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譜 大笑軒先生逸稿
卷之一
作者:趙宗道
1769年
卷二

詠蝸牛先生八歲作

编辑

遇陰之天出。遇陽之天縮。有家常負行。有角不能觸。

題遠志堂西厓柳先生江亭。在安東河隈。

编辑

遠志何能遠。當歸猶未歸。層氷寒雪裏。唯見釣魚歸。一作來往一簑衣

山陰縣次洪童子韻

编辑

衰翁病怯寒。不敢俯流丹。暢飮羅帷裏。寧知月照欄。

次韻郭存齋

编辑

兩岸楓光赤。江心秋桂舟。飄然一夜興。擬上玉京欄。

贈權章仲好文

编辑

十載花山面。洛下一夜情。宦思終無賴。不如松巖亭。

無題

编辑

湖上鳴琴酒一壺。壺傾酒盡典琴沽。醉來身在羲皇上。不獨無絃琴亦無。

次玄蘇韻

编辑

宗道其名字伯由。醒無思慮醉無愁。有時吐氣虹霓直。萬丈光輝翳斗牛。

與權章仲諸公泛舟廬江

编辑

生晩雖違壬戌秋。戊寅猶自泛仙舟。垂趐如輪無道士。淸風明月水空流。

次河太易受一

编辑

生平慣識酒杯傾。只喜堂中嘉客盈。爲問久藏新釀否。及時須漉甕頭淸。

次李都事汝實惟諴

编辑

無狀由來鼎餗傾。懶將欹器量虛盈。歸田豈在蓴鱸興。莫道秋風一樣淸。

次河進士太初天一二首

编辑

風塵廿載強爲官。好事於吾天所慳。一身四縣逢三黜。心上雖間跡未閒。

近來頗得衰年味。獨坐江郊管水雲。雲水無情難託契。不妨心事託諸君。

次孫禮甲

编辑

麗日遲遲春滿城。雨餘芽甲已生生。期期醉語三行笑。草草行裝一橐輕。細酌淺斟豪客興。殘燈蠹卷腐儒情。促打蹇驢到華館。淸罇相對噢梅馨。

簡牘

编辑

答柳仁同應見雲龍

编辑

民田水。官舍火。公之爲政。在於水火之間。何似陽山太守。飮白酒。插黃花。逢人輒大笑。

與權章仲

编辑

謹承垂賀。感則感矣。不敢當不敢當。無聞之齒。更添一籌。方懼與草木同腐。而垂敎至此。惶悚惶悚。宗道賀新之詞。只望進道加隆。楊風梧月。欣欣於罇俎之間而已。伏惟尊照。丁丑

寒梅傳信。將啓蟄起之萌。老木生華。想膺螽斯之慶。佳賓滿座。旨酒盈罇。宗道耿耿殘燈。寂寂旅館。無聞之齒。更添一籌。二毛之鬢。已見百莖。恭承垂賀。反躬未安。己卯

松巖醉劇。狂態可愕。伏俟譴緘。而今承尊示。何無一語及此。觀物韻。不記其作。寧能收諸袖裏也。郵客有切親尊丈。得病。命將垂絶。心亂罔知所措。己卯春回松巖塢上。福臻觀物堂中。閒弄一丸。三十六宮之昭晰。韋編三絶。二十四氣之循環。宗道貪戀于今。伎倆猶昔。望門牆而不進。緣負薪之有憂。聊送華虫。以賀景福。庚辰

獲覩淸儀。鄙吝皆消。歸來飽飫。如有所得。又承下問。感懷罔喩。近欲與義仲。共進拜話。

南義仲今日子時永逝。公平日相厚。故敢告其訃。醉過溪墅。濫投塵踵。適値公不在。以古句留刺。皆醉夢裏事也。今承垂問。以考亭莫頻來之句拒之。昨日閽人之辭。無乃閉門不納之意耶。人之誠。不可廢。謹當三進。宿醉未醒。草草。

上金巡察士純誠一

编辑

今晨到山陰。則羅兵尙未踰入良峴云。午前當到咸陽。義將來救之奇。若無急的之音。欲向南原乞師。未審令意何如。晉城地險。若堅守數日。可以及救。令其留意。今日賊勢何如。若來犯宜境。兵使諸將。可以尾擊。若直向於束峴。郭正郞之兵。亦可尾擊。大槪救兵朝夕可待。只在節制善處。壬辰

伏問令候何如。巡到何地。今刻見安軍官。伏聞日邊消息。伏喜伏喜。某追令行未及。因與都事共來居昌。往見金志海于陣中。數日留話。昨到于縣。明向咸陽。得聞令行入界。卽欲進拜。

伏問令體何如。今聞昌原賊勢。將有再犯內地之計。人心洶懼搖動。此雖訛傳。我若無備。其將何恃。仄聞成天祉兵發於康津云。令須馳下一書促之。留屯於咸安。以郭義士堅守鼎津氷灘。如何如何。元帥守城。事體未穩。晉牧病漸差復。可以臥治其軍。使徐金海輩佐之。令居便近之地以節制之。何如何如。

伏聞節鉞往來於江左江右。如履平地。此國家生靈之福。仰賀仰賀。某送家眷于家山。留在咸陽。聞舊使令日將踰八良嶺。故舊之情。不可無餞別。明當往拜幨帷於居昌。

兩宣傳過縣。伏審天兵恢復西京云。開城,漢城。次次克復。臣民抃舞。何可量也。備邊關只來于水廂。而不及道主。此何等事耶。措置事宜。伏乞勿以無命令而盡心焉。如何如何。江右無閫主。只有兩義兵。不可與之相貳。更乞念同舟共濟之義。如何如何。兇賊隻輪不返。大駕還都。矗石樓上。把杯相賀。同呼萬歲。如何如何。癸巳

伏問巡候何如。某僻在一隅。天兵消息。全不聞知。引領北望。悶迫無際。令見傳關。有南下之奇。未有正奇之語。吏民皆失色。相顧訛言。因以洶洶。夜寢無寐。心火如焚。一道許多糧餉。在知禮地。尙州,開寧之賊。尙未遁去。則豕突斷餉之患。有不可勝言。護守之計。不可不嚴。節制之策。不惜下示。何如。昌原熊川。新賊充斥。欲因內地運餉空虛之隙。以肆其毒。道路傳播。人心洶洶。此亦訛說。而鎭壓之策。亦不可忽也。

祭文

编辑

祭盧玉溪文戊寅

编辑

行追曾閔。學源周,程。一團誠慤。萬理昭明。人間奎璧。席上春風。德業蓋世。孰能形容。木稼于晨。樑折山頹。當宁震悼。黎庶興哀。士失箴鑑。國無蓍龜。鰍鱔競舞。誰復鎭之。嗟余小生。丱角摳衣。事同一家。得以依歸。今其已矣。撫膺長慟。哭奠菲薄。惝怳若夢。嗚呼哀哉。

祭金鶴峯文癸巳

编辑

直節載國簡策。勳業著人耳目。此則萬古不死而長存。吾何復贅說也。論事則未嘗偏執己見。咄咄乎吾儕之分受其責。臨終則未嘗語及家事。諄諄於漢賊之不可兩立。此吾所獨見。而非衆人之所共識也。地下雖曰相逢。此別寧不痛哭。

墓表

编辑

先考妣墓表

编辑

嗚呼。此考妣墓也。我趙氏。世籍咸安。有諱悅。仕麗朝。官至工曹典書。卽先考六代祖也。五代祖諱安。贈司僕正。高祖諱旅。進士。贈都承旨。曾祖諱金虎。僉知中樞。贈漢城左尹。祖諱壽萬。將仕郞。考諱應卿。司憲監察。妣柳氏。承仕郞諱亨昌之女。府君諱堰。字沃汝。幼有志操。及長。學于圭庵宋先生麟壽之門。好學篤行。大爲儕輩推服。以蔭補濬源殿參奉。俄而連遭內外艱。不復仕進。頤養于家。配孺人姜氏。高麗上柱國殷烈公民瞻之後。曾祖諱老。成均大司成。祖諱叔淮。南原府使。考諱熙臣。鐵原府使。妣金氏。海州牧使諱克鏘之女。生孺人。歸于趙氏。事舅姑以孝。奉祭杞以誠。閨範爲一門冠。生一男一女。男宗道。生員。女適進士盧士訓。副提學槇之子也。宗道娶平安節度使李俊民之女。生三男二女。男曰英海,英漢,英混。皆幼。我先妣生於正德癸酉八月二十四日。卒於嘉靖癸亥二月初九日。是歲五月十九日。葬于防禦山下林洞兌坐震向之原。我先考生於正德丁丑正月二十四日。卒於隆慶庚午十二月初八日。翌年三月二十三日。葬于孺人墓之西畔而合封焉。立短碣。略敍世系及生沒葬之年月日云。昊天罔極。可勝慟哉。辛未十二月日。男宗道泣血謹記。

鬻畫像

编辑

有像儼然。大帶深衣。端拱方嚴。碩人其頎。一紙而可賭千金。儘萬古而流徽。丁五緯之示瑞。有大儒之挺生。身膺鄒魯之緖。氣稟光岳之精。上無傳兮下無授。自暗合乎道妙。天津日暮杜宇叫。金陵塵起南士來。曰熙曰豐。赤子哀哀。剝而必復。閉則有開。伊人入相。萬手加額。佐女堯而致治。復成憲之較若。於先王之不忘。務親賢而樂利。兆民皡皡。三代其四。多士濟濟。慶曆其再。天不助順。岱岳乃壞。木稼當年。哲人云亡。嫠婦亦髽。萬姓如喪。澤已洽於人髓。世皆慕乎羹墻。嗟九原不可作兮。想彷彿乎儀刑。占繪事之後素。凜不昧而虛靈。幻毫髮於筆端。儼洛中之相公。依然耆英殿上。宛乎獨樂園中。非圖畫於凌煙。豈丹靑之褒鄂。風彩威儀之不忒。懦可立兮薄可肅。尸此繪事。哿矣龍眠。日傳千紙。家輸萬錢。士夫慕其蓍龜。後進承其警覺。宜心悅而誠服。何金帛之足惜。彼抱布之蚩氓。亦何有於好名。信靑天與白日。奴隸亦知其淸明。擧一世而好之。諒由中而非外。嗚呼。儀刑可繪。德不可繪。眉目可畫。誠不可畫。一身眞實。四海治化。芳馨旣流於萬祀。圖畫何煩於一幅。思其人又愛其像。亦可見當時之悃愊。聊作贊而一唱。續考亭之餘筆。贊曰。字兒童誦。姓走卒知。行千載範。言百世師。施及普天。像在半壁。嘉惠後學。象留方策。春風氣象。秋月精神。我思前修。實開我人。

學校

编辑

對。執事先生。從容函丈之上。特詢學校之方。其挽回世道。欲升至治之意大矣。愚也菁莪敎育中一物。敢不倒廩傾囷。以復明問之萬一。竊謂國家之儲養人材。所以需於用也。儲養之方。在於學校。而學校之政。不過明倫善俗而已。蓋人性雖善。氣稟拘之。自非上智之資。敎之則善。不敎則惡。理固然矣。是以。古之聖王。設學校而敎之。先之以掃灑應對。繼之以誠正修齊。皆所以責治平之效也。其爲敎也。彝倫日用之間。孝弟忠信之道。故治隆俗美。而學校之政修。及于後世。其爲敎也記誦詞章之習。決科干祿之利。故陵夷頹敗。而學校之政毁。然則學校之興替。只在於人主之身。得之於躬行心得之餘。而推之於化民成俗之道者。夫豈外於講正學。以正其心乎。請因明問而陳之。羲農以上。學校之制。雖不可詳。而繼天立極。作君師而成治敎者。遠自羲農。則邈乎其不可議也。東膠西庠。舜之學也。堯之時。未聞有學。而司徒典樂。唐虞之職也。堯舜之設敎。夫豈相異哉。夏校殷序。隨時設名。雖有敎射之異義。而其所以爲學則同也。周之庠。有成均辟雍之名。其取義。雖在於禮樂明和之別。而其所以爲敎則一也。唐虞三代。學校之制。雖不得詳其次第節目。而古先哲王。躬行敎養之道。非後世之所能及也。兩漢及唐。雖有學校之設。聖遠言湮。口耳失眞。其所以爲學。不過尋章摘句。一切以就功名而已。何足爲今日道哉。有宋之初。否運纔回。學校之政。壞亂極矣。天下之大。只有四書院。理勢然也。厥後濂洛關閩。眞儒輩出。上接鄒魯之遺緖者。夫豈培植之所致。天運循環。陰翳開霽。文奎示瑞。已在於肇基之初矣。洪惟我朝。列聖相承。莫不以學校爲輔治之本。內設成均。以待俊秀。卽古之大學也。又立四學。以養蒙士。卽古之小學也。外以州縣。各設鄕校。卽古之鄕序黨庠也。我祖宗創制之意。稽之三代。齊休竝美。嗚呼盛矣。奈之何近年以來。人私其身。士私其學。靑衿鼓篋。名居首善者。旅進而旅退。州縣生徒。相視而怠散。所慕者科擧。所圖者利祿。讀書則摽竊章句。以爲問答之資。則買櫃還珠而已。著述則詭誕文詞。以爲捷科之利。則反道悖理而已。以學問思辨爲何事。以禮義廉恥爲何物。士習如此。國何恃哉。敎無所施。委之於世道耶。倚席不講。責之於博士耶。宜乎執事之憂也。愚聞之。學校之政。不患法制之不立。而患義理之不足以悅其心。三代之學。因時之宜。同異之損益。雖若不一。皆以義理之悅其心。如芻泰立悅其口。故因其性分之所固有。職分之所當爲。治而敎之。以復其性。則無不同也。愛親敬兄。忠君弟長。卽所謂秉彝。而人所同得者也。其敎始於孝弟忠信。終於修己治人。各有條理。循序漸進。匡直輔翼。優游浸漬。則用之朝廷。措之國家。人受其福矣。然而一國之本。在於一人。一人之身。主於一心。人主之心正。則一國之人心無不正矣。躬行心得於九重之上。而風行草偃於萬有之表矣。不先定其心身。而徒以科擧取士。爵祿縻人。欲望其學校之修。士習之正。得乎。誠能正其心身。推之敎化。治隆於上。俗美於下。然後又得如伊川安定者。付之以學校之任。看詳國子。改試爲課之規。湖蘇條約。經義治事之法。特措置中一事。上有舜禹湯文之心學。則下必有唐虞三代之學校矣。執事之問。愚旣略陳於前。而篇將終矣。別有獻焉。三代以前取士之法。不在於科擧。故樂正。崇四術立四敎。順先王詩書禮樂以造士。大司徒以鄕三物。敎萬民而賓興之。敎養有豫。取人有法。如此也。漢唐以下。亦有賢良方正之科。孝廉之擧。十科取士之法。名實相稱。雖不可知。用人之道。不拘於一端。亦可知矣。今則不然。不問才器之當否。人物之賢邪。千百爲羣。使之競爭。而文理粗中程式。則登庸而勿疑。此果敎之以禮義相先之道乎。學校之頹廢不振。職此然也。累世積弊。雖不可卒革。而嘗聞近世豪傑之士。輔佐中廟。建議取士之法。選其德業操履。爲士林素所推服。爲薦科擧。卽三代樂正,司徒之遺法也。不幸媢嫉乘機。哲人云亡。良法美制。亦隨而廢。其不可復行於今日耶。言之嗚咽。扼腕長歎也。謹對。

雜著

编辑

倡義文

编辑

急君父之病。而攘夷狄之禍者。義之先也。圖國家之危。而忘死生之患者。貞之大也。靈萬物而爲人。秀齊氓而爲士。何謂靈。爲其有君臣父子之倫也。何謂秀。爲其識義理向背之分也。旣食毛之皆臣。寧肥祿之獨死。匪茹至太原。古或有之。直斥犯京師。今其極矣。乘輿播越。漠風之何處。宗廟震驚。哀陟降之誰依。鼠竄鳥伏。率多林翼之投戈。殺妾食馬。未聞張巡之守死。此豈臣子之可忍。斯實人理之難堪。二百年之培養安在。六十州之忠義掃如。哭大荒而無歸。擧白日而何顔。父母有疾。寧委命而不藥。大勢旣去。或賴天而克復。死誰可樂。網天地而無逃。生縱欲偸。屈犬豕而忍活。等其死也。寧死於義。敢望生乎。捨生於仁。背國事讐。其可安歟。髡頂染齒。其可耐歟。官軍逋散。咸怖刑而不出。義旅興聳。庶奮忠而爭赴。況主上西幸之日。下哀矜惻怛之敎。別揀致命之臣。特遣招諭之使。綸音纔降。聞者莫不墜淚。星諭所及。見者應思殞首。良願諸君子。讀書平日。皆懷報國之志。臨危此時。宜豎死君之節。其各敦勸父兄。激勵子弟。徵起鄰里。奬率奴僕。或帶弓矢。或佩刀劍。團結作隊。踊躍鼓動。以應招諭。以灑國恥。玆豈邦本之幸。亦祛門庭之寇。且逃軍避卒。若能自現聚屯。則非惟前罪盡貰。亦復後賞可期。更冀十分開諭。俾知順逆。千萬幸甚。誠如是也。生爲烈夫。死作英魂。葬刻鮑信之形。陵圖龎德之狀。與其巽懦而生。曷若慷慨而死。倘緣義徒之勤王。得見天路之再淸。未必皆歸於淪沒。胥將共享乎中興。豈不休歟。宜各勉之。嗚呼。天理民彝。有不容泯。天綱人紀。寧肯永墜。觀此一張通文。必有千聲痛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