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增東國輿地勝覽/卷015

巻十四 新增東國輿地勝覽
卷十五
作者:李荇 李氏朝鲜
1530年9月
巻十六

淸州牧 编辑

東至淸安縣界四十二里,至同縣時化驛界四十四里。南至文義縣界二十里,至懷仁縣界二十四里,至報恩縣界二十二里。西至全義縣界五十四里,至木川縣界五十五里,至燕岐縣界三十八里。北至鎭川縣界三十二里。距京都二百九十三里。

建置沿革 编辑

百濟上黨縣一云娘臂城,一云娘子谷新羅神文王五年,初置西原小京景德王西原京高麗太祖二十三年改今名。成宗二年置牧。十四年,置節度使,號全節軍,隷中原道顯宗三年,廢爲安撫使。九年,置八牧,復爲牧。本朝因之。世宗三十一年,以觀察使兼判牧事,尋罷之。世祖朝置鎭。

屬縣 编辑

靑川縣 编辑

在州東六十里。古薩買縣,一云高麗改今名來屬。

周岸鄕 编辑

古作朱崖。在州東南六十里。越文義懷仁二縣至其地。

鎭管 编辑

郡二 编辑

天安沃川

縣十 编辑

稷山木川文義懷仁淸安鎭川報恩永同黃澗靑山

官員 编辑

牧使、判官、敎授 编辑

各一人。

新增燕山乙丑,殺州人宦官李公臣,革本州,割地分屬傍邑,改本道爲忠公道。今上初年俱復舊。

郡名 编辑

上黨娘臂城西原京靑州琅城全節軍

姓氏 编辑

本州韓、李、金、郭、孫、慶、宋、高、俊、楊、東方、鄭。

王、皇甫開京

抱川

木川

懷仁

慶州

西門

朴、申、葛竝村

周岸河。

吳、趙、張、柳竝續

楸子金、韓、畢。

拜音朴、李、畢。

淸川孫、田、文。

李、全、兪。

德平申。

調豐李。

風俗 编辑

人多豪傑 编辑

高麗太祖曰:靑州土地沃饒,人多豪傑。

形勝 编辑

東南之走集 编辑

李崇仁《送李慕之序》:爲州,實東南之走集也。其地廣,其民夥,其事宂以繁。

地大民稠 编辑

盧叔仝《鄕校記》:西原,一道之本營,地大民稠。

境壤遼曠 编辑

李英耉《鄕校記》:境壤之遼曠,人才之衆多,固非他邑之可比。

山川 编辑

唐羨山 编辑

在州東一里。鎭山。有土城基。

洛迦山 编辑

在州東七里。

仙到山 编辑

在州東二十里。

儉丹山 编辑

淸川縣。距州東六十四里。百濟儉丹所居,故名。

猪山 编辑

在州西三十里。

龍子山 编辑

在州西三十六里。亦見全義縣

彌勒山 编辑

靑川縣

謳羅山 编辑

在州東四十一里。

上嶺山 编辑

在州東十五里。

俗離山 编辑

周岸鄕

箕谷山 编辑

靑川縣

葩串山 编辑

靑川縣

吳根津 编辑

在州北二十里。卽淸安縣磻灘下流。

眞木灘 编辑

在州西三十五里。卽吳根津下流,經燕岐縣東津,到公州錦江

靑川川 编辑

靑川縣。其源有三:一出淸安縣龜山,一出同縣仇自隱峴,一出報恩縣俗離山。合流入槐山郡槐灘

大橋川 编辑

在州南一里。源出赤峴,流入吳根津

椒水 编辑

在州東三十九里。其味如椒而冷,浴則已疾。我世宗世祖嘗幸于此。

房文仲詩:坤靈釀瑞理難窮,疑是銀河一派通。香液妙凝除百病,碧流旁達活三農。靜涵物像牽秦鏡,動徹琴聲帶舜風。鳳扇參差迎織女,鸞輿迢遞降天公。湯盤正合垂銘戒,堯腊何須用藥攻?百姓歡欣觀浴日,群臣舞蹈競呼嵩。自嗟無地堪容足,安得餘波爲盪胸?久佩申椒還可笑,秖今三紀臥消中。

李承召詩:乾坤釀瑞出靈泉,世祖當年駐彩旃。共訝鈞天聞帝所,爭瞻麗日浴虞淵。豈知人事浮雲改?唯見行宮落照懸。玉署舊臣來稅馬,不禁[1]淚灑風前。

土産 编辑

靑玉謳羅山、靑玉石出州東三十里召音里、綠礬靑川縣磻石遷、朱土周岸鄕所屹串里磁器、陶器、蜂蜜、松蕈、石蕈、紫草、人參、茯苓、安息香、地黃、白花蛇。

城郭 编辑

邑城 编辑

石築。周三千六百四十八尺,高八尺。內有井十三。

烽燧 编辑

巨叱大山烽燧 编辑

在州東十一里。南應文義縣所伊山,北應鎭川縣所乙山

樓亭 编辑

拱北樓 编辑

在州北三里。

白文寶《應製詩序》:歲在辛丑,宮駕遷自福而尙,行駐淸州。壬寅秋九月十九日,上率群臣拜賀正表于郊,因御州之拱北樓,覽一齋權漢功舊題五言句,卽命知申事元松壽,代言李穡成士達次韻製進。於是左政丞洪陽坡李杏村黃檜山曁諸大夫、儒士皆和進。文寶時適承命如京,歆聞引頸,自以不獲睹盛事爲恨。及[2]承召,竊嘗追和續尾,亦以爲幸。而州伯金君成甲以柳思庵之言屬之曰:「命製詩成而將鏤板,不可無序。」文寶辭以無文,而幸其傳不朽,遂操筆而拜稽首曰:「昔者君臣賡歌,固是昇平製作,而去年奔亂以還,豈謂有今日勝事?於戲!吾王事大敬命之誠與名拱北而可表者,不在斯樓歟?」

其詩曰:拱北名雖舊,吾王敬命初。氛埃今已掃,雲物正當書。宸極瞻依遠,川原向背虛。斯民知所感,責在一人予。

高麗權漢功詩:拱北樓新構,庚申十月初。詩從權贊善,功自尹尙書。古道依紅樹,淸池倒碧虛。留連日將暮,山色正愁予。

高麗辛蕆詩:井邑山川好,居民尙大初。坐賓前內翰,牧伯舊中書。松櫟千峯秀,桑麻四野虛。倚欄吟未已,林鳥苦催予。

高麗元松壽詩:絶景登樓處,淸辰應製初。喜承今日寵,慙繼古人書。路豁南來直,山遙北眺虛。醴泉行樂好,榮幸莫如予。

李穡詩:鑾輿淸曉動,文物大平初。樓迥瞻天近,詩成奉勅書。山光生悅懌,秋氣集沖虛。他日南巡紀,含香亦有予。

成士達詩:歲籌將盡際,天氣稍寒初。扈輦登華構,濡毫和舊書。秋深蓮萼謝,風勁樹陰虛。軒蓋榮光裏,躊躇尙愧予。

洪彦博詩:鳳輦東還日,金風木落初。江山留我住,詩句借人書。路直朝南遠,樓高拱北虛。老來常侍從,壁上莫忘予。

高麗詩:古郡高樓迥,誰知結構初?秋深萬山樹,景入數行書。遠岫供西望,靑雲補虛。登臨參侍從,光寵自慙予。

李齊賢詩:省方南國日,拜表北樓初。浩蕩尊前興,縱橫筆下書。風高雁遵渚,雲淨鶴沖虛。老矣今多病,懽恩負倡予。

高麗黃石奇詩:郡樓雖曰好,駐駕也應初。無限池中景,何能壁上書?登臨喜廣蕩,俯仰實淸虛。多謝醴泉相,留詩使起予。

柳淑詩:北樓陪賞日,東國中興初。勝事將傳示,新詩强自書。旌旄森滿路,衮黻迥臨虛。此地雖云樂,松山苦徯予。

高麗金漢龍詩:江山新霽後,雲物九秋初。束帶陪天仗,分街拜國書。登臨聊發興,怳惚若憑虛。欲繼仲宣賦,旁人莫笑予。

高麗禹吉生詩:扈從登樓日,凄涼雨霽初。君王來送表,寇賊聘降書。景晏山如畫,秋深水似虛。南州雖信美,悵望轉傷予。

李岡詩:扈從南巡日,登樓縱目初。山川渾似畫,景物亦堪書。霜落長天靜,煙消大野虛。端知千載下,應製必嗤予。

○廉興邦詩:起樓知幾日?金碧炯如初。掩映森仙仗,淋灕古板書。淸秋方省斂,白日欲凌虛。盛事眞堪頌,賡詩況屬予?

高麗田祿生詩:一人登眺日,萬物喜瞻初。美景誰能賦?荒詞不用書。面南顔甚邇,拱北意無虛。寓目山河秀,雲煙亦媚予。

高麗崔龍詩:遊豫南巡後,登臨四望初。當軒瞻玉色,掃壁檢塵書。遠岫晴相簇,方池淡若虛。物華雖可賞,題詠豈予?

高麗權鑄詩:繞樓瞻日月,始覺立名初。增損誰能巧?形容自愧書。觀魚池瀲綠,乘鶴路玄虛。欲和一齋韻,淸風忽醒予。

高麗詩:樓價增三陪,吾王止輦初。雲煙饒態度,風景入圖書。野曠眉峯列,林疎眼界虛。詞臣爭嘯詠,樗散却嗟予。

高麗金君鼎詩:南山浮瑞氣,淸蹕駐樓初。聖德眞堪頌,奇觀合特書。秋風吹樹老,雲影度溪虛。他日重回轡,江山亦識予。

高麗華之元詩:一樓風景勝,千乘儼臨初。更整南巡旆,遙傳北上書。美談騰里巷,和氣滿空虛。記取雲霓望,奚爲獨後予?

高麗禹玄寶詩:此樓幾登陟?臨幸古無初。已用詩爲記,何須史亦書?斷坡當檻豁,疎柳遶簷虛。近侍參非分,躋攀且許予。

高麗李韌詩:登樓閱景日,向闕拜箋初。勅下令臣賦,詩成對御書。嶺雲相往返,溪月幾盈虛?顯廟此恢復,地靈還慰予。

高麗韓昉詩:樓拱西原北,丹靑炳若初。暫停新警蹕,復見舊車書。樹老千章古,簷高四望虛。品題難繼列,險韻莫過予。

曺繼芳詩:玆樓常亦好,況値輦迴初。閱景誰能讓?哦詩久未書。斜陽明遠嶠,流水割淸虛。說向漁樵子,閑曹儂與予。

高麗許佺詩:駐輦西原後,登樓拜表初。爲題今日事,更閱去年書。遠水連天淨,疎林傍岸虛。豈圖歌聖德,緣幸及於予?

高麗田得良詩:旌旆南巡後,簪裳再造初。拜箋遵禮義,頌德獻詩書。滿目奇觀秀,回頭往事虛。不才叨繼韻,群彦莫嗔予。

高麗李邦直詩:大駕巡臨日,三韓復古初。和詩因有勅,操筆立爭書。俯水堪爲鑑,憑欄怳若虛。功臣十世後,餘慶自于予。

韓尙質詩:奉使還鄕日,朝鮮開國初。君王迎聖旨,父老賀簽書。鍾皷喧周道,旌旗蔽大虛。由來稱晝錦,榮幸孰知予?

望仙樓 编辑

在客舘東。舊名聚景至正辛丑,高麗恭愍王避紅賊,自安東移駐此州數月。及賊平,放文科及監試榜,後人書其榜,揭于樓。樓壞久,天順辛巳,牧使李伯常重新,韓明澮改扁曰望仙

新增李宜茂賦:登玆樓以遊憩兮,聘余目乎遐之陲。覽天宇之寥廓兮,倏心曠而神夷。軼埃壒之冥濛兮,發超然之遠思。望蓬萊於咫尺兮,儼[3]佩之瑽瑽。儻凡骨之一蛻兮,庶幾希乎下風。飾明月以爲冠兮,衣靑雲之離披。令鳳鳥以先媒兮,命靑雀以致辭。闖天關以稽首兮,挹應眞之風制。衆女嫉余之脩姱兮,反指余爲蝀螮。旣不能以有爲兮,棄之而莫之力也。欲降心以取容兮,亦非吾之術也。白日晼晩其將入兮,攬芳華其已歇。僕夫悲余馬懷兮,蹇延佇而反顧。嘆行邁之遲遲兮,杳大野之平鋪。獸狂奔以求群兮,鳥倦飛而斂翼。悟幽貞之所處兮,又何用東西與南北?望仙居其非分兮,吾將有事乎田疇。撫江山以寄傲兮,樂風月之嘲啾。日無爲而逍遙兮,足以師聃而希周。惟此樂無以易之,安能鬱鬱余一州?

誶曰:黍豐麥岐兮,我原我隰。魚肥菜甘,我鼎之餗。信余好之在玆兮,終老死其何欷?群仙雖不可以企及兮,聊自擬於葛天之時也。

楊煕止詩:村墟微雨裏,山寺暝鍾初。苔壁蝸成字,沙階鳥篆書。池深淸到底,樓迥白生虛。翠輦[4]無消息,吟蛩似訴予。

新增淸讌堂 编辑

東軒北。

學校 编辑

鄕校 编辑

在州東二里。正統甲子春,我世宗椒水,賜書籍。

驛院 编辑

栗峯驛 编辑

在州北七里。察訪。本道屬驛十六:長楊台郞雙樹猪山時化德驛增若嘉和土坡順陽化仁會同新興原巖含林田民

○察訪一人。

徐居正詩:壟麥初胎梅已仁,江南行客動傷神。小塘依舊荷花淨,不見當時勸酒人。

雙樹驛 编辑

在州南十六里。

猪山驛 编辑

猪山下。

長命驛 编辑

在州西五十六里。卽長池驛廢址,我太祖五年新置。

栗餠院 编辑

在州東四十四里。

板橋院 编辑

在州東四十五里。

米院 编辑

在州東三十八里。

德山院 编辑

在州南二十里。

情盡院 编辑

在州城南二里。

鄭以吾詩:人事無涯宇宙間,南來北去幾時閑?此橋不合名情盡,又逐歸雲到舊山。

蒲院 编辑

在州北三十七里。

北院 编辑

在州北七里。

長命院 编辑

長命驛東五里。

金院 编辑

在州北十五里。

調風院 编辑

在州北四十里。

仁濟院 编辑

在州南六里。

鵲院 编辑

在州西二十里。

場院 编辑

在州西三十九里。

吳根院 编辑

吳根部曲古址。

新增椒井院 编辑

椒水傍。

橋梁 编辑

大橋 编辑

情盡院前橋。

新橋 编辑

在州西一里。

眞木灘橋 编辑

眞木灘上。

吳根川橋 编辑

在州北二十里。冬則置之,夏潦用船。

佛宇 编辑

空林寺 编辑

俗離山

應天寺、桐林寺、松泉寺 编辑

俱在龍子山。有李穡所撰《懶翁眞堂記》。

東歡喜寺、菩薩寺、化林寺、靈泉寺 编辑

俱在洛迦山

祠廟 编辑

社稷壇 编辑

在州西。

文廟 编辑

在鄕校。

城隍祠 编辑

唐羨山

厲壇 编辑

在州北。

塚墓 编辑

韓明澮墓 编辑

在州西三十九里。

古跡 编辑

古上黨城 编辑

栗峯驛北山。石築。周七千七百七十三尺。內有十二井。今廢。

父母城 编辑

在州西十五里。石築。周二千四百二十七尺。內有大池。今廢。

山城 编辑

在州東二里。土築。周五千二十二尺。內有四井。今廢。

猪山城 编辑

石築。周五百四十五尺。內有一井。今廢。

彌勒山城 编辑

石築。周五千七百七十九尺。內有[5]井。今廢。

謳羅山城 编辑

石築。周二千七百九十尺。內有二井。今廢。

上嶺山城 编辑

石築。有遺址。內有大井。天旱禱雨,有應。

吳根部曲 编辑

在州北三十里。

錫谷部曲 编辑

在州西南二十五里。

拜音所 编辑

一作背陰

楸子所 编辑

一作椒子

德平鄕 编辑

越入全義縣西。

調豐部曲 编辑

越入淸安縣

新銀所、閑身部曲 编辑

皆在淸川縣

永慕亭 编辑

在州北三十里。今只有遺基。

李穡記:楸洞郭氏之田在焉。郭氏因廬其中,耕稼以供賓婚喪祭之用,饔飧之具粗給,不願餘。仕于朝,則或廢而蕪,若復不顧;已則携妻孥往耕之,讀書哦詩,蕘夫耕叟,與之談笑,而於勢利漠然也。

郭氏之大父狀元公,在至元間忠直有文章。世祖皇帝混一天下,惟日本氏獨不庭,乃曰:「懷遠以德,莫尙招徠。其令高麗馳一介明諭朕意。」於是高麗君臣隕越承命,愼簡可使者,書狀闕其人。人皆以計避,獨狀元公有願行之言,或以白宰相,宰相大喜,入告于王,出命狀元行。婦翁崔諹欲謁宰相覆奏,狀元公奮然曰:「死一也。死國不猶愈於死妻子之手乎?」旣去果不歸,君臣哀之,授官與田,今之楸洞是已。長楸出《騷經》,釋者曰:「猶言喬木,指故國也。」其子正郞君終身悲號,不樂進仕,七十[6]餘矣,而慕之益深。其孫通憲公作亭洞中,引水種蓮,謀所以養其志,靡所不爲。正郞公嘗曰:「幼失嚴顔,吾悲何言?汝幸宦達,吾喜可知。而吾無恙,汝又在傍,吾定不及汝矣。其謁文當世秉筆者,書吾東望之思,以示子孫。」於是名之曰永慕。蓋朝而慕,夕而忘,非永慕也;子而慕,孫而忘,非永慕也。朝夕如一刻,子孫如一身,其爲慕也,不曰永乎?通憲公徵予言久矣。

通憲公,予同年也,慷慨有志,在法司則執法而已,不畏强也;在言官則敢言而已,不避事也。是以行省之詰,而綱紀益振;海島之竄,而聲名益張。持斧則嚴明而已,不務於苛察;專城則撫字而已,故稱其公勤。狀元之忠直、正郞之孝思,蓋兼之矣,宜其致身華顯,冠冕士林,而立于朝也,未嘗有終歲之安;楸洞之居,未嘗有間歲之離也。三槐王氏修德於身,責報於天,如持左契,交手相付,而狀元公忠義之報,如是何耶?天之報善人也,以名焉、以位焉、以德焉,其致一也。有德而名不聞,有名而位不稱,君子不患也;而德之不稱其位,名之或過其情,君子之所大畏也。今通憲公之德之名,天之所以報狀元也。若其位也,雖顯矣,士論則猶慊然有不滿之望。然年才耳順,見用與否,未可以前知也,則天之報以位也與其否也,皆非今日之所可決也。天將大其報,故遲之耶?何其宜報而尙未之報耶?天之定未定久矣,予將於郭氏焉徵之。

鐵原崔氏,八十而生子,今其孫之多也。郭氏未有後,無患焉,天必有以厚郭氏矣。郭氏無後矣,天果未可必矣;永慕亭丘墟矣,天果未可必矣。使天而可必也,郭氏何患焉?

韓脩詩:至元天子建皇極,梯山航海無南北。唯時日本獨不庭,我遣信使示威德。庭臣縮頭皆自私,不願將身馳不測。吾州之豪郭狀元,胸懷直與天地寬。忘軀殉國是素志,受命甘爲書狀官。過門不與妻孥別,掛帆萬里輕波瀾。海天茫茫雁飛絶,誰識子卿持節?欒欒有子獨在家,東望日夜腸內熱。陟岵兩眼墜玄花,號天寸心凝赤血。天憐終身慕不衰,侍側特送麒麟兒。兒心只欲寧親軀,溫凊甘旨無所虧。自知不以悅親,知無不爲常孜孜。新亭結構得處所,冬不多寒夏無暑。旣開方沼引泉流,更植嘉卉迎鳥語。春風花開秋月明,皆可慰吾之惻楚。百年養志儘怡愉,忠移於國懷此都。守道何曾枉尋尺,至今猶自範馳驅。所以位不滿其德,公不怨尤傍人吁。嗚呼吾鄕所矜式!巨手作記光竹帛。滔滔四海百萬億,幾人能盡臣子職?乃知永慕亭三世,天下後世來取則。

權近詩:倜儻狀元郞,落落志節奇。拜命使絶域,國耳忘吾私。樓船去不返,杳杳終難追。孝子抱永慕,慽慽多苦思。晨興日東望,滄海何淪漪。海水亦云淺,此恨無有涯。海水有時竭,此恨無窮期。賢孫構[7]亭,欲寓心所悲。哀哀起攀呼,柏樹多枯枝。居諸照下土,出自東方來。音容不可接,涕淚常自垂。邈矣墳上草,西靡空離披自註:世言狀元墳在日本,其草皆西向而生。由來忠孝門,餘慶當不衰。伯道未有子,天道何無知?應令讀記者,千載增歎噫!

銅檣 编辑

在州城內龍頭寺。寺廢而檣在焉。高十餘丈。世傳初設州時,用術者言,建此以表行舟之勢。

李承召詩:卓立亭亭百尺長,行人指似爲彷徨。誰移銅柱蠻溪上?恐是金莖漢苑傍。根入泉源連地軸,頂橫雲表揷天潢。昔人建此非無意,要與雄州鎭一方。

鴨脚樹 编辑

高麗恭愍王時,王昉趙胖還自大,白王曰:「禮部召臣等語之曰:『爾國人有坡平君尹彝、中郞將李初者,來訴于帝言:『高麗動兵,將犯上國,宰相李穡曺敏修等以爲不可,卽皆誅竄。其在貶宰相等遣我來告天子。』仍請親王動天下兵來討。』乃出所記敏修等姓名以示之。」臺諫請鞫之黨,逮繫李穡李琳邊安烈李仁敏鄭地李崇仁李種學李貴生等于淸州獄,遣門下評理尹虎等鞫之,諸囚皆不服。忽雷雨大作,前川暴漲,毁城南門,直衝北門。城中水深丈餘,漂沒官舍,民居殆盡。客舘門前有鴨脚樹數十株,獄官蒼黃,攀樹以免。王以水災,下敎釋之。

權近詩:流言不幸及周公,忽有嘉禾偃大風。聞道西原洪水漲,是知天道古今同。

名宦 编辑

新羅元泰 编辑

五年置西原小京,以阿飡元泰爲仕臣。

高麗李世華 编辑

以諫議出鎭,閑於守禦,兵不敢犯。

金縝 编辑

爲牧副使。

柳伸 编辑

由起居舍人出牧。民畏而敬之。

金周鼎 编辑

爲牧使。

李行儉 编辑

爲守。以廉簡稱。

權和 编辑

爲牧使。固城妖民伊金彌勒佛惑衆云:「我能致釋迦佛。凡禱祀神祗者、食馬牛肉者、不以貨財分人者皆死。若不信吾言,至三月,日月皆無光矣。」又云:「吾能使草發靑花,木結穀實,或一種再穫。」愚民信之,施米帛、金銀恐後,牛馬死,則棄之不食,有貨者悉以與人。又云:「吾[8]遣山川神,倭賊可擒也。」巫覡尤加敬信,撤城隍、祠廟,事伊金如佛,以祈福利。無賴輩從而和之,自稱弟子相誣誑,所至守令或出迎館之。及至淸州誘致其黨,縛其渠首五人囚之,馳報于朝,都堂移牒諸道,悉捕斬之。

李慕之 编辑

爲牧使。施惠政,撙節財用,得米白二十石、糙七十石、小米八十石、蕎麥三十石、布一千疋,立本取息,爲本州義財。有李穡記。 崔奇遇。睿宗朝通判。

本朝李元增、李英耉、朴孝諴 编辑

俱牧使。

新增尹璋、金暉 编辑

俱爲牧使。

人物 编辑

高麗聰逸 编辑

太祖時爲韓粲。

王可道 编辑

本姓李。成宗朝擢魁科,官至吏部尙書、參知政事、上柱國、開城縣開國伯。賜姓王,德宗納其女爲妃。諡英肅。配享顯宗廟庭。

郭元 编辑

成宗時登甲科,累遷起居舍人。顯宗十二年,拜中樞直學士。性淸廉,工文詞。歷官臺省,以吏能稱。

郭尙 编辑

宣宗朝擢拜監察御史,歷刑部尙書、參知政事。諡順顯

郭輿 编辑

之子。登第,爲禮部員外郞,歸隱金州睿宗遣使徵之,使居禁中,稱爲先生,時人謂之金門羽客。旣而固求退,賜城東若頭山一峯,構室,號東山居士鄭知常作山齋記。

李公升 编辑

毅宗時人。少穎悟,能屬文。仁宗朝擢第,直翰林院毅宗朝,奉使如金。時使金者例收管下銀一斤,公升不取一錢,人服其淸。後至中書侍郞平章事。諡貞肅

慶大升 编辑

膂力絶人,早有大志,不事家産。蔭補校尉,累遷將軍。父珍貪鄙,多奪人田,及卒,大升悉以田案納選軍,一無所取,人服其淸。大升嘗憤鄭仲夫跋扈,謀欲討之,以其事艱大,隱忍未發。會仲夫潛圖尙公主,明宗患之。大升遂與許升殺鄭筠於直廬,宮中呼噪。大升至寢殿外,大聲曰:「臣等衛社稷,請上無恐。」王出御宮門,招大升,賜巵酒,以慰之。大升因請發禁軍,捕仲夫斬之。卒年三十。及葬,道路莫不哀哭。

编辑

初名。以文章著名。官至守司空、參知政事。

鄭顗 编辑

詳見平壤名宦。

郭預 编辑

高宗朝擢第一人及第,官至監察大夫。爲人平淡鯁直,雖至貴顯,如布衣時。善屬文,書法瘦勁,成一家體。其在翰院,每雨中,跣足持傘,獨至龍化池賞蓮,後人高其風致,多詠其事云。

韓康 编辑

高宗朝登第,歷國子大司成、翰林學士。忠烈朝,知密直司事,俄拜贊成事,又加中贊致仕。王召條陳可行時事,請修宗廟、備樂器以嚴時祀,止遊田之樂,節肥甘之奉,於祈寒盛暑置漿醬以賑飢渴。諡文惠

李伯謙 编辑

公升四世孫。忠烈朝登第,累陞選部典書。出牧二州,以最聞。

韓渥 编辑

之孫。忠宣時拜代言。忠肅時授選部典書、知密直司事,從王入元。時瀋王覬覦王位,以奇謀,脫王于禍,功在一等,封上黨府院君,賜宣力佐理功臣,拜中贊。諡思肅。配享忠惠廟庭。

鄭瑎 编辑

之孫。登第,官至贊成事。性溫良和雅,臨事不撓。

鄭誧 编辑

之孫。年十八登第。忠惠朝,官至左司議大夫。詩詞簡古,筆跡亦妙。有《雪谷集》。

鄭䫨 编辑

之兄[9]。登第,忠惠初爲監察掌令,後賜推忠陳義輔理功臣。諡文克

鄭樞 编辑

之子。字公權恭愍初登第,累遷左司議。與正言李存吾極言辛旽誤國之事,貶爲東萊縣令,官至政堂文學。常疾權奸用事,憤惋不平,疽發背而卒。性恭儉謹厚。時家廟制廢,公權藏祭器別室,祭必親滌奠物,務蠲潔。有《圓齋集》。諡文簡

郭麟 编辑

擢狀元。忠直有文章。嘗與金有成使日本不還。詳《永慕亭記》。

郭樞 编辑

擢魁科,官至議政府贊成事。世掌文章。諡文良

李居義 编辑

官至典書。

韓公義 编辑

之子。封淸城君。諡平簡

韓仲禮 编辑

之子。官至政堂文學,封繼城君

慶復興 编辑

恭愍朝拜門下侍中。擊平紅賊,又與崔瑩安遇慶等擊破德興君鴨綠江,獻捷,拜左侍中。凱還,王命有司如迎駕儀,令百官宴于國淸寺南郊後。李仁任等忌復興淸直,訴以嗜酒不視事,流淸州而卒。諡貞烈

韓脩 编辑

公義之子。年十五中第。善草、隷。忠定初爲政房必闍赤。王遜于江華從之,由是名重一時。恭愍朝,累遷代言,典銓選。辛旽方得幸於王,密啓:「旽非正人,恐致亂。」敗,王曰:「有先見之明。」辛禑立,拜密直提學,賜輸忠贊化功臣號,封上黨君,後改封爲淸城君。及卒,人皆惜之。諡文敬。有《柳巷集》行于世。

韓方信 编辑

之子。有將略。登第,恭愍朝歷樞密院直學士。紅賊之亂,與安祐等收復京城,策勳一等,封西原君,陞政堂文學。以平賊功授奉訓大夫、秘書監丞。後官至贊成事。

本朝鄭擢 编辑

之子。開國功臣,配太宗廟庭。諡翼景

鄭摠 编辑

之子。擢魁科,後爲開國功臣,官至政堂文學,封西原君。諡文愍

韓尙質 编辑

之子。擢第,官至政堂文學。諡文烈

韓尙敬 编辑

之子。開國功臣,封西原君。諡文簡

韓確 编辑

靖難功臣,官至議政府左議政。諡襄節。配享世祖廟庭。德宗仁粹王妃之父。子致仁西城君致義淸陽君致禮西陵府院君

韓伯倫 编辑

佐理功臣,官至議政府右議政,封淸川府院君。諡襄惠睿宗安順王后之父。

韓繼美 编辑

靖難、佐翼功臣,封西原府院君

韓繼禧 编辑

繼美之弟。登第,官至議政府左贊成。賜翊戴、佐理功臣號,封西平君。諡文靖

韓明澮 编辑

少與權攬輩同遊學。年近四十,始筮景德宮直,落落不偶。歲癸酉,贊世祖靖大難,四唼勳盟,三爲領相。諡忠成章順王后恭惠王后皆其女也。配享世祖廟庭。

韓堰 编辑

登第,官至吏曹參判。

新增韓致亨 编辑

官至領議政。諡質景

韓世桓 编辑

登第,官至吏曹判書。

孝子 编辑

高麗孫宥 编辑

州吏也。辛禑四年,寇所居里,兒女攬衣號泣,不顧,徑走母家,負而逃匿得免。

本朝慶延 编辑

性至孝。其父有疾,隆寒思食鮮魚。持網入水,得二鯉以進,病果愈。後二親歿,廬墓前後六年,奉祭祀一依《家禮》,與其妻手自割切烹飪,隣里皆化。成宗聞之,驛召引見於宣政殿,慰奬之,特陞四資,拜司宰主簿。未幾,出爲尼山縣監,吏民畏愛。及卒,邑人備葬需、油蜜以遺其妻,妻曰:「何敢累吾夫淸德?」皆不受。

新增金石鳳 编辑

與二弟同居,養父母甚孝。母死,哀慕盡誠,每朔望,必具酒食以餉父。人或感其誠孝,解衣助費。事聞旌閭。

題詠 编辑

二川西入錦江流 编辑

鄭以吾詩:大野南連文郡去,云云。

遊女田頭採澗[10] 编辑

李承召詩:東風微雨灑郊原,[11]色遙看入燒痕。山舘日遲花意動,野溪氷泮水流渾。牧童牛背吹蘆管,云云。信馬行吟驚物候,故園迢遞暗銷魂。

布穀啼春勸偶耕 编辑

前人詩:朝來扶病坐東榮,山色空濛雨乍晴。遠樹重重靑霧濕,遙岑隱隱白雲橫。垂楊拂地牽離恨,云云。莫遣風吹紅紫盡,更愁無處寄詩情。

金榜傳呼拱北樓 编辑

徐居正詩:鸞輿有底巡南國,云云。

天安郡 编辑

東至木川縣界十三里。南至公州界四十八里,至全義縣界三十三里。西至溫陽郡界十一里,至牙山縣界十六里。北至稷山縣界二十里,至平澤縣界六里。距京都二百十九里。

建置沿革 编辑

本東西兜率之地。高麗太祖十三年,合爲天安府,置都督按李詹集「王氏始祖聽倪方言,乃分湯井大木蛇山之地,置天安府」,疑是成宗歡州都團鍊使,穆宗廢之。顯宗復稱天安,爲知府事。高宗四十三年,避兵,入仙藏島,後還舊地。忠宣王寧州恭愍王時復爲天安府。本朝太宗十三年,改寧山郡。十六年改今名。

官員 编辑

郡守、訓導 编辑

各一人。

郡名 编辑

兜率歡州任歡寧州寧山

姓氏 编辑

本郡申、張、全、河、沈、盧。

敬、田竝村

王、孟竝續

豐歲方、徐、敬、花、河。

頓義李。

毛山朴、李、玄、金。

新宗方。

德興尙。

形勝 编辑

三國中心 编辑

《高麗史》:諺傳術師倪方太祖曰:「三國中心,五龍爭珠之勢,若置三千戶邑,鍊兵於其地[12],則百濟將自降。」太祖乃登山周覽,始置天安府

一方要衝之地 编辑

康好文《大召院記》。

山川 编辑

王字山 编辑

在郡東北十二里。鎭山。高麗太祖駐軍于此,尹繼芳奏以爲五龍爭珠之勢,因築壘觀兵,賜名王字城。王字者乃其山形也。

華山 编辑

豐歲縣。距郡四十三里。

留麗王山 编辑

在郡東十一里。木川縣界。

水潮山 编辑

在郡東南二里。

雙嶺峴 编辑

在郡南四十里。公州界。

車峴 编辑

在郡南四十五里。詳見公州

大川 编辑

豐歲縣北。距郡九里。

土産 编辑

磁器、陶器、秀魚、石首魚、地黃、白花蛇、眞魚、蟹。

烽燧 编辑

大鶴山烽燧 编辑

在郡南十八里。南應公州雙嶺,北應牙山縣燕巖山

樓亭 编辑

宣化樓 编辑

在客舘東。

李承召詩:歸來暫憩古寧州,客舘東隅有小樓。雲外碧岑如露髻,樹間涼吹解生秋。偶成籧栩還家夢,不覺龍鍾作客遊。只爲思親心最苦,登臨無地可消憂。

學校 编辑

鄕校 编辑

在郡東六里。

驛院 编辑

新恩驛 编辑

在郡北十里。

金蹄驛 编辑

在郡南二十三里。

寧豐院 编辑

在郡南四十五里。

大平院 编辑

在郡南三十五里。

三岐院 编辑

在郡南六里。

安定院 编辑

豐歲縣

加乙院 编辑

在郡北十五里。

南院 编辑

在郡南二里。

康好文樓記:爲州古。昔我聖祖之取甄氏也,駐軍十萬,築壘觀兵,以耀威虎,其屯營之所曰皷庭,其城曰王字,而州之設於是乎始焉。廟貌臨照一州,以惠福于州人,將五百年於此矣。

越癸丑春,予以朝命來守是州,謁太祖廟,退與吏民披圖籍,問州之故。惟是州處於三國之中,實一方要衝之地,故其傳舍、院舘之設,視他州尤爲急務。舊有院在州南,以待行旅,厥旣火于寇,無有肯構者,行旅以爲病。予方謀鳩材瓦,會國有耽羅役,未果。今守任君繼至,政和惠孚,人樂用命,而巍然院宇,出於旬月之間。行旅如歸,無風雨寒暑之窘,可謂能矣。院舊東向,樓又甚高,任君相其風水,順其面勢,改作南向,橫截逵道。又以爲凡所經營,期於久遠。大抵樓觀大高,則不能支風雨,易致傾危。於是爲樓院中,不高不庳,其規模、體制與州宜。且夫時當夏日,火雲炎赫,鑠石流金,暑雨蒸濕,澇塗相仍,行役往來,提携負戴,汗流被體,渴生塵,煩鬱困憊。登斯樓也,淸[13]爽氣可挹,神心夷廣灑然,若衣垢而澣,執熱而濯,如游汗漫。至其北風怒號,寒氣凜洌,砭人肌膚,飛雪漫天,日暮路遠,杳無人煙,氷霜綴髥,舌縮指落,牛馬僵仆。入斯樓也,芻薪以積,湯以熱,火以燎,體燠氣溫,如挾重纊,如在暘谷。于斯時也,南商北賈、西旅東客相見言曰:「噫!玆院樓,任君所構。」因其院以思其人,思其人以思[14]其政。由是任君之惠,加于時而及於後,不假太史之筆以垂聲烈,則斯樓之作,非偶然也。

近來風俗淆薄,交代之官互相猜疑,無他,忌其功能出於己也。予則不然,苟有益於世,雖在他人喜之,不啻若由己而致也。今自全羅幕道寧如京,爲之輟行登樓,徘徊觀覽者久之。嘗竊惟念所謂皷庭王字城者,宛如昨日,而興王之功,至今有賴。苟思聖祖創業之艱,則今日爲守令者,不得不任其興廢之責矣。此吾所以惕然于懷,未嘗一日而敢安者也。今任君能繼予志,卒有成績,是可書也。後之繼守者,以予爲戒,以任君爲法,亦寧人之幸也。任君君碩,秩奉常大夫,某州人。院樓告成卽乙卯秋,爲記卽丁巳春也。

大召院 编辑

在郡西八里。

楓川院 编辑

在郡北六里。

佛宇 编辑

廣德寺、開天寺、萬福寺、大鶴寺 编辑

俱在華山

留麗王寺 编辑

高麗太祖留宿,因爲名。

成佛寺、馬占寺 编辑

俱在王字山高麗太祖駐馬,因名馬占

祠廟 编辑

社稷壇 编辑

在郡西。

文廟 编辑

在鄕校。

城隍祠 编辑

在郡東。

厲壇 编辑

在郡北。

古跡 编辑

高麗太祖廟、王字城、皷庭 编辑

俱在王字山下。今只有古址。

豐歲[15] 编辑

在郡南二十七里。一名秭川。本百濟甘買縣新羅馴雉,爲大麓郡領縣。高麗初改今名。顯宗九年來屬。

懷古亭 编辑

在郡西。

李穀記:至正己丑之閏,余自以如京,其守成君乞名州亭曰:「昔我太祖將征百濟,有術者言:『若於王字之城五龍爭珠之地,築壘觀兵,則統三爲王,可立待也。』迺相風水,迺營此城,駐軍十萬,卒能取甄氏焉。其屯營之所曰皷庭,郡乘所載者如此。舊有亭在皷庭俯官道,所謂爭珠之勢實在宇下,而王字者乃其山形也。吾病其亭廢陋,且失其名,今已撤舊,擴而新之,幸名之,使人知此亭之作,非苟然而已。』余鄕距此僅餘三百里,其經過者固亦屢矣。之爲,余知之矣。民無定業,吏無定居,奚暇理亭榭哉?

丙戌之春,奉使而來,時則有李君龜乙爲之守,化草萊以成田,芟荊棘以開道,余知其良吏也。去歲秋,又覲省而歸,則今成君爲政,且半年矣,視李君之理,殆過之。下車數月,盡得民情,利則興之,害必務去。劭農勉學,均科救荒,以次而擧,民旣悅服。則出令曰:「而知而生之所自乎?此乃興王之地,故太祖之神宮在焉。今其殿宇圮陊,上漏旁穿,無以妥靈,敢曰顧享?爲人而不知報本,是不虔也。舘舍、公廨,所以奉賓客、嚴官府也。今皆荒廢不理,是示其慢也。不虔且慢,則有常憲,非惟守土者之責,雖爾人民,亦安得逭其誅?」皆曰:「唯命。」於是擧一邑之人,無問豪强,戶役而均程之,度材陶瓦,先新神宮、禮殿、齋房,一皆輪奐,乃安神棲,乃肅祀事。次及舘廨,且修且作,且勸且董,期以今年農隙,必欲訖工,無一不完者。適聞國家新政,當先除吏,乃曰:「吾將去,汝且可休工。量其材瓦之數,書而藏之,且戒主者,毋有所失以待新官,以畢吾志。」旣又謂:「玆亭據一州之勝,當四達之要,不可不作,剋日而成。」噫!成君以此州有祖王之遺愛,進瞻肖貌,儼然創業之姿,克敬克悚;退遊皷庭,杳爾行軍之迹,永懷永慕,敢不竭其心力,以報本復舊爲務乎?故其施爲如此,余故以懷古名其亭,亭之作,雖小不足書,然因是可見其餘,故幷記之。

成君元揆昌寧人,東韓名家東菴之外孫。

毛山部曲 编辑

在郡北三十六里。越入牙山縣北村

新宗部曲 编辑

在郡西八十里。越入禮山縣北村

德興部曲 编辑

在郡西六十八里。越入新昌縣西村

頓義鄕 编辑

在郡西六十二里。越入牙山縣西村

名宦 编辑

高麗弟弓、嚴式 编辑

太祖十三年,以大丞弟弓爲都督府使,以元甫嚴式爲副使。

孫抃 编辑

調判官,政最,超拜供驛署丞。高宗朝,累遷禮部侍郞。

成元揆 编辑

康好文 编辑

寓居 编辑

高麗全信 编辑

登第,官至同知密直司事。爲人莅事嚴重,請謁不得行。累爲外補,民有去思。平生不以生産爲意。晩年自號柏軒

孝子 编辑

高麗梁好 编辑

早年辭職歸養。及父母遘疾,取糞嘗其甘苦。旣歿,廬墓三年。父嘗悶季子無田廬,從父志,以己所得與之。事聞旌閭。

題詠 编辑

空庭闃靜萬籟息 编辑

東人季明叔詩:征鞍迫暮來天安,入門下馬閑盤桓。云云,落葉瑟瑟鳴欄干。碧天無雲瑩如洗,夜光露氣淸漙漙。胡床獨坐久不寐,孤白飛下天風寒。

一簾風雨回春寒 编辑

李穀詩:荒城阻雨心未安,欲去未去空盤桓。郡守憂民未暇食,難堪過客紛相干。況聞去歲天霜早,秋穀未霑零露漙。沈吟不覺日又晩,云云。

月明淸露空庭漙 编辑

偰長壽詩:季公鄕里隣新安,稼亭氣宇猶桓桓。迄今相去五十載,雄詞險韻誰能干?我來吟詠感疇昔,云云。古今才力邈難及,一碧萬里天風寒。

煙火兩三家 编辑

康好文詩:殘年得荒郡,云云。民散村皆破,侵海不賒。尋常防禦苦,南北送迎多。誰道爲州樂?愁深鬢已華。

沃川郡 编辑

東至報恩縣界五十一里,至靑山縣界五十二里。南至永同縣界四十六里,至全羅道茂朱縣界八十九里,至同道錦山郡界七十三里。西至懷德縣界二十一里,至全羅道珍山郡界三十一里。北至淸州界三十七里。距京都三百八十九里。

建置沿革 编辑

新羅古尸山郡景德王管城郡高麗顯宗京山府仁宗置縣令。明宗十二年,吏民執縣令洪彦幽之,有司奏除官號。忠宣王五年,陞知沃州事,割京山府所屬利山安邑陽山三縣以屬之。本朝太宗十三年,例改今名,自慶尙道來隷本道。

屬縣 编辑

利山縣 编辑

在郡南三十里。本新羅所利山縣景德王改今名,爲管城郡領縣。高麗顯宗九年,屬京山府明宗六年,置監務,後復來屬。

安邑縣 编辑

在郡東三十八里。本新羅阿冬兮縣景德王安貞,爲管城郡領縣。高麗初改今名。顯宗九年,屬京山府,後復來屬。

陽山縣 编辑

在郡南五十九里。本新羅助比川縣景德王改今名,爲管城郡領縣。高麗顯宗九年,屬京山府明宗六年,置縣令,後復來屬。

官員 编辑

郡守、訓導 编辑

各一人。

郡名 编辑

古尸山管城沃州

姓氏 编辑

本郡陸、全、黃、申。

金、全、柳竝來

利山朴、任、房。

沈、金、韓竝來

陽山明、張、朴、白、李、沈。

安邑宋、周、康、張、孟、鍾。

形勝 编辑

南紀之走集 编辑

徐居正《赤登樓記》。

山峻水淸,土肥物阜 编辑

南秀文《鄕校記》。

山川 编辑

馬城山 编辑

在郡北二里。鎭山。諺傳鄕人祭馬祖,故名。

智勒山 编辑

在郡南五十三里。

三城山 编辑

在郡西五里。有古城遺址。

東林山 编辑

在郡南二十三里。

月伊山 编辑

利山縣南五里。

摩尼山 编辑

在郡南五十里。又見永同縣

環山 编辑

在郡北十六里。

西臺山 编辑

在郡南二十里。

車灘 编辑

在郡東十里。

虎津 编辑

在郡南五十二里。源出全羅道茂朱縣德裕山,下流爲赤登津

赤登津 编辑

在郡南四十里。其源有三:一出全羅道德裕山,一出慶尙道中牟縣,一出本道報恩縣俗離山。經郡東爲車灘,東北爲化仁津,過懷仁縣末訖灘文義縣荊角津。至公州錦江,爲熊津。至扶餘白馬江。到林川石城兩邑界爲古城津。至舒川郡入海。

化仁津 编辑

在郡東二十六里。

土産 编辑

水鐵安邑縣枝內洞、紫草、人參、麝香、蜂蜜、安息香、地黃、茯苓。

城郭 编辑

西山城 编辑

距郡西五里。石築。周二千一百四十一尺,高六尺。有軍倉。

烽燧 编辑

月伊山烽燧 编辑

東應永同縣朴達山,北應環山

環山烽燧 编辑

西應懷德縣鷄足山,南應月伊山

樓亭 编辑

赤登樓 编辑

赤登院傍。

徐居正記:,劇郡,南紀之走集也。由京而之忠淸,由忠淸慶尙,使行旅之往復,蹄轂日相磨也。郡之東南三十許里有屬邑,曰利山;有江延袤,橫截數十里,赤登。臨其上有院有樓[16],實處逵道之樞轄焉。當大暑祁寒之時、盲風苦雨之日,行者之來止于玆。或値跋涉之難也、道途之晩也、牛馬之乏也、草竊之虞也,則有休焉息焉,登覽焉,信宿焉,燠其寒而涼其熱,其德於人可少哉?第因營構歲遠,頹圮殆盡。

正統己巳,和城崔侯來作守,政修弊袪。一日星駕適野,見赤登殘廢,嘆曰:「豈有長民者而忍視不救,令行路無所於歸乎?」慨然有重修之志。鄕之僧無着承侯意,普勸鄕閭,得財資若干,侯亦出私帑,以助其費。凡百締造,皆聽髡緇之募役者,無絲毫擾及南畝。經始於某年,斷手於某年。起樓三楹,宏敞廣豁,又有行廚,爲止宿之所。昔之湫隘傾壞者,今則一何巋然也!行旅之道于此,皆謳吟思侯之德不置。

予按《周禮》,凡國十里有廬,三十里有宿;後世十里一長亭,五里一短亭,皆所以接賓客也。國家之制,待王人使華,則於大道三十里,有一傳舍,有吏卒以掌之;待商旅,則於道里遠近,山川要害,量置院宇,募民爲主,給土田以復其役。是雖有上下公私之分,其惠人一也。今傳舍有主者,責有所歸,院宇則一無提管者,往往至於顚覆,莫之顧,此豈聖上優惠之意耶?今侯爲政,拳拳及此,其知所先務者矣。嗚呼!行惠政,使行旅願出於道,雖古聖賢,亦有取於斯者矣。之父老欲侈侯之德,求予言,[17]書歲月以還之。侯名善門,字某。繼侯而守,鄭使君承韶,亦有政聲。

趙浚詩:棲棲六月路三千,野渡無人獨上船。《採》、《出師》誰得計?赤登樓下水如天。

李稷詩:往來行旅日千千,爭渡江頭一隻船。更上赤登仍得句[18],白鷗閑泛水中天。

鄭以吾詩:自愧年來石二千,不如官渡濟人船。水禽尙厭前呵近,兩兩分飛割碧天。

驛院 编辑

增若驛 编辑

在郡西十八里。

嘉和驛 编辑

在郡西三里。

化仁驛 编辑

安邑縣南五里。

順陽驛 编辑

「陽」古作「良」。在陽山縣西四里。

土坡驛 编辑

「坡」古作「垷」。在利山縣西二里。

化仁院 编辑

化仁津岸。

增若院 编辑

增若驛南。

金川院 编辑

在郡南五里。

牛峴院 编辑

利山縣西。

栗峴院 编辑

利山縣南。

德水院 编辑

陽山縣南。

赤登院 编辑

赤登津岸。

佛宇 编辑

月菴 编辑

三城山

安養寺 编辑

環山

甘露寺 编辑

增若驛北。

黃丁菴 编辑

在郡北。

乾川寺、大聖寺 编辑

俱在東林山

寧國寺 编辑

智勒山。有高麗韓文俊所撰《僧圓覺碑》。

祠廟 编辑

社稷壇 编辑

在郡西。

文廟 编辑

在鄕校。

城隍祠 编辑

西山城

厲壇 编辑

在郡

學校 编辑

鄕校 编辑

在郡東一里。

南秀文記:沃川忠淸名郡也。山峻而水淸,土肥而物阜,淑氣所鍾,茂材是出,故士學爲他郡最。鄕之校,雖據爽塏地,樓臺缺焉,無以暢湮鬱迎淸曠,窘于溽暑者久矣。

正統壬戌春二月,郡守礪山宋先生慨其故,乃募游手,乃斲乃陶,建南樓九楹,不閱月而斷手。敎導李君貴通以先生之意走書,徵記於余曰:「群巒擁後,一溪縈前,南望有山,攢靑蹙翠,低揖簷端者,西臺也;西[19]五里許,繚如白虹,隱見軒外者,巨川也。[20]此斯樓勝槪之大略也。且樓之作,不于昔而于先生,豈偶然哉?子邑人也,大史氏也,請記其績。」

余不敢以文拙辭。於乎!長民者之道,惟治與敎而已,敎者乃治之本也,學,實施敎之具也,其有關於治道甚重。然世之居官者,大率惟簿書期會是務,惟囊篋細碎是謹,迂視興學,略不加意。而先生能以敎養爲己任,學校爲先務,乃於勸課之餘,又拳拳焉作新樓,嘉惠諸生者如此,將何以報先生之惠哉?今諸生之登斯樓也,滌而煩襟,雪而滯慮,絃誦之暇,挹灝氣、賞風景,得無有所觀感者乎?觀山之峙,而思《大畜》之多識;觀水之流,而思《習坎》之常德;觀魚鳶之飛躍,而思道體之察于上下。觀物以窮其理,反躬以驗其實,則不踰几席之近,而天地萬物之理已具;不外俯仰之間,而窮神知化之妙斯在。一視聽,無非學也;一動靜,亦無非學也。有能從事乎此,雖頃焉游息,不敢忽焉,庶不孤先生之惠也。[21]

先生名乙開。擢巍科,歷臺省,學[22]甚高,楷範儒林,治郡淸績,無愧古循吏。若玆一樓之微,於先生不足爲重輕,然觀是擧,槪見其爲政之知本也。四方長民之吏,必有聞風而作興者,況繼先生之後者乎?遙爲邑子賀,是爲記。

古跡 编辑

陽山 编辑

新羅武烈王百濟高句麗梗邊,謀伐之,以金歆運爲將。歆運受命,抵百濟之地,營陽山下,欲進攻助川城百濟兵乘夜疾驅,緣壘而入,營中驚駭不能定,百濟兵因亂急擊。歆運橫馬待敵,大舍詮知說曰:「今賊起暗中,公雖死,人無識者。」歆運曰:「大丈夫旣以身許國,豈敢求名乎?」遂揮劍,與敵鬪死。於是大監穢破、少監狄得、幢主寶用那皆赴敵而死。時人聞之,作《陽山歌》以傷之。

管城鄕 编辑

在郡西十五里。本郡古基。今稱植栗坪

酸汁巖鄕 编辑

在郡南十里。今稱銀所村

酢汁器所 编辑

管城鄕

於毛所 编辑

安邑縣

赤垷部曲 编辑

利山縣

摩尼山城 编辑

石築。周四千六百三十一尺,高五尺。

名宦 编辑

高麗裵得儒 编辑

政績最著。

本朝梁九疇 编辑

太宗朝知郡事。奉法公勤,臨民簡嚴。種柏西山三百餘株,至今官賴其利。

新增梁芝孫 编辑

政尙淸簡。

新增孝子 编辑

本朝金建 编辑

性至孝。遭父母喪,一遵《家禮》,啜粥三年。今上二年旌閭。

題詠 编辑

俯視驚蛇幾曲溪 编辑

徐居正詩:仰看危鶻千重嶂,云云。

怪石當頭危欲墮 编辑

李承召詩:長風度壑葉聲乾,雲棧縈紆九折盤。云云,矮松拂面凜生寒。

文義縣 编辑

東至懷仁縣界十一里,南至懷德縣界十七里,西至燕岐縣界四十一里,北至淸州界十二里。距京都三百二十六里。

建置沿革 编辑

百濟一牟山郡新羅燕山郡高麗淸州明宗二年置監務。高宗四十六年,以衛社功臣朴希實之鄕,陞爲縣令,改今名。忠烈王倂于嘉林,尋復舊。本朝因之。

官員 编辑

縣令、訓導 编辑

各一人。

郡名 编辑

一牟山燕山

姓氏 编辑

本縣朴、曺、李。

李、姜竝驛

山川 编辑

壤城山 编辑

在縣西四里。

漏峴 编辑

在縣東九里九巢里。有大小二石穴,其深不測,水旱無涸溢。俗傳九龍所棲,故里號九巢

摩物城山 编辑

在縣東十八里。一名金方山

九龍山 编辑

在縣西十二里。山頂有老人星殿古基,其畫像至今猶存。又見懷仁縣

國師郞山 编辑

在縣西二十八里。

月窟山 编辑

在縣南三里。一名玉女峯

猪子山 编辑

在縣西五里。

玉碎峯 编辑

在縣東一里。

大明山 编辑

在縣西二十九里。

龍穴 编辑

在縣東三里。邑人束火而入,縻繩以志其返。深入無底,下有巨潨,以火擲之,焰焰若螢火而滅。

利遠津 编辑

在縣南十五里。又稱荊角津

儉丹淵 编辑

在縣西二十里。

南川 编辑

在縣南二里。出金方山荊角津

新增椒泉 编辑

在縣西三十里。味如椒辢,浴之已病。

土産 编辑

蜂蜜、紫草、茯苓、安息香、白花蛇、訥魚。

烽燧 编辑

所伊山烽燧 编辑

在縣東三里。南應懷德縣鷄足山,北應淸州巨叱大山

樓亭 编辑

四山樓 编辑

在客舘東。

學校 编辑

鄕校 编辑

在縣西一里。

驛院 编辑

德留驛 编辑

在縣南三里。

茶亭院 编辑

在縣東二里。

廣濟院 编辑

在縣南七里。

荊角院 编辑

荊角津岸。

達山院 编辑

在縣西三十七里。

佛宇 编辑

石巖寺、見佛寺 编辑

俱在九龍山

妙高寺 编辑

國師郞山

維摩寺 编辑

大明山

奉先菴 编辑

槐方山

成佛寺 编辑

摩物城山

祠廟 编辑

社稷壇 编辑

在縣西。

文廟 编辑

在鄕校。

城隍祠 编辑

壤城山

厲壇 编辑

在縣北。

古跡 编辑

燕山鎭 编辑

高麗太祖庾黔弼爲征西大將軍,攻百濟燕山鎭,殺將軍吉奐

慈仁部曲 编辑

在縣[23]二十里。

壤城山城 编辑

石築。周三千七百五十四尺,高一丈。中有圓池,號大池。周一百九十二尺八寸。四面皆側石成砌。其深不測,水旱無涸溢。

寓居 编辑

本朝李英耉 编辑

孝子 编辑

本朝鄭恃、田敬生 编辑

俱旌門。

烈女 编辑

本朝朴氏 编辑

孫赫妻。夫死,廬于墓側三年,哀猶未盡,復居一年,剃髮爲尼。每朔望,親自行祭,二十餘年不少懈,鄕黨、宗族皆嘆服。事聞旌閭。

楊氏 编辑

縣人李貴和妻。年十九,夫歿,朝夕奠必親。服闋,父欲嫁,固辭,欲自縊,父懼不奪志。每値俗節,親上塚,至老病不能親詣,祭日必齋沐,向墓而拜。成宗二年,事聞旌閭。

附录 编辑

  1. 《三灘集ㆍ過椒水》「哀」原作「衰」。
  2. 《淡庵逸集ㆍ伏次拱北樓應製詩韻》「是」原作「時」。
  3. 《蓮軒雜稿ㆍ淸州望仙樓賦次觀察使孫公澍韻》「環」原作「冠」。
  4. 《大峯集ㆍ次望僊樓韻》「輦」原作「華」。
  5. 《東國輿地勝覽》「二」原作「一」。
  6. 《東文選ㆍ永慕亭記》「七十」原作「年七十」。
  7. 《東文選ㆍ永慕亭詩》「斯」原作「新」。
  8. 《高麗史ㆍ權和列傳》「勒」原作「敕」。
  9. 「誧之兄」系新增,但此处未标注。
  10. 《三灘集ㆍ過淸州》「蘋」原作「蘩」。
  11. 《三灘集ㆍ過淸州》「春」原作「草」。
  12. 《高麗史ㆍ地理志ㆍ天安府》「若置三千戶邑,鍊兵於其地」原作「若置大官」。
  13. 《東文選ㆍ寧州南院樓記》「風」原作「自至」。
  14. 「思其人以思」不见于《東文選ㆍ寧州南院樓記》。
  15. 此处应漏「廢」字。
  16. 《四佳集ㆍ沃川郡赤登院樓記》「曰赤登。臨其上有院有樓」原作「曰其仕;臨其上有古院,曰赤登」。
  17. 《四佳集ㆍ沃川郡赤登院樓記》「謹」原作「僅」。
  18. 《亨齋詩集ㆍ登赤登院樓》「仍得句」原作「樓上望」。
  19. 《東文選ㆍ沃川鄕校樓記》「西」原作「東西」。
  20. 《東文選ㆍ沃川鄕校樓記》续有「至若山光水氣,變化於朝夕者,不一狀」之句。
  21. 《東文選ㆍ沃川鄕校樓記》续有「或以斯樓爲流連光景之資,豈先生之所望者哉?請高着眼」之句。
  22. 《東文選ㆍ沃川鄕校樓記》「術」原作「行」。
  23. 此处应漏「東」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