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永樂大典00556.pdf/11

此页尚未校对


皆只就本節知行上見勇意。則此節不賴勇裕如。亦只以爲承知盡仁至意說下。不必以爲因上節吾不能已之意而發。豈不免於侵過界分不如

此之纏絆乎。曰。上二節兩結句已豫及此節二句界。分。此節二句。却正是因上二節豫及界。分。而收拾之。但其辭微婉不直致耳。章句若不於此節

明言之。則常人之見。又孰知不爲索隱行恠之即是依乎中庸。不能半塗而廢之即是遯世不悔哉。然則不賴勇而裕如。章句亦是取上節之餘意

以還補此節之正意耳。何纏絆之有况亦有自反之身之以造聖域者則其知盡仁至。却正是因勉焉不敢廢。乃能如此。謂其亦不賴勇而裕如。不。

可也。唯夫子遯世不悔。乃是至誠無息。自有所不能已。初非勉焉不敢廢者。故其知盡仁至。可以爲不賴勇而裕如耳。雙峰以爲勇能不變。不唯與

聖人從容自然之意不類亦與夫子吾弗能已之言相悖。不知識者以爲然否。發明不爲索隱行怪。而惟依乎中庸。知之盡也。遵道而行。仁之至

也。弗能半塗而廢。遯世不見知而不悔。不待勇而自裕如也。 按遵道而行一句。即是依乎中庸之意。皆知行之始事。但有淺深之不同耳只當搭

在半塗而廢一俜上。發明乃分章句不爲索隱行恠。則依乎中庸而已不能半塗而廢。是以遯世不見知而不悔二句配知之盡。與不賴勇而裕如

之意。却牽上節遵道而行一句。配仁之至意。然則依乎中庸反淺於遵道而行耶。三句皆不勝纏絆。而此句尤甚。殊不思此章三節章句皆以此字

言之。如此節此字。亦是此節自有此意。又何必牽上節一句以說此節之意耶。熊禾標題事義總結上九章之意。首言過底人。次言不及底人末言

中庸。曾貫標註子曰。素隱行恠。至唯聖者能之。或問首章以戒懼慎獨言。此上十章。乃以知仁勇言。何也。曰。戒懼者。存養於平時。慎獨者。臨事而省

察。二者由内而外。由靜而動。乃成德之自然也。知仁勇三者非於戒懼慎獨之外。别有工夫也。知所以知此。即所以明乎理欲之辨也。仁所以體此

即所謂存天理而遏人欲也。勇所以强此。即所謂强乎仁知者也。三者之序。先知後行。乃入德之次第也。趙次誠考義素。隱行恠。知行之過。遵道而

行。半塗而廢。知行雖有及有不及。然行之而至於廢。則必其知之不眞。故朱子曰。知雖足以及之。亦有以見其知之將及。而未能得其閫奥之意。均

之爲不及矣。然不及者。力不足之謂也。饒氏引冉求說。夫子之道。而力有不足。以爲正夫子之所謂畫者。夫半塗而廢。則冉求之所謂力不足也。畫

則能進而不欲。與力不足者異矣。而饒氏不知别。焉。然力不足而廢者雖不足以語不悔之聖人。而猶不失爲君子。是故言君子於遵道而行。所以