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完徐壽輝 國初羣雄事略卷之四
漢陳友諒
作者:錢謙益 
夏明玉珍
友諒,姓陳氏,沔陽玉沙縣人。[1]治平十年五月,弒其主徐壽輝而自立,僭稱皇帝,國號漢,改元大義,在位四年。癸卯八月,死於涇江口。子理立,改元德壽,次年,國亡。

至正二十年庚子治平十年,大義元年。五月丁亥朔,陳友諒弒其僞主徐壽輝於太平路,遂稱皇帝,國號大漢,改元大義。已而回駐於江州。

陳友諒,沔陽人。本姓謝,祖千一,贅於陳,遂從其姓。父普才,黄蓬漁子也。友諒幼岐嶷,比長,膂力過人,優於武藝。嘗爲縣吏,不樂。會徐壽輝與倪文俊兵起,慨然往從之,爲文俊簿書掾,佐文俊陷諸州郡有功,尋用爲領兵,爲元帥。童承敍《平漢録》。
歲乙未,文俊治宮室於漢陽,迎壽輝居之,而專其政柄,友諒心不平。丁酉九月,文俊謀弒壽輝,事覺,懼,奔黄州。友諒因襲殺文俊,并其衆,自稱宣慰使,尋爲平章。明年,率兵陷安慶、池州,又破龍興、瑞州諸郡。因分遣康泰、趙琮、[2]鄧克明攻取邵武,別將取吉安,而自以兵破撫州。八月,破建昌。九月,破贛州。己亥正月,破信州。三月,遣將取襄陽,又出兵寇衢州,遂取杉關。友諒疑其將趙普勝貳於己,殺之。十二月,以江州爲都,奉壽輝居之,遂自稱漢王。庚子閏五月,友諒挾壽輝犯太平,陷之。既得太平,欲僭號,遂殺壽輝。《太祖實録‧陳友諒本傳》。
壽輝死,友諒遂以采石五通廟爲行殿,仍以鄒普勝爲太師,張必先爲丞相,張定邊爲太尉。《太祖實録》。
庚子歲,僞漢王陳友諒殺其君徐真一,稱帝於采石五聖廟。友諒,原沔陽人,承平爲縣貼書,及從爲盗,弟兄四五人,專兵爲衛。先是,徐雖爲君,權皆在倪蠻子,友諒其所部也。倪爲丞相,頗驕恣,待其下無恩,陳因與其黨襲殺之。其黨復謀殺之,事泄,見殺。於是大權盡歸於陳,封僞漢王,欲舉兵攻臺,[3]兵至采石,謀稱帝而後下兵,遂遣其黨殺徐,引兵攻臺,大敗而歸,營江州爲都。《草木子》。

乙未,陳友諒遣羅忠顯陷辰州。

閏五月庚申,陳友諒約兵入寇。

友諒既僭號,乃遣人約張士誠來寇建康。

乙丑,陳友諒引兵東下,大敗於龍灣。

陳氏入寇,上召劉基問計,基奮曰:「先斬主降議及奔鍾山者,乃可破賊爾。」上用基策,乘東風發伏擊之。《誠意伯傳》。
上以康茂才與友諒舊,俾致書速其來。茂才家有老閽,嘗事友諒,令賷書往,友諒得書甚喜,問:「康公安在?」曰:「見守江東橋。」問:「橋何如?」曰:「木橋也。」乃遣還,曰:「歸語康公,吾卽至,至則呼老康爲號。」閽者歸,具以告。乃命李善長改築江東橋,又於新河口跨水築虎口城,以兵守之。命馮國勝、常遇春率帳前五翼軍三萬人伏石灰山側,徐達軍南門外,楊璟駐大勝港,張德勝、朱虎帥舟師出龍江關外,上總大軍於盧龍山。戒持幟者曰:「寇至則舉赤幟,舉黄幟則伏兵皆起。」乙丑,友諒引舟師東下,至大勝港,璟整兵禦之。水路狹隘,友諒舟不得並進,遽引退,出大江,徑以舟衝江東橋,見橋皆鐵石,連呼老康不應,卽與其弟號五王者,率舟千餘向龍灣,先遣萬人登岸立栅。時暑酷熱,上衣紫茸甲,張蓋督兵,見士卒流汗,命去蓋。衆欲戰,上曰:「天將雨,且就食,當乘雨擊之。」須臾,雨大注,赤幟舉,上下令拔栅,諸軍競前拔栅。友諒麾其軍來争,戰方合,雨止。命發鼓,黄幟舉,馮國勝、常遇春伏兵起,徐達兵亦至,張德勝、朱虎舟師並集,內外合擊,友諒軍披靡不能支,潰兵趨舟,值潮退膠淺,卒不能動,殺溺死者無算,俘其卒二萬人,其將張志雄、梁鉉、喻國興、劉世衍等皆降,獲巨艦名「混江龍」、「塞斷江」、「撞倒山」、「江海鰲」者百餘艘及戰舸數百。友諒乘別舸脫走。張志雄,故趙普勝部將,號長張,怨友諒殺普勝,故龍灣之戰無鬪志,及降,言安慶無守禦,可取。上乃命徐達等將兵追友諒,又命俞元帥將兵取安慶。張德勝追及友諒於慈湖,縱火焚其舟,至采石,與大戰,德勝死之。馮國勝以五翼軍蹙之,友諒與其將張定邊出皂旗軍號黑旋風者迎戰,又敗之。友諒晝夜不得息,遂收餘兵棄太平遁去。俞元帥遂取安慶。《太祖實録》。
友諒遣其弟五王,領大船侵應天府龍江城下,城堅塹深,又剏「蓮花樁」於瀕江二里許以拒艦。[4]五王船至,不能近城,移海船於石灰山,攻虎口城;雙刀之兵攻龍灣。友諒以其將長張元帥領兵先導。上調常遇春拒長張於龍灣,[5]邵榮拒五王於石灰山,徐達居中應援,數戰不利。上調邵榮兵沿江西截戰,友諒兵前後不能相顧,遂大敗。長張船風急水湧,不能開幇,率衆俱降。上於石頭城山上督戰,天晴,占者曰:「今日午時有雨,敵大敗。」至其時,大雨如注,頃刻復晴。再戰,大破友諒兵,五王僅免,登舟而遁,兵登舟不及,死者不可勝計。其被傷及死橫於道者,兵不得行,生擒數萬人,俱赦之,旋作水牢覊之,月餘死者過半。次日,上遣廖永忠、俞通海領海船泝流襲之,追至三山磯及采石、青沙,連戰皆捷。僉院黑張、同知官音奴陣亡。陳氏兄弟率敗卒夜奔江州。俞本《紀事録》。

戊寅,大明克信州。

友諒寇龍江,上命胡大海出兵擣廣信以牽制之。王愷謂大海曰:「廣信爲友諒門戶,彼傾國入寇,必以重兵爲守,非大將統全軍以臨之不可。」大海從之,遂克之。《太祖實録》。

七月乙丑,陳友諒浮梁守將于光等來降。

友諒守浮梁院判于光、左丞俞椿與饒州幸同知有隙,出兵攻之,光等遂遣人來降,命仍守其地。友諒遣其參政侯邦佐攻陷浮梁,光遂輕騎謁上於龍江。《太祖實録》。

九月戊寅,故徐壽輝將袁國公袁州歐普祥、參政劉敬遣人來降。

友諒聞普祥降於我,遣其弟友仁攻之,普祥與部將劉仁、黄彬戰敗其衆,獲友仁,鞭而囚之。[6]友諒懼,乃遣其太師鄒普勝與普祥和約,各守其境,普祥乃釋友仁歸。《太祖實録》。

至正二十一年辛丑大義二年。正月,大明院判朱亮祖率兵擊陳友諒平章王溥於饒州安仁之石港,不利而退。

五月,陳友諒將李明道寇信州。

明道聞胡大海在浙東,懼其來援,遣兵據玉山之草平鎮,以遏我師。元帥夏德潤出兵争之,遂戰死。六月,明道攻信州益急,守將胡德濟閉城固守,大海率兵由靈溪來援,德濟乃出城與明道力戰,大海縱兵夾擊,大破之,擒明道及其宣慰王漢二。漢二,溥之弟也。朱文忠令二人爲書招溥,上命皆仍舊職,用爲鄉導,以取江西。《太祖實録》。

七月壬申,陳友諒知院張定邊陷安慶,守將俞元帥等奔還建康,太祖怒,俱斬之。

安慶乃長江上流之要地,雙刀趙普勝據守。太祖累發兵攻之,不利,後調黑先鋒領兵,水陸並進。船至樅陽,普勝於水中暗以鐵索橫截,柁着索不行,黑先鋒及將士皆被擒,陸路軍馬亦潰散。陳友諒陷太平,殺其主徐壽輝,自稱皇帝。友諒與普勝同事壽輝,恐其變,誘執普勝往江州,誅之,別留軍馬守安慶,太祖克之,命僉院俞伯仲、都先鋒程八守之。友諒遣兵復破安慶,俞伯仲與程八遁至龍江,知府譚若季亦遁。中途聞寇退,復回入城,撫安百姓。太祖命各給弓絃一條自縊死。《國初事蹟》。

八月甲申,大明將鄧愈克浮梁。

是月,雄峯翼分院元帥王思誠克番陽之利陽鎮,遂會鄧愈兵於三洞源,議取浮梁,攻之不下。至是,克之,守將侯邦佐棄城走。于光復攻樂安州,擊敗友諒總管蕭明,擒其萬戶彭壽等六十餘人,遂克之。《太祖實録》。

癸卯,大明兵取江州路,僞漢陳友諒退都武昌。

時僞漢陳友諒據江州爲都。庚寅,上親率舟師伐陳友諒。先是,李明道至建康,具言:「陳友諒自弒徐壽輝,將士離心,政令不一。驍勇之將如趙普勝者,又忌而殺之,雖有衆不足用也。」及安慶之敗,遂決意伐之。至是,率徐達、常遇春等各將舟師發龍灣。上御龍驤巨艦,建大旗於前,署曰:「吊民伐罪,納順招降。」諸軍乘風遡流而上,友諒江上斥堠望風奔遁。戊戌,至安慶,敵固守不戰,上以陸兵疑之,敵兵動,乃命廖永忠、張志雄以舟師克其水寨,遂克安慶。長驅小孤,友諒守將傅友德及丁普郎迎降。壬寅,師次湖口,遇友諒舟出江偵邏,上命遇春擊之,敵兵退走,乘勝追至江州。友諒親率兵督戰,上分舟師爲兩翼夾擊,大破友諒,獲其舟百餘艘。友諒窮蹙,夜半挈妻子棄城走武昌。癸卯,我師入江州,獲馬二千餘疋,糧數十萬。上遣徐達進兵追之,聞友諒欲出沔陽,戰艦拒戰,達乃屯於漢陽之沌口以遏之。甲辰,遣兵攻南康,克之。丙申,蘄、黄、廣濟降。[7]《太祖實録》。

戊申,陳友諒平章吳宏以饒州降,太祖命仍其官,守饒州。

吳宏,餘干州人,仕友諒爲江西行省參政,守餘干。上取江州,遂全城請降。壬寅,上至龍興,宏率衆來見,遂改鄧愈江西參政,命宏代守饒州。下武昌,以功拜中書左丞,後遷親軍指揮。宏涉獵經史,事母至孝,見重於士大夫。《開國功臣録》。

九月辛亥,陳友諒平章建昌王溥降。

陳友諒弒壽輝於太平,以王溥爲宣慰元帥,進攻建昌。《翁顯傳》。
溥以其弟漢二被執,又聞友諒失九江,勢孤不能支,[8]溥遂與同知郭敬、總管孟興、元帥孫德壽等遣萬戶羅康榮奉書來降,[9]上命各復其官,仍守建昌。壬戌,溥復遣檢校劉巨川以南豐州及臨川、金豀等八縣來獻。[10]後從克武昌,陞資善大夫、中書右丞。洪武元年,兼副詹事,從大將軍平山東、河南、燕、冀、陜西,賜文幣七表裏。三年,論功行賞,陞河南行省平章,食禄而不視事,子孫世襲指揮同知。十一年,定諸臣歲禄之數,溥每歲七百五十石,於江西官田內給與,與李伯昇、潘元明禄同。《太祖實録》。
九月二十二日,攻湖廣,徐達令右丞薛蹂兒領士卒焚漢陽城沿江舟楫。次日攻城,友諒登黄鶴樓袖手觀之,令閉門堅守。達等未備攻具,自寅至午,不克,遂焚城外房屋,大軍遂退。二十三日,達領大軍船隻駐襄、沔,以竹編巨簍,貯磚石於內,填塞壩口,出水高丈餘,濶十丈,令桑院判領快船三百餘隻哨鄂州,至青灘而回,大船旋駐三江口。十一月,大軍復上江州,大敗五王之兵,殺死被擒者數萬。俞本《紀事録》。

十月戊子,太祖命理問谷繼先攻陳友諒興國路石榴山寨,克之,獲寨首嚴院使及其官屬。

十一月己未,太祖命平章吳宏等率兵取撫州,鄧克明降,復叛,被獲誅之。

鄧克明,新淦人。自少無賴,恣橫鄉里。紅巾寇陷臨江,克明與其弟志明亦聚衆而起,依賊帥陳普文,據縣之修德、欽風、太子、玉笥四鄉,遂陷撫之樂安、崇仁、宜黄等縣,自稱元帥。陳友諒發兵掠新淦,克明率衆歸之。友諒以克明爲右丞,志明知州事。克明復轉掠永豐、寧都、石城、汀州、寧化等縣,遂陷建昌,破杉關,掠光澤,道順昌,以攻建寧,不克,還兵據撫州。是冬,吳宏等率兵取撫州,宏遣人招之。鄧愈駐兵臨川之平塘,克明欲走新淦,不果,乃僞請降。愈察其詐,潛以兵夜襲破其城,克明乃出降。愈遣志明還新淦,收其故部曲,送克明見上於九江,中途逃歸新淦,仍肆刼掠。壬寅正月,上至龍興城,克明懼不自安,乃詐爲商賈,[11]乘小舟至龍興城下,潛使人覘伺可否爲去就。事覺,被執,并獲克明,因送建康。是歲,大都督朱文正遣志明從征贛州,志明乃據麻嶺、沙坑、牛陂爲寨,拒命不行。甲辰八月,常遇春、鄧愈計平之,執志明送建康,與克明俱伏誅。克明兄弟兇暴殘忍,御衆無紀律,所過荼毒,人以鄧賊稱之。《太祖實録》。

十二月己亥,陳友諒行省丞相胡廷瑞、子章祝宗遣宣使鄭仁傑詣九江約降。

友諒洪都守將胡均美使其子納款,請禁止若干事,上初有難色,劉基自後踢所坐胡床,上意悟,許之。均美遂以城降。《誠意伯劉基本傳》。

太祖班師,以右相國徐達總大軍船隻,仍駐三江口。

至正二十二年壬寅大義三年。正月庚申,大明取江西龍興諸路。時江西諸路皆陳友諒所據。

正月乙卯,上以胡廷瑞來降,遂伐九江,如龍興。辛酉,上至龍興,胡廷瑞、祝宗暨左丞張民瞻、參政廖永堅、樞密同僉康泰、左右司郎中潘有慶等候迎,謁於新城門外,上慰勞之,俾各仍舊官。壬戌,上入城。《太祖實録》。

戊辰,建昌王溥、饒州吳宏各率衆來見,袁州歐普祥遣其子文廣來見,令普祥仍以本部守袁州。

王溥以建昌降,率將士赴京居住,自備軍食,不支官糧。上令溥於聚寶門外南街住,置立牌樓,號其街曰「宰相街」以寵之。後溥爲事毁之。又江西僞丞相胡廷瑞以南昌降,上入城,拜其母以安之。《國初事蹟》。
至正十九年,上遣帳下衛士何必聚往探江西,時袁州守將歐平章年已老,其動静佔知之。上問:「汝到袁州有何爲記?」答曰:「歐平章門有二石獅,吾斷其尾尖。」後克袁州,果然。俞本《紀事録》。

癸酉,守吉安土軍元帥孫本立、曾萬中與其弟粹中來降。乙亥,陳友諒平章彭時中以龍泉降。

本立,廬陵人,少無賴,不事産業。紅巾亂,起義兵,從元守臣納速兒丁守吉安。[12]萬中兄弟亦聚兵吉水,陳友諒遣其將熊天瑞攻吉安,納速兒丁戰敗遁去,萬中兄弟與本立遂降。天瑞乃併其軍,使其壻徐指揮、吳員外、馬斷事等與本立、萬中同守吉安。本立居徐下,心常不悅。上至龍興,乃詐與徐謀,請假犒師名,往覘兵勢,徐從之。遂與萬中、粹中見上納款。上以本立爲江西行省參政,授以銀印,萬中爲都元帥,粹中爲行軍指揮,俾還守吉安。二月己丑,孫本立等還吉安,秘其納款事。徐指揮稍覺,謀邀本立等飲,就圖之。徐有愛將泄其語於官妓,妓以告本立,本立乃邀徐、吳、馬三人至其家,與其屬皆登樓,劇飲使醉,[13]而潛去其梯,本立手刃殺之。遂遣人來報,上其軍民錢糧之數。《太祖實録》。
彭時中納友諒所授銀印,上命復其職,別以行省印授之。《太祖實録》。

三月癸亥,祝宗、康泰叛,攻陷洪都府。

四月甲午,大明右丞徐達等復取洪都。

祝宗走新淦,依鄧志明,志明函其首來獻。康泰走廣信,追兵獲送建康。上以其爲胡廷瑞之甥,特宥之。《太祖實録》。

癸巳,陳友諒將熊天瑞寇吉安,大明守將孫本立戰敗走永新。天瑞復攻破永新,執本立至贛州殺之。友諒使其知院饒鼎臣守吉安。

天瑞,荊州人。初以樂工乘亂聚兵,從徐壽輝攻掠江、湘間。後以陳友諒命攻陷臨江、吉安,又攻贛州,凡四越月下其城。友諒命加參政,守贛州,兼統吉安、南安、韶州諸州郡。孫本立之降於我也,遣姪士安攻贛之興國縣,爲天瑞子元震所敗,天瑞因攻本立,殺之,復據吉安,遣其第三子刼掠山寨,獲貨財牛羊而歸。乃造戰艦,揚言欲領兵東下,署其幟曰「無敵」。自稱金紫光禄大夫、司徒、平章軍國重事兼侍衛親軍都指揮使。歲癸卯,陳友諒攻江西,檄天瑞以兵來援,天瑞坐觀成敗,不應命。及友諒敗死,乃佯遣其子元震赴援。已而與彭時中争萬安地,以兵相攻。又欲圖取廣東,乃於南雄造戰艦,遣元震攻掠程鄉、興寧、長樂山寨,遂陷韶州,命部將袁仁仲守之。[14]壬辰春,戰艦成,率兵數萬進攻廣州,何貞以兵逆於胥江,一鼓而破,意廣東可不戰而下。忽天晝晦,大雨如注,雷震其檣,舟不能進。天瑞仰天祝曰:「廣州非予所有,則天爲霽明,當卽日還師。」祝已,天果霽,乃歸贛。是年,以兵攻湖南桂陽山寨,皆俘獲之以歸。王師克臨江,天瑞始懼,遣元震築壘太壺頭爲備禦計。九月,王師至贛,天瑞閉城拒守,常遇春、鄧愈乃浚壕立栅以困之。十月,元震竊出覘兵勢,遇春亦從數騎出,猝與相遇,元震不知其爲遇春也,過之。及遇春還,元震始覺,來襲遇春,遇春遣壯士揮雙刀擊之,元震奮鐵撾以拒,且鬪且却,遇春曰:「壯男子也,舍之。」乙巳正月,天瑞援絶糧盡,遣元震出降,天瑞亦肉袒詣軍門,遇春送之建康。元震本姓田氏,爲天瑞養子,遇春喜其才勇,薦之,授指揮,後復姓田氏。《太祖實録‧熊天瑞本傳》。
鼎臣剽悍有膽畧,所至毒害,人呼爲饒大膽。陳友諒既滅,鼎臣乃守吉安。甲辰八月,常遇春、鄧愈兵次吉安,遇春遣人謂之曰:「吾今往取贛,可出城一言而去。」鼎臣不敢出,遣其幼子出見。遇春命坐而飲之,又贈以衣服遣歸,曰:「歸語而父,將欲何爲,匿而不見?吾往矣,不能爲爾留,可善自爲計。」鼎臣卽夜棄城走安福。遇春遂復吉安。鼎臣既走安福,與其黨劉顛等仍肆剽掠,鄧愈自贛還兵討之,久不下。乙巳六月,復命元帥王國寶會參政何文輝、黄彬討之,鼎臣棄城走茶陵,復合浦陽羣盗于南峯山寨,與友諒將劉平章寇掠益甚。十一月,國寶出邀擊,鼎臣中弩死,餘黨皆潰散。《太祖實録》。

五月,陳友諒復侵安慶,大明守將院判趙伯中遁。

九月,大明元帥徐達領兵復平安慶,修城塹,命將士守之,友諒夜遁。

十二月,大明朱文正率兵取吉安,饒鼎臣出走,遂以參政劉齊、陳海同李明道、曾萬中、粹中共守之。

至正二十三年癸卯大義四年。四月壬戌,陳友諒復大舉兵圍洪都。

友諒忿其疆土日蹙,乃作大艦來攻。艦高數丈,外飾以丹漆,上下三級,級置走馬棚,下設板房爲蔽,置艣數十其中,上下人語不相聞。艣箱皆裹以鐵,載其家屬、百官,空國而來。洪都城始瞰大江,上既定洪都,命移城去江三十步。友諒巨艦至,不復得近,乃以兵圍城,其氣甚盛。都督朱文正乃與諸將分城拒守。丙寅,陳友諒兵攻洪都之撫州門,其兵各載竹盾如箕狀,以禦矢石,極力來攻,城壞三十餘丈。鄧愈以火銃擊退其兵,隨竪木栅。敵争栅,朱文正督諸將死戰,且戰且集,通夕城完。《太祖實録》。
友諒親率「高梢子」戰船,兵號六十萬圍南昌,用雲梯等攻具百道進擊。朱文正城上發砲石、擂木、火箭,無不破之。《國初事蹟》。

五月己巳,[15]陳友諒將知院蔣必勝、饒鼎臣等復陷吉安。

李明道與曾萬中兄弟不協,明道因潛約必勝兵至城下,明道舉火爲應,開西門納之。陳海、萬中皆被殺,執參政劉齊、知府朱叔華,曾粹中亡走,經其仇家黄如淵里中。如淵本萬中部曲,怨萬中兄弟虐其家,叛投鼎臣,執粹中送鼎臣,殺之。必勝脅降齊等,齊等不屈。必勝又破臨江,執同知趙天麟,亦不屈,俱送友諒。友諒以三人徇洪都城下,仍以明道同鼎臣等守吉安。《太祖實録》。
甲辰二月,李明道被獲,送武昌伏誅。明道,豐城人。家富於貲,乘亂起兵,附徐壽輝,後附陳友諒。及見獲於胡大海,上命爲行省參政,令與曾萬中等守吉安,復叛附友諒。友諒亡,明道走歸豐城,剪其鬚髯,逃匿武寧山中,有茶客識之,縛送武昌。上數其反覆之罪,戮於鮎魚口沙上。明道有畜犬,爲我軍携至武昌,見明道被戮,嘷鳴不已,啣聚其肉,跑沙瘞之。上義此犬,命衾葬明道。《太祖實録‧李明道本傳》。

癸酉,陳友諒兵陷無爲州,知州董曾死之。

寇逼其降,曾抗言不屈,遂縛之,沉於江。《太祖實録》。

六月辛亥,陳友諒攻洪都,守將趙德勝死之。

五月丙子,友諒復攻洪都之新城門,薛顯將銳卒開門突戰,斬其平章劉進昭,擒其副樞趙祥,敵兵乃退。至是六月,友諒圍洪都,久不克,增修攻具,攻水關,欲破栅以入。朱文正使壯士以長槊從栅內刺之,敵奪槊更進,文正乃命煅鐵戟、鐵鈎,穿栅更刺,敵復來奪,手皆灼爛,不得進。友諒又攻官步、士步二門,元帥趙德勝力禦之,中流矢死。洪都被圍既久,內外阻絶,乃遣千戶張子明告急於建康,還至湖口,爲友諒兵所獲,僞許友諒誘降,[16]至城下,大呼令固守。友諒怒,殺之。《太祖實録》。

七月癸酉,太祖自將救洪都。

時徐達、常遇春等亦自廬州還,上會師禡纛龍江,舟師凡二十萬俱發。《太祖實録》。

癸未,大明兵次湖口。

友諒圍洪都,至是八十有五日。聞上至,卽解圍東出鄱陽以迎我師。上率諸軍由松門入鄱陽。丁亥,遇於康郎山。《太祖實録》。
戊子,上分舟師爲十二屯,命徐達、常遇春、廖永忠突入虜陣,呼聲動天地,矢鋒雨集,砲礮雷鍧,波濤起立,飛火照曜,百里之內,水色盡赤,焚溺死者二三萬人,流屍如蟻,彌望無際。己丑,焚僞平章舟,刈戮二千餘。辛卯,復酣戰,虜將張定邊素號梟猛,上親禦之,將士皆死戰,歷一二時。遇春等左右夾擊,殺士卒無筭。張中矢百餘,退,潛保鞋山,不敢吐氣。我師亦移據湖口,扼彼喉衿,列栅南北江岸,置大筏中流,水陸戒嚴,以候其發。宋濂《平江漢頌序》。
戊子,命徐達等進兵薄戰,達急攻,敗其前軍,獲一巨舟而還。俞通海乘風發火炮,焚寇舟二十餘艘。指揮韓成、元帥宋貴、陳兆先等俱戰死。[17]友諒梟將張定邊奮前欲犯上舟,舟適膠淺,遇春從旁射中定邊,定邊舟始却。通海來援,舟驟進水湧,上舟遂脫。永忠隨以飛舸追定邊,定邊走,身被百餘矢。是日,命徐達還守建康。己丑旦,上親布陣,與友諒戰。敵兵舟艦相連,至晡,東北風起,上命以七舟載荻葦,貯火藥,束草爲人,飾以甲胄,命敢死士操之,乘風縱火,須臾抵敵舟,其水寨舟數百艘悉被燔,[18]烟焰張天,湖水盡赤,友諒弟友仁、友貴及平章陳普略等皆焚死。友仁,卽所謂五王也,眇一目,有智數,梟勇善戰,友諒爲之喪氣。普畧,卽新開陳也。庚寅,上所乘舟白,友諒欲併力來攻,夜令諸船盡白其檣,旦視莫能辨。辛卯,復聯舟大戰,俞通海、廖永忠、張興祖、趙庸等以六舟深入,敵連大艦拒戰,我師望六舟無所見,謂已陷没。有頃,六舟旋繞敵船而出,我師見之,勇氣百倍,合戰,自辰至午,敵兵大敗,旗鼓器仗浮蔽湖面。張定邊欲挾友諒退保鞋山,爲我師所扼,不得出,乃歛舟自守,不敢更戰。《太祖實録》。
按:《實録》紀戊子之戰,張定邊直犯御舟,中矢百餘而走。《平江漢頌》之《序》則繫於辛卯,相去凡四日。《實録》戊子之戰,上與遇春舟俱膠淺。及閱《開平神道碑》則繫於壬戌涇江口之戰,[19]相去凡三十有五日。又《實録》紀辛卯之戰,廖永忠等六舟深入。而《鐵冠子傳》則云:「己丑,戰湖中之康郎山,常忠武王深入,虜舟數四圍之,僉以爲不可救。」上曰:「勿憂也,亥時當自出。」[20]如期果出,連戰輙大勝。僞五王陳友仁及將士溺死者無算。辛卯、己丑,相去又三日。三文皆出宋學士手筆,不知何以與國史錯互如此,更相考之。

大明兵泊柴棚。明日,泊左蠡。友諒二金吾將軍率所部來降。

我師移舟泊左蠡,友諒亦移兵出泊潴磯,相持者三日。先是,友諒數戰不利,右金吾將軍欲焚舟登陸,直趨湖南,謀再舉;左金吾將軍請決戰。友諒兵敗,乃曰:「右金吾之言是也。」左金吾懼及禍,遂來降,右金吾亦從之。友諒兵力益衰。上移書告之曰:「曩者公犯池州,吾不以爲嫌,生還俘虜,將與公爲約從之舉,各安一方,以俟天命。公失此計,乃先與我爲讐,我是以破公江州,蹂蘄、黄、漢、沔之地,因舉龍興十一郡,奄爲我有。今又不悔,復起兵端,困於洪都,敗於康山,殺其弟姪,殘其兵將,此逆天理、悖人心之所致也。公乘尾大不掉之舟,頓兵弊甲,與吾相持。以公之狂暴,正當親決一戰,何徐徐隨後,若聽吾指揮者,無乃非丈夫乎?」友諒怒,留使者不遣,建金字旗,周迴巡寨,令獲我戰士皆殺之。上命悉出所俘,視有傷者,賜藥遣還。又令祭其弟姪及將士之戰死者。《太祖實録》。

大明兵出湖口。

我師遂出湖口,命遇春、永忠諸將統舟師橫截湖面,邀其歸路。又令一軍立栅於岸,控湖口者旬有五日,友諒不敢出。上又移書與之曰:「昨兵泊潴磯,嘗遣使齎記事往,不覩使回,公度量何淺淺哉!大丈夫謀天下,有何深讐?江淮英雄,惟存吾與公耳,何乃自相吞併?公之土地,吾已得之,縱力驅殘兵來死城下,不可再得也。設使公僥倖逃還,益宜修德,勿作欺人之寇,却帝名而待真主。不然,喪家滅姓,[21]悔之晚矣。」友諒忿恚不能答。上遣裨將攻蘄州及興國,克之。《太祖實録》。

八月,大明兵與僞漢兵大戰於鄱陽湖,陳友諒敗績而死。其子理自立,仍據武昌爲都,改元德壽。

八月,虜食盡,遣舟五百艘掠糧都昌,又爲我大將所獲。壬戌,虜計窮,冒死突出,將上趨九江。上命諸將一時俱合,其大戰如戊子,自辰達酉,督戰益急。友諒中飛矢斃於舟中。癸亥,降其衆五萬,上命釋之,不戮一人。《平江漢頌序》。
壬戌,友諒窮蹙,欲奔還武昌,乃率樓船百餘艘趨南湖嘴,爲我師所遏,遂欲突出湖口,上麾諸將邀擊之。我舟與敵舟聯比順流而下,自辰至酉,力戰不已。至涇江口,涇江之師復擊之。未幾,有降卒來奔,言友諒在別舸,[22]中流矢貫睛及顱而死。諸軍聞之,大呼喜躍,敵衆大潰,擒其太子善及平章姚天祥等。明日,友諒平章陳榮、參政魯某、樞密使李才、小舍命、王副樞、賈僉院及指揮以下,悉以其樓船軍馬來降,得士卒五萬餘人。太尉張定邊及楊丞相、韓副樞乘夜以小舟竊載友諒屍及其子理走武昌,追之不及。定邊等至武昌,復立理爲帝。《太祖實録》。
陳友諒與大兵戰鄱陽湖,中箭死。友諒篡徐真逸,僭號大漢,改元天定、大義,至是亡。[23]《庚申外史》。
友諒攻龍興久不下,臺兵至,合戰鄱陽,前後相持者八十餘日,大戰者五六,死者六、七萬人。兵既不支,欲退出湖口,爲流矢所中而卒。《草木子》。
先是三月,徐達領大軍攻廬州,老左堅守,不克。圍至七月,陳友諒親率大船進鄱陽湖來侵,徐達棄圍援之。上親領舟師往征,衣甲、鎧仗、旗幟、火炮、火銃、火箭、火蒺藜、大小火鎗、大小將軍筒、大小鐵炮、神機箭及以蘆蓆作圈,圍五尺,長七尺,糊以紙布,絲麻纏之,內貯火藥捻子及諸火器,名曰「没奈何」,用竿挑於頭桅之上,兩船相幫,燃火線,燒斷懸索,「没奈何」落於敵船舟中,火器俱發,焚毁無救。上勅相國徐達、平章常遇春爲前鋒,平章廖永忠、俞通海爲左、右翼,餘船列幫而進。上以所乘船如征江州之勢,令愈嚴肅,師愈鮮明,舟愈齊整。戒將士曰:「晝則視旗幟,夜則視燈籠,遠則聆信炮,近則聽金皷。」以翺、翔二船爲左右副,以風斗快船爲前導,大小船隻相繼而進。兵至左蠡,旌旗蔽日,金鼓震天,帆幔遮水,衣甲耀日,遙列數百里。友諒後繼之船,盡被俘獲。江西守將朱文正,鄧、薛二參政,率軍力戰,友諒將士不能近城。聞我援兵至,棄圍赴戰。友諒戰船塗紅爲號,大者容三千人,中者容二千五百人,小者容二千人,其船以灰蔴艌底,與兩廂頭尾不艌,或謂友諒曰:「何止艌底?」友諒曰:「此一去船,何須盡艌?」以致友諒戰船皆不及上船之堅。以白、紅分兩軍。陳氏之兵曾經龍江、江州、湖廣三處大敗,善戰者損折,却於湖、潭、荊、襄等處徵田夫市子,三丁抽一爲軍,號曰「蓬合」,且十人無二三慣戰。及船相幫,望見白船水上周旋迅疾,旗幟、帆幔、衣甲、器械,又聞金鼓銃炮之聲,魂魄俱喪,安能操戈執弓哉?友諒惟恃巨艦,未知軍心恇怯。白船往來湖中,仰而射紅船;紅船堅駐,不便轉動。一日攻數次,白船輪次而戰,紅船軍力疲倦。七月二十一日大戰,紅船焚溺二十隻,烟焰障天,咫尺不能辨,聲震山谷,軍浮水面,波浪漂没。白船亦被火裹焚者七隻。紅船將士焚溺者殆六萬人,白船焚溺者七千餘人。餘船相幫,紅船被白船相撞,卽爲碎薪。是日,友諒之弟五王溺水而死,將士浮水求救者蔽水面,上遣快船濟之。次日,上設太牢、少年遣使致祭五王之柩於軍中,友諒亦以禮遣歸。又數日,上遣人賷書詣友諒,約出江決戰,友諒允。紅船欲出湖口,恐白船襲其後,遂讓白船先出。上遂令江西之船堅拒黄泥州及樵市,令諭將士曰:「我船出了湖口,便占上流埠岸,選精銳馬步兵登岸待戰,風斗快船艤岸排列,海船依次排江中。」次日,遂行。白船盡出,紅船方行。白船正出之時,紅船不敢追襲者何也?大船泊淺,小船兵銳故也。紅船出到湖口,撁埠俱被白船已占,值西風大作,紅船之勢高距,順流如箭而下,無所措手足。流至涇江口,拋五鐵錨始住。兩軍相望二十餘里。上指謂都督仇景福曰:「那紅船何人的?」景福對曰:「陳氏所乘。」上曰:「我提百萬兵,數千里遠來除暴,荷天以此子付我掌中,此機不可失。」諭達等曰:「平暴定亂,正在今日。」遂令將士各措火器、兵杖、衣甲於所立信地。二十四日,上於所乘每號船頭勅曰:「將士勿動!」捧香爐拜,祝曰:「黎民被難數十年,吾今除暴解紛,實天祐之。克此奸雄,四方寧息,汝等士卒,俱令富貴,今當盡心,以報天意。」卽拔劍勅曰:「交鋒之際,擅離信地,不用心者斬!」遂令釘其水門平基,撤其上下木梯,拽搐兩廂懸鈴,兵皆倒身搖櫓,又值西風順水,船下如箭。比至紅船三百步間,箭銃、將軍筒、標叉俱發如雨,紅船將士無所躱避,僅以板牌遮身,或伏匿,或趨走,無出視者,白船竟過矣。上命親軍指揮康茂才率二十八宿令船水撁挽船而上十五里許,順流再下,紅船將士望之如山崩。友諒度不能支,出首箭窓中呼從船,而白船已至,箭銃齊發,友諒左太陽中箭。須臾,陳氏之卒泅水報曰:「友諒死矣!」上傳令曰:「友諒已中箭死,兵船將士,敢有擅殺一人者斬!」陳氏將士聞之,全船來歸者相繼不絶。友諒屍已爲近侍竊載遁於湖廣矣。其部下省院官及八陣指揮率領海船再戰,俱不勝而降,輜重盡爲俘獲,惟知院蟒張海船不戰而遁,向友諒所謂「一去船」者,今果驗矣。所獲戰船,上下左右箭刺如猬。上大悅,諭衆曰:「友諒中箭而死,將士之功,勝於赤壁走曹操遠矣。稠人難辨射死者,均給重賞,以勞汝等。」次日,上執爐焚香,朝天拜祝曰:「異日天下一家,與汝等巴都兒共享富貴,教汝都做大官。」拜畢,上於船樓上設金椅,坐定,保駕都督仇景福率八枝壯士一千三百人稱萬歲,謝恩,遂設大筵,卽命班師。後至王宮,以在船一千三百人羅於兩廡下,賜以酒肉,恣其醉飽。次日,每人給以金龍宮段一表裏,冬夏布五匹,銀五兩,麥各五石,銅錢六千文,省、府、衛及千百戶、鎮撫等官給賜各有差。
友諒解南昌圍,退出康山,與太祖大戰。太祖頗懼,問劉基:「氣色如何?」基曰:「我兵必勝之氣,當力戰。」及友諒中流矢死,太祖謂基曰:「我不當有安豐之行,使友諒乘我之出,京城空虛,順流而下,搗我建康,我進無所成,退無所歸。友諒不攻建康而圍南昌,此計之下者,不亡何待!」乃知天命有所歸也,遂班師。《國初事蹟》。
友諒有權術,兵強一時,及弒主稱帝,羣下多不服而叛,遂至滅亡。死時年四十四,自稱帝至死,僅四年。友諒之初起也,其父甚恐,曰:「汝一捕魚兒,欲圖大事,吾不願也。何不守汝故業?」友諒曰:「昔有術者觀先世葬地,謂我後當富貴,今正其時。」及稍貴,遣人迎其父,父曰:「汝不聽吾言而起事至此,吾懼不能免。」至是果敗。《太祖實録‧陳友諒本傳》。

甲子,大明遣兵追陳理於武昌。

九月丁卯,太祖發湖口,還建康。壬午,太祖命李善長、鄧愈留守建康,復率諸將親征陳理於武昌。

十月壬寅,上兵至武昌。[24]

十二月丙申,太祖發武昌還建康。

上率馬步舟師,水陸並進,命遇春等分兵立栅,圍武昌。又於江中聯舟爲長寨,以絶其出入之路,分兵徇漢陽、德安諸郡。上還建康,命遇春總督諸將守營栅,諭之曰:「彼猶孤㹠處牢中,欲出無由,若來衝突,慎勿與戰,久當自下也。」《太祖實録》。
是年十月,湖廣僞姚平章、張知院陰遣人言於擴廓帖木兒,設計擒殺僞漢主陳理及僞夏主明玉珍,不果。《元史》。

至正二十四年甲辰德壽元年。正月丙寅,大明李善長、徐達等奉太祖爲吳王。

二月乙未,太祖以諸將圍武昌久不下,復親往視師。

先是,張定邊潛遣卒夜由觀音閣縋城走岳州,告其丞相張必先使入援。必先去城二十里,軍於洪山。上命常遇春率精銳五千,乘其衆未集,擊之,遂擒必先。必先驍勇善戰,人呼爲潑張,城中倚以爲重。乃縛至城下示之,必先亦呼定邊曰:「吾已至此矣,兄宜自圖。」定邊氣索不能言。武昌城東南有高冠山,下瞰城中,[25]傅友德一鼓奪之,城中益喪氣。後數日,上乃遣友諒舊臣羅復仁入城諭降,復仁至城下號哭,理招之入,復仁相持痛哭,乃諭以上意,理與定邊遂請降。《太祖實録》。
臺兵攻圍武昌,一年不拔,潑張以潭、岳兵赴援,兵敗見執,遂俱降。《草木子》。
二月,友諒將知院潑張領精兵數千援湖廣。上命達率兵數千敗之,俘軍一千餘人。每四人共用麻編頭髮木樁釘於鸚鵡州上。是夜雨雪,迨曉,死者過半,宥潑張而覊之。洪武三年,鄧愈克河州,班師,至渭源,[26]潑張參政心懷叵測,上遣人賷密旨於愈,卽時斬之。俞本《紀事録》。

癸丑,陳理啣璧肉袒,率其太尉張定邊等出降。

理至軍門,俯伏戰慄,不敢仰視。上見其幼弱,起挈其手,曰:「吾不爾罪,勿懼也。」命宦者入其宮傳命,慰諭友諒父母。凡府庫儲蓄,令理悉自取之。遣其文武官僚以次出城,妻子資裝,皆俾自隨。友諒兄友才亦降。友才,所謂二王者也,友諒命與左丞王忠信守潭州,遣忠信來援武昌,戰敗而降。上授忠信參政,仍守潭州。友才聞其降而復來,率兵拒於益陽之高山,忠信巽詞開諭之,於是友才亦降,與其子大俱送建康。《太祖實録》。
以陳理祖父及所生母并伯、叔、后、妃、嬪、宦載赴應天府。納友諒次姬爲妃。命左丞周德興守其城。俞本《紀事録》。

太祖至建康。丙寅,封陳理爲歸德侯,下令諭告中外。

封友諒父普才承恩侯,理歸德侯,友諒弟友富歸仁伯,友直懷恩伯,弟友仁追封康山王,命有司塑像歲祀焉。後普才削除,理徙高麗。《平漢録》。

徙歸德侯陳理於高麗。

洪武五年正月,歸德侯陳理、歸義侯明昇,居常𩰩𩰩不樂,頗出怨言。上聞之,曰:「此童兒輩,言語小過,但恐爲小人瞽惑,不能全始終,宜處之遠方,則釁隙無自生,可始終全保矣。」於是徙之高麗,遣元樞密使延安答理護送而往,仍賜高麗國王紗羅文綺四十八疋,俾善待之。《太祖實録》。
高岱論曰:友諒之勇畧,雖或未及項羽,而剽性狡悍,出没飄忽,大困而不餒,[27]屢躓而復振。觀其龍江敗歸,還襲安慶;九江之失,疾奔武昌。及徐達召還,不旋踵而有江州之入。是皆敗衂之後,旬日之間,而能陷城摧敵,其能開拓封疆,奄有荊、楚,亦一時之雄也。惜其昧强弱之勢,失先後之著,據形勝之地,不能進取襄、鄧,以窺中原;昧觀釁之法,漫焉輕涉龍江,已取覆敗。及我方有安豐之後,金陵空虛,則又老師洪都而不爲扼擣之計。用兵之道,當如是乎?豈可盡委天命耶!然我聖祖之所以得專力於友諒者,則以士誠之乏遠圖耳。鄱陽之戰,亟命徐達歸守,友諒既殂,不肯直擣武昌,而還師再舉,皆恐東吳之乘其後也。區區戎簡輩,一老書生,焉足以知聖算哉![28]

校勘記 编辑

  1. 「玉沙縣」,原本訛「玉」爲「王」,據《元史》卷五九《地理二》、《明史》卷四四《地理五》改。
  2. 「趙琮」,原本訛「琮」爲「宗」,據《太祖洪武實録》卷一三改。
  3. 「欲舉兵攻臺」,原本訛「攻」爲「收」,據《草木子》改。
  4. 「瀕江」,《適園》本作「江瀕」。
  5. 「上調常遇春拒長張於龍灣」,原本脫「調」,據《適園》本補。
  6. 「鞭而囚之」,原本訛「因」爲「攻」,據《太祖洪武實録》卷八改。
  7. 「廣濟」,原本訛「濟」爲「信」,據《太祖洪武實録》卷九改。
  8. 「不能支」,原本訛「支」爲「未」,據《太祖洪武實録》卷九改。
  9. 原本脫「溥遂與同知郭敬、總管孟興、元」,意不明,據《太祖洪武實録》卷九補。
  10. 「檢校」,原本訛「校」爲「較」,據《太祖洪武實録》卷九改。
  11. 「乃詐爲商賈」,原本訛「乃」爲「仍」,據《太祖洪武實録》卷一0改。
  12. 「納速兒丁」,原本脫「丁」,據《太祖洪武實録》卷一0補,下同。
  13. 「劇飲使醉」,原本脫「使」,意不明,據《太祖洪武實録》卷一0補。
  14. 「袁仁仲」,原本作「元任重」,《適園》本作「袁仲任」,據《太祖洪武實録》卷一五改。
  15. 「己巳」,原本訛「己」爲「乙」,據《太祖洪武實録》卷一二改。
  16. 「誘降」,原本舛作「降誘」,據《太祖洪武實録》卷一二改。
  17. 「陳兆先」,原本訛「陳」爲「李」,據《太祖洪武實録》卷一二改。
  18. 「其水寨舟數百艘悉被燔」,原本脫「其」、「悉被燔」,意不明,據《太祖洪武實録》卷一二補。
  19. 原本脫「閱」,據《適園》本補。
  20. 「上曰」,原本訛「上」爲「中」,據《適園》本改。
  21. 「喪家滅姓」,原本訛「姓」爲「性」,據《太祖洪武實録》卷一二改。
  22. 「友諒」,原本訛「友」爲「及」,據《太祖洪武實録》卷一三改。
  23. 《庚申外史》作「僭號大漢,改元大義,天完至是亡」,是。徵之史籍,陳友諒無建元「天定」之舉。
  24. 原本無,據《適園》本補。
  25. 「下瞰城中」,原本訛「瞰」爲「聯」、「中」爲「下」,據《太祖洪武實録》卷一四改。
  26. 「至渭源」,原本訛「渭源」爲「謂原」,《太祖洪武實録》卷一七八洪武十九年七月條載︰「吴沉……左遷渭源縣學教論。」據改。
  27. 「大困而不餒」,原本訛「不」爲「大」,據《國榷》卷一、《適園》本改。
  28. 「焉足以知聖算哉」,原本訛「焉」爲「烏」,據《國榷》卷一、《適園》本改。
 上一卷 ↑返回頂部 下一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