作「禮」。
  77. 「而亦不踰制」不见于《別洞集ㆍ醴泉客舍東軒重創記》。
  78. 《別洞集ㆍ醴泉客舍東軒重創記》「役」原作「工」。
  79. 《別洞集ㆍ醴泉客舍東軒重創記》「優」原作「慰」。
  80. 《別洞集ㆍ醴泉客舍東軒重創記》「尊」原作「異」。
  81. 《別洞集ㆍ醴泉客舍東軒重創記》续有「斯爲君子之全德,而上以尊王命,下以愛斯民」之句。
  82. 《睡軒集ㆍ鄕射堂記》「急」原作「憂」。
  83. 《睡軒集ㆍ鄕射堂記》「材」原作「財」。
  84. 《睡軒集ㆍ鄕射堂記》「郡」原作「群」。
  85. 《睡軒集ㆍ鄕射堂記》「屬」原作「勵」。
  86. 《睡軒集ㆍ鄕射堂記》「讀」原作「邦」。
  87. 《睡軒集ㆍ鄕射堂記》「崇」原作「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