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 壄隱逸稿
卷六
作者:田祿生
1714年

附錄 编辑

世系圖 编辑

一世 二世 三世 四世
得時 子存 勝允 公逸
潭陽府人,至元乙亥文科一等,高麗忠烈王時官至府使。 判典校寺事、進賢館直提學 知都評議 知諫議大夫
五世 六世 七世 八世
希慶 祿生
判司僕寺事 朝奉郞、知榮州事贈奉翊大夫、密直副使。配熊神徐氏長沙監務成允之女。 卽先生。事實詳見歷官略及家狀。○先生後孫緜遠,不可盡記,今限五代錄之。 宣務郞、利仁道丞○子漢老
禮賓寺正○子
長沙監務○子
貴生
耒隱,三司左尹。曾孫可植魁文科,禮曹判書,贈領議政。可植玄孫佐命以孝行,拜官㫌閭,追贈右議政。佐命女適右議政鈴原府院君平靖公尹壕,寔生貞顯王后,配我成宗大王,誕我中宗大王
祖生
耕隱,工曹典書,有大村儲時望。恭愍王付托甚重,至以霍光諸葛亮期之。與鄭圃隱夢周相善,爲道義交。及歿,圃隱有《夜夢耕隱先生》詩。
九世 十世 十一世 十二世
漢老 熙祖
副尉公,事實詳見家狀。 生員 參奉
旡后
縣監
景祖
進士
汝祖 君末
孝溫
生員 宣傳
悌温
旡后
仁雨 守明
永元
文科,黃海監司。
永亨
永利 繼曾
以徵士爲佐郞,被士禍,謪羅州云。 公五代孫,有秋,卽松潭公
永貞
永成
雨泰 孫達 漢壽
左通禮 主簿

壄隱先生遺像 编辑

按:今去先生已遠,眞本顧無可據,而旣有諸公所著讚文。故姑且存其依摹之地,以竢藏之者云。

壄隱先生歷官略 编辑

謹按:今去先生下世之年,已三百有四十年矣。不幸遺草已缺,家牒無多。試以東國史記、諸家詩文及群書等語,採爲歷官略如左。而其不稱年譜者,以斷爛文字,剔搜撰次。故先生年甲、科年、享壽,俱未得詳;所歷內外本、兼諸職,亦未盡錄。而雖其所錄者,其年月或有未詳,亦有後先故也。若其德行文學與夫義節之可記者,自有家狀,故茲不註脚。後之觀者,繇是而尋諸狀,則庶幾知先生平生之萬一云。先生行狀及墓道等文,未知其初果有無,而今旣不可見,則其階之所進,爵之所封,又無可據也。至於諡號,則高麗時大臣、宰相,雖皆得之,而恐先生被禍之後,權姦纔去,而國隨以亡,故未及有易名之典耶。

舊說,先生家居于潭陽府檠臺山原栗川之里。中年,屬其舊基于公家,以建文廟。故潭州父老,至今稱鄕校爲先生舊址。蓋先生自此移占于石城縣屛村面山上里,而先生之孫孝子副尉公旌門,尙立其遺址云。

高麗忠惠王朝,先生登第。見《高麗史》、《輿地勝覽》、《東國名宦錄》、《耽羅志》。下同。○按金齊顏《師友名行錄》曰:「五歲,知讀書;八歲,《詠盆松》詩,見者異之。及登第,以文名著稱。」○按:忠惠前後卽位,皆有設科,而先生於忠穆丁亥年間,由司錄轉校勘,則其登第當在後元年庚辰以後也。

濟州司錄。按:霽亭李公曰:「用牛刀則二州之遺愛尙存。」○按《輿地勝覽》、《東國名宦錄》、《耽羅志》,載濟州名宦。

入爲典校校勘。見《麗史》。

忠穆王三年丁亥春,先生以校勘,爲整治都監官。見《麗史》、《東國通鑑》、《東國史略》、《麗史提綱》。下同。○按:時王正獻金龜峯永旽謹齋安文貞等,爲判整治都監事。

三月,先生以都監官,究治權豪,杖殺皇后族弟奇三萬。行省理問所下先生及佐郞徐浩等于獄。按:四月,左政丞金永旽告王爭之,乃自繫行省獄。又五月,政丞王煦金永旽呈書于僉議府,冀轉達中書省。

十月甲午,三萬之死,遣直省舍人僧家奴,杖整治官先生及白文寶申君平徐浩等十餘人。

忠定王二年庚寅九月,先生中征東鄕試,以嘗究治權豪沮,未赴制科。見《麗史》、《東鑑》。○按:時左獻納白彌堅、前典客寺丞金仁琯,同中鄕試,應擧于元。○按:以鄕試應制科者,年未滿二十五,則不許其赴,而先生特以權豪所沮不赴,則其年已過二十五歲,可知矣。

嘗錄禁中題名記。見《麗史》

恭愍王朝,先生嘗除御史。見《牧隱集》。○按《麗史》,以司憲糾正,間爲監察御史。而先生後經殿中侍御史及侍御史,則此云御史,恐是監察御史也。○按《牧隱集》,有《次韻田御史某二首》,而觀其詩語,則似在恭愍卽位之後,牧隱登第之際,故今係于此。

六年丁酉九月,先生以起居舍人,與諫議李穡、司諫李寶林鄭樞等上書,極論鹽鐵別監之弊。見《牧隱集》、《麗史》、《東鑑》、《東略》、《輿地勝覽》、《提綱》、《東史會綱》。○書在本稿。

遷殿中侍御史。見《麗史》。○按《麗史》,恭愍五年,改監察持平,爲殿中侍御史。

嘗除雞林判官。見《益齋亂稿》、《牧隱集》、《圃隱集》、《陽村集》、《輿地勝覽》、《東國名宦錄》、《盆城志》、《海東雜錄》、《大東韻玊》、《東京雜記》。○按:時則有《贈金海妓玉纖纖》詩。○按:先生有《雞林東亭》詩,恐亦在爲判官時也。○按:益齋李文忠公詩曰:「田郞作倅吾雞林,父老至今懷德音。」又按:權文海《海東雜錄》曰:「有聲績,益齋作詩思之。」○按:霽亭李公曰:「用牛刀則二州之遺愛尙存。」○按:《輿地勝覽》、《東國名宦錄》、《東京雜記》,載慶州名宦。

嘗爲舍人,公上三書。見《牧隱集》。○按:三書皆逸而不傳。○按:已上兩條,以《牧隱集》寄贈詩編次觀之,在於戊戌、己亥年間,故今係于此。

十年辛丑春,以司諫出爲全羅道按廉使。見《益齋亂稿》

五月,奏啓極陳寇防禦之弊。見《麗史》、《東鑑》、《會綱》。○啓在本稿。○按:益齋李文忠公送先生詩,極言南方痼弊,至有「馳奏得令明主知」之句。而先生果有是啓,則其交勉盡職之美,可見矣。○按:霽亭李公曰:「按駱轡則一道之休稱大著。」

嘗拜郞中。見《平齋集》。○按《平齋集》,有《與田郞中同宿》詩,而未詳其年。第李公亦於辛丑秋,按廉慶尙,則恐在此時,故今附焉

十一月丙寅,王南狩,先生以侍御史,扈駕從之。見《麗史》。○按《麗史》,恭愍五年,改監察掌令爲侍御史。○按《麗史》,是年冬,紅賊渡鴨綠江,至興義驛。至是王南狩,先生扈駕從之。侍中洪彥博李嵒、知樞密院事柳淑、知奏事元松壽、承宣李穡等亦從之。○又按《麗史》,十二月壬辰,王到福州,乙未,幸暎湖樓遊賞。

嘗拜中書舍人、知製誥。見《牧隱集》。○按:時則有李穡辭免左代言不允批答。○按《牧隱年譜》,辛丑十二月,轉左承宣;壬寅三月,改右代言。蓋其辭免,實在辛、壬年間。而先生時以中書舍人,製《不允批荅》矣。

十一年壬寅春,官制行,改內書舍人。見《圓齋集》。下同。○按《麗史》,是年,改中書舍人爲內書舍人。而《圓齋集》亦曰「田內舍某」,則其爲內書舍人,無疑矣。○按《麗史》,是年二月辛丑,王發福州;癸卯,駐尙州。○按:先生有《映湖樓次韻》詩,恐先生扈駕在福州時也。

夏,先生扈從留尙州按《圓齋集》云:「李韌正言扈從至尙州,寓舍北有四松,倚松結茅,以爲避暑之所。田內舍名之曰『四君子亭』。」蓋在是年夏也。

六月,以諫官上疏,請罷知密直司事睦仁吉見《麗史》、《東鑑》。○疏在本稿。

九月十九日辛酉,先生侍從拱北樓,和進權漢功舊題詩。見《麗史》、《輿地勝覽》。○詩在本稿。○按《麗史》,是年八月乙酉,王發尙州;壬辰,至淸州。○按:時王命知申事元松壽、代言李穡成士達次韻製進。於是,左政丞洪陽坡李杏村黃檜山曁諸大夫儒士,皆和進。

十二年癸卯閏三月乙酉,以典理摠郞,錄辛丑扈從功二等。見《麗史》。下同。○按《麗史》,恭愍十一年,改吏部爲典理司,以侍郞爲摠郞。○按:《麗史》,是年二月乙亥,王發淸州;壬午,還京師。甲申,賀還都。閏三月乙酉,錄功臣,先生以扈從功,錄前司宰令金暉下,典法摠郞權鑄上。

嘗累轉左常侍。按:先生本傳云:「錄功爲二等,累轉左常侍。」然則自典理摠郞,至左常侍之間,多歷他職,可知矣。

是年,修聘浙東見《陽村集》。○按:《綱》、《鑑》、《會》、《纂》曰:「時方國珍台州台州,屬浙東。」○按:時築隱金公方礪爲副。

十三年甲辰六月乙卯,先生還明州,司徒方國珍遣照磨胡若海,偕來獻沈香、弓矢及《玉海》、《通志》等書。見《麗史》。○按:明州,屬浙東國珍或作谷珍

十一月丙寅,拜監察大夫。見《麗史》、《東鑑》。○按《麗史》,忠宣後,改司憲府爲監察司,以大司憲爲大夫;恭愍五年,改監察司爲御史臺,大夫如故。十一年,復改御史臺爲監察司。

十四年乙巳二月,王以魯國公主娠彌月赦,先生與掌令李茂方擇情不可原者,復囚之。見《麗史》。下同。○按《麗史》,恭愍江陵大君,尙魏王女,是爲魯國公主

時倖宦上護軍尹祥譖于王,王將下先生獄,侍中慶千興諫乃止。

四月辛丑,以監察大夫如,進禮物于皇太子,又贈廓擴帖木兒瀋王等。按:時宦者府院君方節爲副。

是月甲辰,爲密直提學。

七月庚辰,除雞林尹。

十五年丙午三月庚子,又爲密直提學,聘于河南王廓擴帖木兒見《麗史》、《東鑑》、《提綱》、《輿地勝覽》、《靑丘風雅》、《海東雜錄》、《大東韻玉》、《海東文獻錄》。下同。○按:時軍簿佐郞金齊顏爲書狀官。

六月壬戌,先生還自燕京

十六年丁未七月壬辰,爲慶尙道都巡問使,出鎭合浦霽亭詩、《圃隱集》、《陽村集》、《箋解古文眞寶》、《麗史》、《輿地勝覽》、《東人詩話》、《詳說古文眞寶》、《東國名宦錄》、《盆城志》、《海東雜錄》、《大東韻玉》。○按:時則有《題合浦營》詩。○按:霽亭詩註曰:「至正丁未,出鎭合浦淸心省事,久不遞代,從民望也。」○按:鄭圃隱權陽村兩集,皆云:「金海玉纖纖者善彈琴,故宰相壄隱田先生嘗倅雞林,愛之有贈一絶。後十餘年,先生出鎭合浦,時纖纖已老矣。呼置左右,日使之彈琴。樓中題詠,多用其事。」○按:《輿地勝覽》、《東國名宦錄》,載昌原名宦。

嘗購來《古文眞寶》,始删增,刊行于世。見《箋解古文眞寶》、《詳說古文眞寶、舊說》。○按:舊說,先生嘗奉使入中國,始購來《古文眞寶》,手自删增。其鎭合浦時,刊行于世。故至今讀《古文》者,必稱先生用功。○按:先生再鎭合浦,則已上諸事,未知必係於是年,而今姑附焉。

嘗拜政堂文學。見《師友名行錄》。○按:齊顏,於戊申被禍,而其所著《師友名行錄》,已言「累遷政堂文學」,則先生在此時,亦經是職矣。

二十年辛亥三月同知貢擧,取金潛等三十一人。見《麗史》、《牧隱集》、《歷朝榜目》、《宜春世乘》。○按:時牧隱知貢擧。○按《麗史》「舊制,二府知貢擧,卿、監同知貢擧」。又云:「國俗,掌試者,謂之學士,門生稱之則曰恩門。」○按:曹伸《謏聞瑣錄》曰:「之座主、門生之間,嚴如父兄子弟,故甚重貢擧之職。」○按:時全伯英李行南在李伯由金若采柳寬金若恒金震陽廉廷秀曺庶等亦登第,皆知名士也。

七月己巳,拜司憲府大司憲。見《麗史》、《東鑑》、《潭陽田氏族譜》。○按:時辛旽伏誅,流孫湧,以先生代之。

二十二年癸丑七月,先生復爲政堂文學。見《麗史》、《牧隱集》、《東人詩話》、《輿地勝覽》、《海東雜錄》、《大東韻玊》、《海東文獻錄》。

是月乙巳,以本職爲江寧府院大君師傅。見《麗史》、《提綱》、《會綱》。○按:時王命會文臣于前政堂李穡第,議改牟尼奴名曰,仍封爲江寧府院大君。命儒臣政堂文學白文寶及先生、大司成鄭樞等爲師傅。

是年,嘗爲西北面都巡問使兼平壤尹。見《麗史》、《東鑑》、《提綱》、《陶隱集》。

張衡叔爲幕府。見《陶隱集》。○按:張衡叔,未考其名。

十二月戊戌,有僧釋器同行僧者,在平壤府謀亂。先生與西海道都巡問使金庾,捕獲斬之。見《麗史》、《東鑑》、《提綱》

二十三年甲寅四月丁未,以判開城府事,再爲慶尙道都巡問使,出鎭合浦見《麗史》、《東鑑》、《輿地勝覽》、《東國名宦錄》。○按:初以崔瑩爲都巡問使,因大司憲金續命、持平崔元濡啓,令都堂、臺諫薦可代者,以先生代之。

李集爲幕府。見《遁村雜詠》、《陶隱集》、《三峯集》、《陽村集》、李仁孫《固城館題詠》。

嘗東狩西征,入于固城見《遁村雜詠》。○按:遁村李公《固城感懷》詩,有「元戎東狩復西征」及「木葉蕭蕭下古城」之句,恐先生出狩,似在秋日也。

嘗賜推忠贊化輔理功臣之號。見《麗史》、族譜

嘗拜藝文館大提學、知春秋館事,階匡靖大夫。見家藏牒、《潔城家藏行蹟》。下同。

嘗兼司憲府大司憲。

辛禑元年乙卯正月,爲書筵師傅。見《麗史提綱》。○按:時以先生及李光陽茂方爲師傅。

夏,以門下評理,與諫官李詹等請誅李仁任見《十九史略補》、《麗史》、《東鑑》、《東略》、《提綱》、《東史纂要》、《輿地勝覽》、《海東雜錄》、《大東韻玉》、《海東文獻錄》、族譜。下同。○按:恭愍十八年,大明太祖高皇帝遣使告定天下,明年,始行洪武年號。及前年九月,恭愍被弑時,侍中李仁任方擅國柄,懼天子興師問故,渠當其罪,密遣金義殺帝使,欲與贊成事池奫使。大司成夢周、典校令尙衷上疏力爭,先生與獻納李詹、正言全伯英,直請誅仁任

七月,先生與判典校寺事朴尙衷,同杖流道卒。按:時鷹揚軍上護軍禹仁烈、親從護軍韓理仁任意上書,下李詹全伯英獄,使池奫及判三司事崔瑩鞫之,先生與尙衷同逮獄,杖鞫甚慘。仁任曰:「不須殺此輩。」乃流之,皆道卒。又杖流李詹全伯英,並流夢周及三司左尹金九容、典理摠郞李崇仁等。

有明高麗國推忠贊化輔理功臣、匡靖大夫、門下評理、藝文館大提學、知春秋館事兼司憲府大司憲壄隱先生田公家狀 编辑

先生諱祿生,字孟畊,姓田氏潭陽人也,壄隱,其號也。見《潭陽田氏族譜》潭陽,華胄遙遙,其讚先生眞者,至有「侯流裔,代衣冠」之語。馬融所撰《畫像讚》

高麗忠烈王元年冬十月,韓文惠公朴文懿公典貢擧。詳見《高麗史、選擧志、科目》有諱得時,登文科一等,官至府使。見族譜是於先生,實爲六代祖,而始起家於潭陽。自是門闌趾美,奕世燀爀。田霦所撰族譜跋五代祖諱子存,顯爲判典校寺事、進賢館直提學;高祖諱勝允,知都評議;曾大父諱公逸,知諫議大夫;王父諱,判司僕寺事。見族譜考諱希慶,歷舍人,李穡《牧隱集》至朝奉郞、知榮州事贈奉翊大夫、密直副使。妣熊神徐氏長沙監務諱成允之女。是實生三隱先生,長卽先生,次耒隱,諱貴生,三司左尹;季耕隱,諱祖生,工曹典書。見族譜俱以文章德行,爲時名宰。白惟讓所撰《議政公佐命行蹟》

然若耒隱先生,有蘊不大施,委祉于後,庸啓我聖朝沙麓之祥。按:耒隱先生曾孫可植,魁科,禮曹判書,贈領議政。可植玄孫佐命,以孝拜官旌閭。女適右議政尹壕,誕聖妃,配成廟,推恩贈右議政。耕隱先生,有大材可扶明堂,恭愍王至以博陸忠武侯期之。按:耕隱先生,與鄭圃隱夢周爲道義交,圃隱有《夢見耕隱先生》詩曰:「天生大材如豫章,時人有望扶明堂。況蒙付托自先王,期以孔明霍光。」

先生以某年月日生。五歲,知讀書,能綴句。八歲,《詠盆松》詩曰:「山中三尺歲寒姿,移托盆心亦一奇。風送濤聲來枕細,月牽疎影上窓遲。枝盤更得栽培力,葉密曾沾雨露私。他日棟樑雖未必,草堂相對好襟期。」見者異之。金齊顏《師友名行錄》

忠惠王朝,登第,見《麗史》本傳濟州司錄,又見本傳入爲典校校勘。又見本傳忠穆王三年丁亥春,以校勘爲整治都監官。見本傳○凡一事而屢見者,止書首見處。後倣此。蓋是年二月,以群小尙未盡去,弊政多所未革。使臣金永旽之還也,主傳密旨,令王復以王煦爲政丞以整治之。於是,遂置整治都監,以永旽安軸金光轍等三十餘人爲屬官,分遣使臣于諸道,整治弊政。詳見《麗史提綱、忠穆王紀》

三月,先生以整治都監官,究治權豪,見本傳。杖殺皇后族弟奇三萬。於是,行省理問所下整治官先生及佐郞徐浩等于獄。見《綱提》四月,左政丞金永旽告王曰:「殿下何囚整治官?」王曰:「三萬奪人田五結,何至於死?」永旽曰:「三萬怙勢縱恣,奚止奪五結田?」王召理問河有源問之。永旽曰:「我等親奉帝命,先治元惡,祿生奚罪?」乃自繫行省獄,王命出之。見《麗史、金永旽傳》

五月,政丞王煦金永旽呈書于僉議府曰:「我等親奉帝命,整治本國。今行省理問所以三萬之死,歸咎都監,囚徐浩田祿生。理問河有源挾私枉問,必欲誣服。自今不能整治,冀轉達中書省。」見《麗史、王煦傳》十月甲午,三萬之死,遣直省舍人僧家奴,杖整治官先生及白文寶申君平河楫南宮敏許湜安克仁徐浩等十餘人。見《麗史、忠穆王世家》

忠定王二年庚寅九月,先生中征東鄕試。見本傳。恭愍王朝,嘗除御史。見《牧隱集》六年丁酉九月,以起居舍人,與右諫議李穡、右司諫李寶林、左司諫鄭樞等上書,極論鹽鐵別監之弊。見本傳曰:「今特遣別監,以鹽鐵爲名,民聽必駭。下一新令,吏緣爲奸,弊生百端。別監必欲多得稅布,因而要寵。民不受鹽,無異平日;納布之苦,今益甚矣。若令存撫、按廉行之,民以爲常,不至驚駭,持以歲月,課其功緖,民不敢違,必有成效。況永陵之時,凡所聚斂,無所不爲,獨於鹽鐵別監,一試之而不復議。況今一遵祖宗之法,以淸明爲治,而議及於此,恐爲盛代之累。」見《麗史、食貨志、鹽法》王召臺諫、宰相問利害,寶林稱疾,先生、固執前議不變。見本傳

遷殿中侍御史。又見本傳。○按《麗史》,恭愍五年,改持平爲殿中侍御史。嘗拜雞林判官。李齊賢《益齋亂稿》。○按:先生爲雞林判官時,牧隱李公凡三寄詩,而考其編次,則在戊戌、己亥矣。

辛丑春,以司諫出爲全羅道按廉使。又見《益齋亂稿》五月,奏啓極陳寇防禦之弊曰:「自有寇以來,一道置戍,多至十八所,軍將虐州郡以立威,役戍卒以濟私,遂使凋弊逃散。及寇至,更徵州郡兵,謂之煙戶軍。未見禦寇,秪以害民,不若罷諸戍,令州郡謹烽燧嚴斥候以應變。如不得已,當審其要害,省其戍所,則民力舒而軍餉節矣。」見本傳

嘗拜郞中。李岡《平齋集》十月,紅賊渡鴨綠江,至興義驛詳見《麗史、恭愍王世家》十一月丙寅,王南狩,先生以侍御史,按《麗史》,恭愍五年,改掌令爲侍御史。扈駕從之。見《麗史》嘗爲中書舍人、知制誥。見《牧隱集》壬寅春,官制行改內書舍人。鄭樞《圓齋集》

六月,以諫官上疏,請罷知密直司事睦仁吉見《東國通鑑、恭愍王紀》仁吉素與典法判書李子松有憾,子松奉使如,都堂餞之。仁吉使酒扼子松吭而罵之,監察司劾之,仁吉訴臺官于王;典法司再劾之,王不聽。至是先生上疏論之曰:「仁吉暗險麤暴,起自微賤,位至宰輔。挾功驕恣,肆其狂暴。凌辱子松,憲司劾之,曾不知愧,欲蓋其愆,反訴臺臣。是恃殿下之恩,而蔽殿下之耳目也。殿下豈可以負絏微勞,輕左右耳目之司乎?非所以示公道也。」見《麗史、睦仁吉傳》王不得已罷歸田里。見《東鑑》

九月辛酉,侍從淸州拱北樓。王覽權漢功舊題句,令文臣次韻,先生亦和進。見《輿地勝覽》癸卯閏三月乙酉,以典理摠郞,按《麗史》,恭愍十一年,改吏部侍郞爲典理摠郞。錄辛丑扈從功二等。見《麗史》其制父母妻超三等封爵,官其子一人七品,許初入仕,子孫蔭職敍用,賜田五十結,奴婢五口。又見《麗史》

累轉左常侍。見本傳是年,先生修聘浙東權近《陽村集》蓋時方國珍台州詳見《提綱》。○按:《綱》、《鑑》、《會》、《纂》曰:「方國珍台州台州浙東。」故先生以宰相膺使命,方礪爲副,皆時之選也,浙東人稱其知禮。見《陽村集》明年六月乙卯,先生還明州按:明州,屬浙東司徒方國珍遣照磨胡若海偕來,獻沈香、弓矢及《玉海》、《通志》等書。見《麗史》。十一月丙寅,拜監察大夫。又見《麗史》。○按《麗史》,忠宣後,改司憲府大司憲爲監察司大夫。恭愍五年,改監察司爲御史臺,大夫如故。十一年,復改御史臺爲監察司。

至乙巳二月,王以公主恭愍王魯國公主宗室魏王之女。娠彌月赦。先生與掌令李茂方,擇情不可原者復囚之。前此,糾正宋綱與大護軍韓仲寶爭路。由是,重房、憲司有隙。至是,倖宦尹祥爲上護軍,重房嗛前事,使譖于王。王大怒,將下先生獄,侍中慶千興諫乃止。見本傳

四月辛丑,以監察大夫如,進禮物于皇太子,又贈廓擴帖木兒瀋王等。見《麗史》是月甲辰,爲密直提學;又見《麗史》七月庚辰,拜雞林尹。又見《麗史》丙午三月庚子,又以密直提學,聘于河南王廓擴帖木兒又見《麗史》燕京惡其私通,不許其往,詳見《提綱》命先生東還。詳見《東鑑》時軍簿佐郞金齊顏以書狀官從之,謂先生曰:「公大臣,不可留,予且留。」遂稱疾留見《麗史、金齊顏傳》六月壬戌,先生還,見《麗史》齊顏寄書其兄齊閔曰:「燕都雖不如昔,丈夫可居之地也。」王以齊顏有異謀,徵例賜錢穀。齊顏單騎走河南曰:「宰相田某被令旨還國,齊顏以王命不可不達,又樂聞大王名,不遠萬里而來。」見《金齊顏傳》

丁未七月壬辰,先生爲慶尙道都巡問使,見《麗史》出鎭合浦姜淮仲所撰《古文眞寶誌》淸心省事,久不遞代,從民望也。李達衷《霽亭集》詩註嘗拜政堂文學。見《師友名行錄》辛亥三月,同知貢擧,取金潛等三十一人。見《麗史、選擧志、科目》

七月己巳,拜司憲府大司憲。見《麗史》初,大司憲孫湧日詣辛旽家啓事,坐堂上,每出入,伏地堂下。詳見《東鑑》至是年秋,伏誅,流,以先生代之。見《東鑑》

癸丑七月乙巳,以政堂文學,爲江寧府院大君師傅。見《麗史》時王命知申事權仲和往前政堂李穡第,會文臣議改牟尼奴名曰,仍召侍中慶復興、密直提學廉興邦、政堂文學白文寶,議封江寧府院大君見《麗史、辛禑傳》百官賀,見《麗史》命儒臣傅之,詳見《提綱》使先生及文寶、大司成鄭樞等爲師。詳見《麗史、白文寶傳》

嘗爲西北面都巡問使兼平壤尹。見《麗史》十二月戊戌,捕稱僧釋器者斬之。又見《麗史》先是,有永陵孽子釋器者,孫守卿等倚以謀變。旣伏厥辜,群臣皆謂禍本宜除。詳見《麗史》王遂安置于濟州,至海擠水,釋器不死亡匿。見《麗史、釋器傳》至是,釋器同行僧者在平壤府,誘集兇徒,潛謀不軌。先生與西海道都巡問使金庾,捕獲斬之。又見《釋器傳》

甲寅四月丁未,以判開城府事,再爲慶尙道都巡問使,見《麗史》出鎭合浦見《輿地勝覽》初,以崔瑩慶尙全羅楊廣道都巡問使,大司憲金續命、持平崔元濡啓:「嘗爲都巡察使,六道騷動,不可復爲巡問。」王令都堂、臺諫薦可代者,詳見《麗史》以先生代之。見《麗史》嘗賜推忠贊化輔理功臣之號。見本傳又嘗拜藝文館大提學、知春秋館事,階匡靖大夫。見家藏牒又嘗兼司憲府大司憲。又見家藏牒

辛禑元年乙卯正月,爲書筵師傅。見《提綱、辛禑紀》承襲,始置書筵,以先生及茂方爲師傅。見《辛禑傳》

夏,以門下評理,見本傳。與諫官李詹等請誅李仁任見《輿地勝覽》先是,恭愍王十八年己酉,大明太祖高皇帝遣使告定天下。詳見《提綱》越明年庚戌,始行洪武年號。又詳見《提綱》及甲寅四月,帝遣禮部主事林密、孶牧大使蔡斌,令進耽羅馬。詳見《東鑑》九月林密蔡斌等還,又詳見《東鑑》遣密直副使金義,領馬三百匹送定遼衛。詳見《麗史》是月甲申,王見弑,太后欲立宗親。仁任謀竊國柄,欲立辛禑,率百官立。或謂仁任曰:「自古國君見弑,爲宰相者,先受其罪。帝若聞先王之故,興師問罪,公必不免,莫若與和親。」仁任然之。遣贊成事安師琦,陽言餞行,密諭金義中路殺等以滅口。詳見《麗史、李仁任傳》

十一月,,執北元詳見《辛禑傳》由是,人心疑懼,未敢通使朝廷。詳見《李仁任傳》至是年正月,大司成鄭夢周等陳大義以謂:「邇來變故,當早詳奏,使上國釋然無惑,豈可先自疑貳,搆禍生靈?」始遣使告哀。詳見《麗史、鄭夢周傳》時有邊報「北元將以兵納瀋王脫脫不花」。詳見《李仁任傳》四月,仁任率百官詣孝思觀,盟于太祖眞。又詳見《李仁任傳》會判事朴思敬北元還,白太后曰:「納哈出謂臣言:『爾國宰相遣金義請云:「王薨無嗣,願奉瀋王爲主。」故帝封爲爾主。若前王有子,朝廷必不遣瀋王也。』」太后召仁任曰:「予聞宰相遣金義久矣,卿等獨不知乎?」師琦巡衛府,師琦知不免,拔佩刀自刎。又詳見《李仁任傳》

仁任與宗親耆老、文武百官連名爲書,呈北元中書省曰:「先王伯顏帖木兒恭愍王蒙古遺旨,令親男元子襲位。今來乃知瀋王脫脫不花妄生異心,欲要爭襲,乞賜禁約。」又詳見《李仁任傳》典校令朴尙衷林樸鄭道傳等以爲先王旣決策事南,今不當事北,不署名。詳見《麗史、朴尙衷傳》

五月,北元遣使來曰:「伯顏帖木兒王背我歸,故赦爾國弑王之罪。」詳見《李仁任傳》仁任池奫欲迎之,三司左尹金九容、典理摠郞李崇仁、典儀副令鄭道傳、三司判官權近上書都堂又詳見《李仁任傳》曰:「若迎使,一國臣民,皆陷亂賊之罪。他日何面目,見玄陵於地下乎?」詳見《麗史、金九容傳》仁任慶復興却不受,令道傳使。道傳復興詳見《李仁任傳》曰:「我當斬使首而來,不爾則縳送于。」詳見《東鑑》辭頗不遜,仁任復興乃流道傳詳見《李仁任傳》

至是,夢周與文臣十數人上疏請勿迎曰:「念吾東方,僻在海外,自我太祖起於季,禮事中國,其事之也視天下之義主而已。頃者,元氏自取播遷,大明龍興,奄有四海。我上昇王的知天命,奉表稱臣。皇帝嘉之,封以王爵,錫賚相望者六年于玆矣。

今上卽位之初,賊臣金義因禮送天使,中路擅殺,反入北元,與元氏遺孼謀納瀋王。旣殺天使,又背其君,惡逆甚矣。誠宜正名其罪,上告天子,下告方伯,請討而殺之,然後已也。國家不惟不問金義之罪,反使宰相金湑,奉貢北方。吳季南,封疆之臣也,擅殺定遼衛三人;張子溫等,金義一行之人也,不達定遼衛,公然還國,又置而不問。

今北使之來,議遣大臣,禮接境上,乃曰:『不欲激怒北方以緩師也。』夫元氏失國,遠來求食,冀待一飽,以延須臾之命,名爲納君,實自利也。絶之則示我之強,事之則反驕其志,其欲緩師,實速之也。

況又朝廷初聞金義之事,固已疑我矣。又聞與元氏相通而不問金義之罪,則必謂我殺使與敵無疑也。若興問罪之師,水陸並進,國家其將何辭以對之乎?其欲緩小敵之師,實動天下之兵也。蓋以前日群小之變,當時宰、執,恐被朝廷責詰,實有與金義通謀,欲以絶上國,安師琦情見自刎是也。師琦旣死,宜速定計,以快衆憤,而至今未有聞也。人情洶洶,恐生他變。

伏惟殿下斷自宸衷,執使,收詔,縳吳季南張子溫金義帶行之人送京師,則曖昩之罪,不辨自明。乃約與定遼衛,養兵待變,聲言向北,則元氏遺種斂跡遠遁,而國家之福無窮期矣。」詳見《鄭夢周傳》。○按:鄭公本傳曰:「時北元遣使賜詔,權臣李仁任池奫,欲復事北,議迎其使。夢周與文臣十數人上書云云。深忌之,貶流彥陽。」又按:咸傅霖所撰鄭公行狀曰:「乙卯,北元遣使來,其詔有慢語。權臣李仁任池奫,欲復事,議迎其使。公與文臣十數人,抗章論列,請却不納,詞甚剴切。深忌,貶公彥陽,餘悉流遠州。」蓋當時,先生至於杖流而道卒,則其尤爲之深忌,可見矣。

尙衷亦上疏請却之曰:「當今之勢,正所謂厝火於積薪之下而寢其上,火未及燃,謂之安者也。有識之士,孰不痛心?先王初薨未葬,大明使臣猶在境上,而遽興事北之議,使人心眩惑者何人?擅殺定遼衛所遣人者何人?唱訛言,使定遼軍人之欲迎使臣者,遁去而不恤者何人?先王所命護送使臣者不唯金義,而大臣受先王命,至安州自還者何人?欲以西北軍擊定遼衛者何人?裂金義之書以滅口,而所謂擅殺人生事者及叛賊毋黨,置而不問者何哉?叛逾月,而不欲達之朝廷何哉?崔源之奉使,果皆出於大臣之意乎?

今又聞北方使人與金義同叛者偕來,叛賊而自回,其謂已有罪而本國不問乎?然則之叛,其必有使之然者,此乃危急存亡之一大機也。爲臣子而反先王事大之意,至使殺天子之使而奪其馬,罪惡孰甚焉?而一二臣心懷不忠,規賣國而自利,欲以其罪惡嫁禍於國家,必欲使宗社夷滅,生民糜爛而後已,可不痛哉?事勢至此,而殿下不與二三大臣之忠直者,早辨而處之,則將如宗社何?將如生民何?倘殿下曲察臣言,有以處之,使宗社再安,生民永賴,則臣之一身,萬死無恨矣。」詳見《朴尙衷傳》

未幾,朴公復上疏,極陳李仁任主張事北之議之罪,請誅之。詳見《提綱》於是,先生與李詹等請誅仁任見《輿地勝覽》。○謹按:先生於是擧也,卒爲禍首,則想必有其疏,而今無所考。惟《輿地勝覽》及《海東雜錄》、《海東文獻錄》,並作「與諫官李詹等請誅李仁任」,而又諸史,皆云「辭連其獄」。故今於李詹等疏,特詳之。蓋執是疏,而參以兩公之疏,則其大意一致。然則李公之疏,亦主於斥背之議,而其於請誅亂賊之罪,尤急焉。先生雖別無其疏,其與李公同請誅者,實義正理明之甚,而況終作禍首,則其烈烈焉,尤可想矣。且以鄭文忠之首陳大義,而其敎書,至云:「厥後胡使之來,書詞不順;當時郊迓之議,小大皆然。率李詹伯英之徒,極陳不可;忤仁任池奫之輩,未得見容。」然則當時諸賢之言事者,志同道合,互相倡率,又可見矣。豈以與李詹等請誅之語,有所輕重、緩急於其間耶?況獄成於疏始發之後,而諸公並逮,則先生之亦與李詹等請誅者,尤爲無憾於先生之大義理也。

六月,右獻納李詹左正言全伯英等上疏曰:「守侍中李仁任陰與金義,謀殺天使,幸而獲免,此國人所以切齒痛心者也。按:此與夢周疏所謂「賊臣金義因禮送天使,中路擅殺,反入北元,與元氏遺孼,謀納瀋王。旣殺天使,又背其君,惡逆甚矣。誠宜正名其罪,上告天子,下告方伯,請討而殺之,然後已也。國家不惟不問金義之罪,反使宰相金湑奉貢北方」之意,及尙衷疏所謂「先王初薨未葬,大明使臣,猶在境上,而遽興事北之議,使人心眩惑者何人?爲臣子而反先王事大之意,至使殺天子之使而奪其馬,罪惡孰甚焉?而一二臣心懷不忠,規賣國而自利,欲以其罪惡嫁禍於國家,必欲使宗社夷滅,生民糜爛而後已,可不痛哉」之意一致也。

吳季南擅殺定遼衛之人,張子溫不以金義之殺使告定遼衛。罪當推鞫,仁任置而不問:罪一也。按:此卽鄭公疏所謂「吳季南,封疆之臣也,擅殺定遼衛三人;張子溫等,金義一行之人也,不達定遼衛,公然還國,又置而不問」,及朴公疏所謂「擅殺定遼衛所遣人者何人?先王所命護送使臣者不惟金義,而大臣受先王命,至安州自還者何人」者也。

近贊成事池奫出鎭西北,得金義書,不以上達,密附仁任。及殿下累索,然後乃聞,托以不惑民聽:罪二也。按:此卽朴公疏所謂「裂金義之書以滅口」者也。

胡書之來,池奫寫其書,削其言之要者,以獻殿下。付其書仁任仁任不卽上聞:罪三也。按:此未詳所指,疑北元詔也。

與百官同盟,以示專事殿下之意,與胡通,欲樹功瀋王,以免他日之禍,反復姦詐:罪四也。按:此指仁任率百官詣孝思觀,盟于太祖眞及判事朴思敬北元還,白太后曰:「納哈出言:『爾國宰相遣金義請云:「願奉瀋王爲主。」』」之事,亦見于鄭公疏中。

仁任唇齒煽變,將然之禍不可測。按:此亦鄭公疏所謂「人情洶洶,恐生他變」,及朴公疏所謂「欲以西北軍擊定遼衛者,何人」者也。蓋觀於此,則後日攻之計,已有漸矣。請誅仁任,又正季南子溫之罪,又遣使聞于天子。」按:此亦鄭公疏所謂「執使,收詔,縳吳季南張子溫金義帶行之人送京師,則曖昩之罪,不辨自明」,及朴公疏所謂「早辨而處之」,及其後疏所謂「旣得其罪人,則繫囚之。使大臣奉表,達之天子」之意也。

書上,貶春州事,伯英榮州事。已上,並見《李仁任傳》。○今按:是疏實與兩公之疏,旨義相類,條陳同符,則其謂先生以與李詹等請誅者,固無間然於先生。而況彼仁任輩,必害乃已,則先生之爲首事而首禍,尤可見矣。

七月,先生與判典校寺事尙衷,同杖流道卒。見本傳時鷹揚軍上護軍禹仁烈、親從護軍韓理仁任意,上書以爲:「諫官論宰相,非細故也。諫官是則宰相有罪,宰相無罪則諫官非矣,不可不辨。」於是,下伯英獄,使池奫與判三司事崔瑩等鞫之。辭連先生及尙衷杖鞫先生、尙衷甚慘。仁任曰:「不須殺此輩。」乃流之,皆道卒。見《李仁任傳》時議惜之。見《提綱》。○《麗史提綱》曰:「李仁任殺門下評理田祿生、典校令朴尙衷。」又曰:「尙衷慷慨有大志,祿生亦有時望,皆死非罪,時議惜之。」○今按:朴文烈泰輔所撰《潘南先生家傳》曰:「田公與先生同禍,其守正蹈患,必有其跡,而於史無所考,可恨!」夫《輿地勝覽》,旣作「與諫官李詹等請誅李仁任,杖流道死」。且《麗史提綱》,以「李仁任殺門下評理田祿生、典校令朴尙衷」,特筆書之,則先生之守正蹈患,固不爲無迹矣。然則其所謂「於史無所考可恨」者,蓋先生與朴公,同爲禍首。故文烈亦意其必別有其疏,而恨史或闕之,無由可考也。

仁任伯英方旬閔中行朴尙眞流之。又以金九容李崇仁鄭夢周林孝先廉廷秀廉興邦朴形鄭思道李成林尹虎崔乙義趙文信等謀害己,並流之。見《李仁任傳》。○《東國通鑑》史斷曰:「李仁任池奫抗天朝,殺使臣,迷君誤國之罪,在所當誅。李詹伯英之疏,曾不負諫職矣。而仁烈韓理之鷹犬,則其阿意欲軋言事者,固不足責。之爲君,狂悖顚倒,不辨邪正,則亦不足責。平生以正直自許,而反爲之助兇黨,辱言官,嚴加酷刑,羅織一時英雄豪傑之罪,悉皆流竄之。祿生文武全材,尙衷慷慨有大志,俱不保性命,其濫刑罰枉害忠良之罪,不於責,誰歟?以後日攻之計觀之,則之心卽之心,其右而後諫官,亦復何責哉?」○《高麗史》,辛禑三年,北元遣翰林承旨孛羅的。○始行北元宣光年號○四年,復行洪武年號。○九年,鄭夢周等至遼東,稱有勅,不納。○遼東都司移牒曰:「高麗臣事大明,不宜與納哈出通好。今聞納哈出文哈刺不花,請好高麗,厚禮以慰之,其於臣事大明之義,如何?如欲免罪,檻送文哈刺不花,以效其誠。不然,雖有後患,悔之何及。」○《東國通鑑》,辛禑十年,遣政堂文學鄭夢周,如京師,賀聖節,且請諡承襲。時本國與朝廷多釁,帝怒,將加兵于我,增定歲貢。至是當遣使賀聖節,人皆憚行規避,最後乃遣夢周。○十一年,鄭夢周金庾洪尙載周謙等,還自京師。初,夢周晨夜倍道,及節日進表。帝覽表畫日曰:「爾國陪臣,必相托故不肯來,日迫乃遣爾也。」特賜慰撫,勅禮部優禮以送,遂放還尙載等。初,賀聖節,尙載賀正,李子庸賀千秋,以海道阻險,皆不及期。帝以等受命稽緩,且鞫弑君殺使之故,竄之大理。至是皆放還,且許通朝聘。○詔使周倬雒英等來,冊爲王,又賜敬孝王恭愍。○已上諸事,皆在乙卯以後,而略載其槪者,以見當時讜議歸趣耳。

先生旣歷事累朝,入則宰輔、館閣,出則專對藩鎭。餘三十年,其晚節成仁之外,如大事業、大功德何限,世序寢遠,耳目莫逮。謹以東國史記、諸家詩文及群書等語,參合編次,如此其略。謹按:先生內外本、兼諸職,不止於此,而多所未考。至如階之所進、爵之所封,又無可據。若諡號,則前朝時,階匡靖,官評理、政堂者,例皆得之。恐先生受禍之後,權姦纔去,而國隨以亡,故未及有節惠之典也。而至於言行諸節,尤難追攷,試以同時諸賢記實之語,採摭而蔽之于後。

謹按:牧隱李文靖公之言曰:「近世雞林崔拙翁自號曰農隱星山李侍中自號曰樵隱潭陽田政堂自號曰壄隱,予則隱於牧。今又得侍中族子子安氏焉,蓋陶乎隱者也。」然則其推先生爲隱淪可知。

而又多發於諸公讚眞之辭,蓋觀先生之志者,以像爲也。雲玉山人序云:「好事者圖其像若淵明,以視其志,公雖未必謝。每放情物外,欲爲松菊主人,以效古人耳。觀者毋徒言其出處,尙論其志也。」然則先生素志,又可見矣。林海德淸曰:「軒然其儀,粹然其容。泠然若淸風之灑蘭雪,飄然若孤鶴之翔雲松。是何衣冠之澹雅,而意氣之從容耶?」咸安曰:「接人以禮,處己以寬。」雲玉王氏亦曰:「氣寬緩而守固,形淸婉而神腴。跡平常而志遠,容沖淡而意舒。」此先生氣像之語,而先生天資,因亦可見。

又有兼以徵先生逸趣者曰:「豈逍遙於栗里?抑嘯傲於隆中?」曰:「昔淸隱於彭澤,今復見於三韓」曰:「雅志丘壑」及「閑不以鏡而眞閑,心何必在於夫余」者,亦三賢卽圖之詞也。蓋其高風,遠慕靖節,迹此可見。而況「更尋陶令《歸來賦》,千載高風未易攀」,乃先生所自道也。又陽村權文忠公近曰:「文章壄隱琴中趣,能繼高風有幾人?」然則李文靖公之以隱爲評者,尤可證也。

其德業則益齋李文忠公齊賢曰:「父老至今懷德音。」陶隱崇仁曰:「相國經綸器。」《麗史提綱》曰:「有時望。」其忠孝則《東國通鑑》曰:「忠良。」且先生嘗《夜直》有詩,略曰:「傷時憂國淚盈升,感慨閑愁復幾尺?君恩如海報無門,暖日、香芹徒謾說。出門剩見鬼捓揄,萬事腐心空仰屋。」永嘉齊顏《師友名行錄》,載先生此詩曰:「雖是尋常篇什,而其憂國愛君之心類如此。」牧隱李文靖公曰:「諸公老手作陶冶,汪度詎容忘孝者?」蓋先生嘗爲舍人,公上三書于闕下。故文靖公作《哀哉行》以歎美之。

益齋李文忠公曰:「田郞夙慕君子儒。」牧隱李文靖公曰:「家敎熏陶學業成。」雲玉王氏曰「領袖成均」,宜春南氏孝溫曰:「生玆學校,修業立朝,垂名後代。」且如「人之稱其知禮」,讚文之「接人以禮」,此先生之學行也。曰「拜囊懇惻《叫閽辭》」,李文忠公之所以贈也。按:《叫閽辭》,當有所指,今無考。曰「慷慨絶倫田御史」及「君政曳裾期補衮」,李文靖公之所以和也,此先生之正直也。

至如「晏嬰高節凌首陽,誰貴食粟曹交長」。按:晏嬰不滿六尺長,高節凌首陽曹交九尺四寸以長,食粟而已,則今以益齋詩意觀之,恐先生乃短小姿也。「登車攬轡志澄淸,南方草木亦知名」及「舍人有子早知名」,又文忠文靖公之奬先生名節之語也。

其治績則醴泉文海曰:「嘗通判東都,有聲績。」益齋作詩思之曰:「田郞作倅吾雞林。」先生之初鎭合浦也。霽亭李文靖公達衷雞林尹上禮狀曰:「按駱轡則一道之休稱大著,用牛刀則二州之遺愛尙存。」蓋指先生按廉全羅濟州慶州等治化也。又上詩曰:「元帥坐吟詩,無心強攻敵。感化執奠來,何必煩羽檄?」蓋先生嘗送酒于李公,而其謝語及此。先生之嘯詠雄鎭,感化殊俗,不兵而威,竟致其款,可見矣。

其文章則雲玉王氏曰:「以文學發科。」永嘉金公曰:「以文名著稱。」權文忠公曰:「文章壄隱。」達城徐文忠公居正曰:「文章鉅手。」宜春南氏曰:「文章田某。」牧隱李文靖公嘗以詩推之曰:「君詩淡如水,微風生淪漪。公餘佳山水,有句皆淸奇。如何不一寄,益愧吾蕪辭。」圃隱鄭文忠公諸賢,亦多追和先生詩,以寓景慕之志。

高麗時,以中朝制科,爲士林勝事,而先生與彌堅仁琯同發解,以嘗究治權豪,故疾而沮之,未得應擧。

且國俗,掌試者,謂之「學士」,文風所重,在於主擧。按:曹伸《諛聞瑣錄》曰:「之座主、門生之間,嚴如父兄子弟,故甚重貢擧之職。」而先生與牧隱李文靖公,同掌禮闈,所取多知名士,如全伯英李行南在李伯由金若采柳寬金若恒金震陽廉廷秀曺庶等諸人,皆登門之士也。

且《東國通鑑》曰:「文武全材。」李文忠公曰:「枕戈慷慨從軍詩。」按:從軍詩,當有所指,今無考。徐文忠公曰:「文章鉅手,兼總戎兵,其橫槊哦詩氣象,大異於雕篆酸寒者之所爲也。」先生之武望又如此,其於斯文,又有萬世永賴之功。

當《勝國》將季文敎莫振之秋,以潭府舊基,屬之公家,以建文廟。故邑中父老,至今稱鄕校爲先生舊址。且購來《古文眞寶》,始删增刊行。故晉陽姜公淮仲曰:「壄隱田先生出鎭合浦,募工刊行。由是,皆知是編有益於學者。」又曰:「頗有壄隱先生所删所增。」佔畢齋金文簡公宗直亦曰:「壄隱田先生首刊于合浦。」

其淸貧則《麗史》先生傳云:「某與姜璜寶昌富爲隣,家貧受昌富惠多。及璜寶爲儕輩所斥,不錄禁中題名記,先生請同僚錄名,同僚不從,先生竟書之。」然則其不負人,又可知也。

其取士則當出莅雄鎭也,一時名士,多從辟入幕。而張中顯衡叔之還西都也,陶隱李公曰:「參謀今俊逸。」遁村之赴合浦也,陽村權文忠公曰:「入幕嘉賓亦偉奇。」陶隱李公曰:「況得田先生爲之主乎。」道傳曰:「從容談笑一書生。」其歎美佐幕之榮,可見矣。自餘言行之散出於諸公贊詠者,難以委記。然顧此所編,掇拾於斷爛之書,則亦非所以盡先生之平生也。

先生娶某氏,擧三男。長,利仁道丞;次,禮賓寺正;次長沙監務。曰漢老,長孫,以孝子,朝廷授官旌閭,事在《三綱行實》。曰,正之子。建文己卯,先生之從曾孫贈領議政可植,榜下登科,官至監司。曰,監務之子,官至左通禮。孝子副尉公之男,生員;監司之男,永元永亨永利永貞永成;通禮之男,主簿雨泰。自玆以降,子孫甚不振。至永利七代孫松潭有秋,有儒行鄕祀。

先生墓山,今去古已遠,莫的其地,豈非子孫無窮之痛耶?其行狀等文,未知初果撰否,而今旣無見在者。惟先生詩文若干篇,在於《東文選》、《輿地勝覽》及《雜記》、《雜錄》,又見於諸家文集、《師友名行錄》及地志等書。又播於《詩話》、《筆譚》及《大東韻玉》等編。若其遺事之載於公私諸書者,則互見錯出,詳略不齊,猝難參攷。故今敢區區蒐輯,編爲家狀如右,後之尙論者,庶幾可考而信也哉。

崇禎再甲午秋,後孫萬英謹撰。

附錄 编辑

《尊慕錄》附 编辑

佔畢齋金文簡公嘗撰其先江湖公世系源流、歷官日月、師友姓氏、德行事業,合爲一帙,目曰《彝尊錄》。蓋其師友者,摠記江湖公恩門及嘗所受業學文者與同年及僚友、鄕黨、親戚常所來往者也。原其致意撰錄,實有補於敦民彝厚風俗之道也。

今不肖亦敢圖先生世系,又序次歷官,以及乎家狀,則獨其師友終至闕錄,誠可惜矣!故謹依《彝尊錄》之例,略著同遊諸賢姓氏之錄而名之曰《尊慕》。蓋玆錄中諸公,自乙卯讜議,至于門生,各立標題。取義雖殊,罔非先生一代親善之人,則爲先生後裔者,其尊尙之心,景慕之誠,果何極乎?此斯錄之所以不容已也。且其子弟之有聞者,隨末錄入,以其有摳衣之義也。

噫!數百載之後,口耳不續,記籍不具,不以其時取之,而只以見在於卷中者正之。故未免千百十一之嘆,斯豈非今日無限之恨耶?嗚呼惜哉!凡一人而屢出者不疊書,省繁也。

乙卯讜議 编辑

謹按:辛禑元年乙卯一擧,非如部黨之禍,實關華夷、逆順之辨。且一代諸賢殞命被竄之慘,係三韓已來歷世所無之變,百世之下,聞者猶可嗚咽。蓋高麗恭愍王己酉,大明太祖高皇帝遣使告定天下,庚戌,始行洪武年號。逮至甲寅,恭愍王被弑,姦臣李仁任爲時宰相,方擅國柄,懼天子興師問故,渠遂當其罪,密遣其黨殺帝使,復與胡通和好。及乙卯議迎使,圃隱鄭先生潘南朴先生上疏力爭,先生與諫官李雙梅等,直請誅仁任。會有阿仁任者,請鞫諫官。先生及潘南先生,並逮其獄。推官希仁任意,杖鞫甚慘,乃流之,皆道卒。鄭先生亦遠流,李雙梅又杖流,其餘金若齋以下,並被流。蓋仁任等之背,枉害忠良之罪;諸先生之尊王攘夷,請誅亂賊之義,非直爲一時士禍而已。況乙卯以後,仁任輩當國,卒至有興兵犯之變,而麗氏因以不振,則諸先生深忠遠慮,可以耀日月而炯蓍龜矣。今又按《廣輿記》,其東國人物,載李雙梅金若齋,而特書以「請誅李仁任杖流云云」。則知乙卯讜議亦可以有辭於天下後世矣。故特爲首列焉,取朱夫子《戊午讜議序》之義。

鄭夢周達可,號圃隱延日人。恭愍庚子,魁科。乙卯,以大司成,與先生同爲首事被竄。壬申,朝命革,身與國亡,年五十六。官至門下侍中,本朝贈領議政,益陽府院君,諡文忠,配享文廟。今上朝,又命修廟錄後,以示追奬之典。公爲人天分至高,有忠孝大節。少好學,硏窮性理,爲東方理學之祖。嘗追和先生詩,以寓景慕之志,有「此生何日眼還靑」之句。又與先生之弟相善,其《夢見耕隱先生》詩,有「有美一人不可忘」之句。有集行于世。子宗誠,參議;宗本,司藝。

朴尙衷誠夫,號潘南羅州人。恭愍癸巳科。乙卯,以典校令,與先生同爲首禍殞命,年四十四。官至判典校寺事,本朝贈領議政,潘城府院君。今上朝,始以乙卯事爲攘夷尊王,理明義正,被誣姦兇,杖流而死,贈諡文正。遣禮官致祭,立祠開城府,以示崇賢顯忠之義。公性沈默慷慨,有大志,視人不義,蔑如也。十代孫文純公世釆始定遺稿,並公六代孫司諫遺稿、儒士遺蹟,行于世。子,左議政。

李詹少叔,號雙梅堂洪州人。恭愍戊申,魁科。乙卯,以右獻納,與先生同言事杖流。入本朝,官至知議政府事,諡文安,有集行世云。

全伯英慶山人。恭愍辛亥科,卽先生門生。乙卯,以左正言,與先生同言事杖流。入本朝,官至知議政府事。諡文平

金九容敬之,號惕若齋,初名齊閔安東人。恭愍乙未科。乙卯,以三司左尹,與先生同見忤被流。甲子,奉使遼東,帝命流大理,道卒,年四十七。官至大司成。公好學善詞章,勉進後學,訓誨不倦,諸生質問者相踵。所著《學吟集》行于世。

李崇仁子安,號陶隱星州人。恭愍壬寅科,魁征東鄕試,以年少不赴。乙卯,以典理摠郞,與先生同見忤被流。又與先生,同稱隱淪。壬申,以鄭圃隱黨遠流,尋卒。官至知密直司事。公天資英銳,嘗典壬戌成均試,我太宗登其科目,悼念甘盤之舊,追加封贈,爵其二子。有集行于世。

權近可遠,號陽村安東人,靖簡公之子。恭愍己酉科,再中征東鄕試,皆以年少不赴。乙卯,以三司判官,與先生同見忤,己丑卒,年五十八。官至本朝贊成事,吉昌君,諡文忠。少好學,德業文章,冠冕一時。嘗追和先生詩,以寓景慕之志,有「文章壄隱琴中趣,能繼高風有幾人」之句。有集行于世。子,贊成;,判書。

鄭思道延日人,幼名良弼,後改名。忠肅丙子科。乙卯,以日城君,與先生同見忤。己未卒,年六十二。官至門下評理,烏川君,諡文貞圓齋挽曰:「誦言每覺撑腸雪,念德徒傷有脚春。」歲丙申,母歿,廬墓終制,恭愍王曰:「忠於所事,孝又如此,予甚嘉之。」俱有文武材,歷事四朝,致位兩府,凡三十餘年。詩在《東文選》。子,知議政府事。

師友從遊 编辑

按:諸公於先生爲師友,其道義從遊之美,詞學引重之意,發於詩文,至今照人耳目。故特以師友記之,取正學淵源之義。

李齊賢仲思,號益齋慶州人,文定公東菴之子。忠烈辛丑科,嘗從忠宣邸,與趙孟頫等遊善。辛卯,恭愍卽位于,命攝政丞權斷征東省事,公措置得宜。丁未卒,年八十一。官至僉議政丞,雞林府院君,諡文忠。天資厚重,輔以學問,鄭道傳曰:「吾東方近世大儒,有若益齋李公,始以古文之學倡焉。」權陽村云:「德兼齒爵,學貫天人。自少,人無貴賤,皆稱益齋,其見重如此。」先生爲全羅道按廉使時,公以詩送之,有「田郞作倅吾雞林,父老至今懷德音」及「田郞夙慕君子儒,豈比老我空囁嚅」之句。又與先生同應製。所著《亂稿》、《稗說》皆行于世。子達尊,直提學。

李穡穎叔,號牧隱韓山人,文孝公稼亭之子。恭愍癸巳,魁科,丙子卒,年六十九。官至門下侍中,本朝封韓山伯,諡文靖。資稟淸粹,學問精敏。先生嘗製公辭牋批答曰:「夙承乃父之風,有名中夏,時得衆儒之望,爲準東韓。」蓋公父子相繼中制科,文章動天下。且公入齒辟雍,得聞性命之說。旣東還,若鄭圃隱諸賢,皆見而興起故云。公與先生尤親善,有「夢裏見君頻款款,定應君夢亦逢予」及「憶曾醉携壄隱翁,扣舷放歌崖石裂」之句。又同稱隱淪。又同諫鹽鐵別監之弊。又同扈從應製,至鐵券同錄。又同掌貢擧。有集行于世。子種德,密直;種學,提學;種善,知中樞。

李岡思卑,號平齋之子。忠穆丁亥科。戊申卒,年三十六。官至密直副使,歷大提學。公學邃識高,有宰相材。及卒,自士大夫至行路,莫不弔哭嗟惜。恭愍悼甚,樞密不應諡,特贈諡文敬李牧隱撰墓誌銘,柳巷韓脩書,東亭廉興邦篆。公嘗與先生同宿,有「迢迢湖海夢,今夕與君同」之句。有集行于世。子,左議政。

鄭㝢浩然晉州人,官至吏曹判書。牧隱李公云:「鄭君性脩潔慷慨,有志當世事,懼其所以養氣者或未至焉,故以浩然字之。」公爲慶尙道按廉使時,先生以詩送之,有「鄭君共稱慷慨士,世微鄭君吾誰親」之句。陶隱李公亦作詩送之。又與鄭圃隱金若齋諸賢相遊善。

五隱同倫 编辑

按:牧隱李先生云:「近世雞林崔拙翁自號曰農隱星山李侍中自號曰樵隱潭陽田政堂自號曰壄隱,予則隱於牧。今又得侍中族子子安氏焉,蓋陶乎隱者也。」蓋五先生並世同道,而其素節則皆以隱爲號。故特以同倫記之,取《中庸》「行同倫」之義。

崔瀣彥明,號農隱慶州人。中元朝制科。庚辰卒,年五十四,官至大司成。才奇志高,自著《猊山隱者傳》,詩在《東文選》。

李仁復克禮,號樵隱星州人。忠肅丙寅科,中元朝制科。甲寅卒,年六十七。官至檢校侍中,興安府院君,諡文忠。性剛直有守,臨歿,其弟仁任勸之念佛,曰:「吾平生不佞佛,不可自欺。」加朝服於身而卒。嘗惡兩弟仁任仁敏之爲人曰:「敗國亡宗者,必二弟也。」後果如其言。有集行世云。

鄕黨 编辑

取古人同里閈之義

姜昌富與先生比隣,先生家世淸貧,多所資者。子璜寶

康好文子野,號梅谿恭愍壬寅科,官至判典校寺事。《潭陽鄕校記》云:「之屬,生玆學校,修業立朝,垂名後代。」又與李牧隱相善。詩在《東文選》。

同試 编辑

取古人同年有情之義

白彌堅介夫忠定庚寅,以左獻納,與先生同中征東鄕試,遂登元朝制科。詩在《東文選》。

金仁琯慶州人。忠穆丁亥登第,連魁三場,王賜紅鞓,許着金花帽,親授紅牌,寵渥尤厚。忠定庚寅,以前典客寺丞,與先生同中征東鄕試,後官至檢校太子太師。詩在《東文選》。

同僚 编辑

取《春秋傳》「吾嘗同僚,敢不盡心」之義。

王煦初姓名權載忠宣賜姓名。官至僉議政丞,雞林府院君,諡正獻。好賢禮士。丁亥判事時,先生爲屬官。至孫府尹,復姓

金永旽龜峯,官至左政丞,上洛府院君。與弟永煦,俱有名當世。丁亥判事時,先生爲屬官。

安軸當之,號謹齋順興人。嘗中元朝制科,官至贊成事,興寧君,諡文貞。丁亥判事時,先生爲屬官。有《關東瓦注集》行于世。子宗源,判門下府事。

徐浩丁亥,以佐郞,與先生同爲整治官。

白文寶和父,號淡菴恭愍甲寅卒。官至政堂文學,稷山君,諡忠簡。性廉潔正直,尹紹宗挽曰:「卓爾知天著《踐形》。」《踐形》卽公所著性理之論。與先生同爲整治官,又同爲師傅。詩在《東文選》。

申君平平山人,官至代言。丁酉,掌監試,鄭圃隱中其選。丁亥,與先生同爲整治官。

安克仁竹山人,官至某官,諡文貞。丁亥,與先生同爲整治官。子仲老,判書。

鄭樞公權,號圓齋淸州人。恭愍癸巳科。壬戌,嫉權姦用事,疽背而卒,年五十。官至政堂文學、進賢館大提學,淸原君,諡文簡。性恭儉謹厚,李牧隱挽曰:「志潔難趨世,才高少可人。」與先生同諫鹽鐵別監之弊,又同爲師傅。有集行于世。子,政堂文學;漢城尹;,右議政;,持平。

李茂方方或作芳,光陽人。恭愍每稱「政堂國耳忘家,不畏權勢」。高麗,門下侍中;本朝,光陽府院君。諡文簡。性淸白剛直。先生爲監察大夫時,公爲掌令,又同爲師傅。詩在《東文選》。

金方礪汝用,號築隱金海人。權陽村嘗送公歸金海,有「剛直多違世,懷藏自識時」之句。癸卯,先生修聘浙東,公爲副,皆時之選也。金元素劉仁本張翥等,皆贈詩云。

金先致尙州人,與兄得培得齊,皆以儒爲將。末,退居尙州。戊寅卒,年八十一。官至重大匡,洛城君。先生爲密直提學之日,公亦爲密直副使。嘗與鄭圃隱相善,圃隱有贈公詩曰:「雨中留我酒杯深,半日高談直百金。只爲朝天促歸驥,夕陽芳草惱人心。」又與李牧隱諸賢相從遊。

同扈從,同應製,鐵券同錄竝附 编辑

恭愍辛丑,紅賊陷松京,乘輿播越,先生與諸公,從王捍衛。壬寅,車駕次西原,拜表北樓,先生與諸公,和詩製進。癸卯,錄諸功臣,先生與諸公共策勳。取「負絏」及「賡歌」及「帶礪同盟」之義。

洪彥博陽坡。癸卯,被禍。官至政丞,南陽侯,諡文正。有重望,與先生同扈從應製,錄功。詩在《東文選》。

李嵒初名君侅,號杏村固城人。官至鐵城府院君,諡文貞。有公輔器,書法名世。與先生同扈從應製,錄功。有集行于世。

慶復興一名千興李仁任等忌其淸直,流淸州卒。官至侍中,淸原府院君,諡貞烈李牧隱挽曰:「鼎重三韓業,氷淸一片心。」恭愍嘗以尹祥譖,將下先生獄,公諫乃止。與先生同扈從,錄功。

柳淑思菴瑞山人。忠惠庚辰科,爲辛旽所殺,後雪冤。官至贊成事,瑞寧君,諡文僖。嘗乞歸田里,李樵隱寄詩云:「已向危時安社稷,更從平地作神仙。」與先生同扈從應製,錄功。有集行世云。

元松壽梅溪。丙午卒,年四十三。官至政堂文學,諡文定。有宰相器,及卒,國人惜之。與先生同扈從應製,錄功。詩在《東文選》。子,典書。

金續命官至判三司,諡忠簡。淸直敢言,李仁任文義卒。與先生同扈從,錄功。文在《東文選》。

成士達易菴,官至大提學,昌山府院君,諡文貞李牧隱挽曰:「筆鋒勁直光如射,詩法平和味自醇。」與先生同應製,錄功。詩在《東文選》。

黃石奇官至檜山府院君。與先生同應製,詩在《東文選》。子檜城府院君,亦與先生同錄功。

禹吉生官至某官。與先生同應製,詩在《東文選》。子玄寶,右侍中,丹陽伯,亦與先生同應製。

權鑄葵軒,官歷直提學。與先生同應製,錄功。善書法。

李韌謙谷安邊人。恭愍乙未科,辛酉卒。官至政堂文學,諡翼孝。扈從至尙州,時先生名其四松避暑之所曰「四君子亭」,圓齋鄭公作詩記之。又與先生同應製。

曺繼芳昌寧人,官止直提學。退居于鄕,安貧樂道。與先生同應製,詩在《東文選》。

李邦直淸卿,號義谷淸州人。官至大提學,琅城君。與先生同應製。有集行世云。

李成瑞慶州人,官至左僕射,諡恭簡。癸卯,錄興王討賊功。

金庾金海人。嘗至京,帝責曰:「汝國殺使弑君,其權臣爲誰?」李仁任對,帝誘曰:「汝先王無子,朕所知。今王誰子?」不辨。及歸,仁任杖流。官至贊成事,諡恭靖。癸卯,錄興王討賊功。

金暉官至奉翊大夫。嘗退居漢陽,搆亭龍山金若齋秋興顏之,又有詩。癸卯,錄辛丑扈從功。

韓方信登第,官至贊成事、修文殿大提學,西原府院君。癸卯,錄收復京城功。詩在《東文選》。

健元陵恭愍王十二年癸卯閏三月乙酉,以判宗簿寺事,錄收復京城功一等。○謹按:權近所撰神道碑序云:「至正辛丑,紅寇陷王京,恭愍南遷,遣師克復,我太祖先登獻捷。明年壬寅,擊走胡人納哈出;又明年癸卯,却逐僞王塔帖木恭愍恃倚益重,累官至將相,出入中外。樂觀經史,亹亹無倦。濟時之量,好生之德,出於至性。永樂戊子五月二十四日壬申,太祖晏駕,春秋七十四歲,在王位七年。老不聽政,十有一年,弓劍忽遺,嗚呼痛哉!」

河乙沚晉州人。忠惠甲申,魁科,官至雞林元帥。癸卯,錄收復京城功。詩在《東文選》。

尹陟坡平人。甲子卒,官至軍簿判書,鈴平君。癸卯,錄收復京城功。子承禮,版圖判書。

趙仁璧漢陽人。恭讓朝卒,官至龍源府院君,諡襄烈。癸卯,錄收復京城功。子,皆府院君。

李子修眞寶人。登第,官至判典儀寺事,松安君。癸卯,錄收復京城功。

同朝 编辑

取《鄒書》「甚喜同朝」之義

李公遂南村忠惠庚辰,魁科。丙午卒,年五十九。官至領都僉議事,益山府院君,諡文忠。無子。嘗典乙未貢擧。門生金九容挽公夫人曰:「最恨堂前無嗣續,堪誇門下出公卿。」詩在《東文選》。

安輔之弟。忠肅庚申科,乙酉制科。丁酉卒,年五十六。官至政堂文學,諡文敬。乙未,典貢擧,嘗曰:「吾旣無子,門生卽吾子也。」其門生有李寶林李韌禹玄寶李集金九容者,當世稱其得人云。

李寶林益齋之孫。恭愍乙未科,乙丑卒。官至政堂文學,雞林君。與先生同諫鹽鐵別監之弊。

李子松靑陽人。戊辰,被禍。官至公山府院君。公廉謹守節,國人注意復相,及死,莫不悲之。

李存吾順卿慶州人。十歲,作《江漲》詩曰:「大野皆爲沒,孤山獨不降。」識者異之。恭愍庚子科,辛亥,以正言劾辛旽。後居公州石灘圃隱鄭公寄詩曰:「春風苦憶李長沙,徙倚南樓日欲斜。宣室承恩應未遠,石灘明月不須誇。」是年卒,年三十一。性孝友。乙巳七月庚辰,先生爲雞林尹,同日,公亦爲左正言。子,本朝兵曹判書,十代孫裕慶,始纂輯遺稿,行于世。

權仲和容夫安東人。高麗,贊成;本朝,議政。封醴泉伯,致仕。諡文節

崔元濡牧隱爲契友,官至判書。

幕府鎭管附 编辑

取古人入幕府及受節度之義

金齊顏仲賢九容之弟。恭愍朝登第,戊申,謀誅辛旽,事泄而死。官止中書舍人。先生聘河南時,公爲書狀官。又師事先生,載其《師友錄》。又與夢周尙衷崇仁存吾相友善,講論無虛日。所著《師友名行錄》行于世。

張衡叔未考其名,或以字行世耶?先生爲西北面都巡問使時,辟爲幕府。李陶隱以詩送之,有「參謀今俊逸」之句。

李集浩然,號遁村廣州人。忠穆丁亥,監試;恭愍乙未,登第。丁卯卒,官至判典校寺事。性抗直,以文章、氣節,著名當世。退居驪州,躬耕讀書,李牧隱鄭圃隱相與爲敬友。圃隱贈詩曰:「道直忤時俗,詩成逼正音。」先生再爲慶尙道都巡問使時,辟爲幕府,李陶隱權陽村鄭三峯,皆以詩文送而美之。公亦有在合浦營作及時從壄隱幕詩,所著《雜詠》行于世。子之直,參議;之剛,參贊;之柔,牧使,孫忠僖公仁孫。又有《固城館題詠》。

李達衷正中,號霽亭文孝公菊堂之子。忠肅丙寅科,恭愍以名儒,擢爲密直提學。乙丑卒,年七十七。官至典理判書,諡文靖。性剛直不撓。嘗奉使北邊,將還,桓祖餞之,太祖侍立。公環顧不敢當,奉酌立飮。及太祖登極,乃命以立字名其子孫,蓋嘉公有大見識也。丁未,先生鎭合浦時,公尹雞林,上禮狀曰:「按駱轡則一道之休稱大著,用牛刀則二州之遺愛尙存。」又有《謝送倭酒》詩。與牧隱諸公相善。所著詩文,大爲從叔益齋所稱賞。有集行世云。子,及第。

門生 编辑

按《櫟翁稗說》云:「我國,掌試者,謂之『學士』,其門生稱之曰『恩門』,門生、座主之禮,比古尤重。學士有父母若座主在,旣放榜,必具公服往謁,而門生綴行隨之。學士拜於前,門生拜於後,衆賓雖尊長,皆下堂庭,立竢禮畢,揖讓而升,以次拜賀。於是,學士邀至其第,奉觴稱壽。」《牧隱集》云:「國俗,進士及第,稱其座主之子曰『宗伯』,門生之於座主,猶子之於父也。門生、座主恩義之全,足以培養國家之元氣。」《謏聞瑣錄》云:「之座主、門生之間,嚴如父兄子弟,囑託指揮,不敢辭避。至於座主旣歿而門生有不順,則夫人招呼面責之,以故甚重知貢擧之職。」以此觀之,門生、座主旣如父子,且稱座主子爲宗伯,則其義尤重。而先生嘗典辛亥貢擧,諸公皆出門下,故今特記之。取「座主、門生恩深禮重」之義。

金潛癸丑,以征東鄕試,赴中朝制科。至靈光慈恩島,船敗渰死。

李行周道,號騎牛子驪州人。壬子卒,年八十二。官至藝文館大提學,諡文節。以文章著稱,柳泰齋方善上詩曰:「少日才名,晚年身世。」有集行世云。子,提學。

尹就坡平人。官至知密直司事、集賢殿大提學。子,府使。

張志道知禮人。官至起居注、知宜州事,辭官歸鄕里,敎誨子弟不倦。尹殷保徐騭師事之。

南在敬之,號龜亭,初名。我太祖潛邸時故人。官至開國功臣、領議政,宜寧府院君,諡忠景。配享太祖廟庭。十一代孫鶴鳴始纂輯遺稿藏家云。子景文,兵曹議郞。

鄭穆辛禑丙辰,以門下舍人,欲劾去李仁任

李伯由初名。官至開國功臣、兵曹典書,完城君,諡良厚牧隱李公詩云:「完山李氏伯由,父子孝情有餘裕。」

金若采光州人。官至都觀察使。性慷慨不畏強禦,嘗爲諫議大夫,折林堅味廉興邦,救趙胖,有骨鯁風。子,檢閱。

柳寬敬父,號夏亭,初名文化人。佐我太祖,定都漢陽,輔相三十年。及卒,世宗哭聲徹於外。官至左議政,諡文簡,以淸白聞,敎誨不倦,學徒甚盛。有集行世云。子孟聞季聞,皆判書。

金若恒若采之弟,官至光山君。公在前朝爲執義,當我太祖開國之初,推戴之臣,誘以建議之謀,公守節不應。後贈贊成事,錄其子孫。

金震陽草屋子,嘗中征東鄕試,歷官至常侍。壬申,與李陶隱等廢爲庶人。文在《東文選》。

廉廷秀民望,號萱庭曲城府院君悌臣子,東亭興邦弟。官至右文館大提學。有集行世云。

曺庶仁山人,嘗奉使入大明,流金齒,後還國。官至禮曹參議。詩在《東文選》。

劉敞初名江陵人,辛丑卒。官至開國功臣,玉川府院君,諡文僖

許應一作陽川人。官至大司憲,諡景惠

浙東偕來使取萬里浙東「星槎偕來」之義 编辑

胡若海恭愍癸卯,先生修聘浙東。甲辰,乃還明州,司徒方國珍遣公偕。乙巳,遂歸。一時諸賢如益齋李公圃隱鄭公松壽存吾道傳,皆以詩送之,則公蓋亦賢奉使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