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溪先生朴文純公文外集/卷十

卷九 南溪先生朴文純公文外集
卷第十
作者:朴世采
1731年
卷十一

雜著

编辑

 

 

此圖只據淵源理學二錄爲之。亦特見其一時統緖相接之次耳。故平日高弟多不在其中。覽者詳之。

論敬提要

编辑

程子曰閑邪則固一矣。然主一則不須言閑邪。有以一爲難見。不可下功夫如何。一者無他。只是整齊嚴肅則心便一。一則自無非僻之干。此意但涵養久之則天理自然明。

朱子答何叔京書曰。示喩根本之說。敢不承命。但根本枝葉本是一貫。身心內外。元無間隔。今曰專存諸內而略夫外。則是自爲間隔。而此心流行之全體。常得其半而失其半也。曷若動靜語默。由中及外。無一事之不敬。使心之全體。流行周浹。而無一物之不徧。無一息之不存哉。觀二先生之論心術。不曰存心。而曰主敬。其論主敬。不曰虛靜淵默。而必謹之於衣冠容貌之間。其亦可謂言近而指遠矣。今乃曰不敎人從根本上做起。而便語以敬。往往一向外馳。無可據守。則不察乎此之過也。必如所論則所以存夫根本者。不免著意安排揠苗助長之患。否則雖曰存之。亦且若存若亡。莫知其鄕。而不自覺矣。○又曰持敬之說甚善。但如所喩則須是天資儘高底人。不甚假修爲之力。方能如此。若顏,曾以下。尤須就視聽言動容貌辭氣上做工夫。蓋人心無形。出入不定。須就規矩繩墨上守定。便自內外帖然。豈曰放僻邪侈於內。而姑正容謹節於外乎。且放僻邪侈。決知其無所容矣。此日用工夫至要約處。亦不能多談。且請尊兄以一事驗之。儼然端莊。執事恭恪時此心如何。怠惰頹靡。渙然不收時此心如何。試於此審之。則知內外未始相離。而所謂莊整齊肅者。正所以存其心也。○答程允夫書曰夫持敬用功處。伊川言之詳矣。只云但莊整齊肅則心便一。一則自無非僻之干。又云但動容貌整思慮則自然生敬。只此便是下手用功處。不待先有所見而後能也。須是如此。方能窮理而有所見。惟其有所見則可欲之幾瞭然在目。自然樂於從事。欲罷不能。而其敬日躋矣。○答林擇之書曰。比因朋友講論。深究近世學者之病。只是合下欠却持敬工夫。所以事事滅裂。其言敬者。又只說能存此心。自然中理。至於容貌辭氣。往往全不加工。設使眞能如此存得。亦與釋老何異。又況心慮荒忽。未必眞能存得耶。程子言敬。必以整齊嚴肅正衣冠尊瞻視爲先。又言未有箕踞而心不慢者。如此乃是至論。而先聖說克己復禮。尋常講說。於禮字每不快意。必訓作理字然後已。今乃知其精微鎭密。非常情所及耳。○答楊子直書曰持敬之說。不必多言。但熟味整齊嚴肅。嚴威儼恪。動容貌整思慮。正衣冠尊瞻視此等數語。而實加功焉。則所謂直內所謂主一。自然不費安排。而身心肅然。表裡如一矣。大抵身心內外。初無間隔。所謂心者固主乎內。而凡視聽言動出處語默之見於外者。亦卽此心之用而未嘗離也。今於其空虛不用之處。則操而存之。於其流行運用之實。則棄而不省。此於心之全體。雖得其半而失其半矣。然其所得之半。又必待有所安排布置然後能存。故存則有揠苗助長之患。否則有舍而不芸之失。是則其所得之半。又將不足以自存而失之。孰若一主於敬。而此心卓然。內外動靜之間。無一毫之隙一息之停哉。○答方耕道書曰。開喩詳悉。足見進學不倦之意。然以愚見論之。詞氣之間。似猶未免迫急之病。於所謂平心和氣。寬以居之者。恐未有得力處也。願更於日用語默動靜之間。自立規程。深務涵養。毋急近效。要以氣質變化爲功。若夫子所謂敬者亦不過曰正衣冠一思慮莊整齊肅。不慢不欺而已。但實下功夫。時習不懈。自見意未。不必懸加揣料。着語形容。亦不可近捨顯然悔尤。預憂微細差忒也。○靜菴先生居家行己。不媿古人。爲學篤實。危坐積熟。衣冠必端正。自朝而暮。自初昏而三更。兀然不動。淸曉早起冠櫛。雖夏熱短宵不少變。○戊寅夏。游松都之天磨,聖居。或擇淸幽蓮社。入處靜讀。沈潛義理之奧。探賾自得之味。凝神靜坐。兀若塑人。淡餐攻苦。與緇流共之。雖精進闍棃不及也。凡食頃如廁外。絶無閑刻。唯二更後五更前。爲脫衣就寢時。平日用力爲然。而及此愈篤。○退溪先生答金而精書曰。所云其視聽言動辭氣容貌上。患不能以規矩繩墨守之。而仍指無形影出入無時者。欲聞存之之道。此問亦甚切矣。聞之古人欲存無形影之心。必自其有形影可據守者加工。顏曾之四勿三貴是也。故先生答何叔京書曰。若顏曾以下。須就視聽言動容貌辭氣上做工夫。蓋人心無形。出入不定。須就規矩繩墨上守定。便自內外帖然。此日用工夫至要約處。於此審之則知內外未始相離。而所謂莊整齊肅者。正所以存其心也。又答陳明仲書曰。洪範五事。以思爲主。然操存之漸。必自其可見者而爲之法。則切近明白而易以持守。故五事之次思最居後。夫子於四勿。不及思焉。蓋欲學者循其可見易守之法。以養其不可見不可係之心也。至於久而不懈。則表裡如一而私意無所容矣。今亦當以顏曾爲法朱子爲師。而期於久遠看如何。不可分內外爲兩截事。以外爲粗淺易做底。以內爲微妙難及底功夫也。○又曰前賢訓敬不一。蓋各以所見形容說出耳。但今求下手用功處。當以程夫子整齊嚴肅爲先。久而不懈。則所謂心便一而無非僻之干者。可驗其不我欺矣。外嚴肅而中心一。則所謂主一無適。所謂其心收斂不容一物。所謂常惺惺者。皆在其中。不待各條別做一段工夫也。故朱子之諭楊子直曰。持敬不必多言。但熟味整齊嚴肅嚴威儼恪。動容貌整思慮。正衣冠尊瞻視等數語而實加工焉。則所謂直內所謂主一。自然不待安排。而身心肅然。表裡如一矣。其諭方耕道等意亦如此。盍相與勉之。○答禹景善書曰。把捉卽操存之謂。非不善也。若未得活法。則反爲揠苗助長之患。觀顏子四勿曾子三貴。從視聽言動容貌辭氣上做工夫。所謂制於外。所以養其中也。故程子曰只整齊嚴肅則心便一。一則自無非僻之干。朱子亦曰持敬之要。只是整衣冠一思慮。莊整齊肅。不敢欺不敢慢。則便身心肅然。表裡如一矣。更於此思勉如何。○答李宏仲書曰。正衣冠一段。本朱子答方耕道書中語也。其上文有曰願更於日用動靜語默之間。自立規程。深務涵養。要以氣質變化爲功。若程夫子所謂敬者亦不過曰正衣冠一思慮。莊整齊肅不欺不慢而已。今詳垂問之意。欲知於此。可以分動靜與否。夫爲學者。立日用規程之語。固當動靜兼擧。不應有所遺闕。使之偏着一邊工夫也。蓋其曰正衣冠曰莊整齊肅。是以靜言。然而動時衣冠。豈可不正。容止事物。豈可不莊整齊肅乎。曰一思慮曰不欺不慢。是以動言。然而靜時此心尤不可不主於一。本原之地。又豈容有一毫欺慢乎。故朱子又嘗曰心體通有無貫動靜。故工夫亦通有無貫動靜。方無透漏。正謂此也。至若所擧四先生言敬之異。各是發明一理。皆不可闕。如朱子敬齋箴。動靜表裡。主一無適。備擧而言之。安有取舍於其間哉。若欲就此求其所當先者則意亦切矣。先生嘗答何叔京書略曰。持敬尤須就視聽言動容貌辭氣上做工夫。蓋人心無形出入不定。須就規矩繩墨上守定。便自內外帖然。誠能莊整齊肅則放僻邪侈。決知其無所容矣。此日用工夫至要約處。於此驗之則知內外未如相離。而所謂莊整齊肅者。正所以存其心也。滉竊謂四先生言敬之中。程子整齊嚴肅一段。卽朱子此書之意所從出。始學之所當先。莫切於此。由此而入。至於力久深而有得焉。則所謂二方入處皆在其中者。始信其不我欺矣。○朴汝龍問何以則學整齊嚴肅。栗谷先生答曰。從事於九容則可以整齊嚴肅矣。又問端坐靜坐危坐。曰危坐則直指其跪坐。端坐靜坐。雖非危坐。坐以端靜。故曰端坐靜坐。伊川到寺。椅當佛面。伊川令轉椅。雖椅坐身不搖動。則亦可曰端坐矣。蓋危坐則可以通稱端坐靜坐。而端坐靜坐則不可以日危坐也。○附錄延平李氏與朱子書曰。某曩時從羅先生學問。先生極好靜坐。某時未有知。退入室中亦只靜坐而已。先生令靜中看喜怒哀樂未發之謂中。未發時作何氣象。比意不唯於進學有力。兼亦是養心之要。元晦偶有心恙。不可思索。更於此句內求之靜坐看如何。往往不能無補也。○朱子答黃子耕書曰。病中不宜思慮。凡百可且一切放下。專以存心養氣爲務。但加趺靜坐。目視鼻端。注心臍腹之下。久自溫煖。卽漸見功效矣。○答徐居厚書曰。大病新復。正要將護。不可少有激觸。損動眞氣。讀書度未能罷。且適意遮眼。自有意味。正不必大段着力記當。損人心力。使人氣血不舒。易生疾病。況古人之學。自有正當用力。此等只是隨力隨分開廣規模。若專恃此。亦成何等學問耶。前此屢欲言之。而悤悤不暇。今亦不特爲養病發也。至於平心和氣。却是吾人學問根本。亦不爲病。然後當着力也。○調息箴曰鼻端有白。我其觀之。隨時隨處。容與猗移。靜極而噓。如春沼魚。動極而噏。如百蟲蟄。氤氳開闔。其妙無窮。孰其尸之。不宰之功。雲臥天行。非予敢議。守一處和。千二百歲。○退溪先生與門人李咸亨論元晦偶有心恙一段。先生曰滉年十七八時。已聞己卯之人讀小學專治性理之學。緣鄕無先進。不能聞入道之要。而徒讀古書。以踐其實。心有走作。欲於一朝持守。或夜半寢覺。危坐操存。極用心力。遂生心疾。多般調治。以此盛年全不讀書。棄學者功夫而不治。或一念及則重生心疾矣。幸及衰晩。得見聖道之分明。僅收桑楡之景。故終不能專一致力。吾見公言語動作之際。多有急迫之病。此何以異於爲道學所縛。恐生心疾也。咸亨對曰小子年來食傷甚重。曰觀公容貌。年少所當豐肥。而容色極虛弱。不可過用心力。方滉徒讀古書時。不見程朱之論以爲當然。而後見心經等書然後始知前日之乖方。釋然覺悟。欲讀書求道。則年齡已暮。不能用心於萬一。使心與理打成爲一片。可謂難哉。南彥經年少徒用心力。以致其疾。遂成病人。亦可戒也。古語有之。拘迫則難久。且令虛閒之體常存。必有所補。夙興夜寐箴云讀書之餘。間以游泳。發舒精神。休養性情。此可爲法。○答南時甫書曰。大抵公前日爲學。窮理太涉於幽深玄妙。力行未免於矜持緊急。強探助長。病根已成。適復加之以禍患。馴致深重。豈不可慮哉。其治藥之方。公所自曉。第一須先將世間窮通得失榮辱利害。一切置之度外。不以累於靈臺。旣辦得此心。則所患蓋已五七分休歇矣。如是凡日用之間。少酬酢節嗜慾。虛閑恬愉以消遣。至如圖書花草之玩。溪山魚鳥之樂。苟可以娛意適情者。不厭其常接。使心氣常在順境中。無咈亂以生嗔恚。是爲要法。看書勿至勞心。切忌多看。但隨意而悅其味。窮理須就日用平易明白處看破敎熟。優游涵泳於其所已知。惟非着意非不着意之間。照管勿忘。積之之久。自然融會而有得。尤不可執捉制縛。以取其速驗也。○答鄭子中書曰。心氣之患。滉乃曾傷於虎。前已屢進藥說。其不服驗。而復有如何之問何耶。病之所起。公自知之。今若就心上求去此病。愈去而愈櫻。不勝其勞撓而成大病矣。且公於此學。已略見得路脈入頭處。不須更加許多強探索許多閑安排。所謂操存省察工夫。權且勿上念。只看日用平常明白處寬着意思。游泳其間。虛閒恬愉以自養。如朱子調息箴之爲者。及夫歲月積久之餘。非徒心恙自然有效。收斂操存之實。亦不能無得力於此矣。所云操存省察勿上念之說。非謂學者常法爲然。只是心恙必如此然後可安也。況此道理無間內外。凡致謹於外。乃所以涵養其中也。故孔門未嘗言心學。而心學在其中。滉當時無引喩之人。不知此理。徒畏心恙而遂全然放下了。坐失數十年光陰。是所恫恨。公當視以爲戒也。○又曰追悔事未知何謂。先正格言以爲旣不可長留胸中爲悔。又不可不悔。凡此皆公所自知。正惟此處爲難。而其欲捨不得。卽是心疾。今欲治此病。亦不待他求。只就來喩存心法平平存在略略收拾處。能接續用工。至於純熟。則自然心地虛明。不累於事物。非有意放下而自放下矣。滉得心恙最早。而曉治法太晩。自近用工。始似有實地可據。日用動靜間。往往若有契合融會處。然心平氣和。事順理愜時覺得如此。而苦於間斷不接續。不能打成一片。介然之頃。已復放失。或遇逆境到急衮處。依舊纏繞放不下。蓋古人所謂晝卜諸妻子。夜卜諸夢寐者。每有愧焉蘧使之言。眞是先獲我心者也。○宣廟時拜牛溪先生爲臺憲。栗谷先生白上曰。成渾多病。持平之職。決不能堪也。上曰予聞治心則無病。學問之人亦有病乎。對曰雖學問之人。受氣甚薄則未免有病。昔者伯牛有疾。孔子以爲命。明其非所自致也。渾以受氣之薄。嬰疾甚重。其能不死者。亦治心之功也。若放心者有渾之疾則豈不遄死乎。○牛溪先生辛巳封事曰。始學之要。必先立乎大者。收拾身心。保惜精神。專一凝定。使志氣常淸而義理昭著。此孔孟以來第一法門也。非但爲養心之大法。實爲養氣養生之至訣。古之聖王。所以命哲命歷年者。皆由於此矣。○答朴生榮書曰。定心氣從容安靜。實是治病之大藥。脩身之切要。須致意力守於此。則不惟進學有得。又養壽命之妙法也。○答申生敏一書曰。見諭學不勤之歎。今以治疾爲主。何能致志於讀書。唯願專精神收攝雜念。不令散亂。所謂淸明專一之方。時習而有得焉。則亦治疾之妙法耳。

余嘗讀大學或問。得所論持敬之旨。以主一無適爲主。蓋亦以此用力。而至今猶若存若亡也。逮于其後。因與咸平李養而商論敬學工夫。殊未有契。間閱爲學之方。復得朱夫子所遺何叔京等書。而竊有呋乎其言之。始知養而所引整齊嚴肅一段。蓋亦出於主一。而爲尤有力於下手親切之地。又聞退溪先生推明此義。以爲初學之準的。徐以考之。益信其說之可徵也。余悼天前時爲學。專守一法。未暇致詳于此。使夫子喫緊爲人之意。幾乎沈湮不明。而雖所謂主一無適者。固自通貫乎動靜表裡。而亦靡所資以至於涵養積久。天理自明之域。遂抄朱子及靜菴,退溪,栗谷三先生所論。合爲一篇。靜菴雖無識論。乃是躬行工夫緊切處。故錄之。名之曰論敬提要。蓋致更加喫緊之意也。其下附以延平諸說者。亦謂有志於整齊嚴肅之學者。不可不預思安靜和平之方。庶幾無心氣病敗之端云爾。且余素患心疾。非啻傷虎之人。故欲因此錄。時時自考其得失。未知君子見之以爲如何也。歲丁未六月二日。潘南朴世采志。

明道選士說

编辑

世采頃讀明道所論修學校尊師儒取士一段。解之者曰此倣周禮鄕大夫賓興司馬取士之制。遂取周禮地官司徒,禮記王制等書。參伍硏究。雖其規摹節目。大都出此。而間有不盡合者。請試論之。蓋周法鄕學敎庶人。國學敎國子及庶人之俊。自鄕學而升於司徒者名曰選士。司徒直用爲鄕遂之吏。而擇其尤異者升於太學。自國學而升於司馬者名曰進士。司馬必告于王而論定。然後用爲朝廷之職。其鄕國之學及司徒司馬選用之道有偏專者。所以別世家凡民之品級也。是以明道之法。所謂選士國子。實與鄕學國學爲一揆。而其使州縣賓興之士及公卿大夫之子弟。皆必升於太學。得其考試論薦。而後立乎本朝者。自異於周法。要其所以古昔聖王之建國立制也。乃與一時英賢若殷湯之仲虺,周武之太公周召之徒。旣得共治其邦家。故又欲共享其祿位。以不私夫天爵。而然猶設爲學校。敎其子弟。使世世亡忝其先德。奠安生民而扞衛王室。且其諸臣之身敎於家者。亦皆有以成物而裕後焉。苟由是道。雖歷數千百年。而傳之無所刓弊。是以只用司馬論定之例。後世則不然。其爲公卿大夫者。初不取於一時之英賢。故今日得富貴。明日便肆然驕侈。以亡身敗家者其轍相尋。是旣不足以身敎子弟。而國家又無法度以爲維持涵養之端。若遂使之從政。其必賊民僨事無所不至矣。蓋明道有見於此焉。使國子選士選用之道。無異一以人才賢否爲準。而補蔭增秩之典。獨及於國子。兼示國家敦厚之意。其不泥古蹟。因時制宜。以成一王之法者。豈不光明俊偉也哉。此朱先生所以深歎於孟子經界喪禮之說。世采於是亦云。

柳道卿字說

编辑

晉山柳君台三字公輔。頃嘗謂余曰。台三之同宗。有先得斯名者。責義甚嚴。勢不可仍存。願有以改之也。余曰古者人生。生名冠字。其禮之不苟如此。然同宗一門之親也。不可以一名行于一世。是亦事理之不容不改者也。今請奉名曰貴三。奉字曰道卿。吾子以爲如何。昔者曾子有言。君子所貴乎道者三。動容貌斯遠暴慢矣。正顏色斯近信矣。出辭氣斯遠鄙倍矣。蓋以爲君子之道無所不在。而所重者唯此三事而已。如愚敢以仰請嘉名者。寔亦在是。爲道卿者豈不惕然思所以祗承而深體之哉。道卿曰謹奉敎。抑貴三之所戚於心者。所謂舊名實先人時所命。而今適迫於宗盟。不免爲圖新之擧。此將何以處之。愚曰然。朱先生嘗於士友名字之際。亦有是說矣。然其他因事改易者固多。恐非所以盡拘於常法也。唯道卿存心飭身。以遵宗聖之遺敎。而庶幾夙夜。無忝乎所生。則其爲追孝之道。不亦多乎。是或權而得正之一事也。道卿以爲何如。道卿曰敢不奉敎。遂書以爲柳君字說。

記白沙先生傳畫事

编辑

嘗讀唐史。論者以五王復辟之功。爲狄梁公儲養啓發之效。信矣哉。及觀故丞相鰲城公之於癸亥反正。殆有相類者。蓋靖社諸公如李延平。爲公平生親友。而金昇平實公體察時從事。待以國士者也。至如申平城,具綾城,綾川。皆爲公手下褊裨。如崔完城張新豐,李延陽則皆爲公門下士。逮于新政所登庸如李完平,申玄軒,李月沙,金淸陰,鄭愚伏,趙浦渚。則亦皆爲公儕友後輩之同德相信者。假令公而在世。得當鼎軸之地。其能上被當宁之倚毗。下爲諸公之宗主。經濟一世。戡定衆亂。以垂國家億萬斯年之業者。有非他人可及。此尤足爲志士仁人之所痛恨也。世常說公謫北日。昇平公送之東郊。與衆賓辭退。公獨留之謂曰。吾今行必不返。環顧當世。其可託以宗社大計者。亡踰於君。吾故留之。事到今日。只有廢昏立明一節而已。唯君勉之。是雖不見於前此公私記載。揆以時勢大體。宜亦不誣者。乃今獲聞傳畫事本末。尤可異焉。其言曰昇平暇日造公陪語。久之公出一丈幅畫以示。仍問曰此畫何如。蓋其畫爲畫一馬繫於柳樹下。且書所畫年月日于右方者也。昇平諦視之。似是手生者所寫。對曰以愚所見。不知其爲善品。公笑曰吾意則不然。幸令公持去。必推畫主以與之。昇平敬諾賫歸。所寓適在京城內道旁。乃揭其畫于壁上。客至輒詢之。久而莫能知其主者。一日天陰雷雨驟至。有闖門而入者。昇平迓之座與語。非素際也。雨勢仍注。遂相對移時。客就視壁上所揭畫識之曰。此殆吾所曾見者歟。昇平問曰不識公曾見於何處。又能知畫之者否。客皆不明言。第欲得以袖歸。昇平亦不許。少頃侍婢進酒饌頗豐潔。相與酬酢而罷。蓋所謂客。卽仁祖大王方爲宗室綾陽君時也。昇平入謂夫人曰吾家方苦乏食。夫人何以有此饌耶。對曰妾夜夢天雨甚。傳說車駕來幸。及至座與語。一如今日客來之狀。妾心異之。故敢有此設耳。未數日仁祖又來訪款語。愈欲得畫以歸。昇平又不許。然念旣爲近屬公子屢屈。不可不一謝。乃造門焉。自此往返。情義密勿。遂與翊戴。共成中興大業。竟亦不知其畫出於某人也。至反正後仁祖置酒別殿。命諸元勳入見。從容良久。敎于昇平曰。向時卿所揭壁上畫馬一幅。未知得於何人耶。此正予少時膺先王命而寫之者。昇平起拜對曰。臣嘗爲故相臣李恒福從事。游好甚篤。因以得比福耳。又述其語大略。旣出乃招公子井男問其得之之故。對曰宣廟於末年。一日賜先人私對。且令諸王子王孫出見。遂以其所書及畫示之。先人偏觀諸書畫。獨得此幅而歸。宣廟許之。是其曲折也。於是昇平始大悟。知公之傳畫意有所在云。嗟乎奇哉。蓋公少習丹靑。稱爲妙筆。未幾絶而不爲。猶能目辨古今品流臧否甚晢。殆無不中者。豈亦當時洞見其爲此畫者有異日人君氣象故耶。然而不示於人。而必傅諸昇平者。可謂嘿識前知。能託元功而啓興運矣。嗟呼奇哉。余少時又聞反正之日。昇平諸公俱夢公來訪如平日。仍愀然不樂戒之曰。公等今日之擧。誠爲宗社不得已之計。然事成之後。又有一大難事甚於曩日所遭。其幸相與愼處焉。亦不能解。及到丙子之難。乃知所謂一大難事者蓋指南漢出城之議。是則尤涉神怪。聖賢之所不言。然疑以傳疑。固春秋之通義。而歷觀傳記。往往於異聞奇跡。或有不能盡廢者。敢幷記之如此。歲戊午八月廿四日。潘南朴世采書于楊山丙舍。

記綿谷葬山事辛未十月二十六日

编辑

松都之龍。出於安邊雲林鎭。至伊川某山而分。左榦西走爲聖居天磨。其下爲松都。右榦北行爲平山滅惡山。實海西一道之祖也。未數十里。爲自作峴爲白雲峯。自白雲峯南行爲金剛山。又西行爲注畓峽爲雲頭峯。未十數里右一支順而西走爲延安龍。又入海爲喬桐龍。左一支逆而南行。爲白川黃衣山爲平地峽爲石峯峽爲冠山爲大㙮峴峽爲沙峴爲江陰天神山。未及天神山。北落爲小㙮峴。卽平山之地。大起壟體星辰。爲佛智山爲三峯。是謂正龍。蓋自佛智山左一支南走。爲帽巖山爲小沙峴爲雪峯山作外靑龍。右一支北走。爲高井峯爲某峴爲楸谷峯爲新畓峯作外白虎。此綿谷入局蟠龍之大勢也。其正龍則又自三峯北行至某峯。自某峯始變爲支體。南行至橫落小峯左右帶日月砂。自橫落小峯北行。作丁字帳連起兩峯。丁字帳左右有特起之峯。擁抱兩峯之下。爲平地脈中作鶴膝形。又南行爲橫落大陰金星。蓋自三峯至此之玄四折而爲主穴。內向卯坐酉向。獨障山爲案。外向甲坐庚向。溫井峯爲案。其內靑龍肘外有三曜砂。內白虎肘外有四曜砂。其中靑龍內有三支。中白虎內有五支。皆排衙中白虎初支爲獨障內案。末支爲溫井內案。龍虎內。兩邊各有二水。相合交襟於穴前。而龍虎初末兩頭皆有立石。內水口爲龍虎外。外水口爲場基。都水口爲蛇棧。外都水口爲陵村。滅惡居亥方。白雲金剛居辛方。雲頭居申方。黃衣居坤未方。佛智居甲卯方。穴下有眞應井。爲螃蟹吐沫之形。又有左右陰砂抱拱於明堂此主穴左右布置照應之大勢也。且自自作峴至雲頭峯以北之水。皆各入海。不論。惟局後第一水出自小砂峴。西流可五里會于內水口外。第二水出自小㙮峴。與黃衣兩峽水合。西北流可十五里會于外水口內隨龍。第三水出自注畓峽。可二十里朝會于外水口外。正當甲坐庚向之案。第四水出自獨障山。流可十五里。亦朝會于外水口外。正當獨障山之案。自此東流。第五水出自金剛山右邊。可二十里會于都水口之內。第六水出自自作峴。與滅惡廣坪諸水會流入于陵村。蓋陵村爲天神山末稍。又自滅惡爲成佛鐵峯諸山。東走爲外都水口。仍入于洪家谷大江。自此爲水纏玄武之形。至于碧瀾渡。其關闌諸法。與松都後水口同。此又山水配合相得之大勢也。余昔在都時。偶遇潘師好誼於愼仲任座。盛言此龍百餘里蟠回。實國中之所無。固已藏之心矣。及至辛亥。移寓於銀川。丙辰遷厝於金川。其時勢阻。莫由下手。至壬戌秋。與崔君瑞吉將訪廣坪申氏山。薄暮路由此穴下。略見城郭大勢周遭環抱之狀。果非尋常。中有一墩阜。平正厚重。意謂必是正穴。與崔君登覽而去矣。厥後使金師應斗往見。凡再往始寤其眞。乃曰吾行嶺南諸名山甚多。未見此比。惟以得之而或未定用爲憂。其意可知也。至癸亥始搆草堂於其旁。以爲往來審察之所。時潘師已死。蓋雖嘗爲淸風家三到此地。而每以內洞呂家所占爲意。又山眼甚鈍。終不得穴而罷。愼仲任初雖知龍局之大奇。而誤占他穴。沈丈宗迪從而贊之。反以此穴爲非。厥後崔以遠,愼懋,任臺,權順泰,許彬之屬紛紛而起。莫可奈何。其議因此不決者幾十年。獨鄭君尙樸終始以爲可用。余徐察之。此山龍局之美。衆所共見。惟穴法則造化眞情。實難測知。況內洞周密固可喜。而又爲先占之地。故諸人所見皆同。亦各有所主之穴。仲任任生雖不主內。而亦以此穴爲低微不足取。遂至於此。最後思之。彼輩容非天人。當以其所主諸穴與此穴。較量長短而去取之外。無他策也。乃更審祭。益見諸穴之非。而此爲正結無疑。乃邀仲任而告之。始服余見。於是洪聖則,朴峻,李嶰,許晸,高必謙,池汝沆,李汝漢,金泰善諸人。前後相合。遂至定用矣。穴本許君所占。而仲任及鄭李高池皆從之。至穿壙時。忽見一石書向背分金水法甚詳。卽金應斗於丁卯冬所記。埋於許穴之左者。相距堇可周尺許。遂移就金穴。又用諸議。更移下邊。亦可周尺許。及掘之。壙中四壁皆眞土。無一點小石。又有黃赤白縱橫諸紋錯見。乃於正中有一土脈。其色黃多赤少。其性如粉屑。向下漸堅密。其廣爲周尺又半。其長自壙頭至足。其深如所用穴深之數。其頭足兩邊少曲向右。其腰中正。値獨障山內向及兩棺之中。此則求之古書。亦無所見。蓋亦異徵之尤者也。至於外向則用仲任,聖則,池汝沆,李汝漢諸人之議。然其中意趣各異。仲任以山水大勢。聖則以縫針及向上論水。池汝沆以向背本法。李汝漢以大玄空一家骨肉云。聊記其顚末。以爲後考。

奇高峯四七後說辨

编辑

高峯後說一段曰。孟子論四端。以爲凡有四端於我者。知皆擴而充之。夫有是四端。而欲其擴而充之。則四端是理之發者是固然矣。程子論七情。以爲情旣熾而益蕩。其性鑿矣。故覺者約其情使合於中。夫以七情之熾而益蕩。而欲其約之以合於中。則七情是氣之發者不亦然乎。以是而觀之。四端七情之分屬理氣。自不須疑。而四端七情之名。固各有所以然。不可不察也。

孟子本因論不忍人之心。而以其端緖之見。莫著於惻隱。惻隱之類。又有所謂羞惡辭讓是非者。故兼擧以及焉。夫不忍人之心。所以行不忍人之政。若不推是四者。以及於天下。則何以充其本然之量而著其仁義之德乎。故曰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此自然之理也。是豈以四端爲理發之故。而欲其擴而充之耶。程子本因論顏子克己之學。而其所謂己。卽情之流而爲惡者。故使約之以合於中焉。夫情旣熾則固已非情之善。若不約是不善之情。使無失于中。則何以復其天命之性而致其達道之和乎。且樂記中庸。皆以性之欲及發而中節爲七情。程子其必不昧於此。而專以旣熾益蕩者爲情。以明爲氣之發。章章甚明。是豈以七情爲氣發之故。而欲其約而合中耶。夫四端之充之不爲理發而然。七情之約之不爲氣發而然。其審如是。則其所以引而證之。要欲自附於退陶之說者。抑何故耶。高峯之意。卽以四端是理發。故直使擴而充之七情是氣發。故直使約而合中。是以有所云云。而不知孟,程之意。蓋以四者善端之萌芽。故擴而充之。七者而旣熾則卽是縱而爲惡。故使約而合中。其本不過以所指而言者旣異。故其工程節度各有所當屬。而不得不如此。豈有均是是情。而以爲或發於理。或發於氣。相對出來。而所用之功亦隨此便異。一如高峯之見耶。

張谿谷駁玄繩編辨甲午二月

编辑

夫謂已動是情可也。若曰未動是性。則已動之後。便謂無性耶。程伯子言性無內外。旣無內外則何有動靜。

中庸曰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朱子釋之曰喜怒哀樂情也。其未發則性也。由此言之。未發已發。卽龜峯所謂未動已動之分。此豈有可疑者耶。谿谷所引程伯子之說。與此不同。正古人所謂以豎準橫以橫合豎者也。橫渠先生本以定性未能不動。猶累於外物爲問。其意蓋以性與外物。判而二之。爲不相干涉。其所謂定者。亦欲一定於此。而不應於彼。故伯子解之曰所謂定者。動亦定靜亦定。無將迎無內外。捄失之言。豈不然乎。夫子思論中和。直指道之體用。故以未發已發爲性情。明道論定性。欲明體用之一貫。故以性爲無內外。此可謂道並行而不相悖者也。且子思所謂已發之情。豈能有外於此性。而明道所謂無內外之性。亦豈能漫無動靜之分耶。今谿谷欲以性無內外之故。遂以性不可謂未動。而憂其歸於偏枯空缺。豈其然乎。有人於此。以陰陽是一氣之故。而不欲言兩儀。太極是統體之故。而不欲言各具。則谿谷必以爲非。而今云云。是亦不免於執言迷指者矣。

若曰惡是氣也。十分不是。蓋氣之本元無不善。必其流蕩乖戾而後方爲惡耳。夫謂氣兼善惡。猶欠於本末源流之辨矣。今直以爲惡其害義傷道。非細失也。

善是理也。惡是氣也之言。果未圓活周徧。然谿谷之辨則失其本旨者多矣。夫惡固是氣之流蕩乖戾之所致。然人有問之曰惡之其爲理與氣。將何所分別耶。則必應之曰是氣也非理也。蓋氣之本源。雖無所不善。而發用之際。流而爲惡者。亦其理也。何可以本源之善之故。而不以惡歸之氣之一邊耶。龜老之言。於界限處。亦未有所失。但只擧氣字。而不擧下一節流而爲惡者。故以起谿谷之疑。而是亦語意之不能無病者也。

退溪文集記疑疑義癸亥六月十六日

编辑

九卷四板自郡有故居也。指何處爲故居。蒙不知文勢歸宿處。指敎幸甚。

故居。指白雲洞書院。正所謂順興廢府也。不先擧此。而乃置順興於竹溪所經處。故文勢主客。終未分曉。

五板宋朝因之猶未盛。因之。指白鹿洞書院耶。猶未盛。指何而言耶。

因之只指白鹿。其下又統擧四書院而言。以此上下辭意。亦不相應。

十一板從前若辭。若疑苦字之誤當改。

十二板復有一事。未知何事。願聞之。

竊意當時或有事段。所關非細。而又難公誦者。故止於如此耳。

十七板喬山徑歸。國葬之前徑歸鄕里之意耶。

喬山以國葬而言之。然文似太短難解矣。

三十七板其身之事。善事字之誤。

四十二板不稱碑而以碣爲言。其意未詳。

靑陵據格令當立碑。而因先生素不作碑之故。沈書乃以碣文爲請。而不言碑云云。此則恐非有病。

十卷十三板未如之何。未疑末字之誤。

十四板蛇至匿跡。未詳出處。

豈亦龍蛇之蟄。以存身之義耶。但其文字似有來歷。而亦不敢知也。

十五板老先生之於集註章句。集註指何書。章句指何書。且不論詩易解。亦有所不敢知也。

語孟庸學外。恐無集註章句矣。不言詩易解。以四書爲重。故不及乎他也。

乃合集註與章句未詳。豈章句二字是或問之誤耶。

盧公夙興夜寐箴解。先述訓誥旨義於本文之下。又低一字曰右第某章。仍爲總論大義。故以訓誥擬之集註。以第某章擬之章句。乃曰合集註章句也。

十六板因以再及。再及未詳。

再猶更字之誤。然終似差異矣。

十九板收斂妙用。旣曰妙用則是自然顯行底物事。收斂字恐着不得。

此釋方寸湛然。凝神息慮者。雖曰妙用是自然顯行底物事。恐不妨於隨時藏斂矣。如何。

二十一板吾有涉於彼邪詖之徒矣。語勢文勢有不敢曉然者。願有以明示之。

彼指禪學也。禽獸夷狄邪詖。亦皆指禪學也。乃就此分兩節。而以禽獸夷狄言於人。以邪詖言於我。文義恐無難曉者。

二十三板不雜於幾微運行。何物不雜耶。

恐以心而言。如孟子集註所謂本然之權度。可以旁推矣。

二十四板敬卽所謂能也可謂能耳。此段竊恐未然。蓋敬是總名。一乃其體段。然則敬與一俱是所能。而於敬上著持字。一上著主字。然後持字主字爲能。而敬字一字爲所能也。但以朱子看花折柳喩之。則敬與一是花與柳。持與主是看與折也。今乃以敬爲能。而以一爲所能。則文勢理趣皆欠明的。但見程子論敬一處則可知矣。

敬則所謂能。非但失其名義。與下文一上須是以下之意相反。恐崇論所卞者。精當無疑矣。

二十六板鉛朱。是何書。是見行者耶。

鉛胡粉也。朱朱墨也。皆所以點節句讀之物。或曰朱鉛。恐非書名。

二十七板皇極釋疑。是何書耶。

皇極釋疑。似是余氏所著。在退集詩類。今者考亦不出。

二十九板朱笏何物。

朱笏亦恐指朱墨也。

參模四分。見本書註。

楊雄解嘲曰大潭思渾天。參摹而四分之。註曰三析而四分天之宿度甲乙也。蓋指太玄言。故律呂序引而證之。

三十板還癡。癡與瓻音相似故借用。蓋古人借書於人。送一瓻酒。還書時亦送一瓻。瓻甁也。曾見雜書如此。未知然否。

韻會瓻甁也。古之借書盛酒甁。俗語借書與人爲一癡。還書爲一癡。乃知今人訛以瓻爲癡也。與崇敎少異。

三十二板姓原書。是何書。是族姓書之類耶。

姓源珠璣。多見於理學通錄中。似是以姓字爲主。記人物出處者也。

十一卷五板攙斷斷置之。竊意朱書本意。是刺定不動。使與上下左右截斷之意觀。家禮各攙辟領一寸處可見矣。今所謂斷置云。恐未然。如何如何。或云或攙或斷之意。蓋於聖賢之言。或刺定使不動。或截斷使不屬。未知然否。

下說恐勝。

六板主於理而氣隨之。此說栗谷甚非之。然與下文所引朱子理之發之語何異。請下一轉語。

鄙意栗谷所謂四端專言理七情兼言氣者。泛論四七則可矣。若以此必通朱子理之發氣之發之說要無異旨。則或亦未合。恐不如朱子主理主氣之義。而且作一時問答輕看。則朱子本意旣無牽掣之病。理氣四七之義亦自完全矣。僭悚不已。

理不御氣。理是無情意造作之物。寧有御氣之時乎。

理御兩字正好換作志帥。若以此等意思看。則理固爲氣之主宰。不至大病矣。

合性情兼志氣。竊謂不但讀書之樂爲然。何樂不如斯也。雖不當樂而樂者。亦情揜其性之致。不但樂也。四端七情。無不如此也。

崇論恐是。

八板窨竹。東俗坎地爲宇而冬月養竹於其中。豈謂是耶。

竹自耐冬。不須地養。此恐以種盆者而言。

九板中朝儒士朱子之說。李公旣贊中朝儒士之識見至此之極。而又曰決從朱子是。所是在彼。所從在此。此都不成義理不成說話。正斷訟者以甲爲直而拘於形勢。決給乙者也。李先生所當攻斥。而乃反深服其不失其正何也。後學不敢知。乞示破。

出人萬萬者。謂所見之超出常情。非眞以此說爲是也。故雖或譽彼。而不害從朱說之得正耳。

十板綱目中無此二字。第四傳正所以釋首章第三節之本末也。何以言無之也。

非謂傳文無釋此二字者。乃謂三綱領八條目中無之也。

十一卷十六板鐵籠罩却。鐵籠或以薄鐵爲籠耶。抑以鐵爲脚而衣以竹編耶。大抵以鐵籠罩物則其中不能通明。恐是䵝暗不明之意。不能脫出之說。或似未安。未知如何示之。

韻府群玉唐酷吏索元禮作鐵籠。籠囚首。以此推之。恐不能脫出之說爲勝。蓋言以本末精粗無二致之意。虛爲籠罩而不親切也。

十八板儧韻書聚也。聚意殊不着。恐與趲字同義也。

所謂聚也者。只引本訓也。其下又言催促趲及之意。與趲字同義。恐無可疑。

十九板劉五十哥。以上下語勢及他書參之。則似指劉玶也。與卓夫人書稱玶爲五哥。豈玶行第本五十而省稱五哥耶。或此書十字是衍耶。

二十四板擧削。削疑薦剡之意也。古者削木而書人姓名以薦之。故謂之薦剡。剡與削同。

並未詳。

翦翦刀快翦。一翦蓋言一翦之而翦斷也。不容再翦。言其快斷之意。翦子云者。竊恐未然。

韻會翦齊斷也。又刀名。恐先生誤以下訓爲主也。

三十二板惟以理去官。可疑。

理字果未洽。

雖亦有三月有間。此似是內喪也。豈仁宗王后時耶。若然則與今所行國制不同。有所不敢知。而亦有所大未安者矣。幸乞明示。

此書在乙丑年。乃文定王后喪也。所謂雖亦有三月之云。又若有問者。卽指前書所論當以庶人之義處之者。與致仕者爲舊君母妻之義不同也。中仁兩聖之喪。花潭創爲齊衰三月之制。恐其時士夫或有依此行之議。故其說如此。然國制則必在其中矣。

四十三板首先馳賀。是謂已馳賀之意耶。或未及馳賀耶。與下文不相着可疑。

首字上宜有所當等字。意始明矣。然古今文字亦多如此處耳。

四十六板儀禮經傳不可偏信。儀禮喪服朞年條爲君之母妻。有此明文。而猶曰未備云者。有所不敢知耳。

儀禮朞年爲君之母妻。卽君臣之服也。先生此書所論。乃爲宣祖爲恭懿殿服制而發。故謂儀禮無此繼體之服。不能不待於通典也。然亦不過推天子諸侯正統旁期圖爲祖父後及斬衰三年之義。則似涉未盡矣。

十二卷五板虛其南嚮之位。南軒作周程祠。周子居東。兩程居西。虛其北。此在南軒文集。豈先生偶未見耶。

靜江三先生祠。雖有東序西序之說。此似以學宮之中。故嫌於主壁。與白鹿西立周祠東立五賢祠之義同。非學宮而虛南向之意。恐未有例也。

八板院旣有名祠不必名。南康白鹿洞書院有五賢祠。院與祠各有名。有古例。今此云云。有未敢知耳。

曾見一統志。有院祠同名者。或有異名者。其例不一。況白鹿五賢非正祠。恐不可爲證也。

古人非之。此實朱夫子語。而今泛以古人目之。此與先生平日尊崇朱子之意不同。可疑。

果似可疑。

十九板水爲天地所由生終行。此條殊覺疑晦。所引邵子詩。雖可疑於天地未生之氣象。然未覺其十分精當。且孔子所謂天一生水者。定是天地已生後生水生火之時。而乃以證水生天地之意。恐未相着。昏惑滋甚示之。

此說舊常疑之。所謂當此之時。則水氣肇生於眇忽未形之間者。正所謂分陰分陽之時。未見其未有天地而先有水之象。若指其時肇生之氣。則當曰陽氣。不當曰水氣。況所謂天一生水者大煞分明者乎。李先生之學必不如是疏略。抑水爲天地所由生之說。乃古語。而先生因此推演而致誤耶。未敢質言。

二十七板朱子書多有修改處。此必指朱子書節要而言也。所謂修改必指節要時所裁截而言也。今猝然見之。深爲駭惑。豈先生信筆及之。未暇商審耶。

書下恐欠節要二字。

十三卷二板答金成甫別紙。此書主意。蓋謂九曲之外。別有眞妙處。當舍此九曲。而更尋覓以求也。若如此意則非贊美九曲之謂。而且於豁然之外。別有眞境。則所謂豁然者。反爲未盡境界矣。竊謂朱夫子嘗以武夷爲不甚好。故自一曲至七曲。只歷敍所見而已。至八曲然後美其勢欲開。其下始言此處佳景。至九曲然後遂言豁然。其下仍言桑麻雨露靄平川。則人世境界也。然此處自有桃源路。則是其尋常中自有妙處。此於人間別有天也。以學言之則正如曾點只於日用動靜之間。自有堯舜氣象也。然則所謂桃源路者。恐只在九曲之內。所謂除是者。卽除是除非之意。只是發語辭。不必釋在人間之下。蓋謂於人世之間別有天也。此正是朱夫子所謂鳶飛魚躍。只在夫婦所知所能者也。如此看未知如何。若如李先生意看。則意思雖好。而恐非本詩之意。且於豁然之外。復覓別處。則恐不免高峯所慮之弊矣。

昨因金延之來問武夷棹歌退溪,高峯說孰優。謹答曰高峯說恐勝。今若以漁郞以下作日用動靜間自有堯舜氣象底意看。則恐更覓除是等語無所歸宿。鄙意此句只言漁郞不知桑麻雨露之可好。更覓桃源之路。然則便是人間別有天也。蓋言無此理耳。除是語錄作須是只是意。除是非之說。恐亦一說也。

七板心有善惡之說大錯。程子曰心有指體而言者指用而言者。心之未發。固可謂有理而已。至於發處則豈可謂無善惡也。況心是該貯此性之器也。程子又曰善固性也。惡亦不可不謂之性。性旣有善惡。則心有善惡。又何疑乎。

程子曰心本善。發於思慮則有不善。若旣發則可謂之情。不可謂之心。準此先生之說恐未易論。

十五板碑石表石詳略。表石只是大書其官職姓名以表其墓者。故謂之表。非但以大小詳略而已。

大體亦可如此設。

當立於墓道東南。此出何書。

曾見吳氏訥文章卞體碑表序例。有此說矣。

十七板命物而不命於物。本朱子語。但朱子指心而言。非指理而言者。且理是無爲底物事。何能命物也。故朱子於中庸天命之性。釋之曰天以陰陽五行化生萬物。氣以成形而理亦賦焉。蓋陰陽五行之氣與理本渾融。故陰陽五行化生萬物之時。理自然具於其中。非理之所能爲者也。

言非一端而已。若曰理只是無爲底物事。何以曰太極乃造化之樞紐。品彙之根柢耶。況先生未段所論。極爲周盡則似無可疑。

十九板雖有妾產代承也。據古禮國法則妾子當承重。鄭文翼公奉祀。其妾孫希蕃主之。其子元老犯逆。故還歸於支出之嫡派。與此說不同。未知當何適從。願聞之。

此不見於經。似必以俗例而言也。

二十八板西壁東向。本古者帝王家禮。後世則帝王家亦皆居北南向。今猝然設東向之位。無乃未安耶。幸明敎之。

因東壁添龕而有此說。然似未安。

越祖而及曾祖。據禮則支子有獻賢之文。若以此禮處之。則恐無未安之端如何。

問者本以異居爲言。故獻賢之禮無所施矣。

三十板但據禮律。此禮律見於何書示之。

禮如通典所謂外屬無服尊卑不通昏議之類。律適無大明律欠考。

十四卷二板晦菴書見成七冊。疑編定節要事。其然否。

應指節要。

五板杜牧所謂四皓安劉滅劉。四皓出處。自古已議之矣。至於惠帝之不廢。是乃正也。安知有產祿之亂而廢嫡立庶乎。杜牧之言。有未可知。而先生取之。其微意所在願聞之。

況初以下。先生蓋亦以餘意論之。

十二板此人此事。李先生時所謂此人。指誰而言耶。豈實有如呂先生者而後生未之聞耶。示之。

此亦假設之言。

十三板古人所謂。所謂古人。卽朱子也。何如是泛稱也。殊非平日極意尊敬之意。如何如何。

此意已見前。

十五卷四板吉略加。吉疑方字之誤。

恐祟敎是。

紙頭所添未註入。未詳。

恐如今本某某本作某某當作某之類。

木地未詳。豈木是餘字之誤耶。

豈木字是本字耶。謂本板餘地。

五板童子習。今有見行本耶示之。

一名鄕校禮輯。曾見有謄行者。

六板怨怒譏謗禍敗者。文勢未安穩。或有脫誤耶。

似有未喩之病。

潛心玩索略無有得。旣曰其樂無窮。而復曰略無有得於心。上下似未相應。如何如何。

其樂無窮者。指忻然會心之意。略無有得者。指不能躬行之功。恐不相妨。

九板前後所爲惜之者。前所爲。指不早知自重云云。後所爲。指感悟以下。然則所當奬成之不暇。何以謂惜之耶。蒙不敢知也。

其所謂有得感悟者。必不誠實。故先生之言如此。

未間。無上事。未知所謂未者何事。示破爲幸。

恐有疏漏。

三十三板一大盤一器而已。家禮參儀設新果一大盤。據此豈有設新果於今所謂盤者。而又設於卓子之上乎。此明是與盞盤之盤同。此說可疑如何。

鄙意亦常如崇諭。且以盞盤之文推之。其義尤明。而先生所答如此。未詳。

所疑亦如來喩。焚喪服。非但家禮之所不言。張子有惡喪服之說。此恐是明白道理。今此答問。未知如何。

恐先生未見橫渠說而然。

答金敬夫肅夫庚午。此書所論。有不能無疑者。家禮旣云皆如大祥之儀。則已陳吉服無疑矣。設饌入哭之後。當出而變服而後祭。告神不告神。皆非所論於此也。丘氏素服而祭之說。與家禮不同。今何可捨家禮而從之。此皆有不敢知者。幸詳敎之。

下示誠然。但其無陳服旣祭納主之說。恐因兩金所問而致誤也。

不可斥外。可疑加之誤。

因此而廢大祭似甚爲難。據禮雖臣妾。同宮則葬而後祭。又曰過時不祭。所謂祭者禫祭也。然則其廢之明矣。而今先生所答如此。未知將何以處之。

俗謂先生於禮學有未詳者。豈此類之謂耶。

十六卷九板惻隱羞惡辭讓是非苗脈也。此間議論。只以七情爲外物觸其形而動其中。緣境而出焉。又以爲外物之來。易感而先動者莫如形氣。而七者其苗脈也。此似若以四端爲自然發動。而不由於外感者。然朱子曰藹然四端。隨感而見。四端亦豈不由外感而自動者乎。此後學不能不起疑處也。未知尊見如何。

栗谷先生於理氣長書第三篇卞之詳矣。愚何敢間然。

十一板相近偏指而獨言氣也。孔子性相近之性。程子則雖以爲專爲氣質。而朱子則以爲兼氣質。是主於本然之性而兼氣質言者也。論語輯註饒氏以爲兼字尤精。今曰偏指而獨言氣者。與朱子不同。恐先生於論語本註。不甚詳究耶。

似泛主程說而言。然恐未安。

二十一板外感則形氣不爲氣。所謂外感指七情而言也。若爲氣而不爲理。則舜之,象喜亦喜。文武之怒。孔子之哭之慟。樂亦在其中。舜所謂可愛非君。孔子所謂惡夫佞者。我欲仁。等是皆七情。何可謂不爲理而獨爲氣乎。

詳見栗谷書中。

二十二板兼指而主言。以朱子註觀之則性相近之性。主於理而兼氣質言也。何可謂兼指而主言氣也。

未安之意已見上。

三十三板辨誨曰旣發便乘氣而行。以栗谷說論之。發之者氣也。所以發者理也。安得謂旣發然後理始乘氣而行也。高峯說可疑。

高峯本說曰蓋未發則全是理。旣發則便乘氣而行。與栗谷說其義自不同。恐未可非之也。

三十四板雖不可謂七情之外復有四端。此一句已與高峯脗合無間矣。何故復有許多說話耶。

若更詳看一段主意。則復有許多說話之旨可知矣。

純理無不善。此指四端也。然朱子以爲四端亦有善惡。蓋與周子所謂幾善惡者同也。據此則此說恐不得爲不易之論也。如何。

孟子之於四端。直使擴而充之。未嘗如人心誠意之特下精之愼之之功。則其本善而已。惟其始終發用之際。未必盡中其節。則固可謂之惡。然仁豈非天理純善者。而發用之際。爲氣所掩。或有姑息懦弱。反害仁之時。其將以姑息懦弱而謂仁爲惡乎。語類之說儘覺精密。然其名義本源則恐從孟子元文及退栗諸先生之意似當。

三十七板心有所惻隱則不得其正。正心章所謂不得其正者。不在於忿懥好惡恐懼憂患。而乃在於有所二字。四端雖善而若或有之。則安得無不得其正也。況四端亦有過不及之差。故朱子曰四端亦有善惡。此處恐不可執一而論之也。

不得其正者。在於有所之說。崇敎果是矣。但若以語類不得已通論之意。定作惻隱兼善惡看。未知如何也。

七情之屬氣。七情屬氣。果如此說。而屬理者又不勝其多。如舜之喜文武之怒是也。何故偏擧其氣一邊。而獨遺其理一邊也。

孟子之喜舜之怒孔子之哀。上文已歷言之。先生亦豈不知此。蓋以主氣而言故耳。

十七卷五板且四則理發而氣隨之。十六卷以太虛無聲無臭等語論理者。不啻丁寧。而今又有理發之說。此未免上下矛盾。高峯於此。似當明辨。而乃有曲循之意。是不可曉耳。此一句至栗谷然後卞破無餘矣。

此段當以栗谷之論爲正。

十九板握手又難施也。此段全未曉解。乞示破。可依此而上繞。尤不可曉耳。

握手下角止鉤之。乃高峯本說。其意謂繞手一匝而直爲向上鉤中指。則其勢不便。故一匝之際。又以繫反繚於手一匝。然後鉤中指則爲稍勝云爾。然其所謂先有一匝。向上之繫在手表云者。於儀禮疏無此文。恐先生誤認家禮先以一端繞擥一匝。還從上自貫之說。以爲依此而上繞云云。不覺其儀禮初只一繫之意也。第於其中亦有不敢知處。恐難質言。

三十板辨舊見從新意。觀下方所附後說總論。則高峯終守己見。但於後說中其上半。似若從先生說。而其下半則又反以明初說之意。然則其上半亦是假說之辭。而非眞以先生之說爲是也。今先生之言如此。有不敢知者也。

嘗謂以高峯之俊特出群。猶不免爲先生少屈。蓋後說一段然也。未知此果合於道理否耳。

四十二板家禮用顯字。此見於家禮何條。家禮告事祝。只稱故。題主。故字亦不稱。至卷首圖說。元人禁皇字易以顯。卷首圖自與家禮不相干。今何可強名爲家禮也。此甚可疑。

此亦偶失照勘處。雖以朱夫子力量。猶有崔州平法孝立之說。恐不可以此深咎也。

十八卷二板亦何謹姑稟。何下恐脫如字。

二十六板固風寄示。固疑因字之誤。

所敎並當爲是。

三十一板隨寓發見死物。竊惟此書雖自謂已悟其誤。而以下梢結語觀之。則竊恐其誤愈甚於前。蓋所謂理者。無論體與用而均是無情意無計度無造作之物也。若曰其體也無情意無計度無造作。而其用也獨能有情意有計度有造作。則是體與用分而爲二矣。程子何以曰體用一源。顯微無間乎。夫所謂妙用顯行者。是言此理也因氣而流行。故有此顯行。而其無情意無計度無造作則自如也。今曰隨寓發見而無不到。則有若此理之用。隨人所窮。或自本而至末。或從頭而至尾。隨人而流移遷動也。其爲勞攘不亦甚乎。朱子曰各有以詣其極而無餘。夫所謂詣者。亦非如活物能自運動自此詣彼之謂也。只謂人窮是物則是物之理至於究竟而更無餘地之意也。如人行路而至於盡處則其路亦從而至於盡處。非路隨人之行而自此至彼也。此是學者最初用力之地。而先生所以發明者。猶不能使人無疑。是可悶人。愚於此極知皇恐俟罪。而每與人說話。不覺衝口而出。其罪益深矣。未知高明以爲如何。○又按先生門人以此爲悟道極致。表章於年譜中。以爲開示後學之地。竊恐反以誤後人眼目也。

曾於戊申冬。因李兄幼能書。獲蒙下詢以退溪格物說此段。謹以瞽見仰復。頗蒙印可矣。又煩下詢。豈亦偶忘之耶。

十九卷三板景遊所懷桑楡。景遊豈周愼齋耶。其所懷指何事耶。

景遊卽愼齋之字。所懷未詳。

十一板今獻等三書未詳。

今獻彙言乃書名。見十一卷李仲久書中皇朝人所著也。下二書未詳。

二十四板分先後之同。同上恐脫意字。

雖入意字。亦恐未暢。

二十卷四板復後裔。復其後裔之役之意否。

恐如敎意。初非可疑者。

五板翁雖不見諒。此句終無歸着。將如何看。

上下文義。果岨峿未詳。

六板如公若祈懇耳。此段主意難曉。四方之日以上。似是勸其休退之意。勿過以下。又似勸其仕進之意。未知如何看。

請勿過於優游者。乃指閒居而不著實做工之失。如此則上下一意也。

七板閑散職事。似有出處示之。

未詳。

二十二板近未則臨散。全未曉解。豈未字是末字來字之誤耶。

此處本未乃末字。臨散語亦似欠。無乃散是發字之誤耶。然則發指便發也。

二十三板凡事只在過與不及。全不成義理。豈有脫誤耶。

事下文義似有欠。然通下文過厚之意。則無不可曉者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