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尊錄 佔畢齋集
年譜
作者:金宗直
1789年
事蹟

佔畢齋先生年譜艮翁李公。因璞齋所編。更加校正。 编辑

皇明宣德六年辛亥世宗大王十三年六月庚子日甲申時。先生生于密陽府西大洞里第。先生生有異質。同產三男二妹。而鴈行居末。先是。江湖先生。永樂十八年庚子春。娶司宰監正朴弘信女。自善山。移居密陽。朴氏世系。載彝尊錄。

宣德七年壬子。世宗大王十四年先生二歲。

宣德八年癸丑。世宗大王十五年先生三歲。

宣德九年甲寅。世宗大王十六年先生四歲。

宣德十年乙卯。世宗大王十七年先生五歲。

正統元年丙辰。世宗大王十八年先生六歲。始受學。先公敎先生曰。爲學不可躐等。初授童蒙須知,幼學字說,正俗篇。皆背誦。然後令入小學。次孝經。次大學。次論,孟。次中庸。次詩。次書。次春秋。次易。次禮記。然後令讀通鑑及諸史百家。任其所之。至於學射。亦不禁。嘗曰。弓矢。衛身之物。不可不閑習。況古之人。以此觀德。非博奕比也。勸之書字。則言。書。心畫也。模楷必端正。草及篆。亦須要精熟。勸之握籌。則曰。日用事物。非此。不易究數。位置不可傾側也。

正統二年丁巳。世宗大王十九年先生七歲。

正統三年戊午。世宗大王二十年先生八歲。讀小學。贈獸君詩。十齡入小學。汝已後於吾。是年。學小學。明的。

正統四年己未。世宗大王二十一年先生九歲。

正統五年庚申。世宗大王二十二年先生十歲。

正統六年辛酉。世宗大王二十三年先生十一歲。

正統七年壬戌。世宗大王二十四年先生十二歲。有能詩聲。日記數千言。文名大振。

正統八年癸亥。世宗大王二十五年先生十三歲。學周易。先公出宰高靈。時嘗暑月。坐廳事。詞訟就簡。先生與仲氏苽堂公諱宗裕受易。先公於案上。親揲蓍布卦以敎之。

正統九年甲子。世宗大王二十六年先生十四歲。

正統十年乙丑。世宗大王二十七年先生十五歲。正衣冠。端坐讀書。殆忘寢食。

正統十一年丙寅。世宗大王二十八年先生十六歲。是年。應擧京師。作白龍賦。見屈。時金守溫爲太學士。分與落榜試紙。其中有先生落試之賦。讀而奇之曰。此他日典文衡之手。惜其高才見屈。取其卷入啓。上奇之。命除靈山訓導。時漢江濟川亭有詩曰。雪裏寒梅雨後山。看時容易畫時難。早知不入時人眼。寧把臙脂寫牧丹。後守溫過濟川亭。見詩曰。此必前日白龍賦之手也。尋問蹤跡。果先生之作也。載羣賢記事

正統十二年丁卯。世宗大王二十九年先生十七歲。

正統十三年戊辰。世宗大王三十年先生十八歲。是年。侍先公。在京師。一日。自南學退食。先公召曰。聞太學策題。汝亦述否。對曰。未融會貫通。難於措辭也。曰。始以汝爲可敎。吾望絶矣。先生汗出洽背。自後。從事於性理之學。

正統十四年己巳。世宗大王三十一年先生十九歲。

景泰元年庚午。世宗大王三十二年先生二十歲。

景泰二年辛未。文宗大王元年先生二十一歲。先生納采于昌山人蔚珍縣令曺繼門之女。高麗尙書李琚之後繕工監正河濱李好信。其外祖也。梅溪曺先生偉。婦弟也。

景泰三年壬申。文宗大王二年先生二十二歲。先生與伯氏。諱宗碩趍庭于甘文。開寧止止堂金孟性善源。惠然肯來。遂講學于縣之別舘焉。後善源。又與先生。同入黃嶽之能如寺。溫理古讀。前後麗澤之益。甚多。

景泰四年癸酉。端宗大王元年先生二十三歲。春。中進士。冬。行醮禮。是歲。始遊太學。讀周易。探性理之源。流輩多敬服。

景泰五年甲戌。端宗大王二年先生二十四歲。先公廬墓時。大有所傷。病且瘦。先生憂傷。作籲天賦。先公以成均司藝。出爲星州敎授。先生與仲氏。往省焉。仍留黌序。讀書。携諸子。入禮夫子廟。見大聖以下四聖十哲。皆塑以土。歲月旣遠。或目亡而指缺。或冠倒而笏墜。黯黲如入古寺。見千歲偶人。先生愕然不敢指視。以爲大聖大賢。如有靈。其肯依此而受享乎。於是。咎始作者之無稽。遂作賦。遺諸子。俾改以栗主。朝廷聞而陳啓。改造位版。賦辭載集中

景泰六年乙亥。世祖大王元年先生二十五歲。先生與伯氏。俱中東堂試。

景泰七年丙子。世祖大王二年先生二十六歲。三月日。丁先公憂。饘粥哭泣。絶而復甦。行葬禮于密陽府西六里高巖山粉底谷。從先志也。先生與伯仲氏廬墓。誠孝純至。鄕閭感化。是年正月。會試將迫。先生與伯氏。告辭堂下。先公執酌而祝曰。汝兄弟取高第而還鄕。吾復何憂。敢以此酌。爲汝輩福。先生平日。雖大戚。未嘗於膝下見涕。恐傷親之心。及玆。不覺泫然。遂偕計赴京。伯氏得上第。先生下第。還鄕。未及里門。而黃澗路上。聞此大酷。蒼天蒼天。其有是耶。先祖先祖。其有是耶。執酌之祝。耿耿在耳。是先公永訣之言也。思之當時之涕。亦天誘其衷。使之無離左右也。而未免爲利祿所羈。乃竟違去。以至於斯。極惡極逆。俾誰任其咎耶。茶毒茶毒。人世有何樂而獨全耶。載彝尊錄

天順元年丁丑。世祖大王三年先生二十七歲。先生不脫絰帶。寢苫枕木。䟽糲以食。侍奠之暇。自廬所。每朝夕。來省母夫人而返。雖隆寒暑雨。不懈也。吊義帝文曰。丁丑十月日。余自密城道京山。宿踏溪驛。此說恐誤。先生私淑於家。獨推圃隱先生。卓然自立於頹波。不爲習俗所移。而能從聖制。以致自盡之誠。則豈有居憂出入之理乎。

天順二年戊寅。世祖大王四年先生二十八歲。服闋。搆數間屋。曰明發窩。鷄鳴。正衣冠。先謁家廟。次省母夫人。退而端坐。講究經傳。孜孜不已。悼先公至德茂行。不大顯於世。手撰一錄。名之曰彝尊錄。先之以譜圖。次之以紀年。又次之以師友。平生莅官行事與夫訓戒之辭。家廟祭儀之可法者。纖悉具載。無有遺失。無意擧業。伯氏白母夫人。勸之以赴擧。是年秋。中別擧初試。伯氏病癰。醫云。蚯蚓汁良。先生先嘗以進。果效。

天順三年己卯。世祖大王五年先生二十九歲。以興起斯文。訓迪後人。爲己任。執灑掃之禮。修六藝之學者。滿於前。春。高台鼎榜下。登第。是歲十一月。先生與伯氏。同辭于朝。還庭闈。開榮宴。時先公以原從功臣。贈中直大夫藝文館直提學兼春秋館記注官。事母夫人。亦陞拜令人。及開宴之日。先焚黃于先壠。繼而母夫人。御板輿。先生與伯氏前導。府使姜叔卿。與淸道郡守李約東。靈山縣監崔繼潼。敎授官柳孝潭。大設慶宴于公堂。親奉爵。入爲壽。一邑榮之。選補承文院權知副正字。

天順四年庚辰。世祖大王六年先生三十歲。春。陞拜承文著作。魚公世謙有詩名。以本院先進。見先生詩。歎曰。使吾執鞭爲奴隷。當甘受之。伯氏直學公。三月。客死京師。年三十八。奉柩返葬。撫其孤如己出。敎誨使之成立。侄子緻。丁酉。進士。縯。庚子。生員進士。

天順五年辛巳。世祖大王七年先生三十一歲。陞拜承文博士。十二月。王世子嬪韓氏哀冊文。奉敎製進。

天順六年壬午。世祖大王八年先生三十二歲。仁壽王后封崇玉冊文。奉敎製進。

天順七年癸未。世祖大王九年先生三十三歲。轉拜司憲府監察。適入對。忤旨罷。蓋陳佛事也。中秋。王世子代祭文昭殿。先生爲大祝。有詩。

天順八年甲申。世祖大王十年先生三十四歲。敎誨不倦。學徒坌集。塡溢街巷。

成化元年乙酉。世祖大王十一年先生三十五歲。起爲嶺南兵馬評事。點兵列邑。巡到處。皆有題詠詩帖。以監司關文到慶州。爲秋丁釋奠初獻官。製享齋先生詩集序。撰慶尙道地圖誌。

成化二年丙戌。世祖大王十二年先生三十六歲。在巡邊使幕府。以評事從節度使進禮君。宿于多仁縣。永嘉安東人追至相別。感舊賦詩。七月。李施愛叛。先生以節度使關。簽兵到寧海府。兵未集。與敎授林惟性。進士朴致康。訪稼亭舊家。仍遊觀魚臺。是日。風恬浪靜。俯見羣魚游泳於崖下。遂和牧隱小賦。以貽二子。撰慶尙道左廂元帥府題名記。

成化三年丁亥。世祖大王十三年先生三十七歲。竣事。入拜弘文館修撰。辭疏。不允。每入對。眷眷於整頓紀綱。修明禮樂等事。

成化四年戊子。世祖大王十四年先生三十八歲。以薦拜吏曹佐郞。兼春秋館記注官,校書館校理,知製敎。是年九月八日。世祖大王賓天。製鄭監察錫堅赴燕京序。撰迎日縣寅賓堂記。

成化五年己丑。睿宗大王元年先生三十九歲。拜朝散大夫典校署校理兼藝文館應敎,知製敎。以病三辭。不允。十月初六日。上命本署。印進帝範訓辭。是夜。喜而不寐。作詩三首。睿宗賓天。諡冊文。奉敎製進。挽詞三首。製進。

成化六年庚寅。成宗大王元年先生四十歲。成廟卽位。初開經筵。特選文學之士。應選者凡十九人。先生其尤也。是年六月三日。除藝文館修撰,知製敎兼經筵檢討官,春秋館記事官。冬。先生入侍經幄。時母夫人。年七十一。辭職歸養。上命除咸陽郡守。十二月十六日。迺臘日上奉世祖神主。祔于太廟。備法駕還宮。先生以外補。未綴舊班。有作。呈齊安崔叔精國華。

成化七年辛卯。成宗大王二年先生四十一歲。正月上旬。由鳥嶺路。赴咸陽任所。莅事之暇。選境內聰明冠者童蒙。敎誘日課講讀。學者聞之。自遠方來會。九月。陞朝列大夫。十二月。陞奉正大夫。柳子光嘗遊是郡。作詩。屬郡鏤版。懸諸壁上。先生曰。何物子光。乃敢懸版耶。卽命掇而焚之。

成化八年壬辰。成宗大王三年先生四十二歲。春秋。設行鄕飮酒儀,養老禮。八月初五日。作頭流遊山錄。撰觀海樓記。一蠹鄭汝昌與寒暄金宏弼相友。詣先生門下。請學。以古人爲學次第敎之。先讀小學,大學。遂及語,孟。日承指敎。尋知綱領旨趣。硏窮道義。

成化九年癸巳。成宗大王四年先生四十三歲。陞中訓大夫。答表少游書。

成化十年甲午。成宗大王五年先生四十四歲。木兒生於庚寅五月。已五歲。是年二月二十八日。以斑疹死。其生年月日。皆値木星。故以名。題二首詩。敍悲懷。忽辭恩愛去何忙。五歲生涯石火光。慈母喚孫妻喚子。此時天地極茫茫。木兒草殯于城西石卜里。將瘞于金山米谷村其外祖母李氏之塋傍。以詩送之。百年酸痛退之腸。汝有何辜代我殃。誰謂才名將卓犖。益知醫卜竟荒唐。掌珠皎皎今歸土。雛語琅琅尙在堂。好向外家安軆魄。速含山水是他鄕。四月日。撰安義縣新刱鄕校記。先生連喪兒息。不勝痛傷。呈辭于監司。九月二十三日。別慈闈於山陰。還咸陽。十月初一日。再呈辭狀。還金山農舍。晉山君姜希孟。貽書請留。先生有答書。監司不受辭狀。促使就職。初九日。度消馬峴。有雪作詩。上供茶不產本郡。每歲。賦之於民。民持價。買諸全羅道。率米一斗。得茶一合。先生初到郡。知其弊。不責諸民。而官自求丐以納焉。嘗閱三國史。見新羅時得茶種於唐。命蒔智異山云云。噫。郡居此山之下。豈無羅時遺種也。每遇父老。訪之。果得數種于嚴川寺北竹林中。先生甚喜。令建園其地。傍近皆民田。買之。償官田。纔數年而頗蕃。敷遍于園內。若待四五年。可充上供之額。遂賦茶園詩二首。載集中。是歲暮春間。先生有答金,郭兩秀才詩。金卽宏弼。郭名承華。有曰。窮荒何幸遇斯人。珠貝携來爛熳陳。好去更尋韓吏部。愧余衰朽未傾囷。盖寒暄初就先生門下時也。寒暄請業。以小學書授之曰。苟志於學。宜從此始。光風霽月。亦不外此。因贈答詩曰。看君詩語玉生煙。陳塌從今不要懸。莫把殷盤窮佶倔。須知方寸湛天淵。寒暄拳拳服膺。手不釋卷。作詩以呈曰。學問猶未識天機。小學書中悟昨非。從此自有名敎樂。區區何用羨輕肥。先生批曰。此言乃作聖根基。許魯齋後。豈無其人乎。按秋江師友錄曰。寒暄受業於先生之門。李公勣所撰寒暄行狀。則以爲寒暄之學。得不傳之學。此說不的。退溪門人琴應薰。以退陶先生文集跋文。請于柳西厓。則其答書中。有曰。抑鄙見有一焉。序跋有無。於先生文集之傳。有何加損。有人矣。時可矣。則爲之甚好。不然。則留待後日之子雲。亦恐未晚也。昔。伊川先生歿。門人尹和靖諸人。其爲師門傳後慮。應亦至矣。何以無一言。而直至晦菴。有所云云。誠非不足。時不可也。近世。金寒暄叙述。有李勣者爲之。甚不滿人意。以此見之。則此等文字。無早晚先後。惟得人而托之爲貴。正不須汲汲也云云。抑李公勣師事寒暄。而先生爲世大忌。只知受業師事之嫌。而專沒其實蹟耶。寒暄以先生門徒。流配之際。少無怨悔之言。及甲子禍。及謫所之日。視死如歸。則寒暄之學之出於先生者。無疑也。

成化十一年乙未。成宗大王六年先生四十五歲。陞中直大夫。咸陽城羅閣二百四十三間。每間。三戶共葺。覆之以草。歲爲風雨所壞。小民雖在農月。必牛載藁草及材以修之。歷世因循。民甚困焉。二月日。先生謀諸父老。更以田十結爲率。一間。幾配十戶。易其腐材。且令覆以瓦。一戶纔出瓦十許張而足。未五日。訖功。民初訝更張之猝迫。旣成。則俱歡然稱美焉。四月初七日。禱雨聖母廟。歸途遇雨。鄭一蠧與金寒暄。同遊先生門下。講說道義。以相磨礱。先生治郡。以興學育才。安民和衆爲務。政成爲第一。上曰。金某治郡有聲。其優遷。郡吏延男。自京奉官敎來。以十考陞通訓大夫。以持旨拜承文院事。是年。適有重試。咸勸曰。重試。文士驟進之階。竟不赴。物論高之。郡人慕其淸德善政。刱建生祠堂。每月朔望。參謁焉。撰申文忠公文集序。

成化十二年丙申。成宗大王七年先生四十六歲。正月。先生入知承文院事。又乞歸養。七月初一日。上特命除善山府使。前後外補。皆許迎赴任所。善山。乃先生鄕貫。而先祖先公所居之地。密邇城西。實母夫人昔時祗薦蘋蘩之所也。康氏姊居之。且三十年。而園林堂室如舊。臨民御吏。皆有條法。吏戢民懷。每月朔望。先謁先聖。次行鄕飮酒儀。春秋。設養老禮。作詩一首。撰尹先生祥詩集序。

成化十三年丁酉。成宗大王八年先生四十七歲。戊辰歲。先公在開寧。先生三兄弟。皆在衙讀書。高靈權生員處智。與伯謙兄有舊。亦來隷業。時方夏。築亭於衙園三柏樹下。四人每偃仰吟嘯其中。今已三十年矣。伯謙兄之歿。又將二十年。權君嚮者。道過開寧。見三柏猶在荊榛間。賦詩。正月人日。訪先生于善山。錄其詩以示。遂悵然和答。憶昔趨庭絃誦鄕。海松陰下共回翔。逢君此日增怊悵。屈指人亡二十霜。懷印歸來是故鄕。機心未盡海鷗翔。杯盤草草逢人日。握手相看鬂已霜。康氏姊子伯珍。登文科。伯氏直學公之子緻。亦中進士。先生以太守。集鄕中父老及諸族婦人。大設樂爲榮宴。觀者如堵墻。是歲仲夏。金秀才宏弼,李生員承彥,元參奉槩,李生員鐵均,郭進士承華,周秀才允昌。會府之鄕校。討論墳典。就門下。問辨數月矣。八月中。上將視學取士。諸君治任告辭。先生送之以詩。有曰。博帶褒衣正匹儕。跫音喜聽月波西。幡幡匏葉勝鷄臛。細細槐花逐馬蹄。聞道賢關動奎壁。應將彩筆吐虹蜺。自多吾黨多奇士。洗眼行看淡墨題。製跋松都錄。九月。撰善山地圖誌。和元參奉槩,李生員承彥諸子韻。蠹簡已窮文杏館。仙娥應翦綠雲衣。平生堯舜君民志。肯羨車輕馬亦肥。苦茗三盃醫當酒。踈簾一桁妓爲衣。使君誰訝貧兼病。喧靜中間道自肥。以豕首與遊學諸子。詩曰。太守胸中無寸鐵。烏將軍已喪其元。朝來爲問窮經客。幾把韲塩到日昏。撰皇華集序,周禮跋,詩傳跋。

成化十四年戊戌。成宗大王九年先生四十八歲。晨昏定省。奉養有勤。夜設衾。朝斂枕。躬自爲之。妻孥欲代之。先生曰。母今老矣。後日。雖欲爲母爲此。不可得也。

成化十五年己亥。成宗大王十年先生四十九歲。十月。母夫人寢疾不愈。仲氏苽堂公。自靑松來侍。侄子緻。亦自居昌來。季妹在密陽。母夫人尤所憐愛。先生以爲妹若來謁。庶幾因喜而愈。遣人迎之。五人俱集。遂以十二月二十有一日。考終于公衙之中堂。享年八十。是月二十八日。先生奉柩發引登途。

成化十六年庚子。成宗大王十一年先生五十歲。正月初三日。運柩至池洞粉底谷而殯。三月。窆于先公及閔夫人二壠之間。廬于墓下。喪禮一遵朱文公。哀毀過禮。人服誠孝。彝尊錄中譜圖,記年,師友姓氏等錄。戊寅年。所已撰述。而是年。更加考定。事業及祭儀。則皆仍戊寅之舊。

成化十七年辛丑。成宗大王十二年先生五十一歲。楊秀才浚與其弟沈。從洪貢生裕孫。自京洛。徒步千里來學。裕孫。南陽人也。

成化十八年壬寅。成宗大王十三年先生五十二歲。是年二月。服闋。安時叔從學二年。大祥後。還草溪。前執義金先生孟。遣其子驥孫,馹孫請學。先生授以韓文。其敎各因其才而成就之也。撰節孝金先生克一孝閣銘。三月十五日。貨舟載家累。還金陵舊居。通之兄與仲甫弟。餞于水安驛。仲甫云。平生付托非黃榦。晚歲悲吟似靜修。先生曰。余雖不敢望二子。平生所恨。不越乎此。雖爲吾實錄。可也。感之。遂和。孫生員孝祖。學春秋於先生。凡三月。送先生於靈山一門驛。旣至金山。築書堂。池其傍。種之蓮。扁其堂曰景濂。蓋慕無極翁也。日吟哦其中。無意世事。四月。書勸密陽諸子。以成學規。又作鄕憲。以定邑俗。列邑聞風遵行焉。三月十一日。上特命除弘文館應敎,知製敎兼經筵侍講官,春秋館編修官。四月十五日。先生以疾。草辭免應敎狀。馳獻于承政院。仍誦東坡無官覺身輕之句。寂坐小軒。睡晤有作。書諸窓。又有和金大猷五首詩。白首叨蒙一札頒。幽居空寄讓廉間。君言醫國太早計。吾道從來骫骳難。又。自憐老夫惜居諸。欲起興公問遂初。咄咄今朝君事辦。一間矮屋庋藏書。又。莫學韓公送五窮。且同宋玉賦雄風。世間萬事眞牛闘。我亦年來患耳聦。又。三年荒野斷知聞。寂寞唯師病子雲。今日軒眉馳尺一。何人更道守玄文。又。大事吾何敢擔當。膏肓從古少良方。細氈顧問如將備。要取君詩誦五章。自上不許。不得已而起。入侍經筵。辭約意暢。講讀最善。故眷注偏隆。特除藝文館直提學,知製敎,經筵,春秋館記注官。辭以疾。不允。四月三十日。淑人曹氏卒。秋。作金直長駿孫,驥孫兄弟榮親淸道序。撰金都事潤宗詩序。十二月日。撰兪處士廕墓誌銘。傳旨給暇。十一月二十日。窆淑人于金山米谷。

成化十九年癸卯。成宗大王十四年先生五十三歲。陞拜通政大夫承政院同副承旨兼經筵參贊官,春秋館修撰官,知製敎。尋陞拜右副承旨。辭以疾。不許。七月。上賜承政院酒連三日。翌日。又賜詩及酒。詩曰。三日雖旣困。莫辭予所錫。此意非他心。宗圖永磐石。在院者皆和進。先生時在秘閣。擬和二首。三月壬戌。大行大妃貞熹王后薨于溫陽之行宮。某月日。遷于光陵。禮也。奉敎製進哀冊文。時俗專尙桑門法。先生請令士庶。倣朱子家禮。立廟作主。以奉先祀。禮俗復興。撰鷄川君孫昭墓碣。元月元日迎祥時。上命韻。製進五殿詩帖。

成化二十年甲辰。成宗大王十五年先生五十四歲。陞拜左副承旨。奉敎作內班院記。以警內侍。又奉敎撰環翠亭記。風曉以獻。上命刊掛諸楣間。八月初六日。上特命除嘉善大夫承政院都承旨兼經筵參贊官,春秋館修撰官,知製敎,藝文館提學,尙瑞院正。先生辭不堪當。上敎曰。卿文章政事。足以堪之。勿辭。十月二十六日。上特除吏曹參判兼同知經筵,成均館事。辭疏三上。不允。汰去宂官。薦用賢良。一日自經幄退食。上令中官。賚賜金帶一腰曰。深嘉卿言行儉約。殊待類此。上䟽謝恩。十二月。以病遆。

成化二十一年乙巳。成宗大王十六年先生五十五歲。正月二十七日。除吏曹參判兼同知經筵,弘文館提學,成均館事。辭疏。不允。聘于司僕僉正南平人文克貞女。迎歸京中明禮洞。夫人十八歲。陞拜貞夫人。內治有則。婦道甚修。事不苛細。而門闌雍穆。先生凡於祭祀。必按家禮。籩豆品節。與俗不同。齋戒滌牲之事。皆用其極。夫人悉體其志。盡心克敬。罔或少怠。常戒婢僕曰。銓曹勢熱。苟不淸愼。易生謗議。自古婢妾輩。潛受請謁。累及其主。以致禍敗者。多矣。爾輩愼之。凡親舊問遺。若或及門。毋輕受納。故門庭肅然。關節不通。先生奉敎。與平安監司成俔,忠淸監司蔡壽等。修正東國輿地勝覽。遂開局于景福宮之弘文館。又與典翰李昌臣,副正申從濩,正郞金孟性等。謹閱元藁。就加删輯。未幾。以旱荒而寢之。夏。以病辭職。南還密陽田庄。學者從四方來集。依朱子學規。以涵養本源。爲進德之基。以窮探性理。爲修業之本。所見益高。九月二十九日。除僉知中樞府事兼同知經筵成均事。辭以疾。不就。十月。除嘉善大夫弘文館提學。降旨召。稱疾力辭。上遣史官敦諭。十一月。不得已赴闕。入侍經席。啓沃拾遺。裨益弘多。

成化二十二年丙午。成宗大王十七年先生五十六歲。三月初三日。除藝文館提學。辭疏。不允。奉敎。更始輿地勝覽編次之事。與李昌臣,申從濩。以卒其緖。校理李宜茂,兪好仁,修撰崔溥。相踵而同事。凡八閱月。而乃克完焉。七月二十二日。子嵩年生。先生誌喜。末句曰。他時反哺將誰責。且弄明珠獨自娛。撰輿地勝覽跋。李國耳赴京師序。

成化二十三年丁未。成宗大王十八年先生五十七歲。春。吏曹正郞止止堂金孟性卒。先生作祭文以吊之。除京畿道觀察使。兼開城留守。三上䟽。許遆。五月。以藝文館提學。遆除全羅道觀察使。兼巡察使,全州府尹。辭䟽。不允。觀察湖南。不動聲色。而處大事。决大疑。左酬右答。咸適其當。一路肅然。巡到列邑。行勸課講讀。鄕飮酒儀。鄕射禮。題四韻詩。有曰。充然身在杏壇中。

弘治元年戊申。成宗大王十九年先生五十八歲。五月。上。䟽蒙遞。特除兵曹參判兼弘文館提學。六月初八日。先生與新使李公諿。交龜於界上。遂宿高山之安心寺。作詩三首。赴闕下。辭䟽。不允。十月十六日。除嘉善大夫漢城府左尹兼同知成均館事。先生所纂靑丘風雅,東文粹,輿地勝覽。行於世。

弘治二年己酉。成宗大王二十年先生五十九歲。正月二十一日。除工曹參判兼同知經筵,弘文館提學,成均館事。辭疏。不允。三月初一日。特除資憲大夫刑曹判書兼知經筵,弘文館提學,成均館事。辭䟽。不允。先生剖決訟獄。一出至誠。咸服公正。秋。以病辭。移授知中樞府事。時恩顧彌渥。妬媢者衆。先生欲謝病歸。一日。請浴東萊溫井。上許之。因臥密陽田庄。上特許勿遆前職。遣史官敦諭。或勸之受祿。不應。三辭。不允。至親製批答凡兩度。有端愨無僞。學問淵源等語。

弘治三年庚戌。成宗大王二十一年先生六十歲。遠近學者四集。先生與門人鄭汝昌等。相揖訖。講論經傳。必務合於程朱之旨。言必以忠孝爲主。雖有疾病。手不釋卷。常以明道學爲事業。上聞淸貧。令本道賜米七十石。三上䟽。不允。

弘治四年辛亥。成宗大王二十二年先生六十一歲。出入都下。幾至三十餘年。而終不搆草屋。常寓居於明禮洞。愛其洞名而住之也。當時賢士大夫。慕尙其淸節儉素。先生疾病沈綿。上遣史官問病。連給藥物。上箚謝恩。上特念先生貧寒。賜牌密陽柏山居奴婢十五口。東萊府北溫井員沓七石落只。陳䟽不受。終不允從。

弘治五年壬子。成宗大王二十三年先生六十二歲。七月。命甥康伯珍司書籍。命還他人書冊。八月。病勢苦重。本道監司啓聞病劇之由。上命內醫賫藥。馳驛救療。是月十九日。先生易簀于明發窩。享年六十二。訃聞。上曰。金某卒逝。士失其綱。予甚痛悼。輟朝二日。遣禮官。吊祭致賻。葬于府南無量院乾坐巽向之原。子嵩年。年七歲。貞夫人文氏主喪。甥舍人康伯珍,修撰康仲珍,戶曹參判曹先生偉護喪。克完葬禮。先生旣卒。遠近士林。匍匐趨吊。雖平昔未嘗及門者。亦皆咨嗟。下賤無識者輩。無不痛惜焉。門生及士大夫儒生會葬者。五百餘人。

弘治六年癸丑。成宗大王二十四年先生卒後。所著詩文尤見貴。門徒撰本集與彝尊錄。囑梅溪曹先生偉編次。是年。贈謚曰文忠。太常議曰。公天資粹美。溫良慈愛。早學詩禮。身任師道。據德依仁。忠信篤敬。誨人不倦。以興起斯文爲己責。其爲學也。貴王而賤霸。其莅事也。至簡而御繁。其敎人也。博文而約禮。事親極其孝。事君盡其誠。不掩人善。不揚人惡。淸而不隘。和而不流。文章道德。高出於世。眞三代遺才。其有功於斯文。重矣。諡法。道德博文曰文。廉方公正曰忠。再思堂李黿所製

弘治七年甲寅。成宗大王二十五年適承上求遺草之命。遂繕寫以進。未及印頒。成廟賓天。於戱痛哉。梅溪曺先生。請神道碑銘于大提學洪貴達。刻石。竪諸舊閭之前。

肅廟朝己巳。七代孫是洛陳䟽。請贈職復謚事。南相公龍翼。以禮判入啓。請贈贊成。上特贈領議政。而未及復謚矣。戊子。禮判趙相公相愚。仍李相公寅燁請。且採公議。啓請復謚事。傳曰。至今遷就。實甚未安。復諡。可也。卽宣恩命。

按先生本以文忠易名。而虛白堂洪公所撰神道碑中。以文簡書之。其後。或有改謚之事耶。今無可考。而戊子復謚時。敎旨以文忠書塡。故祠版亦依此書之。今當以文忠爲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