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後漢文/卷三十四

卷三十三 全後漢文卷三十四 
烏程嚴可均校輯
卷三十五

應劭 编辑

漢官儀上 编辑

太傅,古官也。周成王時,康叔爲之。高后元年,初用王陵,金印紫綬,八年省。哀帝元壽二年復置,位在三公上。世祖中興,特遣使者僃禮,徵故密令卓茂,策曰:案:《北堂書鈔》引作「卓茂甲申策書」。「前密令卓茂,束身自修,執節純固。案︰《北堂書鈔》引有「前密令」下十三字,無下文「夫士」二字。又「束身」作「束髮」。夫士誠能爲人所不能爲,名冠天下,當受天下重賞,故武王誅紂,封比干之墓,表商容之閭。今㠯茂爲太傅,案:《文選》任彥升《爲范尚書讓吏部封矦表》注引作「特擢盛德南陽卓茂爲太傅」。封宣德矦。」《北堂書鈔‧設官部》,《蓺文類聚‧職官部》,《太平御覽‧職官部》。 案:此條引俱作應劭《漢官》,唯《文選》注引作《漢官儀》。下文凡言《漢官》者,上皆有「應劭」二字。

傅者,覆也。《續漢‧百官志一》補注。

明帝甲辰策書曰:「高密矦鄧禹,元功之首,其㠯禹爲太傅。」《北堂書鈔‧設官部》。 案︰此條引作《漢官》。

和帝丁酉策書曰:「故太尉鄧彪,元功之族,三讓彌高,海內歸仁,爲羣賢首。其㠯彪爲太傅,案:《北堂書鈔》、《初學記》、《蓺文類聚》俱引作「太尉」。錄尚書事,百官總己㠯聽,庶得專位內之事。」《北堂書鈔‧設官部》,《初學記‧職官部》,《蓺文類聚‧職官部》,《太平御覽‧職官部》兩引。

殤帝策曰:「張禹三世在位,黃髮罔愆,忠孝彌篤。其㠯禹爲太傅,錄尚書事,百官總己㠯聽。」《北堂書鈔‧設官部》兩引。

沖帝丁酉策書曰:「舅氏輔翼股肱,三公國之楨幹,朝廷取正,㠯成斷金。太尉趙峻,三世掌典機衡,案:《太平御覽》引作「樞衡」。有匪石不二之心。大司農李固,公族之苗,忠直不囘,有史魚之風。今㠯峻爲太傅,固爲太尉,與大將軍冀參錄尚書事。」《北堂書鈔‧設官部》兩引,《初學記‧職官部》,《蓺文類聚‧職官部》兩引,《太平御覽‧職官部》兩引。

靈帝策書曰:「故太尉陳蕃,忠亮蹇諤,有不吐茹之節。司徒胡廣,惇德允元,五世從政。今㠯蕃爲太傅,與廣參錄尚書事。」《蓺文類聚‧職官部》,《太平御覽‧職官部》。

太師、太傅、太保,皆古官也。《初學記‧職官部》。

太師,古官也。平帝元年,孔光㠯太傅見授,詔太師無朝,十日一賜餐,賜靈壽杖,省中施坐置几。太師入省中用杖,自是而□。《續漢‧百官志一》補注。 案:三公,太師在太傅前,後漢省大師、大保,唯置太傅。今改列于後。 又案:此條末「□」,今本作「闕」字,乃校者所記,而後來誤入正文也。今訂正。

孝平皇帝元始元年,太后詔曰:「太師光,今年老有疾。俊乂大臣,惟國之重。《書》曰:『無遺老成。』國之將興,尊師重傅。其令太師無朝,十日一賜餐,賜㠯靈壽杖。黃門令爲太師于省中施坐置几。太師入省用杖焉。」《北堂書鈔‧設官部》,《初學記‧職官部》,《太平御覽‧職官部》。

平帝元始元年,孔光㠯太師見授。太后詔曰:「太師先聖之後,道術通明。案:《北堂書鈔》又引作「先師之子,德行純淑」。宜居四輔職,訓導帝躬。」《北堂書鈔‧設官部》,《初學記‧職官部》。

太保,古官也。保,養也。《北堂書鈔‧設官部》,《蓺文類聚‧職官部》,《太平御覽‧職官部》。

太尉,秦官也。武帝更名大司馬。《後漢書‧光武紀》注。 案:《通典‧職官》云:「應劭《漢官》謂太尉爲周官,非也。」與此異。

武帝元狩四年,置大司馬,㠯冠將軍之號,而無印綬。《北堂書鈔‧設官部》。

元狩六年,罷太尉,法周制,置司馬。時議者㠯爲漢軍有官𠊱、千人、司馬,故加「大」爲大司馬,所㠯別異大小司馬之號。《續漢‧百官志一》補注。

三司之職,司馬主兵。漢承秦曰太尉。武帝改曰大司馬,無印綬,官兼加而已。世祖改曰太尉。《太平御覽‧職官部》。 案︰引作「《漢官序》」。

張衡云︰案:《太平御覽》引作「河閒相張衡說」。「明帝更司馬、司空府,欲復更太尉府。案:《太平御覽》引作「明帝㠯爲司徒、司空府已榮,欲更治太尉府」。時公南陽趙熹也。案︰《太平御覽》引有「南陽」二字。西曹椽安眾鄭均,素好名節,㠯爲朝廷新造北宮,整飭官寺,旱魃爲虐,民不堪命,曾無殷湯六事,周宣《雲漢》之辭。今府本館陶公主第舍,員職旣少,自足相容。熹表陳之,卽聽許。其冬,臨辟雍,歷二府,見皆壯麗,而太尉府獨卑陋。顯宗東顧歎息曰:『椎牛縱酒,勿令乞兒爲宰。』時子世爲侍中,驂乘,歸具白之。熹㠯爲恨,頻譴責均,均自劾去,道發病亡。」《續漢‧百官志一》補注,《太平御覽‧職官部》。

章帝詔曰:「司空牟融,典職六年,勤勞不怠。其㠯融爲太尉,錄尚書事。」《北堂書鈔‧設官部》,《蓺文類聚‧職官部》兩引,《太平御覽‧職官部》兩引。

殤帝策書曰:「司徒徐防,㠯臺閣機密,施政牧守。其㠯防爲太尉,錄尚書事,百官總己㠯聽。」《蓺文類聚‧職官部》。

太尉、司徒、司空長史,秩比千石,號爲毗佐三台,助成鼎味。《太平御覽‧職官部》。

東西曹掾比四百石,餘掾比三百石。賊曹主盜賊之事。《後漢書‧銚期傳》注。

決曹主罪法事。《後漢書‧王霸傳》。

官騎二十二人。《續漢‧百官志一》補注。

王莽時,議㠯漢無司徒官,故定三公之號曰大司馬、大司徒、大司空。世祖卽位,因而不改。《續漢‧百官志一》補注。

《漢儀》曰:「司徒府與蒼龍闕對,厭于尊者,不敢號府。」應劭曰:「此不然。丞相舊位,在長安時,有四出門,隨時聽事。明帝東京,本欲依之,迫于太尉、司空,但爲東西門耳。每國有大議,天子車駕親幸其殿。」《百官志一》補注,《通典‧職官》。 案:「應劭曰」㠯下是《漢官儀》之文。

相國、丞相,皆六國時官。《通典‧職官》。

丞相有疾,御史大夫三日一問起居,百官亦如之。案:《蓺文類聚》引作「百僚亦然」。朝廷遣中使太醫高手,膳羞絡繹。及瘳視事,尚書令若光祿大夫,賜㠯養牛上尊酒。《蓺文類聚‧職官部》,《太平御覽‧職官部》。

丞相見免,乘騩馬自府歸。《說文繫傳》十九。

武帝置丞相司直。元壽二年,改丞相爲大司徒,司直仍舊。今省。《後漢書‧光武紀》注。

司徒府掾屬三十一人,秩千石。令史及御屬三十六人。《後漢書‧光武紀》注,《梁冀傳》注。

綏和元年,罷御史大夫官,法周制,初置司空。議者又㠯縣道官獄司空,故覆加「大」爲大司空,亦所㠯別大小之文。《續漢‧百官志一》補注。

御史大夫、尚書令、司隸校尉皆專席,號三獨坐。《後漢書‧王常傳》注。

大司空朱博奏:「高皇帝置御史大夫,位次丞相。」《北堂書鈔‧設官部》。

司空騎吏㠯下皁袴,因秦水行。今漢家火行,宜絳袴。《太平御覽‧服章部》。

三公聽採長史臧否,人所疾苦,還條奏之,是爲舉謠言也。頃者舉謠言屬令史,都會殿上,主者大言州郡行狀云何,善者同聲稱之,不善者默爾銜枚。《後漢書‧蔡邕傳》注,《范𣶢傳》注。

今司徒、太尉下書州郡,文皆稱公。蓋倉頡作書,自環者謂之私,背私者謂之公。案:《通典‧職官》引下有「韓子曰背私曰公」七字。《春秋》九命作宰,天子御坐卽起,其興案:「其興」當作「在輿」,見《通典》。爲下。凡拜,天子臨軒,六百石㠯上悉會,直事卿贊,御史授,案:當脫「印綬」二字,見《通典》。公三讓,然後乃受之。《漢禮儀》曰:「天子稱尊號曰皇帝,言曰制,補制言曰詔稱,民有言有辭曰陛下。」今皆施行。《詩》云:「肅肅王命,仲山甫將之。邦國若不,仲山甫明之。」詔令之義,三公三人㠯承君,蓋由鼎有足,故《易》曰鼎象也。《北堂書鈔‧設官部》。 案:《通典‧職官》引作「鼎足三者,三光也。」

羣臣上書,公卿校尉諸將不言姓。凡制書皆稱璽封,尚書令重封。惟赦贖令司徒印,露布州郡也。《後漢書‧鮑昱傳》注。

世祖詔︰案:《北堂書鈔》引作「中興甲寅詔書」。「方今選舉,賢佞朱紫錯用。丞相故事,四科取士︰一曰德行高妙,志節清白;二曰學通行修,經中博士;三曰明達法令,足㠯決疑,能案章覆問,文中御史;四曰剛毅多略,遭事不惑,明足㠯決,才任三輔令,皆有孝悌廉公之行。自今㠯後,審四科辟召,及刺史、二千石察茂才尢異孝廉之吏,務盡實覈,選擇英俊、賢行、廉潔、平端于縣邑,務授試㠯職。有非其人,臨計過署,不便習官事,書疏不端正,不如詔書,有司奏罪名,竝正舉者。」又舊河隄謁者,世祖改㠯三府掾屬爲謁者領之,遷超御史中丞、刺史,或爲小郡。監察黎陽謁者,世祖㠯幽、幷州兵定天下,案:《後漢書‧竇憲傳》注引作「光武中興」,又「定」上有「克」字。故于黎陽立營,㠯謁者監之,兵騎千人,復除甚重。謁者任輕,多放情態,順帝改用公解府掾有清名威重者,遷牧守焉。《續漢‧百官志一》補注,《北堂書鈔‧設官部》。 案:《後漢書‧和帝紀》注,《太平御覽‧治道部》,引作「建初八年十二月己未詔書」,文略同,唯無「河隄謁者」㠯下一段。

三公府有長史一人。《後漢書‧梁冀傳》注。

將軍,周官也。趙王㠯李牧爲將軍破秦,始受大名。王翦、灌嬰竝爲之。《北堂書鈔‧設官部》。

將軍,周官也。漢興,置大將軍,位丞相上。《北堂書鈔‧設官部》。

和帝㠯竇憲爲大將軍,乃冠三公。《太平御覽‧職官部》。

梁冀爲大將軍,㠯三世姻媾援立之功。公卿希旨,上比周、霍。舉高第茂才官屬,皆倍餘府。《太平御覽‧職官部》。

鼓吹二十人,非常員。舍人十人。《續漢‧百官志一》補注,《通典‧職官》。

鼓吹爲國盤娛,禦侮爪牙。《北堂書鈔‧儀飾部》。

漢興,置驃騎將軍,位次丞相。是㠯《漢‧百官志》云:「驃騎將軍秩與大將軍同。」《北堂書鈔‧設官部》,《太平御覽‧職官部》。

章帝㠯元舅馬防爲車騎將軍,服銀印青綬,位在卿上,絕席。《續漢‧輿服志下》補注,《北堂書鈔‧設官部》,《太平御覽‧職官部》。

和帝㠯竇憲爲車騎將軍,賜金印紫綬,位次司空。《續漢‧輿服志下》補注,《北堂書鈔‧設官部》。

武帝西征西夷,有前後左右將軍,爲國爪牙,所㠯揚示威靈,折衝萬里。《北堂書鈔‧設官部》。

度遼將軍,孝武皇帝初用范明友。明帝十八年,案:當云「八年,㠯中郎將吳常」,見《明帝紀》。行度遼將軍事。安帝元初元年,置眞,銀印青綬,秩二千石,長史、司馬六百石。《續漢‧百官志一》補注。

度遼將軍屯五原曼柏縣。《後漢書‧安帝紀》注。

將軍掾屬二十九人,中大夫無員,令史四十一人。《後漢書‧東平憲王傳》注。

太常,古官也。《書》曰:「伯夷,典朕三禮。帝曰:『咨伯,汝作秩宗。』」《百官公卿表》云:「太常,古官,云伯夷也。」《北堂書鈔‧設官部》。

太常,古官也,《書》曰伯夷。欲令國家盛大,社稷常存,故稱太常。㠯列矦爲之,重宗廟也。《後漢書‧光武紀》注,《北堂書鈔‧設官部》。

北海周澤爲太常,齋,有疾。其妻憐其年老被病,窺內問之。澤大怒,㠯爲干齋。掾吏叩頭爭之,不聽,遂取送詔獄,竝自劾謝。議者非其激發不實。諺曰:「居世不諧,爲太常妻,一歲三百六十日,三百五十九日齋。一日不齋醉如泥,旣作事,復低迷。」《初學記‧職官部》,《蓺文類聚‧職官部》,《太平御覽‧職官部》。

卿,彰也,明也,言當背邪向正,彰有道德。《北堂書鈔‧設官部》。

太史令屬太常,案:《張衡傳》注引有此二字。秩六百石,掌天時星厤。凡歲奏新年厤。凡國祭祀喪娶之事,奏良日。國有瑞慶災異,掌記之。《後漢書‧張衡傳》注,《太平御覽‧職官部》。 案:《太平御覽》引作「應劭曰」。

太史令,秩六百石,望郎三十人,掌故三十人。昔在顓頊,南正重司天,火正黎司地。唐、虞之際,分命羲和,厤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時。至于夏后、殷、周,世序其官,皆精研術數,窮神知化。當春秋時,魯有梓愼,晉有卜偃,宋有子韋,鄭有裨竈,觀乎天文,㠯察時變,其言屢中,有僃無害。漢興,甘、石、唐都、司馬父子,抑亦次焉。末塗偷進,苟忝茲階,旣闇𠊱望,競飭邪僞,㠯凶爲吉,莫之懲糾。《太平御覽‧職官部》。 案:引「應劭曰」。

張溫,字伯愼,穰人也。封元鄕矦。太史奏言:「有大臣誅死。」董卓取溫笞殺于市而厭之。《後漢書‧竇武傳》注。

博士,秦官也。博者,通博古今;士者,辨于然否。案︰《蓺文類聚》、《太平御覽》引有「博者」㠯下十二字。孝武建元五年案:《朱浮傳》注引作「武帝」,無「年」字。初置《五經》博士,秩六百石,案:《太平御覽》引有此四字。後增至十四人。太常差次有聰明威重者一人爲祭酒,總領綱紀。其舉狀曰:「生事愛敬,喪沒如禮。通《易》、《尚書》、《孝經》、《論語》,兼綜載籍,窮微闡奧。隱居樂道,不求聞達。身無金痍痼疾,六屬不與妖惡交通,王矦賞賜。行應四科,經任博士。」下言某官某甲保舉。《後漢書‧朱浮傳》注,《蓺文類聚‧職官部》,《太平御覽‧職官部》。

光武中興,恢宏稽古,《易》有施、孟、梁邱賀、京房,《書》有歐陽和伯、夏矦勝、建,《詩》有申公、轅固、韓嬰,《春秋》有嚴彭祖、顏安樂,《禮》有戴德、戴勝。凡十四博士。太常差選有聰明威重一人爲祭酒,總領綱紀也。《後漢書‧徐防傳》注。

漢置博士祭酒一人,秩六百石。《唐六典》二十一。

文帝博士七十餘人爲待詔。博士朝服,元端、章甫冠。《唐六典》二十一。

博士入平尚書,出部刺史,諸矦相次,轉諫大夫。《北堂書鈔‧設官部》。

博士限年五十㠯上。《後漢書‧楊仁傳》注。

秘書監一人,秩六百石。《後漢書‧桓帝紀》注,《唐六典》十。

大予樂令一人,秩六百石。《後漢書‧明帝紀》注。

置陵園令、食監各一人,秩皆六百石。《後漢書‧皇后紀》注。

憲陵園丞,秩三百石。陽陵令,秩六百石。《後漢書‧段熲傳》注。

丞皆選孝廉郎年少薄伐者,遷補府長史、都官令、𠊱、司馬。《續漢‧百官志二》補注。

光,明也。祿,爵也。勳,功也。言光典郎、謁、諸虎賁、羽林,舉不安得,賞不失勞,故曰光祿勳。《太平御覽‧職官部》。

光祿勳有南北廬主事、三署主事。案:《後漢書‧張霸傳》注「光祿勳主事,見《漢官儀》」。

于諸郎之中,察茂才高第者爲之,秩四百石。次補尚書郎,出宰百里。《唐六典》一。

光祿有主簿。《唐六典》十五。

光祿舉敦厚、質樸、遜讓、節儉,此爲四行。《後漢書‧吳祐傳》注,《范𣶢傳》注。

五官中郎將,秦官也,秩比二千石,三署郎屬焉。《太平御覽‧職官部》。

五官左右中郎將,秦官也,秩比二千石。凡郎官,皆主更直,執㦸㝛衞。《北堂書鈔‧設官部》。

郎中令,屬官有五官中郎將,左右中郎將,曰三署。署中各有中郎、議郎、侍郎、郎中,皆無員。外多至千人,主執戟衞宮陛,及諸虎賁、羽林郎皆屬焉。謂之郎中令者,言領諸郎而爲之長。《初學記‧職官部》。 案:《續漢志》無郎中令。

三署謂五官署也。左右署各置中郎將㠯司之。郡國舉孝廉㠯補三署郎,年五十㠯上屬五官,其次分在左右署。凡有中郎、議郎、侍郎、郎中四等,無員。《後漢書‧和帝紀》注。

建武二十四年,遣中郎將段郴迎單于于五原塞。《北堂書鈔‧設官部》。

虎賁中郎將,古官也。《書》稱武王伐紂,戎車三百兩,虎賁八百人,擒紂于牧之野。言其猛怒如虎之奔赴也。孝武建元三年初置期門,案:《順帝紀》注引有「孝武」㠯下十字。《北堂書鈔》引作「孝武皇帝初置期門」。平帝元始元年更名虎賁郎。案:《白帖》七十五引「更名虎賁中郎將」。古有勇者孟賁,改奔爲賁。中郎將冠兩鶡尾。案:《太平御覽‧服章部》引「冠」下有「插」字。鶡,鷙鳥中之果勁者也。每所攫撮,應爪摧碎,鬬不死不止。案《北堂書鈔》引有「鬬下」五字。鶡尾,上黨所貢也。《後漢書‧順帝紀》注,《北堂書鈔‧設官部》,《初學記‧服食部》,《太平御覽‧職官部》、《服章部》。

虎賁中郎將衣紗縠襌衣,虎錦袴。餘郎亦然。《漢書‧江充傳》注,《北堂書鈔‧衣冠部》兩引,《初學記‧寶器部》,《太平御覽‧服章部》兩引,《布帛部》。

虎賁千五百人,戴鶡尾,屬虎賁中郎將。《後漢書‧光武紀》注。

武帝太初元年初置建章營騎,後更名羽林,㠯天有羽林之星,故取名焉。又取從軍死事之子孫,養羽林官,教㠯五兵,號曰羽林孤兒。光武中興,㠯征伐之士勞苦者爲之,故曰羽林士。《後漢書‧順帝紀》注。

羽林者,言其爲國羽翼,如林盛也。皆冠鶡冠。一名爲嚴郎,言其侮禦嚴厲。其後𥳑取五營高才,列爲左右監。羽林父死子繼,與虎賁同。《廣韻‧九麌》注,《太平御覽‧職官部》。

羽林郎出補三百石丞、尉自占。丞、尉、小縣丞、尉三百石,其次四百石,比秩爲眞,皆所㠯優之。《後漢書‧和帝紀》注。

羽林左右監,屬光祿。《後漢書‧來厯傳》注。

羽林左監主羽林八百人,右監主九百人。《後漢書‧安帝紀》注。

羽林左騎,秩六百石,領羽林,屬光祿勳。《後漢書‧曹裦傳》注。

光祿大夫,秩比二千石,不言屬光祿勳。案;《蓺文類聚》引有此六字。光祿勳門外特施行馬,㠯旌別之。《蓺文類聚‧職官部》,《白帖》七十五。

成帝時,王延世㠯校尉領河隄。語曰︰案:「語」當作「詔」。「東郡決河,流漂二州,校尉延世,隄防立塞,改爲河平元年。惟延世長于計策,功費約省,㠯延世爲光祿大夫,秩二千石。」《北堂書鈔‧政術部》。

天子二十七大夫,職在言議,毗亮九卿,無員,多至數十人。《北堂書鈔‧設官部》。

登高能作賦,可㠯爲大夫。感物造端,才知深美,可與國事,故舉爲列大夫。古者諸矦卿大夫交接鄰國,㠯微言相感,當揖讓之時,必稱時案:「時」當作「詩」。㠯喻其志,別賢不肖而觀盛衰焉。《北堂書鈔‧設官部》。

議郎、郎中,秦官也。議郎秩比六百石,特徵賢良方正敦朴有道,第公府掾試博士者拜郎中。《北堂書鈔‧設官部》。

議郎十二人,秩比六百石,不屬署,不直事侍御史,遷補博士諸矦王郎中令。《北堂書鈔‧設官部》。

謁者僕射,秦官也。僕,主也。古者重武事,每官必有主射㠯督課之。《後漢書‧光武紀》注,《北堂書鈔‧設官部》。

孝明皇帝丁酉詔書曰:「謁者,堯之尊官,所㠯試舜于四門。」《北堂書鈔‧設官部》。

明帝詔書:「昔燕太子使荊軻刧始皇,變起兩楹之閒。其後謁者之引客,持匕首劒刺腋。高祖偃武行文,故易之㠯版。」《北堂書鈔‧設官部》。

謁者皆著緗績大冠,白絹單衣。《北堂書鈔‧衣冠部》,《太平御覽‧服章部》。

謁者三十人,秩四百石,掌報章奏事,及喪弔祭享。《北堂書鈔‧設官部》。

謁者三十五人,㠯郎中秩滿歲稱給事,未滿歲稱灌謁者。《後漢書‧雷義傳》注。

舊河隄謁者居之。《水經注‧濟水》。

公車司馬令,周官也。秩六百石,冠一梁,掌殿司馬門,夜徼宮中,天下上事及闕下,案:《和帝紀》注引作「諸上書詣闕下者,皆集奏之」。凡所徵召,皆總領之。李郃㠯公車司馬入爲侍中。《漢書‧百官公卿表》注,《後漢書‧光武紀》注、《和帝紀》注,《三輔黃圖》二,《北堂書鈔‧設官部》,《太平御覽‧職官部》。

北宮衞士令一人,秩六百石。《後漢書‧譙元傳》注。

凡居宮中,皆施籍于掖門,案姓名當入者,本官爲封棨傳,審印信,然後受之。《後漢書‧竇武傳》。

崇賢門內德陽殿。《後漢書‧順帝紀》注。

未央、大廏、長樂、承華等廏令,案:《文選‧東京賦》注引「漢有承華廏」。皆秩六百石。《後漢書‧和帝紀》注,《三輔黃圖》六。

牧師諸苑三十六所,分置西北邊,分養馬三十萬頭。《後漢‧百官公卿表》注,《後漢書‧和帝紀》注。

廷尉責案上御史臺。《通典‧職官》。

光武時,有㠯疑獄見廷尉曹史張禹,所問輒對,處當詳理。于是冊免廷尉,㠯禹代之,雖越次而授,亦足㠯厲其臣節也。《通典‧職官》,《太平御覽‧職官部》。

秦置典客,掌諸矦及歸義蠻夷。漢因之。景帝更名大行令,武帝改曰大鴻臚。《初學記‧職官部》。

鴻臚,景帝置。《北堂書鈔‧設官部》。

皇帝延諸矦王賓王諸矦,皆屬大鴻臚,故其薨,奏其迹,賜與諡及哀策誄文。《通典‧職官》。

昔唐、虞賓于四門,此則禮賓之制。鴻臚之任亦同。《初學記‧職官部》。

宗正卿,秩中二千石。《後漢書‧安帝紀》注。

長公主傅一人,私府長人一人,食官一人,永巷長一人,家令一人,秩皆六百石,各有員吏。而鄕公主傅一人,秩六百石;僕一人,六百石;家乘一人,三百石。《後漢書‧皇后紀》注。

長公主官屬,傅一人,員吏五人,騶僕射五人,私府、食官、永巷長令、家令各一人。《後漢書‧鄧晨傳》注。

大司農,古官也。唐、虞分命羲和四子,敬授民時。高祖受命,懲秦之弊,與民休息。逮至文、景,國家無事,家給人足。京師之錢,累一日巨萬,貫朽而不可校。太倉之粟,陳陳相因,充溢露積,腐敗而不可食。《北堂書鈔‧設官部》,《蓺文類聚‧職官部》,《太平御覽‧職官部》。

初,秦置治粟內史,掌穀貨。漢因之。景帝更名大農令,武帝更名大司農,王莽改曰羲和,又改爲納言。東漢復曰大司農,《初學記‧職官部》,《白帖》七十五。丞二千石。《續漢志‧百官三》補注。 案:此條引作「應劭《漢官秩》」。

平準令一人,秩六百石。《後漢書‧靈帝紀》注。

廩犧令一人,秩六百石。《後漢書‧和帝紀》注、《董鈞傳》注。

少府掌山澤陂池之稅,名曰禁錢,㠯給私養,自別爲藏。少者,小也,故稱少府。秩中二千石。大用由司農,小用由少府,故曰小藏。《北堂書鈔‧設官部》。

少者,小也。小,故稱少府。王者㠯租稅爲公用,山澤陂池之稅,㠯供王之私用,古皆作小府。《續漢‧百官志三》補注。 案:引作「《漢官》」。《太平御覽‧職官部》引《漢官‧宰尹下》曰「少府,言別爲少藏,故曰少府」。

田租芻藳,㠯給經用。凶年,山澤魚鹽市稅,少府㠯給私用。《續漢‧百官志三》補注。

太醫令,周官也。兩梁冠,秩千石。丞三百石。《北堂書鈔‧設官部》,《太平御覽‧職官部》。

太醫令一人,秩六百石。《後漢書‧安帝紀》注。

太官令,兩梁冠,秩千石。丞四人。郡孝廉年五十,清修聰明者,光祿上名,迺召拜,比秩四百石。三歲爲令,㠯供養勞苦,遷案:此下當有闕文。左丞。有湯官丞,案:當云「有左丞,有湯官丞」。掌諸甘配。案:當云「有甘丞,掌諸甘肥」。皆見《續漢書‧志》及補注。有菓丞,掌菓瓜菜茹薪炭。

太官令,秩一千石。桓帝延熹元年,使太官令得補二千石,置四丞。《唐六典》十五。

太官,主膳羞也。《後漢書‧皇后紀》注。 案:《光武紀》注引「口實,膳羞之事也」。

太官,丞官也。在外掌菓瓜菓茹。《太平御覽‧菜茹部》。

太官右監丞,秩比六百石。《後漢書‧桓帝紀》注。

守官令一人,秩六百石。《後漢書‧桓帝紀》注。

鴻德苑令一人,秩六百石。《後漢書‧桓帝紀》注。 案:「鴻德」二字,從《桓帝紀》注,㠯小字別之。下凡倣此。

侍中,周官也。案:《太平御覽》引連下「金蟬」一段。侍中便蕃左右,與帝升降,卒思案:《北堂書鈔》引作「切問」。近對,拾遺補闕,百寮之中,莫密于茲。《北堂書鈔‧設官部》,《初學記‧職官部》,《蓺文類聚‧職官部》,《白帖》七十一,《太平御覽‧職官部》。

侍中金蟬左貂。案:《蓺文類聚》引作「有貂」,誤。金取堅剛,百鍊不耗。蟬居高食潔,案:《晉書‧輿服志》引作「飲清」。,目在腋下。案:《續漢志》補注引作「口在腋下」。貂內勁悍而外溫潤。案:《晉書‧輿服志》引「溫潤」作「柔縟」。貂蟬不見傳記者,因物論義。案:「者」上當有「說」字,「論」當作「生」,依《續漢志》補注引。予覽《戰國策》,乃知趙武靈王胡服也。其後秦始皇破趙,得其冠,㠯賜侍中。高祖滅秦,亦復如之。孝桓末,案:《北堂書鈔》引有「孝桓」二字。侍中皇權參乘,問︰「貂蟬何法?」不知其說。復問地震,云不爲災。還宮,左遷議郎。《續漢志‧輿服下》補注,《晉書‧輿服志》,《北堂書鈔‧設官部》,《初學記‧職官部》、《器物部》,《蓺文類聚‧職官部》,《太平御覽‧職官部》、《服章部》。

侍中冠武弁大冠,亦曰惠文冠,加金璫,附蟬爲文,貂尾爲飾,謂之貂蟬。《初學記‧職官部》。

侍中左蟬右貂,本秦丞相史往來殿中,故謂之侍中。分掌乘輿服物,下至褻器虎子之屬。武帝時,孔安國爲侍中,㠯其儒者,特聽掌御坐唾壺,朝廷榮之。至東京時,屬少府,亦無員。駕出則一人負傳國璽,操斬蛇劒,乘案:「乘」上當有「參」字,見《通典》。輿,中官俱止禁中。案:「輿」當作「與」,見《通典》。 《後漢書‧獻帝紀》注,《太平御覽‧職官部》。

侍中,秩千石。《初學記‧職官部》,《太平御覽‧職官部》。 案:《唐六典》八引作「秩比二千石」。《續漢志‧百官三》補注引「《漢官》,秩千石」。

侍中殿下稱制,出則參乘,佩璽抱劒。《北堂書鈔‧設官部》,《文選‧恩倖傳論》注,《太平御覽‧職官部》。

漢成帝取明經者充侍中,使辟百官公卿,參議可正爲止殿,行則負璽。舊高取一人爲僕射,後改爲祭酒。《北堂書鈔‧設官部》。

史丹爲侍中。元帝寢疾,丹㠯親密近臣得侍疾。𠊱上閒獨寢時,丹直入臥內,頓首伏青蒲上。《初學記‧職官部》,《太平御覽‧職官部》。

桓帝時,侍中迺存,《蓺文類聚》作「刁存」,《野客叢書》二十五作「刁協」。 案:刁存是也。刁協晉人,誤。年老口臭,上出雞舌香與含之。雞舌香頗小辛螫,不敢咀咽。自嫌有過,得賜毒藥,歸舍辭決,欲就便宜。家人哀泣,不知其故。賴寮友諸賢聞其𠎝失,求視其藥。出在口香,咸嗤笑之。更爲吞食,其意遂解。存鄙儒,蔽于此耳。《北堂書鈔‧設官部》,《初學記‧職官部》,《蓺文類聚‧人部》,《太平御覽‧人事部》、《職官部》、《香部》。

侍中,周官,號曰常伯。選于諸伯,言其道德可常尊也。《文選‧陳太邱碑》注。

侍中,周成王常伯任侍中,殿下稱制,出卽陪乘,佩璽抱劒。《文選‧東京賦》注、《藉田賦》注、《安陸王碑》注。

《漢官表》曰:「凡侍中、左右曹諸吏、散騎、中常侍,皆加官也。」《通典‧職官》。

漢因秦置侍中舍人。《北堂書鈔‧設官部》。

中常侍,秦官也。漢興,或用士人,銀璫左貂。光武㠯後,專任宦者,右貂金璫。《後漢書‧朱穆傳》注,《太平御覽‧服章部》。

給事黃門侍郎,六百石,無員,掌侍從左右,給事中,使關通中外。《後漢書‧獻帝紀》注。

給事黃門侍郎,案:《北堂書鈔》、《文選》注引無「黃門」二字,下同。位次侍中,侍從左右,關通內外,給事于中,故曰給事案:《太平御覽》引下有「中」字。黃門郎。獻帝置六員。《北堂書鈔‧設官部》,《文選‧恩倖傳論》注,《太平御覽‧職官部》。

黃門侍郎,每日暮,向青瑣門拜,謂之夕郎。《後漢書‧獻帝紀》注。

給事中,秦官也。漢因之,無常員,皆爲加官。《初學記‧職官部》。

漢武元鼎三年,初置散騎,俱掌問應對。世祖省之。案:漢初有散騎侍郎,掌侍省,皆爲騎郎,貲滿五萬爲常侍郎。張釋之㠯貲爲常侍,蓋此官也。《此堂書鈔‧設官部》。

秦及前漢置散騎及中常侍各一人。散騎騎馬,竝乘輿車,獻可替否。《北堂書鈔‧設官部》,《蓺文類聚‧職官部》,《白帖》七十三,《太平御覽‧職官部》,《初學記‧職官部》。

秦置散騎,又置中常侍。漢因之,兼用士人,無員,多㠯爲加官。《初學記‧職官部》。

黃門令,秩六百石。《後漢書‧皇后紀》注。

黃門有畫室署、玉堂署,各有長一人。《初學記‧職官部》,《太平御覽‧職官部》。

黃門冗從僕射一人,秩六百石。《後漢書‧桓帝紀》注。

黃門鼓吹百四十五人。《後漢書‧安帝紀》注。

暴室在掖庭內,丞一人,主宮中婦人疾病者。其皇后貴人有罪,亦就此室也。《後漢書‧皇后紀》注。

永巷令一人,宦者爲之,秩六百石,掌宮婢侍使。《後漢書‧靈帝紀》注。

濯龍監,六百石。《續漢志‧百官三》補注。 案:此條本引作「應劭《漢官秩》」。

中黃藏府,掌中幣帛金銀諸貨物也。《後漢書‧桓帝紀》注。 案:《續漢志》︰「中藏府令一人,六百石。本注曰:掌中幣帛金銀諸貨物。」此衍「黃」字。

內者,署名,令一人,秩六百石,屬少府。《後漢書‧梁商傳》注。

內者主帷帳。《後漢書‧皇后紀》注。

朔平署司馬一人。《後漢書‧桓帝紀》注。 案:朔平署不見于《續漢志》。

尚書令主贊奏,總典紀綱,無所不統,秩千石。故公爲之,朝會不陛奏事,增秩二千石。天子所服五時衣賜尚書令,其三公列卿將五營校尉行複道中,遇尚書僕射左右丞,皆迴車豫避。案:《初學記‧職官部》又引「尚書官出,百官寮皆迴車避也」。衞士傳不得紆臺官,臺官過,乃得去。《唐六典》一,《太平御覽‧職官部》。

尚書令侍中,上東西寺及侍中寺。《初學記‧職官部》。

尚書令,秦官,銅印墨綬。案:《初學記》一引作「漢初竝用士人爲尚書令,秩二千石」,與此異。又案:「墨」當作「青」,見《通典‧職官》,與《後漢書‧輿服志》合。每朝會,案:《唐六典》引有此三字。與司隸校尉、御史大夫、中丞案:《唐六典》《太平御覽》引無「大夫」二字。皆專席坐,京師號曰三獨坐,言其尊重如此。《唐六典》一,《初學記‧職官部》兩引,《蓺文類聚‧禮部》,《太平御覽‧職官部》。

漢舊置中書官,領尚書事。《北堂書鈔‧設官部》。

僕射,秩六百石。公爲之,加至二千石。《唐六典》一。

獻帝建安四年,始置左右僕射。㠯執金吾營郃爲左僕射,衞臻爲右僕射。《文選‧王文憲集序》注。

尚書,唐、虞官也。《書》曰:「龍作納言,朕命爲允。」案:《蓺文類聚》、《白帖》引俱有此四字。《詩》曰:「惟忡山甫,王之喉舌。」宣王㠯中興。秦改稱尚書。漢亦尊此官,典機密也。《北堂書鈔‧設官部》,《蓺文類聚‧職官部》,《太平御覽‧職官部》。

漢明帝詔曰:「尚書蓋古之納言,出納朕命。機事不密則害成,可不愼歟?」《北堂書鈔‧設官部》,《蓺文類聚‧職官部》,《太平御覽‧職官部》。

尚書四員,武帝置,成帝加一爲五。有侍曹尚書,主丞相、御史事;二千石尚書,主刺史、二千石事;戶曹尚書,主人庶上書事;主客尚書,主外國四夷事。成帝加三公尚書,主斷獄事。《後漢書‧光武紀》注。

尚書,秩五百石,次補二千石。《唐六典》一。

初,秦代少府遣吏四,一在殿中,主發書,故號尚書。尚猶主也。漢因秦置之。故尚書爲中臺,謁者爲外臺,御史爲憲臺,謂之三臺。《初學記‧職官部》,《文選》潘正叔《贈王元貺詩》注、《袁紹檄豫州》注。

尚書左丞、右丞,秩各四百,遷刺史。《太平御覽‧職官部》。

尚書令左丞總領綱紀,無所不統。僕射右丞掌廩假錢穀。《唐六典》一。

左右丞,久次郎補也。《北堂書鈔‧設官部》。 案:引作「《侍臣上》注」。

左右曹受尚書事。前世文士㠯中書在右,因謂中書爲右曹,又稱西掖。《初學記‧職官部》兩引,《太平御覽‧職官部》。

尚書郎四人,一人主匈奴單于營部,一人主羌夷吏民,一人主案:「吏民」二字當在此下,見《通典》。天下戶口土田墾作,一人主錢帛貢獻委輸。《北堂書鈔‧設官部》,《太平御覽‧職官部》。

尚書郎,初從三署郎選,詣尚書臺試。每一郎缺,則試五人。先試箋奏。初入臺,稱郎中,滿歲稱侍郎。《初學記‧職官部》。

尚書郎,初上詣臺,稱守尚書郎,滿歲稱尚書郎中,三年稱侍郎。《太平御覽‧職官部》。

郎,㠯孝廉年未五十,先試牋奏。初上稱郎中,滿歲爲侍郎。《北堂書鈔‧設官部》。

尚書郎,初入臺爲郎中,滿歲稱爲侍郎,五歲遷太尉也。《北堂書鈔‧設官部》。

能通《蒼頡》、《史篇》,案:《通典》引作「史籍」。補蘭臺令史,滿歲補尚書令史,滿歲爲尚書郎。出亦與郎同,宰百里。郎與令史分職受書。令史見僕射、尚書,執板拜;見丞、郎,執板揖。《唐六典》一,《通典‧職官》,《太平御覽‧職官部》。

尚書郎見左右丞,對揖無敬。《北堂書鈔‧禮儀部》。

丞、郎見令、僕射,執板拜,朝賀對揖。丞、郎見尚書,執板對揖,稱曰明時案:當云「執板揖」,無「對」字,見《通典》。郎。見左右丞對揖,呼曰左右君。《唐六典》一,《初學記‧職官部》。

尚書郎,主作文書起草,夜更直五日于建禮門內。《初學記‧職官部》,《白帖》七十二,《太平御覽‧職官部》。

尚書郎,給青縑白綾被,㠯錦被帷帳氈褥通中枕;太官供食,湯官供餅餌五熟果實,下天子一等;給尚書史二人,女侍史二人,案:《初學記》引作「入直臺廨中,給女侍史二人」。皆選端正。從直女侍執香爐燒從入臺護衣,奏事明光殿省,皆胡粉塗,畫古賢人烈女。郎握蘭含香,趨走丹墀奏事,黃門郎與對揖,天子五時賜服。案︰《北堂書鈔》引作「賜珥赤管大筆一雙,分墨一丸」。若郎處曹二年,賜遷二千石、刺史。《北堂書鈔‧設官部》,《初學記‧職官部》,《太平御覽‧職官部》。

尚書郎奏事明光殿省中,皆胡粉塗壁,其邊㠯丹漆地,故曰丹墀。尚書郎含雞舌香,伏其下奏事,黃門侍郎對揖跪受。《太平御覽‧職官部》。 案:引作「《漢官》」。

尚書令、僕、丞、郎,月給赤管大筆一雙,篆題曰「北工作」,案:《太平御覽》引作「一宮工作」,無下文十一字。楷于頭上,象牙寸半著筆下。《蓺文類聚‧雜文部》,《太平御覽‧文部》。

尚書令、僕、丞、郎,月賜渝麋大墨一枚,小墨一枚。《初學記‧文部》。

曹郎二人,掌天下歲盡集課。有尚書曹郎,有考功郎中一人。《唐六典》二。

武帝時,館陶公主爲子乞郎,不許,賜錢千萬。上曰:「夫郎,上應列㝛,出居百里,使非其人,民受其傷。」故時稱明愼之至也。《北堂書鈔‧設官部》。

漢制,八座丞、郎初拜,竝集都座交禮,遷又解交。《唐六典》一,《初學記‧職官部》,《太平御覽‧職官部》。

《周禮》有典瑞、掌節之士,蓋所㠯宣命重威,爲國信者也。《北堂書鈔‧設官部》。

御史中丞二人,本御史大夫之丞。其一別在殿中,兼典蘭臺秘書,外督部刺史,內領侍御史,受公卿章奏,糾察百寮。《後漢書‧周紆傳》注,《初學記‧職官部》,《太平御覽‧職官部》。 案:《周紆傳》注所引「寮」作「司」。

御史,秦官也。案:周有御史,掌邦國都鄙及萬民之治令,㠯贊冢宰。《北堂書鈔‧設官部》,《太平御覽‧職官部》。 案:引皆曰「《漢官儀‧侍臣下》曰」,蓋其篇名也。

侍御史,周官也,爲柱下史。冠法冠。一曰柱後㠯鐵爲之。或說古有獬豸獸,觸邪佞,故執憲者㠯其角形爲冠耳。余覽奏事云︰案:「奏」當作「秦」,見《通典》。「始皇滅楚,㠯其君冠賜御史。漢興襲秦,因而不攺。」《後漢書‧何敞傳》注,《初學記‧職官部》、《服食部》,《太平御覽‧職官部》、《服章部》。

柱史㠯鐵爲冠。張武曰:「當㠯柱史惠文冠治之。」《錦繡萬花谷》十一。

柱後冠,《左傳》「南冠而縶」,則楚冠也。秦滅楚,㠯其冠賜近臣,御史服之,卽今獬豸冠也。古有獬薦獸,案:此「豸」、「薦」二字,皆當作「廌」。觸不直者,故執憲㠯其形用爲冠,令觸人也。《左氏正義》成公九年。

柱下史,老耼爲之。秦改爲御史。柱下史一名柱後史,謂冠㠯鐵爲柱,言其審案:當有「固」字。不橈也。《北堂書鈔‧設官部》。

侍御史出督州郡賦稅、運漕軍糧。侍御史至後漢復有護漕都尉官,建武七年省。《通典‧職官》。

老子爲周柱下史。張蒼,秦時爲御史,主柱下方書,侍御史之任也。《初學記‧職官部》。

治書侍御史,宣帝嘗幸宣室,齋居而決獄事,令侍御史二人治書。後置,秩六百石,印綬與符璽郎共,平治廷尉奏事。《北堂書鈔‧設官部》。

蘭臺令史六人,秩百石,掌書劾奏。《後漢書‧班固傳》注。 案:《續漢志》︰「蘭臺令史,秩六百石。」

執金吾,比二千石。丞,六百石。《續漢志‧百官四》補注。 案:此條引作「《漢官秩》」。

執金吾典執金革,㠯禦非常。《北堂書鈔‧設官部》。

吾,禦也,掌執金革,㠯禦非常。緹騎二百案:當有「人」字。五十人,案:當作「五百二十人」,見《續漢書‧志》補注、《通典》。此五百者,伍伯也。輿馬導從,充滿于路。世祖微時歎曰:「仕宦當作執金吾。」是也。《續漢志‧百官四》補注,《太平御覽‧職官部》。 案:引作「《漢官》」,《太平御覽》又作「《宰尹下》」。

執金吾,屬官府武庫令丞,案:「府」當作「有」,見《續漢書‧志》補注。從騎二百人,案:《後漢書‧竇憲傳》注。《張酺傳》注引作「緹騎」。持㦸五百二十人,輿服導從,光滿道路,羣僚之中,斯最壯矣。中興㠯來,但專徼循,不預國政。《北堂書鈔‧設官部》。

執金吾,車駕出,從六百騎,走六千二百人也。《北堂書鈔‧設官部》。

靜室令,式道𠊱,秦官也。靜宮令,車駕出,在前驅,靜清所徼,車逆日,㠯示重愼也。式道,左右凡三,惟車駕出迎,式道持麾王宮,行之乃閉。《北堂書鈔‧設官部》。 案:《續漢書‧志》執金吾下本注云︰「本有式道左右中𠊱三人,六百石。車駕出,掌在前清道。還,持麾至宮門,宮門乃開。」云云。此所引多譌,當依彼訂。

賜進士出身二品銜廣東等處提刑按察使司按察使兼管驛傳事務黃岡王毓藻校刊

《全後漢文》卷三十四終

  ↑返回頂部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