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永樂大典02280.pdf/10

此页尚未校对


英之水。發源最長。在縣前者。人謂之前溪。在縣後者。人謂之後溪。流爲風渚湖。曰封溪。地多砂石。曰砂溪。况圖經統記。皆别。前溪餘英溪爲二取。

後溪在縣東北一里。即縣後之溪也。其源自烏囬衆山流出過龍尾橋。又過豐橋。東注于前溪之北流。慶元六年。知縣丁大聲。以其廞淤。不利舟楫。

募民濬治。自龍尾橋至獅子山下。長一千二百丈。公𥝠便之。廣五丈。役工一萬六千八百有奇。五句而畢。邑人周祐爲記。 封溪在縣東一百步。源

出於前溪。潴爲風渚湖。古所謂風渚也。統記。風渚云在縣東一百步。事見封溪注封溪云在縣東三百里誤也。 阮公溪在縣西十七里。接餘英溪。亦前溪

上流也。梁陳故事云。石靈寳。本會稽餘姚人。統記云上虞人。寓居武康。生女有姿容。天監元年。選爲輅乘采女。生元帝爲修容。賜姓阮氏。拜其父爲

朝請。時人因名其所居之溪曰阮公溪。溪中有大青石。俗謂之美人石。砂溪在縣東三里。以沙羡爲石也。統記云。合溪邉有砂村。舊爲兩溪之支

流。其水清淺多砂石。今漲淤。多爲圭田。 新溪在縣東三里。自後溪東注淳熈三年知縣蔡霖以砂磧漲塞。舟楫不通。自汉溪口廢舊港。徙水道東

北注。五里合長安大溪。邑人便之號蔡公溪。 長安溪在縣東北十二里合衆流東注砂村溪。東北匯餘不溪。北流水入于郡。元一統志霅溪在武

康縣。按本路圖册云。起州治之南興國寺前今小景德寺。江子匯以其合四水爲溪。故曰霅。四水者。舊爲一自安𠮷浮玉山曰苕溪。一自武康銅峴

山曰前溪。一自杭州臨安縣天目山經德清縣曰餘不溪。一自德清縣前曰北流。至江子匯而合會運河水同過駱駞橋。出臨湖門北經毗山入于

太湖。又按王象之紀勝。所引宋郡縣志曰。圖經謂自銅峴山出曰前溪。自天目山出曰餘不溪。誤矣。蓋自清源門入曰苕溪。其流濁。自定安門入曰霅

溪。其流之清者。不過二溪耳。且餘不溪苕溪。皆出天目山。前溪雖出銅峴山。然至德清縣東。已與餘不溪合。而北流至定安門外。通謂之霅溪。不

待與苕溪合。然後名之也。霅者以衆流合集爲義。而舊經乃按字書爲四水激射之聲。方輿勝覧桵廷秀過霅大溪詩。菰蒲際天青無邉。只堪蓮

蕩不堪田。中有一溪元不逺。摺作三百六十灣。政如録錦地衣上。玉龍盤屈於其問。前舡未轉後船隔前灣望得到不得。及生前灣到得時。只與後

灣纔咫尺。朝來已渡數百縈。問知德清猶半程。老夫乍喜擢夫悶。管有到時君莫問。苕溪在縣。山海經云。句餘山東南五百里。有山曰浮玉。苕水

出其陰。去安考縣西南七十五里。去長興縣南四十里。皆苕溪水也。按本路圖册。所考 苕溪有二源。西南一源。自天目山之陰金石鄉靈奕鄉。東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